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3 11:13:51

序论:在您撰写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

第1篇

【摘要】目的 我县地处滇西北高原,是聚“山、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由15个乡镇,91个行政村,1152个自然村组成。全县总人口:263368人,1~4岁儿童11674人。2006年开始我县纳入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本文回顾性地分析宁蒗县从2006年到2009年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降低儿童死亡率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 调查2006~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死亡年龄构成和主要死因顺位。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为275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67例,婴儿死亡226例,新生儿死亡率16.32‰。婴儿死亡率22.09‰,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89%,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2.18%,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新生儿窒息、肺炎、腹泻、早产低体质量、弃婴和先天异常。结论 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现将2009~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 2006~2009年宁蒗县15个乡上报县妇幼保健院的死亡报告卡和死亡调查表。对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通过全县15个乡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保健网收集报表及个案死亡报告卡汇总,每年与计生局、统计局及公安局有关资料核对,每年进行2次补漏调查及质量控制,死亡评审,以确保其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2006~2009年死亡率见表1。

2006~2009年,全县出生活产数为1022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275例,死亡率26.88‰,其中新生儿死亡167例,婴儿死亡226例,新生儿死亡率16.32‰。婴儿死亡率22.09‰;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89%,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2.18%,4年内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0.72%;因此,重点应放在新生儿死亡上。

2.3 275例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及顺位,见表3。

5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 前5位依次为:肺炎、腹泻、出生窒息、早产低体质量、弃婴,因此以上这些死因表明,加强孕期保健管理及围产期保健工作,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喂养,消除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3 讨 论

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4年监测结果有如下特点:

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4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6年的32.32‰降到2009年的20.32‰,下降了十二个千分点。

3.2 死亡年龄集中在新生儿期。5岁以下儿童死亡集中在婴儿期(占82.18%),婴儿期死亡集中在新生儿期(占60.72%),而新生儿期死亡又集中在新生儿早期(占72%)

3.3 加强主要死因的控制。新生儿疾病占全部死因的1/2还要多,是威胁5岁以下儿童生存的主要死因,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所在。

3.4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对策

3.4.1 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新生儿救治技术。首先必须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积极开展孕产期保健宣传,加强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监护,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最大限度地减少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适宜技术,使产儿科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减少出生窒息儿,降低因新生儿疾病导致的死亡[1]。

3.4.2 加强儿童系统管理,特别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管理和腹泻病例管理。因为我县的儿童死亡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是肺炎和腹泻,所以防治肺炎和腹泻刻不容缓,有效的方法是推广肺炎和腹泻防治的适宜技术。

3.4.4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3.4.5 儿童意外死亡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家长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燃,减少意外死亡。

第2篇

新生儿期特点

新生儿娩出后,从子宫内生活转到外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种疾病,而且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新生儿早期是由宫内过渡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也是生命的最脆弱时期。因此,新生儿是儿童保健的重点时期,尤其是出生后第1周最为重要。

保健要点

保暖胎儿在母亲体内如同生活在温水浴中,其体温比母亲体温略高0.5℃,无需自身调节体温。娩出后第1分钟,由于蒸发失热,体表温度会下降3~4℃。生后最初几个小时内,体温仍有下降趋势,而且受环境温度影响很大。若体温(直肠温度)降至

保暖措施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60%。冬季环境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不升,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故强调保暖。夏季环境温度若过高,衣被过厚及包裹过紧,又易引起发热。因此,要随着气温的高低,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每日应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

喂养指导母亲需哺乳,喂奶的时间和次数以婴儿需要为准,一昼夜不应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增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比例也随之增高。母乳性黄疸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在生后第1周末,持续时间可达3周~3个月。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吃奶均正常,无疾病表现。如果遇到新生儿黄疸较重、持续10~14 天不见消退,排除疾病因素,可暂停喂母乳24~48小时。若停喂母乳后新生儿黄疸程度减轻,则可排除病理性黄疸,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在试验性停喂母乳期间,母亲要坚持每3小时左右挤1次奶,以保持泌乳。挤出的母乳可经过56℃、15分钟加热后再哺喂婴儿,或以配方奶或鲜奶代之。经以上处理黄疸未见减轻者,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护理

新生儿衣服用柔软的棉布制作,要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易穿易脱,干燥清洁,冬衣要能保暖。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布做成,勤换勤洗,以防红臀。婴儿包裹不宜过紧,更不宜用带子捆绑,最好使两腿自由伸屈。

脐带剪断后残端用碘酊处理,要防止沾水或污染。近年来采用脐带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皮肤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大便后用温水洗臀部,要常洗澡。脐带未脱落时,洗澡不要弄湿脐带,可用75%的乙醇擦拭其根部,预防脐部感染。尿布、衣服最好选用纯棉制品,湿后要及时更换。如发现红臀或颈部、腋下、腹股沟部皮肤潮红时,指导家长用鞣酸软膏或消毒的植物油等涂抹。

最好经常变换,不要长时间的仰卧。俯卧位对呼吸功能有益,但俯卧位时要用平板床,不要用枕头。

预防感染新生儿期尽量减少亲友探望,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母亲或家人,接触新生儿时要先戴口罩和洗手,不要对着新生儿咳嗽。必要时,母亲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消毒后喂婴儿。新生儿的一切用具要经常煮沸消毒。洗脸与洗臀部的毛巾要分开。宣传不给新生儿挤,不擦口腔,不擦马牙,以防乳腺炎和口腔感染。医生要提醒家长不要随便自行给新生儿用药,有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此外,出生后24小时以内要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感知觉刺激新生儿生后即有看和听的能力,味觉和嗅觉发育已经比较好,皮肤感觉在额头、眼周、手和脚心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出生后就应该对新生儿进行感知觉刺激,例如对他说话、唱歌、微笑,吸引他的目光追随,抚摸他全身的皮肤。

筛查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在新生儿出生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易漏诊。因此,需要在新生儿期进行筛查。筛查的目的是要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筛查的内容,目前,我国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一般包括听力筛查和苯丙酮尿症及甲状腺低下症筛查三项。若能尽早发现听力问题,可以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避免严重聋哑儿的发生。早期发现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低下,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避免儿童智力低下的发生。

保健措施

家庭访视进行正常新生儿家庭访视。家庭访视能够早期发现异常或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新生儿发生疾病或死亡。

要求全科医生应对本社区或本团队管辖的新生儿及临时居住在本地的新生儿进行访视;高危新生儿访视应由儿保医生协助完成。首次访视前应建立访视卡;每次访视后应将结果记录在“访视卡”中。给新生儿体检前应清洗双手,并应按照程序全面检查新生儿。出生7天以内的新生儿称为早期新生儿,此阶段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喂养和护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疾病发生,甚至死亡,应确保对这个时期的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并特别注意检查新生儿的情况。

访视时间和次数①对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3次家庭访视。首次访视在出生后3天或出院后3天以内进行,第2次访视在出生后14天进行,第3次访视(满月访)在出生后28天进行。②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出生窒息、产伤、先天畸形并影响生活能力等高危新生儿,得到报告后尽量在出院当天访视,并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增加访视次数。③对体重

设备要求儿访视时,建议最好有以下设备:体温计、体重秤、听诊器、腕表、皮尺、手电筒、消毒压舌板、75%酒精、消毒棉棍、新生儿访视卡、笔。

内容询问和查看分娩记录,了解新生儿喂养、大小便、睡眠、患病及预防接种等情况健康状况。了解出生时孕周、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和产伤等情况。新生儿体格健检查称体重(满月访时)、量体温、计数1分钟呼吸次数,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哭声,检查全身各部,重点是囟门、皮肤、眼、耳、口腔、脐部和臀部。

注意检查时不过多暴露新生儿,接触新生儿前清洁双手。

喂养评估询问了解喂养次数、是否存在喂养困难、是否喂其他食物或饮料等。观察一次全母乳喂养过程,评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含接姿势和吸吮情况等,鼓励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各成长期实施保健的效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登记在册并建立档案的社区儿童250例,按照其是否遵照各成长期体检要求,分为非规律儿保组52例和规律儿保组198例,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规律儿保的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均优于非规律儿保组。各成长期的儿童保健效果有所差异,学龄前期的差异最小,差异最为明显的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生长发育。结论:保健过程中应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途径来实施。

【关键词】成长期 保健 指导

儿童问题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之一,“儿童优先”已是现代全球性道德观念和维护人类健康、发展的行为准则。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儿童,其身心健康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保健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各成长期的健康管理、生长发育等的工作[1],目前在我国境内以社区为单位被广泛推广,根据各年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对性的采取适宜技术,实施有效的保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本社区儿保工作中对儿童各成长期的保健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登记在册并建立档案的社区儿童250例,按照其是否遵照各成长期体检要求[2],分为非规律儿保组(对照组)和规律儿保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198组,两组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显著性。

1.2 分期及体检要求: 将儿童成长进行分期:新生儿期(出生一个月内)、婴儿期(出生1个月至1年)、幼儿期(出生1年至3年)、学龄前期(出生3年以上,还未入小学)。根据各成长期的特点进行儿保指导。

儿童保健对不同年龄体检次数的要求:新生儿每年3次正常访视,1岁内体检每年4次,1岁至3岁婴幼儿每年体检2次,3岁至7岁儿童每年体检1次。入小学前共体检12次。

1.2.1 新生儿期: 新生儿出生后一般由专职的儿保医生或护士进行3次家庭访视:(1)产后三天内进行初访,了解新生儿的基本状况,是否存在畸形、产伤、血肿,有无出血状况;观察新生儿黄疸、脐带情况,皮肤皱褶处如腹股沟、颈、腋等处是否出现感染;测量新生儿的体重,了解体重的生理性下降幅度。初访中发现异常应及时诊治,并针对个体情况对新生儿的喂养及合理进行指导。(2)新生儿出生半个月时进行第二次访视,了解初访的喂养及护理指导落实的状况;观察脐带脱落状况;再次测量新生儿体重,了解体重回升状况;进行预防性的维生素D给予。(3)满月时再次访视,对新生儿体重再次测量,对于生长发育状况较差的新生儿进行全面性的体检,找出原因。体重增长低于500克的列入体弱儿并转入儿童保健科。另外对于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和早产儿,应适当增加访视次数和内容并专案管理。

1.2.2 婴儿期: 婴儿期时的生长发育最快,因此,比成人对蛋白质和热量需要相对要高,但还未拥有完善的消化功能,此时期最易出现喂养问题和营养失衡。儿保医生在体检时(每年至少4次)应对婴儿的营养状况和喂养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婴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并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进行评估,针对性的指导家长进行合理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家长对婴儿进行辅食的科学添加及户外适量活动,促进婴儿的感知觉发育,并使基础免疫程序按计划完成,防止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织家长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婴儿期的保健良好进行。

1.2.3 幼儿期: 幼儿期社会心理发育最迅速,儿童的动作和语言能力增强,神经发育较快,易对新鲜性事物产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转移,因此除合理供给膳食营养外,还应指导家长通过互动性游戏对婴儿进行以感知觉及语言、运动为主的早期教育。儿保医生可通过半年一次的体检对儿童的行为发育进行评估检查,以了解其在语言、运动、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是否达到同龄水平;并在每次儿保体检时指导家长了解幼儿期的儿童行为发育进程(如1岁零3个月行走平稳,2岁左右能用2~5个词组成一句话等),引导家长技巧性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引导,促进其动作、语言发育,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2.2.4 学龄前: 学龄前儿童由于已经超过3岁,体格发育达到稳定增长,智力也在不断完善,语言、思维、记忆及想象力等继续发展,独立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社会接触增多,此时教育应转为行为指导方式,保健的重点也转向传染病的防治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儿保医生定期到幼儿园对儿童健康保健进行督导,教导儿童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方法、意识;指导老师掌握基本的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以及各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及病发隔离措施;指导后勤人员掌握各类卫生清洁及消毒措施。

2 结果

各成长期的儿童保健效果有所差异,学龄前期的差异最小,差异最为明显的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生长发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观察组192例中发育迟缓1例,身高高出正常水平3例;对照组发育迟缓2例,身高超出正常水平1例。规律儿保的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均优于非规律儿保组(见表1)。

3 讨论

各成长期的儿童保健效果存在差异,反映了初为父母的家长相对缺乏对新生儿的教、养经验,婴幼儿养育知识匮乏,通过社区儿保的开展可以迅速补充他们的育儿技巧和知识,促进婴幼儿的健康的成长发育[3]。而当儿童成长达到学龄前期时,家长和儿童经由社会的接触和周围人员的指导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常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儿保方式和质量需要改善。

儿童保健内容应与儿童各成长期的需要及目标相符,结合其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接受能力,并且工作中将家长与儿童并重,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期,家长是受教育和传导的双重身份,对其指导要从其被动接受引导到主动接受进而达到自主学习。而各成长期的儿童的接受或认知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保健过程中应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途径来实施。

参考文献

[1] 白雪莲,刘新萍,谢钰.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292):22-23.

[2] 秋利.社区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

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顺位

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卫生、经济、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2013年党和政府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纳入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之一。为及时掌握我县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明确今后妇幼保健工作方向,逐步降低我县儿童死亡率,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现对独山县2008-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007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独山县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调查的表、卡、册,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网信息等资料。

2、方法 调查方法参照《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由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定期向县妇幼保健院上报死亡卡和统计表。以某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的活产数为分母、相同时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分子,计算儿童死亡指标,死亡率计算公式为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制作的《全国妇幼卫生年报表使用手册(2010版)》。

结 果

1、儿童死亡率 自2008年以来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稳步下降,2012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76‰、11.64‰、15.08‰,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3.91%、51.11%、46.23%。(表1)

2、死亡年龄段构成 2008-2012年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段构成相对稳定,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中死于新生儿期、婴儿期的比例分别为73.13-90%、31.58-65.10%。(图1)

3、主要死亡因及顺位 2008-2012年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前三位主要是新生儿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肺炎,三者占54.29%。第四位、第五是出生缺陷等其他新生儿疾病、意外为主(见表2)

讨 论

1、2008-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012年独山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76‰、11.64‰、15.08‰,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3.91%、51.11%、46.23%。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村妇幼保健为工作重点,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为原则”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为主线,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等妇幼卫生免费项目为契机,巩固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转变服务模式,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狠抓县级医院“创甲”契机,加强产科的能力建设,县医院于2010年10月成立儿科病房,为儿童疾病救治提供医疗保障。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将妇幼卫生工作与当地经济工作同考核,确保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置了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必要设备。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的筛查力度和管理,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倡导住院分娩,从而有效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从死亡年龄段构成比分析,5年来,独山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死亡占83.1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8%。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报告结果一致[2]。提示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特别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因此,下步工作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加强乡、村两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办医机制,解决农村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妇幼卫生网底工作。

⑵加强围产期保健、规范县属各医疗机构产科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增强责任意识,避免孕期、产时发生胎儿宫内窒息,避免早产及胎儿宫内发育不良。

⑶强化乡村两级责任意识,做好本辖区服务对象摸底,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产后访视,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及时转诊治疗,降低因延误病情导致的儿童死亡。

3、从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来看,新生儿窒息居首位,根据近年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产科医师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避免在产时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或发现有宫内窘迫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产程,终结分娩。其次是,普及新生儿窒息复功技术,不应让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第三,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必须配齐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必要的设备和药物,以便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工作,转变群众的育儿意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早婚、早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整合计生资源,推行免费婚前检查和产前筛查,推广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减少出生缺陷等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婴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32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4年11月长沙会议修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2]。其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37周10例,胎龄≥37周22例;出生体重<2500g 6例,出生体重≥2500g 26例; 1min Apgar评分≤3分11例;4~7分21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13例,在家自己接生1例;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高危因素:胎粪污染羊水13例,头盘不称10例,脐带绕颈7例,胎盘异常5例,臀位5例,第二产程延长3例,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多数患儿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

1.2 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于12~24h出现,少数在数小时内出现,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肌张力改变30例,肤色苍白或紫绀26例,原始反射异常22例,兴奋激惹18例,惊厥16例,前囟饱满13例,反应差10例,意识障碍8例,抽搐5例。临床分度: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头颅CT检查8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等颅内出血。

1.3 治疗方法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正常功能,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按照HIE治疗方案[3]进行。HIE的治疗重点为疾病极期综合治疗即三项支持,三项对症处理;阶段性治疗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早期使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和改善脑血流药物,促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能量代谢,受损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新生儿期后治疗为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治愈26例(占81.25%),好转3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住院5~21d,平均13.6d。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产期严重缺氧所造成的新生儿期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死率高,极易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上应根据患儿病史、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给予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强调早期治疗,及早治疗可防止脑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轻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产生。诊断HIE主要依据病史结合新生儿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对有胎儿宫内窘迫病史的新生儿,生后短期内出现肌张力改变、反应差、尖叫、抽搐、呼吸不规则、双眼凝视等症状时,必须及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新生儿出生后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因此,应注意围产期保健,孕妇应定期产检,对高危妊娠产妇在产程中密切观察胎儿有无宫内窘迫的情况,适时、适当的结束分娩是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关键环节。提高产科助产技术和窒息复苏技术,以减轻窒息的程度,减少并发症,是防止HIE发生的有效措施。

本组16例发生惊厥,惊厥患儿其Apgar评分≤3分6例;4~7分10例,说明惊厥并不一定与Apgar呈平行关系。分析其原因为轻度HIE患儿的临床表现以过度兴奋为主,短期内(<72h)消失,容易被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忽视,而对病情估计不足,贻误治疗。

临床医师要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争取家长的信任和配合。不少重度HIE患儿经过正确、科学而系统的治疗,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从而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参 考 文 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吉希.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2-771.

第6篇

【关键词】延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亡年龄分析;死因分析

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程度、卫生、文明和儿童生存、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了解延边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分布、死亡诊断及死因分类,现将2009年至2012年延边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2年延边地区8个县市医疗卫生单位死亡报告,由村、乡、县、州层层上报,最后报到州妇幼保健院,再把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收集。2009年至2012年延边地区8个县市4年活产总数为 55627例, 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403 例。

1.2 方法 根据收到的死亡报告卡,再反馈到县级妇幼保健院,以确保准确性。儿童死亡诊断和分类采用《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中的有关要求,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诊断和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死亡年龄分布 2009~2012年延边地区活产总数55627例,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403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24‰,其中7 d内死亡226例,死亡率4.06‰,新生儿死亡272 例,新生儿死亡率.4.89‰;婴儿死亡69 例,婴儿死亡率1.24‰,从2009年至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百分比是逐年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分析χ2=0.508 P>0.05,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死亡诊断及死因分类 2009年至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当中早产低体重148例,占活产数的2.67‰,先天异常为60例,占活产数的1.08‰,出生窒息为57例,占活产数的1.02‰,先心病为48例,占活产数的0.86‰,肺炎为20例,占活产数的0.36‰。其中2012年先天异常与2009年比较P

2.3 5岁以下儿童死因及死因顺位 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顺位前五位排序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先心病、肺炎等、死因构成比分别是36.73%、14.89%、14.14%、11.91%、4.96%等。

3 讨论

3.1 死亡年龄构成分析 403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272例,占67.49%,其中早期新生儿226例,占56.08%。提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1]。因在此期间小儿脱离母体转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年轻父母对育儿方面缺乏经验,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因此需加大力度,加强访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围生期保健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时发现高危孕妇并专案管理,做好产前、产时的胎儿监护,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和分娩时间。对高危新生儿加强访视,发现异常应及早就医,进行专案、追踪管理[2]。

3.2 死因构成分析 从死亡原因上看2009年~2012年延边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先心病、肺炎等,要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就要从这几种死因入手,重点加强对这些疾病的干预。

3.2.1 早产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早产由于各方面未成熟,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进一步加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实施早期干预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产科、儿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重症监护、CPAP、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利用,对早产儿治疗带来根本的变化[3]。

3.2.2 提高出生缺陷诊断率,在胎儿出生前特别是孕早期、中期有关遗传咨询、优生优育、超声波等检查,进行产前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目前延边地区已开展的孕中期唐氏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率接近70%~80%[4]。

3.2.3 出生窒息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它与产前产妇合并症,比如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羊水因素、脐带因素、产时胎盘早剥、难产史、脐带脱垂、羊水胎盘污染都有密切关系,我院每年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及考核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带来明显的变化。前几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当中新生儿窒息一直占首位,现降到第三位,也是其原因之一。

3.2.4 先天性心脏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国外有关资料报到为8%~10%。“先心病”患儿的病死率

3.2.5 新生儿肺炎的发生与母体有重要的关系,做好围生期保健和孕妇管理,对引起新生儿肺炎的危险因素提前进行干预可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病率。

3.3 比起前几年新生儿死亡率2005~2008年新生儿死亡率为6.15%,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5.31%,、4.62%,、5.79%、4.26%比前几年下降趋势。

3.4 近几年为了更加有效的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州,进行层层把关、培训,得到一定的成效。要建立一整套孕产妇检查管理和高危妊娠的管理,以此做到加强新生儿期保健工作。新生儿期保健应与围生期保健紧密衔接,遵循孕期和新生儿期家庭访视的原则。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救治质量,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从而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全京花.延边州监测点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结果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7(18):624-625.

[2] 罗月环,刘美华,韩光岩,胡桂兰.2007年本溪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9:4252-4253.

第7篇

老子《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言,做任何大事,都要从最原始、最基础、最细小的事情做起,一步步积累,直至由量变而生质变。《荀子・劝学篇》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厚积而薄发”。

具体到养生,明代医学家、养生大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明确强调:“养生何必到老年,婴儿养护应为先。”人生最基础的时期就是从出生到十二岁的“少儿期”,若能在这一时期做好养生保健,则对人一生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当重视养生。所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中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强调了“养小”对保持一生健康的重要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来说,少儿养生有四大难:一难在于,少儿不明养生,不能主动认知养生重要性并施行之,因而完全依赖家庭、社会为之保养,可谓“被动养生”;二难在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儿不仅不能认知养生,甚至对危险的认知也很不足,相较其他年龄段,更易遭受意外;三难在于,少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古人称为“变蒸”,这就易使家人产生“小孩不必养生”的误解而专注于喂养、抚养,疏于保养、调养;四难在于,小儿毕竟身体娇嫩,抵抗力较低,易感触病邪,且发病后传变迅速,故《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小儿“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少儿又分三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与儿童期,各有养生重点,这里仅以新生儿之养生为例。

新生儿期,即出生至满月,以调适寒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养生重点。新生儿之衣裹,最好用棉制品,保暖又透气,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初生论》说:“儿才生出母腹中,急当举之,便以棉絮包裹,抱大人怀温暖。”但又不能保暖太过,以防产生内热,新棉“浓暖”,所以提倡用旧的棉衣棉被做成襁褓裹之。老人有小孩要穿“百家衣”之俗,其理在此,倒不必真的去百家讨衣。至于新生儿母乳喂养,自不待言。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品,它含有人工喂养不能替代的营养成分,对提高新生儿的抗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幼幼集成・初生护持》指出:“盖儿初生,藉乳为命。”母乳喂养时,乳母的情志、饮食、起居均需谨慎调养,这时母亲的养护,就是对新生儿最好的养护。同时,喂养也需饥饱得当,母亲喂养过多的情况比较常见,容易导致小儿吐乳,反而不能很好吸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乳母论》有“乳儿不可太饱,恐停滞不化”之言,当引以为戒。新生儿预防感染的重点是预防脐带和皮肤感染。随着现代产科护理的越加精细,这种情况已大幅度降低。不过,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感染,故新生儿的衣物应柔软、舒适、透气,应勤换尿片,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总之,正如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苟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若人人皆明养生应从小做起之道理,则小儿就能赢在“起跑线”,成年人能减少病痛,常葆健康,此诚“生民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