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09:59:40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空间设计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

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开放;同构;空间设计

一、引言

城市建筑综合体并非是封闭自足的体系,建筑综合体对应干城市,以多样的空间形式进行延伸、穿插、渗透,形成变化丰富而又有序的空间体系,并与城市外部空间体系相结合,因此,对于建筑综合体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

(一)建筑空间的围与透

水平方向上的通透。采用玻璃、隔断、柱廊等材料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割与限定,形成较大范围的视觉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仅向室内、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内空间乃至更远的景观渗透。

垂直方向的渗透。空间的渗透不仅意味着同一层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还可通过楼梯、错层、中庭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上下层乃至许多层之间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效果。

水平、垂直方向双重的渗透。造成这种渗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与坡道相结合的设计元素,这种双重方向上的渗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的流动性,是建筑综合体空间特点的典型反映。

内外空间的渗透。建筑综合体的室内、室外空间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开。为了不受天气影响,建筑综合体经常采用玻璃拱廊将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盖起来,从而使这些室外空间带有很多室内空间的特征。在建筑内部留出大空间或中庭,布置树木、流水等,营造出室外空间的意境。

(二)过渡空间的处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种功能的分工与联系,就出现了大量的过渡地区,而单纯的交通往来,不是过渡空间的全部意义。过渡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不定性的区城,各种不同的信息在这里交融。

(三)预留生长的空间

尽管我们在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中,会运用适宜的规模,并充分考虑它今后自我调节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扩建仍然势所难免,适当地留出增建、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长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设计,能将建筑自由的蔓延纳人因势利导的发展中,在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建筑空间整体的塑造。

三 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手法

(一)建筑综合体空间的开放

建筑内部空间的城市化

悬挑与柱廊。在建筑物底部做收进处理,形成既内又外的模糊空间,有利于吸引人流,促进底部商业功能的发挥。城市建筑综合体建筑1-2层多为商业设施,采用骑楼的形式,尤其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一则保证商家的营业不问断进行}二则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里争取到上部的空间利用。同时,在一些老城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中,采用骑楼的形式,还有助于实现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底层架空。利用结构的手段,挖去建筑物底层全部或部分空间,形成城市空间的穿越和渗透,通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也有的为大面积无柱空间。与柱廊形式相比,架空手段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大面积的绿化、休闲设施,成为喧嚣城市中安宁的休息场所。架空的手法常用在办公综合体建筑中,因为这类建筑的底层经济价值相对较低,通过主动创造城市空间可以给上部楼层带来更高的人气。

室内广场与中庭。将广场空间引入室内。融合了室外空间流动、开敞与聚集的作用又将建筑室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感于一体的空间形式。通常以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将建筑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织织综合体内部的各个功能空间以及交通流线、联接各功能建筑,是一种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

退台与屋顶花园。退台的处理手法因为没有结构的限制,又创造了立体式的开放空间,它提供了开阔的景观和行进的乐趣,因而很受人们欢迎。除此之外,台阶式建筑对地面城市空间也有很大影响,它常常是在特殊场合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获得阳光,取得开放感;又比如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改变空间的围合效果等。

(二)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

建筑外部空间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芦原义信把它称之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要达到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通常的设计方法有退让式、围合式和穿越式。

退让式。主动将城市建筑综合体退出用地红线一段距离,在建筑物前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做法。这样既满足人流疏散,又可以避免大量人流涌入街道;另一方而还增加了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城市空间内容。

围合式。“u”形围合产生一个内向性的室外场所。这种围合方式既明确限定了一个空间,又因为开敞边与城市相连而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在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很常见。“口”形围合是四边都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是一种最强的建筑限定空间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应特别注意开口处的处理。因为它们是该空间与城市唯一的联系点。“L”形围合即去掉“u”形一翼形成两条边开放的外部空间。这种围合方式只有两个边缘受到建筑明确界定,而另外两个边缘则相对模糊,因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穿越式。“穿越”式有三种作用:一是把一部分建筑用地还给城市;二是增加建筑公共性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使建筑尽可能地吸引人流,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它避免一些综合体建筑因为缺乏对城市整体结构的思考,过于关注临街立面设计,而忽略了内部空间的创造,造成用地内部空间成为无人问津的场所;还有的则以破坏城市原有结构如道路等为代价,从而造成城市结构性的交通不畅和空间感的断裂等。

(三)建筑综合体空间同构

“同构”的设计,目的是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通过进行城市形态的空间围合与形体构成来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或者在其形态上引进城市语言,使人在行进与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城市空间与集体记忆,把城市生活带进建筑.使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充满城市的气氛,拥有城市的活力与生机。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尺度的把握。在把城市空间形态引入建筑内部时,仔细掌握尺度是重要的。作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室内步行街和中庭,需要同时考虑城市与建筑的双重需求,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对高宽比的要求也更加灵活,往往不拘泥于常规的尺度标志和比例限制。在整体“建筑尺度”把握的基础上,某一部分“城市尺度”的创造可以造成强烈的冲突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效果,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空间的存在。

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

一、引言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并创造出适合购物、休闲和交流的灵动空间;二是如何创造宜人的外部空间,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入商业建筑中,并使商业建筑与居住区环境完美融合。可见,实现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关键均与建筑的空间设计密不可分。

二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一)内部空间设计原则

序列性。人在商业环境中不仅涉及到空间变化的因素,还与时间因素发生关系,组织空间序列就是要把空间的安排和时间的先后有机的结合起来。另外,考虑到人们在运动中的视线要求,可借助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对景、借景、框景、夹景等手法,使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空间动态性。即商业空间原有结构具有内在的和潜在的多种功能,有着充分的弹性,当外部变化动因引起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发地调整空间组织内容和发挥多种功能潜能,取得与新功能相互适应地关系。

空间有效利用性。居住区商业建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注定其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实现商业空间的最大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和价值。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设计手段达到。比如活动隔断或者活动地面等形成流畅多变的内部空间。

(二)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注意空间的层次性。外部空间的出现使商业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的渐进感。通过它把居住区和城市空间引入到商业建筑空间中来,使商业空间得以扩大,有利于改善商业空间的尺度,减少人们在购物时的拥挤压抑感,由此提高购物环境及商业空间的质量。

注意内外空间的交替。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来的融合、渗透、动态的空间形态往往为城市和商业建筑带来异常生动的空间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应使使商业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替趋于“柔和”,避免由于空间的“生硬”交替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舒服。

三、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手法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主要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般指由建筑实体如墙、屋顶、柱等结构构件围合而成的空间,既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也包括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内庭院、内街市等,这种空间有一定的封闭性。外部空间则相对与内部空间而言,由建筑实体分隔出来的室外的、属于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间。

(一)内部空间设计

围合与开敞的变换。在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隔断的要素进行设计手法的变换。比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部空间,中间用活动隔墙或隔断进行灵活分隔:推开来、打通后,是一个连成一气的整体空间;迭起来、收拢去,又成了各自独立的几个空间等等,并通过隔断的高度和宽度及闭合关系的变化来适应居民在商业建筑中进行不同活动时的心理变化。

还可以通过室内活动部件、设施和家具来进行灵活分隔。另外,居住区商业室内设计应尽量缩小陈列面积,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制作道具,在物理空间和视觉空间方面均强调其通透性、灵活性。为了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居住区商业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空间的限定度小一些,创造活泼、通透、开敞的效果。

(二)竖向高差的变化

高差的设置是处理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地面标高的变化能突出及改变空间的特征,标明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在大空间内创造二次空间,但在视觉上和空间上保持其连续性。

在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高差设计手法来实现内部空间的二次划分,达到特殊空间效果。如利用台阶处理地面高低变化,连接高低不同的空间,创造出动人的线造型。还可以讲台阶作为休息设施,特别是在多功能空间和空间有限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坡道连接高差不同界面,坡道的优点是更人性化不仅满足无障碍设计也可减缓居民购物的疲劳感,不足之处就是占据空间较大,在居住区集中式商业建筑中要慎用。

(三)注意空间层次变化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内部空间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使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空间画面不过于简单,而有近、中、远的景致变化。通过隔断、绿化、高差等的设置都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居民行为方式的连续性与复合性要求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有连续性与渗透性。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使若干空间相互渗透,丰富内部空间的层次变化。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在内部空间处理中可以把两个空间中间设廊或门洞,使得空间形成渗透,产生层次丰富的空间。也可穿插使用绿化等软化介质进行渗透,更好地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相互渗透,而形成无限深远的感觉。而利用高差变化也是形成丰富层次空间的手法,高差变化的空间改变了人的视线范围与视觉心理,加大了空间的曲折感与神秘感。

(四)善于利用过渡空间

商业建筑内部的出挑空间、檐廊空间、檐下空间以及构架空间都属于过渡灰空间.这类空间使建筑的内部空间产生向外的扩张力,而外部的空间产生对内的聚合力,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的结合,使商业建筑的亲和力大大加强。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中,尤其要注意灰空间的应用,加强内外空间的渗透,过渡空间作为居民购物的必经空间,不仅能导入居住区和城市景观,吸引人流,还能成为居住区商业建筑向外延伸空间,衍生与扩展商业活动。可以诱发购物停滞行为和注意力,形成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居住区内部的互动,吸引居民进入商业建筑中,同时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也有了对话,真正成为社区型的活动和交流的中心。

(五)外部空间设计

1 设置商业广场

商业建筑如果位于道路的交汇边沿,那么人流的集结与疏散、车流的导入与疏出、行车的交汇视距与交通安垒,要有适当的缓冲地段。可以利用地面的坡度、抬升或下降,结合人口空间形成入口商业广场。商业广场不仅用于人流集散,也是商业活动的舞台,其气氛轻松、形式活泼自由,可以举行娱乐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吸引顾客、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公共空间。

2 沿街退让

紧临道路而设的居住商业建筑可在沿街的边缘地带平行街道退出属于建筑红线范围之内的“私有”块状或线状空间,它是达成建筑与居住区和城市联系的中介环境,同时也是由公共转入“私有”的过渡性空间。

第3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风格;造园手法;现代建筑

引言

在全球化建筑思潮日益兴盛的今天,传统文化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栋栋形似的建筑,模糊了城市的差异性,造成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它代表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解读当代建筑设计是如何处理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造园手法及其含义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且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古典园林要同时满足可游、可居、可观、可行等多种功能,但其实质还是注重游赏。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是小中求大。为达此目的,在手法上,借助对比,堆山理水、经营位置,宽能走马、密不透风,加之借景,致整体统一,达无尽之感,重在心理感受,强调主客交融,求触景生情,以致景生外向[1]。

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所影响,古典园林的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园中的“叠山理水”就表现出了这种“道法自然”的境界,将园林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的组织和意境的营造,创造宜人的比例,精妙的布局。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因此,造园时要善于理由周围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北京的圆明园,就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造园手法的表达方式

1、与传统元素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元素,将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出来,也是融合传统元素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统类型的分析和重构,创造建筑类型的当代演绎。在象山校区中,王澍采用的是传统建筑的构建——坡屋顶,但是他有意的把屋顶的坡度做的斜度很小,意在制造一种介于平屋顶和坡屋顶之间的状态。这种做法还隐含着另一种意图,房子从一个面看上去是平顶;从另一个面看上去则是坡顶,这样会使人产生一种恍惚:这究竟是不是同一座房子[3]。传统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过去,连接着当代,展望着未来。

2、造景手法的巧用

建筑师们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已经是很常见的设计手法了。借景手法能够增添空间的景深效果,丰富空间层次,能有效的化解因场地的限制而产生的空间的单薄。苏州博物馆新馆邻借拙政园景观,馆内庭院中所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石片被白色的围墙衬托着,就像映衬在白色的画布上一样,水一点点漫过石砾,石片就像从水中浮出一样,从远处看白墙,就像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实在妙不可言。

3、提升空间层次的丰富感

传统园林造园讲究的是流动性和曲折感。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地交通流线为前提,设计出结合地形地势和功能分区的路径。王澍先生在象山校区中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缓慢的坡道,一种是踏步高矮不齐的楼梯。坡道是使人在漫不经心间盘桓而上的工具,却又能不时的产生别有洞天的意趣;而高矮不齐楼梯,用王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脚的存在[3]”,这两者一种是与人的生理行为对应,一种是与人的心理体验对应,让我们感觉即存在于社会,又存在于自然当中。

4、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现

古典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自然之美,“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山校区的设计就是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师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着一种减法的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这种在设计中通过适当方式运用现代或传统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唤起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三、传统造园形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建筑外部造型

各种建筑在古典园林中,根据功能性质的差异而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或为主体建筑,或为辅助建筑。以廊为例,廊是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院,连接庁楼,调节游园路线。如拙政园的游廊、苏州怡园的复廊等。

张永和先生设计的泰禾俱乐部中,十二个院落建筑的进行咬合叠摞,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的半室外空间,这种空间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游廊的多种变化。游廊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相结合,不仅体现了路径的丰富多变,还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突然产生某种迷失感。这种对建筑的处理手法,既是传统的,也是全新的。

2、建筑内部构造

建筑中的门窗,在园林中起到“框景”、“漏景”的作用,这种手法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为点睛之笔。但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这些门窗的功能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宁波博物馆的外墙上,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小窗户,远看像是江南版的“俄罗斯方块”。这些小窗洞透出来的光很微弱,但是却显现出空间黑又亮的特色,让人们意识到窗户的存在,形成室内室外的一道屏障。这些窗洞在建筑外沿行走能窥见内部丰富的空间层次,而在室内又能透过墙洞欣赏外界的优美景色[4]。

3、建筑的色彩与材质

传统园林中的色彩分为自然和人工,山水花草所呈现的自然色彩与建筑色调所呈现的人工色彩和谐相处。北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和江南私家园林的粉墙黛瓦,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的独特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同时结合不同材料的材质特点,依据地域条件和历史文化,深入的发掘传统的特质及内涵。

宁波的黑瓦白墙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城区内目前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素色,决定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底色。想来宁波博物馆当初的选色,也是希望能够延续宁波地区的城市特色。博物馆外观的整体颜色看上去有些斑驳,那是在灰色的砖瓦中掺杂着黑色和橘色的砖块,而内部的墙壁上是用毛竹做成的特殊模板,像是日本传统建筑历来崇尚的简约、朴素的灰色。这种黑白灰的简单搭配,让建筑看起来儒雅简朴,沉静超脱,体现出中国建筑一贯内敛的作风[5]。

结语

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文化收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当代的建筑已经开始摒弃传统的理念,而一味的设计“炫”的建筑。因此,如何处理好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代的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作为传统建造文化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部分,应当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劲松.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计成.园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时代建筑,2008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组合;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空间组合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常用组合处理方法,主要是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项目中。保证空间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是整个空间组合项目研究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进行分析。

二、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1、舒适性原则

好的环境能够换得一天的好心情,同样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住宅室内的舒适性直接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影响舒适性的因素中,住宅的朝向是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尽量争取使一个或多个卧室朝向朝南,这样可以得到较多的日照并能使空气流通通畅。同样根据各个房屋的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布置位置,既保证生活的私密性又能满足生活的方便性。同时对空间形状长、宽、高的比例要选择适中,既避免太小产生压迫感又不要使房屋尺寸太大而造成空旷孤寂感。

2、经济性原则

要明确各个建筑的性质,对面积要根据其功能进行合理分配。客厅由于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地点,考虑其功能性其面积应最大,而卫生间仅是一个卫生场所,按其性质来说对面积要求不高。过分追求大面积,不仅是一种浪费不经济,而且也会失去家的那种温馨、亲和的感觉,而合理经济的选择是营造一种小巧、温馨、亲密的空间氛围。同时节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房屋朝向的处理关乎着家庭经济效益,由于客厅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对采光温度要求较高,客厅朝南可保证良好的自然环境,经济性好。

3、合理划分功能区原则

住宅空间是一定的,需要合理划分区间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和功能。使静与动、私密与公共在设计中得到妥善的处理。使公私分离、动静分区,确保住宅居住舒适、功能良好发挥。同时使过道流畅,减少干扰,提高室内空间综合利用率。

4、灵活性原则

对室内空间进行组合时,要按照不同时期、不同住户的需求对其对其灵活性重组和分隔。在设计当中可以将某些功能区连接或是合并。在不影响房屋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固定的实体墙,这样就会使房屋空间变得开敞而不封闭。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的尺寸及形态,使其满足灵活隔断和多种用途等功能的要求。

5、室内空间装修适度原则

室内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室内装修来决定。而室内装修主要由空间尺度、色彩选择以及格调布局来决定的。空间尺度的选择要以人为核心,选择合适的相对高度,过高则会使人感到冷漠而过低又会压抑人的精神。人的心理会随色彩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要使色彩调和适中不单调枯燥,与室内环境协调。

三、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手法

1、衔接与过渡空间衔接与过渡,与空间使用功能和活动需要直接相关。比如进入居室前有小前厅作为缓冲地带,可以脱鞋、换衣,并提高家庭安全性与稳定性。影剧院,餐厅等公共建筑的主空间前设立过渡空间,既减弱了使用者由外入内明暗变化过于强烈的不适感,而且提高了使用规格和档次。

2、重复与节奏所谓空间重复,就是在空间的组合中反复使用一种或几种基本形。这种方法可以使室内组合空间有简洁、明晰的特征,同时可以创造空间组合的节奏感。空间的重复是相对于空间的对比而言,只有空间的简单重复,可能会使人觉得过于单调;而过多对比空间的运用,又会使空间显得杂乱无章。只有将对比与重复这两种空间组合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使之相辅相成,才能使空间效果显得既统一而又富于变化。我们常常见到西方古典建筑采用对称式布局的平面,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空间多变换形状或体量,借对比求取变化;而横向排列的空间,则两两相对应地重复出现来取得统一。

3、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是指通过空间处理,自然含蓄地使人在不经意中沿一定方向或路线依次进入另一个空间,以达到突出主体空间的作用%既便于人们到达,同时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出其不意的空间效果,避免了一览无余,曲径通幽的感受,增强了空间的游赏性与趣味性。空间组合的引导,应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来组织。一般而言,规整、对称的布局常借助于强烈的轴线来形成导向。而自由组合的空间布局,空间相互环绕活泼多变。

4、序列与秩序

序列简单地说就是指空间的先后次序,即为了展现空间的总体秩序或者突出空间的主题而创造的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的安排通常应该以活动过程为依据,人们在空间中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性的有机统一就成为空间序列的必要条件。同时空间序列的创造还要考虑到人在空间内活动的精神状态,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使人在行进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四、 建筑设计中内外部空间的组织与处理

1、建筑设计中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处理

(一)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二)空间围与透关系的处理。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和客厅、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得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

(三)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

(四)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空间的影响;在处理室内色彩时,要注意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根据功能不同而要求不同,室内色彩一般遵循上浅下深的原则,这样能给人产生一种稳定的空间。还应掌握好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关系;只有调和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平淡而无生气;反之,过分强调对比则会破坏整个空间的整体感。

2、建筑造型(外部体形)和空间的关系

建筑的外部效果,其实就是内部空间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空间,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体形。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所以,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

住宅建筑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生活、休息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功能的规定性下,其在立面设计和整个建筑造型上应做到具有小巧的尺度,亲切、宁静、朴素、淡雅的气氛。

某生活小区内的B类住宅设计,在立面造型上采用传统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风格(基座、中段、坡屋面的顶部);上部为红色机平瓦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坡屋顶。为满足通风的要求,在坡屋面上设置了三角形的通风窗;为满足检修和采光,设计了凹式铝合金窗;这种处理既有充分的功能依据,又极大丰富了建筑物的体形和外部轮廓线的变化。中部有设计细腻的阳台,方向形状都有变化的窗户等,主体颜色为乳白色外墙涂料。基座为仿石质浅灰色外墙涂料。整个建筑造型典雅、别致,同室外青褐色的条石台阶、花池、嫩绿色的草地、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互为映衬。成功营造了温馨、浪漫、雅致的生活气息,同整个生活区美好优雅的环境设计相辅相成。

建筑设计人员在空间组合设计过程中,应在使用方所提供的各种原始资料、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条件下,在现有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政策条件下,对整个建筑设计进行构思、分析和规划,对建筑中各房间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整个用地环境充分理解。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组织、搭配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人居住宅,为广大住户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的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预防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保证空间组合设计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使整个空间组合设计方案在应用中有更合理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李明. 谈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300.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组合;处理手法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104-01

1 前言

当今社会,住宅已经不单单是满足人们基本居住要求的住宿场所,也是一种融合了当代人类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建筑学。随着如今房地产产业的火爆,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到了住宅建筑空间设计中。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空间组合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布设。在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住户自身的需求,这样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才能受到住户的满意,也才能让住户住的舒心。

2 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

2.1 分隔与联系

建筑的室内空间组合在一定意义上,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的空间空间和灵活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所需要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空间的整体效果与空间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样的方式是根据空间的特点和用途的要求,还要考虑空间中人的艺术特性和心理需要。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室内外空间的限定、内部各空间的限定和同一空间不同部分的限定。首先是室内外空间的限定,如建筑的外墙、人口、天井、内部庭院等,都与室外空间紧密地联系。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既有秩序,又相互融合,体现了室内外空间的共生共生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其次是建筑范围内的空间。我们必须使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合理化,同时也要进一步考虑空间对人的精神。最后是限制单一的空间内,可以通过内部装饰、家具布置、陈设等方面提出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几个层次都是相对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整体设计和建筑空间组合的创作风格统一。

2.2 对比与变化

(1)形状对比:指两个以上形状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在某一程度上产生差异性,从而引起视觉与心理上的对立感。在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时,较特异的形状容易成为重点。当然,空间的形状与空间的功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来适当变化空间的形状,取得空间变化的目的与效果。(2)体量对比:相邻的两个空间,如果在高低、大小方面相差较大,就会使人们在进入时引绪上的变化。比如由窄小低矮空间进入宽阔高大空间,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反之则会使人产生压抑阴暗的感受。(3)开敞与封闭的对比:空间开敞与封闭的律动变化,为建筑内部空间带来丰富的多样性与迂回曲折的趣味性。

2.3 衔接与过渡

空间的衔接和转换直接关系到空间和活动的使用。例如,有一个小前厅进入大堂作为缓冲区,你可以脱鞋,换衣服,提高家庭的安全和稳定。影剧院、酒楼等公共建筑在主体空间建立之前的过渡空间,不仅弱化了用户从外界进入光、暗变化的强烈不适,而且提高了使用规范和档次。

2.4 重复与节奏

所谓空间重复,就是在空间组合中使用一种或多种基本形式。这种方法可以使室内组合空间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同时可以结合使用技术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使空间效果显得统一多样。我们经常看到西方古典建筑平面对称布置,纵向排列的轴线沿空间变换形状或大小,通过对比计算和改变;横向排列空间,22对应的重复实现统一[2]。

2.5 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指导和建议是,它可以用在空间处理问题,自然使人们进入另一个空间在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以一定的方式,以实现主体空间的功能。它是方便人们在同一时间到达,也会让人感到惊讶的空间效果,避免以偏概全,曲径通幽的感觉,提升景区空间与利益。空间组合的指导应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一般来说,结构化的,对称的布局往往与强大的轴形成指导。自由组合空间布局,空间相互环绕活泼多变。

2.6 渗透与层次

所谓渗透,是指相邻空间上的视觉,相互沟通使用,“你有我,我有你”的潜力。没有层次的空间,一眼便知,就会失去单调,缺少回味。会有渗透水平,会有空间流动,与整体景观更加优美相比,在步移景异的人,通过空间体验不期而遇的得到一个惊喜。

2.7 序列与秩序

序列简单地表示空间的顺序,即创造空间的整体秩序或突出空间所创造的空间组合的主题。空间序列的排列通常应该是根据空间中人的运动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空间序列的必要条件。同时,空间序列的创作也要考虑到人们在空间活动中的精神,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使人们在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

3 结语

总之,建筑设计人员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时,必须针对空间组合进行设计,促使住宅达到多功能空间的效果。只有充分利用好空间组合设计,才能充分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才会更加的经济实惠,更加符合如今社会的需求。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合理组织,调整各功能区的使用,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情感体验

引言

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焦点,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城市社会公众生活和活动的良好环境。

1、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分析

1.1建筑空间理论

建筑的空间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空间与其空心部分,是指人们可以在其间进行活动的内外环境。在建筑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建筑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对空间进行探究并设计生成适合的空间,从而形成各种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1]

1.2场景理论

场景不但存在于艺术作品领域,也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场景可以是人们在结合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场面。场景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是非固定因素――人(角色)、固定因素(舞台)、半固定因素(道具)。作为人类生活现象的场景,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等因素 ,良好的场景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美好。[2]

1.3空间与场景的关系

场景相对空间而言,会让人产生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因此只有建筑的空间被人们用心使用过从而形成各种场景,这样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空间。也可以说,场景不仅仅包含了空间本身,还包含了空间的使用者。空间作为场景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场景产生影响,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空间的作用或大或小而已。【3】

2、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特征

2.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时代性

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景体现了每个时代明显的特征,比如木构架建筑体现古代中国的特征,白色石材建筑体现了西方的特征,而当今社会的特征是钢筋混凝土。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自然也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的发展水平,而这个城市的人的活动空间也离不开公共空间。只有设计出良好的公共空间场景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2.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主题性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如公园主题、社交主题、会议主等。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的活动空间,其空间场景自然也少不了主题。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建筑师会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其让各个物质要素及精神要素进行统一编排。

2.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统一性

公共空间与人的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各个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空间中的各个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必须有很好的联系,才能保证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整体统一性。此外,只有建构适合当代人们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3、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成要素

3.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形成基础是空间场景的物质要素之一― 建筑,因为后者是相对确定不变的,又称为固定要素。空间场景的固定因素是空间场景中的第一层次,体现了空间场景的基本属性,任何人的公共活动及情感体验都离不开物质的空间实体。固定因素主要由周边的公共建筑与地面组成。

3.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中的配景是空间场景的第二层次,因为具有相对的灵活变动性,所以称为半固定要素。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主要是各种铺设、装饰、艺术品等。这些要素可以增强空间场景的主题、渲染空间场景的气氛,增加空间场景的层次,是空间场景品质特征的决定性要素。因为半固定要素容易变动,这为建筑师构造空间场景提供极大便利。

3.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非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的第三个层次是非固定要素,是指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及其情感体验。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但人的要素受到时间、情感、文化思维等影响,又是最具灵活性的。因此,非固定要素是空间场景中不可或缺却又难以掌控的要素。建筑师只有在设计中不断累积经验,认真了解体会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才能设计出不错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4]

4、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了构造出良好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4.1提高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体验效率

正如前文所述,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公众参与的程度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建筑空间首要的任务是提供足够的容量满足人们的各种公共活动。其次,公共空间场景的设计在设置上要有显著特点的主题。最后空间场景的设计也要考虑社会公众的想法,目的是要让更多人参与到空间场景中。在设计空间场景时,可以充分灵活利用半固定要素,尽可能构造出人性化的设施。只有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公共建筑空间的体验效率,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空间场景。[5]

4.2 凸显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时代性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的审美观不同,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也应该与人的审美水平与时俱进。建筑及配景的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社会的特征,在构成、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改变,要充分体现新颖性。空间场景的设计既要在整体上尊重人们对美的享受原则,又要设计出高观赏性的精彩之处。总而言之,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要凸显这个城市的时代性及价值属性。

4.3传承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特色可以从其建筑及公共场所体现出来。现代城市追求的是精致时尚,然而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又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考虑因素。在摒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上,我们可以保留最具城市历史特色的景观,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精髓,构造具有城市文化品位的公共建筑空间。

4.4尊重城市绿色生态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至今也是人们所推崇的。人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主体,应该关注公共建筑空间的绿色生态。虽然各种自然现象都给人类带来过不少灾难,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一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现象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交流,这样也能让公共空间场景实现质的飞跃,更具现实意义。因此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情感道具。创造绿色主题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体现一个城市对大自然的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5、结语

公共建筑的空间场景对城市公众生活及情感体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理清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然后对空间场景的特征及构成要素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建议,以求为城市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珑.李 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J]. 中华建设科技.2012(10).

[2]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9.

[3]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15.

第7篇

关键词:地铁空间;空间认知;视觉导向。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城市地铁建筑形象网络工程的一部分,地铁站的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包含了许多层面上的内容。本文力图以建筑设计的手法探讨地铁空间的识别性、导向性。

1.地铁出入口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

1.1地铁出入口的特点

对地下建筑而言,出入口是地下建筑中的唯一可见元素。

出入口在地铁站建筑的外观形象、视线导向、可识别性方面都起着别的要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空间过渡上,它通过从上到下、从亮处到暗处、从开放到封闭的转变,使人从地表的具有熟悉模式和景象的环境到达一个未知的环境。

此外,在地下建筑中,地铁口附近的室内垂直交通系统也可以被视作出入口序列的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对于满足舒适、明确的向下过渡到站台层极为重要。[1]

1.2地铁出入口的选址

出入口的位置应设置在较突出不被遮挡之处,一般应设于人行道边或其他比较开阔的地点。

1.3地铁出入口的类型

从与地面的关系看,可分为四类:

1、独立式出入口

地铁通道直接开口与地面相连,对大量的小型地铁站而言,出入口形式极易识别,而内部简单的通道流线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导向。

2、下沉式广场入口

在平坦开敞的基地上,地铁站可以采用下沉式广场,广场自身就成为地铁站入口序列的一部分并以其开阔的体量加强了识别性。经由下沉广场进入地铁站时,其水平进入建筑的方式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

3、部分地上建筑出入口

这种形式具有传统建筑的一些特征:如可以增强远距离的识别性;恰当的形象可以传递地铁站入口性质的信息;能提供全天候不受影响的围合空间。

4、附设在相邻建筑中的出入口

当地铁站毗邻大型办公、商业等或地铁站本身是大型交通枢纽,可以设通道直接与之相接,出入口附设在其他建筑上。但要注意出入口尽量靠前放置并强调该出入口的地铁标示,并防止其他信息源的干扰。

1.4入口外观形式对识别性的影响

在外观上,入口处理的好坏往往预知了对地下空间的评价。欧美早期的地铁站,人们只是接受了地铁隐蔽的性质,建筑造型朴实不张扬。当然也有一些外观设计优秀、反映当时设计思潮和时代特点的出入口设计。

现代地铁则力图创造“崭新的艺术运动风格、明亮的地下空间形象”,出入口设计更有不乏张力的表现形式。

2. 车站规模与结构形式

2.1车站规模与结构形式对识别性与导向性的影响

地铁站结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矩形箱式和盾构挖掘的圆形或椭圆形。两者相比,后者识别性与导向性好于前者。

1、欧美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欧洲的城市轨道交通尽可能缩短车站长度,减小车站规模,以降低工程造价。大多数车站都有站厅层,少数车站没有站厅层。

欧洲城市轨道交通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线共用站台。这既充分挖掘了线路的运能,又方便了顾客的换乘。 [2]

2、国内地铁的规模与结构选型

国内近年来修建的地铁,采用矩形箱式二层车站的占绝大多数,通常安排较多的辅助用房外,部分进行物业开发。 [3]

问题是,如果不论车站大小等级,一律采用二层车站,过多的并行通道的设置形成并置的水平引导,从空间使用上说容易形成方向的多重选择,从而导致导向的不确定性,而导向标志的不完善和商业广告的干扰更加剧了寻路的困扰。

从国外的实例来看,因为站厅被简化,地铁的识别性与导向性更多体现在站台层的识别性设计以及它与出入口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在站厅层内穿行的可能。

由此得出:在同样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地铁车站的层数越少越好;除必须设在地下的站台及站厅层,其他的设备及附属用房尽量设在地上,简化空间形式,从大的整体布局来增强地下空间的识别性及导向性。 [4]

2.2流线设计与功能布局

1、流线设计

从功能上看,地铁的客流具有穿过式的流水特征。

从流线安排上说,客流路线愈短愈好,愈简单愈好。设置在流线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其位置应该明显、醒目,形式应简单、易变,便于引导人流。

2、功能布局

功能设置要求——非付费区内应将各个通道口连接贯通,有利于客流出站后自由选择通道出入口离开或兼起人行通道的作用。各种功能区域都应该有一定的识别特色,配以系统化的导向标示。

售票亭的位置——售票亭作为可移动的室内元素设置在人流动线上,占地小,设置灵活,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售票亭数量。

售票亭的设计——可用适当跳跃的色彩和简洁的形式构成,赋予他应有的特色和个性。使售票区域变成一眼可识别的地方。

2.3地铁站埋深对识别性与导向性的影响

1、世界地铁的深埋趋势

世界地铁有深埋的趋势:地铁深埋是地铁连接成网,上下相互交叉加剧的结果。

2、地铁深埋的导向对策

根据不同的埋深情况,关键是要选择与之适应的疏散交通工具,楼梯对人流的主要导向作用已经逐步让位于更加人性化的自动扶梯与电梯等代步工具,上下空间的联系更加连贯。[5]

3.室内空间设计手法的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

3.1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

单一的线性通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往往采用界面上的线来完成导向,此外还可以通过通道尽端的光诱导来实现。岔道,除了运用标识传达的手法之外,还可以从空间界面处理来增强其“可读性”。界面上有规律的视觉符号的分布可以对人的运动速度起到调节作用。对较长的通道来说,水平自动扶梯的设置不但方便乘客的通行,还会对行走起到导向。而铺地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等,伴随人的行走线路有所变化,引导步行者变换方向。[6]

3.2视线关联导向

尽量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起直观的视线导向,建立不同功能区域的提示传达,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内部各空间之间、以及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开放度,使相关空间相互渗透,视线贯通而易被感知。[7]

3.3照明与材料

纵观欧美地铁站,选材都很平实普通,共同的特点是耐磨、易清洗、不反光,站台层平均照度较低,而导向标示广泛采用灯箱照明,在背景衬托下突出了信息的传达。

3.4节点与地标

中庭、小品、雕塑等可以成为行进过程中重要的识别因素,以自身丰富的形体特征为人们定向指引,具有超越语言的直观性。壁画、小品是地下空间认知要素中的地标,对定位和导向可以起相当作用。[8]

3.5装修模数化

地铁站室内装修模数化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结果,反映在室内风格上是构件预制化,以方便各部件的拼接和组装。因此,视觉导向信息标示的设置也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在设计开始阶段便协同考虑,这样便于同室内风格的融合统一,甚至成为反映室内风格的一部分。

3.6色彩运用

色彩特别是大面积的鲜艳色彩能增强车站站台识别性,符合“快速阅读”的识别特点。大面积的纯色用于宽敞单一的空间比较合适。在车站空间有限,形式复杂的情况下,善用导向标志的色彩调节作用,既满足了视觉导向和信息传达的要求,又调节了室内气氛。此外,具有一定动势的色彩组合还有辅助引导人流,强化运动导向的作用。

结语

对以地铁车站为主的地下空间来说,兼有作为交通建筑的特性,其本身具有人流量大,流速较快,交通信息繁杂,选择性多等不利于识别和导向的不利前提;其次,地铁与地面交通运输网络的紧密衔接是发挥城市运能的关键。如何提高地铁车站空间的认知和视觉导向是设计的一个要点。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早力、严健伟、王兴田.国外交通建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吴隽宇、肖艺.地铁枢纽站换乘空间与地铁物业开发的互动性.地下空间[J].2002.9 .

[4]张庆贺、朱合华、庄荣.地铁与轻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葛世平.国内外地铁换乘枢纽站的发展趋势.地铁与轻轨[J].2001.12.

[6]王保勇、侯学渊、束昱.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地下空间[J].2002.12.

[7]许泽成.城市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J].2003.4.

[8]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