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3 15:08:40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的理解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84

自1980年起,中国食品行业每年以13%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1]但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如镉大米、毒淀粉、瘦肉精、地沟油、劣质奶粉、福喜过期鸡肉等。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国家经济也造成巨大的损失。[2]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就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加以严格把关,由此可见,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手段。根据食品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标准,借助实验室大型仪器,即可较准确、可靠地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最大化地保障人民的利益。

1食品安全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最新定义,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要求食品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不能存在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这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实际食品安全是降低疾病隐患,防范出现食物中毒的一个领域。[3]

11世界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与食物相关的新发疾病和共患病,不但威胁着食品安全,甚至其中某些疾病还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视。[4]食品产供销系统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其改变也必将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科学家们推测在今后的二十年内食品产供销系统会继续改变,并出现推动该系统改变的新因素,包括全球人口数突破100亿人、人口老龄化、文化冲突、食品从供应模式向需求模式转变、气候改变影响水源供应、对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限制等。[5]

12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121食品中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问题

20世纪4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农药的研制成功使化学农药得到迅速发展。全世界每年有几千万吨化学农药被施用到农、林、牧业中,在农业生产和减少疾病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缺点并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6]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10%,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后,虽然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食品农药污染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顽症。[7]

122食源性疾病问题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具有季节性、地区性、暴发性或散发性。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中的主要问题,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常见的有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非典”(SARS)和“H7N9禽流感”都是食源性疾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据2014年《中国科学报》报道,我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初步结果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有2亿~3亿人发病。我国在2011年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于2014年11月21日颁发《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正在逐步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和食品安全检测网。检测显示,中国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因此,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123转基因食品、新资源食材的应用

近年恚许多转基因食品、新资源食材已逐步进入食物链。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对于转基因食品、新资源食材的利弊、安全性保障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用何种检测方法、评价程序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预测一直存在极大争议。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转基因食品,现行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和检测力度均需加强,当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配套的检测技术,因此,食品检测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也是现代科技研究中的热点。食品检测技术既能对食品材料进行检测,也能对各种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但是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想要面面俱到难度非常大。[8]针对中国存在的不同食品安全问题,现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分类后逐一介绍。

21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211色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目前检测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的主要检测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9]色谱技术是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通过不断分配,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色谱技术具有样品用量少、检出限低、分离效能高、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早已被广泛地运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9]气相色谱法能够准确灵敏地进行快速定性与定量分析,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地应用于天然毒素、农药、食品添加剂、兽药等的检测。[10]薄层色谱法拥有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等特点,它被普遍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检测等方面。[11]质谱是一种理想的色谱检测器,它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将色谱、质谱联用,不仅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而且成了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12]

212化学快速检测技术

化学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常见的如纸片法、试剂盒(卡)等方法,该方法与一般的仪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价格低、操作相对简便、结果显示直观、一次性使用、不需检修维护、专一性等优点,但该方法灵敏度较低。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硫代磷酸酯、磷酞胺等)在某些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含磷酸的水溶液如酸和醇,接着水解液和添加的有色检测液反应紫色消退,根据检测液颜色变化情况反映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水平。

213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较为广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质发射或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13]

(1)荧光光谱。荧光光谱被广泛运用在食品检测研究方面,它具有快速、敏感、无损的分析技术,并且能够在几秒内提供物质的特征图谱。人们曾运用前表面荧光光谱技术对蜂蜜品种的真假进行了分析。[14]

(2)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光是一种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IR)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其定义为波长780~2526nm的光谱区。近红外光谱的优点:简单方便,检测成本低,有不同的测样器件可直接测定相应的液体、固体、半固体和胶状体等样品;分析速度快,一般样品可在1分钟内完成;适用于近红外分析的光导纤维较易获得,可实现在线分析及监测,非常适合生产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检测过程不损伤样品,即无损检测;分辨率高,还可以同时对样品多个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等。[15]因此近红外技术在当前的食品产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拉曼光谱。拉曼光谱用于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过程中,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进行检测。拉曼光谱技术是在键的延伸和弯曲的震动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对光的散射强度和拉曼移位作图来获取信息。它可以将受污染的小麦粉、玉米蛋白和豆粕混合物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4)高光谱图像技术。高光谱图像技术是一种集图像信息与光谱信息于一身的新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农畜产品及食品品质和安全性检测方面。研究者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光谱图像系统对食品的品质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其原理在于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通过最佳条带的检测来对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催化反应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省时、灵敏高、选择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

22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221纸荧光法

纸荧光法是利用细菌生产期间产生的一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而建立的酶-底物反应法,该方法准确性高,且测试纸的生产工艺简单,极大地简化了实验设备、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

222电阻抗法

电阻抗法是利用细菌在生长期间将培养基中大分子的惰性材料(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代谢后产生有电活性的小分子(如乳酸、醋酸等),从而增强培养基的导电能力。不同细菌可使培养基有不同的阻抗变化,即得出不同的细菌特性阻抗曲线,将待测细菌阻抗曲线与标准株阻抗曲线比较,可发现对应的细菌种类和数量。[16]该方法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检验效率高。

223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法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该方法的优点是待测样品在选择性增菌后,无须分离即可直接筛选。[17]免疫学方法包括多种反应,血清学反应、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抗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等。各种免疫反应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

224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近年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待测样品扩散后进入生物活性材料,分子间经识别后发生生物学反应,该信息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转化器转变为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经二次仪表对信息放大并输出,即可得出待测液浓度。[18]

225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同时将大量的探针分子固定到固相支持物上,借助核酸分子杂对的特性对DNA样品的序列信息进行高效的解读和分析。芯片技术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针分子有序地固定于特定处理的硅片、玻片、硝酸纤维素膜等载体上,然后将标记的待测样品与载体混合后多元杂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弱及分布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

226细胞计数法

细胞计数法主要有流式细胞计数法(FCM)及固相细胞计数法(SPC)。细胞计捣ㄊ且恢侄韵赴悬液中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的方法,可借助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20]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与之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容小视,我们目前应对多种食品安全问题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很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加大检测力度,严控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协调食品生产领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霞,林博,李小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289-291

[2]谢成跃,周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研究[J].食品安全,2014(11):288,289

第2篇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形象思维材料,能把抽象问题直观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出来,如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章节中,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常见的快速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ppt课件中链接荧光定量PCR原理动画视频以及此方法的检测视频,能够加强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学生带着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断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去探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网络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在网络课程设置部分有互动模块,学生可以在上面发帖子,提出问题,课内外的指导教师,甚至是同学之间都可以答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在网络各个模块中有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如在资源共享模块部分,包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的许多模块,如英汉词典汉英词典、文献共享、国内外相关学校链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视频、课内实验录像、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视频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等重点、难点通过动画表现。大量多媒体资料的在线提供,不但能促进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有益,能够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2网络课程教学策略研究思路

在精品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教学中,通过构建和完善多媒体网络课程体系,包括通知公告、课程简介、教案、教学多媒体ppt课件、多媒体授课录像、在线测试、讨论版和资源链接等模块,让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注册进行在线学习。

2.1通知公告模块

通过此模块各种信息,包括每次授课时间、地点和授课内容,通知学生每次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热点和本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如可以提前两周在公告模块通知学生,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这章内容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免疫学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有哪些免疫学技术在食品中得到了应用,提前做好准备,并制作ppt,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提供3~5min的时间,对准备的内容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还增加了课堂互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2教案和课件模块

授课前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教案和课件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能够提前对授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准备。

2.3在线测试模块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考试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准备应试,但这门课程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课时少,在平时的学习和期末考试过程中,就需要有相应的准备。在线测试模块就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将知识点、重点、难点在线测试,做成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讨论以及实验设计等多种题型,在线测试点击后直接给出答案和分析及讲解,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2.4讨论版模块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既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也注重实际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设置讨论版模块,邀请有同课的校内老师或者校外做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的教授、博士做讨论版的指导教师,在网上发表热门话题,让学生来进行回答;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提出话题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都可进行互动、回帖和答疑。如可以提出“目前,国内外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我国2009年出台了《食品安全法》,2014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如果再一次征集修订,你会提出哪些建议”等。尤其是一些国内外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的热点内容在讨论版提出,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校内外指导老师进行答疑和解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2.5资源链接模块

这部分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根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可以设置有相关课程的国内外高校链接,让学生通过点击直接进入,掌握新的学习资源;将中英文词典作为学习资料传到资源链接模块,下载或者在线就能学习有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专业词汇,为之后的就业或者考研打好基础;链接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等,尤其是在学习“食品中抗生素检测技术”等章内容时,可以链接一些实用的视频,或者链接一些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等学习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动态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应用。资源链接模块涵盖的面非常广,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添加和完善的,做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3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1)对已经初步建设的网络课程进行初步完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要紧跟社会发展,在理论课教学中,做好重点、难点和国内外及社会关注热点的讲述,还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内容,贯穿到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把比较难懂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上好。

(2)构建完整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学习体系,教学ppt、教学授课录像全程上网、在线测试系统建立、在线答疑等。目前,精品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完成大部分的网络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要跟随时展不断完善,如教学ppt、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和资源共享等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更新,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3)在已有的3门网络课程里全面试用,充实多媒体网络课程体系。目前,已有《生物技术制药》、《生物统计学》、《生物工艺学》3门网络课程,都在建设当中,基本模块都已经建立起来,在线答疑、资源共享和在线测试等模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科学仪器设备;需求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38-01

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相应的借鉴,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充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体系的完备、法律和法规及标准的健全、机构与人员及装备的完善、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先进、监控和检测的及时和有力。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科学仪器和测试技术。

一、在确保食品安全中科学仪器和测试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食品安全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复杂性、多样性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科学仪器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挑战。

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进行相应的阐述,主要指的是,在基质非常复杂的动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样品中,对多种有毒有害的残留物等的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它的含量是非常低的,同时,也有着部分的污染物,其同为异构体的毒性差异是比较大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离、萃取和分析,有着非常大的难度。通过相应的总结和分析等,从中可以发现,测试领域对仪器和方法的检出限平局值每五年都下降一个数量级。从食品安全检测的角度来说,形势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出于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其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外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发生了相应的改善,对其进行了重大、快速的修订,同时,在这种形势之下,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订。

(二)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深入,同时,对检测技术和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这有着相应的来源,主要包括农药残留中毒事件和致病菌对人的侵害。对于兽药残留的潜在危害的认知也有着相应的提高。在最近几年中,发现了有毒有害元素的价态不同、毒性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相应的认知和了解,以及对人们本身的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是没有穷尽的,那么,对于有毒有害残留物和污染物检测方法和仪器的要求也有着相应额提高,需要做到实时更新。

(三)目前,我国有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食品的伪劣进行相应的鉴定。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的鉴定来说,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农药和兽药残留、其他的有毒有害化学残留物、有毒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此同时,还有着一项非常大的难题,主要就是目前的法制并不健全,生产者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强化,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二、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科学仪器的需求

(一)对农药残留进行相应的检测的仪器

将农药残留化学组和结构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进行相应的划分,所需要的分析检测的仪器和设备主要有[1]:

1、有机氯农残检测的仪器

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并且使其朝着广泛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和毛细血管柱进行相应的应用,从而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其中,毛细血管柱具备了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灵敏度高、高分离和定量准确等。在基质或者是成分有着一定的复杂性的时候,在对其进行定性的过程中,如果将GC保留时间作为重要的依据,是难以实现此目标的,那么,就需要对质谱检测器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使离子检测模式发挥辅助的作用,从而实现定性的目标[2]。

2、有机磷农残检测的仪器

广泛使用配以火焰光度检测器或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GC-FPD或GC-NPD或GC-ECD),为了准确定性,也常用GC-MS。对于高沸点或热不稳定性的有机磷农残,应该用配以紫外―可见光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HPLC-UV)。美国AOAC有机磷农残的检测标准方法使用HPLC。近年来也有使用液/质联用仪(LC-MS)进行有C磷多残留分析。

(二)食品、农产品安全速测技术与仪器

为确保食品安全,急需能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并至消费环节都能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农(兽)药等化学残留物、致病菌、有毒有害元素、毒素等。现场(便携)、快速、准确为速测仪的特点,发达国家将其视为源头快速筛查的手段予以重视。对于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者)数量大、规模小、分散的状态,而且生产者法治和自律意识很弱的当今,速测仪有着特殊意义,虽然速测技术的原理和仪器很多,但是至今在我国已产业化、商品化的和成熟仪器不多。主要包括免疫分析方法与仪器。

包括放免、酶免、荧光免、化学发光免和胶体金标免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残酶免疫检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美国AOAC已将其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并列为农残检测三大支柱技术,在国外应用相当广泛。酶联免疫法(ELISA)由于具有高度特异性、准确性、快速,不仅能检测农药和兽药残留,也能检测致病菌、毒素以及转基因检测,应用范围广,其检测仪器主要是酶联免疫仪(酶标仪)和洗板机,产品很成熟,我国已有多家厂商生产,如雷勃、上海三科、北京拓普等。该方法在国内尚未能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我认为是进口试剂盒这种消耗品太贵,而国内又处在研发和试用阶段,未能形成商品化[3]。

今后宜深入研究ELISA方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向重组抗原、多项目标物、酶的定向改造和体外分子进化以及自动化酶联免疫技术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对于所有的国民来说,食品安全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同时,当下我国对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同时也采取了很多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国产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专集》问世[J].中国仪器仪表,2013,07:57.

第4篇

关键词:农科类;食品安全;农产品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0-02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又名《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同时也是部分农科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食品安全概论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安全学》与食品检测原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分析》等的综合,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农科类学生,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掌握农产品检测技术,并与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影响生产安全食品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在田间生产安全食品。该门课程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作物良种选育、农产品质量鉴定、农产品贮藏、食品安全及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这两门课本身涵盖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多,将两门课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但此课程作为农学类选修课,课时数相对较少,只有32个学时,目前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速度较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且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该门课程主要涉及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正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所缺乏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和质量下降。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为重点,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的内涵、发展史及相关标准;农产品酸度、蛋白质及主要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油脂、维生素、限量元素、有毒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等[1]。由于是给非食品专业学生授课,关于食品安全学的相关知识可简单介绍与讲解,如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即可。而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需要重点讲授,即要在教学中要结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着重讲解相关基本概念、测定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使本课程所介绍的分析技术同时具备科学性和法律的规范性。同时要根据授课学生的课程学习背景,相应增加与农产品检测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仪器分析知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将色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论加到农产品有机酸、氨基酸和限量元素测定内容中,简单介绍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应用情况。此外,注重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例如在介绍限量元素的测定、有害物质的检验与测定时,不单是按教材内容讲授分析方法,而是结合食品安全的现状,介绍国际上先进的、快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特别是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检测技术,如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重金属、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卡检测农药残留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检测食品安全性等,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实验内容,要求每一个实验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以避免学生重复性工作现象的出现。另外,还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针对不同项目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样品采集与制备、待测液的制备等。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选择了农产品中还原性抗坏血酸含量、油料作物油脂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限量元素硒含量及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化学滴定、物理提取、化学消化、生物技术检测及原子吸收检测等方面的技能,而且要在实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测试仪器设备,让学生自主测定样品,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设置小项目,例如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具体实施,包括设置测定指标、采样方法、样品处理、测定等方面,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实践报告。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检测技能、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教学,协调好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理论课方面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否则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案例导入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由知识点问题引入,辅以必要的参考求解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知问题由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例如,在讲解农产品中限量元素测定内容时,引入当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镉米”事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新闻报道及数据信息,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围绕镉米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展开讨论,然后再向学生从农产品安全检测方面讲授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解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其测定技术知识时,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视频节目,从节目中充分了解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其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调控食品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具体到我们这个专业,我们该如何通过土壤管理和植物营养管理降低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这样学生就对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检测技术原理与技术。让学生在讨论和课堂讲授中学习和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测定技术方法的掌握。此外,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因此可制作丰富、翔实的教学内容如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习题解答、复习测试题等在网络教育平台上,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看教学内容,便于自主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可以打开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提问、质疑,由任课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目前,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还是闭卷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蔡克勇曾指出:“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基本知识与实践动手技能的考核。例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基本知识、实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的考核,建立从学习过程、实验操作、期末考试到课外实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中,严格要求学生,包括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准确性,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如在农产品限量元素硒含量测定实验中,提供给学生一个测试样和一个标准物质,通过学生对空白、标准物质和样品的测定结果,判断学生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为实验操作判分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课外实践考核中,让学生采集本地蔬菜批发市场的10种类不少于30个样品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农药残留定性检测,依据实践报告结果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分数。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课程内容选择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广泛吸收其他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广枫,许建军,石英.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问题;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承德市2014至2106年食品检验合格情况统计。食品抽样方法依据《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进行样品批次抽样检查。按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严格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1.2人员培训和问卷调查。2014-2016年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采取年度培训制度,由食品药品监督稽查局组织每年举办承德市食品卫生监督员培训班1期,对监督员进行全面培训;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从业人员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时,利用视频资料、发放宣传手册,食品安全标准知识手册,现场答题合格者发从业人员健康证等方式进行培训;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调查问卷,对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和从业人进行问卷调查,35个选题,考评100分制,了解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标准知晓率。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014-2016年承德市食品安全样检验结果

2.13年间食品抽检样品合格情况。3年间承德市共抽检样品合计为5397份,合格率为91.6%,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发现检测过程中存在检验报告结果年底没有出来,出来时已经跨年度;有些不合格产品如果公告,对企业会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2.22014-2016年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效果。3年间食品监管员对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效果,经过培训的食品监督执法人员调查问卷得分合格率为98.0%,未培训人员合格率为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接受培训的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得分合格率78.8%,未接受培训的接受培训的合格率为12.0%,经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3.1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建设。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检测的基础文件,而监管部门则是这一职能实现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加强人员、设施、经费的投入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3年间食品安全抽检信息表明,食品达标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承德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投入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品检验需求;食品安全检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检验机构建设,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快速检验设施。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3.2加强宣传培训。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明,培训是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培训工作,要组织监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考核,培训考试成绩与人员奖惩挂钩;要采取媒体宣传、社会宣传、专业宣传等多种形式组织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者、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培训。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掌握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准确理解以后可以有效使用。3.3加强食品监督抽检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准确适用标准,当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企业标准发生冲突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选择适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来判断这一食品是否合格。食品安全标准具有技术性法规的属性,是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技术保障,将食品检验信息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可以节省资源,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艳海 辛明霞 赵丽霞 封燚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食品药品稽查局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营养科

参考文献

[1]杜敏.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应用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22-24.

第6篇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百姓议论的热点话题,我们常常会听到哪个地方的食物又有问题,哪个地方的百姓因食物中毒住院等一系列关系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因此,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逐渐手受到了大家重视。但是,传统的食品检测措施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生物技术的出现让食品检测走向了新的起点,目前食品检测中常用的生物技术有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探测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和免疫学检测技术。

1.生物技术的基础概念

这里所说的生物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相应部位组织来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也可以说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开发的技术理念。食品领域中的生物技术主要就是运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2.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2.1.PCR技术

经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来理解,可以把PCR检测技术大致分为以下几步。2.1.1通过运用化学的方式来对目标单位进行DNA取样。2.1.2.根据检测需要设计并合成引物。2.1.3.开展PCR检测扩增。2.1.4.克隆并筛选PCR的产物,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染色和电泳,让其可以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清晰看到扩增产物的特别区域DNA缎带,并以此来鉴定DNA,并逐渐对DNA的序列进行分析。PCR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转基因的识破当中,检测食品当中是否含有外源基因和异常DNA。

2.2.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综合了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技术,是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在传统的食品检测过程当中,常用的食品毒理研究必须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动物研究才能进行模糊的判断,这在毒理研究特性和毒物代谢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效果。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动物,而且还比较费时间。此外,在以往的动物实验过程中,部分毒物剂量也远远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水平,所以,这种检测实验方式并不能反映出食品毒性的真正情况。而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推动食品毒理研究走向了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一场学术上的革命。生物芯片技术能同时对数以万计各基因进行全面的分析,还可以向新型食品的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技术参数。通过对单个或多个混合物体的有害成分进行深度的分析,能确定该化学物质在低剂量条件的下的毒理特性,从而在此基础上推断出最低的化学限量。

2.3.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法是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检测技术。核酸杂交就是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依据,其原理就是两条碱基互补的DNA链在适当的环境下按照比例形成配对,并最终合成杂交的DNA分子。目前,基因探针技术作为现代分子技术的一种技术方式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当中,能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来弥补传统检测工作中的漏洞。基因探针技术在克服了传统检测难题的同时,其操作的便捷性和高灵活性,可以让食品检测的结果更加精确。

2.4.生物传感技术

目前,生物传感技术作为最新型的食品检测技术之一,是一种把生活新单元作为敏感元件,并结合转换性元件,对食品物质进行高度的选择,其自身的优势、高速反应和低廉的成本让该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当中占了主要地位。生物传感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并可以进行当场检测,具有很高的透明性和说服力。例如,对食品的新鲜度进行检测,使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让评价角度从主观变为客观,其定性主要由扩展性为基础。

2.5.免疫学检测

食品免疫学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测工作。从学术的角度来分,可以把免疫学检测分为三种类型,即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此外,这三种免疫学技术已逐渐运用到食品检测领域当中。通过在食品检测领域中运用免疫学检测技术,能准确检测出食品当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各种毒素的含量,另外,对食品的蛋白质、激素和药物残留量也能精确的检测,检测的速度不但快速而且操作流程非常简便,并且还具有很高的灵敏性。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学;实验;理化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40-02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科技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威胁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从2002年起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也在不断的重组和加强,食品安全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相继产生,短短几年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1],国内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上海海洋大学自从2004年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大批人才。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食品安全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学科。1996年,WHO对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3]。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农药和兽药是另外2个较大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其残留形式和毒性是消费者关注的最直观问题。

1 食品理化检测与食品安全

上海海洋大学的食品安全学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大部分,农药残留检测是理化检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部分。这部分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相适应,便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良好基础[4]。

2 食品安全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

考虑到学校实验室建设现状,对于价值较高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还不能做到人手一台进行操作。农残快速检测实验中运用到的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一般是6个学生1组操作1台仪器。但是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只是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无法更好地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获得的经验相对较少。

2.2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较少

大部分教学方式是单方面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不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实验主要偏重于验证性,而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环节薄弱,学生的主动思维很难被激发,不利于其悟性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5]。

2.3 学生未能完全了解仪器的性能、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大型仪器设备是集智能化和自动化于一体,需要手动操作的过程不多。学生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仪器的性能,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故障,因没有经验而无法正确处理故障。一般实验开设之前,指导教师就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学生一般没有掌握根据仪器故障查找原因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 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实验课开设的同时,开设了仪器分析与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这些方法课程中的各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食品原料中的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和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等的检测[6]。学生在此基础上已经具备了食品理化检测的基本技能,因而安排了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同时了解目前国内外食品中污染物质与添加剂的分析方法,为食品安全理化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实验内容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食安专业食品安全实验课程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由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2个部分组成。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TLC(薄层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GS/MS联用法等。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化实验技能,理化检测包括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 Phase 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7]。

4.1 农残的快速检测(农药残留酶速测法)

选用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测定果品蔬菜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适合农业、环保、商业、行政监管等单位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尤其适于建立地区性农药残留量检测系统。方法简单,便于巩固学生实验基础操作技术,使之与食品农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相联系,为学生毕业从事食品检测行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2 SPE-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

利用SPE(固相萃取法)对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提取与净化,对获得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后再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仪联用分析的方法检测对硫磷的残留量。通过这个实验,有助于学生巩固对色谱基本理论的掌握,加深对色谱应用范围的理解,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教学方法改革

5.1 分组教学,加强团队合作

实验操作中,一般将几个学生划分为1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全队合作精神。实验课上指导教师与小组成员进行实验方案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遇到困难,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并将问题汇总分析,汇报给指导教师,与教师进行探讨。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时,小组成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与Flash网络虚拟教学系统的开发应用

考虑到传统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如实验周期短、昂贵实验仪器引进中的资金短缺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等,实验开展并不顺利。2007年起在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下,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承建食品安全教育高地,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虚拟现实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flash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中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以及学生和教师等不同角色的模拟,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现互动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足[8]。

5.3 研究生助教辅导

食品安全方向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辅导,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有了及时反馈,便于实验后续改进工作。

5.4 改进实验技能考核方式

实验技能考核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改变以往仅仅凭实验报告与食品安全课程考试卷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在食品安全理化实验考核中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3个部分。将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规范性等课堂情况反映到平时成绩中,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5.5 增加分析检验过程的综合性

一般食品安全实验开始之前,都是指导教师将检测食品样品前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直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对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操作过程了解较少,对整个食品检测环节掌握不够系统化。针对该现象,改革后尽量由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综合实验的5个阶段: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误差及消除方法、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6 小结

经过一系列改革,从2004级至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调动,主动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参与讨论时思维活跃,并且可以灵活地将食品安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课程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课堂操作及实验报告情况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数据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强化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技能。许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到的理化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7 参考文献

[1] 徐小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9.

[2] 宁喜斌,刘代新,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9(8):1260-1263.

[3] 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 宁喜斌,张晓艳,季爱加.《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215-216.

[5] 袁先友,肖新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86-88.

[6] 赵光远,郑坚强,姜春鹏,等.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