时间:2022-04-05 00:05:41
序论:在您撰写语言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本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主旨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通过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语言所反映出的,语言、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当代社会现象思考。因此,本文筛选一些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收集一文化语言学论文题目材料,运用归纳法和帮助大家进行文化语言学学习,论文题目如下。
1.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代边塞诗的意象再现研究
3.吸纳、修正与重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体系
4.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5.文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6.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红楼梦》中的酒意象翻译
7.《文化语言学》英译中翻译报告
8.穆斯林问候语“赛俩目”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9.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
10.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
11.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精神——建筑文化语言学初探
12.文化语言学视角下邦索尔神父《红楼梦》英译本的诗歌意象翻译
1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探究
14.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红高粱家族》意象英译探析
15.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词汇研究——以网络话语交际中的词汇为例
16.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与翻译研究
18.文化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9.《文化语言学》(第六章)英译中翻译报告
20.六安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21.南阳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22.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
2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研究
2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辛弃疾词意象翻译研究
25.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
26.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研究
2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意象文化传递研究
28.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29.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
30.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道”词义引申初探
3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
3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情感意象翻译研究
3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李清照词许渊冲译本中意象移植
34.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
35.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宋词中水意象的英译研究
36.语言研究的新视角——从结构主义到文化语言学
37.从文化语言学看接头词「お·ご的特殊规则
38.帕尔默(Palmer)文化语言学中的认知性
39.文化语言学论纲
40.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古诗中酒的意象传达
4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小清新”
42.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济宁地名研究
43.第三届历史语言学国际会议
44.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
45.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
46.文化语言学视域下金宇澄《繁花》的语言策略探究
47.许渊冲对苏轼词的意象再造——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
48.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
49.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意象再造滥觞
50.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基础构建
51.英汉动物词汇文化语言学透视
52.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清平乐·六盘山》英译的意象研究
53.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
54.唐诗情感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
55.文化语言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评邢福义教授主编的《文化语言学》
56.俄罗斯文化语言学的发展纲要
57.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域下许渊冲英译边塞诗意象翻译研究
58.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英译中的庭院意象再现
59.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
60.民族博物馆馆藏物品翻译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6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62.文化定势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的诠释
63.对申小龙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64.文化语言学的方法
65.评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等“著”作
66.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及其发展评述
6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
68.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人类语言学情结
69.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意象差异浅析
70.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西安地名研究
71.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语言学接口
72.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7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酒文化的传承
74.汉语文化语言学刍议
75.从文化语言学语篇情节视角下宋词英译研究
76.文化语言学认知模式的哲学阐释
77.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后示
78.蒙汉语禁忌语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
79.大学生微信问候语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80.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文化语言学研究
81.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汉韩长句翻译研究
82.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83.中国文化语言学范畴系统析论
84.从符号的角度看文化语言学
85.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意象传递
86.对“年度汉语盘点”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87.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
88.藏语中“茶”的文化语言学意义辨析
89.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方言詈词研究
90.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91.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论语》成语
92.日本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
93.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庄子》成语研究
94.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
95.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96.文化语言学初探
97.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98.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微博流行语研究 .
论文标题:
1.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现代日语语言学
3.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4.2014年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综述
5.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6.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7.《日语语言学》述评
8.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9.新时期我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0.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新尝试
11.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12.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
13.日语语言学家刘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支架教学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层次视角下的日语语言研究《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16.日语语言学举隅文化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日语语言学论文
19.博士(日语语言学)毕业后的去路工作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22.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23.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4.日本语言文化背景对日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25.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荐:日语语言学
27.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8.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29.日语语言学概论期末报告
30.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认知语言学入门
31.2007年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32.《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3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34.研究日语外来语的特点,日语语言学论文
35.日语语言学期末试卷
36.理论与应用(日语语言学研究入门)/考研必读系列
37.日语语言学丛书/会话分析
38.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_日语语言学研究毕业论文
39.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40.日语语言学历年真题中文版
41.日语语言学中瞬间动词的语义分析
42.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43.探讨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分析
44.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45.日语语言学复习题
46.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47.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
48.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二)
49.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语言学
52.日语语言学课堂重点题型
5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54.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55.广外日语本科 日语语言学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语语言学论文
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58.新日本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
59.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大纲(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
60.日语语言学考研调剂
61.日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言语情报処理
62.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
63.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64.日语语言学: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65.语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语语言学论文
66.日语语言文学
67.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68.18考研咨询帖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69.日语语言学考点归纳
70.日语语言学入门教案
71.日语语言学讲义
72.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师大日语语言学考研真题
74.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75.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76.日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精彩:《分析日语语言"沉默"文化的特点》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主干课程描述
78.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日语敬语新说
79.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80.2008年日语语言学研究动态
81.2012年深圳大学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试大纲
82.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3.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
85.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86.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87.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88.2015云南大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89.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考研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1.adobe日语语言包
92.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日语语言文学好吗
94.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5.2014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6.日语语言文学在职研究生
97.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国内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曾欣悦、刘正光,2009;林正军、姜晖,2012等)。他们主要基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和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语法教学原则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第二,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个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大框架下,选取某个具体理论开展研究,他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比如李艳平、朱玉山,2011;季淑凤,2012等),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杨敏,2009等),语言符号象似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构式语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林正军、刘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针对某个具体语法点开展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轻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们的硕博士论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英语介词教学实证研究(陶丽,2011),认知语言学观照下英语名词可数性的教学实证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卢烈宏,201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钟书能,2004),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黎金琼,2008)等等。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同类研究过多,比如,仅仅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象似性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就二十多篇,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简评
从以上的文献调查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实证研究还显不足。我们认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这个领域更需要的是数据和实证。要知道,一线的英语教师对理论性过强的框架有排斥,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建议,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把抽象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学操作原则,并且一定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能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接受。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关键词:促销合作原则会话的含蓄商业活动
促销是指卖方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的一系列宣传、说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人们认识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广告(advertisement)、人员推销(personal-selling)、销售促进(salespromotion)、和公共宣传(publicity)四类。促销,顾名思义离不开销售人员的一系列语言宣传活动,然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不但不会说服顾客,反而会损坏商家的形象。无论任何商业活动,与客户搞好关系都是其主要目的,所以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起着首要作用。
会话的一些准则在促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家Grice发现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对话的双方都假设了一些东西,都相信两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相互配合的,配合过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信念,这称之为合作原则(the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之下又有四条准则:量得准则、质的原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就是说话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另外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量,例如:
1.“WhathappenedtoJohn?”他出什么事了?
“Hewasfinedfivehundreddollars.”他被罚五百美元。
被罚五百美元是对提问的回答,如果“他”其实不仅被罚五百美元,还有三个月的监禁,那么这句话的回答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又如当你在国外学习,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拿上一杯酒,作自我介绍时:
2.“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
3.“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withawonderfulsalary,unmarried.”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收入颇丰,未婚。
例句(2)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恰当的进行了介绍,而例句(3)介绍已有多余成分,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同样在人员促销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如果介绍过于冗长,信息过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心里,认为介绍过于夸张,而不想购买,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倾听一些无用信息。例如:雅芳有限公司的促销人员在介绍其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时是这样介绍的:“雅芳公司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a),日本配方,特别适合东方人肤质(b),具有清凉和调节双重功效(c),含天然薄荷成分,清凉舒爽,清新宜人(d),泡沫丰富细腻,适合各种肌肤使用(e)。”一句话包含了五条信息a.品名,b.出产商,c.功效,d.新产品特色,e.所适合消费群。此五项信息是买者最关心的主要信息,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如果再添加信息,如将功效在详细化,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地址等等全部都加上,信息过于嗦,买者没有耐心再听下去,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会使大家由于厌烦而离开,再比如有这样一则广告:
4.Pepsi-colahitsthespot
Twelvefullounces,that’salot
Twiceasmuchforanickel,too
Pepsi-colaisthedrinkforyou.
此广告只有四个短句,却极具说服力,将品名、质量、重量、价格全部包容。虽然简短却让顾客明白Itisagoodbargain.信息清楚,明确,而且短小精悍,这些就是对量准则的很好应用。
质的原则是让我们说实话,说话要有证据,要真心,如果我们说,“Thisisaniceroom.”等于说,“Ibelieveitisaniceroom.”也就是说,说了这句话就不能反回去说“Thisisaniceroom,infact,thisisnotaniceroom.”这就是自我矛盾。但是人们说话时并不是经常说真话的,明显的一种情况叫无害的谎话,英文叫whitelie。有些情况,虽然是明火执仗的谎言,但对方相信你是要和我做真诚的交流,那么我认为你不是要故意骗我,而是要表达其它意思,所以这种信任,这种信念,这种相信对方跟你配合的信念,迫使着自己对这样一个明显撒谎的话作出解释,还有时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故意夸张其词或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这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flout),但却产生一种所谓会话的含蓄(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s)的效果。
在促销中,要注意调节遵守质的原则还是违反质的原则,从而使效果更好。如在广告中分有硬卖型与软卖型两类,硬卖型要客观说理,陈列数据,此时一定要遵守质的准则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夸大其词。但是在软卖型广告中则可轻松,幽默运用修辞,此时可以违反质的准则,产生会话含蓄效果。例如:
5.Lightasabreeze,softasacloud(clothes).
6.She’sgotastyleallherown,hersmilecouldbeatupanation,herfragrancecapturedacountry.(perfume)
7.Theworldisshrinking.(magzine)
很明显这些例句都是对质的原则的违反,但却让读者,消费者回味无穷,令人深思,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拿例(5)来说,衣服不一定轻如微风,柔若浮云,但这种比喻却生动的将布料穿在身上的舒适感展现出来,将一种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有时在说话中说得不相关是非常难的,即使说话不相关,别人也认为你说得是相关的,这就是相关准则。比方说,你同一办公室的人丢了钥匙,他非常着急,到处找,他问你,“Haveyouseenmykey?”你回答,“Itisaniceday,isn’tit?”这是绝不相关的。但是对方还是认为你说的是相关的,他就认为你是故意不理他,“是不是你把我的钥匙藏起来了?”又如A和B在说话,A说,“IdothinkMrs.Jenkim’snepewisanoldwindbag,don’you?”B说,“Oh,lovelyweatherforMarch,isn’tit?”B为什么说这个话呢?这个话显然不相关,但在当时也可能是相关的,比如说B当时看见MrsJenkim’snepew从后面走过来了,听B的这个话就等于说,“Shutup”,别再说了,后面有耳朵。我们平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别人故意不相关的时候,明显不相关的时候,你仍然能听到弦外之音,听出他的意思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在与顾客交流中运用此法则。如果客户对你推销、建议的产品特征提出反对意见,就可以运用此法则。如:8.“Idoneedacarthatisverysafeformyfamily,butyoursarenot.”
9.“Youhavetoldmethatyouandyourfamilyneedacarthatisspacious,reliable,durableecnomicandhowdoyoulikeourcars?”
很明显(9)句并没有正面回答(8)的问题,(8)句说的安全问题,而(9)句却巧妙的引出了车的其他性能,以及顾客其他要求,言外之意是您并没有提出安全问题,而且我们的车除了安全之外还有如此多的优点,您为何不考虑一下呢?聪明的顾客当然会明白其中的暗含。这样不仅避免了和顾客正面冲突,还可以把讨论引向其他方面而避免谈论商家本身或许存在的弱点。
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特别是要避免含糊,避免歧义,要简短,要有条理,一般说如果有这么一句话:
10.JohnhitBillandBillhitJohn.
那么别人就认为John先打了Bill,然后Bill打了John,这就叫对方坚决相信你是按照顺序井井有条说话。
方式准则的语言要求,也恰恰是促销中广告语言的要求,也是促销人员应掌握的语言技巧。比如说推销人员在电话预约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开头两句抓住顾客,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拒绝。在电话一开头要留给顾客一个持久的印象,因此,越清楚简明越好。人们对如何使用他们的钱没有兴趣,他们想知道的是“Whatprofitscanyougiveme?”所以要通过电话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必须一开头就告诉他们该产品的好处,然后想办法见面,如:
11.“殷博士,今天我们打电话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您约个时间,详细地向您介绍我们的理财服务如何帮助您的资产增值。”
只一句话就抓住了对方的注意力,因为作为businessman,谁又不想多赚钱呢?又如一些广告也是寥寥几字就可牢牢吸引顾客,因为这些广告以消费为导向,而且又精炼、清晰、目的明确如:
12.Newlyformulatedmedicinetoothpaste,newexperience.
13.Freshupwith7-up.
14.Putonthispaste,itcandispelwind,relievepain.
这就是Grice的合作原则在促销中的作用,但是语言千变万化,博大精深,而且商业活动又要经历各种场合,接触各类人物,所以需要与其他原则合作,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圆满的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时违反合作原则,同时产生各种含义,大家又都可以理解。语言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而促销也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复杂、最富技巧也最风险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谁能够把握促销原理,灵活运用促销策略和方法,谁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宁建新陈观亚:实用广告英语[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可以被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开拓时期。除原有的三大领域外,社会语言学又开拓了其它领域的研究,其中以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言语接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最快。
1.互动社会语言学互动社会语言学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初。甘柏兹的《话语策略》[4]的出版,标志着互动社会语言学作为社会语言的一个分支正式建立。互动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如何用语言学的知识解释人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其理论的核心是“互动”,认为具有交际功能的言语互动才是语言的本质所在,一切语音、语法规则的价值只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之中,通过言语互动产生交际效果的语言形式才是语言事实。甘柏兹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会话策略、语境提示、会话推断等一系列核心概念。会话策略是指会话参与者能够维持会话继续、增进双方相互理解的能力。会话推断即话语理解的情景化或语境化过程,其基本功能是在评估交际参与者双方目的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反应。语境化提示即提示有关交际知识,尤其是语境的语言信号,包括语码转换、超新段标记等,其基本功能是在交际互动中引导指示话语、预测行为情景。此外,Goffman、Brown、Levinson、Tannen等的研究也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Goff-man进一步补充完善了Gumperz的语境推理,强调社会互动的作用[5];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具有普遍性影响力的礼貌原则;Tannen则将研究中心转向异性之间的言语互动,特别强调谈话的节奏性。
2.言语社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不同说话人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语言使用状况,因而对这个群体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社会语言学沿用Bloomfield的speechcommunity的叫法以及他的言语互动观[6],摒弃结构主义的“理想”同质状态,朝着“真实”的言语社区的方向不断前进。Hockett、Lyons认为言语社区具有单语性,即某一语言社区内只流通某一特定语言(方言)。甘柏兹对言语社区单语性的论断提出质疑,提出言语社区也可以是多语的,为避免“以语定区”带来的单语限制,提出把“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和“共知的社会规范”作为言语社区的两条主要标准,整合了共同准则的变异遵守等观点,指出言语社区是由共同规范和愿望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起来的讲话人的多样化的系统,进而强调了言语社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言语社区界定的不断深化,言语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越来越明确,并占据主流。此外,个人认同在言语社区的界定中同样备受关注。LePage指出言语社区中个人认同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许多不同言语社区的成员,在不同的情况下认同不同的言语社区。此后,Preston、Rosen、Saville-Troi-ke、Meyerhoff等都对个人认同问题作了研究。
3.语言接触19世纪史密斯、特鲁别茨柯依对施莱格尔“谱系树”理论的“同构”和“对应”提出质疑之后,语言接触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早期语言接触研究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的角度研究语言接触,直至Kipar-sky提出社会因素决定语言接触深度的观点,语言接触的研究才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此后,这一观点被大批学者认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homason的语言材料及观点。语言接触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语言结构的研究和语言使用的研究。语言结构的研究,即以接触中一种语言为基本视角,研究其在词汇、语音、语法三个层面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情况,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借用和语言干扰。语言使用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主要关注语言转用、语言混合和语码转换。语言接触可以导致社会双语的形成,而社会双语现象又可分为稳定和竞争两种情况。对于稳定的社会双语现象的理论研究,主要归功于Fishman。Fishman在Ferguson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双言制”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变体有着严格的社会分工;同时,提出“语域”理论,用以分析语言变体在缺乏社会规范时的使用情况[9]。
二、国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一)引进期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传入中国。直至80年代末,国内语言学界才开始接触西方社会语言学理论,此时以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引进为主,尚未展开结合汉语实际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译作和通论性著作的出版。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引进期。理论译介方面,大批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翻译的形式被引入国内语言学界。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通论性著作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社会语言学》(198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
(二)模仿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仍在继续。较上一时期而言,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流,故而将这一时期称为模仿时期,即模仿西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时期。专题研究成果集中在语言变异、语言接触、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理论等几个领域。1.语言变异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语言变异的重要性、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语音词汇句法变异、特定地区语言变异等。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居多,包括广告中语言的变异现象、教学及词典编纂领域的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中的变异现象等。学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语言变异研究都有涉猎。语音变异方面,以个体音变研究为主。赵一农[10]从语音变异研究出发,论述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词汇变异方面,王立、程祥徽、苏金智等研究的是人体动作词语、新词、词语差异方面的词汇变异;苏金智则从词汇变异角度研究语言变异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句法变异方面的研究较少。2.语言接触研究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已涉及语言接触的多个领域。赵杰从语言接触引发语音干扰的角度,研究北京话受满语和旗人话影响所产生的“融合式音变”现象。苏金智从语言接触引发借词的角度,研究汉语借词,提出借词演变的基本模式。吴雅萍从语言接触导致语法渗透的角度,研究汉语语序对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的同化作用。罗美珍从语言接触导致语言替换、语言影响、语言混合和融合三种现象出发,对五色话、白话、五屯话、干河滩保安语的语言质变进行考察。综上所述,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仍处在具体例证阶段,即运用西方语言接触理论及方法,例证中国的语言接触问题。3.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是国内言语交际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姚亚平的《人际关系语言学》和刘焕辉、陈建民主编的《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等。20世纪末,孙维张、吕明臣的《社会交际语言学》着重理论阐述,强调言语交际的社会性,试图从宏观角度建立交际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岑运强从人类学史、语言学史及言语语言学的视角,追溯言语交际语言学在东西方的源头,首次从结构上分出说服学、回答学、语境学、语言变异学,从功能上分出一般社交学、演讲学、辩论学、谈判学、推销学、广告学。4.言语社区研究言语社区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引入中国社会语言学界的新理论,郑海翠、张迈增、张红燕简要探讨了言语社区的相关理论。杨晓黎对构成言语社区的基本要素问题展开讨论,对言语社区理论中的“设施”要素提出了质疑[15]。夏历依据在京农民工的资料,质疑言语社区的“地域”要素[16]。但言语社区方面较有影响力的重要理论尚未建立,仍处在萌芽阶段。国内学者的关注点仍集中在运用此理论的实证性调查方面周刚对海外华人、校园、网络等社区内的群体言语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17]。
1.福柯话语理论关照下的德语话语语言学的源起与发展
2.德国德语语言学网络资源简介
3.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策略研究
4.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
5.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德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方法策略
6.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7.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及其社会语言学意义
8.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语言学教学研修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9.从女性语言学角度看现代德语和汉语
10.促进语言学课程知识体系由“单向型”向“复合型”转变
11.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
12.德国的统一和统一的德语——对两德统一以来德语词语发展的社会语言学剖析
13.对比语言学在德语(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4.德语篇章语言学中的衔接和连贯
15.语音迁移对中国学生德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16.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比较
17.论科技德语的发展趋势
18.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探讨德语教学策略
19.德语时态运用的视角研究
20.从句法范畴分析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21.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22.《德国配价论和汉语配价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23.德英构词法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分析
24.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
25.德语熟语学研究现状与特征分析
26.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27.中德叙述语篇中的因果关系结构
28.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2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30.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
32.德语名词书写方式的演进
3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34.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35.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36.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
37.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38.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39.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40.论高校“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
41.国外词典学论文目录(续完)
42.英语语言学发展概述
43.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
44.高师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45.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46.“英语语言学”课程考评体系改革初探
47.2009、2010年日语语言研究综述
48.现代汉语格关系研究述评
49.“国培计划”视阈下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新探索
50.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
51.浅谈大学德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52.利用英语知识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53.德英构词法对比及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
54.浅谈在德语基础阶段教学中英语的借鉴作用
55.简述在德语学习中背诵的方法
56.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宗旨设定与内容设计——以德语系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定与修订为借镜
57.科学语言和英语统治:德语作为科学语言地位的思考
58.浅议当代德语新词的构成方式与特点
59.社会需求导向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构想——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60.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61.世纪末的复兴——20世纪末的德语戏剧:1980—2000
62.关于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63.英语与德语情态动词的比较
64.英语和德语词序对比研究——从第二语言习得看第三语言习得
65.德语拟声动词研究
66.借助音乐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67.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
68.解读希腊罗马神话与德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69.德英对比分析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
70.对我校德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71.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
72.《德语语言大纲》(Profile Deutsch)述评
73.高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十年回顾总结与成绩分析
74.浅谈当代德语的基本特点
75.浅谈德语名词的“性”“数”“格”
76.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7.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
78.汉语迁移对大学生德语写作的主要影响
7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80.母语在德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81.德语中名词性英语外来词词性的归类
82.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
83.从语言结构视角分析德语中的名词化语体
84.浅谈大学非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
85.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86.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图景
87.德语中外来词的演变与规范
88.英语在德语广告语中的发展趋势——以德语杂志《明镜周刊》中100则广告为例
89.德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项目课
90.功能交际法在高职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91.浅谈语言比较与翻译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2.高校德语趣味教学之探索——诗歌教学在大学基础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3.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及其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
94.德语习得中的英德对比教学
95.德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研究
96.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为例
97.商贸德语的教学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98.德英对比记忆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9.上海方言与德语语音的对比分析
100.语言迁移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101.浅析德语强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102.德语中的同源词、外来词和复合词(德英对比)
103.试析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
104.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5.因特网辅助德语教学初探
106.德语会话中的言语性反馈信号分析
107.利用迁移理论,学好二外德语
108.德语学习过程中情态小品词与汉语语气词的对比
109.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1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语听力水平
111.顺口溜在初学德语中的妙用
112.从德国报刊文章用词分析外国语对德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113.德语学术界苗族研究文献史略
114.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115.对比分析法在德语词汇初学过程中的应用
116.德语谚语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117.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118.德语表达中的英语句法迁移
119.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120.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兼与《通用规范汉字表》比较
121.德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可测试性探析
122.英语对德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影响研究
123.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
124.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
125.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126.语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同济大学“德语项目教学”概述
127.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