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2:11:53
序论:在您撰写普洱茶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4Ps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浅论普洱茶与紫砂壶的关系,是个人的体认,不见得正确,还请过路高人不吝指正!
说普洱茶与紫砂壶这两样我都爱的宝贝吧。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区分生茶与熟茶,生茶必须经过一定时间与条件的存放,才能够“越陈越香”,也才能够达到品饮的要求,而我手上的生茶大都尚未“经过一定时间”,所以还是以可以立即饮用的熟茶为讨论对象。
我以为,润洗过的熟茶“冲泡”应该以舍“冲”取“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由壶边入水,尽量降低冲水入壶的高度,让热水缓入壶中而不搅动茶叶,满溢,盖上壶盖再淋壶,出汤!这样泡茶的原因是要用“闷泡”的方式让普洱茶内含物质在水温的作用下逐渐的,缓慢的释出,而这个逐渐的,缓慢的释出与温度十分有关,因为普洱熟茶属高发酵茶类,内涵物质较为丰富(同理,是否高发酵茶类用“泡”比用“冲”效果来的好?这个还得再研究!)这里所指的“温度”不仅仅是水温,还包括了茶器的保温效果!
紫砂壶由于砂质的结晶产生了所谓的双气孔结构,而这个双气孔结构类似于我们一般家用的保温瓶的双层保温效果,可是有趣的是紫砂壶的保温作用还兼具着“散热”的功能;这就是一般家用的保温瓶所做不到的!
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而结出的果子。归类下来,这些经典的普洱茶书籍有: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这本书选编了第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的42篇论文,总结了普洱茶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观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周红杰教授主编的《云南普洱茶》,让人们对普洱茶获得了系统与理性的认识;邹家驹先生的《漫画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画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这两本书真是漫画,轻松诙谐,将普洱茶知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是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洱茶专著,也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原创专著,并被韩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翻译出版,这本专著开创了一种当代优秀文人对普洱茶的诗性写作。
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还有后期撰写的《普洱茶续》,是为《普洱茶》所做的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杨凯老师是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学者,他的第一部著作《实战普洱茶》,相信不少爱好者已经读过,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著《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也是出自杨老师之手;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专门为普洱茶撰写的大散文《品鉴普洱茶》。余先生写这篇散文,看似简单却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准备了,从想写,到应该写,到动笔,周期之长为先生散文生涯极少有的现象,从中可见余秋雨老师的严谨。他从一个普通爱茶客的情怀出发,尽可能客观地引领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又用带有魔力的文字给普洱茶文化度上了一层美学的金边。
此外,“茶叶复兴”的发起人周重林,这几年陆续出版的以茶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也成为畅销书大卖;云南知名作家、《普洱》杂志总编王洪波先生、编委何真老师所著的《茶的河流》《古道 六月的背影》,通过散文的方式,记录普洱茶文化的河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普洱茶市场对以青春话语书写、以故事化叙事表达的文化读本的需求之大,而这百年断代留给我们可以去填补的空间也还很大。当代普洱茶的体系建构已经日趋完善,所以,我们相信,百年断代这个路障,已经在普洱茶文化复兴的路上被扫除,不再成为人们认识普洱茶的障碍了。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普洱茶出现了私学现象。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直到20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如今,一些茶学文化讲座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还有一些茶书院或茶学院在举办茶会之余,会招收一些对普洱茶感兴趣的有志之士前来习茶,这种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教育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所谓“私学”,就是非官方的,使用私人或社会力量办学。纵观中华文化史,私学最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最包容,文化交流最频繁,最容易出文化精英的时代。
普洱茶学“教育机构”是在迅速发展的普洱茶文化中最滞后的一个环节,这似乎又和国情不谋而合了。相较四年前,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依然能看得出这仍是一块短板。大学茶学院还是那些茶学院,而且茶学院与培养普洱茶消费者无关;茶艺培训机构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考各种职业证书为主要目的;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教育还是主要由茶商完成,缺乏系统性。当今社会,依然是官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私学还未成气候,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普洱茶这个小小的行业,会发现这样的需求日甚。
近年来,茶叶消费逐渐从一般的品饮性消费中分化出一部分更重视精神消费的群体来。喝普洱茶,不再只是好喝的层面了,还涉及到茶器、茶空间的设计与审美享受,涉及到茶美学的生活方式,涉及到茶道的精神境界。所以,普洱茶作为最复杂多变的茶类,其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传播,更需要精神内质的培养。当这些在官学领域无法实现的时候,私学的作用便开始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有一个共性就是私立。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在2010年创办了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马哲锋老师说:“对于我,能够朝夕与茶、学生相伴,就是最为理想的生活”。每年的春天,马哲锋老师所带领的学生,都会奔赴云南茶山,探访普洱茶的名山名寨,参观普洱茶企I,拜访普洱茶专家学者,在游历中观察、学习、思考,并将其付诸实践。马哲锋老师以一个教育者投身茶学私学教育的亲身实践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茶学“私塾”,堪称普洱茶私学的典范。
关健词:普洱;茶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石.民族典籍文献殿堂中的人文眷顾与积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邬梦兆,男,193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
历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第八届广州市政协主席,现任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
事迹简介:
2000年邬梦兆创办了“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广州国际茶博会”,并连续成功举办11年至今从未间断,并以此为平台,汇集、交流、推介优秀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和中国六大类茶产品、茶器具,培育终端消费者,繁荣茶市场茶经济,使“叹茶”(注:叹为粤语享受的意思)成为了广州的新时尚。2003年起,他为推广普洱茶和传扬普洱茶文化,在全国率先组织策划如“普洱陈茶一条龙展”、“听千年琴声,品百载普洱”等各种类型的普洱茶普及活动;在他组织的“哥德堡号来华”、“泛珠三角9+2茶文化论坛”等大型茶事活动中积极为各商家出谋划策,指导普洱茶企业进行品牌建设;通过他多年不遗余力的推动,有力地促进了云南普洱茶在广州的传播以及普洱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张芳赐
张芳赐,男,汉族, 1932年8月生,195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业。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
事迹简介:
一、创建云南农大茶学专业。1972年,受命组建云南农大茶学专业,于1973年开始招生。茶学专业至今已毕业2000多名学生。
二、五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要有《云南山茶属二新种》、《中国大茶树》、《云南各民族饮茶习俗》、《云南山茶属新变种――邦崴茶》、《祖国名茶――昆明十里香》、《云南茶树品种资源及利用意见》等。参加《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的编写,以大量的调查事实和科学论据,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编写修订,获国家优秀教材奖;还主编了《茶经浅释》一书等。
【关键词】普洱茶 包装设计 研究
1 云南茶叶发展历程
谈到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大可分为传统包装设计与现代包装设计两方面,云南普洱茶是―文化符号,岁月的变迁,普洱茶从内到外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普洱茶的包装向我们演示着普洱茶的发展历史脉络。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涵盖的设计内容运用的包装材料以及所采用的装饰图形等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这是和普洱茶属性产品形态、云南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关联的。
2 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视觉分析 2.1 普洱茶包装的色彩设计分析
远看色,近看花,古往今来人们都认识到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色彩作为商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起着美化商品包装的作用,而且在传达产品信息和树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造型只占20%;2分钟后,色彩占60%,造型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
2.2 运用体现普洱茶属性的色彩设计
包装的色彩与商品内容的属性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姻联关系。每一类别的商品在消费者印象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概念色”、“形象色”、“惯用色”,人们有着凭借包装色彩对商品性质进行判断的习惯。如橙色让人联想到水果,绿色使人联想到蔬菜,而深褐色被经常运用到咖啡和巧克力。这一视觉特点是由于人们长期的感性积累,并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而形成的特定概念。在同类产品中,同样也有色彩认同上的偏向性。如不同的茶叶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绿茶清新鲜爽;红茶甘甜味香;花茶清香味纯;而普洱茶给人的感觉是醇香回甘、厚重而具有历史文化感。
普洱茶有熟茶和生茶两大类别:普洱茶熟茶,外形色泽红褐、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普洱茶生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金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因此,在对普洱茶熟茶的包装色彩设计上,较宜运用纯度不高的暖色或中性色,如咖啡色、深暗红色、熟褐色、暖灰色、灰黑色等色彩。这些色彩较能体现普洱熟茶的文化属性与汤色特点。而对普洱茶生茶的包装色彩设计,较宜运用明度不高的中性色或冷色,如乳白色、中灰色、浅咖啡色、深黄绿色或米黄色等色彩。色彩的运用延续到外包装上,使内外呼应整体统一;色彩的运用能较准确地体现普洱茶属性,同时也方便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的辨别。
2.3 运用体现普洱茶品牌文化的色彩设计
普洱茶包装的色彩设计,有时可以运用品牌形象色来体现,运用合理能达到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品牌形象色是象征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和产品特性的指定色彩,是品牌标志、品牌标准字体及品牌宣传媒体专用的色彩,在进行品牌信息传递和塑造品牌个性的整体色彩计划中,具有明确的视觉识别效应,是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感情魅力因素。
2.4 普洱茶包装的造型设计分析
产品造型是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情感活动的具体形态。普洱茶包装设计的品牌塑造,不仅要有自己鲜明的色彩设计,而且应该拥有属于品牌自身的独特的包装造型设计。
2.5 普洱茶包装的图形设计分析
图形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元素,是包装设计的关键。它不仅可以体现包装产品的内在个性和文化品质,更是可以超越国度、种族及语言文字障碍的视觉沟通语言。优秀的图形能使商品包装全然艺术化,进而产生对目标消费者和潜在目标市场的最大化诱导。
3 普洱茶包装设计创意作品分析
成功的包装图形设计,应该是能准确传达出包装品牌文化的内涵,即以能吻合包装品牌主题的视觉图形把商品的内容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云南普洱茶作为颇具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商品是其他地域、民族所没有的。因此,在为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图形时可以从云南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中提取跟包装有内在联系的图形元素,借助图形来充分地传达普洱茶的地域性、民族性,体现普洱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意境。可以从云南的绘画、文字、雕刻、建筑、服饰、生活器具等艺术形式中,只要能体现出普洱茶包装品牌主题特点或与普洱茶包装有某种联系的图案、图形,都可以作为包装图形的设计元素来使用。
结语
本文以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为切入点,对云南普洱茶属性、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包装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的策略问题:在着手进行普洱茶的现代包装设计时,主张将悠久的普洱茶文化、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融入于普洱茶的现代包装设计中;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水平还处于需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在丰富多样的云南普洱茶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云南地域文化等特殊文化背景下,设计师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和提炼出能服务于普洱茶包装的民族视觉元素,通过对普洱茶包装中的色彩、图形、包装造型和字体等视觉元素的创新设计,实现普洱茶现代包装设计的品牌化、个性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龙飞,周红杰,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J].
8月初了,记者以“普洱茶有没有文化”为题,在昆明著名网络论坛“彩龙社区”发帖,两日内跟帖无数,回帖者观点鲜明,争论激烈,即使是“打酱油”赚分回帖,也是青梅煮酒论文化。总体来看,参与者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中立派三大派别。
赞成派YES有文化
ID为“段一刀”的抢到“沙发”:“有文化的。”他接着阐述有文化已成为普洱茶的负累:“就是因为普洱茶被人整得太有文化了,所以不太敢消受了――文化能喝吗、好喝吗?我就一俗人,个人还是觉得龙井、铁观音,确实味道要比普洱茶好。”
“开着奔驰去种地”不容置疑地回复:“普洱早就已经被文化了,还要问有没有文化,这问题岂不是不太有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辩证地看待“文化”:“有,肯定的,当我们不是喝它的时候,就有文化了。不过现在文化这词儿容易产生混淆,因为文化现在主要是拿来卖的。当然,
我说它没有文化,也是对的,因为茶不管再怎么有味,不管是正着喝还是倒着喝,不管是先放茶叶还是先放水,它是没文化的,文化是人加上去的,文化可能是喝者之间比较优越感的一种表现。”
80后知名网络作家黎小桃也参与了讨论:我个人认为,普洱茶显然是有文化底韵的。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首载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普洱府志》的诗,细细读了又读,十分喜欢。‘鹦鹉檐前屡唤茶,春酒堂中笑语哗。共说年来风物好,街头早卖白棠花。’诗中的茶,就是普洱茶。细读此诗,如同看到170多年前云南人喝茶的情景:宽阔厅堂,红木椅子;茶香食美,物丰境安;谈风颂雅,宾主风流。”她觉得普洱茶的文化是“安静淡定”:“我是个外表狰狞,内心温软的人,我喜欢诗中有普洱茶这个安静淡定的调调。”
凌之鹤的回复很新奇:“就看喝茶人的口味啦!若饮者本身就是高人,肯定有文化,何况饮的是普洱茶!”
Ever反问:“麦当劳有没有文化?微软有没有文化?google马马虎虎算有一个,不管怎么算按中国这个文化概念它们都是没文化的。但是普洱茶肯定是有文化了。牛气得很。”
网友Wangwenjuan这样描述普洱茶文化:“个人觉得,普洱茶应该是在一个平淡从容的下午喝的,安静的岁月从茶香里面流过。这种茶的韵味不是炒作文化的结果,应该是个人体验的快乐。”她举例说:“就我在上海看到的普洱茶的市场状况,多少有一种伪文化的效应。这些伪文人,也确实不知道应该如何喝这个茶,不止一次在高档的茶室和咖啡厅看到,他们让服务员泡上一壶,然后不断的往里面添加开水,然后呼朋引伴的谈论着普洱茶的好,却不知活生生糟蹋了这茶!”
反对派NO没文化
网友“道不平”回复了很多。她说:一提普洱茶,人们往往就联想到云南的南蛮文化,粗犷、直白、不成体系、不加提炼、缺乏内涵。往往因没有深厚久远积累的文化底蕴显得凌乱、无章法而难登大雅之堂。就有如过桥米线的演变和过桥文化,从稚嫩到甚嚣尘上再至回归到相对平复的市场运营,有几个人感受到了秀才的金榜题名与这碗米线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一经炒作,商业成分挤掉了食品本身的地域特点,还剩下多少过桥文化可圈可点?”
在她看来,可以文化而不要神化:“想起曾经疯狂的君子兰;曾经的兰花神话,有多少能够在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生存中占据一席之地?物欲社会中人们心态的浮躁,促成了急功近利的泡沫神话。”具体说到茶文化,她认为:“所谓有品位的茶文化,脱离不了百姓生活的水准,否则它就是再阳春白雪,也只是少数人的雅兴和作派的秀场。对于多数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芸芸众生,永远不可企及、永远曲高和寡。”
道不平说:“前些年火爆的普洱茶,成就了多少富翁,也确实使云南蜚声海外。回想那时,多少人做着普洱茶的致富梦!许多号称专家的茶客曾多次向我灌输普洱茶的神奇功效,窃也曾虔诚地去把带着霉味仓味的茶水当做绝好的保健品一饮而光。”
她总结:“因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茶文化不是靠吹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蕴合在每一片茶叶之中。我们只能客观地就把它当茶喝,而不要再给他冠以更多的高帽,更不能再像原来的造神运动一般,将非常平常的茶文化演变、亵渎令它失去初衷而消亡。”
中立派NEUTRAL文化这事有点玄
很多网友认为,文化并不是“有没有”这么简单。
李笑华在跟帖中说:“记得一故事,有钱人没文化,买了很多书放在自己的办公室,但那些书全是新的,基本没看过,普洱茶呢,就像……谁花钱买书来贴上去的呢?政府、商人……文化能卖钱么?对于没文化的,他们是需要文化滴!当然。文不文化,花钱的人不管你那东西有没有文化呢,也不懂,有的只是钱。”
“南风佐酒”认为文化不能脱离大众:“茶是大众饮品,老百姓都喝不起了还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凝视黑夜”说了一种奇妙的文化心理:“喝着普洱茶,笑别人没文化。像此类针对性的问题大概是要看谁在喝,谁在被笑?话说回来,如果你有文化的话,那你何必怕被喝普洱茶的人笑没有文化呢?某种意义上说,喝普洱茶获得文化的人大概都是怕被笑没文化的人。如此心虚,大概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有。哪种茶都有优劣,喝得自在就好。”
ho酱认为,喜欢就好,不管什么茶,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文化并不是茶自身的,而是外人赋予茶的一种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