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

时间:2023-12-07 15:38:10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诚信活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研诚信活动

第1篇

1 在课外物理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按活动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物理实验、家庭物理实验、探索性物理实验、应用性物理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学生课外物理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原理,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做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制作测定水的折射率实验仪器”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摩擦因数测定仪”课外物理实验;教师要对学生课外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出物理课外实验活动计划报告,教师对课外实验的可行性进行指导,保障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实现学生“我做了,我会了”.

2 以物理课外实验为载体,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2.1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在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外物理实验、小制作的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这些活动.如在高二,让学生课外进行“简易验电器制作”; “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等课外活动,利用废旧石英表做振荡电路特性实验;通过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教学体现出“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2.2 指导学生进行教具的制作活动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利用演示实验提供的物理实验情景制作演示教具;学习了“电阻定律”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自制电阻器”;学习了“简谐运动”,让学生制作振动图象演示仪;学了“光学”后,让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等教学用具.学生在教具制作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满足了学生动手的要求,使物理知识在操作中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我指导的物理课外实验小组在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李月制作的《非纯电阻演示仪》获全国教具制作二等奖,张昭制作的《能量演示器》获甘肃省一等奖.有二十多人次获省市奖励.

2.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设计课外实验,撰写课外物理实验小论文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物理实验,它也是探讨和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例如:《厨房用刀上的力学研究》小论文等.

第2篇

关键词:教研组 新课程要求 教育理念转变 文化建设

前言

作为一个课程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机构,学校教研组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相应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应适应新的环境,有所创新,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形式单一僵化,只教不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研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教师本身对于自我角色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只是被动地参与;不同学科之间往往缺乏交流,互动性不够,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容易脱节等。

从对新课程要求的解读中可以看出,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也应该有所转变。首先,教师应该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对教学资料进行取舍,布置适当的作业,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等。在角色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改变以往教学的权威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学科之间的合作应该有所加强,而不是各自独立开来,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由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方向转变。

二、导入文化建设

解决了思想层面的问题,还应该思考如何让教师的群体文化外化为学校文化,让教研组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文化建设来打造文化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这对学校和教研组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一般存在的问题是:(一)要么二者被割裂开来,要么教研组直接将学校文化演绎为教研组文化,缺少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二)教研组组长对“什么是教研组文化”及“如何开展教研组文化建设”意识模糊,组内教师也对活动不够主动。(三)教研组缺少以文化创建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和策略不够系列化,从而导致文化创建中生成的文化产品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学校缺少对教研组文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真空。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整体进行教研组层面的制度设计,明确教研组的文化愿景和发展目标,确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实现学校制度向教研组制度的重心下移。同时开展面向教研组组长的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确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其文化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教研组应该组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展示平台。

三、变革教研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研的质量和实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研模式进行变革,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导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本人撰写的教学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师开展参与式、讨论式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同时针对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运用中出现的新的课题,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讨多种教研活动形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有的学校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研讨会,为教师搭建一个畅言教改理念、抒发课程实践体会、提出课程教学中产生的疑惑、释疑解惑寻求工作良方的交流平台。有的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不同围绕教学研究相应的课题,使得科研与教研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此外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累积经典案例,及时进行课改小结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为了促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的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而网上论坛的开辟,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开展则能够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于教研组改革的新尝试。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也随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及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自身发展,教研活动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顾燕萍.教研组文化创建的七大策略[M].中小学管理,2007,(06).

[2]王金星、魏长庆.改革教研模式,落实教研职能[M].诸城教育网,2004.

[3]叶维取.略论学校文化教研的若干问题[M].瑶海教育网,2007.

[3]钟炜.发挥学校教研组作用的策略[M].荣县教研通讯,2007,(14).

第3篇

本文拟就一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在利用生活经验中逐步体会数学活动经验

一年级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等,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购物等等。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在一年级数学《上下》一课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把自己的数学书、文具盒、橡皮自由的摆一摆,说一说上下的位置关系,还利用教室里的一些物品摆放用“上下”进行相对性的描述,将原有的感性的生活经验逐步“数学化”,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又如在教学“高矮”时,我先请学生比较老师和学生的高矮,再让高矮差不多的上台,让学生比较并说比较的方法,“能不能一个人站在凳子上,另一个人站在地上比较高矮呢?”“你能把你们组的同学按高矮排好队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矮在前,高在后;还可以高在前,矮在后。接着我又让学生对各种用具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得出:比较时要把一端对齐再比,比长短也是一样的方法。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在设计数学活动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而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好动,特别是一双手喜欢到处乱摸。根据这些特点,老师可在教学中多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先请学生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肯定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比较顺畅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诸如数小棒、数数接力、猜数游戏、拨计数器等活动,使学生将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了数的意义。

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提出:“班里组织元旦晚会要买水果,你爱吃什么水果?你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水里的最多,爱吃什么水果的最少?我们应买什么水果多些?”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纷纷倡导多种方法:站起来数,报数,排队……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主动参与到排队的活动当中,从4条队伍的长短可以看出爱吃什么的最多,爱吃什么的最少。最后采用体育课报数的活动知道了每队的人数,由此揭示出统计图和统计表。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统计的形成过程,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统计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三、在不断感悟中积累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第4篇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途径, 谋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 促进自我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教师 教研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 对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新要求, 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的“传授型”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新转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途径, 谋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 促进自我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迫切要求, 如何让我们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 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呢?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 我认为可以几个方面来实践。

1.立足根本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科研活动对我们工作的根本指导作用。虽然教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而并非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专家, 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教师以往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在短期内把握好新课标、新教材,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研究, 尤其对我们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这种方法更为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功”,虽然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任务重、负担多,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教科研活动,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调整自己, 创造教学新经验, 探索教学新策略、新方法, 在繁重的教学中实践我们的教科研成果,不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我们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工作更轻松,更愉快。

2.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是教师教科研的微观化, 教科研究在许多教师的脑子里是十分高深的学问, 总认为自己是一线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进行那些理论研究,其实他们是把教师的科研模式与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混为一谈,教师的活动范围是在自己工作的学校之内,教学研究的重点只能在教学的细小环节,比如“提问”,比如“答疑”,比如具体一课的教法等等,即研究内容要微观化,自己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研究的课题就是要完成的某项工作的全部或一部分。研究的成果首先是使自己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负担得到了减轻;别的教师来学习,这种成果便得到推广,你的教科研便有了更大的意义。

3.积累经验

科学研究最珍贵的是第一手的实践资料,作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专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摘下科研的神秘面纱,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 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光来看平时的工作,注重积累,研究素材。实际上对教师而言,其科学研究就是在平时较为深入地观察、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效果, 及时做出必要的记录。之后, 再去分析研究这些一手材料, 用一些与之有关的理论解答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问题。无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单独搞研究。如果我们把平时的观察及所使用的这些方法进行记录和不断总结,就会发现某种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教育科研时也因有自己的丰富资料为基础, 而使科研进行得更顺利, 效率更高, 结果更有说服力, 研究更有意义。

4.实践操作

目前, 教师的教科研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实效性差,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参与教科研作为一种时尚, 或仅作为自己职评、评优等得分的需要, 这样的“教科研”,往往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另一个弊端是教科研成果异化,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 一谈到成果就是写论文, 把论文等同于教研成果,导致教科研课题研究缺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实质性研究过程, 这样的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改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教科研论文是“写”不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做”而后成文, 才是科研论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铺开, 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面临着许多复杂和深层的问题, 我们必须让科研走进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 也只有更多的从课堂教学着手,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才能有效展开,才能达到改进实际教学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减轻我们教学负担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一定要注重课堂实践, 真正“做”出而不是“说”出、“想”出、“见”出其成效。

5.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学校进行教科研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信息和经验通过同伴互助式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小灵感、教授某个难点的小窍门或英语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点滴经验在孤军奋战中是享受不到的, 而在同伴互助中却可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进。同时,帮带式的同伴互助还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教师的整体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发扬同伴互助的团结合作精神, 搞好教科研工作。

6.自我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新课程;教师

教学研究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我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共同提高的需要。在最基层的农村学校,不少教师对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这些问题结合自身从事教学研究的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认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即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是在以往学校的教研活动基础之上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有了新的内涵并被赋予新的使命。首先要把教研作为一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其次,校本教研更强调的是实践性研究。

校本教研有什么特征呢?(1)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拟定主题,最后通过教研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和教师以及校领导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目的。考察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

二、校本教研――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深化

新课程实施以前,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多由教师个人完成,它是常规性的,是课堂教学前必须要做的,层次低、难度小、内容少。在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以来,校本教研活动多由教师共同完成,它是研究性的,层次高、难度大、内容多,它是群体性的智力活动。教师的备课、授课以及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不再被看作个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被看作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还是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者、研究者,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共同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研究的结果又作用于教学,它是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而开展的研究性活动。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缩小了由于个体水平差异带来的教学上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评课议课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应把校本教研看作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深化,把常规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进一步扎实开展。

三、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而提出的校本教研本身就是一项教学研究制度,它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它提倡“合作互助”“以研促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呢?

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校本教研是教师素质、教学水平赖以提高的重要手段,校本教研也是教师减“负”的重要手段。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校本教研看作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既要在时间、经费上给予保证,又要激励教师平等参与;既要保证常规教学管理,又要保证校本教研扎实开展。在教师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收集教学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并将问题分类,属于学校办学方面的,学校根据每一个问题制定出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程序,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属于学科方面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每一个问题制定出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程序,学科教师依据校本教研活动程序开展教师共同研究。校本教研要坚持“具体问题即课题”“人人参与”的原则,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要互相交流、帮助,再加上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专职教学研究人员)引领,这样依次进行校本教研,它就不再神秘,就成了大众化、平民化的活动。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教师渐渐地习惯了思考、研究就不知不觉地转变成了研究型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活动

地理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既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兼备着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基于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和现代教育思想两方面的指导,我们极易发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推进非常重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研究不单旨在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期望其能达到鼓励、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教师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活动,这样使得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去,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渗透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第7篇

一、进一步完善教研机制

针对以前教研运作机制形式陈旧单调、内容单一、运作乏力等弊端,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施教研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为了确保教研活动的时间,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星期都要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必须当作一项教学工作来对待,要求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必须发言,为每一次教研活动拿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来。大家坐下来共同探讨和研究,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每次活动可以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结束后,大家进行修正和补充,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出一套最佳的方案来,在教学中实施和应用。另外,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活动记录,详细记载每次活动的时间,课题,参与人员及研究的内容等。教研活动要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切忌流于形式。

2. 推行教研活动的激励性机制。为了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学校要设置出教研活动的各种奖项。专门针对全校的教研活动,评出先进教研组,最具创意和新意的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方案和教研活动推出的优秀示范课等等。每学期搞一次突出教研活动下的教学大赛。大赛之后及时总结和表彰,向上级教育组织单位汇报学校的教研成果。对外推广学校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把研究成果与晋级晋职挂钩。

3. 建构教研活动的开放、创新机制。教研活动要打破学校、学科和年级界限,要集思广益,综合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研活动的创新。如,理科要学习语文、英语、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点,语文教学要学习理科教学中语言简练、逻辑性强的优点等。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才有助于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每周都要进行两次长达两小时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活动。每一学期,每个教研组,都必须通过教研活动推出能代表教研组最高水平的课1~2节,向全校教师展示这些课。授课教师要面向学校的全体教师做研究课。课型分为说课和授课两种形式,届时我们会请学院的专家和本校的学科带头人作评委,对每节课进行评议和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个学科不同等次的奖项。然后专门召开一次教学大赛的总结和表彰大会,为各个奖项的获奖教师颁奖。并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特优课向全市同行展示,向全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展示我们的教学风采。这些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学校教研活动的成果,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接受同仁们的指导和建议。现在全校已经形成了人人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人人为教研工作献言献策的良好风气。

二、确立教研组子课题

自从接到《新型教研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研究》这个总课题以来,学校教科研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总课题要求下的各学科的子课题的研究,并制定了实验计划,还根据总课题的要求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培训。

各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实验的方案,制定出了各学科自己的子课题。语文组和生物组作为两个大学科,在总课题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分别研究和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题目和研究与实施方案。还有其它一些学科的部分教师也参与到这一总课题的研究中,自立了子课题,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研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活动的现状和对策

1. 研教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指导性和服务。语文和生物两个教研组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两个学科的教研组长现场指导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帮助设计渗透课改意识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解决遇到的困难,做好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

2. 研训一体――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每学期由各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课、议课,总结反思,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找差距,找存在问题,并由学校骨干教师作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进行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

3. 研赛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提高。每学期围绕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组织青年教师上好研赛课,中老年教师上好展示课等系列竞赛活动。每次研究活动后,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写好一份活动总结,写出具体收获和经验教训,以促进全体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导师工程――努力发挥特级教师、全天候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教研中的帮、带作用。每位特级教师和全天候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帮带几名新教师,从他们的备课、教学方案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和进步,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了这些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帮、带作用。

(二)教研活动成效性的方式研究

纵观以前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着流于形式和缺乏成效的弊端。为此教研组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新途径,一改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采用了跟踪教研、诊断教研、典型教研等新型方式,如学校针对某一薄弱的年级组进行专项的诊断教研,对照课程标准,从现成的案例中找出一些问题,从教师平时的教学中提炼出一些问题进行诊断,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课改的实施是很有效果的。同时结合系列竞赛活动,即课堂教学设计、课改研讨课、说课、评课、教学后记、课改论文,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