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6:48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化技术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确定纸质档案数字化对象的价值原则
一般来说,各个行业内部的档案在进行归档处理的过程中,都要遵循档案永久保管原则,并对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实施数字化技术。另外,不同行业的档案保管制度也存在差异,因此,保证纸质档案保管合理性的关键在于档案管理人员对本单位行业性质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档案数字化工程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档案保管周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纸质档案的利用率、原始状况好坏制定数字化加工顺序。
2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现状
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纸质档案管理力度,但是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周期长、操作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时,需要分步实施这项技术,保证数字化技术在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相应管理规范能够从一定角度上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纸质档案材料可以采取扫描等方式进行字符识别,与此同时将扫描的字符转换成图形文件,并将图形文件储存在计算机中。但是我国目前实施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还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数字化标准缺失
尽管在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时有相应技术指导的参与,但是由于纸质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较低,导致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不能有效落实。加上一些企业制定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准则与档案管理流程不能全面衔接,不同纸质档案的储存条件也存在差异,种种因素影响纸质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技术全面性,严重时,还会出现纸质档案转换问题,影响纸质档案整体质量。在实施纸质档案扫描时,应考虑扫描设备的图形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全面落实。
(二)相关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在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档案数字化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所以在档案部门分工明确的实际现状中会出现协调难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标准自身的局限性,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档案经常需要与大学或专业技术单位合作,也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彼此的协调。同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还可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数据格式不兼容,无法读取文件数据。为了解决长期访问和网络使用等数字档案共享的问题,以确保及时的软件升级,也需要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所以为了促进数字档案实施有效的转换,需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三)数字化工艺存在安全隐患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针对档案原始文件的信息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文件的安全性,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文件接收和存储系统。但由于纸质档案数量庞大,参与数字档案工作的人员较多,无法找到相关档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针对文件的数据安全,由于数据编程人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数字档案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档案的进展。
3 提高纸质档案数字化水平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管理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提出了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质检和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9个基本环节。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安全管理,应贯穿9个环节的过程之中,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制定档案的交接制度,确保交接手续清楚,清点档案数目准确,记录翔实,责任到人;档案的临时保管制度,正在数字化加工的档案应有专人管理;通过人员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进出数字化加工场地。在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加工记录,各个环节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
(二)优化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
结合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工作的具体现状,合理对该工作进行准确定位,优化档案数字化流程。从合理使用档案,加强档案保护的角度考虑,充分考虑档案建设成本效益等因素,充分体现档案材料的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价值,当然这也是数字档案信息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按照相关档案管理理念和过程管理方法,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各环节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流程管理概念,运行科学的数字化转化技术和方法,有效地控制档案数字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要正确把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扫描范围和深度,应详细了解档案分类和使用状况,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分类依据,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科学合理。
(三)完善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和制度
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加强现有档案数字化标准和数字档案馆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从微观层面上而言,在数字档案化工作进程中,需要基于统一的国家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共同制定统一的法规,使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工作符合具体的工作规则。同时,在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相关标准制度的宣传,并严格执行,确保档案数字化处理,保证具体工作的质量和规格。在档案文件管理过程中,合理加强标准化建设,才能确保对文件?n案进行合理的数字化处理,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质量规范,以确保处理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档案质量。加强档案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数字档案的顺利发展,不断加强数字档案的质量标准建设和完善。
(四)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技术保障
纸质档案数字化可以发挥数字产品的作用,提高纸质档案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水平,当然这需要相应的技术保障来推动这一进程的开展,要尽可能消除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带来的数字档案发展进程的障碍。技术档案应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运行规则和数字结果共享,合理加强数字信息系统的选择,使用合理的存储介质和设备,运用成熟的技术和存储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可靠,确保数字档案共享的有效性,同时要做好跟踪和存储设备的定期检查更新,并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升级,防止载体老化现象的发生,并及时进行数据迁移和向量更新,避免数据的丢失。另外,要着重重视数字化档案的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做好数字处理档案,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不仅要保证数字档案扫描内容完整和画面清晰,而且要确保它具有法律效力。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94-02
近几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变电站的安全、经济运行要求愈来愈高,实现变电站自动化,可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减少基建投资,并为推广变电站无人值班提供了手段。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和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为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采用更多的远方集中控制、集中操作和反事故措施等。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可改变传统二次设备模式,实现信息共享,简化系统,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
一、早期的变电站远动技术
早期远动设备由3部分组成:(1)被控站远动设备,即厂站远动设备(RTU)。它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和过程设备3部分。过程设备包括信息输入设备(如变送器等)、信息输出设备(如执行盘等)以及调节器。过程设备面向电力生产过程,它把强电特性的信息转换为电子技术能处理的小信号,或相反。变电站的各种告警、状态和位置信号经过光电隔离转换之后送入主设备,测量量来自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经变送器转换为直流电压或电流信号后送A/D转换,再经主设备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处理之后,按一定的通信协议发往控制站。如果有遥控或遥调命令,则由控制站发出,被控站接收后输出给执行盘、调节器,以控制电力生产过程。(2)控制站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以及人机设备3部分。人机设备有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及控制操作台等。控制站远动设备又称主站。它接收被控站送来的遥测、遥信信息,经处理后反映到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及记录仪表上,让调度员通过操作控制台发出命令,送往被控站,进行遥控、遥调操作。(3)远动通道,包括控制站和被控站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传输线路。远动通道又称数据电路,通常通过远程通信系统来实现。
二、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功能,可方便地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变电站实现自动化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供电质量,提高电压合格率。由于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含有电压、无功自动控制功能,故对于具备有载调压变压器和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变电站,可以大大提高电压合格率,保障电力系统主要设备和各种电器设备的安全,使无功潮流合理,降低网损。(2)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水平。微机保护装置和微机自动装置固有故障自诊断功能,使采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可靠性大大提高。(3)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后,监视、测量、记录、抄表等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既提高了测量精度,又避免了人为的主管干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和上级调动通信功能,可将检测到的数据及时送往调度中心,是调度员能及时掌握各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也能对他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具各种操作都有事件顺序记录可供查阅,大大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4)缩小变电站占地面积,降低造价,减少总投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由于采用家算计和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由于硬件电路多数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结构紧凑、体积小、功能强,与常规的二次设备相比,可以大大缩小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减少总投资。(5)减少维护工作量,减少值班员劳动,实现减人增效。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各自子系统有故障自诊断功能,系统内部有故障时能自检出故障部位,缩短了维修时间。微机保护盒自动装置的定值又可在线读出检查,可节约定期核对定值的时间,而监控系统的抄表、记录自动化,是值班人员不必定时抄表、记录,可时间少人值班,如果配置了与上级调度的通信功能,能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则可完全实现无人值班,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
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阶段
(1)国外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概况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始于70年代。根据1981年5月在英国召开的第6届国际供电会议资料报道,英国、意大利、法国、西德、澳大利亚等国,于70年代末,新装的远动装置都是微计算机型的,个别有用16位小型计算机的。布线逻辑的远动装置已开始淘汰。当时仅英国南威尔士电网还在使用(该地区当时也已计划用微机远动装置代替),同时,第6届国际供电会议的有关文章资料还指出,监控系统的功能有扩大的趋势,供电网的监控功能正以综合自动化为目标迅速发展,除三遥外,一般还有:①寻找并处理单相接地故障;②作为保护拒动或断路器拒动的补充保护;③负荷管理;④成组数据记录,其中包括负荷曲线、最大需量、运行数据、事故及事件顺序记录等;⑤自动重合闸及继电保护。这些资料报导,证明了国际上随着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已于70年代中、后期开始。
(2)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80年代中期。198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制成功第一个符合国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山东威海望岛变电站成功地投入运行。该系统主要由3台微机及其接口电路组成。望岛变电站是一个35kV的城市变电站,具有两回35kV进线,两回35kV出线,两台主变压器,8回10kV馈电线路和两组无功补偿电容器。该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三台微机组成,分成三个子系统,担负了变电站安全监控、微机保护、电压无功控制、中央信号等全部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生产工作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厂家的注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能够全面提高变电站的技术水平,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管理水平。近几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将成为今后新建变电站的主导技术。
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概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最早的保护是熔断器,随着发电设备容量和供电范围的扩大,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用熔断器不能满足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因此,开始采用直接动作式的电磁型继电器,并利用它构成过电流保护。直接动作式过电流保护最初是与柱上油断路器装在一起的。随着供电容量的增加、供电范围的扩大和电压的提高,直接动作式过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都不再能满足要求,于是在1901年出现感应型电流继电器构成的过电流保护,1908年又提出了电流差动保护。随着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出现了各发电厂之间的并列运行和双回路线路供电,也出现了环形电力网。此时,电流保护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相继出现了方向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高频保护。为了提高保护的灵敏性,广泛采用了零序电流、电压滤过器,负序电流、电压滤过器和非线性元件组成的保护,并与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自动重合闸等)配合使用,提高了它的实用效果。我国建国初期,电磁型、感应型继电器大批量生产,其组成的保护装置主要用于中小型机组和高低压电力网。
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系统接线及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为满足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的4个基本要求,继电保护也由简单的过电流保护开始,相继出现了方向性电流保护、低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高频保护、微波保护、行波保护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仅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机组和超高压电力系统的出现,晶体管型和整流型继电器也从研制转入批量生产。
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特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电子装置的兴起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的应用;(2)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提升了变电站自动化应用的水平;(3)数字化视频图像监视技术逐渐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成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新领域;(5)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将给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带来新的变革;(6)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将丰富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具体如下。(1)随着数字化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使用,互感器能直接送出数字采集量,间隔层的模拟转换功能将在过程层完成,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会下放到过程层完成。(2)随着电子嵌入式设计技术发展,利用嵌入式软、硬件,设计者可以在单元装置单片机上实现以太网技术。以太网速率高,开放性强,易于和PC机、工作站、广域网连接,能更好满足变电站自动化要求。(3)在保留电量采集系统基础上,可以发挥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的功能,将P、Q、U、,测量由监控/保护单元中转移到电能表上,能较好地解决一体化单元中的一些难题,避免不必要的冗余。(4)新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结构形式,使数据库和设备之间建立了相互对应关系,提高了程序模块化和灵活性。(5)和调度中心(集控中心)之间的网络通信方式,借用现代信息通信最新技术使传统远动通信有本质变化。(6)变电站远程图像监视系统的应用和变电自动化协调互补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7)微机、电子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更加趋向小型化,多功能、高稳定性方向发展,而各专业和各分支系统的融合渗透(加五防、消防保安、谐波系统等)进一步使变电站自动化简捷、高效、经济。
作者单位:中广核中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盛和乐.对220―500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研讨会,南京,1995.
[2]杨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力系统通信,2007,28(12):1―5.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员;素质要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1-02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由传统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图书馆,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不仅仅是能否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包括能否为读者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作为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已成为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的关键因素。
一、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新变化
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发展,传统图书馆都有自己固定的服务对象和读者,图书馆的服务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馆读者,数字图书馆是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运用的集合,除了服务本馆读者之外,还要面对更多地通过网络访问的读者,服务对象可能是任何一个网络节点上的读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其次,馆藏资源、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1.馆藏资源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馆藏,是对纸质书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数字化馆藏资源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信息,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其次是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如古老的文字资料、老照片、老的音像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资料保存下来,一是避免读者直接使用原件,二是减少原件丢失或损伤的几率。一般来说,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既可以很好地保存传统文献,又能使被数字化的文献成为其他馆的虚拟馆藏,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既可以丰富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服务理念发生转变。传统图书馆是以围绕本馆藏书为核心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衡量图书馆工作效率及价值的主要标准是本馆读者数量及借阅量、借阅率。而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到来,文献的数据量已不是最核心的图书馆评价标准,而是更加看重本馆的特色服务及对读者需求的响应,读者更加注重的不是数据信息,可能是情报信息,也就是经过筛选、整理可供参考的信息情报。
3.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主要包括图书加工整理、编目、上架、流通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维持。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传统的编目、上架、流通等环节都可以靠机器设备完成,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更加准确、规范,从而节约了人力资源。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注重知识的再提取、加工,服务内容与传播方式更加依靠信息设备及网络。
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必然使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及职责发生很大变化,在保留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手段,衍生出更多的新业务。
二、数字化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新要求
美国图书馆界曾有这样的说法:在图书馆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和为读者服务的质量,新时代需要多元化素质和服务人才。
1.需要传统图书情报文献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馆员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布局,还需对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及检索工具的使用烂熟于心。而且,对高速互联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总体发展趋势、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知识化都要熟练掌握。传统的图书馆将被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图书馆所取代;在原来以纸张为载体的文本信息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声频、缩微等信息,并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上高速传递。所以,图书馆服务工作应由传统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研究和深度加工为重点,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现代服务模式。这是一种理念,并且是一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及管理方式的转变。
2.需要丰富的综合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管理学科等,尤其当代图书分销权的放开,市场的准入,古今中外大量书籍进入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对众多学科的知识或多或少都要有所涉猎。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多是外语资源,需要馆员们对其进行分类、推荐、筛选以提供给读者。还需要熟练掌握汉语、计算机等种语言,以便对资源进行综述、评论、摘要等。所以,要求馆员具有丰富的综合学科知识。
3.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当经常地对馆员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倡导爱岗敬业,树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意识,在馆内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环境。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馆员中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真正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服务理念相对滞后。图书馆馆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但目前,这个理念多停留在口号层面上,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差,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主动性的服务,服务对象单一,服务项目少,很难做到数字化、现代化的高层次服务。
2.人力资源危机。主要体现在人员的不稳定性。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有能力、层次高的人员想办法尽快离开图书馆,而把图书馆作为养老圣地的那些老馆员们也进入退休高峰期,造成多岗位工作人员流失。以宁夏财院为例,在2012至2014年间,全馆12名馆员,共计有4名人员退休,占总人数的30%(同时也补充了3名人员)。有资料统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10-2016年间将有32人退休,占总馆员人数的30%,过多的退休人员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为弥补人员不足,许多馆采用的是招聘临时工,雇佣勤工俭学学生来解决困难,造成了人员的不稳定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状况,同时,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年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学历、职称偏低,或即使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也多是专业不对口。图资、计算机等专业人员更是偏少,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应是文献情报中心和学术性机构,它的地位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不把图书馆看作是学术机构,而是教学辅助机构,致使一些教师甚至包括部分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到位,降低了对图书馆的重视力度,相应地,图书馆馆员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大大降低,这种不被重视也造成了馆员工作热情不高,影响服务质量。
4.馆员竞争意识不强。由于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图书馆本身的工作特点和地位问题,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旧思路、旧方法。缺少工作热情与激情,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辨别能力差、敏感力、应变能力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5.馆员的服务与大数据时代读者需求矛盾突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需要培育出数据分析专业人员,未来10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将运用在每一个行业,这些数据有待收集、保存、研究分析,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与来自社会的信息工作者组成研究团体,对图书馆收藏的大数据做研究分析,引导图书馆服务的展开。但现状是,图书馆员自身文化水平低,大多数人不懂也不会操作新技术新设备,无法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服务,造成服务与需求的矛盾
四、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
1.改变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找书为人”、“为人找书”、“借书还书”、“提书放书”式服务,上升到提供咨询、资源数字化、建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立网络高速公路等发展道路,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被动的服务模式上,而是转变为以信息服务和现代服务模式;由被动提供一次文献,转变为主动提供二、三次文献;由封闭型、分散化向开放型、网络化转变;由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
2.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图书馆的构成,应由图书馆专业、计算机、外语专业人才、专业学科人才构成,也更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1)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及培训,提升馆员的见识,提高馆员的起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及学术活动,如受经费条件限制,可以在本馆通过老馆员带新馆员,“传、帮、带”的办法,足不出户,培养新馆员,或请兄弟单位的专家来馆进行培训,或到有特色的图书馆现场交流学习;其次,认真参加图书学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经费条件好的单位,可以走出本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观摩学习更先进、更有特色的现代馆,增长见识,开拓思路,提高水平。(2)聘请兼职学科馆员。为弥补馆员的不足,尤其是学科馆员尚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聘请部分系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参与图书资料采购等工作,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各类藏书质量及结构。节约人力。(3)逐步优化馆员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在年龄结构上应形成“老、中、青”的结构,形成“传、帮、带”的氛围,使良好的作风得以传承。在学识水平上形成梯形结构,由传统岗位工作人员和高端人才共同组成,满足不同岗位的需要。
3.提倡个人奋斗促进馆员自我提高。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条件使馆员自学成才,岗位练兵成材;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评优评先、晋升等激励制,促进个人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古籍数字化;数字化进程;发展方向
我们所说的古籍数字化,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深度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高校古籍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加强自己的素质修养,提高古籍工作人员的素质。以便更好地顺应古籍数字化工作的要求,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认识和了解古籍
古籍没有明显、固定的著录依据。普通图书翻开版权页,几乎所有的著录款项皆一目了然,而古籍往往在书名前冠上说明性文字,而且有的是用不同的书法题写书名,并在著者前加上籍贯、职官、爵位、字号等,版本式样更是风格各异,木刻、石印、抄稿本一应俱全。它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星象术数等。作为一名古籍工作人员,要想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具有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目录学、考据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具备较强的古籍整理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清楚中国古籍分类源流的递变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走向。
二、掌握古汉语知识
图书馆的古籍编目,主要是对古籍进行著录、确定版本、分类等,而这些工作往往与理解分析古籍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要想对一本古籍书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就必须能看懂古籍的序跋以及它的大致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因此掌握古汉语知识也是古籍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
三、掌握古籍编目知识
一般来说,古籍编目工作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著录图书,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记录一部古籍:第二步是将著录好的卡片组织起来,使它按一定的规定组织形成为一套有逻辑性的体系,经过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在经、史、子、集、丛之下就出现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读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四、熟悉古蒋分类
我国古籍分类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分类体系和主导思想都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分为经、史、子、集、丛五个部分。经部是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史部是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部是指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是指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丛部是指汇集一人或多人的多种著作,用一个总名概括起来刻印出版的书。在熟悉了古籍分类的范围后,对于一些还不能定下分类的书要多查看各种工具书,看哪一种分类更为合理,千万不可妄下定论,这样会给管理工作和读者的利用带来不良的后果。
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古籍工作人员,对待读者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同他们真诚交流,互通信息,尽量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文献资源,注意留心读者查找的系列资料,以便日后再有读者查找该系列资料时提供快捷服务。要经常翻看藏书,熟悉了解藏书内容,这样就可以帮助读者分析、查找文献,达到古籍文献得以充分使利用的目的。
六、古藉数字化发展的展望
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以下几项技术和目标将会逐步采用和实现。
一要做好古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古籍数据库,使用户一上机就能纵览古籍全貌,用其所需,就要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因为资源库建设是依靠各单位的合作,因此必须统一标准,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
二要实现古籍数字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可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牵头,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为龙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古籍数字化的统一著录格式和标引方法。
三要培养新型的古籍研究员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状;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163-01
上世纪末期,变电站的全数字化设备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数字化保护设备的研制和自动化操作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使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和使用。目前,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体上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现状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涉及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就目前的使用现状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功能的重复率比较高,在变电站的各项计量和系统的监测中,每一环节都配置有各自的变送器,这些元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增大了总的负荷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的消耗。同时,变送器配置的数量越多,越容易造成系统所传输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变电站的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应该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及时地进行信息的沟通,如果各自服务于不同的核心元件,就有可能给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造成影响。
2)变电站的整体设计缺乏一种系统性和条理性,往往是进行功能的简单拼凑,没有将核心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运营的时候,总体效率不高,各个分系统的性能指标也未能达到标准。
3)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工程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例如在涉及到不同的生产厂家的产品的时候,往往由于规格的不统一造成各个系统之间的联调时间过长,不仅影响了变电站正常的运行和操作,还影响到日后的维护与保养工作的顺利展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所以改进技术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功能。
2 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护变电站内的所有的电气设备,如实地记录所发生的故障,同时对多套定值进行系统地存储、显示和修改。如果系统出现故障,依据监控系统的指令随时发放警报信息。
2)对自动化系统的状态数据、模拟数据、脉冲数据进行高效地采集,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状态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断路器运行状态、隔离开关运行状态、变压器的分接头信号、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等数据信息,现阶段,状态信息的采集方式也包括利用通信手段,这就比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更加的边界化。对模拟数据的采集要注意的事项是各个项目的数据采集要符合SCADA系统的标准,对各段母线电压、电流、相位、频率等的检测都要按照科学的步骤。脉冲数据的采集的依据主要是脉冲电度表输出的有关信息,有时也会运用光隔离的手段和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3)对故障进行如实的记录和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测量与检查,以保证所存储的数据的真实可靠。变电站的随波测量故障仪器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使用的录波器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型两种,这两种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甄选。
4)控制和操作闭锁功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对每一工作环节进行远程的控制,有效避免自动化系统在出现故障时候不能进行及时操作的情况的发生。另外在对历史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的时候要主要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3 结构
现阶段,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分布式的系统结构,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组成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效果也极为理想。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变电站内部的监控目标的类型,或者是根据系统中所有的计算机设备的单项功能,把所有的系统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在同一操作平台上达到分布式处理的目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布式处理的功能结构的优势包括具有很强的拓展性、通用性、开放性。但是在看到优势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了它本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变电站的操作过程中,采用分布式的结构功能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运行的环境比较恶劣,它的正常功能就会减弱很多,且它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不强,某些情况下进行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因此要依据变电站功能的实际使用需求并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功能的配置,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2)集中式的系统结构,这种功能结构是将变电站系统中的所有的软件和硬件装备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都进行了集中化的配置,最终变电站的数据输入与输出工作交由前置机来完成,而将数据的具体处理和传讯工作交由后台机来完成。前置机与后台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集控式的基本构架。它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将功能进一步地提高与完善。很多变电站都采用的是这种功能结构,这也是工作效率始终都处于同一水平线、未曾有突破的原因。在变电站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会导致前置机的管理任务过多,这包括输入输出数据、保护控制信息、实施系统的检测等,这也导致引线过多,不能为运行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提供必要的保证,如果前置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故障,就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信息的传输效率也会明显地降低。这种功能结构之所以问题频出是因为在最初的设计的时候,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考虑系统运行的整体状况,而是将各个单元的功能进行“拼凑”,从而组合起来的,所以总体的功能指标明显达不到实际的需求,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目的。
3)分层分布式的功能结构,分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结构按照变电站系统中的具体功能层次的区别和控制对象的差异进行的层级划分,这就有利于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行特殊化管理,只要加强对每一层级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完成系统的总体管理。主要的划分层次包括两级,一是全站控制级,二是就地单元控制级,前者又被称为站级,后者被称为端级。站级系统又分为四个方面,依次是变电站控制系统、变电站监视系统、变电站工程师工作台、同一调度中心的通信系统。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各自都有一套运作体系,又有机统一到全站的控制级中。通常情况下,变电站控制系统主要运行的功能包括高效的信息相应功能,迅速处理信息的功能,从而可以完成站内的信息控制等。变电站监视系统主要对系统提供故障检测的服务,及时将扰动记录和各种反馈信息出来,为及时有效地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变电站工程师工作台的作用主要是对运行的参数进行调试和检测,同时可以进行远端的系统维护。
4 总结
综上所述,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要求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变电站的运作情况相一致,针对不同的结构功能实施相应的技术管理策略,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1]赵民生.对县级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几点认识[J].电力学报,2006,1.
[2]孟祥忠,魏彬.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J].中国科技博览,2008,16.
常规X线颈椎摄影有:第三至七颈椎正位,颈椎侧位,颈椎左,右斜位,第一二颈椎正位(张口位)。从X平片可以观察到的改变有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孔变窄,韧带钙化,椎体生理曲度改变,外伤性骨折,脱位等。颈椎片拍摄容易,但是常因,理解,角度及数字化摄影参数运用不当,至解剖图像不标准,图像不清,失真,甚至左右标志错误而导致误诊和漏诊。本组资料收集了近5年来的426份颈椎片,其中正位248份,颈椎左,右斜位132份,张口位46份,年龄15-78岁,其中男256份,女170份。对426份颈椎片进行了综合评比,分为标准片和非标准片。
非标准片占有很大比例,总体合格率仅占58%。因此需要了解正确的投照方法,了解正确的影像解剖,了解非标准影像及不良原因。从第一二颈椎正位(张口位),顺序第三至七颈椎正位,颈椎侧位,颈椎左,右斜位,做逐一描述并分析。
1 张口位正位(第一二颈椎)
摄影:前后立或卧位,口尽量张大,头稍向上仰使上颌切牙咬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台面。中心线对准上下切牙的中点摄入[1]。
影像显示:第一二颈椎于上下齿列之间显示,上切牙冠于枕骨底部相重,齿状突不与上切牙及枕骨重叠,齿状突与第一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环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不良现象及原因:齿状突部份或大部与枕骨或上切牙重叠,是因其头部过仰或低头,致使上切牙及枕骨的连线未能与射线中心线平行。上切牙如与枕骨重叠,则就标准。很多情况下中,老年人即使标准,齿状突尖部仍会与上切牙或枕骨重叠,相比年轻人中,老年人更不易照出标准像。
2 三至七颈椎正位
前后站立或卧位,头后仰,下颌前下缘与枕骨下缘的连线与中心线平行。X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度角,对准甲状软骨下方摄入。
影像显示:三至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投影在照片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椎间隙与钩突显示清晰,下颌骨下缘在第2、3颈椎间隙水平高度上显示。
不良现象及原因:第三颈椎未完全显示,是由于下颌骨下缘或枕骨下缘部份与第颈三椎重叠。要重点注意下颌骨下缘与枕骨下缘的连线必须与中心线平行,第三至七颈椎则能完美显示。
3 颈椎侧位
站侧立位,下颌抬高听鼻线与身体冠状面垂直两肩尽量下垂,手臂放背后,双手紧握,双臂伸直,使双肩胛骨尽量后移并同时向中心线收缩。
影像显示:1-7颈椎序列全部投影于照片正中,下颌骨下角不与颈椎重叠。
不良现象及原因:第七颈椎不显示,常见肥胖和颈短的患者。在颈椎冠状面,斜方肌与第七颈椎重叠,使影像重叠。双臂放背后,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双肩胛骨尽量向后向内移,在冠状方向错开斜方肌与第七颈椎,能有效避免重叠,此方法亦能用于上部胸椎的摄影。
4 颈椎左、右斜位
侧斜立于胸片架前,颈部和驱干与台面成45度,头部矢状面与台面平行。选择左、右后斜摄影时,球管向头侧倾斜10度,选择左、右前斜摄影时,球管向足侧倾斜10度[1]。
影像显示:第1-7颈椎投影于照片,椎间孔呈卵圆形,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诸椎体及椎小关节清晰可见,椎间隙明确易辨。
不良现象及原因:下颌骨未能完全转出,与第1、2颈椎重叠。均因头部矢状面未能与台面平行。
椎体呈类三角形椎间孔不呈现卵圆形,椎孔边缘部份不清,是由于球管未能向头侧或足侧倾斜,或虽有倾斜但颈部长轴向球管侧偏移。
颈丛和臂丛神经从脊髓分枝后呈10-15度角穿过椎间孔,所以球管应倾斜10-15度,使中心线顺着椎间孔轴线穿过。
颈椎双斜位左、右定位标记错误,在使用右前斜时,右侧椎间孔投影片中,而使用左后斜(即右前后斜位)时,右侧椎间孔也投影片中,名称和不同,投影是一样的。如对命名原则不了解,对椎间孔的构成不了解,容易造成左、右定位标记错误而致误诊。以上分别描述了各投照方法,影像显示,不良原因分析,在操作中认真细致则各种不良影像都可避免。在数字化条件下参数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数字机的高宽容性,多样性的参数调整,更有利于影像显示,恰当的宽容度可以使颈椎影像信息更加丰富,合适的对比度调节和边缘增强可以使椎体,椎小关节,钩突的形态更加清晰可辨,频率调节可以提高细小结构的分辨率。而不恰当的参数调整可使影像清晰度降低,甚至可使重要的影像信息消失殆尽。因此参数调整的不恰当性,也是造成影像质量不佳和造成漏诊误诊原因之一。
【关键词】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综合布线;接地
现代化建筑物内机电设备种类繁多,技术性能复杂,维修服务保养项目不断增加,人工难以应付。因此,采用自动化监控系统技术及计算机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将建筑设备管理与控制子系统(冷热源系统、送排风系统、照明系统、排污系统、电梯系统等)进行分散控制、集中监视、管理,实现一体化控制、监测和管理,大量节省人力、能源,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运行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物总体运作管理水平。
一、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安装
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距离变电所、电梯机房等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15m以上。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1m以上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超过7m时,应在两端各留大于1m的通道;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20m。
中央控制设备是以PC为核心,中央管理界面和图形显示为目标的设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主机、分站、网关、网络控制器安装施工时注意如下:(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应在中央控制室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2)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锈层。(3)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设备应符合相关规定。(4)有底座设备的底座尺寸应与设备相符。(5)设备底座安装时,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倾斜度允许偏差为1mm/m。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要求: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BAS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故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日后的发展,RPU的接口宜多留出20%~30%。
二、输入与输出设备安装要求
(一)输入设备
安装位置应能正确反映其性能,且便于调试和维护,不同类型传感器应按设计和产品的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室内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二)输出设备的安装要求
风阀箭头和电动阀门的箭头尖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口径与管道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三、综合布线
(一)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要求
适用性:适应未来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楼宇设备监控网络的技术发展需求,可支持数据、语音、多媒体以及监控信号通讯。
灵活性:能满足楼内各通信设备的功能要求,即在不同楼层里支持组建特定通讯子网;在大楼任意信息点上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等。
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固定于建筑物内的线缆外,其余所有接插件都是模块化的标准件,方便管理和使用。
扩充性:实施后的结构化系统可扩充,以便将来系统有更高要求时很容易将设备安装进去。
(二)网络结构化布线
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应采用树型物理结构。网络、通讯垂直干线的树型结构中心在地下1层布线主机房内,传输介质使用非屏蔽双绞线铜缆和多模光缆。水平子系统部分的中心在每层的配线间内,由配线架引出水平光纤及双绞线到各个信息点。以某大厦为例介绍:
1、工作区子系统
终端连线两端均为双绞线,用于连接各种用户设备,信息插座的选用应符合标准,以满足各种宽带信号的传输。
2、水平子系统
大厦公共区域将采用沿楼板和墙壁暗埋金属管的水平布线方式。通讯机房和标准办公室则采用架空地板下的水平布线方式。水平布线将采用6类或以上非屏蔽双绞线。水平布线长度不得超过90米。
3、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置在楼内的弱电竖井中。为控制干线铜缆的有效传输距离,可在大厦中间层设置MDF配线间,经该MDF将铜缆引入高层的IDF配线间。从MDF层引出多模光纤至各办公楼层。
4、分配线间管理子系统
在大厦每层设有配线间,弱电竖井设置在配线间内。除了计算机主机房、网络中心机房和各配线间里的光纤配线架上采用快速跳线外,其余管理子系统的铜缆配线架上一般采用卡接式跳线。
5、设备间子系统
应明确电话交换机房与网络主干设备机房不同楼层,分开描述。通讯机房在六层,考虑用大对数电缆做竖向主干,水平布线与网络布线统一考虑由四对双绞线完成,通过在楼层配线间内配线架的跳线,决定信息口类型(语音或数据)。网络布线系统的设计要满足多种网络结构的应用需要。
将主干线引至各子配线间,从而构成通讯网络、计算机传输网络、BMS控制网络等。MDF、IDF要具有在线测试的功能。主配线间、子配线间的环境应达到有关设计标准。
四、系统接地
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接地是指其直流电源接地线、外部设备的直流电源接地线、隔离型通信接口的直流电源接地线。
1、系统接地。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地线一般不引出计算机,采用浮空方式运行。当计算机系统地线与其金属外壳相连通时,应选用绝缘铜芯线或电缆直接接到建筑物等电位体上。
2、现场接地。所有现场地线须用绝缘铜芯线或电缆,不能用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铠装电缆的金属铠装层及穿钢管敷设的钢管作为现场地的地线,现场地只能有一点接地。
3、通信接地。通信电源的地线一般不单独引出,所以都采用不接地方式运行。
4、电缆屏蔽层的接地。同一根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须可靠连接,只能在一端接地,以防形成回路产生电磁干扰。
5、保护接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所有设备都应做保护接地,系统中选用屏蔽电缆、金属铠装电缆、套钢管或用金属电缆桥架单独铺设时,也应做好接地。
五、配电装置安装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了毛病,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故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及高、低压开关柜等先进设备,其生产厂家一般较具规模,按常理不会出现技术性问题。但在实际工程中,经认真检查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无法满足要求等现象。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了,开关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系统易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因此监控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消除事故隐患。
参考文献:
[1]张双双.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20期.
[2]周志刚.关于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技术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