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5 11:32:03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

第1篇

一、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掀起一场思想解放革命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尽管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和发展。但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还比较严重,改革尚不到位,理论、机制、制度、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低层次循环和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存在,根源仍然与思想解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全兵团的思想解放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全国的同步,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主要表现为:原有利益格局没有彻底打破,新的利益格局难以形成;改革局限在某些局部和少数行业上,广度和深度比较有限;市场经济机制建立缓慢,旧的生产关系仍然在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总体上经济发展低层次、低效益的特征比较明显。

解决认识上存在的差距,必须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全兵团掀起一场思想解放革命。应该充分认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寻找差距、寻求突破、实现大解放。

二、全面认识兵团特殊性,自觉发挥其优势

一是使命特性。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屯垦戍边的基础性任务是发展屯垦集团的实力,以此来保证戍边的实现。如此,兵团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基础性的任务,也是完成使命的惟一途径。

二是组织特性。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独一无二,组织的严密性、纪律性和运转的灵敏性非常高。它有利于充分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多方位地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运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易于形成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和多样化;便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弹性。

三是集团特性。兵团具有明显的集团化优势。其开拓市场的一致性、经济内部的互补性、区域分工更细更明确、经济计划的针对性、政策和舆论及投资的引导等等,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经营特性。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又一大优势。兵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这种优势比较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某几个行业形成比较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有利于优势资源的集中转化。

五是管理特性。兵团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这必然易于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易于形成步调一致,达成同心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对投资“二重性”的研究,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的拉动,没有投人很难有产出。但是同样的投资,投入的领域、产业不同,产出就不同;同样的投资,投入同样的领域、产业,支持的环节不同,产出也不同。这就是投资的“二重性”(投资的需求和供给)在起作用。

兵团的经济处在成长阶段,保持一定投资规模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单纯追求投资数量,更要注重投资质量上的提升。投资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二重性”的衔接程度。对全国而言,政府投资要逐步退出竞争领域,但兵团企业方面的职能决定了不可能退出对竞争领域的投资,况且兵团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全国企业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竞争领域仍然需要大力扶持。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国家支持其基础设施或非生产性建设,是为其减轻了投资压力;对于兵团而言,过度地争取国家投资搞基础设施或非生产性建设,是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通常国家投入的是引导资金,使用国家投资意味着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自有资金配套。而国家投入的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在非生产领域,不是兵团当前必须要解决的投资问题。如此就引发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制约兵团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投入来解决的瓶颈问题,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另一方面兵团的自身积累随着国家引导资金投到了非生产领域中。

第2篇

[关键词] 加强 软环境 建设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日渐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有关政策法律的逐步规范,过去的那种靠拼优惠、比低价甚至不惜以牺牲当地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通过建设廉洁、高效、规范、有序、宽松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各方的共识。

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应提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软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得越好,就越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反之,软环境建设得越差,就越会阻碍或延缓地方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还是一种能够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的优势品牌资源。一个地方如果能够把经济发展软环境打造成优势知名品牌,对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动员宣传,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软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关注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良好局面。

二、必须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时,无论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转变,还是软环境建设成效的取得、巩固和提高都必需有一个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希望在软环境的建设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好长期、艰苦、不懈工作的准备,以政府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为主要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稳步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出效率高、服务优、讲诚信、重安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有一支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

在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在干部队伍的结构上明显地存在着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多而熟悉工业、服务业工作的干部少的缺陷,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既不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利于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只有拥有一支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我们才能在经济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吸引各方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实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必须有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此外,一些地方对年轻干部的下派锻炼总是将眼光局限在农村,请别忘记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也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好地方。

四、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的同时,要坚决查处少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将项目的登记备案制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制的行为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已将一些事项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少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依然贪恋失去的行政审批权,对项目的登记备案人为地设置了重重关卡,将一些项目的登记备案制搞成了变相的行政审批制,以此为部门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对于这样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以儆效尤。

五、对依法经营的企业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

对在当地依法经营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市场主体拥有超越法律之上、市场之外的特权。此外,如果对一部分企业实行特殊待遇、重点保护,对其它企业来说则意味着一种歧视,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原则,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投资发展环境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了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彰显地方政府对优化当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建议那些还在实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的地方对该项制度予以废止,对在当地依法经营的企业一律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

六、整顿规范车站、港口、公交、出租、银行、宾馆酒店等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秩序

窗口服务行业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形象建设。许多地方的窗口服务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差,服务不规范,服务乱收费,车站、港口、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服务秩序差和治安状况不理想,部分银行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出租车拒载、宰客、不打表,公交车、出租车车内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到当地软环境建设的总体成效和对外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需把窗口服务行业服务秩序的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七、做好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划分城市功能区,对于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宜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各类城市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一般情况下,城市主城区范围内应定位于以发展服务业为主,不宜新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城市附近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应严禁新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已经建成的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搬迁;城市工业发展应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上的工业项目应尽量安排到各类工业园区或工业基地进行集中发展。城市功能区科学、合理的划分与定位,能够显示出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当地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协调、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八、建设诚信政府,推动诚信社会建设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政府在诚信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首先必须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如办事程序不透明、承诺不兑现、执法随意、朝令夕改、政出多门、拖欠工程款、“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政府失信的问题,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以依法行政为基本要求,社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为中心内容,大力推进诚信政府的建设,通过诚信政府的建设,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增长极 点轴 山东德州

1.德州区域地理位置

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京沪高铁,太青客运专线贯穿京、津、冀、鲁、苏、皖、沪等省市,是连接京津冀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大动脉,它将以“交通高速”缩短地区之间的“经济距离”,加速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推动区域之间经济联动,协作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高速铁路交通,必然又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强化轴向骨架生长,构建指状城镇空间”,最终形成“一带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

2.增长极分析研究

德州处于中国四大开发区之一的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内,也处于“黄蓝”开发经济开发规划区内,作为两大经济区域交界覆盖区,德州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

德州的位置恰恰处于两个增长极的极点之间,分别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北京和黄河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也正是因为德州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使得德州容易在两大经济圈内处于“凹陷区”,使得德州在经济发展上出现空洞,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契机,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让我们在此受益。所以,在此可以看出地理区位给德州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哑铃模式”下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德州目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处于京津唐的环渤海经济圈并距离沪宁杭的长三角经济圈也较近,两大经济圈的交界和边缘区域使得德州有承接经济转型的机遇和优先条件。但是由于德州都不属于经济圈内发展优势凸显的增长极,无疑在此中间成为了一个塌陷区,以京沪高铁为轴线呈现出“哑铃模式”。

在外生因素上看,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使投资者都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向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利润的地方。北京、上海是我国一线城市,而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在整个华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可以说都是具有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因此能够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首都、省会这些发达地区的投资,相比之下最为地区的德州由于经济基础落后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以起步。

从内生因素上看,德州市自身的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等软件和硬件上还存在一些缺失,与京沪等一线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和京、济、沪完备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强烈的吸引力,将德州周边乃至本地区的人力、资本吸引到这些较为发达的区域。落后地区就是服务这些增长极点城市的角色,经济图强规划让位于政治大局意识延缓了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进行协作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空吸”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行政力量作用的结果。

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和情形,我们应该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建议对策,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增长极周边的投入,具体来说可以加大对周边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使德州逐步具备较高的产业承接能力。如对开发区的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修建更加便捷的交通设施等。

第二,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市场更开放,从而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城市来吸引更多周边乃至更高更远的产业、资源的转移。政府的过多干预不利于要素的流动,从而影响企业的升级,不利于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所以,政府适当地引导和促进市场要素的流动则起了较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德州高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在全国也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太阳能的龙头企业,皇明公司则起到了巨大的带头示范作用。所以,政府应支持和鼓励这些高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而,做好接收增长极地区转移产业的准备,另一方面发展地方产业鼓励支持当地企业,积极引导当地企业“走出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方.德州产业配套天津滨海新区的现状及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3):40-41.

[2]李广涛,王辉.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研究——以德州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07,(39):25-26.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兴经济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06-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把世界各国卷入了危机的漩涡。为有效抵制或化解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后果,许多国家积极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加强本国在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crisis era),是指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持续5~8年,或许更长。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现象和发展态势。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主要表现

(一)加强金融监管

危机必然促使各国加快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加强国际监管协调的步伐。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宏大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2008年4月15 日,美国财政部对外公布了对冲基金“最佳行为准则”草案,草案要求提升对冲基金透明度,强化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对于如何加强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跨国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监管,如何提高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如何协调等关键问题有待于下一阶段解决。在欧洲,欧元区各成员国因为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为实施大规模扩张型财政刺激政策使原有的债务问题更加严重。目前,多数欧元国家着手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

(二)美国信用下降,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日趋消弱

长期以来,美国巨额债务使得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出现了极大的动摇。直至2011年8月初险些出现的美国债务危机、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信用评级由3A下调至AA+,将美国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世界各国股市持续暴跌。美国信用评级下降,更加使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失去信心。而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对美元评级下调问题上,竟然还坚称美国绝无债务危机。他认为,投资美国国债无关信用评级,美国可以在任何时刻印钞票还债。然而,“印钞票还债”会促发美元贬值进而伤及投资者利益。对于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额的国家,其美元资产价值必然大幅缩水,促使本国减少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三)新兴国家经济复苏强劲

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新兴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复苏迅速、强劲。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8%,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姣姣者,远高过发达国家2.6%的年均增长率。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2002~2010年的增长率印度超过7.5%、俄罗斯为6.6%、巴西平均年增长率3.6%,南非为3%。多数年份高于发达国家。

(四)超级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调整

处于金融危机源头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必将使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日益衰落。2010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出口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美国农民和小企业增加出口,以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方式改革出口管制,从而在5年内促使美国出口翻一番,并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认为,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以目标的主要地方。多年来,亚太市场已经成为美国货物和服务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在贸易政策的调整后,2010年美国的出口较上一年增长21%,达到1278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出口较上一年额飙升32%,达到达到91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市场复苏迟缓,使依靠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开发其国内市场,提升内需,刺激消费。这也在客观上使美国的出口到这些市场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

(一)国际区域一体化的新理念

1.自由贸易协定促进WTO进程。长期以来,认为自由贸易协定阻碍WTO进程的一直处于主流观点。2008年以来,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持续增加,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形式开始持肯定态度。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网络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被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所接纳,只能通过和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参与到WTO中来。新理念还认为,南南国家以及南北国家的贸易结盟是北方国家多边贸易蓬勃发展带动的结果。现实中这两种模式的共存并竞争性运行,最终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

2.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TFA)的理论创新。这是与现行区域组织的常规做法有所不同的。从世界区域组织的发展来看,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区域内,都有一个或两个国家为主导国家,引领和带动区域内的经贸与投资活动和发展趋势。由于东亚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近,自贸区的建立应是促进合作,而不是合并控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一员,是域内和世界的经济大国,但却无意谋求地区合作的主导权,奉行“区内成员有平等的话语权,平等合作,共同决策,从而实现共同利益”。这种理论与实践确保了CAFTA内部的团结、合作;是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欧盟进行制度改革

2009年12月1日开始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将为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新动力。它为欧盟确立了新的条约基础,并使之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条约对欧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例如,在将来,在许多情况下一致表决制将被取消,特定多数表决制被扩大应用到数十个新的领域,这将使欧盟更加容易作出决议。

(三)新国际区域货币的成长

人民币成为跨境货物贸易结算货币。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弱点。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中国政府适时作出重大金融政策决策,从2009年7月起,在上海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CAFTA域内使用。尽管人民币境外结算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主要也来自东盟各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非发达经济体,但人民币从国际区域性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潮流涌动。2011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2011年,全国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结算3603亿元,也显示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进入了几何式爆发增长的阶段。

(四)自贸协定数量持续增加,“南北”型、“南南”型成为主流

为尽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恢复本国经济活力,并保持对外部市场供求的可持续性,多个国家积极展开区域合作。根据WTO的数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新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为15个,2007年为10个;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略有增加,达11个—2009年截至6月有5个。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目多达10个。协定主体以“南北”型和“南南”型为主。

“南南”合作协定更是层出不穷。以中国为例,2008年以来中国共签署了6个国际区域合作协定,其中有4个是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北北”间或与新兴工业国之间的强强联盟可是双边商品结构更加高级化。如,日本与瑞士自贸协定(2009年2月签署),欧盟与韩国自贸协定(2011年7月生效)。

(五)区域一体化协定的涵盖领域有扩展

多年来,区域自贸协定的签署的内容,往往陆续签订若干个相关领域的协议,如,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而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是以涵盖“一揽子”条款的而达成的。此类协定涵盖领域基本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有的区域协定还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社会劳动保障等等。这是涵盖领域广泛、开放水平高的高质量区域自贸协定。在亚太地区,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内容不但包括上述各项内容,还包含有劳工、环境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六)“金砖国家“成为世界和地区经济拉动的中坚力量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的内部经济更加活跃,金砖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之间的经贸互动在加深。实际上,金砖国家的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经济影响力在其所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辐射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形成了联动效应。这一点,在中国周边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金砖国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三国成立关税同盟在2011年7月正式取消关境,对外设置统一关税,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水平主要参照俄罗斯关税水平制定。在整个非洲,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南非。南非早在1994年加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后,以自己在金融、基础设施、制造技术和科技的优势,带动了共同体11国的经济。在非洲大自由贸易区组建的过程中及成立后,南非仍是带动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未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国家间经济互动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多年实践证明:南、北成员方在一体化中均获得相应的经济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发达国家更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如,欧盟与海合会2009年4月重新启动了自贸区谈判;2009年12月22日,欧盟理事会批准欧委会与东盟的单个成员国开始进行自贸谈判;2011年7月欧盟与印度的自贸区谈判又有新进展。目前,欧盟正在推行与乌克兰等6个国家的“东部伙伴计划”。除了欧盟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继续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双边自贸区。“南南合作”还将持续发展。

(二)走向有制度保障的区域“开放性”

1997至1998年,APEC(亚太经合组织)推出的部门提前自愿自由化计划遭到彻底失败,这意味着在非制度约束下使某些行业(部门)先行自由化,然后推动全盘自由化的途径是行不通的。实现贸物宣言提出的贸易自由化目标的路径亟待破解。笔者认为,APEC一小部分成员方进行了制度创新的实践,破解了“无制度”开放性的自由化无法实施的难题。与APEC的部门自愿实现自由化的原则相比,2006年5月实施由APEC成员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通过制度保障达到多领域的自由化:甚至还含有对劳工、环境两个敏感领域,而劳工和环境问题正是许多FTA设法避免的领域。TPP的开放性表现为对新成员的加入敞开着大门。TPP规定,APEC成员和“其他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加入TPP。由于PPT框架下的自由化的实现是由制度来保障的,这对有条件参与其中的经济体有较大的吸引力。目前,有5个APEC国家就加入TPP已经进行了6轮自贸协定谈判。各方对在2011年年内达成自贸框架协议抱有信心。

(三)自贸区协定涵盖范围走向“高质量”

越来越多的的FTA更愿意将开放的领域扩大, 除了具备传统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内容外,还将出现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如环境标准、食品安全、竞争政策、劳工合作等等,既可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又可获得更多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的机会,使区域市场的融合度更高,落实协定的成本更低。新兴经济体的数量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具备与发达国家共同在此类问题上的探讨并达成共识的实力。

(四)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

2010年,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出口国。尽管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多以美元结算,但是由于美元币值的颓势及美国将长期处于巨额债务国地位,中国必将逐步降低使用美元结算的规模,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及其他国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这将更有利于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人民币日益升值也吸引国际社会将人民币作为保值、升值的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三个阶段进行;中国早于2009年6月推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措施,涵盖中国55%的贸易额;2010年7月,以北京为海外银行及结算银行(Clearing Bank)成立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2年,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 韩国、印尼 马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参考文献:

[1]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2] 陈爱蓓.WTO与区域经济集团之经合关系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3] 赵 颖.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榆林学院学报,2010(1).

第5篇

关键词:人口;环境;收入分配;“两难”问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9-02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爱德华—B·巴比尔把可持续发展①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二是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三是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四是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二、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三个“两难”问题

(一)GDP总量比较大,但人均GDP很小

由上述表格可知,就中国本身来讲,GDP总量很大,尤其是2010年以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GDP第二大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结果人均GDP远远低于日本。先进与落后并存的这个矛盾体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撑力强,但资源有限,阻碍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从人民生活和生产来讲,我们无法离开第一、第二产业而生存发展。此外,汽车、钢铁、建材以及一些污染小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共同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至今,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较大,充分发挥了其支撑力。下图是我国近年来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从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出,第一、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2009年,中国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人,中国的森林面积仅为2,068,610.0万公里,而作为第二产业赖以生存的能源石油2009年的产量为2,084,939.7千吨,而其中8%完全依靠进口,远远满足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此外,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亦会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控制的促进中国环境文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担心环境问题”。80%以上的中国认为,受到污染的食品,同水和空气受到污染一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恶化,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工矿企业野蛮发展造成的。我们不能忽视消失的罗布泊、缩了几十倍的滇池。最近南方多地出现严重阴霾情况,①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由于焚烧秸秆造成近几日南方多地持续阴霾天气。

(三)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但是收入分配不公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自2007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2%、9.6%、9.2%、10.4%。虽然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生产要素等分配不公带来的一系列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却日益严重。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

巴西经济学家赛尔豪·福塔多从需求结构角度详细论述了收入分配不公会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的命题。②平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任何国家都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总量,在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于将有效需求集中于国内产业部门而非国外产业部门。从而令有限的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拉动国内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

三、对于三大“两难问题”的解决建议

看似矛盾但实则不能忽视的三大“两难”问题并存于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中,并时刻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针对三个问题提出了三大解决建议。

第一,目前,我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要根据中国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坚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有规划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根据科斯定理,要加强环保立法工作,明确产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而明确产权亦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合理手段。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减少是保持第一、第二产业更好发挥支撑力的不竭动力。

第三,收入分配当中,要做到两个“同步”。③一要“多予”,建立收入较快增长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要“少取”,实行结构性减税,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改变个人所得税以工薪阶层承担为主的局面等,减少居民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出行等方面的支出;三要“放活”,大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保护和促进居民取得合法的财产性收入等。

参考文献:

[1]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201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主旨报告[C].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2]朱海冰,蔡道成,张侨.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先驱论坛,2011,(7).

[3]梅新育.收入分配公平是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大家思考,2011,(2).

[4]杨永峰.人口、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决策[J].科学时代,2011,(2).

[5]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5).

第6篇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迈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目标也有了飞跃的改变,渐渐朝着城乡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农村当今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将居住地逐渐朝城镇靠拢、朝着乡镇工业园区及农业生产经营靠拢。要严格执行创新精神,解决散户经营模式,合力集中所有力量,将农村经济有效的进行组合。农村经济组织在创新方面大力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基础。由于趋势的转变,培养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也成为推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跨国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来讲,以我国当今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够的。固有的农村经济组织无法胜任跨国合作的方式。由于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得资金和技术无法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构成的经济效应,完全可是实现农村经济国际化竞争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的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的不足

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相对比,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是落后于当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的主体。经济组织创新结构上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结构层次的不足。对于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管理上出现错乱,延误了农民对于经济组织创新的改革。再说到规模性,因为农民的平均资源少,成本高,资源产权模糊、资本缺失大、区域封闭等特点,当前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范围小,资源单一。很多经济组织因为由当地较少的农民构成,活动范围和资源表现都是小范围内的,缺少适应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能力,大批组织长时间在小范围、低档次中服务,而想得到农户形成持续吸引力和获得农民认同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对于创新性来讲,不足的方面应当是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因此顺应出来的农业创新实际是一身空皮囊,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主导现在的运营模式,新的个人合作机构是由国家政策等总舵因素共同构成,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缺乏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不足。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思考

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中心是遵照市场规则将农村所有组织进行合理创新,将农民作为主体,开发农村市场经济。我们应当以主体创新来加快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顺民意,随民愿,为民办事,将这些真正落到实处,国家应当降低农民的税收制度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来给予农民应有的支持,让农业处于更加保障的地位。我们应以结构创新来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能力完善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加大了政府和百姓的连接纽带,提升了农村关于组织化进程的完善,经过结构组织化提高农户之间的联系。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不断培养和创新多种新颖的专业新型合作机构。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的不断提升,农民越来越热衷于开展农业,热衷于其他人的新型事物,激励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联合创作,创办和实施各种样式的合作,让组织与组织之间可以更紧密的联系,更有利于工作的提高。

第7篇

2010年8月10日,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萧琛在西宁省委党校做了“知识经济低碳时代:‘十二五’展望――新时期青海改革调整规划机遇挑战”的专题报告。受到省政府机关领导与各方人士的好评。现应组织方和《青海学刊》的约请,并根据演讲记录,整理文论如下。

“十一五”乃至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其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孕育了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跨越的拐点。经过连续8年12%以上的增长,目前青海省生产总值每年以百亿元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以十几亿、二十几亿元规模增加。其二,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奠定了产业由初级向较高层次转型的基础。2000年到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政策措施正在制定,必将为青海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在制定出台了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后,党和国家正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政策措施,正在酝酿推动藏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自然变动和政策机遇都说明,青海正在酝酿进入一个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新的关键阶段。立足省情实际,在科学分析我省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青海省委已经提出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也即“四个发展”的新战略。

确立多元化发展战略、进一步重视开发青海旅游产业。

推动“四个发展”,探索符合青重由15.2∶41.3∶43.5演变为11∶55∶34,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0%提高到46.6%,支柱和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9.2%提高到2008年的41%。其三,要素投入结构持续改善,形成了发展要素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格局。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进一步积累,尤其是推进资源综合开发的一些重大科技攻关不断取得实质突破,重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一些大型企业包括央企加快进军青海,一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青海,出现了可喜的现象。

低碳时代、“十二五”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

进一步提供新契机

气候变暖、低碳时代的到来,虽然对资源加工业带来挑战,但也为青海提供了难得的独到的机遇。青海是生态大省,由于降雨不足、气温偏低,植被繁茂和水土保持的难度都比较大。前些年,青海湖的水域面积一直在缩小,而近些年,面积却在扩大;就植被而言,气候变暖也给青海生态带来许多积极因素。

海实际、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必须科学分析和总结发展经验,特别要正视青海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低、能耗水平高等现实问题,促进单一资源指向型战略向资源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相结合的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转变,在青海现有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之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前提,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思路,促进青海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与经济运行质量的同步提升,推动青海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走上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具体讲,在世界经济重建,中国经济重心西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生态、低碳、新能源、ICE、智能物联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应当重视开发青海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在青藏铁路贯通之后,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新亮点。而青海是这个旅游网的中心结点地带。旅游产业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可以带来大量的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对于青海人力资源平均水平的升级意义深远。为此,必须注意提升“青海旅游品”的“质量”,增加其“规格品种”。此外,鉴于青海旅游季节性很强等难点,建立有弹性有系统的接待基础设施这一点,也值得在新时期大力探索。

三驾马车”共动经济增长,正确认识“净出口负拉动”现象

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常是由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形成的。从青海经济30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而同期大多年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为“负拉动”(贡献率为负值)。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10年来,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达78.1%、69.5%,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7.6%,表明青海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两轮驱动”。

如何看“两轮驱动”?

一方面,应当认识到,这与青海深居内陆腹地等客观条件有关,所暴露的是青海吸引外资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外贸行业实力不强,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如果仅仅依靠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够充分有效发挥“三驾马车”的拉动合力,青海经济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就一国范围而言,各经济组成部分都有其稀缺的经济功能或者说比较优势,而对于这种特色资源的定价,不同的经济体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平均化拨款、提高上游水价、提高生态贡献“负税”,等等,都是十二五 期间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换言之,依靠国家财政,争取更多资源、力保更大贡献,是青海人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注意“中间需求”,而且要注意“最终需求”。多年来青海经济快速增长是在能源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实现的,缺乏长远、持续的资源和环境支撑,突出表现为资源消耗大、能耗高、产业结构低度化、环境退化、受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影响明显势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以西宁和格尔木为主的区域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