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海洋科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08 17:18:32
海洋科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教学方法

由于国内海洋科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二十多年来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海洋科学科技人才、教授及科研活动相对集中于历史悠久的名校及科研院所,然而高校新增专业从事教学工作活动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有待于系统总结与完善。本文立足于海洋科学的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结合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探讨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现代教学法

通常多媒体现代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而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拥有丰富的表现手段,把海洋科学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表现出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等高度抽象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的海洋现象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关于海洋现象有关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浅入深出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在用多媒体讲授《卫星海洋学》中相关的海洋表面现象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播放海洋上相关视频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当中一些片段,了解海洋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多媒体现代教学法虽有很多优点,但也不可能抛弃或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海洋科学专业当中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必要有一定的板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意义。

海洋科学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方面共有3种方式,首先是海上现场观测,这是海洋学的地学属性决定的;其次是实验室的可控实验,体现了物理实验方法在海洋学中的应用;第三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即计算机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培养方案时,这几点是始终围绕的核心,培养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三个层次的实验技能,基本层次为大学物理的实验技能,计算机编辑、上网、资料查询等基本使用技能和Fortran等高级语言编程技能;专业基础层次为流体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海洋调查基本手段和方法、数据处理基本手段和绘图表达;工作层面为海上调查实践能力、物理海洋实验室实验技能和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每个层次的课程又都围绕着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如《卫星海洋学》的教学过程中,串行一些卫星遥感资料的处理,增强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引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卫星遥感图像演示,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三、双语教学法

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汉语和某一种外国语(特别是英语)为媒介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可分为不同层次:①双语授课(外文板书,以中文授课为主);②全外语授课(用中作业、考试和答疑);③全外语教学(全外语授课,用外语做作业、考试和答疑)。对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应用较多外语是英语。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双语教学形式,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学,如在《卫星海洋学》教学过程中,讲授海表面盐度、海表面温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等词汇时,采用中英文标注,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网站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网络辅助教学法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网络辅助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使学习的资源更为丰富,学习的方式也更为灵活。这种形势下,海洋科学专业课程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可筹建专门的课程网站,也可建立局域网,如QQ群、BBS论坛等,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实习指导等相关资料都放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学生在课后通过远程方式,可以共享和继续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学专业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设专业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独树一帜为培养海洋学院专业特色人才提供坚实的平台。在近9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也不断对2004年制订的培养方案做了尽可能的局部的调整。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个本科教学方向:海洋地质与环境专业方向和海洋油气资源专业方向,在近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利于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感觉修改和重新制订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对海洋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在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方面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将理论研究与海洋科技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对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1)2004—2006年,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3)2008年,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课程衔接。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实践教学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或是实验条件有限,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新的培养方案中,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早期培养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紧密围绕学科方向,加强课程衔接,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B)》等,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2)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主要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3)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选用编写并举,突出特色,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改变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数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于1985年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创办的一所本科院校,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所初显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于2007年,历经数年的建设,已顺利通过学士学位点授予权评审。现将有关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各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目标

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海洋大科学”研究,尤其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科学钻探、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综合管理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为该学科群是解决人类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世界性问题困扰的金钥匙。由此,海洋科学技术成了21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和热点的科学技术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的海洋事业将进行“权益、财富、健康、安全、科技”10字方针战略,并力争经过5~15年的努力,使我国海洋科技在21世纪初的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同期国际水平[1]。

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在2009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作为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东方桥头堡”。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

在此大背景下,我校提出“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力量,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海洋科学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有关专家对专业规划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确定了长短期目标,责任到人,以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我们将《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2]。

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体现我校“上手快,后进足”的办学思路,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3 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学术梯队建设方案,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经过4年的建设,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课程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组建课程教学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前编制较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积极补充新的科研成果信息,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避免出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以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现象。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各级精品课程。

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并由课程教学组对教材建设负责,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建立,目前已有数部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

5 提高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及更新了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建成了部分网络课程。

在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如生物化学、微生物、普通生物学实验室等已建成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科学专业实验室也已初具规模,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投入经费数十万元,用于购置本专业图书文献资料,为学生课外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积极联系,本专业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6 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积极鼓励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教研和教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积极性很高。4年来专业教师共承担了十余项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研究,这些教改成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7 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系统全面实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建立了校、二级学院和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主要监控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制定的海洋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2)教学条件:主要监控师资力量、教材选用、实习实践条件、图书资料等。(3)教学实施过程:2007年我们结合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授课、考试各环节、学生成绩登记、实验等教学环节均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要求。为了把教学管理落到实处,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都有教学检查。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师教案、备课笔记、多媒体课件情况。期中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学运行情况,教师教学材料的齐备,实验和实践教学完成情况,教师相互听课等,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活动。期末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进程表情况,拟卷和试卷批阅分析,考试秩序等。教学检查实行教师自查、系普查和海洋学院抽查的分层次、有重点的检查模式。检查过程有计划、有记录,注重教学信息的收集。(4)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汇报、师生座谈会、教学督导组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毕业生毕业调查反馈制度、社会评价与社会声誉反馈机制等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管理,以便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海洋科学专业第一届学生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 发展方向

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特色不明显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广东海洋大学本科专业多少个

有77个本科专业。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科专业齐全

第5篇

关键词:海洋渔业;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31-02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海渔专业)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传统核心专业,具有百年的悠久历史,该专业在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天津农学院、集美大学等均有开设,但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海洋科学、水产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海洋生物资源评估与管理、高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养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可持续开发、养护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专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海渔专业的学生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本文根据海渔专业近十年的毕业生就业资料,结合调查信息和咨询,拟对海渔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合理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等提供参考。

一、海渔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海渔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不像计算机与金融专业可广泛适用于各种行业和企业,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需要会计,也没有哪一家公司会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而海渔专业则不同,并不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所以就业范围肯定比金融、计算机等专业要窄。但事实上,海渔专业的就业范围也不像大众理解的那样狭窄,仅仅是养鱼、捕鱼、出海等。也正由于海渔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学生不仅接受航海技术、海洋渔业调查与评估和海洋渔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还强化学习数学、物理、海洋科学、水产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所需掌握学习的知识非常多,因而海渔专业的就业范围也相对宽泛。根据上海海洋大学2001~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大致分“升学深造”、“专业对口就业”、“其他就业途径”三大类。

1.升学深造。由前述可知,海渔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强,能在海洋渔业科学研究部门、水产部门和企业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新技术推广与新产品开发、懂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就能达到这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并不多,这时候继续升学深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据统计,每年有20%~30%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其中约有10%~15%的学生选择在本专业深造。在升学深造时可以考虑国内高校,诸如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些学校的海渔专业开设时间早,师资力量强,海渔专业的博士生在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本校或应聘到其他海洋类学校从事教研工作,即便是不能留校,应聘到其他海洋类高校或研究所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升学深造时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海渔专业或者选择相关涉海专业诸如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等,因为本科期间海渔专业学的知识比较多,为攻读相关涉海专业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今研究生推免面向全国招生,如果本科阶段表现足够优秀的话,保研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近几届海渔学生就有顺利保研到厦门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如果确实发现自己对海渔专业不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尽早决定跨专业考研,对往届的毕业生毕业去向进行统计时,发现有不少人跨专业考研考上诸如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也许四年的海渔专业学习并没有增长很多的专业知识,但一定培养了能吃苦、能坚持的品质,据了解这些学生大多自大二开始就为考研而做准备,毕业时,在拿到学位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心仪学校理想专业的硕士生录取通知书。而跨专业考研成功自然也就跳出了海渔专业相对狭窄的就业范围。

2.专业对口就业。进入相关的渔业部门、公司工作可以说是海渔专业最佳的对口就业方向。每年海渔专业的毕业生中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有关部门的选拔考试,以公务员等形式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浙江省象山县海洋技术研究所,以及各省、市、县级别的海洋渔业局或海洋水产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工作。另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进入一些远洋渔业公司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些相关行业的公司,例如海洋渔业仪器和装备的采购销售、海洋水产食品的物流和营销等。据统计,专业对口就业的学生每年约占10%~20%,但这个比例近几年还在减少。

3.其他就业途径。除却升学深造和进入对口专业工作的,就剩下从事其他行业的选择了,而这个比例很大,要占到50%~65%。如今这个时代,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已经是常事,所从事工作与就业岗位毫无关联的比比皆是。所以对于海渔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时从事其他行业也是很普遍的,海渔专业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因而几乎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牵涉到,也为海渔专业的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往届海渔毕业生中有进入航空公司工作的,有进入软件公司、食品公司的,也有进入房地产行业、物流行业的。如今是数字时代,有人仅仅是利用一门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分析技术,对这门技术进行渗透,毕业后就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二、影响海渔专业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由上可知,选择对口就业的学生比例一般在10%~20%,即便将选择在本专业读研究生的学生也纳入对口就业,该比例约为20%~35%,相对还是较低的。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大众对海渔专业的误解、学校对海渔专业未能有效导读,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1.大众对于海渔专业普遍存在误解。海渔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当时报考这个专业时并不清楚这个专业是要学什么的以及以后毕业了是做什么的,报考本专业以及被本专业录取纯属阴差阳错、误打误撞。而学生家长大多教育程度不高,对专业的个人理解较为狭隘、片面,在得知自己的子女被本专业录取时,因为其非热门专业,认定不会有前途、没有好出路,对海渔专业本身的理解存在非常大的误解。而学生在学校未对此专业进行正确解读时,受家长影响,先入为主的意识也对专业本身产生了误解。

2.学校未能对海渔专业进行有效的导读。大众对于海渔专业普遍存在误解,而学校也未能进行科学的普及以及正确的导读。大学承担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而在海渔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并没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专业。虽然也开展了专业老师见面会,但老师有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因为老师在面对了大众长期的误解可能心理上已经疲倦了;或者是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于海渔专业的误解,他们想做的也就只是适当地减轻或矫正那些误解,而没有想过抛开那些误解与偏见不论,为学生重新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校方未能对海渔专业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导读,这也是导致学生误解海渔专业的一个原因。

3.现代社会不良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他们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诸如“眼高手低”,喜欢“坐享其成”,遇到困难就放弃,怕吃苦,与崇尚“实干”、“务实”的“70后”、“80后”不同。“90后”的海渔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遇到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就会害怕畏惧,在心理上产生抗拒,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脚踏实地,在校没有形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到了找工作时,需要出海的辛苦工作不愿意做,而其他要求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工作又因自身专业素养不高无法胜任,在就业时自然就成了就业难的一个群体,更谈不上或不具备去从事相对来说较为艰苦,专业技能却要求颇高的对口专业。

三、对策与建议

1.正确引导,积极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海洋知识的推广,对学生开展有效、正确的专业认知导读,教师应当积极乐观地面对来自社会的误解,努力地探索如何为大家建立科学系统的认知,不能放弃,不能懈怠。学校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也应积极探索,寻求让学生真正对海渔专业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了,才有可能热爱以后将要从事专业对口的行业。

2.端正心态,客观正确对待。海渔专业学生要从旁人以及自己对海渔专业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中跳出来,对海渔专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渔专业在21世纪是一个朝阳专业,发展前景远阔,国家急需海渔专业的人才,而学生自己要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最好能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从心底里喜欢这个专业。

3.努力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大学是可以将一个人变得优秀的最好的时光,一定不能荒废这段时光。海渔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文化课程,积极参与课程实习实践。在重视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不能轻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应当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总结、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自己。

4.积极就业,了解多方信息。在毕业季、求职季正式到来之前,就应该提前为就业做准备。应当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关注相关的求职网站。对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感兴趣时,可以凭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估,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应积极就业,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he key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construction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需要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需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还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①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1 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

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展开竞争的战略空间,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油气与某些金属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保障等方面休戚相关。③海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我们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以培养学术精英为重点,立足于培养行业领袖人才,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博学专长”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一年级按招生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4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面向学术前沿、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④

2 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创新,不同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综合的科学体系。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研究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结构(见图1),全面梳理各课程教学大纲,并基于此课程结构明确了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与参考书,并对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习题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教学辅导、自学指导、教学研结合、考核方式等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2.1 学科大类板块: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宽口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为学习并掌握学科大类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体现出显著海洋科学专业属性和学科特点,具有鲜明“脸谱”特征,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等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科学、流体力学、卫星海洋学。

2.2 专业方向板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反映该方向最基本、原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在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时按“四选一”分流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学习,系统掌握各方向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为专业综合提升建立基础。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生物化W、海洋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海洋污染与毒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地质方向:结晶学与矿物学、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应用地球物理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学。

物理海洋方向: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声学、海洋岩土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海洋化学方向:海洋有机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仪器分析、生物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污染与毒理。

2.3 综合提升板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综合提升板块目的在于巩固提升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专深”与“广博”结合,推进弹性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其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专业选修课则面向海洋领域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

选修课程:海岸工程、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区域海洋学、海洋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油气田综合勘探、海洋水产动物病害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海洋仪器分析、大地构造学与古海洋演化、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环境地质学等。

3 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

海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并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内容整合为牵引”的课程建设。

3.1 注重基础性,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课程精品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师生架起教与学的桥梁。⑤教材,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基于网络等媒介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海洋科学专业真正开办时间是1998年,⑥开办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积累相对欠缺:海洋污染与毒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岩土工程等课程,在国内尚还没有正式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虽有教科书,但不太适合海洋科学专业教学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材具有基础性作用。海洋学院一方面稳步推进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放置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专业论坛、视频答疑和网络留言板,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平台,以此推进课程建设。

3.2 注重研究性,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或数值模型教学

为减少传习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应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突出方法论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讨论。一方面,在普通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动力沉积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优选附近典型地学现象穿插开展野外实习,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并以问题讨论、野外考试等方式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物理海洋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海岸带遥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值模型教学,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型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收集前人对特定地区研究所得实际资料的收集,去除其论证和观点,给出地学背景和分析数据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查阅资料、自主上机实验,并撰写报告。⑦

3.3 注重综合性,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高校应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海洋动力沉积学实验等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⑧海洋学院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安排,除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暑假)、专业实习(二年级暑假)、综合实习(三年级暑假)和毕业论文(四年级期间,以学院各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等课程以外,⑨还开设“综合实验与实践”必修课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旨在开展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或者在大三暑假期间到行业应用部门为期3周/21天以上的毕业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科研训练研究报告或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3.4 注重质量,构建“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监控体系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⑩基于完善的课程大纲,海洋学院通过同行评教、学院师德考核小组成员听课、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成员听课、班主任听课、行政教辅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学院领导听课与巡考等方式,构建了“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考核的过程监控,强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要紧扣质量标准,授课目的要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考试题库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评分标准力求准确,严格考试纪律;反馈控制强调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质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同行评教重点评价是否按课标授课、是否按计划授完课、是否把该说的说到位,学生评课重在覆盖面和代表性,质量分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海洋学院已建立校-院两级评教体系,全面加强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考核的过程监控,并填写听课或评教记录表,学院组织的听课和学生评教实现了对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以学期为周期,周而复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3),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014),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5),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

注释

①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1.22(2):86-90.

②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③⑦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④ 汪帼英,李颖,黄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⑤ 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09.9:30-31.

⑥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

⑧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W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几点设想

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是指图书馆通过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在某一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优势资源后所建立起的阅览室。加强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的建设,对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院的特色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的必要性

(一)凸显学院海洋特色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海洋学院具有海洋特色,因此,设立具有海洋学科专业特色的阅览室十分必要。

(二)加强有关海洋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优势专业学科。而一个强有力的优势专业学科,除了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强大的师资队伍以外,还取决于学校图书馆对此专业学科提供全面而又系统的馆藏文献资源保障。所以,如果说一个特色的优势专业学科建设是其学校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图书馆专业学科的资源建设品牌化就是其发展竞争力的催化剂。就学校目前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而言,专业越分越细,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越趋明显,需求量也越趋增加。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肩负着学校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双重任务,为促进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更是责无旁贷。我院目前有关海洋专业的学科有航海技术系和生物技术系。航海技术系设有轮机工程技术、船舶检验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等6个专业。其中,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和轮机工程技术被列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的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系设有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其教学课程有海水鱼类和贝类养殖技术,海洋环境化学和生物监测及评价等。其中,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是全省高职唯一的专业。另外,我院还有船员培训中心,具体开展了对台渔工和渔民的转产转业及海船船员的培训工作。如何充分考虑这些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把这些专业学科充分转化为学院强有力的专业优势学科,不仅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还要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系统、丰富、深入的海洋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搞好专业学科建设的必备基础。

(三)服务于本区域航海和养殖事业发展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具有“海洋花园”之称的厦门经济特区,航海事业和养殖产业在本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展潜力,对整个厦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的办学特色是以注重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定位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建设需要,以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力争在国内同行领域,办成一所独特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海洋类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因此,要想培养出技能过硬,知识够用,留得住的应用型海洋类人才,加强有关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的建设更是势在必行。

二、建设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的思路

(一)依据原有馆藏基础,对我馆的图书期刊数据按类别进行严格检索和筛选。以图书为主体,对我馆的图书和期刊数据按照《中图法》的类别进行严格检索和筛选,精心选出有关海洋专业学科的图书、期刊以及图片、标本、缩印、电子文献等,并全部集中到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内进行统一管理,供读者借阅。

(二)多途径收集特色文献。为加强专业学科特色馆藏的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教学需求,同时也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热情积极参入到推荐和收集特色文献的工作中来,并采取多种渠道搜集特色文献。如:通过倡导校友赠送、校与校之间的相互交换以及去相关专业的展览馆、博物馆参观和交流等方式,广泛搜集有关海洋专业特色性强、信息含量大的文献资料。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力争形成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

(三)吸收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决策。在面向专业学科服务的建设中,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科专家、教授联系,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到专业文献的采购决策当中,力争多购买一些具有专业价值深厚而又稀缺的文献,拓展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文献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国外文献资源的选择上,因为专业水平涉及多面性,且费用又高,更需专家、教授进行指导选择,图书馆只能根据经费情况、出版状况进行平衡采购。

(四)增强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的电子资源建设。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电子资源具有容量大、检索便利、易于复制,随时随地可迅速传递等优点。因此,必须增强对专业特色阅览室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首先,应充分发掘本校现有的各种电子资源,严格按照专业化和规范化原则,重点开发那些精品专业学科的专题数据库,提供全面系统的专题信息服务。二要对于期刊和书籍的自带光盘进行整理和建设,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光盘电子资源数据库。三是利用超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资源导航库,将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网上信息资源组织在一起,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获取相关信息。

三、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为读者服务的几点设想

(一)合理布局海洋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按照文献的收藏范围、种类、规模及藏书量来规范、合理地对阅览室进行设置,应实行“多元一体的资源布局”模式,使读者在获取文献时方便、快捷。阅览室还应在同一个空间内,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参考咨询等工作,同时,还应有视听资料管理和网络信息检索等服务区域,完成“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既为读者提供开放式借阅服务,又为读者解答各种咨询问题,同时,还为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检索、文献传递和学科信息导航等集成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一站式”服务需求,使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发挥到它最大的潜力作用。

(二)学科化服务人员的配备。特色专业学科阅览室与其它阅览室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其中大多是从事教学和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对各类文献信息的服务需求相比一般阅览室的读者来说,更加专业和系统,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应该在专业学科特色阅览室建立学科馆员机制,在学科与阅览室之间建立起互相贤ǖ那帕骸QЭ乒菰庇μ粞∧切酆纤刂式虾玫墓菰崩吹H危他们应是那些既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背景,又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经常走进教学单位的第一线,了解对口专业的教学课程规划、课题的研究状况,还要积极参与他们的课题项目的研究活动。根据课题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向他们提供整个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以读者为中心,做好优质的服务。1.排架要规范,位置要合理。图书和期刊要在分专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索取号的顺序进行规范排放,书标要清楚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看便知,取阅方便。新书书架和读者当天归还的图书书架应设置在特别显要的位置,使读者能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和了解到新上架的图书和借阅率高的图书。这样,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新书通报的宣传作用。二是能让读者及时了解到近期的图书热点,并可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及其相关领导迅速采购。三是读者在便捷找书的同时,又使常规书架不至于频繁乱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压力。2.位置要舒适,环境要优美。座位应尽量摆放在自然光源较好的窗户旁边,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到自然的空气和利用到自然的阳光。阅览室还应在适当位置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读者置身其中有一种清新宁静、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也能适当调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疲劳。3.做好读者的导读工作。首先,要主动、热情、周到地向读者介绍阅览室的基本概况,如:图书的分布状况、阅览室的作息制度,文献的借阅程序等问题。其次,要指导读者如何利用阅览室的各种文献,比如:如何用馆藏目录系统查询图书,如何对书架上图书进行查取等,使读者能从各个角度充分了解到阅览室的各种文献并会自己加以利用。三要配置先进的硬件服务设施,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等,以方便读者积累和整理资料,提升阅览室的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燕红.谈高校专业阅览室的特藏建设与读者服务工作[J],情报杂志,2009(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