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13 11:13:51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

第1篇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

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

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

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

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摘要】今天,我们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如何认识传统绘画造型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成为当下设计应认真研究的课题。如果完全背离传统艺术形式,一味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惟西方现代艺术马首是瞻,简单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的个性。

第2篇

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具有丰富的种类、深厚的内涵、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普遍和单纯的民族艺术。所以传统艺术从形式、内容以及内涵上都推动和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

(一)现代设计以及现代艺术

设计从人类文明初期就出现了,人类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结果,人类的发展也是不断完善一个个设计的过程。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传统手工时代的作坊主和工匠在工业革命之前是设计者和制造者,也是销售者和使用者。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标准和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促使设计脱离了制造,成为独立职业。而现代美术的出现对艺术设计产生了影响,促使设计发展为现代设计。

(二)我国传统艺术的设计思维

我国传统艺术随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除了反映客观的现实,也和设计观念息息相关。在分析我国传统艺术和设计之后,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的思维可以分为:意境的设计、艺术程式的设计、艺术语言的设计。

首先是意境的设计。中国艺术的意境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哲学思维。中华民族以儒、道、禅为核心,具有自然、虚静、空灵的阴柔品格,纵贯古今,吐故纳新,也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形成了包容大气的传统文化。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鹫飞鱼跃,活泼生动,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这种意境具有很强的主管意境,通过构建意境体现中国艺术精神。这种对意境的设计和处理促使我国艺术创作更加自由。

其次是艺术语言的设计。我国艺术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产物,而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家主管设计的结果。我国设计者的内心澄净,设计语言是虚灵;如果设计者内心敏锐,设计语言是多情;如果设计者内心广博,设计语言是空明。艺术设计体现除了设计者内心的真实感悟,也升华了设计者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艺术构思,我国传统艺术营造的意境、表达的语言是一种理性分析和设计理念,积淀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思维以及观念息息相关。因此从现代设计来说,分析和借鉴我国传统艺术是重视本土文化的一种体现,体现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我国传统艺术理念促使设计更具创新性。

二、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作用

(一)现代设计中艺术美的应用

美有三条原则。首先是立意,也就是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其次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再次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意境既是我国美学的本质,也是我国设计的一个审美趋势。艺术创作人员在对大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时,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以新的意念为基础,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表达出一定的意境。“中国式”的创作思维独具中国味道,并且其深远的意境为现代设计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代设计中程式美的应用

我国艺术的程式是美的搭配,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高度提炼得来的,利用笔、勾线、应调墨都有一定的规矩,程式的美感是特殊的,没有了程式,我国艺术就会缺乏韵味。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用的素材都是经过提炼布置,促使这些素材相互穿插、映衬以及搭配,形成流畅的线条,合意的色彩,巧妙组合了绘画和设计元素,促使设计水准提高和开拓市场。现代设计和我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用新的手段继承了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探索和创新的勇气。

(三)现代设计中艺术语言的应用

设计自身就是一种语言,它可以为人理解认同具有说服力,这是现代设计的初衷。用现代的审美理念改造、提炼和应用传统艺术语言,增加传统艺术的时代特点,并且应用于设计。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利用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应用我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和现代媒体的特点。我国传统艺术语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并对现代人产生深刻影响。

三、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脱离了科学,其次排斥科学,忽视了自身的发展,我国传统艺术仍然在沿袭和继承古人,到现代为止,很少从艺术的本质深入研究我国传统艺术中合理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规律,促使我国传统艺术还没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而现代设计学理论科学完整的归纳了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处理手法和方式,所以有关人士可以利用现代设计中对我国艺术的归类和借鉴建立我国现代设计体系。

第3篇

所谓传统审美理念,其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实践,其深刻地表达着特定时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审美理念。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丰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强调“写意”,情景交融。不仅局限在简单的描摹客观事物,更不是随意拼合的主观意识,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统一和谐,从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当然,该传统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灵魂。此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还强调了“传神”和“天人合一”。传神,是艺术中传达美的一种方式,是指艺术作品应对物象最具审美价值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概括、提炼和再造,表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物象的神态、气韵,所以“传神”又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先后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起来,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该主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未来。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无论选材、设计还是装饰等诸多方面均有考究,无不体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2对传统审美的质疑

随着社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星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旧的事物,质疑传统的审美。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怀疑,作为一种本能反映,是体现思想活跃的。同时,这种活跃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着极大的引领性,从而常常是人类认识进步的有力先驱。正如这样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们确实要求思想活跃、思想开放,这是发散式思想家的特点,而且确实也只限于这些人。”

3现代艺术氛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在人们物质生产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历史背景为现代艺术的萌芽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表现出艺术发展的一片繁荣,艺术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轮番上阵的艺术流派和各类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球。这种变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宗教与艺术。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对传统法则的质疑则是后来产生现代艺术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传统、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艺术的开始。艺术家们将关注点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选择新的视角去创造内心所感受的新事物。这一新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和现代艺术在逐步由相互冲突变为相互融合。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向中国的引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艺术界对许多艺术的概念性和主观性问题有了分歧和争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世创造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性材料。

4中国现代艺术的现状思考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市场和商业化的诱惑太大,导致一部分平庸艺术家利用所谓的流行艺术语言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抄袭,这种复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市场和利润,使得有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追求着表面的形式感来取得效应。在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创意是潜伏在现代艺术中的内在动力。然而,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在文化信息的影响下感知环境所反应出的能力。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可能以全球化的资源作基础,以传统文化内涵转换的艺术创作会成为新的契机。

5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

西风东借、洋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发挥,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利益,导致由此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间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气氛越来越烈。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强调“意”,也看重艺术家的“德”,艺术水准相当的创作,艺术家的“德”会提升相应的艺术价值,因此,艺术家的“德”不仅影响着创作的艺术价值,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理论。在中国现代艺术氛围里,艺术家的名气会成为人们审美、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艺术家名气的由来有两类,一是通过市场的炒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得来的,二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在艺术长河里的修养和锤炼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来说是属凤毛麟角,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商品市场社会,“好饭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包装宣传的有才之人被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艺术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新鲜感的,若现代艺术一味地缺乏新鲜事物则使得艺术氛围变得单薄无力。市场的宣传在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也正是这样一味地迎合使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审美的韵味,也是造成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理论冲突的重要原因。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经历冲突和纷争后,在社会大环境的条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6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 传统审美 写意 冲突

中国传统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而蕴育形成的,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认知。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无不影响着人们审美理念与艺术创作。在传统审美的理念里,“写意” 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美学界特有的定义。“写意”是由有感之物而起,用情观物,以情动人,从而使得内心与感物相交融、达到主体与客体相合并的境界。现代艺术是科学化、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迁与历史前行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得各类因素促使形成了今天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艺术。

1 传统审美理念

所谓传统审美理念,其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实践,其深刻地表达着特定时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审美理念。

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丰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强调“写意”,情景交融。不仅局限在简单的描摹客观事物,更不是随意拼合的主观意识,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统一和谐,从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当然,该传统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灵魂。

此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还强调了“传神”和“天人合一”。传神,是艺术中传达美的一种方式,是指艺术作品应对物象最具审美价值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概括、提炼和再造,表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物象的神态、气韵,所以“传神”又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先后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起来,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该主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未来。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无论选材、设计还是装饰等诸多方面均有考究,无不体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2 对传统审美的质疑

随着社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星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旧的事物,质疑传统的审美。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怀疑,作为一种本能反映,是体现思想活跃的。同时,这种活跃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着极大的引领性,从而常常是人类认识进步的有力先驱。正如这样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们确实要求思想活跃、思想开放,这是发散式思想家的特点,而且确实也只限于这些人。”

3 现代艺术氛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在人们物质生产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历史背景为现代艺术的萌芽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表现出艺术发展的一片繁荣,艺术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轮番上阵的艺术流派和各类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球。这种变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宗教与艺术。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对传统法则的质疑则是后来产生现代艺术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传统、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艺术的开始。艺术家们将关注点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选择新的视角去创造内心所感受的新事物。这一新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和现代艺术在逐步由相互冲突变为相互融合。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向中国的引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艺术界对许多艺术的概念性和主观性问题有了分歧和争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世创造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性材料。

4 中国现代艺术的现状思考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市场和商业化的诱惑太大,导致一部分平庸艺术家利用所谓的流行艺术语言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抄袭,这种复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市场和利润,使得有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追求着表面的形式感来取得效应。

在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创意是潜伏在现代艺术中的内在动力。然而,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在文化信息的影响下感知环境所反应出的能力。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可能以全球化的资源作基础,以传统文化内涵转换的艺术创作会成为新的契机。

5 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

西风东借、洋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发挥,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利益,导致由此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间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气氛越来越烈。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强调“意”,也看重艺术家的“德”,艺术水准相当的创作,艺术家的“德”会提升相应的艺术价值,因此,艺术家的“德”不仅影响着创作的艺术价值,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理论。在中国现代艺术氛围里,艺术家的名气会成为人们审美、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

艺术家名气的由来有两类,一是通过市场的炒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得来的,二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在艺术长河里的修养和锤炼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来说是属凤毛麟角,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商品市场社会,“好饭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包装宣传的有才之人被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艺术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新鲜感的,若现代艺术一味地缺乏新鲜事物则使得艺术氛围变得单薄无力。市场的宣传在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也正是这样一味地迎合使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审美的韵味,也是造成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理论冲突的重要原因。

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经历冲突和纷争后,在社会大环境的条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审美激发了现代艺术的产生,激励了现代艺术的进步,稳固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生命形成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冲突”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冲突”,而是一种全新的力量,促使着现代艺术的萌芽和发展。同时,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也将接受未来的各种考验。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的不断碰撞和冲突,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初始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46.

[2]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8.

第5篇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彩陶纹样或岩画来表达思想与沟通情感。中国传统图形在表达寓意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中国的船用图形资源丰富,忽悠多姿多彩的风貌,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体系,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将传统艺术造型与现代油画创作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油画作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种作品不单单是对传统艺术造型的挪用或拷贝,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结合现代油画的创作理念进行油画的创作。

一、我国传统艺术造型传承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精神方面,认为没有精神文化生活难以生存下去。因为缺少灵魂的人类无异于行尸走肉。传统艺术造型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传统艺术造型的传承规律是相当重要的。而经过岁月的积淀的传统艺术造型对于整个社会也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我们在研究它的传承规律的同时不能忘记它带给我们国家的一些意义。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我国的五千年文化更加的完整,让我国的民间文化更加的具有韵味。而传统的造型体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具体承载形式。这种传承是现代油画创作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必要环节。

二、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再认识

传统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造型文化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一些恒常的主题,但它们的表现形式(造型方式)却具有多样性,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图腾崇拜是我国的图形文化的起源,由于生存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古人对自然和宗教有着无可比拟的崇拜。为了对理想主义和浪漫思想的向往,人们常常赋予了一些图形以吉祥美好的寓意。如:莲花象征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刷,所流传下来的具有人文特色的造型艺术,是被中华大地普遍认可的,支撑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造型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它们所承载的这种生命活力,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强劲的表现。

三、意境的升华

我国传统的饿图形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这些传统图形中,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意境。我国意境文化意识是人们对理想主义和浪漫思想的向往,常常用借喻、双关、谐音等手法表达。我国意境文化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体,具象是抽象的表现,抽象是从具象中衍生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感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现代设计追求意境美,意境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贯穿了我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设计对意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画创作中的借喻、谐音等。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儿女无论干什么,都比较讲究“意字,“意承载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风格和感受。

四、形的重构

由于我国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国传统图形与现在图形的造型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图形主要重视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注重在组构时,遵循求整或求对称均齐的方式,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与礼让关系。如我国的太极纹、四喜人纹、九宫格、米子格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现代设计是将这些传统的图形结合现代的构成手段,将从传统图形中提取的形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这种设计方式不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此外,还能充分的表达设计理念与个性。不是单单的照搬传统的艺术造型,而是在充分认识,能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再创作设计传统艺术造型,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者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不仅能够表达设计理念,还能够体现民族个性。

五、神的传承

神的传承是对形重构和意境升华的沿用,或者是进一步发展了提升了传统艺术造型。将传统艺术造型进行新的创造需要抛开美学传统的物化表象,探索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同时结合现代西方设计的各种理念及流派,在进行油画创作时,能够吸收两者的精华,融会贯通,寻找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创作的作品能够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的要求,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如新疆油画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使用当地风度的生活场景、传统的工艺文化及古老的建筑形式作为油画语言传达的介质,在笔触的挥动中表达了我国的人文关怀,是情感得到了升华。

六、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图形;现代陶艺;设计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62-01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东汉时期瓷器上出现的蝶形纹样、云气纹样和普遍盛行的鱼纹等纹样装饰、唐代的宝相花纹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陶艺装饰的设计中,并不是要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要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现代陶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陶艺。

中国传统图形是来源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格。

将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陶艺设计中,首先要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元素,然后再结合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分解、转变和重构,最后再运用到陶艺装饰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陶艺,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陶瓷艺术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如中国传统图形《喜上眉梢》图,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又如《岁寒三友图》,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经冬而不凋: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所以,我们还需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沿用到陶艺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诚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因为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设计为实用器物注入了艺术,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对待传统更应如此。然而,许多设计师不是把传统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而是把传统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设计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和当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多元美学元素相融合的结晶。无论中外,一个优秀和成功的设计师,需要以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潜质和艺术技能为后盾,以完善自身人格魅力传递作品的文化品昧,更应立足于本国传统的艺术土壤,吸取本国的艺术精华。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陶艺创作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陶艺装饰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的沿用,我们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需要我们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陶艺。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传统性;现代性;书象艺术《天书》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11-02

一、导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全球的紧密性,互通性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特点于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接受了大量来自世界艺术思潮的思想和观念。这对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来说,确实是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在这样的一个积极相互交流的时代之中,一件艺术品既会烙上鲜明时代的印记,也会承袭传统文化的痕迹,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艺术不断创新前进的一个方向。在本文中,“传统性”和“现代性”更侧重于时间概念上的一个界定。“传统性”一词主要是界定中国当代艺术中所能体现出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和中国典型传统艺术形态;“现代性”一词是对应于“过去”而言,是中国当代艺术在科技、经济,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现的新状态和结果。各民族艺术虽然隶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然而也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深厚积淀。书象艺术《天书》以一种中国文化载体――汉字――的笔画痕迹的创作,即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又具备了当代所赋予的现代性特征。

二、关于传统性

“书象”的提法是出现在刘骁纯的《书法・书写・书象》中。到现在,许多学者对“书象”下定义而刘骁纯也在不断地补充。然而,无论如何阐释,“书象”艺术本质核心在于艺术作品一定具有汉字形象的艺术元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上,展出了《天书》作品,之前名为《析世鉴》。的这件作品特点在于运用雕版技术规整化地刻写创造出的不带有任何情感的仿宋体假字,以综合媒介材料装置艺术语言展现在观者面前。艺术作品所呈现之中的假字或错字给人带来的惊讶莫名之感。

此作品蕴含了中国古典美学“有”,“无”的思想,“有无之相生也” 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② 。在《老子》十一章中,借车轮、器皿,房屋来巧妙说明“有”,“无”的关系。车子的辐条汇集在车毂中空之中,才有了车轮的功用;器皿有了中间的空间,才可有器皿的使用;建屋开门窗用屋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空间利用。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老子所阐释“有”,“无”的辩证关系。老子将“有”、“无”、“虚”,“实”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源泉。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影响源远流长。现代学者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写到:“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③“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④在《天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子。《天书》印刷出宋体版刻出的汉字字形,此为“有”或“实”,但是都是假字或称为错字,不是正常情况下能够承载信息的可以读懂的汉字,此为“无”或“虚”。由于作品本身兼顾了“有”和“无”的道家思想在内,使得观者本着熟悉感靠近作品一览书写内容的时候,却于仔细品读发现陌生,进而感到其无意义,但正是在这样的虚无缥缈之中,引来人们的思索。

三、关于现代性

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思想中,克莱夫・贝尔于《艺术》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样一个艺术理论。贝尔从塞尚的画开始分析进而将“有意味的形式”推及到整个艺术理论,以艺术品的形式为关注中心。这个观点使得艺术摆脱掉了对于艺术叙事题材和艺术叙事内容的依赖,使得艺术形式本身独立出来,得到关注。

《天书》作品不是书写的作品,不是书法的作品,而是“书象”的艺术作品,是汉字书写的图像艺术作品。这件作品采用综合材料完成,将上千个假字气势庞大而整齐划一地排列于展厅的地面及空间,直接吸引了观者的眼球使其产生驻足细读的潜在愿望。这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一层价值所在,使得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成为被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对象,艺术形式成为了主角。“有意味的形式”第二层价值就在于那些看似被艺术家莫须有创作出来的“假字”本身。作品中的汉字形象仅仅只是一种像汉字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正常的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的汉字,它们没有承载任何信息价值内容,绝对不被读取信息,就是假字一堆而已,只不过披上了像汉字形象的形式外衣。从实用角度来看,“假字”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但是,从当代社会思潮角度来看,不可阅读的假汉字形象的形式呈现出后现代的反中心,调侃,反讽,无言的观念。将“中心性”认为是可以使用的“真字”,那么,在《天书》作品中的上千“假字”形象则是直面颠覆了“中心性”,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消解。

四、总结

面对着世界艺术理论和艺术流派的层出不穷,中国艺术界讨论中国艺术何去何从,如何革新,如何创新之声不断。其实,人类社会自步入文明史以来,从农业、工业、科技,信息到当下大数据时代,相联系的领域增多,相联系的程度加大。处于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中,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世界艺术长廊中的一部分,要展现出当代所赋予的特点;作为中国的艺术又延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责任。这是历史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的精髓要在,时代性也要有。然而,不是一件艺术作品具有了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及特征和当代艺术思潮下的现代性就可以标榜为一件成功的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因为体现出这两个特点,仅仅是可以限定了作品的地域和时代。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刻板地将传统的思想技法和当代的观念媒介生拉硬拽拼凑于作品之中;而应当恰如其分地寻求契合点,使得作品有中国本民族和本土性的身份,又展现出时代的特性。如,书象艺术《天书》不仅受到中国传统书写汉字的启迪并且赋予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精神,而且在当今这个视觉图像的时代下运用综合材料制作装置艺术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表达出后现代的无意义,去中心的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不应固守执着传统性,一味追求现代性,使其融合而融合,而需要于艺术创作中恰如其分地即展现现代性,又不失传统性。

注释:

①老子,庄子:《老子・庄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版,第3页.

②同上,第17页.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④同上,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