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10:01:16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素养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我国,初等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我们最初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开始有自己想法的融入在小学教育阶段,因此这对于小学教育属于一种考验。我国的小学教育,最主要的是较好地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艺术素养课程基本上很难得到教师跟家长的关注,除非是专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机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艺术教育为研究内容,为提高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初等教育的艺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入手,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等教育专业下艺术素养课程的现状
在我国最开始的基本课程是有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可是到现如今很多小学教育中的艺术素养下的课程普遍没有得到我国教育的关注,因此这对学初等教育专业下学艺术素养课程的学生是一门考验。目前在我们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教师,大多是不分文化类和艺术类的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由于经济的限制,武陵山地区的中小学的美术设备相对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拥有完整的美术器材的人数很少,甚至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全的美术器材。当前很多学生脑中基本没有“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比如在武陵山区的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画画,要么叫学生去模仿别人是如何画画的,或教教简笔画,甚至有的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正课,做这些正课科目的习题。虽然国家的教材中有美术课本,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开设这堂课给学生,一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器材设备,二是在我国升学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艺术类的课程,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三是有的学校的确缺乏师资力量开这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大多会被别的课所取代,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也只是会講一些理论课和简单的一些图画内容。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即使聘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仍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必须要将他们审美的方面作为切入点,因为一个人若不懂什么叫审美,那么对美的认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颜色搭配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要偏重于颜色搭配,进而提高学生后期的构图能力。
(一)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通识性和实践能力的融合
在艺术素养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通识能力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的改革上必须注重艺术素养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在新课程的开发上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艺术素养课程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学校应该要搭建一个小学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合作学校中教学生这门课程,并且利用合作中来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标准[2]。
(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创新能力
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为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之前的课程方式实施改革,真正意义上实施和运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安排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黑板报设计和手抄报操作少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艺术素养课程的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素养课程中,要想打破之前的常规思维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之前枯燥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就是打破这一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和灵活的掌握知识[3]。
(二)活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还是课堂中,都是存在着美,因此这要我们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做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也让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的课程,是一门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的课程,它的主要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我们当今时代下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现在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当前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具有普及性以及通识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胜.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研究———以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6(6):205-205.
[2]黄耿东.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以美术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6):28-31.
一、 创设良好氛围,激发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艺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也就会对艺术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方法有:讲故事、歌舞表演、猜谜语、做游戏、教师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等。
如:我在教学《我有十个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谜语:“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由学生猜出谜底,再说说“手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由“手”的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了解手的基本结构,用途,并有机地渗透德育,在情感、态度、感知和内容上为学习本课作积极铺垫。
二、 抓好课堂教学,养成艺术习惯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艺术与游戏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性。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激发和流露,使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和充满激情与快乐。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放开的度难以把握,放开后就很难收回。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学会听音乐指挥、听节奏指挥、听口令指挥、看手势指挥等,使之有效调控课堂,让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时常用一句学生熟悉的旋律组织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只要听到我弹的旋律,就会自觉地停下手中的活动并安静坐好。其次,我要求学生养成在画画时,不使用铅笔、橡皮擦,直接用彩笔画;唱歌时,坐直吸气等一些艺术习惯,这些习题的养成,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三、 围绕人文主题,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的明显特征就是体现人文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 等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如《小鸟的家》中,我给学生讲解了人类对大森林的破坏,使得很多小鸟无家可归。一名学生画了一幅画,画中小鸟的眼泪变成“泪雨”,滴在伐木者的机器烟囱里,他说:“小鸟想让机器变坏,人类就不会破坏它们的家了。”又如上《小土粒》一课,教师给学生讲了1998发生的特大洪水灾难,许多小朋友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爱护土地。这样,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
四、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连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程。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式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尽可能地多样化、丰富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玩具进行曲》拉开了帷幕。“你最喜欢哪件玩具?请你演给大家看。”顿时,一群孩子呼啦一下钻在玩具堆里,七手八脚地玩起来,有的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课堂里“乱”成一锅粥,连我也被学生拉来拉去帮忙。孩子们的忙碌终于有了结果,在优美的音乐里,他们一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小木偶、洋娃娃、小狗、小马、小鸽子……孩子们手拿自己的“绝活”进行出色的表演,惟妙惟肖,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整个课堂在乐曲声中充分表现了艺术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学习艺术的乐趣,还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活跃;学生互相结对讨论,培养了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积极的个性和品质。
五、 推行多元评价,促进艺术发展
关键词:插花艺术;中职生;美育素养;提升;途径
《插花艺术》是园林、园艺等有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主要是通过各种花材,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从而表达出一定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1中职生美育素养的要求及现状
马克思说:无法辨别美的人是可悲的。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的不断追求,中职生在不断学习文化和技术的同时,还要懂得美、欣赏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专业技术去创造美。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中职生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但现阶段的中职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差,对植物花卉没有太多的认识,同时对美学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对美的认识能力不够,创造美的意识也不足,这都给园艺专业学习带来很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2插花艺术涉及到的主要美育内容
《插花艺术》课程涉及到诸多美育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育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能为学生提供美育学习的机会。这里涉及到的美育内容主要有:学生对花卉的欣赏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学生对美术的关注,通过美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美学原理;学生对文学艺术所创造的意境美的体验;学生通过花材的运用所形成的劳动美。当然这些美的体验并不是单一的,它在插花艺术中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插花作品就是诸多美的品质的体现。通过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学生对美必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逐渐提高其对美的欣赏能力。
3插花艺术教学对中职生美育素养培养的途径
3.1通过花材形式,让学生感悟自然纯真美
插花艺术主要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花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布置,从而产生美好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愉悦享受。多姿多彩的花材是塑造美的基础,同时,这些花材本身也具有吸引人的美感。每种花材的根、叶、茎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自然的和谐之美,把不同种类的、极具自然美的花材进行组合,便会产生另一种美。看着这五颜六色的花材,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多彩绚丽,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插花艺术的构思,也许就被眼前这光彩夺目的花材所折服。这是自然而然的美,而大自然的这种美正是学生学习美、欣赏美的源泉。
3.2通过美的需求,让学生关注美术艺术美
美育素养离不开美术这一学科艺术,显然,美术教育是大多数中职生所缺乏的。在《插花艺术》这门课程中,需要很多的美术理论,需要美术功底作为插花的模板,更需要美学原理作为插花的支撑。尤其是插花在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整体的构思、意境的营造上,都与中国传统的美学原理和法则相一致。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美学理论、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在课程中如果需要用到美学、美术的知识,必然会主动去关注、去学习,这样就能够由教师的讲授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美术、美学这一艺术的学习积累产生较好的效果。
3.3通过插花艺术,让学生感受文学意境美
在很多人看来,美学是抽象的、让人难以捉摸的。其实美也是具体的,那些形色繁多的花材本身就是美的,完整的插花作品更是美的艺术品,所以,美也是实实在在的。在传统文化中,美常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以塑造意境美为重,在插花艺术中,也常常借助于文学意境构思插花作品。例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句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可以用插花艺术表现最后一句的意境美,这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意境与插花的意境美是一致的。学生在插花的同时,必然要多学习古典诗歌,从而不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4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
关键词:水族 观赏鱼 教学 艺术
《水族生态与技法》是我院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观赏鱼的养殖与鉴赏、水草的栽培与布景、水族生态基础、观赏鱼病害防止等内容。如何利用本课程的特点和水族造景艺术欣赏的优势,把以单一传授养鱼技能的选修课与艺术素养教育相融合,达到科学与文化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通过对金鱼发展历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人类审美本质的认识
金鱼是世界四大观赏鱼(即金鱼、锦鲤、淡水热带鱼、海水观赏鱼)之一,是人类饲养得最早、饲养历史最悠久的观赏鱼,素来以体态优美、色彩艳丽、性情温柔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资料和现代科学实验均证明金鱼起源于我国的野生黄皮鲫鱼。
金鱼在人类饲养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野生时期(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具有观赏价值的变异)、半家养时期(将产生变异的野生鲫鱼有目的地在池塘等处放养、繁殖)、鱼池家养时期、盆养时期、有目的选择时期和杂交鱼种时期,从最初在野生鲫鱼中偶然发现了金黄色变种的金鲫,到如今约有500个金鱼品种,共经历了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
通过了解金鱼饲养和发展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即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植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对对象改造过程中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金鱼遗传变异过程中的一些规律,通过自身努力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特定的改变,变自然为人为,是符合人类天性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人类自身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被自己肯定,从而由衷地产生自豪、喜悦、愉快的感觉,也就是美感。
所以,金鱼是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审美对象,金鱼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和贡献。
二、观赏鱼品种优劣选择中的审美
观赏鱼存在的目的就是产生美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引种、繁殖,还是仔鱼的养成和成鱼的饲养,都要注意品种的挑选,去劣存优,而在品种的选择上,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色彩、体态和姿态是观赏鱼欣赏的三大指标,也是通常情况下对观赏鱼品种优劣的主要评判标准。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凭借色彩去感知世界、改造世界、传递信息,并习惯性地为色彩定义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观念。比如红色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热烈奔放;黄色与大地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沉稳尊贵;蓝色和海洋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博大深沉……书中对观赏鱼颜色的描述为“白如雪,红似火,黑如墨,似玉胜玉,似霞非霞……”。观赏鱼的色彩是鱼种选择过程中的第一指标,色彩是否艳丽饱满、柔和统一是评判观赏鱼的首要要素。然而,色彩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思想范畴的审美,而不能仅仅从鱼自身的颜色考虑,比如在某些环境下醇厚的黑色有着不幸福的含义。
体形和姿态是观赏鱼品种选择的另外两个指标。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追求新奇也是人类审美观念中重要的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鱼、锦鲤在人类长期的饲养、选择和培育中才会产生大量优秀的品种。人们通常会认为鱼缸里的观赏鱼跟其他鱼的区别越大(变异越大),则越优秀,比如金鱼中的“龙睛红帽子翻鳃绒球”集众多金鱼的特点于一身而成为金鱼中的极品;热带鱼中体态如魔鬼的光背电鳗、飘逸如穿纱的神仙鱼(天使鱼、燕鱼)、行为特殊的反游猫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在观赏鱼品种的选择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比如国粹金鱼,其外形、姿态深受国人喜爱。上世纪70年代以后,金鱼作为四大观赏鱼品系之一开始大量出口,此间,金鱼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引起了金鱼饲养的热潮,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鱼饲养、品种改良的热情还在国人之上。而金鱼在欧美国家,虽然身价不菲,但爱好者却不多,究其原因,金鱼的美学特点不符合西方文化的要求。再比如,在中国大陆地区深受广大观赏鱼爱好者喜爱的水泡眼金鱼,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则少有人问津,因为当地居民认为水泡眼虽然好看,但其眼泡易破,不符合对风水的要求。
可见,在观赏鱼品种选择过程中,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素养都对选择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态水族技术对艺术欣赏的影响
如果说观赏鱼的选择和育种过程中,人的审美观念对结果起着最主要的作用,那么,在观赏鱼饲养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则同时需要良好的审美观、艺术素养和优秀的饲养技术。
1.水族器材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饲养观赏鱼的第一步不是养鱼,而是选择合适的饲养设备,包括容器、水处理器材、水环境控制器材等,这其中对观赏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容器。容器不仅是鱼和其他水族生物生活的场所,它还同时是最直接的观赏对象,对水族的观赏起到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在容器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贯彻“器景和谐,内外统一”的原则。现代水族领域均流行使用玻璃水族箱养鱼,箱内一泓碧水,若干游鱼,草绿水清,是观赏鱼的最佳选择。我国的陶瓷、紫砂等工艺自古就冠绝天下,既是常见的日用品,也是极具价值的工艺品,若选择合适的陶瓷或紫砂容器来饲养鱼只,将容器置于厅堂花园,远则观器,近可赏鱼,也有着非常好的观赏效果。
选择适宜的容器大小、颜色、形状,除可以对内部的水族布景和鱼的观赏起到红花绿叶的衬托作用外,还可以让容器与室内的装修或花园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景中有鱼,以鱼衬景的作用。而一旦选择不当,则会大大降低鱼和水族箱本身的观赏价值,甚至会影响周围的景致和环境。
除了容器以外,其他的水族器材,诸如温度控制设备、过滤设备等,合理选择,适当布置,用心装饰,也可以给人整体上整洁、别致的美感,甚至能对水族箱整体上的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水族造景技术对欣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如果水在水族其他方面都是技术占有主导地位,那水族造景技术则是以艺术为中心了。
水族造景技术是由我国起源,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最近十几年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水族箱、鱼池等观赏鱼养殖中的装饰技术,其代表是海水SPA造景和淡水水草造景。
不管是海水造景还是水草造景,都需要造景者结合自己所使用的容器和所饲养的水族生物,确定是进行以景衬鱼还是以鱼衬景又或者是鱼景结合的方针,合理选择造景中所使用的材料(比如石材、沉木、水草等),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规划布置,最终形成美轮美奂的水族景致,带给观赏者愉悦的美的享受。
合理、适度的造景,既可以大大增强水族箱的观赏效果,又可以为生活在水族箱中的生物提供接近于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使其中的水族生物生活得更好,自然其观赏效果也更好。如果再把园林技术引进到水族造景中,以水族为中心进行景观造景,又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模拟景观,比如在寒冷的北方创造出热带雨林的景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
3.水族生态技术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不管饲养者选择的容器多么漂亮,造景多么美丽,要从水族饲养中得到乐趣,获得长期的美的享受,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水族生态技术。
有的人没有适当的水族技术为支撑,不了解鱼的基本尝试和习性,因为一时的冲动或热情就开始养鱼,结果没有多久就开始面对无休止的死鱼、烂草、浑水的问题,不但没有享受到养鱼带来的乐趣,没有欣赏到水族景致,还为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
因此,水族生态技术是水族艺术欣赏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定的水族生态技术,水族的观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4.生物的搭配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不管是何种造景方式所造就的水族箱,水族箱中的主人必然是鱼、虾这样的观赏性水族动物,在水族箱中放养的不同生物对水族箱观赏效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想象,在如同亚马逊热带雨林一样生机盎然的水草丛中,几条飘逸的神仙鱼或者一群闪烁着亮丽色彩的小型灯科鱼在其间穿行,带给我们的必然是安静、宁谧的美妙感受;而其间如果游动的是让人毛骨悚然的食人鱼,其观赏效果必然大受影响。
水族箱中生物的搭配需要考虑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以植物为主要食物的品种不能放养在水草布景的水族箱中,凶猛的肉食鱼不适宜与提醒较小的温顺鱼种养在一起等;还需要考虑放在一起的若干种生物的观赏效果:比如孔雀鱼、红绿灯鱼都是很常见的、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小型热带鱼,但如果把两种鱼以近似的数量混养在一起,却往往会给人凌乱、没有主次的感觉。
通常如果把多种水族动物放养在一起,需要考虑数量上的主次、颜色上的映衬、体型上的相近、食性上不会相互攻击,只有这样,才能使水族箱保持和谐的环境,为饲养者和观赏者提供赏心悦目的感受。
四、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水族生态与技法》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水族技术,欣赏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点评造景作品,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走进水族馆、观赏鱼场、公园等场所,让学生现场感受水族技术和造景艺术的感染力,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带动艺术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亲自进行观赏鱼和其他水族生物的饲养,加强对水族生态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进技术的熟练;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造景设计、制作等活动,提高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水族欣赏的艺术修养和水族生态技术实现融合。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基本的水族技法的同时,学会在观赏鱼饲养和水族造景中的审美和欣赏,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水族技术的同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实现技术素质拓展和艺术素养提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郁倩辉.热带鱼养殖与观赏.金盾出版社,2004.
[2]王庆祥.水草造景与水草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王权,谢献胜.观赏鱼养殖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摘要: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幼教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在艺术修养方面比较欠缺,出现了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显得的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幼儿教师培养出现了从中等职业培养、高职高专培养、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培养,另外还有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幼儿教师培训班、电大、成人中专等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由于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管理的无序,有些学校把幼儿教师师资培养作为一种资金筹措的渠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没有考虑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否合格,学校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是否具备,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层次和质量不高。有些幼儿园教师对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甚至对美与不美只凭个人喜好去判断。目前幼教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在艺术修养方面比较欠缺,出现了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所以,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显得的十分必要。下面就针对幼师学生艺术素养教学谈谈个人的具体做法。
一、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放眼未来,社会在飞速发展,幼儿教师的文化和艺术素养需要不断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些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生艺术素养课程是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实施情况与主要措施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开展的难度也很大,以我校为例教师开设《幼儿教师艺术素养》课程。
我校选定学前教育专业14级作为试点开设《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方向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在我们一般所知的内容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表现在幼师所涉及课程也就是音乐、美术、舞蹈这三门学科。幼儿教师音乐素养包含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两部分。
(一)音乐方面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培养她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入手,在此过程中加入表演技能、创作能力的培养;以钢琴课为例,钢琴方向课没有现成的教材,而课程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实现,经过教研后为学生精选教材及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选择教材的主要依据:1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手指、实际弹奏水平选择教材。2符合音乐教学授课的形式:集体课、小组课或一对一授课均可,必需充分发挥钢琴授课的优势,以传授弹奏钢琴乐曲为依托(这里我们选择的乐曲难度适中、旋律优美动听、独奏或者四手联弹均可)3能够体现出教育性和趣味性、目的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介绍名家------名作介绍-----聆听欣赏-----分析作品------示范演奏------难点分析------学生练习-----课堂总结-----考核学生。在考核这一环节,我们改变了以往仅凭学生弹奏一首钢琴曲评价学生是否合格,除此以外,加入理论综合,也就是考试成绩100%=乐曲弹奏50%+理论综合素养50%。在在这门课程开设以及教学实践中,四教学改革成效。
(二)舞蹈方面
舞蹈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就在在于舞蹈教学重在实践,要让学生在舞蹈实践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舞蹈的文化艺术,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 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于专业艺术学院,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身体、以及实际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除了加强身体的直、开、灵活、协调等基础技巧训练外,特别是通过舞蹈教学,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我们要改变以往舞蹈教学重技能轻理论教学方法,因为我们培养的幼儿园教师是能在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的教师而不是专业的舞蹈家,所以音乐舞蹈基础理论和技能传授同样重要。
(三)美术方面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审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形成特色的美术学科教学。具体做法:1.教师引导学生审视艺术家所创作的审美主体,了解其在历史背景和具体环境中的位置,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2.揣摩审美主体所表达的艺术家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充分引发想象,深层次感知美;3.培养学生在理解美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作画技巧敢于表现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美术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术美的过程,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到对美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基础,造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会不断探索,积极反思,使这门课程为学生美好的职业未来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晨燕.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研究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美术专业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1-02
在美术专业的写生课程中,能见到我们的学生在画到中间段落的时候,大多有茫然失措之态,用一付求助的眼光望着老师,以此来解除困惑,去除障碍,然专业老师也只能解决一时的疑难,要解决所有学生诸如这一方面的问题,乃致包含其他因素产生的疑惑,让学生自己明白产生问题的终结在哪些?能提供一剂良药即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减轻老师诸多的琐细劳顿是多么惬意的境地,现暂且将自己不成熟的构想抛将出来,以求得良好的回馈,但愿对我们的学生有指引性开导作用,余将其要点概述如下:
一、溯引清源,感悟其艺术本质
以美术的字意就能解剖出艺术本质,美必须是让人有美的感受,和悦儒雅的体验,诗一般的得体而流畅,音乐式享受而陶冶,术则是周密的营造,笔墨与油彩间别致的流露,不温不火的历练,不弃不舍的绝卓追索。二者交织一体方显耐人寻味,别样胜景。
二、寻找大师踪迹,明确表现目标
在专业追求上一定有明显的标杆,从艺术大家、大师的作品中吸收营养,领悟其间不同凡响的思想和技法,在学习和训练中摸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于自己习性的表现方法,以求得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出自己耐人寻味的作品。
三、适时参加有关展事,缩短体验距离
除了拜读大师,大家的作品,勤奋练习外,还需经常性地参加省市、国家级的专业性强的展览,尤其是大学生艺术节的赛事,通过这些赛事和参展能借机观察了解现在艺术发展的态势,学习和领会有关技法的运用与表现,拓宽自己的艺术天地,便于有效地纠正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嗜好,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益。
四、绘画艺术是件既快乐,又有责任感的事业,选择需慎重
作为专业锁定是需每一位选择绘画艺术的学子引以慎重思虑的问题,它既涵盖范围广又系掘展深度极强的学科,真正能见到高风亮节者必是饱经风雨洗礼之人。著名画家兼教育家徐悲鸿就是一典型性范例,他表现的均属于风华正茂、健康向上、有民族风骨的正能量,诸如:《奔马》、《愚公移山》、《田横王百士》、《九方皋》等优秀作品无一不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又是儒雅而快乐的行当,它能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对于事物的爱憎,更能将自然之中的人性美与自然之美传递给人们,让人娱悦让人亢奋。更是使自己在一系列的绘画活动得到无穷尽的收益,在成长中能攻克一个个障碍,跨过一道道沟壑,在历经千辛的汗水中孕育出一个个丰硕的果实。然从事绘画艺术又需是直面坎坷,耐受寂寞、久经磨砺的行当,一则它是由重精神轻利诱的高洁事业所致,二则是作品的优劣为一般观众所未识,普通欣赏者只满足于表象熟识度,往往疏忽于绘画内质的精神体现与思想追求。何况高深探求的作品,愈发让常人一时所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外的历代绘画大师在当朝当代不被人们赏识的事例举不胜举。
五、绘画创作源于生活,且需高于生活
我们绘画专业班的学生,平时只注重技能的探求,疏于综合技巧的追求和体验,尤其是创作作品,往往俟到毕业前期的创作课则惊恐失措,浅显层面的借鉴像片,并且是网上下载的摄影作品,这种不通过自己思索,没有经历语境的行为,就是画得多么细腻都打动不了观念。解决此关口的唯一途径就是平时要多关注生活,为了表现和塑造生活中有表现力的作品,必须是尽可能的调运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集中一切有价值性的因素来体现作品,当然欲意表现一幅好的创作作品将是美好的意境和优良的表现技法的完善结合,为了这一集中完善的流露,必将付出自己的执着精力,甚至是一辈子的不懈追求。
六、艺术素养的提炼,不囿于某一阶段和课程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往往是一个长期性的坚持不懈历练的课程,它不囿于一时一地,不限于一课一题,而是无处不在的显现和存在,需要我们的学生乃至老师的细心观察和悉心捕捉。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