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43:55
序论:在您撰写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农药污染
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作为生存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对农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保持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大量的农药使用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这些化学农药不但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难以降解,对土质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2农膜污染
大棚种植让人们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食用不再受季节影响。但农膜简单处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土质。近年来,我国的农膜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农膜废弃量达到50万吨,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
1.3焚烧秸秆
近几年,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乘客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冒着滚滚浓烟,这正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产生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但使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漂浮颗粒物,严重影响环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1.4养殖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粪便处理的不彻底。这些粪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处理。粪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质都严重超标,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1.5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严格,这些工厂在环境治理和废料排放方面毫无作为,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2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为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农村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导向不明确而导致的。
2.2先进经验不能吸收
在城市,许多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不但没有得到农村环境部门的重视,农村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有增无减。这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行为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2.3制度宣传不够扩展
农村交通闭塞,对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指导。而由于不重视、不明确、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农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停滞不前。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3.1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洁生产。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畜牧业养殖,都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要在源头上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同时减少“饮鸩止渴”的生产行为。做好清洁生产就解决了农村环境一半的问题。
3.2循环利用
农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农村发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当今,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农村做得还不够。农村要吸取城市发展积攒的宝贵经验,改变观念,引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费。循环利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对治理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3.3边建边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投资的引进。但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企业实施边建边治的方式。招商引资和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在引进之前,要重点考察企业资质,手续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等情况。只有在通过考察以后,才能允许企业进入。对于没有资质的企业,宁可不引进,也绝不能等生态坏境崩溃以后再治理。
4结语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03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由于发展早,开发早,环境问题出现早,所以较早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长效地治理和大量地投资。然而,由于农村开发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加之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在未来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药污染
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作为生存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对农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保持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大量的农药使用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这些化学农药不但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难以降解,对土质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2 农膜污染
大棚种植让人们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食用不再受季节影响。但农膜简单处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土质。近年来,我国的农膜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农膜废弃量达到50万吨,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
1.3 焚烧秸秆
近几年,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乘客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冒着滚滚浓烟,这正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产生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但使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漂浮颗粒物,严重影响环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1.4 养殖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粪便处理的不彻底。这些粪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处理。粪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质都严重超标,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1.5 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严格,这些工厂在环境治理和废料排放方面毫无作为,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2 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 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为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农村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导向不明确而导致的。
2.2 先进经验不能吸收
在城市,许多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不但没有得到农村环境部门的重视,农村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有增无减。这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行为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2.3 制度宣传不够扩展
农村交通闭塞,对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指导。而由于不重视、不明确、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农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停滞不前。
3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3.1 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洁生产。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畜牧业养殖,都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要在源头上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同时减少“饮鸩止渴”的生产行为。做好清洁生产就解决了农村环境一半的问题。
3.2 循环利用
农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农村发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当今,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农村做得还不够。农村要吸取城市发展积攒的宝贵经验,改变观念,引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费。循环利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对治理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3.3 边建边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投资的引进。但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企业实施边建边治的方式。招商引资和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在引进之前,要重点考察企业资质,手续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等情况。只有在通过考察以后,才能允许企业进入。对于没有资质的企业,宁可不引进,也绝不能等生态坏境崩溃以后再治理。
4 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由于长期生产积累的弊端和企业进驻以后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清农村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管控农村招商引资手续是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邢巧,饶云聪,王晓辉,等.海南农村环境保护规范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23-241.
[2] 郭建,孙惠莲,胡俊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10-17112,171151.
评审会上,“废机油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发明人、高级工程师李文瑞首先对项目作了简要介绍。他说,该项技术于2002年3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建设,由湖南省岳阳湘瑞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厂生产,日加工能力能达到15吨,废机油加工成品率在80%左右, 20%废渣回炉作炼油燃料,在提炼过程中无废水、废渣和超标废气排放,产品质量指标均达到CB252―2000标准。据悉,此项再生利用科技成果解开了困扰人类长时间在工业上对废油难以综合利用的难题。
中国环保燃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开源对该项目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作了汇报。他说,项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湖南省各级政府支持和帮助,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组成专家组、课题组,多次到岳阳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
“发展循环经济,再造一个油田”是中国环保燃油集团发展口号。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徐锭明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我国每年产生数千万吨废矿物油,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和有效回收利用。在处理中有的倾倒,有的焚烧,有的土法炼制,这种无序失控局面,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极大资源浪费。此项技术研发应用解决了我国工业废油难以综合利用的课题,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田志强随后作了建设性发言,他从循环经济角度对“废机油再生利用”项目进行了精辟独到阐述。他说,废机油再生利用是治理环境污染、资源再生利用和科技开发综合性项目,符合国家关乎节能减排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产业政策,是国家大力提倡和重点扶持项目。
“废机油提炼成品柴油”技术的问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港口城市推广,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解决废机油污染环境问题和节约能源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舒兴田对此项目发表了自己看法。他表示,该项目技术流程具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生产工艺,为实现大规模开发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实施对治理环境污染,缓解能源短缺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利国利民好项目。
关键词:地暖 低温热水 地面辐射 供暖系统
能源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能源已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日益迫近的能源危机我国也提出了许多策略,比如节能减排、开发应用新能源等。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油田、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导向与引导作用。胜利油田的快速发展,面临冬季住宅、办公、学校、科研站所、医院等供热问题,最为迫切解决的也是能源和环境保护,这不仅关系到胜利油田广大职工家属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环境的改善,而且将对胜利油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改善胜利油田的供热方式,大力推广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国内俗称地暖,国外也称为辐射地板),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证冬季供热的重要手段。
一、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散热设备主要依靠辐射传热方式向房间进行供热的供暖方式称为辐射供暖。按照辐射板面温度的高低可分为高温辐射、中温辐射和低温辐射。一般常用的是低温辐射供暖(板面温度低于80℃),其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此外,热媒采用加热电缆或电热膜的地面辐射供暖方式也有一定应用。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是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也称为地板辐射供暖或辐射地板供暖。其系统由热源(如锅炉等)、循环水泵、供回水干管、分集水器及其附件、埋地加热管等部分组成。
辐射地板结构类型众多,常见的有湿式(混凝土埋管)和干式(无混凝土填埋层)两大类。湿式施工方法是保温层直接铺设在楼板上,在保温层上面铺一层带50mm*50mm格子的塑料膜,加热管则利用勾钉固定在保温层及塑料膜上,其上铺以一定厚度的碎石混凝土,并埋钢丝网加固防裂,然后再敷设地砖或地板。湿式结构造价较低,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辐射地板形式。干式施工方法是保温层直接铺设在楼板上,在保温层上铺设定制的聚苯乙烯塑料泡沫,其上有预制的凹槽,加热管嵌入凹槽内,并铺设与其紧密接触的导热金属板,地板可直接铺设在其上面。干式结构的辐射地板最大优势是厚度较小,施工也较简单,但其造价较高。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施工安装前土建专业应已完成墙面内粉刷(不含面层),外窗、外门已安装完毕,厨房、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经过验收,相关电气预埋等工程已完成。由于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施工的第一步就是在地面上铺设保温层,故地面应平整、干燥并清理干净。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差一般为10℃。辐射地板供热量与结构有关,当结构一定时,供热量取决于热水管道的间距、水温和地面面层材料。埋地加热管的间距一般为100-300mm,埋地加热管的间距越小,则供热量也越大。水温越高,则供热量也越大。地砖的导热系数比木地板高很多,因此面层采用地砖的供暖效果更好。
地板辐射供暖是一项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在中国地面供暖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是皇宫王室采用的取暖方式,以后中国北方农村出现火墙、火炕的取暖方式,韩国、日本出现地炕。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地面供暖技术已发展成为以现代材料为热媒的地面辐射供暖。在国外这项技术不仅大量应用于民用住宅和医院、商场、写字楼、健身房和游泳馆等各类公共建筑,还大量应用于花坛、厂房、足球场、飞机库和蔬菜大棚等建筑系统的保温,甚至应用于室外道路、屋顶、楼梯、机场跑道和各类工业管线的保温。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超过50%的新型建筑中都采用了地热辐射采暖。中国在50年代就已将该技术应用于人民大会堂、华侨饭店等工程中。近几年,辐射供暖在我国北方新建住宅等建筑中逐渐推广应用,在山东、天津、东北、内蒙、河北等地其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例如天津市,地面采暖已占新建筑的40%,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从发展前景看,未来的居民采暖,60%以上将会采取地面采暖,应用前景喜人,对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证冬季供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优缺点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与普通散热器供暖方式相比,具有舒适、节能和环保等优点:
⒈散热均匀,舒适卫生:地暖的地面辐射换热占全部换热的比例可达50%以上,温度垂直分布下热上温,人体直接受到辐射热,因而感觉十分舒适。空气对流减弱,水分散失减少,克服了散热器采暖给人带来的口干舌燥等不足,空气中灰尘流动减少,室内环境更加卫生洁净。
⒉环保节能:采用地暖,室内温度分布均匀,与传统的对流供暖方式相比热效率高,节能幅度约为30%,地暖在传送过程中热量损失较小,并且热量集中在人体受益的高度内,即使室内设定温度比对流式采暖方式低1~2℃,也能使人们有同样的温暖感觉。地暖可实行分层、分户、分室控制,能有效节约能源。
⒊节约室内面积:地暖安装完毕后,室内不再有暖气片及管线等加热设备,不占室内面积,无形中增加2%至3%的室内使用面积。
⒋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埋地加热管,一般采用塑料管,其使用寿命最多可达50年,几乎与建筑物同寿命。埋地加热管环路用一根管道敷设,不留接头。加热管敷设在地面垫层内,稳定性好,无人为破坏,大大减少了暖气片跑、冒、滴、漏水和维修,节约了维护和更换费用。
⒌高效隔音:中国建筑物楼板一般选用预制板或现浇板,其隔音效果较差。采用地暖增加了保温层,加气(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可降低室内噪音。
6.热稳定性好:地面辐射供暖需通过地板加热室内空气,故加热时间较长,适宜连续运行。因地板有一定蓄热性,因而室温波动小,在间歇供暖的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缓慢。
7.运行费用低:地暖较其它供暖方式节能约20%,可充分利用低温热水资源,降低运行费用。设备不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大大延长采暖系统的寿命。
虽然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有许多好处,但是也存在着缺点。如前期安装成本高,日后维修困难,埋地加热管需清洗(一般2~5年清洗一次),对层高有3~8cm左右的占用;地暖适合较大空间使用,住宅面积低于六十平方米,不建议使用,以免造成过度浪费的现象。
三、结束语
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地暖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的建筑节能技术,目前已被人们接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能源结构逐步调整,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供暖方式,地面辐射供暖将进一步加大其在城市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逐步走入采暖领域。如今地暖正在胜利油田新建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胜利油田广大职工家属营造一个健康环保节能的工作生活环境,成为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证冬季供热的重要供暖方式。
参考文献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布里斯托 BS8 1TH )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面貌不断经历着改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民众较为关注的问题。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政府可以采用财税政策来进行环境保护,以实现环境优化的目的。本文将对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进行研究,分析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作用机制,并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对中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财税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财税政策;环境治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38-03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在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时不断改变着生态环境,反过来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加速发展,社会面貌也不断经历着改变,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长此以往,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将远远大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治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财税政策角度出发,探讨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作用机制,并基于当前财政政策治理环境问题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关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环境治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认为需要政策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理论与庇古税,另外一类是认为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科斯定理。根据马歇尔于1890年提出的“外部性”概念,环境污染是一种负外部性活动,环境治理则是一种正外部性活动。1920年,庇古最早提出在治理环境污染时,征税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他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市场机制不能够实现效应时,应采用政府干预的措施。生产者为了逃避被征税,将想办法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减少税收,长此以往,环境问题将得到改善。庇古税在20世纪20年代即引发争议,1960年,科斯撰文认为难以对污染带来的损失进行货币化衡量,并提出可通过市场交易来代替庇古税手段、法律手段及其他政府管制手段。
国内关于环境治理问题的财税政策研究晚于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宝顺等认为,对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具有滞后性和区域差异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将能够有效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卢洪友、祁毓认为,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在整个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财政政策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须不断得到强化。蒋尉认为,在市场机制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参与治理环境的积极性将得到加强。
二、财税政策促进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
(一)财税政策促进环境治理的目标
环境是支持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的公共品,存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需要政府在环境治理领域进行一定的干预,一方面可通过财政政策,通过相关投资,增加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通过征收排污企业税收,提高其排污成本,以减少其污染物的排放。财税政策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经济目标,遵循“成本——利益”原则,分析环境对经济的正负效应,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的成本、价格利润率等,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果;其二,环境目标,指的是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保证污染被控制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财政促进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本质是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投放、鼓励地方政府进行积极的环境治理,具体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污染治理投资
政府直接进行污染治理投资,是政府履行环境治理职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由于环境治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导致企业和个人“搭便车”现象的出现,不愿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此时政府对环境治理进行投资将发挥直接的作用。并且政府对污染治理进行投资,可平衡不同地域的环境治理水平,平衡区域间的环境差异,并通过建立监管,保证各个主体履行自身的环境治理的职责。
2.财政补贴
政府财政补贴主要可针对三类对象,首先是对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生产者进行补贴,第二是对进行低污染产品消费的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第三是对可能进行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人员进行补贴。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在于,政府将不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并且增加税收及其他方式进行处罚,从而增加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机会成本。通过财政补贴的激励,企业能够积极改进技术、升级产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政府绿色采购
政府绿色采购的作用机制为,首先对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起到激励作用,企业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争取成为政府的供应商。第二,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提高绿色产品的产量。第三,可以提高公众消费绿色产品的意识,进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整时,绿色采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税收促进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
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增加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降低其生产成品,促进其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排污的企业增加税收,增加其生产成本,促使其不得不进行生产技术革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以期减少税收缴纳,提高生产利润。税收机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征收环境税
征收环境税的作用在于激励企业生产符合生态文明的产品,而不是抑制生产。完善合理的环境税制度将实现环境政策目标,促进社会效益最优。环境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对生产环节的税收,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生产者最终通过价格机制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最终减少消费;第二,直接对消费征税,产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减少消费。环境税的征收将促使企业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最终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和生态文明。
2.征收排污费
排污费的作用机制与征税相似,指的是对排污量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进行收费,当排污费高于边际治理成本时,企业生产者将不得不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减少排污量。排污费标准越高,企业生产者的生产技术革新动机越强。
3.税收优惠
环境税收优惠指的是政府可通过对进行节能减排活动的纳税人进行税收补贴,减轻其税收负担,鼓励节能减排,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优惠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的政府财政支出,政府牺牲了一定的税收收入,引导和激励企业生产者进行环境治理。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侧重于正面引导和推动,税收政策倾向于优惠返还,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作用,将有利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中国环境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中,环境可持续指数一直处于末位,在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同时,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政府职能,采取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
(一)中国促进环境治理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考察政府是否尽职履行环境治理职能的标志之一即为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近年来,中国关于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无论是总额还是GDP占比都有所上升,尤其是总额增速较快。但从GDP占比来说,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数据,中国的环境财政支出GDP占比一直处于较低位,近年来占比一直低于1%。财政支出规模占比小主要原因在于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其他渠道占比较低。总体来说,现目前财政环保支出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制约着进一步环境治理的优化。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39744亿元,与上年比增幅达到10.9%,其中节能环保支出3 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长率处于前列,体现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进一步加深,但不可忽视的是总量占比全年财政支出仅为2.42%,处于国家财政支出各项中的末位。此外,政府促进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还存在地区间不公平的问题,比如河流上下游地区、东西部地区间差距较大。现目前中国环保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投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绿色采购等。
(二)中国促进环境治理的税收政策实施情况
中国促进环境治理的税收政策包括征收消费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费等税种,同时还包括具备税收性质的排污费。最初设置消费税的目标并不是环境治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日渐严重,国家开始通过调节消费税来治理环境,首先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税征收范围不断加深,相关项目的税率也有所调高,消费税在节能环保方面进一步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源税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而征收的税种,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的征收目的不仅在于调节各地资源优劣等客观差异造成的级差收入,更在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为了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可用来加强城市维护建设,是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除了以上税收项目,具备税收性质的排污费也是政府用来环境保护的有力方式。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此后关于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排污费的收取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征收面窄、执行力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除了以上税收政策,政府还制定了税收优惠的政策,对于那些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中来。
四、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
(一)财政政策环境治理效应的面板分析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本小节指出的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政策。由于无法单独对政府绿色采购支出进行核算,因而本小节将以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代表财政政策进行实证分析。
1.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混合回归、随机效应模型这三类,其优点是可以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并且可以根据面板数据对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修改。
混合回归模型:(4-1)
固定效应模型:(4-2)
随机效应回归模型:(4-3)
混合回归模型在现实中应用不广,其他两种模型的关键区别不在于未观测到的个体影响是否随机,而是是否包含与模型中解释变量相关的元素。在本文中,被解释量yit表示省i在年度t的环境污染排放指标向量,本文主要选择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gf)、工业二氧化硫(so2)、工业废水排放量(fs)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xit表示省i在年度t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数据主要为2008-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30省或者直辖市(剔除西藏)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hbzc)。控制变量中,uit误差项,与xit无关,且均值为0。control为与环境污染排放相关的控制变量,αi是未被观测到的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影响,β是解释变量xit的系数,主要选择人均GDP(rjgdp),人口规模(rkgm)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zc)作为控制变量。
2.实证结果分析
对三个方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确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工业废水,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二氧化硫,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工业固体废物。预先假设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环境污染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根据实证检验结果,预先假设成立,且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工业固体废物模型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他两种模型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当环境保护支出增加1%时,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18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少0.198%,工业二氧化硫减少0.185%。实证结果显示,当国家增加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时,可以有效缓解缓解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经实证检验结果,人口越多的地区,环境污染排放量越大,且人口规模对工业二氧化硫的影响最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固体废物呈正相关关系,同工业废水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对三者的影不大。
(二)税收政策环境治理效应的面板
1.模型的构建、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混合回归、随机效应模型这三类,其优点是可以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并且可以根据面板数据对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修改。
混合回归模型:(5-1)
固定效应模型:(5-2)
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5-3)
主要选取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包括直辖市及自治区,剔除西藏)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解释变量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环境税费;被解释变量为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及工业固定废物的排放量;控制变量为政府竞争及地区人均GDP,其中,选择地方税收占地方GDP比例来衡量政府竞争。
2.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经过F检验发现个体效应不能被忽略,然后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为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工业废水的回归方程。在工业废水排放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得到资源税增加1%,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0.1668%,排污费增加1%。这个结果表明中国环境税费的设计没有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反而促进了排污者的排污动机。在工业二氧化硫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当排污费增加1%时,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66%,当资源税增加1%时,二氧化硫增加0.2234%,二氧化硫并没有受到排污费和二氧化硫的增加而减少排放。在工业固体废物的固定效应模型中,资源税及排污费增加1%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加0.1561%及0.1701%。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当前环境税的征收制度,比如征收标准低、管理较宽松、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等原因,中国环境税费的环境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排污费往往低于企业的治污成本,排污费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他税种的效应就更加不明显。控制变量中,各地政府往往因为盲目追求GDP以及在政府竞争中取得优势而放松环境监管,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首先对财税政治促进环境治理进行了文献综述,然后对财税政策如何促进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做了阐述,再次运用规范分析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财政政策对环境治理一般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都较低;而当前中国的税收政策对环境治理并未起到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环境税收制度存在问题,而且存在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提高、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完善财政政策
第一,需要增加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规模,虽然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增加,并不断保持上升趋势,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总量依旧偏低,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规模。第二,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要增加环境保护支出占GDP的比重,还要从事后治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增加环保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提高环保执法水平。第三,需要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加强管理、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第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生产和消费进行“绿色”引导。
2.完善税收政策
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环境税体系:对资源税进行改革,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计税依据、扩大征税范围来进行改革;对消费税进行改革,增加消费税计税的范围,调整消费税的税率,征税环节从生产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对排污费进行改革,可以根据当地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来征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激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投入环境治理。其次,可以单独征收环境税,这样环境治理效应将更有力、明显。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经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逐步增加税目,初始税率可以低些,根据企业的税负承担能力,再进行税负的调整。
(三)环境政策的优化选择
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各有利弊,环境税有利于促进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但政府绿色采购、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污染治理投资支出政策的作用较为片面,仅靠这些政策难以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而仅仅依靠环境税来治理污染也是不够的。因而,理想的方式应该是结合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取长补短,综合使用,以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当环境税税率的标准无法确定时,可以积极使用财政政策;需要对个人或者微观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征税来影响其成本利润,进而改变其生产行为,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兆德.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西部农业上市公司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3).
[2]王玺,蔡伟贤,唐文倩.构建我国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研究,2011(5).
[3]李忠,沈宏,陈伟.加拿大环境税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28).
[4]毛晖,汪莉,杨志倩.经济增长、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投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st;influence factors;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41-0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不被大众所接受,相反,更多的以降低环境负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形成对环境补偿机制为目标的健康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那么如何降低环境负荷?或者说如何形成企业自身的环境补偿机制?这便是企业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企业在注意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及时提供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成本(即环境成本),但这种成本并不像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那样可以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环境成本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很难说能具体由某个企业或是某几个企业来承担。因此,必须要研究这种“补偿”环境成本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本文选取最突出的环境治理问题――雾霾的治理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雾霾形成成因复杂,治理成本的补偿显然要因源而异,各大城市的雾霾成因也大相径庭,其责任主体承担的比例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雾霾污染波及广泛,从个人到企业,从家庭到社会,都深受其害。因此,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雾霾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政府措施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王爱兰(2006)指出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分担治理环境成本有一定的影响。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的要求越高,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意愿越强,数额越高。[1]王伟(2011)通过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指出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境限制性措施越多,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数额越大。[2]肖序(2000)指出,政府(如环保局)对一些企业的环境治理工作发动越多,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承担越大。[3]刘倩(2014)通过对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出台的环保监督激励政策对企业自主承担环境成本有积极的影响。[4]徐泓(2013)指出,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措施对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影响,监管措施越完善,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越高,付出相应的成本越多。[5]
假设1: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规制越多,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张洪秋(2013)通过对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的分析,指出社会责任意识对其承担环境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赵金英(2005)通过分析环境成本内在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机制,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其进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满足传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会遵循“社会责任论”对环境治理承担一定的义务。[7]许子妍(2012)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越强,环境成本所付出的额度与可能性也就越高。[8]鞠秋云(2011)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落脚点,论述了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新发展,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承担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也会推动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9]
假设2: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3 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关系
刘江宜(2007)通过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的研究,指出外部性和产权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高,企业的环境成本也就越高。[10]文启湘(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企业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越严重,其发生的事后治理环境的成本也应该越高。[11]杨乐平(2007)通过对环境成本、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环境承载力越大时,企业付出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12]李永海(2013)从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角度指出,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治理环境的成本将会越高,越需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13]
假设3: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2.1 变量设计
根据理论分析与假设,设置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解释变量分别为政府对企业进行治理环境措施规制数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控制变量为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各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2.2 模型构建
以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如式(1)所示:
NECi=?茁0+?茁1RMGi+?茁2SREi+?茁3DIEi+?茁4SPOi+ui(1)
其中:NECi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大小,?茁0是回归方程中的常数, ?茁i(i=1,2,3,4)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i为第i个被调查对象,ui为随机项。
3 实证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假设及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设计采用5点量表法,调查的对象是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和金华市的中小企业,调查内容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的“雾霾的治理”,之所以选择这五个城市,主要是因为这五个城市对浙江省雾霾天气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和8月历经2个月,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0份。利用SPSS 21.0 软件为基础,进行实证检验。
3.2 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 21.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NEC)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3.3957和1.403,说明被调查的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数额呈现中间水平(假设数值3代表承担环境成本为所有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平均值),也反映了企业承担环境成本数额的不确定性较大。从各个解释变量上看,所有解释变量的均值均超过了3,且都接近于被解释变量的均值,说明前述假设较为合理。
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的统计,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表4可以发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说明了各影响因素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系数均不超过0.6(最大仅为0.63),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较低(详细共线性诊断见后)。
3.3 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3.3.1 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分析即是对整个调查量表及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根据结果判断量表是否具有变异性,以及变异的程度。在信度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是α系数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即以α系数作为整个量表的信度评判标准,对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总量表的α值为0.816,大于0.7说明了量表整体可靠。从分项上看,各个解释变量的α值均在0.7以上,说明单个变量的可靠性较强,调查结果较为可靠。
3.3.2 效度分析
量表的效度分析就是对整个量表及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量表的效度分析一般分为两类,即内容效度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分析是一种定性效度分析,甄别量表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研究需要;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是一种定量的效度分析,是指调查结果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代表了测量效度的高低。
从表5可以看出,所有解释变量的校正的项总体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关联效度。同时对量表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KMO检验结果为0.795(大于0.7)且显著性水平0.000(小于0.001)从整体上说明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4 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量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的容差均大于0.4,VIF值小于均小于3,说明量表内部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5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反馈的数据,利用SPSS21.0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的结果,R2的值为0.663,大于0.4,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Durbin值为2.087,接近于2,说明残差独立,模型变量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①假设1成立,即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越多,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0.049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政府应该要尽可能的对企业治理环境制定严格的规制措施,用制度的方式规范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补偿”治理环境的相关成本。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政府若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会迫使企业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完善,那么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数额也就越大。
②假设2成立,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之间的回归系数0.198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最终承担的环境成本是呈正相关的。一个企业如果社会责任感越强,就更加会自发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治理环境成本,其“补偿”机制就完善。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企业补偿治理雾霾的环境成本越高,比如有些企业会主动去购置一些空气净化的装置等。
③假设3成立,即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承担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根据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0.123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企业行为如果很可能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企业最终承担的治理雾霾成本的也应该越多。
④对于控制变量的分析。由表8可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也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正相关。通过回归系数0.553且在99%置信水平下显著可知,企业要注重自身规模大小与承担的环境成本大小的配置,尽可能符合自身规模去承担补偿相应的环境成本,为改善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
3.6 稳健性检验
徐玖平(2003)在分析环境成本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环境成本的计量模型。[14]模型中的核心变量是资源投入,基于此,结合现实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现状,引入资源投入(Facility Devotion,FD)变量替换原模型中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企业的资源投入与企业最终承担环境成本的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22且在99%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企业的资源投入越大,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并且从其他三个变量来看,回归系数分别为0.016,0.122,0.548,都为正数,且在99%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进一步证明了前述假设均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补偿有助于减轻社会和政府对治理环境成本的负担,同时也助于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针对政府和企业,得出下列建议:
①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相应的规制措施的制定。对于企业而言,仍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像环境成本这类区别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大众收益的成本,企业很容易忽视,或者说不愿意去承担,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相应的职能,制定相应的规制,督促企业补偿一部分治理环境成本。
一、养殖业负外部性的产生原因
养殖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环境污染。关于该问题,学者们大多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的原理研究和治理措施的改进,鲜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其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环境污染污染实际上是一种负外部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其产生的两大原因。
(一)市场失灵
养殖业生产会引起水体、土壤、大气污染,而这些环境要素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的不可分割性导致很难界定产权,或者界定成本很高。另外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公共物品缺乏价值观念,认为没有劳动参与或不能交易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因此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绝大多数人往往怀有免费搭便车的态度随意使用,而不愿意承担生产成本。如果公共产品通过市场机制进配置,那么在模糊的产权结构下,自然就会产生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无效配置等结果。所以公共产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
资源的有效配置取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对于供求双方是否达到利益最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无法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其生产活动就会很容易带来环境外部性。如果企业带来环境负外部性,而对该部分外部性没有有效补偿,就会导致产品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不相等,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也会变得不准确,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真实,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经济无法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于是便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此时干预就是要将负外部性内部化。
(二)政府失灵
环境要素属于公共产品,环境问题属于负外部性,单靠市场固然解决不了复杂的环境问题,目前的普遍主张是由政府主导解决,比如中国政府就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相继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养殖畜牧业污染物排放等行业标准,积极组织环保公益活动,这一系列的措施固然推动了环境保护实践,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市场失灵。但是政府的各项举措有时不是百分之百产生积极效果的,市场的反应有时偏离政策的预期。政策不是“减速带”,反而变成“催化剂”,加重了市场的扭曲程度和市场资源的低效配置,这便是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主要包含决策失灵和管理失灵。
决策失灵是指政府在决策制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资源耗费的代价,其出发点就是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和物质财富的数字增加,没有给予生态环境足够的重视。而政府决策产生的环境牺牲应当成为衡量决策好坏的重要因素。管理失灵是指在政府在落实政策、行政管理时存在的诸如各部门之间不配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政策偏离预期实施的轨道,并且没有强制措施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污染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还会向政府当局和环境部门进行寻租,争取以较小的寻租成本(行贿额)获得较大的收益(放宽环境标准或少交排污费),从而把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受污染者。
二、养殖业负外部性的应对措施
(一)多样化手段治理养殖业负外部性
庇古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进行所有行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政府行为是毫无代价的,即制定和执行包括税收与补贴在内的政策都是零成本的,其行为不会浪费资源,也不会损害社会福利。显然,这两点假设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解决养殖业生产环境负外部性这一问题时,不应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经济、市场、法律、社会等手段多管齐下才能将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可以效仿外国培育排污产权交易市场,不仅让企业有减排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其有减排的动力,让更多的企业充分享受治污减排的好处。
(二)系统管理思想对治理养殖业负外部性的启示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规模化生产。因为规模效应会带来生产成本的明显降低和利润的增加。对于养殖业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笔者建议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评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绩效。因此对于养殖业的负外部性治理,不能仅仅盯住减少排污量这一个方面,还应当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民致富等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减少环境整治成本,提高环保绩效,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三)养殖业龙头应当成为负外部性治理的主体
养殖龙头企业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是食品市场上的供应者,更是我国现代农业绿色生产的“主刀手”。作为国家政策法令的落实主体,肩负着发展当代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重大社会责任。养殖龙头企业在资金、科研、技术等方面与一般生产者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养殖龙头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的责任和义务。从政府角度来看,龙头企业参与环保新技术开发和环保新标准制订等工作能够使负外部性治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此举也使龙头企业树立形象,获取市场认证,增强其进一步治理污染的信心。
(四)环境影响纳入政府职能评价体系
我国对政府绩效的评价一直盲目侧重于GDP、人均居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等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了政府为谋求“政绩”不惜牺牲环境导致污染的错误行为。政府职能评价体系应当纳入当局为实现经济指标的增加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另外,我国目前环境影响的考核主要针对企业,对政府本身的行政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缺乏有效评价和监督。将环境影响纳入政府职能评价体系,有利于减少政府行为导致的负外部性,有利于政府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