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检测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6 16:21:32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检测新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检测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食品检测 生物技术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0-01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日常的生活中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屡见不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且一些发达国家也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在食源性疾病上。所以,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加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探索和研究一种新的,快速敏捷的检测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

1 微生物和食品安全的关系

1.1 食源性疾病增加的原因

所谓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造成食源性疾病增加的原因有:(1)农产品过量的使用农药;(2)一些缺乏卫生知识的人在食品加工中有意使用低劣的加工原料;(3)生物本身在进化过程中会增加食源性疾病,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的水平转移等;(4)在医疗和养殖过程中,如果滥用抗生素,这样也会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5)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手段落后及政府投入不足。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大量人口跨国流动和大量国际食品、饲料贸易等也可引起食源性致病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1.2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微生物

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上千,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却有很多,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主要的微生物包括弯曲杆菌、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弧菌等,这些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病的莱姆病、口蹄疫等,这样一来,这些微生物对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2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飞速发展且备受关注。由于大多数的食品来源于动植物等自然界生物,因此本身天然存在辨别物质和反应能力。通过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反映来达到检测目的,生物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生物识别功能、选择性高、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等优点。在食品检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免疫学检测技术、PCR技术、基因探针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2.1 PCR技术

近年来,随着PCR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也可以叫做聚合酶链式反应,由复性、变性和延伸三个基本步骤组成,其结合了PCR惊人的扩增速度,对分别与拟扩增的DNA分子模板互补的寡核普酸片段为引物,只需要很微量的物质就可以扩增到大量需要的目标片断,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DNA合成,进而完成对检测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经过多次扩展的PCR产物可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求。这种技术也存在着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等缺点,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含量才能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

2.2 免疫技术

免疫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常用的免疫技术包括了免疫沉淀反映、免疫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标记技术等,期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食品检测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通过将具有特异的抗体上标记上酶,制成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特性的酶标抗体,从而根据底物的显色来对抗原进行定性判断,不过这种技术通常仅用在对接受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上,很可能出现阴性,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3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主要由生物敏感元件、信号处理放大装置以及换能元件构成,利用具有化学分析识别功能的生物材料进行病菌检测。当前该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用来检测肉、鱼等食品的新鲜度;二是用来检测食品的味道和生熟度,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样品用量少、可连续分析和可联机操作等优点,在食品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应该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新的食品检测技术上加大投入和研发,确保食品检测技术能够快速、敏捷、准确的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从而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此外,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对新的技术进行加大推广,近年来出现的基因探针技术、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等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好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兴霞,程玉来,王国霞等.免疫检测新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3):170-173.

[2]李丽华.浅析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2):229.

第2篇

样品前处理是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瓶颈。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和报告结果5个部分,其中样品处理所需的时问约占整个分析时问的2/3。而且,前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因为样品被玷污或因吸附、挥发等造成的损失,往往使分析结果失去准确性,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近年来,提取净化等检测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样品制备新技术争相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节省时问、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溶剂、减少样品用量、提取或净化效率及自动化水平高。目前已报道的新技术有很多,但较有应用前景,且已有定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吹扫捕集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提取技术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态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性能,这种状态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Ifluid)。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有比较大的溶解度的特点,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高于液相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提取和分离过程。

自从Zosel首次报道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FE,supe rcnhcal fluidextraction)技术提取咖啡因以来,这方法已在食品、香料、农业等领域的分离提取上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具有的特异增加的溶解性能作为溶剂,从液体或固体基体中提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提取分离目的,能快速、高效地从固体样品中分离出待测物。超临界流体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的增加非常惊人,般能增加几个数量级。

虽然超临界流体的溶剂效应普遍存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要考虑溶解度、选择性、临界点数据以及化学反应的可能性等系列因素,适合作为超临界提取的溶剂并不多。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有:CO2、NH3、乙烯、乙烷、丙烯、丙烷和水等。在各超临界流体中以CO2最受关注,它具有密度大、溶解能力强、传质速率高、便宜易得、无毒、易从提取产物中分离等优点,同时CO2的临界压力适中,分离过程可在接近于室温条件下进行(临界温度31℃)。因此,当前绝大部分超临界流体提取都是以CO2为溶剂。采用CO2提取,特别适于处理烃类及非极性酯类化合物,如醚、酯和酮等。但是,如果样品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则需要在体系中添加助溶剂,以增加对极性物质的溶解能力。

固相微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处理技术,1989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l iszyn等人首次提出,与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问短、样品量少、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重现性好等优点,常作为气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SPME是利用固相提取的方式实现对样品的分离和净化,但所用的固相材料及其分离机制不同。SPME法不是将待测物全部分离出来,而是通过待测物在样品与固相涂层之问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目的。将涂有吸着剂的玻璃纤维浸入样品中,样品中的待测物会通过扩散原理被吸附在吸着剂上,当吸着作用达到平衡后将玻璃纤维取出,通过加热或溶剂洗脱使待测物解吸,然后用GC~HPLC进行分析测定。待测物的吸着量与样品中待测物的原始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SPME可分为3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顶空法,三是膜法。直接法是将涂渍纤维直接插入样品中,对待测物进行提取,适用于气体、液体样品的分析。顶空法是将表面涂渍纤维置于样品的顶端空问提取,不与样品直接接触,是根据气相中的待测物与涂层平衡分配而开发的

种顶空固相提取技术,适合于各种基体的样品,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组织中挥发和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膜法是将石英纤维放在经过微波萃取及膜处理过的样品中,主要用于难挥发性复杂样品萃取。

对SPME过程的优化主要考虑提取用的纤维(吸着剂)类型、提取时问、离子强度、基体有机质及溶剂的含量、以及解吸温度和时问等因素。最早的涂渍纤维是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丙烯酸脂(polyacrylate,PA)做吸着剂,现在又有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 rbowaxdivinylbenzene,CW DVB)等涂渍纤维面市,但它们存在稳定性问题,使用条件要求较高。涂层厚度可根据需要调节,涂层越厚固相吸附量越大,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涂层太厚则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固相层达到平衡的时问越长,分析速度越慢。样品中加价或二价无机盐(如NaCl或Na2SO。)有利提高提取效率,但高浓度的盐对纤维涂层的稳定性有影响,

般认为低于20%的浓度最合适。SPME多在室温下操作,但有时为提高提取效率将温度升至60℃左右。

sPME操作简便、速度快,一般只需15min(固相提取需1h,而液液提取需4~18h):所需样品量少,所用纤维价格便宜且能重复使用(可用50次以上):其萃取过程使用支携带方便的萃取器,特别适于野外的现场取样分析,也易于进行自动化操作,可在任何型号的气相色谱仪上直接进样。随着固相新涂层的不断推出,如离子交换涂层(无机物提取)及生物亲和型涂层(生物样品提取),其应用范围将日益扩大。

吹扫捕集样品前处理技术

吹扫捕集技术适用于从液体或固体样品中萃取沸刺氐于200℃、溶解度小于2%的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取样量少、富集效率高、受基体干扰小及容易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美国EPA 601、602、603、624、501.1、524.2等标准方法均采用了吹扫捕集技术。随着商业化吹扫捕集仪器的广泛使用,吹扫捕集法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态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微波能最早于70年代被用于分析化学的样品处理。1986年,匈牙利学者报道了将微波能应用于分析试样制备的新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法(MAE,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的

原理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提取效率,使待测物从固体或半固体的样品基体中被分离出来。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快速、溶剂用量少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易挥发物质的提取,且可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在个不吸收微波的封闭容器内进行的,样品内部的温度(高出周围提取溶剂沸点几倍)和体系压力(般10-20atm)都较高。由于在密闭容器中,被提取样品与溶剂直接接触,只要容器能承受得了压力,就可以通过改变溶剂的混合比而在高压下将温度升得很高,使农药的溶解度增大,从而获得高提取率。该方法是由密闭容器中酸消解样品和固液提取两种技术组合演变而来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组分的提取。

微波提取装置目前已自动化,可自动控制提取温度、压力和时问等。但提取完成后,需等待提取溶剂冷却,然后倒出溶剂,进行离心或过滤等手工操作。微波提取目前主要用于固体样品的处理。

快速溶剂提取技术

目前已有的溶剂提取法等都有溶剂用量大、提取时问长和提取效率不够高等特点,且不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快速溶剂提取(AsF,accelerated solventextraction)是由Bruce E Richter等提出的种全自动提取技术。该法适用于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的制备,仅用极少的溶剂,利用升高的温度加快解析动力达到加速提取的目的。在高温和高压下提取的时问从传统的溶剂提取的数小时降低到以分钟计,极大地减少了样品制备的繁琐操作,已被美国EDA确定为环境、食品和其他固体、半固体样品的标准提取方法。

第3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一国的稳定与安全。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政府部门和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保证食品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食品检测技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没有新技术特别是食品检测技术的新突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规模比较小,而且很分散,企业的法治和自律意识很弱,再加上消费人群非常庞大,而且销售渠道比较多,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环保因素,另一方面是生产条件的客观因素,此外,大多数还是由于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物品的违规滥用。所以仅仅通过实验室进行检测,很难做到及时、快速地从源头上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因此,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检测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以及科研条件比较好单位,其食品检测方面能够掌握国际食品检测的新技术.但是在许多落后地区由于食品检测设备比较陈旧,检测技术相对较为落后,造成食品检测的数值误差比较大。也有的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相关的检测机构,从而导致我国的整体食品检测技术较为落后。对农药残留、化学物质含量等食品检测能力无法满足需求.造成食品安全检测存在较大的缺陷。

2、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

由于我国的相关食品检验机构如质监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还没有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的市场准入机制,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鉴定结果认定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经常出现一些重复认定现象,从而对食品检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检测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接轨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国内标准在国际社会缺乏可信度。此外,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水平还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常规的一些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其耗用的资金也比较多,同时,不具备较好的精准性特征。

二、食品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食品检测技术与方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食品检测仪器也越来越灵敏,食品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也变得越来越低。如何实现准确、省时、省力和低成本的快速检测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的。

(一)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可直接对细菌进行选择,不需要分离而直接通过免疫法进行筛选。该项技术主要包括放免、酶免、荧光免、化学发光免等。农残酶联免疫分析曾被誉为农残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能快速检测农药中兽药残留、致病菌、毒素以及转基因。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比较经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是免疫磁珠分离法、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酶技术、免疫深沉法或免疫色谱法等。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的功能具有多样化、智能化、集成化、高灵敏性、高识别性和实时性等显著特点,日益受到国内外检测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是SPR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快速、准确、无需标记、便捷实时等优点,可以与其他新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

(三)生物芯片及微缩芯片实验室

目前,我国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等单位已经开发出主要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新技术,并投入生产。食源性病毒检测和兽药残留检测等生物芯片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仪器和试剂盒,它们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快速、准确等特点,在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效果,各国都给予了高度极。今后的发展将向现场、速测和微缩芯片实验室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四)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检测的细菌种类非常广泛,检测结果的合格率能够达到99%,检测时间也大为缩短。该项技术可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精确地检测。主要利用分析当前通用的基因报告,并将其制成芯片样品,然后通过与被检测的食品的简单杂交,就可以准确判定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特征性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五)特种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灵敏、多样化和低成本。目前,可以利用特种电化学传感器来构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比如可以将纳米技术和电化学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构建一种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检测仪器。

(六)光光度法速测仪器

该仪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多种检测目标的试剂盒进行优化,并采用集束式冷光源和单色器等新技术,从而推出具有高精度、重稳定性和模块化的便携式比色计,能快速检测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40多种参数的多参数食品安全速测仪,比如亚硝酸盐、甲醛、硝酸盐、味素、无机砷、吊白块、金属铅、地沟油、泔水油等参数。这类快速检测仪很适合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应用,比较符合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提高,一方面必须加强食品检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和检测薄弱环节的科技研发。另一方面必须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机构的检验设备。同时,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与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参考文献

[l]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蒋士强.分析仪器.2008.3.

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于食品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堪忧,有许多急需改善的顽疾。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开发更为准确、快速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攻克这一难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便基于此,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新技术的应用做一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更为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成为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检测技术需要的检测时间过长,并且存在着检测精度过差的问题,这就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真实需求。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也是社会依赖的基础条件。食品的安全关乎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亦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情况是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法制建设和食品监督机制极为不健全,假、变、毒食品依然大量充斥在食品市场(变系变质食品),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食品安全的现状如此,原因可总结为以下:食品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自觉地忽视了食品的安全问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某些食品的制作者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违反现有的生产制作流程和技术,非法违规添加防腐剂等添加剂,使食物、食品质量大为降低。更有甚者,制作商非法使用劣质制作原料加工食品,对人民身体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另一原因可总结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欠缺。基于我国既有的饮食习惯,我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既有生活习惯很不合理。例如我国传统的腌、烤、熏制法就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这类食品的安全系数低,长期食用此类非健康食品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目前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急需采取措施以增强人们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保障基本的食品加工安全。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无疑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好转带来了福音,应用良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手段。

2.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最广泛适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高新生物检测技术,其检测原理就是将待测的样品放置在芯片的表面,然后依据生物分子之间特异性的亲核反应,实现样品的分析及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进行批量的广泛检测,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检测中技术复杂,工作实效长,效率查,成本高,对工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尽管该技术十分先进,但是成本高是推广的最大制约点,除此之外,其应用性能还没有达到检测部门的相关要求。因此,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率还很低。不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势必会在全国普及。在以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大部分是使用在医学领域的。随着科研人员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日前已经可以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点较为明显:其操作过程简单、检测的时间短,效率很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检测过程之中其应用会进一步延伸。PCR指的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相关领域的解释中,该技术的主要功用就是分析生物体基因状况,进而对物质的结构及性质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实践过程之中,人们依据该技术的作用时间将之分别几类:传统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PCR—GDDE技术,下面便对这几类技术做一简单介绍。传统的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该技术简称为PCR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在检测样本外增加扩展DNA的实用方法,一般情况下,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病原微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过程中。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具有准确度好、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该技术也逐步被使用于食品检测。实时定量的PCR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PCR反应过程中加入定量的荧光基团。其工作原理在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记录其变化数据,继而对整个的PCR程式进行动态检测。在这之后,再通过标准数据曲线对未知模板开展定量分析工作,如此可以达到对GMO定量分析的目的。在现阶段,该技术已经被很多国家政府的实验室所采用。PCR—DGGE技术。该技术首次提出于1989年,主要是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分离出长度相同、碱基不相同的DN段混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指的是,在检测过程中,在特异抗体上覆盖上预设的霉菌进行标记,如此该标体便拥有了抗体抗原的反应,以及酶的底物催化性质。工作人员在掌握这些数据后,可以将之与对应的抗原进行化合,借以底物添加的方式,根据参考底物的颜色差异,继而开展定性定量的分析。该方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操作简便、快速。不仅如此,酶联免疫吸附法还具有灵活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最可观的是,这项检测方法还可以进行样品的批量检测,因此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减少了时间和成本。基于这些优点,酶联免疫吸附法被广泛应用在食品的检测中,并且应用前景广阔。从以上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水平,为人们提供良好、安全、优质的食品。目前某些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受到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办法被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工业中。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相信这些原因都会得到解决,食品工业也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3.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建议

3.1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农民的组织化现状及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以运用标准化手段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作业,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健全法制管理体系;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快推行并完善生产许可证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管理体系。

3.2食品安全管理的趋势——实施HACCP体系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是目前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最佳方法。HACCP体系包括7个基本原理:危害分析及危害程度评估、关键控制点的鉴别、各关键控制点临界值的确定、建立HACCP监控程序;建立纠偏程序、建立HACCP验证程序、建立记录保持程序。目前,HACCP体系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品、冷冻食品、罐头食品、焙烤食品、发酵制品、饮料、奶制品、油炸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加工操作过程中,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3加强监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需要加大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整个市场方面的监管力度,无论是食品来源、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并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

4结语

通过上文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高效的食品检测方法成为迫切的需要,而在众多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之中,新的检测方法因为其高效简洁的突出优势被人们广泛应用。虽然这些技术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一定会被加以改良,并广泛应用于检测之中。

作者:刘萍 单位:即墨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生物芯片;食品检测;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产品开始用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去。生物芯片就是在这一趋势之中崛起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不仅涉及生物学中各种知识,更是将物理化学等知识融合起来,同时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建立起一架桥梁联系现代信息高新科技,也成为现代世界交叉综合性学科最受人们关注的学科。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它的高速发展速度却受到世界各国前沿科学的高度关注,并且多数国家中多将这一技术用在转基因的食品检测中。

1 生物芯片技术简要概述

所谓的生物芯片技术主要是利用合成的技术或者是少量点样的方法,将一些大型的生物分子,例如多肽片段以及一些组织、细胞的切片等样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固定在硅胶或者聚丙烯凝胶等胶状物的表面组成一种十分密集的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这些需要检测的生物样品中的一些分子杂交,进而利用特殊的仪器诸如激光扫描一起或者联合摄像机等设备对杂交的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分析,继而来判断样品中样品分子的数量,进而达到生物芯片在食品检测中的目的。

制造生物芯片的基本流程:

所有生物芯片制造过程中都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首先是要构建芯片,其次要制造样品,观察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反应以及结果检测进行分析。

1.1 构建芯片

现阶段所有芯片的制造主要是利用化学的方法,或者是表面化学或者是组合化学的方式来处理芯片,接着是将蛋白质的各种分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芯片之中。因为芯片种类不同,制造的方法也完全不同,但主要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原位合成的方法,一种是微矩阵点样两种主要方式。

1.2 制造样品

生物样品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分子混合物体,一般极少与芯片发生直接性的反应,所以要对整个样品进行生物处理。而在基因芯片中,一般需要将一些分子逆转录成cDNA才能进行标记继而进行检测。这种标记的方法类型众多,主要的方法有利用荧光进行标记的方法,还有利用同位素进行标记的方法。一般自造的蛋白质样品要在制作之前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溶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蛋白质良好的活性。

1.3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反应

这是芯片检测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需要将样品中的DNA同探针中的DNA进行相互杂交,继而根据探针的一系列相关的属性来选择杂交的条件。如果是检测基因表达,在研究其反应是需要一些盐高浓度、时间长以及温度低的一些条件。如果是检测基因是否突变,这就需要在几个小时之内在高温度低盐度的条件下进行一些特异性的杂交方式。

1.4 结果检测

在对结果进行检测时,一般要选择用激光扫描一起对芯片进行扫描,继而利用扫描仪将整个检测的结论加以扫描,进而转变成为可以进行处理的数据和图像。一般针对这些数据图像进行分析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要将数据标准化,要将全部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起来,单位相同才能做出正确的比较结果。其次是要针对数据进行选择,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基因数据。最后是要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进而给予生物学知识的解释。

2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性微生物,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存在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生化培养检测方法需要经过儿天的微生物培养和复杂的计数,操作繁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过程或销售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且灵敏度不高,使得食品的安全检测潜在一定的危险,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威胁;;PCR法快速,比前者灵敏,但成本高,假阳性多,也不是很好的检测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方法。基因芯片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导致食品腐败的致病菌的检测,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可以及时反映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生物芯片分析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菌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2.2 生物芯片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基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发展过猛而可能导致不可预期结果的担忧和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及选择权的维护,不论是生产商还是监督部门都需要一种准确高效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手段。1999年10月,欧共体公布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PCR法,前者存在加热可能使某些成分变性的缺点,后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容易交叉感染,造成假阳性等缺点,使得这2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检测结果不准确,效率低,周期长,不适合于对食品中大量不同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基因芯片具有高通量能并行检测的优点,仅靠一个实验就能筛选出大量的各种转基因食品,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检测手段之一。

2.3 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的食品毒理学研究必须通过动物实验模式来进行模糊评判,它们在研究毒物的整体毒性效应和毒物代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动物,而且往往费时费力。另外,所用的动物模型山于种属差异,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适宜外推至人,而且动物实验中所给予的毒物剂量远远大于人的暴露水平,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暴露情况。所以,传统的动物实验仅仅是一种粗糙的、不精确的方法。Agshau等(1999)报道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将在毒理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生物芯片可以同时对儿千个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为研究新型食品资源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机理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并通过对单个或多个混合体有害成分进行分析,确定该化学物质在低剂量条件下的毒性,并且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最低限量。

最近,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小组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工具:毒理芯片(Toxchip)。虽然Toxchip不能完全取代动物实验,但它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免做许多不必要的生物试验,大大降低动物消耗、经费和时间;山于基因表达对低剂量也很敏感,所以Toxchip用于生物学试验时,可在近似于人暴露的低剂量水平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误差,更真实地反映暴露水平下人体对化学物的反应。

结束语

食品成分分析、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等方面对食品分子检验手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生物芯片技术因其可在一次反应中进行多种信息的平行分析,而受到研究者的瞩目,特别是基因芯片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进行,也使芯片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在食品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食品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生物芯片将会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技术,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华,王静.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生物信息学,2004,2(3):43-48.

第6篇

中图分类号:S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7

概述

最近几年以来,人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食品安全事故,这种不好的现象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检测,从而推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技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功用。同时,这些新型检测方法的运用会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按照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可将检测方法分为2大类,即化学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检测方法[1]。这2种类型的方法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化学检测方法在检测灵敏度以及准确性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然而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样品处理比较麻烦,并且所需设备价格非常高,故无法在基层检测中被广泛运用。生物学分析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与化学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方面有所欠缺,然而其检测所需时间较短,且比较容易操作,往往不需要使用大型设备,故这种技术能够被广泛运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过程中。

1 生物技术的现状

生物技术这种新型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检测所需的费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检测的速度。然而,各种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经常被公布出来,从而导致单一的检测技术不再适用,比如灵敏度、准确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因此,最近几年以来,很多研究者以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食品安全检测各项规范和标准,再参考其他技术方法的原理,最终提出了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且可以被人们所广泛运用,文章将就这些新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运用

2.1 FTA-PCR技术

FTA卡是一种专门研制的棉纤维卡片,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将其放置于强力变性剂以及螯合剂中。这种卡片的表层包含有EDTA、SDS、石碳酸、聚丙烯酰胺、抑菌剂这些化学物质,在获得细胞之后,EDTA、SDS、石碳酸这些化学药剂会迅速将细胞分解开来,然后聚丙烯酰胺则会自动将核酸固定起来,从而确保样品的DNA不会遭受破坏,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这种方法能够使得DNA、RNA在室温下保存,对于PCR检测是极为有利的。在食源性致病菌、人畜共患病的检测过程中,FTA-PCR检测方面明显更适用。现如今,很多研究者采用该方法来展开各项检测,通过察看一系列调查材料,可以很好地看出FTA卡能够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高效的检测。

2.2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学科、换能器件以及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2]。生物传感器的构成部件分别是换能器、生物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放大装置,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具体运用情况非常良好,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响应速度非常快、所需样品用量比较少、操作过程易进行、能够持续进行分析以及自动化测量等。由于该技术具有这些方面的特性,使得其主要被运用于以下2方面:被用来获取鱼、肉以及乳制品新鲜程度情况;被用来测出食品的实际口味和熟度,这样能够帮助人们全程监控各种食品的烹制水平。

2.3 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法又被人们称为分子杂交技术,该技g的主要对象是DNA,由于基因具有变性、重复性和碱基的精准互补配对这些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检测出DNA的序列。现如今,DNA探针杂交法可以细分为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这两个类别,该技术离不开基因探针的运用。近几年,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非常频繁,其能够很好地探测出食品中所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如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与以往相比,DNA探针技术明显具有着更大的优势,其不仅操作简易,而且在特异性方面表现比较强,同时具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这些均使得该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效果极为准确。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还需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4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将大量生物识别分子按预先设置的排列固定于一种载体表面,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意性亲和反应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子的存在及其量的一种技术[3]。这种技术比较新颖,且其在高通量方面具有着突出表现,以前的基因检测方法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达成,且需要人工进行,故不可避免会使得每次实验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而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正好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各种操作都能一次性完成,其检测过程能够自动进行,故所获得的数据是精确的。然而,该检测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无法精准判定出多细胞组织类型中检测基因的位置。同时该技术无法运用于蛋白质调节功能的检测,故还很有必要去探究蛋白类芯片。

2.5 免疫技术

所有免疫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均是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免疫技术一般可分为3类: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沉淀反应和免疫凝集试验[4]。免疫检测在诸多生物学检测方法中是非常值得推广运用的一种,其除了具有其他几种技术的优势之外,而且分析容量比较大、检测所需费用比较低,在食品检测方面效果良好,主要是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现如今,免疫学检测技术中运用比较多的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方法已经被人们广泛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ELISA的实际操作流程是把抗体和酶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标抗体,该酶标抗体不仅含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效,而且具备酶的底物催化特征,在遇到其它抗原之后,再配上相应的底物,则能依据底物显色的深浅程度对抗原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故ELISA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对鲜活组织的探测以及对那些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的前期检测。

3 结束语

伴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食品检测方法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并还需不断对这些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从而确保食品能够符合各方面的安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夏骏.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2012(1):25-29.

[2]张娟,谭嘉力,梁宇斌,李晓明,吴炜亮.可视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3(8):41-45.

[3]张旭霞,林博,李小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2-13.

第7篇

关键词:凝胶渗透色谱(GPC);食品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 TS21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5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重视。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也极为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在食品检测中使用正确的前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凝胶渗透色谱是最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因其对分子量大的杂质净化效率高,可重复使用,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食品检测中应用广泛。

凝胶渗透色谱基于体积排阻的分离机理,通过具有分子筛性质的固定相,来分离分子质量不同的物质。凝胶渗透色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化学性质相同而体积不同的高分子同系物[1]。

1 凝胶渗透色谱(GPC)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1.1 GPC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GPC技术常用在食品检测中的样品净化,宋鑫等在检测螃蟹中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时应用全自动GPC-SPE联合净化,样品用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和氨基固相萃取柱联合净化。用Bio-Beads S-X3凝胶为填料的净化柱,以环己烷―乙酸乙酯(1∶1)为流动相,泵流速为4.7 毫升/分钟,检测波长为254纳米。收集9.0分钟和15.5分钟的流出液,并转至SPE净化。在实验中,对经GPC净化的有机氯农药的收集时间进行了优化,在单独使用GPC时样品净化不完全,与SPE联合使用后净化效果和回收率较好[2]。马杰等建立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GPC 弥补了QuEChERS 方法净化干扰物质不彻底的问题, 从而降低分析背景, 改善峰形,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黄武等在检测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时用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前处理,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且对环境污染较少,具有高效、经济、快速及简便等优点,显著提高前处理效率,减少分析时间,提高农药残留分析的速度和灵敏度[4]。

1.2 GPC技术在食品检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GPC技术在国外已经普遍应用于样品的前处理,但在我国应用领域较少。GPC作为食品检测中的一种全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能分离大分子类干扰杂质,有效地将大分子类物质从复杂的基质中提取出来。GPC技术优势是可大大降低大分子基质干扰,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高,且可以自动浓缩和定容,减少了人工带来的误差,显著提高方法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但GP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由于GPC柱子内径比较大,连续处理样品的能力较慢,所需要的溶剂量较大。又因为所收集的样品体积大,对于实验室的浓缩装置要求较高,这大大减慢了实验分析的速度。此外,由于不同物质分子大小、形状以及凝胶阻滞作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样品分离不完全,较大分子量的物质会提前流出不被收集而影响回收率,一些小分子干扰物会夹杂在样品中而影响净化效果。

2 凝胶渗透色谱(GPC)条件的选择

利用GPC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时,所需选择及优化的条件主要是色谱柱的选择,流速的选取以及收集时间的选择,溶剂的选取等。孙磊丽等在测定甘草中16种农药残留时选用填料为中性、多孔的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体的S-X3玻璃柱作为GPC净化柱,体积比为1∶1的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速为5毫升/分钟,前7 分钟收集1份样品,之后每1分钟收集1份样品,共收集28份样品溶液,分别进行质谱检测[5]。吕飞等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17种农药残留时,在线凝胶渗透色谱:色谱柱为Shodex CL NpakEV-200 柱;流动相:丙酮―环己烷( 3∶7,V/V) ,流速0. 1毫升/分钟,柱温40 ℃,进样量10微升,检测波长210纳米,农药残留组分在线收集时间段:4.35 ~ 6.35分钟[6]。

3 展望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作为一种前处理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样品的净化,S着GPC技术的不断优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国外已经研究出很多种成熟的GPC前处理方法。随着国际形势发展,我国也应该对GPC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将GPC技术与QuEchERS 前处理等联合使用,使得现在的前处理可以联合处理较为复杂的样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现在的检测仪器的精密度较高,对样品处理较严格,GPC技术与其他前处理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杂质的干扰,对于精密仪器是一种保护。如在线GPC与QuEchERS联合串联质谱检测可以去除样品里的干扰和基质效应,对样品分析更准确。因此,发展和研究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栾玉静.凝胶渗透色谱在不同样本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J].刑事技术,2014(04):41-44.

[2]宋鑫,杭学宇,等.检测螃蟹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全自动GPC-SPE联合净化气相色谱法[J].职业与健康,2016,32(04):483-486.

[3]马杰.QuEChERS前处理技术与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蔬菜水果中20种农药残留[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01):21-26.

[4]黄武. 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J].食品安全导刊,2016,64(03):126-128.

[5]孙磊丽.凝胶渗透色谱――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甘草中16 种农药残留[J].分析测试学报,2012,31(12):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