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01:34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学习风格论;教育心理;应用
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可看出我国的古代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每个人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施教。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风格理论,从个体差异的方面来看待学习问题,从何进行教育教学。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出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接受教育和教学之中。学习风格理论有很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进步。因此,将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发挥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对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良好的实际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1浅述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理论”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最先提出来的。旨在关注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与传统的中国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人的个体差异方面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它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由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人生的阅历、受教育的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的人爱学习,有的人不爱学习。国外学者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将学习风格总体上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由于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那么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中便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关注个体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才是能够收到实效的。而国内的学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综合的划分,其情况各不相同。从生理因素来讲,我们的智商、生理状况的好坏(这包括是否有先天缺陷、该阶段的生理状况是否良好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状况等都会对我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简单的说,一个有听力生理缺陷的和一个听力能力正常的人的学习风格显然是不同的。在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和意志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理方式来面对,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有的人似乎从心理上就接受学习,而有的人却往往觉得厌恶学习。同样,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和态度也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秉持“书山题海”、“读万卷书”的精神状态,而有的则是“一曝十寒”。这种心理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就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再者,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的学习风格和大学教育下的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人毕竟是群体的和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征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强调个体差异,不能够仅从个体去思考,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也需要将对个体风格的分析置于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有着各自的理论看法。随着这种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进步,这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学习风格理论已经很大地应用到各种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重点是的我们提出了理论的进步,也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去。
2学习风格论在教学中应用状况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注重,在教育领域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自五十年代提出这种理论之后,已经成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析。而且这些理论又让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儒家传统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强调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差异,势必导致对个体差异的不平等对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注重个体的差异。注重集体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主义的思维,使得当前国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注重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心理研究。随着近年来多数人对于我国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模式都十分有意见,教育改革也要应时启动。那么注重学习风格,根据个体差异来实现个体的学习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要改革,学习风格理论也受到关注,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关注依旧很浅显。关于风格理论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论及个体差异也多数是从普通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套取,而没有真正从学习风格的理论整体和综合全面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就导致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滞后。那么把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去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去,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和新型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是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之中去。我将从二个方面给出思考和建议: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这也是最为之简单的做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的内容和其主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国内当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也强调对个人差异的关注,但这这些概念显得十分抽象而不可具体实施。因此,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关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转化到教材理论中,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才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学心理学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推动教学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重要的,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体差异来合理地安排课程、学生的作业任务等,而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者需要区别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也才能破除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推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学习风格理论就是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和学习的不同,从而个人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上来对其进行。这种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困境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教育十分有必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应用实践,是一种教育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进步,实现理论的创新,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培养出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来开展教育的教育者,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创新。因此,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融入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聂广星.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71-71
[2]谭顶良.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J].心理科学,1996(2):125-126
诸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张书桌”的组词的汉译英a desk,这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现象相一致的,学生学这类组词无多大困难。但在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示和启发。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
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拥有渊博的知识
一个知识渊博、幽默诙谐、善于教学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每个老师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教师在讲授一堂课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血肉丰富,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精选一些典型材料,讲课中适时抛出,既增加了生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颇显学术气,使学生由奇生敬,由敬生爱,由爱而主动学习。
2.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兴趣小组应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每个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引向深入。兴趣小组不像课堂要受许多束缚,如果我们指导得法,学生在兴趣小组的收获将会大大超过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最终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3.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而且现在很多博物馆都保存了历史文物,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和未来,陶冶情操,培养爱国思想。
4.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出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广泛涉猎历史知识,开阔视野,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批判性反思,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尝试,验证,乃至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情感产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所以必须通过对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只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取得成功不沾沾自喜、故步自封,遇到困难不灰心丧气、回避退缩。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才会积极对待,不怕困难,在不断地验证中达到创新。
2.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
情感的体验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暗示和支配。因此。榜样的作用在情感培养中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榜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利用榜样的时候,教师要结合讲解道德知识,如在讲解《》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和;在争取和平建国中各自所采取的策略中,做出明确的肯定和否定,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正确的人格。
三、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1.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内容、目标、达成的方式与方法等等,鼓励发现式、探究式学习,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激励。并独立承担和完成某些任务。这样,形成一种热烈而融洽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巨大的创新动机。
2.注重因才施教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当然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也应该予以关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多元性,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模式、定势,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的选择上,既面向学生整体,又关注每个个体。比如,在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方面,由于学生在历史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那么在人格差异方面,对于比较悲观消沉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选择一些令人愉悦轻松、让人振奋精神的历史故事,使他振作起来:而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多让他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同时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并分析和理解现实,以便“明其智”等等。这样,依据每个学生在禀赋、特性,因势利导、充分张扬和发展其个性,从而有利于其创新人格的养成。
中学物理教材和前几年比起来,对许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或编排方式都做了调整。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从中领悟深意,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教学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不同时期教材的对比
物理教材乍看先后并无区别,但教学中就会感受到其变化,比如新定义新定义“压力”、“压强”,“压力”定义为“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比传统表述多了‘挤压’二字)”,使之与前面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联系起来,也为后面讲“压强”埋下伏笔,举出了篮球撞击篮板产生压力的典型实例,避免了传统教材举例不当造成“压力是由重量产生的,甚至压力就是重量”的误解。
以2015年我执教“椭圆的定义和特点”一课为例,备课时我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解读。以下是根据新旧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案例,希望这两个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老师们对新旧教材变化的关注。
案例1:根据旧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绘制椭圆,通过测量的双半径的长度和,观察发现椭圆的特征,最后学习用棉线画椭圆,掌握画椭圆的步骤。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但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还是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案例2:根据新教材的变化,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行星轨道情境,让学生在寻宝过程中,感受到与两个点的距离之和相等的点有无数个,这无数个点就围成了一个椭圆,为后面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基本特征埋下伏笔。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棉线和铅笔画椭圆,在辨析画不成功的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棉线两端所在的点必须保持不动(也就是定点),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对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也就是定长)等椭圆的最本质的特点形成初步的直观感知。再展示椭圆规画椭圆和行星运行椭圆轨道的过程,比较三种不同椭圆画法初步感悟椭圆的本质――椭圆的特点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固定。在学生充分感知,建立了丰富表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椭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推理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深切地领悟到新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道理,目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变化,读懂变化背后的意图,巧妙进行教学设计,让物理课有效、有用。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物理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从物理的角度观察、分析与解答问题。笔者发现新教材中新增了许多物理知识,就是满足物理课程这一重要目标的。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异同。
例如新教材编进了许多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物理的角度观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分析与解答问题。目前新教材已经不再出现单纯估算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所学习的具体计算内容之后,安排了与之相应的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例题。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最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中学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中学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相对论公式等。
(三)适时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
如果可能,那么在服从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四)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强化教学效果。
实验是引导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学习思路的引导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迷茫,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有效提高,把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孟昭辉,编著.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信息变化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国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3.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兴趣转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有不少学校把英语作为“副科”。英语课的排课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节;由于学生平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较差,故认为英语难学而过早地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2)部分学校在初一英语师资的配备上相对弱于初二、初三年级,有不少学校历年来往往把有较强能力的英语教师安排在初三年级,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语基础相对不够扎实的局面。
(3)初一教师在英语起始教学中对音标教学和如何记忆单词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单词记不牢、不爱动口,存在畏难、胆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种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从中得以巩固,一举两得。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把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时间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使他们有学英语、说英语的欲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5.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进入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两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因此,素质教育以及与之配套的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引起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改革和创新也成为一种必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改之前的问题
新课改之前历史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对固有结论的记忆过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内容单调乏味,重视对知识目标的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长的青少年缺少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需要。
2.新课改之后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后,由于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领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只满足于热闹的形式,忽略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空洞的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结果导致了人文素质和民主意识缺乏了坚实的土壤而成了空中楼阁的泛泛空谈。
二、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是培养能记住历史事件,会应付做题的考试工具,我们是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用唯物历史观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时,一切为此而进行的改革和创新我们都会理解、支持和积极践行。
2.教师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力求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和创新。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情境
古语说,“先声夺人”,精彩的课堂导入为下面的教学渲染了气氛,做好了铺垫,能够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境界中去。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讲必修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我自己制作了一个视频短篇,其内容包括两部分:笔墨丹青――书画艺术。梨园春秋――戏曲艺术。通过视频资料,学生感受到书画中,严谨的欧、颜楷书,放纵的王羲之草书、规矩又不失个性的苏轼的行书;绘画包括质朴浪漫的远古陶画《鹳鱼石斧图》;魏晋时期顾恺之以形传神的《洛神赋图》;充满人文精神的隋唐作品,展子虔的《游春图》,宋朝盛世时的《清明上河图》;彰显神韵意趣的宋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灵活选取实用的教学方法,切忌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很多老师一改往日传统的传授型的课题教学方式,而采用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分组合作性学习等新模式。由于教师对新模式掌握和了解不足,使得教学活动浮于表面的热闹,缺乏实效。例如,探究性学习中探究题目的确定应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而不是教师自以为是的想象。分组合作学习时候,也要注意分组的科学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时,先要了解透彻,也要符合学生实际。
(3)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
课程资源是指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用的一切因素。既包括历史教材、报纸书籍、网络、家庭、社区、文化遗址等,其内涵十分广泛。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打破单一的利用有限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教学的现象,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例如,在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①搜集家庭的老照片;②采访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小时候的生活。这样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学生感触生活的真实变化,增加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