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16 09:31:20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教育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地理;教学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反思,勇于探索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地理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中的行星背景时,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体运动的动画,栩栩如生的画面,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产生了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师随即把“天体运动的特点”“及日地关系”“地球特殊性”等问题抛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行端品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3篇

        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我认真向优秀教师,模范党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学校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与师生相处融洽。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书籍《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失败之处就是没有,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体会,教研出去。

        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劳纪律方面,我坚持做到了有事先请假,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认真学习广播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和读书活动。

 

下期努力方向

 1,   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   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   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   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   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的相关参考: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堂教学;定位;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27-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对师生关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发展课题之一。

一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因此学生自己能够明白的就不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了,这样可以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创新与发展。可见,学生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中心,教育教学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到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学生自身的兴趣、水平以及发展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

2.要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主要是因为高中生在心理与生理上基本上都处于发展的成熟期,因此教师因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不仅要熟悉他们成熟的方面,还要以恰当的标准和眼光来要求他们。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发展。

二利用交流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总体上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与组织作用,因此需要在组织方式上灵活应对,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需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一问题放给学生,这样他们就可以从问题出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

与此同时,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自身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学会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整体上讲,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却千差万别,对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容易影响课堂教学措施的有效落实,并且也没有学生的主导性可言。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发展性问题。

1.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有效有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中,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探求的先导,因此好奇心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最有力表现。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并且是恰当的情境中对矛盾进行揭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地理课堂当中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思维方法,可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中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对于个别的同学,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找到并掌握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实行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教师自身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教学热情和专业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过于呆板,从而造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也不认真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良好的发展,一定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和掌握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薛彩霞.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教学反思[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9)

第5篇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 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③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 “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地理教室;小班化;分组教学

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了小班化教育试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投入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实效。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建设了数字地理教室。数字地理教室为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质的平台。下面,笔者就三年来地理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来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数字地理教室与普通教室基本配置的差异[1]

同普通教室相比,数字地理教室多了以下基本设施:①核心设备:数字星球教学系统;②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中控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③常规模型:三球仪、地球仪、地形地貌等;④木器类:可多种组合的学生特制桌椅、灯箱等。正是数字地理教室有了以上设备设施,分组教学在我校地理课上才成为常态。

二、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优势

(1)分组活动教学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地理课上的许多核心知识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效果更佳。比如,在学习“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时,教师指导学生把各组围成的圈子当成太阳,然后各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模拟地球开始绕着自己的小组转圈。因为参与活动的学生要考虑地球公转时的方向、倾角,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不易正确掌握。但6个小组一比赛,肯定就有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然后教师也按标准来模拟一下,既做了示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之中就把这个难点简化并加以掌握了。

(2)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分享更多的信息。新教材正文减幅而阅读材料及活动明显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分组活动才能达成目标。如“我国的地势特点”一课中,教材需要学生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个课题面很广,也有难度,若以常规授课,一课不够。采取分组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实践证明,分组活动教学使学生收集和分享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3)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2]。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着眼点就在“过程”上。此时采取合理、科学、独到的分组活动进行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以“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例,我们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学习来进行教学。

(4)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学科素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如2010年春,我校报名参加了金陵晚报组织的“虎凤蝶――让我们的紫金山自由呼吸起来”大型环保活动。学生们身穿红马甲,手提垃圾袋,穿行在树林和草丛中,给上下山的游客和自己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环保课。

三、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反思

(1)由于生源素质不整齐,有时会导致分组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准备不足、学生讨论不充分、学生发言针对性不强,等等,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2)分组活动教学需要各活动小组人员比较固定,在数字地理教室上课时效果不错。但其他学科主要在教室按传统方式上课,这会影响学生分组活动时一些好习惯的养成。

(3)分组活动教学对地理教师要求比较高,因需要精心准备各种素材,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会影响青年地理教师进行分组活动教学的工作积极性。

教学是讲规律的,无论选择或创新哪种方法进行教学,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实际,都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位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地理教师肯定会学有所得,教有所成,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 孙宏根.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室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9).

第7篇

一、丰富语言,调动热情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当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生活实际中有所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能让学生信手拈来,随时随地拿来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不能应用的知识只是死道理,这样学习的学生也只是个“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