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5:47:40
序论:在您撰写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briefly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rationality.
Key words: the city; Land resour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1.1 土地资源管理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及治理等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指挥及监督等活动的整合。其中土地关系调整是土地资源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组织和监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执行需要多种手段下综合的去实施。
1.2 土地资源管理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家土地管理的重要措施,其作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土地资源的管理,对于土地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国家各类土地的宏观统一规划、耕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产效益最大化的发挥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进行总体的概括,其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动员宣传作用。对土地资源管理意义加以宣传,动员社会群众更多地参与到进来,配合、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协调和组织作用。使得一定的土地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三,监督执法作用。建立其土地资源监管网络,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督和检查,以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并进行及时处理。
1.3 土地资源管理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及土地法制管理。
2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各级政府经常为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和利用现有城市土地资源,从而造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严重不合理,致使城市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土地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又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局和长远利益。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土地稀缺性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宏观机制失控现象同时发生的怪圈。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少科学规划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之中,由于体制的问题,短期内土地资源配置还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一套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方法及其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自身内在要求必然出现不一致、不配套的地方,使得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为的某些因素,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障碍。
2.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城市政府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的差异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充当地方经济“保护神”的角色,他们以地方经济的业绩作为自己的政绩,追求地方利益在任期内的最大化。有些城市发展新的开发区、高新产业区、大学园区、物流中心,甚至度假区,虽然“短视经济”在短期内促进了当地经济在某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但却造成了社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付出的代价相当昂贵。同时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储备出现了透支情况,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
2.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规范管理缺乏依据
目前,我国城市的土地市场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土地的一级市场即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市场运行。国家可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等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内让予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具有垄断性质。土地的二级市场即由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或通过建商品房间接的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经营性质。土地的三级市场是由土地的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使土地间接进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
3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合理性对策
3.1 制定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应体现出其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土地使用者事先应明确城市规划中各个地块的用途,亦之余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资源管理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合理进行。在城市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中,应对用地规模、空间控制比、人口密度比等标准加以规范,强调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3.2 挖掘土地市场内部潜力,提升土地利用率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加以实施:第一,提升集约型土地利用程度,掌握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对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执行内涵式的发展路线;第二,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做到优地有用,地尽其力;第三,对城市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提升其容积率,使其地上、地下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第四,科技规划,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深入挖掘;第五,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使土地资源的更新能力得以维持。
3.3 转变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针对土地开发制定科学的计划,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化、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土地开发管理应用计划透明性和公开性,实施统一的土地规划,做到统一的开发、出让、建设、管理,以确保土地的持续性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4 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规划市场管理
国家应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严格的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应保持,按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来配置土地、控制供给,并采用相应政策引导供给价格。土地二级市场是对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重点应放在对土地用途和规划的审查上,严把登记关,确保购买权的充分利用。土地三级市场,为交易和消费市场,应建立规范性的监督机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的同时,保障城市土地的持续性利用。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地球上的动植物与人类共同的家园及主要的物质来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娜.论土地资源管理[J].理论探讨.2009(1)
[2]林志任.土地资源管理若干矛盾分析[J].中山大学.2009(12)
[3]丘斌春.浅析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J].青春岁月.2010(11)
[4]易丽琦.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公共管理.2009(1)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管理 空间信息技术
1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资源的短缺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而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严重障碍。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土资源管理的手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正逐步被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所替代。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土地资源量不足。我国土地资源较其他国家更为紧缺,人多地少问题突出。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但我国有近13 亿人口,人均陆地面积不足12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尤其是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矛盾,是极为尖锐和突出的。更为严峻的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土地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2.2 农用土地和建设用地矛盾日益增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城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如何防止盲目滥占耕地,树立“保护耕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观念非常必要。农民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现行制度下,这部分资产成为沉睡的资本。
2.3 土地规划利用集约程度不够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城市土地研究中,形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远比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复杂和丰富,也更加难以实现。
2.4 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土地制度自年建立以来,在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该制度显现出许多弊端。其一,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表现在土地所有权的界定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其二,土地产权不清还表现在所有权能上,是否任何一级都有行使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这也处于模糊状态。其三,土地产权代表不明,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无确定的归属主体,造成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国有或集体土地资产被任意侵占、买卖。
3 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概述
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与数据获取,GPS精确定位目标,GIS综合管理数据并开展相应的分析与决策支持。正是这一日趋成熟的新兴技术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其研究更加科学化、快速化、直观化。
3.1 RS技术。RS技术,即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目前在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的利用、土地的变化等动态检测上,尤其是针对大面积的土地情况,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
3.2 GIS技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诸多优势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应用。从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到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可靠细致的资料,再到对提出的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再到补充、优化规划设计,再到结合规划设计完成各种应用模型,再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实验,GIS的强大分析能力、可视化能力,都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导向。
3.3 GPS技术。GP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这项技术目前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其中就包括土地资源管理部门。GP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及航片像控点的布设,可为空间数据设施的建立提供一个基础体系。二是进行变更图斑的数据采集及新增地物的补测。
4 现代空间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1 在土地资源详查中的应用。目前发展的GIS和RS技术配合,GPS以其时、快速、高效、自动化的特点,在多种行业和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通过对航空相片的扫描完成航空相片的数字化与处理。扫描分辨率根据航空相片的比例尺和调查成图的比例尺确定,然后再通过基于GPS的定位、导航和测量功能完成外业调绘,最后基于GIS软件完成内业工作。GIS可以用于土地详查的很多方面,如,调绘成果转绘与编辑、土地面积量算、田坎系数测定、成果图件制作与表格数据统计输出等。
4.2 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地籍测绘是获得地籍信息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测绘方式,GPS技术优势明显,操作更简易,费用更低廉,灵活性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并能够全天候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地籍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的精度和效率。
4.3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基于RS与GIS集成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应运而生,许多单位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RS和GIS集成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以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建模与预测和数据开发与数据信息系统GIS作为其研究重点和支撑,揭示全球、区域和局地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不同驱动力之间的联系。
4.4 在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中的应用。通过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到土地资源寄出资料后,就可以指定相应的操作方案,通过采用规划模型,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规划并对可预见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供出最优化的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土地整理工作涉及田块的划分、产权的调整等大量与空间定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利用GPS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5 结语
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已经日益突出,3S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密切结合今后将会日臻完善。通过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管理,加快了我国的“数字国土”工程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娜等.论土地资源管理[J].辽宁经济,2009.1:43
2 牛牧.浅谈管理学原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
160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资源是发展要素的重要组成,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同环境保护、人口控制一样,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土地资源作为我国自然资源中的最重要组成,相应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筑林立,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十分普遍,而土地资源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保持城市竞争力,维持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政府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1.1 土地资源管理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及治理等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指挥及监督等活动的整合。其中土地关系调整是土地资源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组织和监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执行需要多种手段下综合的去实施。
1.2 土地资源管理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家土地管理的重要措施,其作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土地资源的管理,对于土地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国家各类土地的宏观统一规划、耕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产效益最大化的发挥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进行总体的概括,其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动员宣传作用。对土地资源管理意义加以宣传,动员社会群众更多地参与到进来,配合、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协调和组织作用。使得一定的土地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三,监督执法作用。建立其土地资源监管网络,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督和检查,以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并进行及时处理。
1.3 土地资源管理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及土地法制管理。
2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定位不准确,缺乏科学的规划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确立。这一背景之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短时间内,土地资源的配置尚无法同市场经济需要完全适应,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所制定的一套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同市场经济体制内部本身要求的必然性存在着不配套、不一致的地方,这使得城市的规划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形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及一些人为因素,已经使得城市规划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2.2 土地资源存在着紧张与浪费的矛盾现象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城市政府增强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造成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城市土地的生态更新能力被破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土地用地呈现出快速的增长,但是人居占地面积却仍同世界的平均水平有着一定差距,人地矛盾十分紧张。当前,城市中住宅拥挤、地皮紧张、交通不便、道路堵塞,教育文化等基础型设施也难以同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但同时,在城市用地中亦存在着十分突出的浪费现象,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作用下,土地资源无偿使用或无偿划拨的影响,导致一些城市存在着早征迟用、多征少用,甚至征之不用等现象。此外,有些城市不顾中央政府指示,盲目建设开发区,“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3 地方政府同城市发展目标存在差异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通常担任着经济保护者的角色,地方经济业绩是其政绩的直接表现,故他们追求的是任期内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城市所发展的高新产业区、开发区、物流中心、大学园区、度假区等,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却造成了土地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代价相当昂贵。城市政府对于发展布局和对土地的综合利益缺乏考虑,不但引起了地产市场过热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市场不健全,土地管理规范缺乏依据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为三级结构模式,一级市场中,国家是所有者,以招标、协议等形式将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出售。二级市场中,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通过建房等途径,将其投入市场加以流通。三级市场是房产交易的市场流通。在我国,一二级市场存在着不协调,有大量隐易的存在。此外,二、三级市场中,有些土地使用者受利益的驱动,将土地投入到见效快、利益打的领域中,破坏了城市生态更新能力,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这种状况之下,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整个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3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合理性对策
3.1 制定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应体现出其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土地使用者事先应明确城市规划中各个地块的用途,亦之余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资源管理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合理进行。在城市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中,应对用地规模、空间控制比、人口密度比等标准加以规范,强调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3.2 挖掘土地市场内部潜力,提升土地利用率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加以实施:第一,提升集约型土地利用程度,掌握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对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执行内涵式的发展路线;第二,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做到优地有用,地尽其力;第三,对城市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提升其容积率,使其地上、地下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第四,科技规划,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深入挖掘;第五,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使土地资源的更新能力得以维持。
3.3 转变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针对土地开发制定科学的计划,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化、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土地开发管理应用计划透明性和公开性,实施统一的土地规划,做到统一的开发、出让、建设、管理,以确保土地的持续性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4 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规划市场管理
国家应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严格的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应保持,按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来配置土地、控制供给,并采用相应政策引导供给价格。土地二级市场是对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重点应放在对土地用途和规划的审查上,严把登记关,确保购买权的充分利用。土地三级市场,为交易和消费市场,应建立规范性的监督机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的同时,保障城市土地的持续性利用。
4 总论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推至到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议题当中,分析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可行性对策,并积极地去实施,以使土地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城市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论土地资源管理[J].理论探讨.2009(1)
[2]林志任.土地资源管理若干矛盾分析[J].中山大学.2009(12)
[3]丘斌春.浅析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J].青春岁月.2010(11)
[4]易丽琦.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公共管理.2009(1)
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系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自然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不断增加,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理论概述,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挥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激增。当前,“人—地”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转型期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
1城市土地资源理论概述
1.1城市土地资源一般将人类已经利用或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被利用的土地称之为土地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不仅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重要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除了要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性和经济性等明显特征之外,城市土地资源还具有其他土地资源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区位性。在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集聚性。具体指的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对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后,城市土地的综合性。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会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重要的影响。城市土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城市土地资源指的是城市行政区划内的陆地资源、水资源在内的所有地上以及地下空间的总称。从城市区域上看,可以将城市土地资源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市区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用地;三是城市行政区的土地资源。狭义的城市土地资源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建设区内的土地,也就是指的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用于非农业用途,人口的密度比较高,建筑物比较稠密,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1.2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了能够从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利益,采用一种相对系统性的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控制,从整体上属于一种永久周期性的人类干预行为。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这一概念更加直观地表述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进行有目的开发、使用、整理和保护的活动。从城市建设规划的层面上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为城市功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文中多次提出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将其理解为一种配置和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过程。从城市土地资源的构成结构上看,城市土地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类型、性质以及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用地类型的相互联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2土地资源利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权力制度和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导致了土地资源所有权主体虚化,并且使用权等级也存在很大弊端。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利”和其他各项权利是相互区分的,其主要涉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尽管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城市当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由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形式。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实际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所有”往往被抽象为“全民所有”,从而使城市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所有权被虚化的现象,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所有权逐步落入到城市地方各级政府的手中。根据我国国务院与地方建立的城市土地委托—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需要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就能对国务院授权的土地资源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职能。但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之间并没有就城市土地资源产权形成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2]。在城市土地资源长期管理的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关于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在事实上被异化为利益博弈的局面。其次,围绕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其他各项权利不明确。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职能混淆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城市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指的是与土地所有者或者和土地使用者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的法人或者自然相关的一种发展和变化的权利。一般城市土地资源的“他项权利”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客体都为统一土地“,他项权利”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另一方面“他项权利”又构成了对土地资源“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常常会影响城市土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效能发挥。
2.2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严重不足就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现状而言,主要采取了升级垂直管理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其与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相比较主要突出了两个重大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上收,二是完善了土地资源的监督监管机制。但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这一制度能够强化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但是,该土地管理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并且在市场经济法律机制还不健全的今天,其执行的有效性也颇值得怀疑。其次,当前我国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当前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属于一种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在法治化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往往导致监督的效果不佳。
3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对策分析
3.1创新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资源委托—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明确了我国国务院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只能够由城市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虽然不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由城市的管理者实际掌控的。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要明确城市政府部门的土地资源产权边界,并为其与地方政府之间构建出一套符合“激励相容约束”的委托关系。其次,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城市土地管理分级授权管理体制。要在城市各级政府之间构建起城市土地产权分级委托制度。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之上,由我国国务院以及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作为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唯一合法代表,将城市土地所有权根据城市土地管理层级进行分级授权,委托各级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各级政府基于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与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
3.2创新城市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所有权的职能。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实行的主要是以多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限为特征的地方政府所有权代表制度。这一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从我国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地方各级政府代表政府形式土地所有权职能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看,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实际事权和相关责任,根据责任对等的原则,地方政府也需要享受到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益。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细化城市土地产权,完善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所有权制度设计。在我国进行城市建设的漫长的历程当中,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长期处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清的局面,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公有”和“私用”还没有在制度上做出明确的划分。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完整性和排他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土地资源的经营者以及土地资源的投资者产生了不稳定的预期,这对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划分,可以考虑将城市土地资源产权进一步细化为开发权、发展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等多项权利。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认真处理好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与实证[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2]王丰.浅析土地资源配置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3S”技术;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管理技术一直制约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现势实时动态信息的缺乏,阻碍了土地利用信息的及时变更和规划方案的适时调整川。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料获取、空间信息分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图形图像处理和数字制图的要求也相应提高。“3S”技术以其在空间信息获取与管理方而的优势和特点,使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本文对“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3S”技术
“3S”技术即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三者以其不同的技术特点和功能互补,在实际应用中的结合日趋紧密。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提供目标的定向定位信息;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信息,以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更新GIS数据库;GIS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可对多源时空数据进行C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和分析决策,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一)遥感探测技术
遥感即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进行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土,运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技术科学。自20世纪60年入使用以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现己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领域。近年来,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遥感由定性向定量、静态向动态转变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程设计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决策服务。GIS由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等4个子系统构成。GIS不但能够管理海量空间信息,供浏览、查询,还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以探析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处理一定区域内分布的现象和过程,该技术正沿着卫星系统性能改进、接收机性能改进和导航定位方法完善3个方向发展。
(三)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由地面控制系统、空间和用户装置等部分组成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GPS己经成功地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和资源勘察等多个方面。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国外有关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影像分类、处理及信息提取等方面。我国依次经历了一次详查、变更调查、更新调查(抛开己有调查成果,重新开展的土地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多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学者对于“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应用GIS进行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通过对比适宜农业土地利用区域和现实土地利用区域的空间分布差异,获得农业土地利用潜力区空间分布情况。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即将不同时相(至少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从空间和数量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20世纪70年代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成功获取了遥感图像多光谱与多时相数据,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极大地促进了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RS发现变化,GPS测量变化区域,UIS统一管理数据与传统外业调查方式相比,在时效性和准确性方而具有明显优势。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问题日益突出,西方国家对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并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3S”技术、系统科学、决策理论等理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的支持下,土地规划研究实践中复杂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成为现实,土地规划的定量化研究逐渐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得到提高。
(四)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以保护耕地为主要特征的国土整治措施,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S”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适应性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展望
“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等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当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和模式,优化和完善了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二、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耕地锐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 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三、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1.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四、结语
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都需要通过县级城镇的管理工作来落实和实施。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县级城镇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2] 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3] 汪卫民,赵大晖.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8(01)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阻碍
1.1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高效规划和控制从目前情况看,随谈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资源管理的专项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晚,从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来看,仍有较多不完善之处,法规条目中的某些规范要求不够具体且模糊,这些法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给执法造成一定困难,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难以按照实际法规操作。比如《土地资源管理法》中的第二条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文中对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没有做清晰解释,也没有具体界定何为公共利益,该词的模糊定义使得在进行土地资源征收时产生一系列问题。再者,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有一定滞后性,且大多适用于城市土地,相比城市,农村的土地资源管理较为落后,而恰恰农村土地的问题也较多,面对诸多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作出修改和补充,在应对新情况时无法及时解决,使土地资源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1.2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混乱土地资源的规划是一种比较系统化的工作,这其中牵涉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例如,城市总体建设布局、水利问题、农业问题等,需要统筹兼顾,分析多方利益,考虑成熟才能做出科学决策,为此需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各领域的规划。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部门之间仍然缺乏有效规划,在利益共赢上难以达成共识,由于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使得土地资源规划常与其他城市规划产生冲突,出现矛盾。除此之外,从事土地资源规划的从业人员素质的不高,或缺乏专业土地规划训练,则会在土地规划阶段不能将土地进行进行集中分配,科学合理规划,甚至将不同类型的土地混合规划,不仅增加了规划成本,并且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在未来或将给城市发展带来瓶颈,同时破坏环境,使土地规划缺乏权威性。
1.3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土地的相关管理信息数据庞大而复杂,而且不同的土地信息其更新的周期也有所不同,这费土地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因此关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项庞大负责的系统工作。根据实践证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很大的投资力度,并且需要较长的周期性,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并且信息化建设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性也很长,必须是信息化系统运行了若干年以后,才能看到产生的利润和投资回报,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很大。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政府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投资力度较弱还有待提高,或者是注重于软件硬件方面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于专业人员培训的投资,在对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和输入几方面都缺乏对人员的资本投入,缺乏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视。同时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行规划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办法。而在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非常不利。另外关于土地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没有专业的开发部门来承担,以至于软件水平较低,与系统的整体一致性不符合,并且相关软件的技术服务、定期升级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也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我国土地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2.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加强土地资源相关管理法规体系的建设对于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管理中法制不健全的现状,必须在已有《土地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切实根据实际修订和完善具体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使实际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法规制定要落实到土地利用、整治、保护以及管理的各环节,切法条明晰,用词准确,可参考西方先进国家的土地整改策略,结合我国实际予以借鉴。另外,加强土地资源法制建设,还需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一旦发现有滥用耕地,破坏土地的事件发生,要依照法规,严惩不贷,建立起问责制,使得相关责任人能够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追究领导责任,避免消极事件发生。
2.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时,都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土地规划和管理问题,只有对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缓解城乡扩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土地监管力度,集中利用土地,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审批,拒绝任何非法审批项目,对违规违法的土地使用项目进行严惩。土地利用和整体规划必须以法律为坚实保障,在制定土地规划时,要事先做好实证调查研究,在专家的鉴定和科学论证下进行,做到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切实可行,从源头上防止滥用土地的事件发生。
2.3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在统筹规划方面要实现统一领导、统一安排。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必须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安排、统一领导,要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各部门之间要能协调配合。另外,土地管理部门在计算机软件的配置、信息资料的传递和共享方面也要有统一的标准规划,在对外服务时要有统一的要求标准。其次,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比较大,利润回报周期长,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做好规划并稳定发展。最后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建设土地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进行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土地管理相关的高水平人才,还要培养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不仅熟悉土地管理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另外还可以加强现有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培养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