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范文

时间:2023-12-13 11:13:50

序论:在您撰写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

第1篇

【关键词】近海;养殖;污染;防治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海洋污染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仅就我国来说,上世纪末我国平均每年的较大的海洋污染事故就高达近千起。尽管相关部门逐年加大对海洋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但是海洋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当然,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空气污染、污废水,也有液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造成的污染,还有人们在海洋上从事各种生产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其它污染。文章对近海水养殖废水污染防治与控制展开了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我国近海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其对海洋的污染

我国的近海养殖主要有滩涂养殖、海湾养殖和浅海养殖三大类型,在海湾养殖和浅海养殖中又以网箱养殖最为常见。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已经占据了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沿海居民的近海养殖面积和养殖品种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近海养殖已经从单纯地养鱼、养虾、养蟹扩展为养殖贻贝、鲍鱼、羊栖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水生动植物。近海水产养殖为我国水产市场的繁荣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饮食水平和饮食质量,还给一部分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机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以赤潮为代表的海水变质现象进学出现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1.1 不科学的养殖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与工业生产不同,近海养殖需要向海水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其中鱼、虾、蟹等未能吃完的饵料与鱼、虾、蟹类自身的排排泄物一同排放到了海水之中。据估算,仅网箱养殖一项我国每年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就高达12万吨,排放到海水之中的剩余饵料也高达10万吨。这些排泄物和剩余饵料中约有80%的磷和60%的氮溶解到了海水之中。此外,每养殖10吨鱼还会向海水中排放大约8~9吨的碳。由于近海养殖大多选取的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湾做为基础的,海水的净化能力较差,从而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成为海水发生赤潮的主要诱因之一。与此同时,海水的富营养化也导致了我国近年来近海养殖鱼虾类发病率明显高于往年。

1.2 不注重生态环境,养殖密度过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这自然会极大地刺激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于是,近海水产养殖成了沿海居民增加收入的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近海养殖的大军之中。近海水产养殖是“三高、两怕”产业,即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怕台风、怕疾病。虽然说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宣传,有经验的养殖户大多已经知道了养殖密度过大和不科学养殖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巨大污染,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仍有一些养殖户无视政府规划和有关部门提醒,逐渐加大近海养殖的密度,甚至占据航道来发展水产养殖。这样一来,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据统计,2011年仅福建省霞浦县就有网箱12万口。随着近海养殖密度的加大,水流越来越不通畅,水中的氧气也越来越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鱼病的产生埋下的隐患,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极有可能诱发“白点病”,从而造成大量鱼类的死亡。而当鱼病发生时,还有部分养殖户贪图省事,直接将死鱼、病鱼扔到海水之中,这会对海水造成二次污染,为将来的鱼病埋下隐患。

1.3 大量化学药品的使用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品杀菌消毒,据报道,英国水产养殖中所使用的化学药物达23种,我国的水产养殖病害较多,所使用的中西药品更多,接近500种。鱼虾养殖所用的大量的消毒剂和抗菌素溶解到了海水之中,使近海水域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某些残留性强的广谱性抗菌素的过量使用,危害更大。如治疗皮肤病和鳃病的外用药就直接被排放到了大海之中。这些溶解到海水之中的药物将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各种水产品中,并最终有部分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2 近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的防治与控制策略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新模式

不同省份和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近海环境功能和海洋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水产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水产养殖的区位与种类,积极打造标准化、生态型近海水产养殖新模式。具体来说应该从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加大碳汇渔业的发展力度。即发展羊栖菜、海带、鲍鱼、缢蛏、贻贝等海产品的养殖,大型海藻的光合作用和贝类的滤食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海水之中的碳元素和其它营养盐,从而降低海水的有机污染。如果我们养殖1000亩左右的海洋藻类,则可生产湿重约为七千吨的大型藻类,并可使海水中的无机氮减少12~40吨,使海水中的无机磷减少1.6吨~5.7吨。如果我们养殖21000亩的贻贝、缢蛏、鲍鱼等海贝,可年产海贝约五万吨,这些海贝不但可以通过大量滤食海洋植物来减少赤潮的发生,还能使海水中的大量有机碳颗粒为碳酸钙。

二是大力建设现代化的渔业园区。主要是从四点来做,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大棚养殖和节水节地养殖;二是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过程当中,通过接种克隆菌、光合细菌、益生菌等有益菌来使水体之中的有机质分解掉,加快物质的循环,促进水质的改善,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三是在投放饵料时,应该确定最适宜的投饵量,尽可能地减少散饵和残饵的数量,减少或防止由饵料投放造成的水质有机污染;四是鼓励养殖户改造养殖设施,支持养殖设施的标准化,实现进水和排水的分离,建设废水沉淀池,实现虾、蟹、贝、藻的生态化、立体化养殖,尽最大努力保护海洋环境。

2.2 降低近海养殖密度,逐步发展深水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前所述,近海养殖特别是无规划、少管理的过度近海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而与近海养殖相比,深水养殖不仅抵抗风浪的能力和抵抗海流冲击的能力较强,而且能够减少水产养殖对于滩涂、海湾和浅海所造成的污染。因此,就目前来说,深水养殖是代替传统近海水产养殖最为理想的方式。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深水养殖的投资远远高于近海养殖(以网箱养殖为例,4个普通水产养殖风箱的投资不到30万,而一个深水水产养殖网箱的投资就高达50多万),多数近海水产养殖户对于这么大的投资望尘莫及。因此,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即一方面对近海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强化近海养殖准入制度,降低近海养殖的密度,不符合要求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一律不得在近海开展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开展深水养殖示范生产,逐步引导近海水产养殖户开展深水养殖。当然,在发展深水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在确保养殖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避免近海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再度出现在深水养殖过程中,否则我们将遇到更大的问题,得不偿失。

2.3 对水产养殖药品使用给予科学指导,尽可能使用绿色药品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总要采取措施对养殖水域进行清理,各种药品的使用在所难免。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各类技术部门应该对养殖户的消毒药品和疾病防疫药品的用量进行指导,大力推广 “绿色药品”。所谓的“绿色药品”是以人的安全和生态和谐为最高追求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残留。此外还需要环保部门不间断地对近海水环境状况进行监督,实时地向养殖户、技术部门提供海水环境的健康指数,为养殖户和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养殖 水体污染 危害 预防调控 措施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命线。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对水域的破坏性开采、不合理利用及大量污染物肆意排放等,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目前养殖生产中的污染现状

1养殖者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我国目前养殖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不太乐观,第一,养殖的分散性较大,规模小,范围广等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也给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麻烦。第二,放养密度增加,放养方式单一化,放养品种混养不当,进行日常管理和环境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且不到位,使得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第三,由于生产者对质量的意识淡薄,导致对养殖环境与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忽略了预防及控制疾病的工作;只注重管理,不惜采用多种药物,且加大用药量治疗鱼病,鱼体药残普遍存在,水体药残比较严重,造成水产品的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水产品食用安全系数下降。

2重视产量,忽视水体污染及其带来的危害

为了获得较高产量,水产养殖逐步由粗放式养殖转变到集约化养殖,不断增加密度,提高投饵量,忽视高密度与高投饵所带来的大量残饵、排泄物沉于水体而造成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投入水体饵料通常有/"2或更多未被鱼类摄食,产生的残饵、残骸与鱼虾排泄物一起沉到水底,通过耗氧并分解为氨氮,使其转变为氨化物、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危害水体。高密度养殖使水域自净能力变差,致使大量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水中滋生,水质严重恶化,而污染水体则可通过水流动导致邻近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四处蔓延。

2长期以来污水的乱排乱放

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过任何处理或不按标准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使一些近岸水域生活污水量和有机物废弃物含量日益增加。污水中各种有毒物质、化学物质、重金属等一旦进入水体,将改变水体理化性质,影响各种水质指标,当这些污染物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危害。为了防止污水的乱排乱放,可以采取一定调控措施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养殖水体,可经过严密处理净化水体使其无毒排放;可以通过过滤、沉淀、分离除去毒害物质;可用混凝法沉淀污水中可溶性或胶体物质;可用中和法处理酸碱物质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种类较多,单纯只用一种处理方法不能去除所有污染物,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组成一处理系统才能完成。

二、养殖池塘污染的原因

1池塘底部淤泥的积累

池塘既是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随着养殖生产的进行,大量饵料投入池塘,残饵和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一层黑色的淤泥。

一些养殖池塘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养殖池塘缺乏必要的清整维护,池塘底部淤泥无人清理,池底淤泥越积越厚。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生动物有着直接的危害,而且会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 H 值明显下降,从而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这些物质轻则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上升,重则引起水生动物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2滥施药物造成的药物污染

由于水产疾病防治技术滞后及养殖户用药知识匮乏等因素,导致许多养殖户使用价廉、残留严重的农药、鱼药及化工原料,造成了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另外,各种人药、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虽然对治愈疾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水生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养殖水生动物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外源性效应菌和内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更大的病害。

3残饵过多造成的饲料污染

投饲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引起饲料污染。传统的池塘养殖因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普遍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且多人工投喂青绿饲料和植物性原料饲料,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较多,利用率低,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量。

三、养殖池塘污染的修复技术

1彻底清淤消毒

鱼种放养前必须做到清淤消毒,清除池塘过剩的淤泥,进行消毒、曝晒,将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使之无害,并成为植物良好的营养,改善水质和底质条件。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渔业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继承我们祖先冬季夹塘泥清淤的良好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从法律上或经营承包合同上明确规定水产养殖单位必须3~5年清淤一次,彻底改变目前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造成的对池塘养殖掠夺式经营,走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之路。

2转换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

减少苗种放养密度,降低养殖产量,提高水产品品质。加大科学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鱼病监控,实行凭处方购药、用药,推广使用无拮抗、无毒性、无残留的渔药,减少因药物残留造成的养殖池塘的污染。

3改变投饲方式,向颗粒化、自动化发展。

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提倡、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颗粒饲料,并搭设食场、食台,采用自动喷料机投喂,以提高饲料质量和利用率。

4营造人工湿地,进行生物修复。

根据养殖单位自身情况,将部分养殖池塘放弃养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湿地。池底种植芦苇、蒲草、菰等挺水植物,池中放养菱、睡莲、浮萍等浮叶植物、漂浮植物,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养殖污水沉淀池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环境,对养殖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养殖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与生物代谢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氮和磷,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直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通过定期收割湿地植物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系统中去除。

5利用微生物修复

根据微生物原理,对水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正常的有益微生物菌种或菌株,进行鉴别、筛选、选种、培养、干燥等手段制成活菌制剂,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使用方式有两种。

(1)拌饵投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以改善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其消化率和机体免疫力。

(2)直接向水体中役放光合细菌、芽孢菌、硝化细菌等,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以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

结束语

水体环境遭到人类活动或养殖物自身的破坏,容易形成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养殖水体污染,是指由人类的养殖活动、养殖对象自身的分泌和排泄物、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因素,造成水体遭到破坏、水质因子平衡失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毕士川,黄冬梅.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与建议[J]. 中国水产. 2005(04)

[2] 陈俊玉,何建顺.加强水产品药残控制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J]. 江西水产科技. 2005(01)

第3篇

关键词:监管 排放 舱底水 海洋污染

海上运输是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天然的交通大道,随着国内外贸易量的大幅度增长,海上货运量逐年增长,船舶的吨位和尺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海洋污染问题。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往往会在各个舱底形成积水,而这些水最后都集中于舱底,在船舶排放舱底水时如果不严格按照规章程序进行排放,海事部门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管疏忽,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海洋环境资源的缺乏,危害人类健康,造成海洋污染。

一、船舶排放处理舱底水

1.舱底水的产量

舱底水的产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船舶的吨位的大小、新旧、主辅机的功率、管系的装配工艺、艉轴的密封、设备的维修保养、船舶航区和航行时间等等。据日本防污染对策委员会对不同的船舶在不同的条件下舱底水的产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是船舶每年产生的舱底水数量为其总吨位的10%左右。

2.直接排放舱底水的危害

舱底水对船体有腐蚀作用,其成份较为复杂。舱底水积存过多,会影响机器运转;自由液面的形成会影响船舶稳性,从而危及航行安全,所以船舶在营运过程中要适时地排放处理舱底水。如果舱底水被直接排入水域会引起水域污染。据IMO资料统计,由于运输损失每年进入海洋的147万t石油中,有70万t是船舶压载水、洗舱水和舱底水入海造成,其中30万t是由于舱底水排放入海造成的。近年来船舶防污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但舱底水排放造成的污染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因此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应是海事防污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船舶排放舱底水的途径

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对船舶排放含油污水有详尽的规定,排放处理舱底水一般只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将舱底水在船上贮存,抵港时排放到港口接收设施;其二是船舶航行时在适当的水域通过滤油设备将舱底水净化后排出舷外。

第一种途径处理船舶舱底水有很大的局限性,将舱底水排放到港口的接收设施,占用船舶装卸作业时间,而且港口接收设施并不完备。虽然国内主要港口都有足够容量的船舶油污水接收设施,但拥有港口污水接纳船的单位,国家规定的接收船舶舱底水费率较低,而再处理油污水的费用较高,因此他们宁愿接收处理船舶污油不愿意接收处理船舶舱底水。鉴于这些因素,多数船舶选择另一途径,即在航行途中通过滤油设备排放处理舱底水。

第二种途径为非正当途径。有相当一部分船舶违反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不使用船上的滤油设备,使用其它方式将舱底水直接排入水域。内河大型黄砂船尤其严重。海事监督人员应清醒地知道,船舶舱底水除了可能通过滤油设备排放出舷外,还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经过多种途径将舱底水排出舷外。如卫生泵、压载泵及通用泵,只须与舱底排水系统有直接的连接。公约规定,为保障船舶和人员的安全,当船体破损或其它原因大量进水时,船舶在短时间有足够的能力将积水抽排干净。而与滤油设备相匹配的专用泵的泵量相当有限,滤油系统的管径也很小。经滤油系统排放处理舱底水速度慢、故障率高。为保障排放物的浓度低15ppm,船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冲洗和保养滤油设备。如果排放舱底水使用其它的独立泵浦,则排放速度快、操作简单,唯一的麻烦是为了逃避主管机关的处罚就要冲洗掉油迹,每次排放舱底水后必须泵海水冲洗管路。除此之外,一些中小船舶干脆就用潜水泵直接将舱底水泵出舷外。

二、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海事部门通过检查有关防污设备和操作记录的手段,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程序很有限。

1.设备的检查

虽然海事部门对滤油系统的检查相当严格,但对设备的检查结果只能说明在检查的那一时刻设备的状况,而不能说明船方是否遵守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使用滤油系统排放处理舱底水。一些船舶的滤油系统长期闲置不使用,有些船甚至根本不安装,其保养的状态比正常运转排放处理舱底水的滤油系统的状态好的多。船舶不使用滤油设备或滤油系统失效,不能指控船舶将舱底水直接排出舷外污染水域。

2.对有关防污文书的检查

排放处理舱底水的记录更不能反映船舶的实际操作情况,没有一个船员会将舱底水违章直接排入水域的操作真实记录下来,《油类记录簿》“D”项的记录往往都很完美,完整的舱底水数量经过完整的时间通过15ppm设备排放到舷外,即使有个别船员一时“疏忽”,将“短时间内超额定能力处理了过量的舱底水”这一虚拟的操作,记录到《油类记录簿》“D”项,也只不过是估计舱底水的数量有误或伪造事实记录或记录不正规而受到主管机关的处罚,是一种极其轻微的处罚。《油类记录簿》记录的情况,不能作为指控船舶违反国家法规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证据。

将舱底水排放港口接收设施的操作和记录往往是真实可靠的,因这一操作有港方的证明,但是通过这一途径处理舱底水有诸多困难,故采取这一方式处理舱底水的船舶不多。

三、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面对目前的管理现状,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通过提高船员的素质,改善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提高船员的法律素质

船员的法律素质、保护水域环境的意识高低和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程度是使其自觉地通过正当途径排放处理舱底水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船员弃滤油设备不用,在航行途中将舱底水偷偷排掉,然后作虚假记录欺骗主管机关。为了提高船员的法律素质,应在船员培训,适任证书考试等环节中加强保护水域环境的法律教育,把防污染知识作为考试的一门主要功课,考试不合格的不能取得适任证书。

2.改善主管机关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

针对船舶直接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环境的问题,主管机关实施管理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改善主管机关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才能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管理。

(1)流量计的应用

笔者建议在船舶的滤油系统中设置流量计,安装流量计的目的是为了如实记录经滤油设备排放处理舱底水的数量,其原理和安装工艺如同家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表”如实反映出管路中流出液体的数量。安装和拆解都很简单,投资费用也很低。为了达到主管机关能有效监督船舶处理舱底水的情况,安装流量计后必须由主管机关铅封,防止流量计被人为操作。安装位置在滤油设备的含油浓度低于15ppm的油水混合物的排放管路上,流量计的读数可以反映出船舶经滤油设备处理舱底水排放到舷外的数量。

(2)关于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

安装流量计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规定处理舱底水的现象。船上许多泵浦都可将舱底水直接排放到舷外,应急情况的排放是比较少见的,而船舶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应该受到控制。从理论上说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将舱底水应急排放系统中的应急吸入阀或转换阀门铅封起来,如遇应急情况可打开铅封封着的阀门,事后必须在《轮机日志》、《油类记录簿》中及时记录,尽快由主管机关签证并重新铅封。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应急吸入阀需经常活络以保持在应急情况下可用状态,故原则上不应铅封应急吸入阀,与之相连的相关泵浦及其排放管路有本身不可替代功能,更不能铅封起来。因此,只有将舱底水系统中与排放泵浦相连的阀门铅封起来,才能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而又不影响其应急功能。

(3)合理设置港口接收设施

针对目前港口油污水接收船处理油污水困难的问题,应合理设置港口接收设施,一方面充分利用岸上设备,使长期闲置的污水处理场得以利用,没有污水处理场的港口可建设一定容量的污水处理池。

(4)加大对船舶违章排放处理舱底水的处罚力度

即使对抵港船舶免费接收处理舱底水,也不可能杜绝个别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的现象,船方违章排放船底水的地点往往选择在远离岸线的水域,故此对违章排放舱底水的船舶的处罚力度应加大。我国的处罚规章对船舶在港内违章排放舱底水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这显然比国际公约对违章排放所涵盖的范围小,而实际上极少有船舶敢在港内违章排放舱底水,那么我们的处罚规章对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应增大处罚范围。另外,对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的罚款额度也应大幅度增加以震慑那些违章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环境的船舶。

目前由于船舶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油类污染,占据船舶油类污染的很大比例,船舶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油类污染的行为往往是故意行为,主管机关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有效地控制船舶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而对于船舶污染治理来说,加强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坚持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和我国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特别是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统一性,正确处理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与相关海洋环境法的共性和特性关系,坚持在全面系统审查现有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将重点立法与一般立法结合起来,完善海上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时制定全国性的内陆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法规。

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针对操作性船舶污染,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船员充分认识污染海域的危害性,帮助他们了解防止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防污意识。加大处罚力度,对违章操作带来严重污染或屡教不改的船舶,对其采取处罚措施,加强对水域污染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将海域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严格贯彻落实有关防止船舶污染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提高管理标准,改善船舶防污设备的配置,使船舶具有较强的处理废弃物的能力。各类船舶均应按规定装备油水分离装置,港口建设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器材。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民众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只有思想上引起重视,才是彻底根除海洋污染的最有效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4篇

根据有关部门对一些海域的水体的检测,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河流湖海因为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水量的要求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有的水体因为富营养化污染严重,而失去了水体功能。同时我国的近海海域中的无机营养盐严重超标,这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大原因。沿海城市的农业生产多用无机化肥,且逐年增长。同时入海的河流一般都携带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因此也增加了近海区域的污染情况。 

所谓的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大量的氮、磷元素聚集在一起,而导致水体营养过剩。氮元素大多是由于农业肥料和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所导致,因为其当中含有大量的氨、氮以及一些硝酸盐,这些物质的大量堆积很容易破坏水质,使水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氮循环。而磷元素的增多是由于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所致,由于现在人们大多都使用含磷洗衣粉,因此污水中的磷元素含量较多。这些物质的大量堆积就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些水藻类植物过剩的繁殖,正是因为他们的大量繁殖,而吸收了水中大量的氧气,从而导致其他生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也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下,因而导致了现在的水体腐蚀甚至是发臭的情况。 

二、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对策 

首先得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预防,要想让生活污水不再成为污染水源的原因之一,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合理建设相关的排污体制与系统,让生活污水能够顺利被利用,这样既不会污染水源,同时还缓解了水源不足的压力。严格控制排放污染源,检测废水中的氮、磷含量,据此,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一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要想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大力提倡人们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来减少污水中的含氮、磷的含量。 

其次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性的方法来治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挖掘湖底的沉淀物,或者是注射含氧清水,从而来保持水体的有氧状态,与此同时,还可以抑制水体底部氮、磷的释放。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缓解一些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费用也较高,不适合大面积范围采用。还可能会对水体中的植物或是微生物造成一定损害。还有就是在缺氧的情况下,氮、磷元素会被重新释放到水中,重新再进行氮、磷元素的处理就更加不方便了。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一次性到位,避免反复。 

除此之外可以采用化學方法来治理,可以采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在早来被杀死之后,还需要一些工作人员及时从水体中将藻类捞出,防止藻类分解除氮、磷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同时还可以向水中添加一些新的化学物质,促进水体自身的净化。另一种方法是向水体中投放一些能与含磷化合物反应的化学物质,通过和有害化学物质的反应,来消化掉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上边所述的物理方法相比,费用相对来说降低了许多,效果也比之前要好很多。 

较有成效的一种措施,生物措施。它是通过在水体中种植一些能够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的水生植物,他们能够通过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以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不仅美化环境,而且也有助于水体的健康。当然这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污染源的不同来选取合适的水生植物。较好的一点是这些水生植物的茎叶能大量吸收水体的氮、磷元素,因此在他们枯萎后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或是燃料,或者是作为沼气的原料,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所以这种办法可以被广泛应用。 

还有一种特殊的办法,那就是放养鱼类。通过定时的向湖中投放一些肉食性鱼类,让这些肉食性娱乐去捕食那些小鱼,因此来减少浮游植物量。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透明程度,改善氧气在水体中的总含量。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利用价值较高。一般情况下,相关地区也适用。 

近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只通过单一的解决办法和策略是行不通的,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对水体起到作用。同时也可以借鉴相关区域治理成功的经验和措施。不仅要从氮、磷化合物入手,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来保障相关策略和措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章元等.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1,4(3):18-24. 

第5篇

摘 要:为了满足高端海产品市场的供应需求,鲍鱼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期间产生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其中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成了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据此,笔者针对鲍鱼养殖存在的问题,浅析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

关键词:鲍鱼养殖;疾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6

1 鲍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水域污染加剧

海洋产业的发展及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进近海水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指标下降及频发赤潮;鲍鱼养殖户在使用和管理养殖水时,未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便将其排入海,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及不同养殖户的鲍鱼交叉感染疾病;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饵料,会污染鲍鱼养殖的水环境,鲍鱼的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水环境的质量。

1.2 鲍鱼养殖品种缺新

2006年,国内开始规模化养殖皱纹盘鲍,但近年来,皱纹盘鲍近亲繁殖情况严重,导致其种质退化及性状下降,如20个月的最大重量从200g降至100g及其夏季存活率仅为10%~50%,同时虽然绿盘鲍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优于皱纹盘鲍,但养殖户对其的接触甚少,致使在绿盘鲍的规模养殖上相对滞后。

1.3 营养与饲料研究滞后

在夏秋季节,鲍鱼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但目前,鲍鱼专用饵料的养分远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外加饵料的加工工艺滞后,导致饵料的卫生质量差及污染养殖水域,从而降低了鲍鱼的抗病能力。

1.4 鲍鱼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落后

常见的病害包括以肌肉萎缩症和裂壳病为主的病毒病、以溃烂病、脓毒败血症、脓疱病、弧菌病为主的细菌病、真菌病及寄生生物所致的疾病等。

1.5 鲍鱼养殖工艺落后

常见的养殖工艺包括工厂化养殖、海底沉箱养殖、潮间带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及底播养殖,但在后4种养殖模式下,自然条件的影明显且鲍鱼病害的防治难度较大,而在工程化养殖模式下,鲍鱼的养殖密度高及水质的监控难度偏大,因此易发疾病。

2 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针对鲍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笔者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具体如下。

2.1 裂壳病

由球状病毒所致,具体特征包括:病毒发生在血细胞质中,具有双层囊膜、无包涵体,约为80nm;传播途径一般从鲍鱼的口部进入体内;裂壳病多发于室内育成期或室内越冬期。针对裂壳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通过改善鲍鱼的生长环境来增强其体质,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2.2 肌肉萎缩症

由病毒感染所致,具体特征包括:贝足肌肉直接萎缩坏死;发病率与水温有关,以每年的4―8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中在水温>23℃时增高及在水温25℃时降低;最大的受害对象为体长约长1.5cm的鲍稚贝,致死率约为50%。针对肌肉萎缩症,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2.3 溃烂病

由溶藻弧菌感染所致,即当鲍鱼体弱或受伤时,真弧菌将从鲍鱼的表皮组织进入其体内,从而引起细胞脱落及足、外套膜干扰。针对溃烂病,建议采用如下治疗方法:先用25~50mg/L的盐酸氯霉素海水溶液浸洗0.5~1.0h,或用5%的磺胺二甲氧嘧啶海水溶液浸洗2~3min,或用1%~3%的磺胺异啶恶唑海水溶液浸洗3~5min,再将鲍鱼暴露在空气中约10~15min,再将其放入海水中。

2.4 脓疱病

由河流弧菌所致,具体发病特征如下:感染对象以3~5cm的稚幼疱为主;发病时,会在JE肌上产生白色脓包及在腺癌破裂后,流出白色浓汁及留下深0.2~0.5cm的孔,从而导致鲍鱼的食欲和附着力下降。针对脓疱病,建议采用如下防治办法:每日用6.25g/m3的复方新诺明或3.12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复方新诺明+1.56g/m3的氟苯尼考或6.25g/m3的氟哌酸+0.78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复方新诺明+6.25g/m3的氟哌酸浸浴3h,以3d为一疗程,每隔3~5d再进入下一疗程。

2.5 气泡病

由变质饵料或溶氧超饱和所致,其中氧的饱和度为150%~200%。气泡病常见于幼鲍中,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减半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在严重时停喂;加大换水量及彻底清洗残饵;先对饲育网箱进行消毒,再用10~20mg/L的优氯净浸泡3h,再取出晾干;清除死鲍,以防高蛋白分解出硫化物而危害幼鲍。

3 结束语

针对鲍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常见的疾病,笔者认为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即深度优化鲍鱼的养殖条件及积极研究鲍鱼常见疾病的治疗技术,从而发挥鲍鱼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支柱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宗源.黄歧半岛鲍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大观周刊,2012(50):162.

第6篇

关键词:海域环境;现状;污染;防治

窗体顶端Abstract: Marine pollution is increasingly aroused the concer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2009 Ocean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carried out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status and cause of pollution of our marine environment, the summary of our water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to be taken.

窗体底端

Keywords: sea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pollution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邻接四海,面积辽阔,按海域的自然边界约为470多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7371个。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公里,领海和内海面积38.8万平方公里。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依托邻域之一。但是多年来,我国的海洋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1 我国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目前,我国管辖的大部分海域的海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但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比较严重。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7.3%。其中,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分别为20840和2972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19.6%和17.7%,表明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多年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一直是我国海水污染严重的区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一直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 我国海域污染原因分析

污染物入海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陆地通过江、河流入海;二是污染物先扩散到大气中,再被带入海中,如农药、放射性物质等;三是直接向海中排放或丢弃,或由航行的船舶排弃或事故泄露等,其中以油污染和废热污染尤为严重。

综观多年来我国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区域全部集中在近岸和大的河口海域,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陆源污染物排海、海上养殖污染、海上运输或海上突发事故产生的污染,以及其他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

2.1陆源排污

85%以上的海洋污染物来自于陆源污染,据2009年对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污染物的监测评价结果,我国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是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均属于常规污染物。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其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人类活动的排泄物、废弃物和工业污水,氨氮也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另外,农田也是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氮肥、磷肥大多数最后都流入河道、并入小型河流或者其他入海排污口。

2.2养殖污染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的兴起带动沿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海洋污染造成不小的影响。养殖污染主要表现在:浅海养殖、池塘养殖和滩涂养殖过程中过剩饵料、排泄物及清池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最终排入近海水域,长期的密集养殖易形成生态环境恶化,水体严重缺氧,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甚至引发“赤潮”; 养殖区布局不合理,密度过大,其数量超越环境的承受能力;养殖污染未及时处理,成为养殖灾害的潜在隐患;养殖区海底潜积的鱼饵残渣,与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混合,造成海水水质交叉污染,使养殖区水域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2.3船舶污染

随着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壮大,船舶污染已成为海域污染的重要污染来源。船舶污染主要表现为:一是船舶操作污染,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如,含有害物质的洗舱污、含油机舱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海等。二是海上事故污染,船舶由于发生海上事故,造成油等各种污染物质泄漏,从而导致海洋污染。三是船舶倾倒污染,主要是经由船舶将各种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污航道河道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等,倾倒入海。

2.4海上工程开发污染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钻井船和采油平台废弃物、含油污水对海洋造成的污染逐渐引起重视。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域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油类、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二是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三是人为过程中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

3 我国海域污染防治对策

海水是一个庞大的流动体,一旦污染则治理极其困难。因此,海洋污染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全球携手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污染物排海,特别要加强入海河流的全流域污染控制治理,力争早日使海洋恢复洁净且更加健康。

3.1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九五”期间水环境保护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了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国家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流域水污染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修订了污水排放标准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的重新修订和颁布,进一步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水环境保护,促使水污染防治工作从区域治理向流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污染控制大踏步迈进。尽管这样,目前水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能使超标排污者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惩罚,各级政府还没有真正负起环境目标责任。

3.2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近岸海域是沿海陆域生态系统与海域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现行的“先陆地、后海洋”、“以陆制海”的观念,促使人们为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尽快提高,而向陆域和海域无限制的索取,对海洋的开发强度超出了海域的承载能力,破坏了“陆海”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家重大经济政策、长远发展规划和区域开发建设,首先是实行水环境影响评价,应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主要矛盾而给予充分重视。

3.3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不合理、调整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历史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因素。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战略转变,是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出路。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社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突出重点,体现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和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支持能全面带动和促进海洋各行来发展的海洋主导产业;支持对缓解交通、能源、水资源紧张状态影响大的海洋产业;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耗原材料少、排污少和效益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3.4改善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分布

资料表明,海域环境功能不同,扩散系数不同,环境自净能力和最大纳污量也不同。为合理利用海洋环境自净能力,并与人为措施相结合改善海洋环境,应积极改善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分布。在全国各海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一类、二类海区禁建污染型企业,调整一、二类海域原有企业,削减排污量;排污量大、污染严重的,有计划地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优化排污口分布,选择最佳排污口位置。为合理利用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有意识地将排污口设置在海水交换活跃区,改变现在部分排污严重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含排污河)分布在重要海洋功能区、水交换不畅的近岸海域的布局。

3.5强化总量控制

根据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各海域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在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各海域环境功能进行环境容量分析,确定各环境功能区的最大纳污总量,对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分别分析计算,做为各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总量控制目标。并将总量控制目标分配到源,实行源头控制。

3.6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故性油污染

建立全国范围的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制定多层次应急计划,建立预警系统和高效快速的应急组织,实行领导目标责任人制度和问责制,对大的溢油事故采取一切可能的以减轻或控制措施。

4 结语

多元化的环境投资不但对水环境保护有力,也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环境投资的真正兴旺,这是环保的出路。要在环境污染惩罚措施,环境成本,发展资本市场,扩大对外环境外交力度上下功夫突破,使环境保护突破制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另外,对全国的水环境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综合治理,让21世纪的水环境更加清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化学需氧量;无机氮;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崔 娜(1965―),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4603

1 引言

金州湾是渤海在金州区西部的一个较大的海湾,也是金州城区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最终归处。因此,分析其海水水质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为今后对金州湾治理改造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以金州湾海域水质2006~2010年间,每年3次,6个监测点位[1],24个监测项目[2],4 300余个监测数据为基础和依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3],分析湾内水质污染变化趋势。详细分析了6个监测点位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化需氧量等项目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海域监测点位设置概况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地理位置如表1及图1。

2.2 海域水质各监测点位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根据大连市1998年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金州湾海域设置的1、2、3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3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三类标准;而4、5、6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二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二类标准[4]。

图1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おお

2.3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分析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近岸海域二、三类水质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图2至图5。

分析表明,近年来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三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为了判断金州湾二、三类海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分析污染趋势,对2006~2010年金州湾水质中的上述4项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中心趋势概括”和“分散度概括”法判断、Daniel趋势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中的无机氮、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三类海域中的生化需氧量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二、三类海水各项综合污染指数统计及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表2及图5。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水质中4项主要污染物监测值的分析,经检验(w检验),其分布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海水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潜在的上升趋势;三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潜在的上升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金州湾二、三类海域海水的水质污染程度均呈潜在的上升趋势。

3 海域水质现状分析

2010年金州湾海域水质,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1、2、3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三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3号>2号>1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4、5、6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6号>5号>4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对金州湾海域第二类、第三类功能区水质监测的24项指标中,尽管有近20项指标符合相应功能区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但仍有个别项目超出国家相应标准。

4 海域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1)据调查,金州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金州城区内90%以上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或经部分处理后,通过红旗河、北大河直接排入金州湾。2009年各排水区向金州湾排放的具体水量和水质情况如表3。

(2)西海垃圾处理场没有封闭,底层无防渗漏设施,海水长期冲刷造成污染物溶入海水中,影响近岸海水水质。

(3)陆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入海和海水养殖与海上捕捞作业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对海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5 海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5.1 开发不合理、近海资源退化

海洋资源包括滩涂、海域等可利用的渔业资源。目前,近海渔业发展受阻,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岸线开发利用不合理,以及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了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和食物链的结构,破坏了浅海海底的生态平衡,资源量锐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影响了海上经济的发展。

5.2 污染趋于严重,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大量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水及城区的生活污水,都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金州湾,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还有农业生产过程性等污染,日趋严重,都严重污染了金州湾近岸海域环境,而且海域内养殖和滩涂养殖、海上渔船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严重危害。海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海水质量也随之下降。

6 海域生态环境主要防治对策

6.1 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实施金州湾环境总体规划,对主要入海河流红旗河及北大河逐一制定流域环境污染治理规划,与陆地环境管理紧密配合,加强各部门合作,强化协同治理,共同解决好金州湾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6.2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力度

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控制制度,把陆源入海排污作为控制与治理重点。加大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运作力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6.3 加强海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近岸海域功能分区管理,按照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开发空间,促进金州湾开发利用规模、强度与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水产加工、养殖工程的审批。加强海湾渔业水域等重要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科学养殖,使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和天然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

6.4 加大宣传力度

严格法规和制度,控制金州湾海域环境污染。加强近海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禁污染物超标排放,并不得增加新的排污口,减少污染物排海量;严格控制沿海水产品加工废水和港口、船只排油污染;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海域倾倒垃圾污物。

7 结语

通过对近5年来金州湾近岸海水的监测结果分析,目前就主要的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海水水质将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加快海上金州经济的发展,提高海水质量,严控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扩建并保证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08.

[2] 国家海洋局.HY003.4-91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90.6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