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09:32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二)
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三)
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容量大。教学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教学难点是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教育的意义上来看,本节课更侧重于德育意义。
二、说课教学设计
1.整合教材资源,重新梳理知识体系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材分两目: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根据学情和个人教学特点整合为三部分:劳动光荣、就业(就业的意义、就业的形势、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依法维权(为什么要维权,有哪些权利,如何维权)。同时,整合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中的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展知识。
2.注重开发时政资源
课前让学生查找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实行了哪些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时政意识。课堂练习材料的选择上引用时政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课堂
平等是灵魂,互动是生命,生成是归宿。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使“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讨论法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创造平台。
三、说课教学过程
总流程:情境引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
第一环节:走进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激起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通过展示趣味画面图片QQ农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从网络回到现实,要创造真正的财富就要辛勤劳动,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推进新课
教学内容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劳动光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寻找生活中不同的劳动者,展示画面图片,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略讲)
第二部分:就业。包括意义、形势、措施三个方面。
1.意义: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形势:通过画面图和经济图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究就业难的原因。
3.措施:先引导学生从行为主体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从国家的角度分根本途径发展经济和具体措施积极政策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解释拓展,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关于积极的就业政策教材内容单薄,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关心国家的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辩证地分析我国的就业问题。从个人的角度分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两个方面。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部分正确的就业观念设计学生活动,组织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就业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评价,纠正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认识误区。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第二部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知识点,但它既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劳动者如何就业考题答案中必有的一个答题要点。通过典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从关键词中得出结论(知识、技能素质)然后展示大学生擦鞋匠罗福欢的图片,在教师的讲述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走自主创业之路。
第三部分:维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部分的重点在如何维权,通过对典型案例“小李的烦恼”的探究,既掌握了维权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案例选取典型)
第三环节:总结新课
1.依照板书强调知识要点和知识重点,用红色字体引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重视。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结构布局合理)
2.知能提升:用课件展示“新”的两个维度,深化提升学生对新型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认识。(实现学生知识和认识的升华)
第四环节:巩固新课
练题的选择体现出时政性,现实性,同时还要注重对重点知识以及学生易错点知识的检测。
第五环节:拓展新课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0-03
【作者简介】徐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科处处长,高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学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单纯的在线学习仍然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因此,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
所谓“混合式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认为:“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
近年来,人们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我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媒介、学习方式等教学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
高三复习课具有容量大、效率高、反馈及时的特点,而学生学习能力、学科基础的差异需要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采用混合式学习式,针对差异,增强反馈时效,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混合式学习平台是为开展混合式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综合各媒体的学习平台。它为教师进行在线教学、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那么选择怎样的媒体来搭建呢?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曾提出媒体选择定律:预期选择概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代价。公式表示,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应以报酬与代价之间的比值为目标,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应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报酬。因此,我以免费使用、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为原则,搭建了以下混合式学习平台。(见图1)
我将以上媒体工具有效整合,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学习资源的载体、学习活动支持系统和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二、设计混合式学习资源
(一)设计原则
1.基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始终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中心任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资源,其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对于高考来说就是针对考点;其形式要具有多样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基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资源能够对学习活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有的放矢,不走偏路。在复习“生产、劳动与经营”这一单元时,基于让学生了解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一目标,设计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内容涉及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等三个方面,既与高考考点要求相符合,又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联系。
2.基于学生学习需要。
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学习资源,体现了对学生学的行为的关注。从高考复习的学习需要来看,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要能够弥补知识缺漏,强化难点重点知识,学会解题方法。如“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做题的出错率高,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讲解此知识点的微课,内容包括知识讲解和近几年相关的高考试题练习和解析,让学生课后能够反复学习。课堂教学时运用经济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其是如何体现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进行课堂强化,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设计内容
1.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单元复习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明确高考考点、课堂学习任务,重难点问题突破。主要由考点点击、基础知识梳理、重难点分析、当堂检测等几部分构成。
(2)多媒体课件。旨在创设情境,重难点讲解、作业反馈。主要内容包括与本课知识相联系的时政材料展示与分析、作业情况反馈、高频错题讲解。
2.在线学习资源。
(1)自主学习任务单。针对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出自主学习内容和要求、学习情况反馈。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我的疑问、自主学习测试题。
(2)微课。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的微课视频,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解和典型例题讲解。
(3)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上现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拓展学习。此资源为学生选学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4)网上测试卷。利用“问卷星”的相关功能在网上试卷,学生限时在线答题,旨在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检测,通过“问卷星”的分析功能,发现学生知识盲点,查缺补漏,反馈问题,实现学习环节的闭合。
三、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
以“生产、劳动与经营”单元复习为例,我将单元复习的学习流程确定为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来共同完成。(见图2)
1.明确任务。
高三复习应是一种基于任务的学习,需要确定单元复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导学案中,我设定了单元复习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突出设定了重难点知识和能力目标,这两个目标之间是整体与关键部分之间的关系,做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比如在“课堂教学导学案”中,我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高考考点的要求,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企业与劳动者、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等内容。而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设定的学习目标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重点内容,使自主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重点更为突出。
2.重点知识探究。
学生在线学习时,通过观看微课来完成这一学习环节,微课是针对某一重点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解决问题,并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的疑问”一栏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反映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重点讲解。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旨在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一知识,能听懂教师的讲解,但在做题时就出现听得懂做不对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生产决定消费这一理论中的四个具体表现的区别。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教学时就设置了一个经济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分析材料,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找出关键词,引出其包含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并展示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3.学习检测。
学习检测包括单元导学案中的当堂检测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自主检测。当堂检测基于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夯实基础,让学生基本学会;自主检测基于微课内容,目的在于掌握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深度学会。两种检测之间是面与点的关系。
4.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主要是针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收获,创设交流的平台,体现合作与共享的理念。在线交流是一种课后随时随地的交流,具有即时性;课堂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交流知识,更可以交流情感、价值观,可以丰富交流的内容,提升交流的内涵。这两种方式交流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5.反馈评价。
学生通过做“问卷星”中的试卷,进行在线限时测试,提交试卷后会获得自己的得分、班级排名和答案解析等内容,从而对本单元的学习做出自我评价。教师通过网上后台数据分析,不仅掌握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还能掌握班级整体情况。教师对照学习目标,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反馈,明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引导学生改正提升。
以上这五个学习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的学习过程,做到了环环相扣、师生互动、逐步提高,从而使复习课更有效。(见图3)
四、混合式学习在复习课中应用的作用
1.巩固强化。
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明确,训练针对性强,符合高考复习课的要求。
2.系统梳理。
三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和两次的在线学习,可以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并且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掌握零散、碎片化的问题。
3.拓展加深。
政治是一门实打实需要背诵的学科,高考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加强知识的背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1《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2《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体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①从根本上讲,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两个比重”,坚持“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学会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为什么要加强及怎么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个)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55―01
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增加了“资料卡”、“议一议,想一想”、“课外活动建议”等小栏目,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些小栏目的体会。
一、资料卡的运用
资料卡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制度在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紧密联系教材的“资料卡”,适当穿插在教学中,可以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讲解“宗教与的本质区别”时,教师运用有关世界各国组织实例的“资料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是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的、利用制造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人心,发展和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资料卡”中介绍了美国“大卫教”、“天堂门”、日本“奥姆真理教”、中国“”等组织的罪恶事实,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组织以拯救人类为幌子,散布迷信邪说,危害社会的本质。
二、旁栏思考题的处理
“议一议,想一想”栏目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教师充分利用旁栏思考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旁栏思考题”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
1.在讲某一知识点前提出,创设问题的情景。如在讲“商品的二因素”时,一开始就提出“生产出的废品是商品吗?”虽然学生不能立刻准确回答,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助于提高其听课效率。
2.在完成某一知识点后提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考察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教师可以以提水、砍柴、技术人员搞设计、拖地、钟表匠修理钟表等劳动为例,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从而懂得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也不同。
3.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复习巩固重点知识时提出。如在讲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后提出:“同一商品生产者售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赔钱?”使学生理解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规律、把握和利用规律。
三、课外活动建议的指导
“课外活动建议”是配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其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在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自我为出发点。
“课外活动建议”均排在各章节之后,如课后做,属于验证性活动,其侧重点是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教师把这些活动放在课前做,活动所得有关资料,正好可为课堂教学利用。学生在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时,学习兴趣更浓,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变验证性活动为探索性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1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2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3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4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5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一、设计阶段――精心设计导学案
从其内涵来看,导学案乃是对传统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以“导”为逻辑主线,“学”为主体,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课堂主导者地位,转而重新将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知识学习。
一般来说,一份导学案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结构图、情境材料、课堂检测、课后反思等。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在导学案的编写中,采取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师集体编写模式,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范围内遴选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基于保证导学案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考虑,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处理。此外,在导学案的体例设计与内容编排方面,应突出教学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并注意把握导学案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便使导学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效用。
二、实施阶段――有效组织导学案实施
如何依托导学案的实施提升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质量,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笔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具体而言,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导学案。
1.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导学案内容展示。
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导学内容展示,从而实现对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认知与把握。同时,为了让学生实现自主知识探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用于教材的翻阅,以便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充分思考加以破解。
2.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化引导。
问题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在依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注重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且涵盖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粮食增产对农民生活境遇是好还是坏;电影院面临经营困境时,应该对票价进行上调还是下调。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进而对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形成了更为全面的思考,改变了先前的偏颇性认识,从而使其深化了对政治知识的领悟程度。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展示契机。
不论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其对荣誉以及他人认同的渴求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在学案导学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的展示契机,以便使其获益于成功的体验,进而由此种体验,促使其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多变的价格》的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等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课堂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问题研讨。
课堂研讨能够使学生在彼此的意见、见解、观点的交流过程中,丰富自身知识的认知范畴,并且习得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能使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5.教师应注重采取点拨精讲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与讨论之后,教师应对学生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精细讲解,从而使学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