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兽医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6:21:30

序论:在您撰写中兽医学的定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兽医学的定义

第1篇

初中数学所学的角的正弦是指锐角的正弦,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给出定义的;高中阶段我们已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的范围上,而且一般都是把角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这样,我们就在直角坐标系中来构造找直角三角形,从而引出单位圆.利用单位圆的独特性,是高中数学中一种重要方法,在正弦函数图像,以及在后面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时都有直接的应用.

在讲授由锐角的正弦定义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定义的过程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单位圆的学习,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过程

(1)直角三角形中正弦的定义

初中,在直角三角形中,学习了锐角 的正弦值,

如右图所示:

即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弦的定义

由于我们通常都是将角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遵循把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角的始边放在X轴的非负半轴,如右图所示:(此时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

那么,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是确定的,如点 ,

不妨设 ;线段的长度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

从而 , ,

则 ,

我们令 ,

则 ,如右图所示:

我们通过高中北师大版《数学》必修4 中角的概念的

推广一节的学习知道, 这条射线就是 的终边,

对于终边在第一象限角,(如右图),我们在 这条射

线上任取一个点 ,或 ,

则 , , ,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

从而,一个角 的正弦就由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 的坐

标来求得.即令 ,

则 .如右图所示:

刚才研究的是角的终边第一象限,那么,第二、三、四象限以及坐标轴上角的正弦的定义和第一象限的完全相同.例如:求 ,即为在 的终边上找一点 ,则 .

(3)单位圆中正弦的定义

为简单起见,由 ,若 ,则式子 可进一步化简.由于点 的选取是任意的,故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以 为半径作一单位圆,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如右图所示:那么 ,也就是说,若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 ,则点 的纵坐标 就是角 的正弦值.

三、运用实践

例如:(1) 角 的终边上有一点 ,求 的值,

(2)角 的终边上有一点 ,求 的值,

(3)角 的终边上有一点 ,求 的值,

(4)角 的终边上有一点 ,求 的值,

以上各小题可利用正弦的定义求解.

又如:若点 是 终边上一点,且 ,求 值.

可利用正弦的定义,采用待定系数法求之.

四、总结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0

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交流课,执教者是许老师,观察和评课的是耿老师和潘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教材分析:它是在学生已基本具备对宏观的化学反应的基本认识及建立对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的基本了解后的知识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解决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质量守恒定律,在本单元也起到了知识衔接的桥梁作用,它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化学定量计算铺平了道路;应该说,这节课的内容对于本章教材及整个化学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对此课的理解是否只能限于此呢?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世界,并结合化学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尤其是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都很好地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哲学思想素材,理解好这些哲学思想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哲学思想出发,我们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确实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片段1】引入:早期的哲学家们曾提出物质不灭的理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只是原子的组合发生变化,物质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最后一段话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信仰:“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哲学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上面介绍的这些思想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道理,这一科学道理是什么呢?学完本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片段2】为节约时间,教师采用了分组同步实验,一半同学做硫酸铜与铁反应,另一半做磷的燃烧实验。学生测量出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一样。交流后得出结论。

【片段3】老师安排另外两个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镁的燃烧。依然采用分组同步实验。一半同学做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另一半做镁条燃烧实验。学生在完成镁的燃烧实验时,相当部分学生对白烟忽略了。实验后,有些残留物掉在桌子上,学生很细心的用夹子夹住放在石棉网上。发现天平的左边托盘下沉,老师问怎么解释,学生说:有误差。

另外一个组的实验是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学生发现反应后的质量明显减小了。与此同时,有学生发现杯中“有气泡”。老师问:你们的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回答说:失败。为什么?说:跟质量守恒定律矛盾了。

【对话】

许老师:课堂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哲学小资料。向学生传递了物质不灭这样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这时全班悄无声息,我感觉到同学们被伟大的哲学思想所感染了!当我提出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去正确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时,立刻引起了全班的高度兴趣,也成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题。

耿老师:这就对了,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学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来自于外来的刺激,这只是肤浅的诱惑,并不能真正持久。真正的兴趣,应该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并不是你出示的那段资料,而是资料后面的哲学意蕴。

许老师:学生实验时,我巡视到“镁的燃烧”这一组时,明明“一股白烟上青天”,学生却视而不见。可能还缺少一种对细节的关注。

潘老师:我们需要一些引导与培养,实在来不及就课前想办法铺垫吧。

许老师:实验后,有些残留物掉在桌子上,学生还是很细心的用夹子夹住放在石棉网上。发现天平左边托盘下沉,右边的砝码学生没有移走,只要验证等还是不等,所以,不移走砝码倒是要方便些。但是我问怎么解释时,学生说:有误差。

观察“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时,学生发现反应后的质量明显减小了。与此同时,有学生发现杯中“有气泡”。可惜,他们没有独立的往下寻找原因。我问:你们的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回答说失败。为什么?说:跟质量守恒定律矛盾了。我说,会不会是定律本身有问题呢?学生笑而不答。看来,他们是没有自信去怀疑“真理”。不怀疑定律本身,那就要去寻找问题呀,这方面学生比较被动。他们等着老师的解释。

耿老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依照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我们对世界会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叫心智模型;然后与别人交流分享,这样的叫概念模型;最后达成符合客观的叫科学模型。他们是循环的,科学模型建立后要经历考验,经过放弃、修正、坚持的思考历程后,才会成为人的稳定的心智模型。并再次主导人的思维。

猜想表达的就是心智模型,是他对他的经验的积累的表达;然后,交流形成概念模型;实验,第一次做实验,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模型。然后,经历考验,在实践中的运用,才会转化为可以支配我们思维的一种自觉遵守的规律或者信仰――更高层次的心智模型。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我以为),教者也是这样设计的。所以,后面的实验,提供了这样的“磨练”。当实验的数据不支持“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怀疑质量守恒定律本身吗?(这个科学模型真的正确吗?)还是你认为我们的实验错误了或者有漏洞?质量少了?怎么会少了?跑了?如果明明我们的数据不支持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在不思考我们数据的问题的前提下就毫不怀疑或者懒得怀疑质量守恒定律,或者出于考试的需要我们无用怀疑,那这个时候的科学模型就退化为“功利模型”了――一种为考试需要而存在的模型,等到考试完了,分数到手了,它就寿终正寝了,不会再去支配我们的思维。因为,没有经受检验,也就没有“融化为我们血液或意识的一部分”。

潘老师:在课前创造一种气氛,来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让用数据来说话成为一种课堂的主流生活;要唤醒化学嗅觉,如“跑了气体是有质量的”,“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状态”,还要考虑细节,测量的细微等等。这些科学素养或者习惯的唤醒,将决定课堂的进程,也将影响课堂的品质。

第3篇

每个组织都是由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斯・彼得在研究了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的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员浪费、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是抹杀了他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而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有几个特殊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传染,把其他的苹果也变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则能很快使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是比建设更容易。一个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用一秒钟就能将它弄碎。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木桶定律和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4. 马太效应

《新约・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吩咐他们拿去做生意。国王回来后,第一个仆人用1锭银子赚回了10锭,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用1锭银子赚回了5锭,国王奖励给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却因怕丢失,一直将那1锭银子包在手帕里,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5. 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20世纪,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都具备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6. 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人与人的合作,并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其中还掺杂了许多微妙与复杂的成分。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却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目前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7.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了。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8. 不值得定律

此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成就感。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比如:让成功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让依附性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协同工作中;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管理职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9. 蘑菇管理

这是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地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有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历程,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迅速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10. 奥卡姆剃刀定律

第4篇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开展有关肺结核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临床意义。瘦素(leptin)是瘦素基因即肥胖基因的产物,具有降低脂肪沉积和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作用脂肪组织,调节物质代谢等[1]。近期的研究发现,瘦素与呼吸疾病有关[2]。我们利用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酶联终点比色法和免疫比浊法对151例男性血清瘦素、INS、ALB、GLU、TC、TG进行了检测,从侧面探讨其与肺结核病的严重程度及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对照组:于东营地区不同区域的人群中选取68例正常非肥胖(18.5 kg/m2<BMI<25.0 kg/m2)的男性健康查体人员,年龄32~58岁,经检查均无心、肝、肾等急性或慢性疾病。

1.1.2 观察组: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临床、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男性肺结核病人83例,年龄31~61岁,参照美国肺结核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灶范围及病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肺结核37例,中度肺结核25例,重度肺结核21例,其中在83例肺结核中伴有不同并发症者49例。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受检者均于早晨7:00—8:00时,取空腹静脉血3~4 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

1.2.2 方法

1.2.2.1 体重指数的测定:受试者脱鞋、免冠、仅穿内衣,空腹测身高、体重,分别以千克(kg)、厘米(cm)为单位记录,精确度接近0.1 kg和0.1 cm;体重指数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

1.2.2.2 瘦素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美国Linco Research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1.2.2.3 胰岛素的测定: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瑞士罗氏生物技术诊断有限公司生产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1.2.2.4 其它指标的测定:采用酶联比色和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温州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检测结果由仪器自动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为了观察leptin、INS等指标在肺结核疾病中的含量变化,我们对68例正常对照和83例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INS及ALB、GLU、TC、TG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和表2。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重度肺结核患者血清BMI、leptin、INS、ALB较轻度和中度肺结核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而GLU、TC、TG含量与其它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表1正常对照与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表2 不同程度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注:* 表示与轻度组比较P<0.05,#表示与中度组比较P<0.01

2.2 为了观察有无并发症肺结核患者血清各顶指标的含量变化,对34例无并发症和49例有并发症的肺结核患者血清含量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见表3。49例伴有并发症肺结核患者的BMI、leptin、ALB、GLU较无并发症者有显著差异,而INS、TC、TG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3有无并症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2.3 为了观察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变化,对83例肺结核患者中的64例肺结核,于正规治疗1~2个月后再次取血进行了血清leptin及其它指标的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4。64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BMI、leptin、ALB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而INS、GLU、TC、TG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464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2.4 为了探讨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间的相关性,对151例受检者血清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相关性见表5。

表5 151例受检者血清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的相关性比较(略)

3 讨论

本资料中68例正常男性受检者血清leptin水平在1.68~15.1 μg/L之间,其中多数低于5.64 μg/L,平均浓度为(3.06±1.96)μg/L,百分位数法估计双侧90%健康正常非肥胖男性leptin浓度在1.87~5.49 μg/L之间,与陈树等报道相近[3]。通过对本资料中检测结果的分析也可得出,leptin浓度随着BMI和INS的升高而增加,与其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并且与其它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或0.01),从而进一步说明leptin在脂肪沉积、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中的广泛应用。肺结核患者leptin浓度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特别是重症肺结核组的血清leptin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

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降低程度与肺结核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即肺结核的病损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其血清中leptin和ALB的水平越低,并且在肺结核伴有并发症时,血清中leptin和ALB明显低于无并发症者,另外,BMI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其降低程度与肺结核的轻重程度也呈正相关,所以,测定肺结核患者BMI及血清中leptin、ALB浓度,可用于判断肺结核病的严重程度。肺结核患者经过1~2个月的正规治疗后,BMI及血清中leptin和ALB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另外,根据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适当调整病人的膳食结构,给予合理的营养治疗,从而加速病灶的恢复,提高治愈率。因此,动态观察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协助判定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leptin浓度的测定,及与其它指标的比较,初步揭示了leptin在不同程度肺结核病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瘦素在肺结核中的发生、发展作用及其机制起到了一个开端引续的作用,同时,为临床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及临床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Zhang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Nature,1994,372:425432.

第5篇

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

1.能够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在初中的化学题型中,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较为常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会感到非常棘手。例如:甲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之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请推断甲物质中一定存在着哪类元素,以及可能存在着哪类元素[1]?

题目中,化学反应后生成了碳元素、氢元素,但是氧气中是不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碳元素和氢元素就一定是来自甲物质的,所以一定存在的元素就是氢元素和碳元素。此外,因为甲物质在反应前后都有氧元素的出现,那么我们就不能去确定反应后的氧元素是来自甲物质还是来自氧气,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甲物质可能含有的元素为氧元素。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能够推断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组成的元素。

2.能够推断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这种类型的题目无论是平时化学测验还是中考都较为常见,下面我们就通过题目来举例说明。

例如:五氧化二碘经常用来检测一氧化碳对空气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它的方程式是I2O5+5CO=I2+5A,通过所生成的A,我们可以对CO进行检测,求A的化学式。

在这道题目中,反应前共有2个碘原子、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而反应之后已知有2个碘原子,那么A物质就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因为在反应之前有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那么A的化学式就是二氧化碳。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推断出其中的化学式[2]。

3.能够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在初中化学题目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求出生成物的质量也较为常见,下面就通过举例说明来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

例:A+BC+D,反应前A有10g,B有5g,在反应结束之后,A的剩余量为3g,B的剩余量为0g,并且生成了4gC,那么所生成的D的质量是多少[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A+B的质量等于C+B的质量,而题目中已知A+B是15g,C为4g,其中A剩余3g,那么D的质量就是15-3-4=8g,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为8g。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4.能够解释化学反应现象

在中考题目中,有一些化学题目中往往会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来解释它所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将化学融入生活当中去的目的。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Fe3O4,但是生成的Fe3O4质量却比原来的铁丝质量要更大,请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铁丝在氧气中经过燃烧而形成了Fe3O4,而Fe3O4的质量又是由铁丝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所共同组成的,所以Fe3O4的质量会大于原来铁丝的质量。通过上面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

二、采用元素守恒进行解题计算

例如:对蔗糖进行隔绝空气加热时,生成了C和H2O,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蔗糖的组成元素为( )

A.C元素

B.C元素、H元素

C.H元素、O元素

D.C元素、H元素、O元素

因为生成物是C和H2O,包含了C元素、H元素和O元素,所以反应物一定也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类元素,此外,题目中给出了隔绝空气加热这一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蔗糖中一定会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种元素,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是选D。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知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定律,以便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边春霞.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

第6篇

关键词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原因;结果;新左手定则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74-0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物理应用基础》的第六章第二节“磁场”部分,所讲到的几个问题如下。

1 判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的方法――安培定则

1)直线电流的磁场:用右手握着通电直导线,让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与四指垂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与四指垂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N极的方向[1]。

这些形状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用安培定则判断,右手的拇指在第一种情况中指向电流的方向,在第二、第三种情况中却是指向磁场的方向,学生记起来麻烦,使用时也容易出错

根据因果关系, 在判断电流磁场方向这个问题中,是先有电流,后有磁场,电流是“原因”,磁场是“结果”,根据本人的总结,以上3种情况均可以用左手来判断,而且手型不变。具体方法如下:把左手伸开,四指与拇指垂直并和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手心贴导体,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拇指指向就是左手所在处的磁场方向。

2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该感应电流的方向用“右手定则”判断:即伸开右手,让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使拇指指向导体的运动方向,则四指所指的就是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2]。该问题中,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是“原因”,感应电流是“结果”,用“新左手定则”来判断,方法是:把左手伸开,使四指与拇指垂直并和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伸入磁场,手心贴导体,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让四指指向导体的运动方向,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闭合回路或者螺线管中的磁通变化时,闭合回路或者螺线管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该电流的方向用“楞次定律”来判断: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3]。具体方法:右手握线圈,如果线圈中磁通增加,让拇指指向与穿过线圈的原磁场方向相反,则环绕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果线圈中磁通减小,让拇指指向与穿过线圈的原磁场方向相同,则环绕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分析这个问题,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原因是线圈中的磁通发生了变化,所以,磁通变化是“原因”,感应电流是“结果”。用 “新左手定则”来判断,就会更简明些: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垂直并且在同一个平面内,手心贴线圈,如果线圈中的磁通增加,让四指的指向与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抵消一部分原磁场,保持线圈中原磁感线的条数,阻碍原磁通的增大),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左手所贴处导体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果线圈中的磁通减少,让四指的指向与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相同(阻碍原磁通的减小),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左手所贴处的感应电流方向。

分析以上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导体切割磁感线时,闭合回路中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即磁通变化,所以也可以归类到第二种情况中,按单扎线圈处理,可见右手定则可以看作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况[4]。

3 判断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判断,用“左手定则”判断:即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和手掌在同一平面内,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5]。

在这个问题中,电流是“原因”,导体受力是“结果”。这里使用“新左手定则”和原左手定则恰好重合。

综合以上3种情况,不论是判断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还是判断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都可以用“新左手定则”,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4:14-24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2005,4:202.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2005,4:200.

第7篇

【关 键 词】 物理教学;机械能守恒;高中

物理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其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也体现在一些物理思想上。这也从本质上决定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我也希望我们教师以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传达、构建、应用为第一位,具体的知识、教材、试题、课堂都仅仅是载体而已。而作为物理这一极富思想性学科的授导者,我们本身也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从深层次本质上去解读要授什么、怎么导的问题。

下面仅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与学为例探讨高中物理的教与学问题。

一、教师的备要有智慧

(一)充分挖掘教材信息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基本信息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这当然是核心内容,但还有大量信息容易被我们忽略,特别是青年教师。如第一段话“我们在初中学过……”体现了概念建立的最好途径是在旧有的认知基础上去架构。整个论证过程体现了物理规律建立的一般模式,“发现现象─猜想结论─个案论证─般性论证─得出结论─形成理论”的历程。最后对条件、范围的阐释本身也体现了辩证的思想,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记忆上。

(二)正确确立教学重点

在思考教学的重点这一问题时不能绝对的、孤立地去看待它,而应该放在整个章节中、整个力学中、整个高中物理中、甚至是整个物理学科中思考,同时还要兼顾所面对的学生的基础情况、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上,还要思考所处的时间阶段是高一新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等。

在新课教授中,通常更强化结论的理解上。如花较多的时间去补充和理解弹力做功对机械能的影响问题,并且如果肤浅的理解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可能导致误解和形成错误认知。而放眼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守恒思想的确立和根深蒂固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在规律的认识之初不是怎样规范用的问题而是怎样在第一时间想到这一规律,并慢慢让学生建立任何情形下都可以考虑是否可以从这一角度去思考的问题。从教学的阶段上看,新课中注重规律的形成和建立并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它更为重要,至于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在进一步的教学中逐渐去渗透,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若在后期的复习和巩固中重点可以转移到准确性、内涵外延、怎样应用上去。

(三)知识的把握要精准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具体内容为“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深处去理解并认识它,可以将内容分层次或从多侧面剖析给学生。如这句话反映了三个层次,首先是机械能总量不变即机械能守恒,这也是机械能守恒的本质;其次是从能的转移、转化角度看,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最后是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那就是只有重力做功。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机械能守恒,不能因追求严密而太过复杂,但毕竟不甚完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机械能应该包括弹性势能,那如果有弹性势能的参与又该如何呢?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

教师对这一结论的思考则要求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如是否是唯一表述、准确表述,有哪些内涵和外延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加以深化:

(1)描述中涉及势能,必然是对系统而言,至少是物体和地球,但一般忽略了地球,原因是地球可以看成“静止不动”的物体,所以地球不涉及动能,或者说动能不发生变化,势能一般理解为物体的势能,当然忽视这一点不影响计算结果,但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不一定给学生阐释,但作为教师应该清楚。

(2)在上述情况中(除地球外单个物体),即可以考虑机械能守恒也可以考虑动能定理。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妙用更多地体现在除地球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系构成的系统情况下。

(3)对于由多个物体构成的系统涉及到的力有不确定形式的外力F、重力、电磁力、相互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不涉及分子层面力的问题。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就决定了不得不考虑这些力对研究系统机械能的影响问题。所以才有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4)那么重力做功为什么独立出来,而其他力做功又是怎样影响的呢?这里要引入一个结论:一对内力做功的代数和即W内=FS相代表了一定量能量的转化。而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可以理解为这对重力做功的代数和(在第(1)点中有说明),只是实现了系统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量度,是机械能内部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不改变系统的机械能总量。而如果有摩擦力则会存在与内能之间的转化问题,如果有电场力则会存在与电势能之间的转化问题。

(5)如果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刚体(高中阶段指非弹簧、橡皮绳),则之间的弹力做功代数和为零,不该系统的机械能,如果是弹簧且存在形变,则W弹≠0,却表示系统其他形式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量度,故也不改变系统的机械能总量。

(6)如果存在静摩擦力,同理不影响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但如果存在滑动摩擦力,则Wf=fS相,表征了转化为内能的部分(注意单向性),故系统机械能减少。

(7)如果是电磁力,则存在与电势能或磁场能之间的转化(注意具备双向性)。

(8)存在未知外力,则存在与外界未知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问题。

二、教师的导要能启慧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练,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是有很大困难的。我们要尽量做到学生先学后教,这里的先学还不能仅仅是停留在简单记忆,而应该有较充分和较深层次的思考。怎样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我们要讲智慧。

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学:

1. 让学生做一个满足机械能守恒的小实验,如滚摆,初步体会动能势能的转化。

2. 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增减,引导有增有减时思考总量是否有可能不变。(建立守恒的意识)

3. 选一个便于操作的实例思考怎样去论证我们的结论。(培养科学意识)

4. 举几个满足机械能守恒的例子,思考他们的共性。(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5. 从只受重力过渡到只有重力做功。(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6. 如果有其他力做功会怎么样?(建立批判的思想)

三、学生的学要能生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感受到物理思维的精妙和乐趣,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明辨概念,熟悉原理,精通方法灵活应用的过程。如果在知识方法的建立过程效果还不太明显,则应增加应用帮助其提高认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核心是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技能、探索的精神,知识只是解决这些能力问题的载体,我们在教的过程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应着眼知识背后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 陶昌宏. 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