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1:13:52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人文思想 起源 希腊 海洋文明
1 人文思想简述
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从狭义角度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潮;而广义的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指的则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本身的价值;主张灵肉和谐,强调现世生活,也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同时宣扬人的理性思考。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同时也是西方人文思想的孕育地。人文思想首先就孕育于古希腊的文化土壤里。人文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思想。研究西方社会,生活及文化,或进行积极有意义的东西文化对比,人文思想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左右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开始从认识自然发展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这也是人文思想的萌芽期。而人文思想在希腊罗马时期的诞生及发展在西方人文思想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它的起源期。本文正是对西方人文思想在希腊海洋文明的孕育下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梳理。
起源时期人文思想有两大学派:其一为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为普罗泰戈拉,他的主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的观点推崇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醒悟。但他的观点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内在的道德理性,否定了社会制度,道德和法律对于人类某些行为的约束。第二大学派为苏格拉底,他主张美德即知识,弟子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2 希腊海洋文明为人文思想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东方的农业文明稳定封闭的特性相比较,起源于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特点。海洋文明代表着开放,流动和变化。人们长期与大海搏斗,逐渐培养了强烈的竞争和斗争意识。贸易活动频繁,工商业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和融合普遍,所以人民的思想意识方面都具有灵活的包容性。所有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人文思想的诞生。
2.1 希腊的地理环境
希腊三面环海,拥有优良的港湾,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与小亚细亚和非洲(埃及)都距离较近。而“与优越的海洋条件相比,爱琴海世界的陆地环境却恶劣的多,克里特岛,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土地大都是不适宜耕作的山谷和丘陵。加上降雨量不足,水源匮乏,无法满足大面积的灌溉需要,因此农作物以橄榄,葡萄等较耐旱品种为主。”这些地理特征保证和推进了希腊昌盛的商业贸易活动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海外贸易要求开放,外向和竞争,这使得人们会更积极活跃、勇敢和富于进取。这正是海洋文明不同于我国农业文明的一个巨大特点。海外贸易兴盛,培养了活跃的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这帮助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也让希腊人民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肥沃土壤。而希腊半岛上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还有海洋的天然阻隔,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造成了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也帮助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的形成。
2.2 希腊的经济
早在爱琴文明诞生之初,希腊半岛的海上贸易活动就已经非常频繁了。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由于广大奴隶的劳动和工商业的发展,古希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经济非常繁荣。“到了马其顿王国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时期……希腊对东非,阿拉伯,中亚和印度的商业贸易大发展,并开始与更遥远的中国有了商业交往。这时,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控制权都集中到国家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兴旺繁荣,大都会式的城市成倍增长”良好的经济基础永远是思想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
2.3 希腊的政治
古希腊奴隶制下经济繁荣,欣欣向荣。这为希腊的民主政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为城邦民主政治。这其中又以雅典的城邦制发展的最好。城邦是由拥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所组成的一种团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城邦通常面积狭小,人口相对集中,这使得公民能更直接积极地参与城邦政治,更主动便利地追求民利。在城邦体制中,贵族制取代了君主制。而平民又在长期的斗争中,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在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的先后建立使得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巩固。“而这一新型社会关系和国家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希腊罗马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 ”虽然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民主政治体制,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民主,而只是针对男性公民的民主。但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同时伴随着海洋贸易和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以及希腊自身民主政治的发展,每个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到保证,“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使得普通市民的地位日益突出,自我意识逐渐开始预备超越宗教宣扬的神的意志。这些都为人文思想的诞生进一步做好了铺垫。
3 希腊海洋文明背景下人文思想的起源综述
希腊的海洋文明不但带了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还培养了希腊人开阔,勇敢,和善于竞争,勇于交流的个性。这些正是人文思想诞生的肥沃土壤。
3.1 智者学派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开始出现的自然哲学家们排除了神造万物世界的迷信,这为人文思想的最终诞生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这也是有史记载的代表希腊人文思想萌芽的最早学派。
在雅典,由于公民大会等政治机构的出现,雅典公民经常就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公开演讲,陈述或辩论。而雅典法庭则规定每个公民必须自己为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因此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渐渐出现了一批职业教师。他们专门教授人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等课业,以此为职业。这批职业教师大多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知识领域内有自己精深的造诣,同时也提出很多大胆的改革建议。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们相比,他们的更多开始关注人本身。也正是因为对人的关注,这批学者才被统称为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开始将人和社会作为探索和思考的整体,将人而不再是将神的意志奉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标准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否定了神的意志,注重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被誉为吹响了人文主义的号角。他宣扬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这其实就是对神的存在的一种质疑,鼓励人取代神。这种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强调和肯定,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但智者学派对于个人主观感受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也导致雅典社会的很多问题,而招致了许多批评的意见,其中以苏格拉底的观点最为卓越。
3.1 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被称为希腊三贤。人文思想由智者学派倡导后,正是由苏格拉底进一步升华的。而希腊三贤在思辨过程中,更严密,更强调客观和逻辑体系。这也表明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们对于人的关注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这深深得益于海洋文明不断探索未知新世界,新领域的天性。这与我们农业文明求稳求固的特质截然相反。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一样,将人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这正是人和人性的推崇和重视,也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古希腊思想最大的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而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极大推崇,就是因为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西塞罗语)。历代人文主义者所反复重申的一点事,哲学应当是人类生活的学校,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但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则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主张“知德合一”。针对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将其升华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很反对过激的政治行为,希望唤起雅典人民的道德感,从而挽救日渐颓废的城邦民主制度。他最为人知的一些观点还包括“美德即知识”,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等等。他的主张更加关心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也使得哲学从此真正开始研究人本身。
苏格拉底之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续将人文思想向前推进。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论哲学家。他非常强调人类的理性。他认为思想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因此他认为在客观存在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人类应该尽力去深入了解自己思想深处的理念。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类分为三个等级,鼓励人们进行积极的理性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创建了非常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将人文主义的发展推上了更理性更合理的发展大道之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博学多才,精通逻辑,伦理,政治,经济,文艺,动植物学和物理学多门学科。他曾被马克思誉为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之人。由于他渊博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胸襟头脑,亚里士多德非常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下,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到了希腊哲学百川归海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哪里,希腊神话中喧闹不已的神和神秘诡异的‘命运’都完全淹没在严谨的逻辑范畴和抽象的哲学概念之中,一个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自然物质世界成为人们所面对的唯一真实的思想背景和生活世界。”他强调在整个自然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存在。这再次凸显了人文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他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人文思想历经三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希腊海洋文明的土壤中得到更好的孕育,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质的飞跃,最终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石。
4 结论
“西方从古代袭来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精神的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 ”。事实上,希腊海洋文明带给西方人的不只是做事上的改变和动力,还有对于自我或者说 “人”的积极探索和思考。人文思想倾作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极具现实意义。从海洋文明角度来回顾人文思想在希腊的起源不止可以更好更深入梳理西方人文思想的脉络,更可以“以西观东”,这是任何西方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林. 西方文化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8.
外国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4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希腊文艺论著《诗学》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希罗多德
2.贺拉斯关于文学的论文是
A.《理想国》 B.《会饮篇》
C.《诗艺》 D.《歌集》
3.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16世纪西班牙最的流浪汉小说是
A.《羊泉村》 B.《小癞子》
C.《巨人传》 D.《堂吉诃德》
5.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大学才子派”的是
A.约翰·李利 B.马洛
C.罗伯特·格林 D.托马斯·莫尔
6.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是
A.“冰山原则” B.“人物再现法”
C.“三一律” D.“心灵辩证法”
7.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伪善者形象是
A.答丢夫 B.阿巴贡
C.史嘉本 D.奥尔贡
8.法国启蒙文学中成就的作家是
A.伏尔泰 B.卢梭
C.拉封丹 D.狄德罗
9.《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是
A.德国作家 B.法国作家
C.美国作家 D.英国作家
10.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
A.骚塞 B.柯勒律治
C.司各特 D.华兹华斯
11.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是
A.《高龙巴》 B.《卡门》
C.《萨朗波》 D.《情感教育》
12.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作者是
A.冈察洛夫 B.奥斯特洛夫斯基
C.涅克拉索夫 D.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是
A.《红与黑》 B.《巴马修道院》
C.《阿尔芒斯》 D.《意大利遗事》
14.《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伦敦和巴黎 B.伦敦和柏林
C.伦敦和罗马 D.伦敦和雅典
15.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莫泊桑
C.都德 D.福楼拜
16.苏联文学“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是
A.法捷耶夫 B.肖洛霍夫
C.邦达列夫 D.阿·托尔斯泰
17.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 B.《永别了,武器》
C.《珍妮姑娘》 D.《美国的悲剧》
18.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是
A.《切尔卡什》 B.《小市民》
C.《海燕之歌》 D.《伊则吉尔老婆子》
19.后期象征主义名作《海滨墓园》的作者是
A.叶芝 B.布勒东
C.庞德 D.瓦莱里
20.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
A.《尤利西斯》 B.《追忆逝水年华》
C.《喧哗与骚动》 D.《押沙龙,押沙龙!》
21.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
A.“历史传说” B.“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传说故事”
C.罗摩和悉多的故事 D.罗摩漫游的故事
22.印度古代文学被称为“宫廷九宝”之一的作家是
A.沙恭达罗 B.优哩婆湿
C.迦梨陀娑 D.豆扇陀
23.《万叶集》中的名篇《贫穷问答歌》的作者是
A.山上忆良 B.近松门左卫门
C.松尾芭蕉 D.井原西鹤
24.《一千零一夜》的重要艺术特点是
A.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 B.学习英国的讽刺艺术
C.框架式结构全书的方法 D.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
25.希伯来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独立成篇的小说是
A.《申命记》 B.《约伯记》
C.《路得记》 D.《以斯帖记》
26.中古波斯作家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是
A.诗集 B.散文集
C.歌集 D.故事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7.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有
A.宣扬人性,反对神性神权 B.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C.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理智对感情的胜利
E.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28.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
A.教会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骑士文学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E.巴洛克文学
29.浮士德精神主要包括
A.自强不息 B.积极进取
C.勇于探索 D.怀疑一切
E.否定一切
30.下列属于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的有
A.克洛德·西蒙 B.贝克特
C.罗伯一格里耶 D.尤奈斯库
E.加西亚·马尔克斯
31.左拉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有
A.《小酒店》 B.《萌芽》
C.《娜娜》 D.《崩溃》
E.《金钱》
32.集中反映川端康成创作美学特征的作品有
A.《浮云》 B.《雪国》
C.《千只鹤》 D.《古都》
E.《舞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3.市民文学
34.唯美主义
35.“复调小说”
36.新小说派
37.《雅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8.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39.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40.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量化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18―03
一 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简述
教学设计处在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位置,其研究是否成熟可以作为教育技术学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然而其理论研究仍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一些研究者常常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来作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用学习理论研究方法来推衍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一些研究常出现“偏”、“错”、“越”的状态,而且有的研究者分不清方法论与方法的区别,将二者等同,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说明。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哲学取向和原则,它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对指导现有研究方法运用的理论体系的反思。[1]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2]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方法论是指导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体系,其演变受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它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两类方法论作为其支撑:一是理性主义教学设计观,即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客观主义的决定论为基本原则,以可预测和线性为基本特点,强调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强调知识的明确表征以及教学设计研究体系的规则化和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二是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观,即后现代主义教学设计观,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肯定了人的意志、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本能冲动,强调知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根据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诠释、批判、行动、共同构建、实践、欣赏和进行艺术化的工作。由于超文本技术及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点能很好地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与人文主义教学设计都各自把握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要么看到教学的规律性,要么只关注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二者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从两级走向多级是教学设计方法论选择的必然。然而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应该从哪些方法上进行选择?什么方法是最适宜的?下文将给以建议和对策。
二 教学设计研究问题的取向
对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只有在明确教学设计研究取向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或“避重就轻”。教学设计从产生至今,研究取向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研究这些取向发生的变化,以及研究它的现状和方向,对于合理选择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设计在我国研究的20多年中,对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阐述,杨开城先生的研究比较详尽。他认为,教学设计研究取向大致可分为两种:基于教学策略要素或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学设计)和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3]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要素间关系上,基于教学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将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看作是并列关系。而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取向认为学习活动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最核心的方法性要素,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这些方法性要素形成了明显的层次和从属关系。
陶丹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一文中,根据1994――2007年的文献分析,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本体论研究:“概念,含义,定位”、“历史,新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方法论”、“模式,模型,框架”和“设计原则”五类研究;(2)理论基础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设计观”的研究;(3)应用研究:“课件、网站、课程等设计方法”和“应用中具体问题解决”两类研究。在这三种研究中,本体论研究大约占53%,理论研究占26%,应用研究占21%。[4]可见研究者通常放在本体论和理论基础研究上,而应用实践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教学设计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而不会真正发挥其价值。另外,很多教学设计的研究者经常会产生“亦步亦趋”的状态,因此对于文献所分析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说明教学设计应研究的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应研究什么?我们需从其根源进行探讨。
加涅说,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有效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研究应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最终体现。[5]美国教育研究理事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的问题[6]: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理论和描述性研究)?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影响作用(因果效应研究)?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是如何发生的(因果机制的探寻)?这三类问题的顺序也正好反映了一项研究的大致发展次序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研究要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促进老师的“教”来提高学生的“学”。依据教育研究问题的三类形式和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概念,我们可以用如下表格来描述教学设计中的研究问题。
三 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在研究时需使用的方法为三种: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与专门研究方法。本文探讨的是一般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即研究“质”“量”问题。概括来讲,质性研究通常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的问题,量的研究是通过问卷、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来检验可概括的理论假设。两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有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非常复杂而充满意义的,而且意义的解释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理解。后者认为,人世间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相对精确的揭示这些关系,并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7]显然前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来揭示意义的多重性和情境性,后者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用量化的方式对现象进行因果关系的计算。
质性研究不同于定性研究,它们的共同是“解释阐释的”,即都对研究现象进行意义解释。但是不同的是,质性研究还要求是“实证的”,不完全是“思辨的”,即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有实地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支持。质性研究的规范、系统、相对精确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对量的研究过于泛滥之后,不仅对实证有明确要求,而且在研究程序、方法、技巧以及“效度”“信度”和“研究伦理”等问题上逐步科学化。可以说,质性研究是“后科学的”,是发生在科学主义之后的。
对教学设计研究中的方法选择,不同研究者主张不一。很多时候,针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研究者视角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这等同于没说。因为“质量”研究从其本源上来讲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研究程序、操作技术、价值取向都有着本质区别,所针对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另外,很多研究都是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综合起来使用,这对于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笔者认为要树立清晰的方法体系,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最好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取向,这样才使得研究准确有价值。
基于上文探讨的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的取向,以及教学设计本体论性质和各类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一般研究方法)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表2来描述教学设计的方法。本文讨论的目的,不是确定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而是针对具体研究内容来明确自己研究方法的属性和选择。教学设计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范式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与批判理论。量化研究属于“实证主义”,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而行动研究属于“批判理论”。“质”“量”研究都属于“学术导向”,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行动研究属于实践导向,目的是求善,探讨的是“应该是什么”。在我们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质”、“量”研究历来是研究者所崇拜的取向,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近几年,行动研究受到教学设计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行动研究将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条道路”,它以反思为基础,认为行动中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只能在具体环境和问题解决中才能了解到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但是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因其在研究中可采用量化,也可采用质性方法。但在教学设计行动研究中,大部分人用的仍是量化研究,比如何克抗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解决教学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质性研究将更适合于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因为质性研究强调反思,符合行动者在研究中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的要求;质性研究还有对大样本和严格实验的要求,对行动者更便利;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方法用在行动研究中,还能纠正一些弊端,如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脱离实际等。
本文关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教学设计研究内容的概括不够细致,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缺乏实证等,仅仅是依据理论及文献,笔者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在教学设计的方法研究中有更多的学者可以参与进来,使得教学设计这个桥梁学科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2-15.
[2] [EB/OL].
[4] 陶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42-45.
[5] 孙立仁.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源泉与归宿[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1-13.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大学英语;中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15—03
“人的教育”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英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缘由是这些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中科技与人文教育比例的失衡。“人的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而设置课程,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同时,也重视情感教育和健康积极的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普遍采用“通才教育”,所以在人文素质失衡这一问题上,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90年代初期至今,国内关于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面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兴趣都集中在贯彻教育方针层面这些比较空泛的议题上,从人文教育的内涵、外延、意义、措施和具体如何实践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有独特见识成果的不多。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和培养水平,总体上没有实质性和突破性的改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英国思想家纽曼在《大学辩》(Idea of University)一书中指出一个悖论:知识越专,离知识越远。也就是说过分集中的观点,过分专注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所见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单个而非多样化的。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把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教育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完善自我。因为人文教育是最为广泛的通识教育,它包括乍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学科:从古典语言到逻辑、艺术、音乐到文史哲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领域)。恰恰是这些宽、泛、广、博的不同领域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以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优势。再者,人文教育可以给人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于超越传统规范,以新的视野发展中医,开创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阐释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教育似乎已经不是培养具有批评和启蒙精神的社会精英,而是各行各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批判、思辨”越来越向“培养、训练人才”妥协,而只有“后现代“时代才有的追求实用性的状况在中国这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度大行其道。而这种现象与大学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有些大学把原来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都改成了一年,并且在师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方面都是不够的。而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只要过了四级,就可以申请免修英语课程。在管理者的眼里,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而已,而它的人文性、社会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功能都被消解。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该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多一点理想主义元素,这样才能把大学办好,给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生存空间。
大学英语应该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课程,为教语言而只教语言的忽视人文性的教学必须改革。通过研究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来更好地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再是知识单一的“技工”,而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才。
传统意义上大家对于英语学习更多的强调的是它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重技能,轻人文”仍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大行其道。然而有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语言与被载体深度结合才能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而此处英语的被载体是什么?是文化、传统、历史、人文思想、文学、绘画、音乐等。英语里大量的俚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与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文化,如《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指出“语言不可能是个人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为我们自己由个人创造各种语言的规则。它们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文化,来源于我们共享的文化信码,来源于语言系统,而不是来源于自然或单个主体”。的确,我们生于一种语言,及其各种信码和意义之中,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社会性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而这些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所在。当我们对他者文化和信码一无所知抑或一知半解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就变成空谈,而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功能被消解,它只是一个空壳,毫无内涵而言。
对于具有中医医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人文课程寥寥无几(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课表为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必然是医重文轻。同时人文教育的缺失会使我们与西方社会无法深度交流,从而就无法真正意义上把中医介绍给世界。或者我们会面临一种尴尬:我们的中医医学会被西方媒体或者学者言说,更甚者“妖魔化”,中医仍然很难摆脱“巫术”之说,对于中医的推广我们在还没有“发声”(speak)之前就已经“被消声”(being silenced)或者“被言说”(being spoken)。当韩国中医和日本中医在国际社会宣称他们才是中医的正宗,当他们要求把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中”字去掉变成“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和不满的声音该怎样发出?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而知彼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西方文化和西方语言,这些常常被我们草率地小看成一个工具而已。先生《文明之消化》一文里说道:“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人类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质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面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我们唯有类化为我身之分子,才能助我发达。而不懂得别国文化、传统和人文思想的交流将会是十分被动的,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和知识的必要性和作用必须发挥出来,一方面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模块,大学英语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担当起传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角色的课程之一。特别是在中医院校这样学科比较专业化的院校,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切不可忽视。
二、挖掘英语教材深层次的教学意义——人文教育因素
善于发掘素材的人文精神,拓宽人文视野,注重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就是“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语言之灵魂在于内容”。Rivers 指出“语言不能与文化分割开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 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而教材中的课文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汇聚着英语国家许多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自由精神,坚韧精神和人生追求。以我们正在学习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为例。文章简述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吸烟的青少年女儿的担忧,而由此想到自己的父亲因烟而死,许多穷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因为吸烟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她对香烟制造商发出了呐喊:适可而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许多主题进行挖掘:代沟问题、中美的烟草政策和烟草包装差异、抽烟的群体是谁、吸烟的危害等等。文章里还提到了American inner cities and reservations 的概念,我们知道美国的中心城区跟中国的市中心有着很大的差别,在American inner cities 里住着的往往是收入低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吸毒者、罪犯和黑帮。老师要进一步解释reservation (居留地、居住地或保留地)的含义是什么。Reservations 指的是:联邦美国政府划定的并强迫印第安人居住在那里的区域,约有二百多个,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西部地区,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居留地里。居留地实际上是变相的集中营,居民未经特许不得擅自离开居留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为他们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通过这样的学习,这篇英文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大大超越了其语言功能。
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以英语语言知识为框架、人文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为内涵的课文,可以领会、思考、辨析以及批判这些人文内涵,从中得到感染、暗示、引导、激励的力量。久而久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三、深化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入人文教育元素
(一)英语教学中深入人文精神是英语教改的基点。英语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是鲜活的,有感情的,富于变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需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道德感。因为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设计也应该有所变化和有所针对。而这往往是一个难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给程度不一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其原有基础为依据,动态地给予适当评价。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能止于课堂,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可以更近,更亲密。
(二)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承载的语言文化内容多元化、多维度地展现出来,这样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在调动他们的通感的情况下得到提升。例如当学习到课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推广,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道德感和尊严感提出的严重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可以更加的深刻。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英文影片,如电影The Cloning of a Man 或者The Island 。这样平面知识与立体素材的结合,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背景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被学生掌握。
(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中医药大学更不例外,“(大学精神)它不仅彰显着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更积淀着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文传统,具有行为导向、价值规范、凝聚人心和氛围感染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怎样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精神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好好想想的。师生们应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例如英语角、英语话剧团、英语俱乐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时兴起而为,要形成一种传统、常态活动和一种精神来浸润、丰富我们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隐形文化”,这种文化的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强制性的和非权力性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
(四)树立发展性评价标准,注重个体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全面、真正的发展。为防止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忽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和学校要革新对于学生的评价观。以往有些学校教务处会对四级通过的学生给予免修英语课的特权,这些学生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不再来上英语课。这种做法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歪曲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要拒绝总结性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评价标准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书面考试能否考察一个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往知识点的考察点是否太过单一?能不能引入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考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和探索的。
四、结语
教育原本是对人的教育,但是在这个喧嚣、文化快餐消费的时代,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它却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单纯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却被放大。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专业院校中,能够承担起人文教育功能的英语课程应该被重视起来。教师也要改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不应简单地围绕着听、说、读、写、译进行。我们要极大地发挥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提升他们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以及完成个人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文明之消化[N/OL].国际航空报(转载).http:///imerl/article/20061211/1586_1.shtml,2006-12-11.
[3] Rivers W.M.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hicago and Lond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关键词:英国传统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和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75-02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使英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最大的殖民地国家,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当年英国的。作为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似乎无可厚非地应该拥有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不可否认,英国的工业革命确实点燃了职业教育之火。但是,历史证明,英国的职业教育在当时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教育之外,步履艰难,发展缓慢。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教育方面探寻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并从其改革措施入手,力求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中等教育——公学和文法学校
在19世纪以前的英国,主流的中等教育是公学和文法学校。
说到公学,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独特的社会特点。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早在中世纪,英国贵族就是社会的主导阶级,贵族精神是主导的价值取向。”①这样,在英国社会中就产生了一种专门教育贵族阶层,使其保持贵族特质,同时可以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向贵族看齐的贵族教育。而公学就中等教育阶段而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英国公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14世纪末,有的史学家认为,公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82年温彻斯特学校的创办。公学最初是由私人捐助或者公共集资创办的,免费招收贫寒子弟,培养神职人员。由于公学毕业生大多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宗教职务,符合英国人极力成为贵族的需求,公学的地位不断攀升。“在产业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许多平民子弟通过公学而平步青云,其作用有似于我国的科举制度。就是说公学曾是贫穷而杰出的青年的进身和参政之阶。”②“为了限制人数,公学从17世纪末开始实行收费制,日益昂贵的学费导致贫困学生逐渐减少。在早期工业化时代,英国的公学是出了名的在欧洲乃至世界最贵族化的中等教育机构。”③同时,它也是在英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教育。
公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课程为主,对古典学科的学习被看做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到1870年,古典课程仍然占据学校4/5左右的课时。“在英国精英式教育观念里,古典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古典知识不仅是贵族获得精英成员资格的条件,也是精英成员自身的责任伦理,只有在真正掌握了古典学科的价值后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绅士。它‘隐含着以主流的意识形态作为解释与价值判断的标准’。”④同时,公学相当蔑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人们认为对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英国18世纪末滕布里奇公学的校长维塞斯莫·诺克斯认为:公学是进行“博雅教育”。其中的“博”是指与商业学校中教授的读、写、算账等职业技能相关的狭义课程相对的,而“雅”是指文雅、优美、高雅。在他看来,公学应该致力于古典的、高雅的教育,而传授“机械的、粗俗的技能的应该是在次等学校为次等阶级而准备的。”⑤
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文法学校。英国文法学校是指以教会、寺院、个人或者团体捐办,以传授古典知识和文法为宗旨的教育组织,其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或成为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社会中上阶层人员。文法学校由来已久,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纵观文法学校的历史,可以发现文法学校具有明显的古典性。由于文法学校主要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能言善辩的政治家和雄辩家等社会上层官员,所以自其萌芽始,就以教授古典语言、修辞、文法等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根本目标。“在18世纪,伊顿文法学校和威斯敏斯特文法学校是著名的两所名牌学校。古典学习在学校里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像法语,绘画,舞剑和数学等这样的科目被看成是附加物,只进行少量的学习。男孩们在这里也学习一些零碎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其他继续直接选送学生上大学的大规模文法学校和这些名牌学校一样,孜孜不倦地从事古典学科的教学,像在哈罗或者拉格比新出现的名牌学校,继续坚持古典学科,这是他们办学质量的标志”。⑥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学家赫胥黎在19世纪中期曾尖锐地指出:“至于在一些著名的公学里,当一个学生带着最高的荣誉毕业时,他可能还从来没有听到过近代地理,近代历史和近代文学等科目。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当学生进入大学时,除了在古典文学和数学方面接受过一些错误的训练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一无所知。”⑦
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综合发展模式”产生在______之前。( )
A.经济增长模式 B.协调发展模式
C.城市化发展模式 D.迟发外生模式
2.下列______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
A.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 B.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C.现代性和社会发展 D.计划和市场
3.发展社会学中的文化学派中,探讨宗教信仰和贵族精神与经济成就的代表人物是( )
A.麦克莱兰(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尔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
A.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
B.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因
C.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D.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
5.后殖民地扩张时期大约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6.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是( )
A.城市化 B.理性化
C.民主化 D.工业化
7.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______,城市化进程呈现加快趋势。( )
A.25% B.30%
C.35% D.40%
8.第一次把公民的基本权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是( )
A.英国的《济贫法》 B.英国的《大》
C.法国的《人权宣言》 D.美国的《独立宣言》
9.在15世纪初首次将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教育思想之中的是( )
A.卢梭 B.弗吉里奥
C.但丁 D.布鲁诺
10.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属于理性的( )
A.本体论内涵 B.认识论内涵
C.价值论内涵 D.方法论内涵
11.在要素市场中,______是要素市场之首,是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素市场。( )
A.劳动力市场 B.技术和信息市场
C.资金市场 D.产品市场
12.认为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处于从简单到复杂、从同质到异质的进化之中的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帕森斯 D.韦伯
13.基尼系数中,代表绝对平等,收入完全绝对分配状态的基尼系数是( )
A.0 B.0.5
C.0.75 D.1
14.反映贫富差距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条件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是( )
A.财富增值效应 B.马太效应
C.转型效应 D.倒“U”理论
15.调控贫富差距的具体方式是( )
A.建构税收制度 B.完善保障制度
C.增加社会财富 D.适当转移财富
16.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以及由此酿成的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安全,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的观点的是( )
A.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B.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C.麦多斯的《增长的极限》 D.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化》
17.社会失序根据其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 )
A.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B.隐形失序和显性失序
C.经济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18.在社会转型期,新规范往往是先有名称和形式,然后才能实际发生作用和效率,即规范的实际控制力会相对减弱,这是属于( )
A.规范软化 B.规范真空
C.规范迷乱 D.规范缺失
19.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______主要是依靠自我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区。(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东海、南海旅游区
20.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按照依附关系进行分层,______属于这种社会分层。( )
A.基于市场关系的社会分层 B.依据经济收入进行的社会分层
C.依据社会身份进行的分层 D.基于人际互动关系的社会分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提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是( )
A.丹尼尔·贝尔 B.托夫勒
C.杜克海姆 D.帕森斯
E.斯宾塞
22.“保护主义”学者主张设立______等手段来保护和发展落后国家的幼苗工业。( )
A.出口导向 B.关税壁垒
C.进口替代 D.进口限额
E.均衡发展
23.在社会主义取向的市场转型研究中,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典型的理论有( )
A.伊亚尔的“新古典社会学理论”
B.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
C.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D.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E.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24.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
A.城市经济发展 B.道路和交通
C.住宅和公共空间 D.城市文化发展
E.城市规模
25.在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科学 B.功利
C.契约 D.平等
E.自由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迟发展的正面效应
27.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的基本观点
28.城市物理空间利用的特点
29.中国的“一元”社会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迟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往往成为现代化的和推动者的原因。
31.简述门德尔斯的“原初工业化”。
32.简述现代民主的特征。
33.简述对现代契约观念的内容的理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4.论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启动阶段和加速阶段存在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B.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 D.梅奥(George Elton 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 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 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 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 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 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 B.卢梭
C.但丁 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 B.民主化
C.世俗化 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 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 B.1992年
C.1998年 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 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 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 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 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 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 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 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 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 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 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 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 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 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 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 B.知悟性
C.短暂性 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 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 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 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