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16:21:31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境及其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分析垣曲县各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环境是保护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国土面积约1620km2,山地丘陵面积大,约占97.2%,而原地与川地比例小。全县生物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植物数量、质量居运城地区之首,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藏达46种,列山西之冠,垣曲生态资源优美,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动植物达18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种类41种,被誉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该县国土部门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县分为4个一级区和6个生态功能小区,本文将对垣曲县域由北向南对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
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历山镇北部,是以保护暖温带森林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猕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涵养。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近年来偷砍、偷伐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群落繁衍及林区环境;b)该区在发展旅游及实验区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境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1]:a)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林地,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偷砍、偷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b)加强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保护区管理,依托自然保护区与多家大学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生态学、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自然生态保护;c)该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公路两侧绿化及河道两岸水土保持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d)在当地发展规划中,要更重视后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2垣曲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位于垣曲县东北部,北接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多年对矿山的不合理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及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而破坏了植被和自然景观,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对生物栖息地也造成一定影响;b)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及生活废水等污染物没有经过统一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申请专项资金对由于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整治,及时复垦,生态恢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b)按照要求,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合理开采矿产,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工业实行园区化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相关职能部门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指导与监管,杜绝环境事故的发生;c)对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该区景区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中提前作好规划,首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能力,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垣曲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县西部,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植被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垣曲县主要铜矿企业位于该区域。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由于部分铜矿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石不合理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影响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废矿石的不合理堆放,易引发泥石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b)由于采矿诱发的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导致大面积林地被毁,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突出抓好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合理规划制定全县矿区废弃地修复与治理方案,废弃矿石要合理堆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宜林荒山地带进行分期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逐年提高矿区内植被恢复和绿化率;b)大力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及治理力度,及时研究治理由矿产开发所形成的滑坡、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大力种植经济林、边坡草等,努力恢复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复垦率;c)规范采矿活动,严格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开采,禁止破坏性的采、选、冶项目,使其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进一步引进资金,建设规模企业,产业链逐步从单纯的采选矿、冶炼向下游的铜材综合加工延伸,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和园区化,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4垣曲中部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
中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中部,北接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区域整体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区域内水资源丰富,较大河流均由北向南顺势注入黄河,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口密集,为主要农作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河谷地带大部分为耕地和荒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强度较大,加之此地处于该县交通要道,沿线经济活动对周围地表植被的破坏及河流的冲刷作用,使得沿路两侧斜坡稳定性较差,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b)由于该区特有的河谷地形,多年前采矿后堆放的采矿废石在雨季极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在河流及道路两侧土层薄、条件差的坡地和宜林荒地植树种草,以林养水、以草护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b)对区域内存在自然灾害的矿石堆放点进行系统摸排和评估,定时监测,统一规划,逐步治理;c)由于该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及交通条件较好,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生产及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要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推广作物还田及增加有机肥的应用,以增强该区营养物质与土壤保持功能。
5垣曲西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南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县城西南部,区域内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要类型,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地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该区南部靠近黄河的地区,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及移民搬迁,导致形成了一些弃耕地,无人管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管理和治理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b)该区域内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牲畜大部分采用传统放养的方式,对当地山地地表植被产生了直接破坏,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生态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相关部门要将南部沿黄地区纳入治理规划,在现有生态系统薄弱的宜林地带,加大水土保持林种植力度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当地生态;b)以政府发展干果经济林为契机,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蚕桑、杏梅等经济作物,依据当地地域特色及传统优势,合理发展养殖业;c)加强对区域内工业企业等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加大对板涧河和五福涧河等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力度。
6黄河小浪底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黄河自夏县瓮口入境,流经垣曲县南缘46km,向东至马湾注入河南省济源市,该区位于县城最南部,包括小浪底库区及其周围,小浪底水库垣曲库面积达130km2,为华地区最大的“人造内陆湖”。该区域地貌以河谷川地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中北部有小范围的侵蚀堆积丘陵,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该区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小浪底水库库区周围植被稀少,黄土,水土保持能力极差,雨季泥沙直接注入水库,影响了库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b)地质灾害频发,类型多为滑坡、崩塌,形成多处不稳定斜坡。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要在区内荒山规划水土保持林,加大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整治力度,吸引民营资金和引导当地农民种植干果经济林,发展特色品种植和深加工,提高本区植被覆盖率;b)依托该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化价值为特色,以古城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湿地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以保护景区物种多样性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游,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在清淤、防洪、泄洪和发电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为实体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生态新区。
7结语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 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 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 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 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 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 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 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 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关键词:南水北调 水库 生态 研究
丹江口库区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口两大水系,涉及豫、鄂、陕、甘、渝、川6省(市)48个县(市、区),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千米,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6361.94平方千米,其中,西峡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千米,内乡37637平方公里,邓州市32.21平方公里。
1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大型水库之一。2004年2月,南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人员在丹江口水库随机取出样品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5项指标除了总氮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外,其他24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其中,铜、锌、镉、硒、砷、铬(六价)等14项指标在国家规定监测方法内未检出(也就是说完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PH值8、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溶解氧、氨粪大肠菌群,完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总体上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以上。
但是,随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库区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影响水质的潜在因素正在凸现,水质稳定在二类标准,需要艰苦的努力。
1.1水土流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强度流失面积446.8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中度流失面积1369.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5%,轻度流失面积1552.4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4.5%,三者合计3369.0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量990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从自然因素上看,一是地形,该地区山地和岗地面积广大,其中坡度25。以上的坡地就占到山地和岗地总面积的52%。二是成土母质,该地区的成土母质多为易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和沙砾岩,一旦遭遇强度大的降水,极易造成土层坍塌,泥沙顺水而下,形成泥石流。三是植被,由于库区居民大规模的垦林开荒,地表裸露,提供了大量的泥砂源,同时,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四是降水,库区处在夏季降雨的中心,每年5—9月份暴雨频繁且强度较大,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因素。
从社会因素看,丹江口库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是该区水土流失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建设对木材的巨大需求。当地政府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但由于对木材的采伐缺乏计划性以及对再生林的培养缺乏更新性,使得森林资源面积越来越少。仅在西峡县,国家就设置了三个国有林场,先后采伐了2万多公顷的原始森林,而属于死保护区的林区,现在也所剩无几。第二,农业用地对森林植被的强夺。丹江口库区90%都是生活在深山的农民,当地居民人均耕地不足0.43公顷,靠这仅有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又不能从农业之外的产业中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就只好把矛头转向林地,不断地伐木毁草,不断地开辟土地。这种农民收入完全来自农业的经济结构,必然导致经济—生态陷入“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砍光了就去山上开荒”的恶性循环,使得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除了森林植被的大面积锐减,人们在进行生产建设的过程中,肆意地开山炸石,任意地弃渣置物,都会造成库区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雨季泥沙俱下,大量的泥沙在库底淤积,使得水库的库容减少,工程效益降低。据有关资料统计:1968—1988年20年间,丹江库区淤积泥沙达12.1亿吨,已占水库库容的8%。即使按着这样的淤积速度,水库的使用期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泥沙携带了大量的养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库区水面,使水库水质富营养化,加剧了水体污染,这将严重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运行。
1.2水质污染
丹江口水库入库干、支流汉江、堵河、天河、浪河、淄河、神定河、泅河、官山河、剑河、老灌河等河流的沿岸城镇废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库区已受到了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化工、建材、造纸、食品、采矿、制药等多行业的污染。据估计,库区城、乡和工业企业向丹江口水库年排污水量达1亿吨,加上不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使库区局部有富营养化发生的趋势。
据南阳市环境监测站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多次连续监测,综合数据表明:丹江口库区总磷总氮明显超标。其中总磷浓度为0.02—0.05毫克/升,总氮浓度为1.48—1.60毫克/升,分别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和劣V类,达不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类水质和调水水质的要求,有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库区近年已检测出微量有机物达200余种,从历年库区底质检测还发现有含量极微的毒害物及重金属。由此可见,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开始出现退化。水体一旦富营养化,就很难治理和控制,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这样投入巨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1)工业废水污染
丹江口库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业门类不多,且多以污染大、耗水多的重工业为主,而缺乏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轻工业。例如浙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由于这些企业的治污技术和设备比较初级,致使大量矽废水、污水无处排放,只好顺流而下,汇人丹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就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2)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仅以丹江所依托的淅川县县城为例。浙川县城区人口约有8万多,年排放生活污水1314万吨,污水中含有的COD、N、P等多种有机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河道污染呈加剧趋势。
(3)农药化肥污染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丹江口水库的辐射区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农民在进行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经济利益驱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未经作物吸收利用的农药、化肥,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库区水体,从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丹江水体的污染。 2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近两年来,已经关、停了部分严重污染的企业,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也开始进一步实施。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没有库区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综合变化趋势信息。
到目前为止,参与库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大多在独立行事,根本没有库区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大多没有任何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对整个库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少库区生态环境、水质等的综合数据,环境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
2.2 当地居民生态意识淡漠
生态环境效益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共效益。生态环境好的地区不能从中得到直接即期的回报,就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逃避心理。因此,生态环保意识难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也就缺乏其内在的动力。尤其是在经济落后、耕作业为主的丹江口库区,当环保意味着限制耕地、减少采伐而牺牲眼前经济利益的时候,从地方各级政府到普通的老百姓,就都没有了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退耕还林、还草这些直接恢复生态环境的政策虽然有着巨大的长远意义,但在短期内却解决不了水源区260万居民致富和经济发展问题。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即使花大力气把生态环境恢复了,也还会再度破坏。
2.3 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较差
丹江口库区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毁林、开荒、围库造田、乱捕乱杀,使得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农药、化肥、污水的滥用乱排,使得土壤板结退化。由此可见,诸多因素综合导致库区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较差。
2.4 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增大了城市的环境的压力。因此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工厂排出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到河中,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死亡,人们在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容易产生疾病。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人口的不断增加,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对人们有警醒作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地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污染土地,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发散到空气中去,从而污染环境空气;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会下渗入土壤中,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会引发人体疾病。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私家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如航空业的发展,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加大宣传
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我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尤其是多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还在延续这个传统,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宣传部门也可以加强农村宣传力度,对人们讲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2.2增加造林面积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下降、全球变暖等,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挡或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的污染;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心胸更加的阔达。林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3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使得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所以,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4加强工厂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均会污染环境。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污水处理装置,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同时,应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尽量避免长期堆存,从而产生次生污染,污染周围环境。
2.5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去商场购物,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但是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随风起舞,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它们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导致动物死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依据,是城市发展建设,社会进步,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期对策初探[L],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 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 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 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 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 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 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 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 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关键词:桉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792.39;S718.557;F41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5-0100-05
1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高原东部,隶属曲靖市,地处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东西宽65.62km,南北长62.8km,总面积1989.59km2,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三面环山。山脉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略呈三角形,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南盘江从中穿越过境,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特征,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龙海,海拔2687m,最低点是小百户镇石板潭,海拔1625m。
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湿。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年均温14.7℃,≥10℃的活动积温4458℃,年均降雨量958.2mm,太阳辐射总量125千卡/cm2,日照时间2242.5h,相对湿度为74%,无霜期246d。
土壤分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沼泽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六大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66个土种。红壤在全县分布最广。
全县辖8镇2乡1农场140个村委会625个自然村13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1506人,其中农业人口558665万人,占88.47%。农村劳动力343635个,占农村总人口的61.51%。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1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6元。2桉树产业发展现状
2.1桉树资源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各树种的总称。陆良县从20世纪初开始引种桉树,种植于四旁,成为全县坝区、半山区主要的四旁树种;70年代曾大量种植,1984~1991年省林业厅在陆良县开展了以桉树为主的薪炭林项目建设,1992~1997年省计委批准了陆良林纸基地建设项目,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因各种原因项目建设速度滞缓至停建;1999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木材价格一路上扬,加之桉叶油价格回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农民及干部职工投资以桉树速生林为主的建设步伐骤然加快。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种植经营桉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真正做到了“地当田耕,树当菜种”的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林分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均显著提升。经调查,全县种植的桉树树种主要有蓝桉、直干桉、巨桉、史密斯桉、赤桉、柠檬桉、大叶桉、窿缘桉、细叶桉、邓恩桉等10余种,但以蓝桉和直干桉的面积和蓄积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最显著。据2008年陆良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桉树面积1.17万hm2,占人工林面积3.54万hm2的33.0%;桉树蓄积量40.1万m3(其中散生木及四旁树蓄积量4.4万m3),占人工林蓄积量130万m3的30.8%,主要是中幼林。在四旁树中桉树有142.9万株。桉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100m的坝区和半山区。
2.2桉树产品用途及市场价
1)主材:陆良县桉树木材的主要用途是作煤矿坑木,目前市场收购价为:直径5~9cm的400元/m3左右,9~13cm的600元/m3左右,直径13cm以上的800~1000元/m3。
2)小径材及枝桠、根茎:桉树林抚育间伐出来的小径材,主伐作业产生的弯扭废材,以及少数林农更新造林翻挖出的桉树根,用于提供造纸原料和胶合板原材料,目前市场收购价为300~350元/t。
3)桉油:利用桉树的幼枝和叶可提炼桉叶粗油。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县的桉油产量达2000t左右,桉油收购价为50~65元/kg。陆良县主要有5个专业大户收购,年收购量占全县桉油产量的80%左右。
2.3桉树相关产业发展
2.3.1桉树种苗生产
1)采种受桉树种植业的拉动,出现了专门从事桉树采种的人员。据调查,全县有桉树采种人员200人左右,年采桉树籽种近2000kg(其中蓝桉约1100kg,直干桉约800kg,其他桉树籽100kg)。采种及销售除在陆良县范围外,还扩大到外县市及外省市。2011年桉树籽市场价为:蓝桉600~800元/kg,直干桉1800~2100元/kg。
2)苗木生产陆良县从事林木种苗生产的专业户有100多户,培育的树种包括各种经济林、用材林以及各种珍贵的庭院及四旁绿化树种。全县每年培育的桉树苗近500万株,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大量销往周边县市及贵州等地。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5期保绍明,等:陆良县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2.3.2桉油提取
全县从事桉油提取的有200余户,其中常年熬油的占一半左右(大的桉树种植户大部分都自己支炉,一般都是季节性生产或隔年生产),每年参与采枝叶及熬油的人员达到1万多人,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2.3.3木片加工
受市场的拉动,陆良县从单一的桉树原条出售发展成为粗加工出售,实现了林产品的升级。据统计,全县已办理木材加工许可证从事木片生产的加工厂有9家,年加工木片达3.2万t(其中桉树木片占90%以上),年产值达1216万元。木片主要销往省内各造纸或胶合板企业。
2.3.4林浆纸一体化产业
云南陆良银河纸业有限公司技改后,已彻底实现了从草浆到木浆的转变,在本县规划的以桉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基地已初步建成。一个以陆良县为基点,“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初步建成。2010年年生产量达38万t,年消耗木材纤维原料30万m3,年销售量248855t,年销售产值124424万元。3人民群众喜欢种植桉树的原因分析
在众多的造林树种选择上,桉树脱颖而出,成为适宜区域的首选树种,主要原因如下:
1)桉树全身都是宝,主干作坑木用材或生产木材原木、原条,小径材、枝丫和根做薪材或生产木片,枝叶提炼的桉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和日用化工行业,整棵树几乎没有浪费。
2)桉树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材期极短、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等优点,种植和经营管理技术简单。
3)种植桉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桉树第二年就可以修枝叶获益,产值在3000元/hm2以上,第三年就可以出售抚育间伐出来的小径材,5年后就可以进行主伐利用,且每年都可以修剪部分枝叶出售,投资回报快、回报率高,经济效益显著。
4)桉树产品销售容易,客户主动上门求购,足不出户就能出售,极大地方便了桉树种植户。
5)目前许多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少数家庭举家外出。因此,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种植和管理简单的桉树自然成为农民的首选目标,同时也避免了因外出而造成的土地荒芜。4桉树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1)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拉动了煤炭、交通运输、电力、医药、日化、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
2)以大莫古、小百户、芳华为主的3个桉树主要种植区,大部分农民通过种植桉树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
3)桉树从种植到经营管护、修枝熬油、抚育采伐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许多人不出村、不出县就能打工实现收入,有效地减少和降低了因外出打工产生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带来的社会问题。
4)陆良县的主风向西南方向大量的荒山荒地种植桉树成林,近年来县城的风沙受到了有效扼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由于桉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涌现了许多种植大户和种苗、经营、加工、营销等专业户,他们相互之间的拉动和带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通过桉树的种植,大幅度地提高了种植区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及大农业的现代化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观念新的新型农民。
7)桉树产业的发展能新增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实现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经济和现代工业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5桉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一些人散布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有毒”、“致旱”,甚至说政府已严令禁种、现有的桉树要全部砍除等,造成一定范围内林农的恐慌,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这既没有科学依据,又没有政策法规依据。
5.1桉树是否是“抽水机”
有人认为桉树是“抽水机”,是因为桉树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林地土壤中的大量水分,会导致林地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林地和周边土地的干旱。中国林科院杨民胜研究员认为,虽然桉树生长迅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用水量相对较多,但是以水分利用率为标准,与其它树种相比,桉树仍属于节约水分的树种。例如,每合成1kg生物量(干质量),针叶树种松树需消耗水1000L,相思属、黄檀属、合欢属、水皮黄属、咖啡属等树种则需水800L以上,而桉树需水只有510L。可见,桉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很高,产生相同的生物量其所耗水分最少。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任徐大平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TreePhisiology》上,他认为,学术界已达成“桉树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共识。“桉树人工林涵养水源作用明显,桉树利用水的效率较高,生产相同的生物量只消耗其他农作物所需的1/3~1/2的水量”。桉树高效用水从叶片和嫩枝上覆盖一层蜡被就可见一斑。同时,在陆良县主要种植的蓝桉和直干桉的幼树叶片是垂直生长的,这就有效地降低了水分的蒸发,充分说明桉树利用水的效率。虽然速生期的桉树对水分需求较为旺盛,但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地层50~100cm,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也只限于上层土壤,不会影响到深层地下水位,随着栽种年限的增加,桉树的生长逐渐减缓,对水分的需求将逐渐减少,逐步具备涵养水源的功效,这从幼树叶片垂直生长到中龄林桉树叶片平面生长也能得到验证,桉树并不是森林土壤的“抽水机”。
1999~2002年,中澳科学家在雷州林业局开展了“桉树与水科研项目”研究,在河口和纪家林场2个观察点的3a生桉树人工林其年度水分蒸腾量分别为450mm和537mm,其水分蒸腾量只占雷州半岛年降雨量的1/3左右,也就是说,其水分循环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因此,在降雨量大于800mm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的减少。而陆良年均降雨量达970mm,这表明在陆良县种植桉树人工林不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而且,同其它林分一样,桉树人工林还具有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因此,桉树是“抽水机”之说是一个伪命题。
5.2桉树是否是“抽肥机”
桉树是否将土壤肥力抽掉,导致林地的地力衰退呢?澳大利亚JONNDavidson教授就桉树对林地土壤养分的消耗问题进行过实验,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对林地养分的总吸收量和收获带走量都是比较低的;福建林科院叶功富等人对长泰县岩溪林场和南靖林场的桉树养分循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砍伐只取木材,而把树叶、树皮、树枝桠归还林地,则养分的损失仅占积累量的20%。陆良县种植的桉树主要是油和材兼用品种,人们不仅获取整株桉树,就连桉树林地上的枯枝落叶也不放过,桉树林地肥力衰退那是肯定的。但是,随着桉树经营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吃下了定心丸,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积极性不断提升,采取了各种补肥措施,一些二代、三代萌发树也焕发了生机,土壤肥力得到了有效维持。
5.3桉树是否“有毒”
有人说桉树会排放一种毒素,因此桉树没有病虫害,致使没有飞鸟到桉树林中觅食,导致桉树林内“草不长,鸟不飞”。目前科学证明桉树是无毒的树种,而且还可以被动物和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澳大利亚的动物考拉(树袋熊)生活在桉树林中,专吃桉树叶为生;此外,澳大利亚从南到北到处都是桉树林,各大城市的饮用水源的涵养林基本上都是桉树,澳大利亚人从未反映过桉树林区的水源不好,更不要说有毒了。再有,桉树有一种副产品—桉叶油,主要成份为桉醇,用途十分广泛。我国生产的桉油主要供外贸出口,在国内则用于香料和医药,产品有洗涤用品、香水、糖果、十滴水、清凉油、防蚊油、驱风油、瑞草油等。
在陆良县,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20世纪70~80年代全县各地熬大锅药预防流感和百日咳的主料就是桉叶,在那个医疗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年代,桉树为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陆良县一些头皮较多的人和皮肤骚痒者利用提桉油过滤出的蒸馏水洗浴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一些得“香港脚”的人直接用桉油擦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些作用多年来却从未有人反映过有毒副作用。因此,桉树“有毒”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和现实依据的。
5.4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
桉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指对林分水平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客观地说,桉树人工林确实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肯定不如天然林,但绝对没有严重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这不单单是桉树林的问题,也不单单是陆良县的问题,这是全球所有人工纯林的共性,尤其是采取集约经营纯林的共性,如陆良县20世纪末在全县大面积种植的华山松林及柏树林,更不用说果树林及农作物了,因为人们为了获取土地经营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清除非目的其它植物。华南农业大学谢正生等人在广东雷州半岛5个不同地点桉树林下的调查结果显示,采集到的植物种类共有61科、127属、150种,结果证明,桉树人工林对雷州半岛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并未造成什么影响。1998~2001年,西南林学院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觉民对滇中高原人工桉树林植被恢复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与造林前相同林地对比,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等不是减少而是增多。在少数情况下,桉树林下植被少,这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①初植密度大,加之桉树幼林生长较快,1a生幼林就能郁闭,导致林下阳光少,营养竞争激烈,造成植被稀少;②人工林抚育强度大,除草及时,高度集约经营,使得杂草难于生长;③个别地方在造林前其本身的植被生长就很少。
在陆良县,许多桉树种植户为了清除林地上的杂草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无法清除,杂草杂灌与桉树争夺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桉树的效益发挥,如板桥镇的方光海、小百户镇的高毅,大莫古镇的赵正荣等人的桉树林地皆如此;位于芳华镇韭菜坪水库边的桉树林,由于海拔高,桉树长势较差,近5年来均未对桉树林采取任何抚育管理措施,但其林内的生物多样性不比周边其它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少。其次,在陆良县的桉树林中均能发现有鸟、小动物、菌等。以上事实表明,桉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并没有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5.5桉树是否“致旱”
5.5.1云南干旱原因
2009年以来,我国西南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极严重的连旱,桉树及橡胶树致旱的传言不胫而走,尤其是2011年网络盛传《云南超3000万亩桉树林终酿世纪生态大灾难》的旧闻,更是把桉树指为罪魁祸首。为此,国家林业局、气象局组织专家开展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成因及桉树种植对旱灾的影响”专题调研,云南省也组织专家进行了系统分析。2011年3月31日,原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全省水利会议上以历史数据和专家分析,力证云南干旱的客观成因:①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隔阻,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于形成有效降雨;②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云南属于季风气候,由于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大气环流异常,偏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云南省,阻断了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而北方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这次干旱的直接原因;③复杂的地质构造,云南属岩溶地区,且山区面积占94%,降雨径流大部分渗入地下或流入下游,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5.5.2云南桉树林不可能影响大范围气候变化
据2010年第五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云南省现有桉树面积24多万公顷,占人工林的7.28%,占森林总面积的1.27%,而天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4.53%。因此,小规模的人工林,尤其是极小规模的人工桉树林,是不可能对云南干旱乃至大气环流造成影响的。云南历史上出现旱年的年份比较多,近几十年来更是频繁出现,从公元1300年以来的691年间共出现干旱年211次,平均3.3年一次,其中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建国以来共发生8次大旱且多以冬春夏连旱为主,2010~2012连续3年的干旱是特别突出和严重的一次。而云南桉树大面积发展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营造桉树人工林与云南干旱没有必然联系,桉树“致旱”之说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6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对策
1)合理规划造林地,实行科学经营。在商品林规划范围内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种植桉树。注意森林类型的共融性和双赢性,森林景观的协调性。
2)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桉树树种和品系。
3)在土层瘠薄、生态脆弱的地方禁止发展桉树。
4)开展集约经营,进行平衡施肥,以补充林地土壤的养分。
5)选择合理的配置密度。桉树的造林密度不宜过大,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可采用1m×3m,1.5m×2m,1.5m×3m,2m×2.5m及宽行窄株配置。
6)在山地条件下,桉树造林应采用沿等高线穴状或撩壕整地。禁止全面整地,尽量保留造林地的原有地被物。
7)营造桉树与其他一些树种的混交林,如用圣诞树、黑荆树、相思树等与桉树混交,保留山顶、山箐、山脊生长较好的原生针阔叶林,与桉树形成块状混交林。
8)合理利用桉树林中的桉叶,其采叶范围控制在桉树树冠高度的1/3~1/2内,决不能掠夺式地采集桉叶。7结语
陆良县正在开展中低产林改造,在条件适宜的山区、半山区采用速生的桉树营造人工商品林应是首选。只要按照两类林的划分,严保全县4.92万hm2公益林的底线,坚持适地适树,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注意保持原生态特征,发展桉树人工商品林可以带来可观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是陆良县经济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祁树雄.中国桉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曾觉明.滇中高原人工桉树林植被恢复功能的探讨[J].云南林业科技,2002(1):1-13.
[3]保绍明,吴建国.陆良县桉树资源现状及对策[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21-25.
[4]白成亮.正确评价桉树的“功过”[J].云南林业,2010(5):1-4.
[5]吴,谢耀坚,王志华.西南地区特大干旱与桉树种植关系分析[J].林业经济,2010(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