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09:32
序论:在您撰写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盐碱土;地区分布;问题;新疆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有利于农作物优质高产,生产潜力很大。但是由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所导致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子之一。
1 新疆土壤盐碱化概况
耕地盐碱化能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衰退,甚至严重到足以使生产者弃耕,同时盐碱化也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疆绿洲灌溉面积仅为5.87 万km2,占土地面积的3.57%,而绿洲与荒漠间的过渡带大都已遭到破坏。约1/3 的耕地(总面积为400 万hm2)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其中,强盐化的占18%,中等盐化的占33%,轻度盐化的占49%。荒漠中盐碱地的面积占到37%,碱土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的准噶尔南缘的古老冲积扇,碱化的耕地面积约40 万hm2,荒漠中碱化的土壤约有466.7 万hm2。新疆盐碱化的土壤分布广泛,据20 世纪80 年代末对215.29 万hm2 的面积统计 (不包括兵团),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有71.6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3.26% 。其中:南疆各地盐碱地面积较北疆各地为多。如喀什地区盐碱化土壤有23.03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8.95%;巴音郭楞自治州盐碱化土壤有5.67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8.82%;北疆的昌吉自治州盐碱化土壤有8.97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0.91%;伊犁地区的盐碱化土壤面积较小,只占耕地面积的6.58%。
2 新疆土壤盐碱化成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母质含盐量高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因素;次生盐碱化则主要与灌溉的快速扩张、不合理的灌排系统和土地利用不当有关。
2.1 自然因素
2.1.1 气候 新疆四周为高山所环绕,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封闭内陆盆地。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及此,成为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北疆平原区年平均蒸发能力可达700 ~ 1200 mm,是年降水量的3 ~ 6 倍。南疆的年平均蒸发为1000 ~ 2000 mm,是年降水量的7 ~ 20倍。因降水稀少,土壤中盐分受其淋洗作用的影响很小;受强烈蒸发控制,在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下,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聚集。
2.1.2 地质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壳尚处于含盐风化壳阶段,即 Si、Fe、Al 等的氧化物在风化壳中基本未发生移动,一旦经洪水或经常性地面水作用,则溶解度小的碳酸盐和石膏,首先在山前洪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的上部沉积,而易于溶解的氯化物-硫酸盐类,在洪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中下部积聚。氯化物或硫酸盐-氯化物则在扇缘及扇缘带以下的地区积聚。
2.1.3 水动力与水文地质条件 在全疆570 条河流中,除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外,其余均为内流河,具有汇流面积相对较小。流向多是由山区流向盆地、分布较密、流程较短以及渗漏严重等特点。各河流出山口后依次形成洪积-冲积扇、潜水溢出带和冲积平原。每条内流河在汇集流经区的地面径流的同时,也将土壤和岩石风化物中的可溶盐类大量带入盆地内,并在洪积扇扇缘、大河三角洲、干三角洲以及洪积-冲积平原的中下部聚集。
2.2 人为因素
因灌溉排水和农业措施不当,大量地下水位抬高,大量底土和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潜水蒸发积聚到土壤上层和地表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本区的显著特征。人为的因素很多,但大致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2.2.1 水土资源不平衡与灌区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①流域尺度上水土失衡。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引水垦荒工程,使水资源在时空的分布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了上、中、下游和农牧业用水失衡。由于缺乏流域尺度上的水土资源平衡的统一规划,中上游开荒、下游撂荒的现象在新疆各个流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在耕地灌溉面积快速扩展的同时,次生盐碱化的面积也在增长。在开垦盐碱荒地过程中,受土壤盐碱化的严重危害,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灌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天然绿洲的生态用水,部分天然绿洲沙化,使得干旱与沙尘天气加剧,进而影响到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绿洲灌区内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盐碱土结构性差、毛管作用强、透水透气性差。提高土壤肥力可显著改良其不良性质。实行绿肥还田和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是必要的手段。
2.2.2 平原水库蒸发、渗漏严重
全疆已建成平原水库472 座,库容67 亿 m3。水库的渗漏是造成灌区次生盐碱化的重要因素。如大泉沟和蘑菇湖水库,从库区蓄水起,周围地下水位升高到0.5 ~ 1.0 m,土壤因为强烈积盐而弃耕。一般在水库前下方,影响范围为1400 ~ 2000 m,在水库的两侧小于1000 m。
2.2.3 渠系利用系数尚待提高
新疆灌区渠道渗漏都很严重, 在无特殊防渗情况下, 一般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3 左右。当前新疆各地渠道均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防渗, 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4 ~ 0.5之间, 仍约有一半以上的水量随渠道输水时渗入地下,其中一部分再随蒸发将盐碱带到地面。从渠道两旁可以看出明显的返盐现象, 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2.2.4 田间灌溉过量与排水不足问题
在严重的干旱气候的自然条件下,新疆的灌溉水利,既不是一种补充性灌溉,也不是简单地对作物进行单纯施水的灌溉工作,而是较复杂的水利土壤改良工作。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但不合理灌溉又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发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不少灌区,特别是在地方灌区,农业耕作粗放、土地不平整、水利工程不配套,一般除农作物生育期灌水外,常常还利用洪水和夏季高温期进行伏泡压盐和进行秋冬季储水灌溉,灌水定额高达15000 ~ 22500m3/hm2,产生过量的深层渗漏,抬高地下水位至临界水位,导致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大面积发生。
总结:盐碱土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盐碱土的自然因素是很难改变的,这就决定了要把所有的盐碱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形成盐碱土的人为因素进行调控,部分盐碱土完全是可以改良好的。盐碱土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而水土资源的开发则受制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利益的驱动。根据最新调查,在巴楚、阿图什、精河等县市盐碱土面积呈递减趋势;在和田绿洲、喀什绿洲垦区、玛纳斯、石河子绿洲盐碱化显示出增加的趋势,但全疆范围内盐碱土面积上升的趋势很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遵亲, 祝寿泉, 俞仁培, 黎立群. 中国盐渍土.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2] 冯兆昆,马光明.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2
关键词:沿海地区;盐碱地;园林绿化;改良措施
制约盐碱地城市园林绿化的诸多因素,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在当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盐碱地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向和趋势,对于盐碱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
土壤中的盐分包括不同的离子,如Cl-、SO2-4、CO2-3、HCO-3、Na+、K+、Ca2+、Mg2+等。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土壤溶液中作为营养成分。当这些离子的浓度达到足以对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时,就成为盐分。主要来源有:海洋:如风暴潮、海雾、海水入侵等。动植物分解物:一部分无机离子如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则进入土壤。土壤母质:如离子含量高的岩石,火山灰和矿质分解等。成土运动:如自然条件下离子变化。过量施肥:肥料中的一些离子残留在土壤中。
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水分蒸发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发生洪涝时,水分较长时间覆盖在土壤上面,土壤毛细管被水分填充,使地下水与表层水连通,地下水位提高。洪水退去,表层水蒸发时,地下水中的盐分会在土壤表层过量积累,引起土壤盐碱化。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发生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有3点:灌溉不当:在干旱地区,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灌溉是通常的耕作活动[4]。如果灌溉方式和用水量适当,则不会对土壤地下水位产生影响,只是补足土壤饱和含水量。但是,大部分地区一般采用大水漫灌。这样如同发生洪涝,极易引发土壤盐碱化。如果灌溉用水中盐分离子含量过高,长期使用这样的水,也会使盐分离子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发生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尤其是砍伐森林,会打破土壤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平衡。森林蒸腾量大,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在一定深度。当树木被伐掉,种植农作物或土壤时,一方面水分蒸腾量降低,地下水位上升;另一方面,降水进入土壤的比例加大,也会抬升地下水位,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海水入侵:在沿海地区,气候干旱时,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呈漏斗形分布,打破了淡水层与海(咸)水层之间的界线,海(咸)水进入淡水区,再提水灌溉时,过量的盐分离子进入农田,引起土壤盐碱化。
2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便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土壤盐碱化后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作物产量。盐胁迫还影响到质膜的组分、透性、运输、离子流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受损,进而使细胞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表现在: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在高pH值下,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伤害。影响植物正常营养: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内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碍,致使细胞不能关闭,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3 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3.1物理措施
物理改良措施主要是对土层的整改,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大穴整地等方法。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度。另外,在树穴地表覆盖秸秆、稻草、树皮、地膜等措施后,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积聚。同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如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等,然后填以客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3.2 化学措施
化学改良是对盐碱土增施石膏、磷石膏、黑矾(主要含硫酸亚铁)等化学改良物质,既可降低碱性,又可置换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同时磷元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达到改良的目的。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及有机垃圾等。
4 耐盐碱树种的选择
引进和种植耐盐植物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选择树种时,应选择耐盐碱植物,根据它们对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三类: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如盐角、滨藜等。泌盐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从而提高了从盐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如柽柳、胡颓子等。不透盐性植物:这种植物一般只生长在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土壤上。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吸收。如田菁等。以北方为例,适合生长在城市盐碱地的常绿树种有:雪松、柽柳、黑松、水腊、金叶女贞、金边黄杨、小叶女贞、小叶黄杨、大叶黄杨、龙柏、丰花月季等。落叶树种有:合欢、栾树、臭椿、国槐、绒毛白蜡、木槿、紫薇、紫穗槐、紫叶李等。地被植物有:白三叶、紫花苜蓿、扶芳藤、矮生地被菊等。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本着当地树种为主
干树种的原则,同时可根据园林绿化景观的需要,选择少量名贵树种,结合上述物理、水利、化学措施,进行种植,也可以保证其成活,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及时松土锄草。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而且可以切断毛管水分蒸发减少返盐。适时浇水。根据旱情适时浇水,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还可以淋浇上升的盐分压碱。加强修剪。及时剔除盐碱地植物受危害出现的枯枝,及时防治病虫害,均可以增强植物生长势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关键词]土壤盐碱化 土壤次盐碱化 次盐碱化的治理 灌溉
中图分类号:S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98-01
一、土壤盐碱化的简介
土壤盐碱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盐碱地在利用过程中,简单的说,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概况
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从外因来看,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归纳起来有:①灌排系统不配套: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积盐。②大水漫灌、串灌:土地不平整,灌水量不加节制,大量水分入渗提高了地下水位,带来了次生盐碱化。③渠道渗漏:长期引水后,提升了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引起水道两侧的次生盐碱化。④平原蓄水不当:平原水库的水位一般都接近于地面,如在水库周围不修建截渗设施,则由于水库水体的静水压,势必导致水库周围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⑤利用矿化度较大的地面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所致。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有些灌区水旱插花种植,水田周围又无截渗措施,使四周旱田区的地下水位因稻田灌水而抬高,造成旱田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此外,在灌区耕作粗放、施肥不合理、土地不平整等,都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加重。因此地下水是土壤发生次盐碱化的决定条件
三、土壤次盐碱化的治理
对于土壤盐碱化的治理, 一般是从旱、涝、碱综合治理入手, 而有灌有排, 调空地下水位, 则是防治盐碱化的根本措施。应本着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进行治理。在拟定防治措施之前应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着重观测和研究地下水和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
(一)、合理灌溉及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二)、化学改良。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因土地类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而且成本高。但是,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渗水从292mm升到605mm。
(三)、植物改良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通过叶面蒸发排除大量的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一棵15 年的柳树每年通过叶面蒸发消耗 91.4m3水, 杨树为82.9m3水。据研究灌溉渠系林带的排水影响范围可达200m, 潜水位下降最大的地方可达16m。一般多在灌溉渠旁植树, 利用它吸收渠道侧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以消除灌溉渠道两侧可能产生的次生的盐碱化或沼泽化。
(四)、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数量增加,容重降低,总孔隙增加,入渗速度得到改善,从而使土壤易于脱盐;有机肥的施用也能增加有机胶体和腐殖质数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盐分的吸附能力,降低盐分在土壤中的活性。半腐熟有机肥不断消耗耕层和表土盐分中氮源,并能吸收部分盐分和阻断部分毛管水流, 有抑制盐分积累的作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腐熟有机肥,土壤电导率增加20.4%~40.9%; 施用不腐熟有机肥, 土壤电导率降低14.6%~36.4%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五)、冲土排水
通过施用一定数量的灌水进行冲洗是排除土壤剖面过多盐分的最主要的措施。冲洗过程中加在土壤表面的水向土中入渗并溶解盐分,冲洗水通过下渗将盐分自根层带至深层。在上部土壤含盐量很高,且表层土壤透水性很差的情况下,有时也采用地表冲洗的方法,使表层土壤盐分溶解,并将地表带有盐分的冲洗水自明沟排除。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需要使一定深度土壤的含盐量,经冲洗后在要求的时间内减少到允许的数量。冲洗后要求的土层淡化深度和允许的最大含盐量通常称为冲洗标准。冲洗标准因土壤盐分的类型和土地改良后所种植物的耐盐能力而异。设计的冲洗脱盐深度一方面决定于作物生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决定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需要。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作物根层较深的地区采用较大的脱盐深度。一般脱盐深度变化于0.6m至1.0m之间。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时脱盐深度通常采用1m.在缺乏天然排水,土壤含盐量高,且透水性又较差的地区,在土壤改良的第一年脱盐深度可以采用0.6m.
人工排水是控制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实行有灌有排, 排灌结合, 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样既防盐碱又防涝, 同时能加强浅层地下水交替作用, 使灌溉水和大气降水渗入过程中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 将其带入地下水中, 促使土壤向脱盐方向转化。
修建河渠系统, 不断将多余的地下水排走,达到控制地下水位和制碱的的。根据经验, 排水沟对于土壤脱盐的作用与排水沟的深度和土质有关。一般排水沟单侧脱盐影响范围与沟深的关系为: 轻质土沟深 1. 7~ 4m 时, 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00倍, 粘质土沟深 1~ 2 .5m 时,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30 倍。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关于土壤盐碱化的概述,关于防治及治理次土壤盐碱化的方法,我所论述的仅仅是小部分,还有很多复杂但很科学的方法,在此就不在一一论述了。
参考文献
[1] 苏志学.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措施.吉林水利,2006,第284期.
[2] 孙慧霞,王晖,张元东.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概述.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第8期.
[3] 于志强,卢永国,付春艳.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综合措施.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第4期.
关键词:盐碱化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树木;栽培
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滨海平原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由于盐碱土地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会造成土地出现不少不良症状,绝大多数植物在盐碱土地上难以成活,给绿化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应用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改良盐碱地土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土壤盐碱化概述
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如Cl-、K+、Na+等,一般情况下都作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生长。但其超过一定浓度之后就成为盐分,导致土壤pH值过高,对土壤质量和植被的生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使得盐分在集盐的土壤中逐渐累积起来。这会造成土壤一系列物理性质的恶化,如结构粘滞、透气性变差、溶重变高、土壤温度上升慢、水分释放慢、好气性生物活动性变弱、渗透参数低等,还会引起土壤表面的盐渍化加剧。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
2 盐碱化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耐盐机理
2.1 盐碱化对植物的危害
盐碱化土壤的有机盐浓度大大超过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盐浓度,土壤渗透压过高,导致植物无法吸收水分,影响其渗透作用,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矿物质营养吸收,严重的还会导致植物水分大量流失,引起植物生理干旱。大量的无机盐离子聚集会破坏植物内部的原生质,使植物无法完成对蛋白质的合成与转化,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无法完成转化而大量积累,对植物细胞造成毒害。
2.2 植物的耐盐机理
有一部分植物能在盐碱化的土壤上度过完整的生命周期,这类植物即被称为耐盐碱植物。该植物能够适应土壤较高的盐碱浓度,其主要的原因是其牺牲对K+的吸收。通过牺牲K+,可以使Na+的细胞逐渐积累,并且通过Ca2+调节其K+/Na+通道,向液泡中排出Na+,从而降低细胞质中的Na+浓度。液泡中有一定的Na+,这就为细胞提供了渗透压的调节剂,使其能适应盐碱地土壤溶液的高渗透压,确保植物的矿物营养吸收。
3 盐碱地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
3.1 选取合适的树木种类
树木的种类选择是利用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对盐碱化土壤进行改良的关键。在选择树木种类时,其成活率、园林绿化效果以及日后的树木养护费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世界已知的耐盐碱植物有1500多种,我国就有400多种,针对不同层次的盐碱地,因地制宜,恰当选择耐盐碱树木,便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盐碱地类型有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地3种,其含盐量各不相同,应就具体情况选择树种,以下根据几种常见含盐量情况推荐几类树种:(1)含盐量0.1%~0.2%时,可供选择的园林树种有:毛白杨、杂交杨、侧柏、刺槐、垂柳、中山杉等,其中侧柏还具有耐干旱和病虫害少的特点。(2)含盐量0.2%~0.3%时,可选择刺槐、杞柳、水蜡树。刺槐不宜在排水不良处种植;水蜡树则容易繁殖,树型也便于控制。(3)含盐量0.3%~0.4%时,生长迅速的紫穗槐是一种不错的选择。(4)含盐量达到0.5%以上时,可供选择的树种有香茶燕子和柽柳。柽柳可防沙、固沙、护岸;香茶燕子则具有观赏价值。
3.2 采用科学的栽培和养护技术
3.2.1 使用ABT生根粉。使用ABT生根粉溶液对苗木或插条进行浸泡,已被大量实验证实能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
3.2.2 打泥浆栽植法。此法使树苗根系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土壤密接,及时吸收水分,保障树木成活率,尤其适合于珍贵树种。
3.2.3 大穴栽植树盘覆膜。该法采用大穴栽植,挖1m2左右的树穴,将表土和新土分开,晾晒数天后,施足肥料,然后将心土回填定植树苗,并用塑膜覆盖树盘。该方法能有效控制树木的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成活,并防止其出现返盐现象。
此外,合理浇水、适当松土、地面覆盖、合理施肥也是对树木实施科学养护,提升苗木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3.3 实行配套的土壤改良措施
适当采取一些配合园林绿化工作的土地改良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园林树木生长,而且能大大提高土地的改良效果。可采取如下土壤改良措施:抬高栽培床面、铺防碱隔离层、做好排水系统等。
4 结语
现阶段,利用改造盐碱地是一种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盐碱地园林树木的栽培意义重大,因此,应加深对盐碱地绿化园林树木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广大绿化工作者们给予更多改良盐碱地的思路,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盐碱化,引黄灌区,脱硫副产物,“上农下渔”模式
盐碱化是指在灌区内水浇地由于盐分积聚而缓慢恶化的过程。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盐碱灾害,据专家介绍,土壤的盐碱化是由于强烈的蒸发积盐在地表形成的盐碱土。具体到银北灌区,大致有两方面因素导致土地盐碱化。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据介绍,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宁夏遥感院和农发办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利用最新的遥感信息资料和先进的GIS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地调查采样手段相结合,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引黄灌区661.6万亩耕地中,非盐碱化耕地为439.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46%;盐碱化耕地221.9万亩,占33.54%,包括轻盐碱化耕地140.9万亩(占灌区总耕地的21.30%)、中盐碱化耕地51.3万亩(占7.75%)、重盐碱化耕地29.7万亩(占4.49%)。另外,盐碱荒地面积达83.5万亩。从总体情况看,包括引黄灌区耕地在内土壤盐碱化总体减轻,但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所加重,仍有200多万亩盐碱化耕地有待进一步改造治理(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
1土壤盐碱化成因
从盐碱化演化过程看,自然因素是发生盐碱化的基础,人为因素是土壤发生盐碱化的条件,而人为因素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开发利用盐碱地过程中,如何将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就成为重要问题。
灌区土壤盐碱化并不是灌溉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加上人为措施不当所造成的。在雨量少、蒸发强、径流不畅等条件下,土壤本来就存在盐碱化的威胁,如果在这类地区引水灌溉或蓄水防旱的措施不当,特别是大水漫灌,有灌无排,蓄而不泄或排水、退水系统不配套、不健全,灌溉渗漏水大量补给地下水,破坏了灌区地下水量的平衡,使地下水位急剧升高,导致盐碱向表土迅速积累,造成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宁夏银北灌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不足1m,在强蒸发作用下,盐分累积于土壤表层,土地经常受到荒漠化和盐碱化的威胁,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发展盐碱地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出路。
2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
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整体得到控制、局部加重的新情况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水资源利用不当、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的。若不加大治理力度,引黄灌区部分高产稳产田有向中低产田演化的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我区的粮食安全。盐碱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更会影响灌区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虽然全灌区土壤盐碱化面积下降,土壤含盐量降低,但仍是影响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所以,改造中低产田、防治土壤盐碱化仍是灌区农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脱硫副产物改良盐碱地的应用研究
利用脱硫副产物治理土地盐碱化,以废治废,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国内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室内外研究,主要有:1999年清华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针对内蒙古土默川近20万hm2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在试验室研究的基础上,2000年在5亩碱地上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施入800kg脱硫副产物后,其玉米出苗、成苗率比不施脱硫副产物的土地高39.1%,达到58.2%,株高平均高出20cm,达到155.5cm,产量达209.8kg/667m2,而不施脱硫副产物的土地玉米产量仅67.5 kg/667m2。2001年进一步在40亩土地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施用烟气脱硫副产物的土地,每亩草玉米(奶牛饲料)的产量比不施用脱硫副产物的土地高5~8倍,即达3200kg/667m2~5900kg667m2。同时有报道脱硫副产物可以改造沙漠化土壤(甚至沙漠)。
大田试验最终表明,盐碱荒滩经脱硫副产物改良后作物(油葵)能正常生长,而且生育期内降低了土壤表层的pH值和盐分,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肥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因天气情况油葵受灾,且错过最佳生长季节,从而生物量略低,效果也不太显著,有待今后继续开展相关研究。
2.2 “上农下渔”模式研究
“上农下渔”模式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利用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采用灌排分开、抬高地面、大水压盐碱的方法,即先用淡水将台田盐分灌洗到池塘和排碱沟,再将池中盐碱水抽到排碱沟排出后在池中蓄足淡水,控制底层返盐和重新利用池塘肥水浇灌台田,能有效地降低耕层盐分和区域盐分,提高台田土壤肥力,从根本上治理盐碱。该模式通过池塘丰蓄枯供,形成池塘和台田之间水利循环的良性互动,能有效地解决种养用水与黄河来水不确定性矛盾,是融种养、蓄水为一体的盐碱地立体改良新模式。
“上农下渔”模式最初产生于山东东营农村,由于土地碱化和淡水资源匮乏,旱、涝、盐碱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村民们在苦苦探索中蓦然发现,村旁碱地里一条渠沿上庄稼长的好,土不碱。人们从这里得到启示:过去孤立治碱治涝,没有抓住降伏荒碱的“牛鼻子”,水往低处流,盐碱也往洼处走,盐碱是爬不到高处的。于是村民综合多种因素,集农业开发、淡水养殖、蓄水及发展“三高”农业于一体,挖池成塘,筑台为田,台上农牧、塘中养鱼。下池上田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惊奇的收获,昔日的不毛之地竟成了“聚宝盆”,1996年他们一鼓作气开发了2050亩荒碱地,“上农下渔”式农业开发模式初具雏形。
“上农下渔”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东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把此项目在全市推广,并进一步科学确定开发模式,实行排灌水系统分设,保证水产养殖的高产、台田的高效、台田压碱能力的提高,且坚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开发、统一承包、统一组织验收的“五统一”,在全市大面积开发。到1998年9月,全市“上农下渔”开发已达6万亩,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大片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连片的鱼塘、成方的台田,汇成了一道“池中水肥鱼跃,台上林茂粮丰,平田稻花飘香”的田园风景。
3盐碱地改良技术发展趋势
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一直以来,宁夏土壤盐碱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逐步更新,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的分布、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发生变化。鉴于以上原因,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盐碱化与可持续农业及生态环境作用的影响;盐碱化地区灌排管理与劣质水的利用;土壤盐碱化的评估与测量技术;盐碱化水盐动态及溶质运移;植物耐盐性及耐盐耐旱作物品种的应用;盐碱土的开发利用及改良技术;盐碱化形成、演变及地球化学作用;盐碱化与荒漠化的演替规律与防治技术等。重点宜放在解决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对盐碱地改良及干旱区灌溉农业防止土壤盐碱化过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4本文研究意义
盐碱地的合理开发与治理对于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盐碱地资源在银北灌区土地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合理利用与否已经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而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以及达到人与盐碱的和谐共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GIS技术;天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盐碱化土壤在我国 23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每年由于土壤盐碱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 多亿元,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和滨海区常见的非地带性土壤。盐渍化及盐渍化土壤研究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土壤盐渍化既涉及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又与农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更决定了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研究要与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环境相协调,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土壤盐渍化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对土壤质量和可持续农业有消极的影响,它危及生物多样性、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水质和农业生产。
二、土壤盐渍化概况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南北长188.8km,东西宽117.3km,海岸线153.3km,总面积11919.70km2。平原约占95.5%,且海拔均在20m以下,其中2/3为低于4m的洼地。天津市为退海之地,加之气候原因,历史上盐渍化土壤较多。除自然因素外,农业灌溉不当及排灌不配套等,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致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1]。
三、GIS对天津市土壤盐渍化分布的模拟分析
1、天津市土壤盐碱化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主要从降雨量、蒸发量,土壤及地下、地表水状况,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现有盐碱化程度及标识码;空间数据主要是地下水水位埋深图,地下水水化学图,盐碱化状况分布图,地形地貌及行政图,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气象要素分布图,其中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通过所给定的具有特定规律的代码相互连接[2]。
2、利用GIS对土壤盐渍化数据处理
在获得大量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源数据进行筛选、输入、预处理 ,建立天津市土壤盐碱化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土壤盐碱化的模拟,GIS对一种空间数据库具有组织和操纵功能,呈现出复杂的空间数据,对盐渍化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土壤盐渍化成因,一是利用GIS系统处理用户的数据;二是在GIS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用户专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
天津土壤盐渍化极敏感主要分布于海岸线往陆地纵深7~8km的海岸带地区,面积约600km2,包括塘沽、汉沽和大港的部分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极敏感区往西延伸 2~3km的地区,另外是广大海积冲积平原中分布的历史上曾为洼地的地区,如大黄堡洼地区、七里海水库区、黄港和东丽湖水库区、北大港水库区、团泊洼水库区、黄庄洼地区以及于桥水库区等,面积约1130km2;中度敏感分布面积最大,包括广大的天津南部平原地区,海拔低于4m,面积 8000多km2,占天津市平原面积的70%以上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冲积平原上,包括蓟县南部和武清北部面积约784km2,该区海拔多在4~20m之间。不敏感区主要分在蓟县北部山区,面积约464km2[4]。
3、模拟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天津市为退海之地,加之气候原因,历史上盐渍化土壤较多。除自然因素外,农业灌溉不当及排灌不配套等,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致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天津地区盐渍土据其成因分类有滨海盐渍土、内陆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3种类型。全区土壤盐渍化土壤7830km2,其中耕地2854.52km2;轻度盐渍化3148km2,其中耕地1274.23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共计 3432km2,其中耕地625.94km2;盐计1250km2[4]。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和图形图像资料,在 GIS 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并确定了天津市土壤盐碱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土壤盐碱化模型,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渍化土、轻度盐渍化土、中度盐渍化土、重度盐渍化土、盐土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盐碱地分区模型,模拟了天津市土地盐碱化发生发展的时空动态规律。这对于制定天津市土壤盐碱化防治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5]。
四、结果与展望
天津市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盐碱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展,盐碱化程度日益加剧,重度盐碱化土地已呈现增长的趋势,无利用价值的碱斑面积正在扩大。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退化,影响该地区土地的生产力,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盐碱土治理中研制的各种作物、水分、盐分、土壤、气候等关系模型和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处理与相关分析成为现实。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研究结果以及各种决策方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使人们更准确、更方便、更科学地预测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决策调控策略与措施[6]。
参考文献:
[1]刘国华,舒洪岚,楼浙辉.GI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2,(6).
[2]张征云,孙贻超,孙静,等.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现状与敏感性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4).
[3]刘长星.流域治理与3S技术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
[4]张征云,孙贻超,孙静,等.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现状与敏感性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2006.(4).
[5]白由路,李保国,石元春.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分布与管理研究[J].资源科学,1999,(4).
关键词:盐碱化;原因;综合防治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使塔里木垦区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
气候条件:农一师垦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盆地,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地下水: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河道水侧渗,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耕作管理的影响:垦区内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研究盐碱土的形成、分类和特性,认识和掌握盐碱土的水盐运动规律,目的不是认识盐碱土,而是为了改良利用盐碱土和防治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防治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以综合治理最为有效。
(一)以防为主、防治并重
土壤为次生盐碱化的灌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应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的改良效果才能巩固、提高。开荒地区,在着手治理时就应该立足于防止恳后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这样才能不走弯路。
(二)水利先行、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基本矛盾时土壤积盐和脱盐的矛盾,而土壤盐化的基本矛盾则时钠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吸附和释放的矛盾。上述两类矛盾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含有盐分的水溶液在土体中的运动。水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没有大气降水、田间灌水的上下移动,盐分就不会向上积累或向下淋洗;没有含钠盐水在土壤中的上下运动,就不会有代换性钠在胶体表面吸附而使土壤盐化;没有含钙盐水的存在,就不会有钙置换出代换性钠的关键。土壤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止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他改良措施开辟道路。
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一是在治理的对象上,不仅要消除盐碱本身的危害,同时必须兼顾与盐碱有关的其他不利因素或自然灾害,把改良盐碱与改变区域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结合起来;二是在治理上,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不能只片面的注重某一单个方面的措施。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四各方面,每一个单项或单方面措施的作用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脱盐一培肥一高产这样的盐碱地治理过程看,只有实行农、林水综合措施,并把改土与治理其他自然灾害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变盐碱地的面貌。
(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支配的。要解决好灌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眼,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对上中下游作出统筹安排,分期分区治理。
(四)用改结合、脱盐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