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18:32
序论:在您撰写海洋科学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由于国内海洋科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二十多年来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海洋科学科技人才、教授及科研活动相对集中于历史悠久的名校及科研院所,然而高校新增专业从事教学工作活动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有待于系统总结与完善。本文立足于海洋科学的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结合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探讨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现代教学法
通常多媒体现代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而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拥有丰富的表现手段,把海洋科学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表现出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等高度抽象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的海洋现象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关于海洋现象有关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浅入深出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在用多媒体讲授《卫星海洋学》中相关的海洋表面现象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播放海洋上相关视频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当中一些片段,了解海洋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多媒体现代教学法虽有很多优点,但也不可能抛弃或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海洋科学专业当中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必要有一定的板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意义。
海洋科学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方面共有3种方式,首先是海上现场观测,这是海洋学的地学属性决定的;其次是实验室的可控实验,体现了物理实验方法在海洋学中的应用;第三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即计算机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培养方案时,这几点是始终围绕的核心,培养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三个层次的实验技能,基本层次为大学物理的实验技能,计算机编辑、上网、资料查询等基本使用技能和Fortran等高级语言编程技能;专业基础层次为流体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海洋调查基本手段和方法、数据处理基本手段和绘图表达;工作层面为海上调查实践能力、物理海洋实验室实验技能和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每个层次的课程又都围绕着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如《卫星海洋学》的教学过程中,串行一些卫星遥感资料的处理,增强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引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卫星遥感图像演示,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三、双语教学法
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汉语和某一种外国语(特别是英语)为媒介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可分为不同层次:①双语授课(外文板书,以中文授课为主);②全外语授课(用中作业、考试和答疑);③全外语教学(全外语授课,用外语做作业、考试和答疑)。对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应用较多外语是英语。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双语教学形式,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学,如在《卫星海洋学》教学过程中,讲授海表面盐度、海表面温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等词汇时,采用中英文标注,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网站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网络辅助教学法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网络辅助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使学习的资源更为丰富,学习的方式也更为灵活。这种形势下,海洋科学专业课程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可筹建专门的课程网站,也可建立局域网,如QQ群、BBS论坛等,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实习指导等相关资料都放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学生在课后通过远程方式,可以共享和继续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学专业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设专业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独树一帜为培养海洋学院专业特色人才提供坚实的平台。在近9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也不断对2004年制订的培养方案做了尽可能的局部的调整。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个本科教学方向:海洋地质与环境专业方向和海洋油气资源专业方向,在近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利于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感觉修改和重新制订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对海洋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在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方面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将理论研究与海洋科技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对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1)2004—2006年,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3)2008年,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课程衔接。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实践教学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或是实验条件有限,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新的培养方案中,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早期培养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紧密围绕学科方向,加强课程衔接,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B)》等,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2)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主要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3)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选用编写并举,突出特色,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改变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海洋科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00-02
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1, 2]。细胞生物学课程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3]。如何能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学到理论知识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做出创新性成果,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如何根据学生专业开展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并增强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各种教学方式的不断尝试。
一、基础理论与海洋科学专业相结合
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性很强,研究对象多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层次,信息量大,又缺乏直观性,如果单纯的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印象不深,甚至难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4]。如果将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了解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一些海洋生物学现象,即可以增强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如在讲到主动运输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个基本的海洋生物学现象,即海藻细胞内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30万倍,再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入主动运输这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主动运输方式的存在才使海藻细胞能够不断的从环境中吸取碘。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从被灌输知识者转变成为获取知识而积极主动的思考者,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精细设计启发式的专业问题,并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来。
由于海洋生物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欠缺,并不是所有的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都能找到理想的海洋生物教学模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查阅文献了解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如在讲信号转导时,我们通常以肾上腺素调节糖原分解的级联反应来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cAMP-PKA的信号转导过程,在模式生物中该信号通路已研究的较为详细,那么在海洋类非模式生物中是否也存在这种调控方式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阅文献来去求证。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学生使了解对细胞生物学在海洋科学专业的研究进展。
二、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段,想要培养大学生在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独立地去从事研究,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师需要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科研研究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研究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美国教育家梅兹就提出: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研究[5]。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的思想[6]。所以,高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细胞生物学教材的基础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做研究工作[7]。如在讲授主动运输时,书本中对主动运输的三个特征(逆浓度转运物质,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了很详细的描述,但关于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主动运输的这三个特征并没有说明,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来思考和探究,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思维。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有意识的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达到这一效果,除了安排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内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到目前海洋科学专业老师和研究生们的研究课题以及实验内容,安排他们分组跟随本专业的硕士生进行实验学习,在学习实验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这种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并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授与学生主题汇报相结合
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是我们比较传统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传授的知识量大,但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依赖性,且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8]。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综合的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与实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鼓励学生参加大大小小的科研论坛,去了解科研发展的前沿。并指导学生根据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拟题目和查阅文献,并以主题汇报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述。在准备主题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科研动态及最新科研研究进展,所以该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前沿科研信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另外,准备主题汇报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从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当然,主题汇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题内容的选择,在选择主题汇报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找到感兴趣的命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平台等可利用资源。在汇报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对学生做出的努力做出肯定,同时对于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并给出相应的意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海洋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内江科技2011:1-2.
[2]廖永岩. 进行海洋科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 新课程 2012:30-31.
[3]黄芳, 李拴明. 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91-93.
[4]张晶, 陈江宁, 华子春. 谈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4-6.
[5]夏锦文, 程晓樵.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8.
[6]陈勤, 姚媛媛. 试论《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231+229.
【关键词】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钦州学院
21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这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1]。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就必须准确定位,确定目标,构建平台,打好基础,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几个方面, 本文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性文件,考虑我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对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优化设计适应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为根基、海洋科学专业方向模块课为主干、基础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观盲目性,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课和实验课,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学》专业任选课程,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海洋审美意识,海洋化学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课程,使该方向的学生也要具备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学时数少,不同课程间重复实验多的情况,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将几门专业课的实验独立出来,与理论教学分开,形成一门综合的专业实验课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要培养和发展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坚持走出校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保护开发利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优势科研群体作用与广西海洋局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单位在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防灾应急技术、北部湾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有效对接。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秀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我校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将优秀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帮其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加强学术思想和素质训练,走学术型道路;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本科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促进其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强化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导一到两名优秀本科生,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做到精英培养,重点培养,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培养高素质、有作为的海洋科技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海洋事业,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审时度势,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的柔性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创新训练”规定为必修环节,以及开设第二专业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海洋类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不断完善学年学分制[8]。为避免传统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学校通过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让学生写实验专题、撰写学术文章或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学,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方高校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校针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性质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和双语教学等形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 以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海洋学科的发展。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树立了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从事各类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海上现场调查实践证明:不仅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现场调查的实践技能。总之,多样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海洋科学综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输送提供了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艳, 潘鲁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 内江科技, 2011, 32(2): 1-2.
[3]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6-11.
[4]刘卫国. 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5): 1- 5.
[5]周达军.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银建军, 李尚平, 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6): 1-8.
[7]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关键词】钦州学院 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能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走适合本校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养
(一)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广西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明确的海洋科学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核查的专业质量标准;在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体现校企(行业)实质性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基础上,以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探索在“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体现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对于海洋科学的二个专业,“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就是要设定各自的模块化课程,使其向着精和专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科学行业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对目前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五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海洋科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由其指导培养新教师的成长;另外还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亲自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把企业的经验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
(一)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素养
通过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下入到相关海洋科学基层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生产,更接地气,回到学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加强学术交流
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并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等。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机制
教研活动主题体系化、过程规范化、结果公开化、形式扩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在活动中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体现对教师的关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团队工作基础,通过团队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并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积淀。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实用性强,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使得课堂的知识学习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比如水产病害的防治等;“减”――主要减少一些假、大、空的课程,涉及全球性、边缘化的课程;“改”――改造多门课程,使课程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将海洋科学导论分给多位老师共同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位老师各自的专长;“创”――创设一些海洋科学专题化研究的课程,比如赤潮的理论与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学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
以课群建设为“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几门精品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海洋科学专业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海洋生物制药案例教学法、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教学、海洋监测现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在海洋科学实验设计方面的潜能;加强课程改革,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
(一)引进教学方法
引进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将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传递、解决问题技巧的示范、特定实例的列举等帮助;引导实践――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引导探索――学生将通过查找各种相关信息来辅助解答更新的问题;独立实践――实践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强化技能评价
对大课程的考核采取实验考核和项目设计考核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技能;对基础理论类课程考核,着重考核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大作业、开放题目的考核;在部分课程中引入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增设和改良相关实验室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大型专业的实验器材,购置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为本院系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微观实验技术教学技能需求,增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推动学校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内以海洋标本馆,海洋科学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实验,多开特色实验
继续重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并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灵活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强化分析实验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实验为平台,进行实验摸索。
(三)以教师指导制活动、第二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
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实验技能评比等活动,如学生基础实验熟练度比拼,实验创新点比拼,小实验设计等活动。力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性。
(四)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实习,让学生到涉海部门学习具体的实验技能,有机会的话组织学生出海采集样品。作为广西沿海唯一设置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还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实习基地也已经经营多年,钦州学院海洋专业目前还没有太多固定的实习基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与广西涉海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培养毕业生,等学校条件成熟以后建立类似生态站的实习基地,以供实习和科研的双重使用。
综上所述:
海洋学院作为钦州学院最年轻的一个二级学院,虽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经验不足,同时还肩负着钦州学院实现“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跨越的梦想。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发展海洋科学,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忠魁. 关于创办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思考[J]. 钦州学院学报, 2008,(5): 71-74.
[2] 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6): 1-8.
[3] 张晨晓,张广平. 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 钦州学院学报, 2009,(3): 51-53.
[4] 王淑军,许星鸿,姚兴存,等. 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152-153.
关键词:海洋科学 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8-02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1]。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于2007年,历经数年的建设,尤其是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水产类重点专业项目以及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的支持下,海洋科学专业现已建设成为符合海洋大开发的国家发展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且特色鲜明的专业,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构建。现将有关海洋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海洋科学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1 明确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作为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东方桥头堡”。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2]。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力量,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有关专家对专业规划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确定了长短期目标,以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我们以《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了方案,要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来进行培养人才。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为了满足“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就为了让其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淮海工学院从2012年起,实行以“大类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海洋与生物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从12级实施。大类培养具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选择性强的优势,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展的空间大。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能力[4]。
3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了《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突出了海洋生物学应用技能的培养。为提高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以及《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等实践课程。
4 教学内容改革及教材建设
组建课程教学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前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不断将新的研究结果补充到教材中去,进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要杜绝不同课程出现内容相同的情况,要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符的事情出现。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各级精品课程,其中2011年以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细胞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导论》。
教材建设: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并由课程教学组对教材建设负责,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建立,2011年以来有3部我系教师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微生物学》、《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与展望》和《食用菌栽培学》。
5 专业实验室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实验室在校级专项资金30万元支持下,已初步建设完成,并通过了校级验收,保证了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
6 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积极联系,本专业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总计13个,其中有3个为本专业独立建设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7 教学研究与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踊跃申报各级教研和教改项目。2011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8项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研究,这些教改成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
在海洋科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海洋科学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即可进入实验室,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工作[5]。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几年来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共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9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8项,构建了基于课题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多项奖励。毕业班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85%以上,六级通过率30%以上,初次就业率达85%以上,2012年考研率达20%。已就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并且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开拓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他高校普遍反映从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强,并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能够很快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10 发展方向
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实验室设备不全面、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调等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加快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步伐,使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早日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彰显我校的海洋特色,为创新型江苏省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惠龙,杨淑林.从培养模式改革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2012,13(4):55-58.
[2]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OL].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10-18].http:///yjbg_6109/20071018/t20071018_259850.shtml.
[3] 朱春奎,刘宁雯,吴义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价值结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5):5-9.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毕业生;就业率
一、概述
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建设,主要看这个专业是否有市场,即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说,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专业,就是学生招得来,毕业生分得出去的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能建好一些好的专业,也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一所大学具体办什么样的专业,除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外,又受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决定。所以,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这所大学就该办社会最急需的专业,办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办自己最有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会立于大学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但是,大学建设一个专业,及大学停止一个专业的招生,都将涉及到大量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所大学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说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个专业在一个大学已经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随便地取消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一个专业建设后,这个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又强烈地受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影响。所以,一个适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进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二、社会的发展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大家公认的海洋世纪。人类发展至今,主要从事大陆的开发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积的海洋,除人类对其有限表面的开发利用(如航运和渔业捕捞及养殖)外,人类对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实,就算渔业和养殖,也只是在大陆周边的极其有限区域里进行。人类数量的剧增,大陆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加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关海洋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有贮备大量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将来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中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域广阔,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低。所以,21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急迫。在21世纪或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使中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中国必须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及具有海洋历史的大学,就应该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大量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人才。
三、当今毕业生就业对海洋科学的影响
虽然大家公认21世纪为海洋世纪,也深知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学科为一个未来学科,海洋专业,是一个未来专业。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历史的影响,海洋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仍为一个潜在市场。要把这个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造成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确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大范围地进行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纪的到来,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我们投入大景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大量的海洋学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正海洋世纪到来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地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没有大量的海洋学科的人才,海洋学科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海洋学科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学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给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岗位。解决的办法是,为了将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转变成海洋强国,大力培养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海洋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海洋科学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四、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虽然某一个涉海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业涉及面广。就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考虑这个现实,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目前社会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所以,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时,就应加强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主要的基础课程教学。
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学习,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而研究生学习,除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外,主要是进行知识生产,也是一种职业训练。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间,既要兼顾基础教育,同时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为毕业生直接就业服务。虽然加强基础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但仅有基础知识,而缺乏较具体的实践能力,就将增大单位或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可能就是一些单位要求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而,又能尽可能地降低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对海洋科学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通过学习海洋科学不同方向块的相关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块,也能减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撞车,便于毕业生就业分流。
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创建于1999年。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广东海洋大学创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是在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创建之初,具有浓厚的水产养殖特色。当然,由于是以原水产养殖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组建,也就决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专业的基础。由于创建之初的课程设置,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和水产养殖毕业生来比,具体的养殖技术学得较少,养殖能力稍有欠缺。找与养殖有关的单位或企业就业,竞争力就肯定比水产养殖的毕业生差。而和纯粹的生物科学或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比,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水产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肯定受到挤压,毕业生就业时,和海洋科学或生物科学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较弱。所以,本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当年9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仅为44.93%,总体就业率(当年12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也仅为86.96%。为了提高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自2001年开始,逐步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规范和加强了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教育,拟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我们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块。
通过改革,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总体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均走上了正轨。详细初次就业率见表1,总体就业率见表2。
六、学科今后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社会是发展的,学科是发展的,专业也应该随之发展。在今后对海洋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本校的历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个方面。
大学,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一个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不能为人类进步服务的大学,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为社会服务。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将是没有前途的专业。社会在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学科或专业,要能跟上社会,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及时改进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服从已变化的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类进步,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