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53:02
序论:在您撰写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汇集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
渣土的行政处罚数据,实现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实现与渣土相关数据共享与获取;渣土运输企业信息,结合建交委与市容绿化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的信息,采集企业基本信息、车辆信息、驾驶人员信息等基础资料;渣土申报信息,基于申报系统采集工地出土、渣土运输、码头转运、卸点处置信息;建筑工地信息,实现建委、交通、城管执法管理信息共享;
1.2根据“制度+科技”渣土处置管理效能监察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综合系统,开发现场执法监管APP
建立消纳点(中转码头)管理平台,完成消纳点(中转码头)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支持现场审核渣土消纳(中转)卸点的材料,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建筑渣土巡查系统,实现以手持机为媒介的移动巡查机制,形成的违规记录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移动平台支持,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
1.3移动平台与检索
针对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移动APP可实现系统对工地信息、项目信息、承建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渣土运输中标企业等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运输企业基本信息、法人代表、企业违规违法记录、相关违纪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具有车辆基本信息查询功能,交通违法违章信息、相关事故信息等历史信息查询;具有渣土消纳点(码头)的基本信息查询、相关资质、法人代表、以及执法违章违法信息的查询;按巡查内容进行分类,可对工地、运输车辆、消纳点(码头)等现场进行巡查,并可进行现场取证、拍照,并可对相关违章与违法行为进行书面记录上传。
2主要技术创新点
建立了诚信自主管理的行业生态圈,整合建筑垃圾管理中各环节的应用者与其关联数据,实现数据标准定义:定义标准交换数据格式、定义各个环节可交互数据的类型描述、定义交互数据的检索与推送触景,达成行业数据的自动按需推送,自动监管记录与诚信评定。利用物联网的设备感知能力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无人工干预采集;利用手持机(手机、平板、专用移动设备)的移动便捷性实现行业参与者的碎片时间利用和无线通讯能力实现行业数据的推送收取、分析检索与信息采集;利用云平台的大数据收集、分布式分析存储和规则化数据挖掘实现行业数据的智能应用。在数据接口标准化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智能感知、碎片采集、自动推送和数据挖掘;利用数据的圈内循环,实现行业参与者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诚信评定,达到管理的良性循环。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云平台,针对各接入系统的多样化,建立数据接口转换模块,实现原有应用数据的云端整合;针对行业应用的参与者的需求多元化,建立数据挖掘应用的云推送。
3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融合比较
各城市的渣土监管主要集中于单项技术与部分技术性的融合,侧重于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偏重于技术管理,覆盖整个渣土行业流程、多环节的综合监管与联动,系统性的综合管理相对较少,行业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联动相对薄弱,缺少综合性的监管,如建设单位的工地出土违规监管、交通公安对渣土运输车辆道路执法信息、城管执法过程中涉及工地出土、道路运输、市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缺少互联互通。本次项目的突破,主要是在技术选用、融合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并依据建筑渣土产生、运输、中转、处置的全流程中涉及的相关管理单位、管理环节、以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涉及数据采集、通讯、传输、管理应用与分发共享机制,将建设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城管执法管理、市容环境管理,以及水上运输海事管理建立统一的监管与服务平台,在国内城市渣土管理中,采用现代移动信息采集技术、车联网技术、数据云平台,形成渣土行业相关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协同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的共享与获取,建立相关管理单位与行业协同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措施自动生成、管理统一协同的有效管理措施。
4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现场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讲,施工现场就是战场。在施工现场有着相当复杂的情况,任何疏忽都可能诱发严重的事故,因此现场施工管理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动态性、整体性、基础性以及实践性。现场施工管理不仅仅会对作业质量与进度产生影响,并且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因此,我们需要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效能。
一、对建筑施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效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人员管理
工程的质量的提高与综合成果的实现都与人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对于人员的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的基本问题,施工人员的素质会对工程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每一个施工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管理,都是不可能离开人的参与,因此要想有效减少工程事故、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监督。
(二)施工准备
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良好的施工准备将更加有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可以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相互协调好。在通常情况下,施工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对各种相关图纸的研究不透彻;(2)人员岗前培训不到位;(3)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都会对现场施工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施工材料管理
现代建筑工程所采用的新型材料较多,这些材料拥有较高技术含量与品种,其中还有部分新型材料的应用。对建筑材料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自身的质量以及技术条件是建筑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在实际的管理中,对材料的配对以及对多种材料的质量离散程度的把握都相当重要。例如在很多时候都很难控制砂、石这类即时使用的材料。
(四)施工质量控制意识
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管理中是重点与核心内容。然而在很多时候因为工期紧或者是其他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不能够得到重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操作工艺控制不严、违规作业等现象,最终导致工程出现多种隐患,对工程使用质量以及寿命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施工资源配置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施工资源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进程出现配置不合理与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不计成本大量的增加投入、盲目的赶工或者是投入不足使得施工进度缓慢,这些都会使得施工资源被极大浪费因与工程亏损。
二、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效能的措施
(一)完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
要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效能,就不能够脱离了一套健全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从施工单位的角度来讲,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程控制,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施工管理体系。构建起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后,需要从材料管理、工艺流程控制、工序交接检验等每一个环节来强化质量管理和控制,从工作实践中对现场施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改进。
(二)强化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
施工现场有着非常复杂的情况,有序管理将有助于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如何安排临时设施、施工机械以及建筑材料等对于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安置电线走向、施工用水管道的布置以及废水排放和施工现场环境的整洁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跟踪检查
多数的施工质量问题,都是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检查所发现的。因此,对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善于区队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对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消除。同时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进行督促,使其每一项操作都能够根据规范来进行。同时还需要为施工质量保障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确保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能够满足要求。
(四)建立竞争、激励、约束
竞争机制。需要实行竞争上岗的制度,以此制度来促进作风的转变,提供管理人员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与办事效率。同时通过良好的竞争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职工的学习热情与生产热情,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与安全意识。
激励机制。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来讲,在很多时候都只注重利,而在无形之中忽略了许多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良好的激励措施来吸引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在生产的过中严格的根据规范进行操作,将安全生产真正的放在心上。
约束机制。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就不能够忽视了各项规章制度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严格的奖惩制度以及各种规范。通过规范与严格的奖惩制度,促使职工能够严格的根据各项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施工作业,使得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水平都得到保障。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场施工管理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各行各业积极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是主要的实现手段,而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计算机技术也有着相当广泛的用途。通过对计算机等各种先大化施工管理技术的引用,能够更加快速、有效、自动、系统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存储、查找与修改,因此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成本问题进行良好的跟踪管理。对于现场施工管理效能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如今国内建筑行业发展非常驯熟,对于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非常具体细致的工作,对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施工现场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抓住每一个契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质量赢得市场;向业主提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才能抓好企业的工程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2. 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1)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
(2)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3. 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1)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2)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4. 加强成本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5. 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
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6. 施工技术创新
(1)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7. 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1)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2)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施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 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 陈 健.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
[3] 谢国龙.大型施工企业多维集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轶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一种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也即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总和,高职院校通过内涵发展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能力要求,这些特质能力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能力,简称“三个关键能力”[1]。
一、项目研究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他们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缺乏企业背景,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不能有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专业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不能有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技术改造与推广应用的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鄂教高[2014]2号),是2013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立项研究的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一种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顶层思考,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的“三个关键能力”;系统实践,构建了培养“三个关键能力”的教师企业工作站、教学发展、技术研发的“三类培养平台”;交叉实施,建立了实现“三个关键能力”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职业教育学习培训、技术项目研发实践的“三种实现途 径”[2]-[3]。
(一)培养体系的完整性与培养实施的阶段性
由“三类培养平台”为核心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培养模式》,既可以对教师群体进行系统培养,又可以对教师个体进行针对性培养。对教师群体而言,其培养体系相对完整,是持续提升“三个关键能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教师个体而言,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平台,可分阶段培养其单项的关键能力。
(二)平台功能的多样性与功能实现的选择性
本模式构建的“三类培养平台”分别都设计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对教师“三个关键能力”进行提升培养,也可以对教师其他能力进行拓展培养。在“三类培养平台”上,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实现途径,可以侧重于培养教师的不同能力。
三、实施成效分析
(一)校企合作,共建“一专一站”教师企业工作站平台。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两次发文共确认了在26个企业建立的34个教师企业工作站,基本上形成了每个专业在企业都建有一个教师企业工作站(简称“一专一站”)的建设布局。教师企业工作站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学生指导、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企业技术项目研发”4个方面。
(二)校企合作,共建“一系一所”技术研发平台。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3次发文确认了在7个教学系建立的1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基本上形成了每个教学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都建有一个技术研发平台(简称“一系一所”)的建设布局。技术研发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企业技术项目研发、教师技术研发实践、学生科技创新锻炼”3个方面。
(三)学校组建“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学发展平台。
项目的实施,促进学校搭建了教学发展平台。2015年8月,学校下发了《关于督导办更名为教学发展中心的通知》(湖工职发[2015]30号),在学校督导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发展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教学培训、教学服务、教学研究、教学评估”4个方面。
四、实践成效分析
(一)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制定了《教师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与考核办法》,形成了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2013年~2016年教师参加校级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达到392人次;2013年~2014年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达到21人次。
(二)学生参加“国赛”、“省赛”连年获奖
学校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了校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体系。2013年~2016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国赛”)获得团体二等奖3项、团体三等奖3项;学生参加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省赛”) 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0项。
(三)教学研究、教材与课程开发项目
2013年~2016年,教师教学研究立项169项、结题102项;2013年~2014年,教师立项开发的校本教材97部;2015年启动了“十三五”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工程,当年教师立项建设的校级优质核心课程30门。
(四)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发明专利项目
2013年~2016年,教师科研项目立项141项、结题78项,技术服务项目立项260项、结题277项;教师技术发明专利34项。
关键词:财产保险;费用分摊;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始终是体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尤其是在当前寿险利率市场化和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风雨欲来的大背景下,成本管理更是对保险公司产品定价、市场竞争等关键经营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关系公司经营成败大局。
近年来,渠道成本管理成为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管理的主流,建立渠道成本中心,完善渠道成本归集分摊模式,正确核算渠道贡献,有效考核渠道业绩,差异化配置渠道资源成为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然而,由于信息技术投入不断加大,客户服务要求日益提高,管理职能逐步集中,保险公司不能直接归属到渠道的间接费用比例越来越高。如何确保这些间接费用在各渠道之间精确分摊,成为渠道成本管理必须面对的基础问题。
现行的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模式是依据《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保监发〔2006〕90号,以下简称《指引》)建立起来的,该项指引主要是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角度出发,对各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方法进行统一规范,显然在此分摊结果基础上建立的渠道成本管理模式势必会存在诸多问题。
一、费用分摊模式及相关问题
《指引》中费用分摊模式主要包括专属费用认定、费用分摊层级、费用分摊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现就相关内容和主要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一)专属费用认定及相关问题
《指引》要求:费用分摊前应根据分摊目的对费用进行专属认定。将专门为某一业务维度发生的,能够全部归属于该业务维度的费用认定为该维度的专属费用,在以该维度为分摊目的时,作为专属费用,直接归属而不参与分摊。但在以其他维度为分摊目的时,应作为这类维度的共同费用参与分摊。
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维度主要有机构、渠道和险类三大维度。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公司组织架构清晰,机构维度层面的专属费用认定较为简便。而渠道和险类维度的专属费用认定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和核算水平。
一般而言,基础管理越细化,费用记录的相关信息越充分,该费用越有可能直接认定为专属费用,因而越有可能减少共同费用项目,从而增加费用分摊的准确性。但是,如果在同一公司,不同渠道间管理水平不一致,渠道成本管理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管理水平低,精细化程度差的渠道,专属费用认定率越低,在后期的分摊中,因更多的费用放在了共同费用项下,与其他渠道共同承担,反而成为了分摊结果的“受益者”,渠道专属费用认定工作则成了“奖懒罚勤”的逆向激励。
(二)费用分摊层级及相关问题
《指引》要求保险公司在进行共同费用分摊时,应当将公司部门分为直接业务部门和后援管理部门两类。后援管理部门费用应先分摊至直接业务部门,然后再分摊至险种或业务类别。并将直接业务部门定义为直接从事保单销售、核保核赔、理赔服务、再保业务操作和管理的部门,如:销售、承保、理赔、再保、客户服务等部门。
然而,从渠道成本管理角度来看,核保、再保、客服、理赔等运营部门同后援管理部门一样,均为渠道业务开展提供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因此,简单的部门两分法显然不能适应当前保险公司渠道成本管理的要求,反而后勤、运营和渠道业务三分法较为符合管理要求。三类部门因职能不同,成本动因有较大差别,进行区分后,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各自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摊,后勤服务部门可以选取职能执行时间耗用为成本动因,业务运营部门选取作业量耗用为成本动因,渠道业务部门则选取业务量为成本动因。这样不仅有助于找准成本动因,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成本动因,对各部门成本结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优化业务流程提供基础信息。尤其是运营部门采取的作业管理,可以为作业成本法在保险公司的应用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另外,多步骤的分摊方法更方便渠道业务部门进行成本追溯,便于对分摊至本渠道的费用进行复核,甚至可以提出异议,用以倒逼后勤及运营部门改变职能结构和作业流程,并对后勤及运营部门成本的不合理扩充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三)分摊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
《指引》主要采取了业务量分摊法,选取保费收入、保单件数、赔付金额、已决案件、未决案件等业务量建立分摊指标体系。按照业务分类,建立不同指标组合,计算复合指标后,使相关费用在各维度间分配。
业务量分摊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业务数据能够容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费用发生动因。但这种法则,仍然是粗线条的,费用分摊并没有和业务量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仅仅是主观、武断地进行比例计算。从而会使得业务量大的渠道承担较多的间接成本,而事实上,业务量大的渠道都是公司成熟的业务渠道,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化、批量化、自动化处理,而新兴渠道因初期投入的原因,反而会占用更多的后援资源。
另外,公司实际运营中发生的资源耗费,并不是全部都应该直接归属于渠道成本的,尤其是在后援成本中,有的是公司层面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这些活动是必定会发生的,与渠道部门的业务数量或业务规模无关。
(四)其他问题
《指引》要求将需要分摊的共同费用分为人力成本、资产占用费和其他营业费用三类。
这种费用性质分类在后勤和运营部门层级的分摊工作中是合适的,可以为分析后援成本结构提供明细数据,也有助于渠道部门分类分析分摊至本渠道的成本情况。但是,对于渠道成本分析而言,上述的费用分类则过于简单,如果将费用分类为获取费用、维持费用和一般性管理费用更为直观,也有利于渠道业务部门将自身成本向下级维度分摊时,可以根据不同费用类型选取不同的成本动因,如,获取费用选取保费收入作为成本动因,维持费用选取保单件数作为成本动因,一般性管理费用选取职能时间耗用为成本动因,以进一步减小业务量分摊法中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二、搭建渠道成本管理模式的建议
为有效解决渠道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建议从渠道成本管理的角度,建立后勤、运营、渠道三线层级的分摊模式,并在后勤层级中引入时间问卷调查法,在运营层级引入估时作业成本法,完善后勤向运营和渠道、运营向渠道的分摊方法,最终在渠道分摊层级建立获取费用、维持费用和一般性管理费用的费用三分式分摊模式。
(一)渠道成本管理模式结构
1.部门分类
首先对公司已有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将公司现有渠道以成本中心形式单独区分。再按照服务于渠道业务的职能情况和业务关联性将部门区分为后勤、运营和渠道三类:
一线为渠道类,如车商渠道、银保渠道、渠道等;
二线为运营类,为渠道业务提供直接支持服务的部门,其部门成本的发生与服务渠道的作业量直接相关,如核保、再保险、客服和理赔部门;
三线为后勤类,为公司运作提供支持服务的部门,其部门成本的发生与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相关,很难通过业务量或作业量将费用分摊至渠道的部门,如总经理室、办公室、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部门。
2.费用分类
可以按照下表将费用进行三个层级的分类:
第一层级:将费用归属至成本中心,建立成功中心业务类型规则及辅助核算项目,细化成本中心的各项业务职能,按照职能性质将费用分类至获取、维持和一般管理三类;
第二层级: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将费用进行专属认定,分为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
第三层级:按照费用科目,将费用分类至人力成本、资产占用和其他费用。
(二)后勤部门成本分摊
1.主要内容
后勤部门成本分摊的主要思路是在细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通过时间调查问卷,得出履行部门各项职能的时间耗用数据,以此为依据,计算各项职能耗时的占比,用来作为费用在渠道和运营部门间分摊的依据。具体分摊形式见下表:
2.时间调查问卷
在明晰部门各项职能的前提下,运用问卷调查手段,获取一定期间内后勤各部门完成各项职能的时间耗用情况。
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信息沟通、问卷设计、问卷抽样、下发问卷、审核问卷、整理问卷等步骤。
其中,问卷设计是整个调查过程的关键,应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①设计内容应在明确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各部门实际工作职能;
②问卷应内容清晰、结构简单、易于理解,便于参与调查的员工按自己实际工作情况填写;
③涉及各部门活动内容时,应考虑到各职能活动与费用类型和费用驱动因素的联系,以便于对不同职能活动发生费用进行相应的分析。
(三)运营部门成本分摊
二线运营部门的成本分摊可以参考三线后勤部门的职能耗时分摊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项职能进行耗时调查,以此为依据将成本向一线渠道部门进行分摊,相关分摊表格类同与三线后勤分摊表格,不再赘述。
如果,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积累了一定的作业成本管理经验,可以适当引入估时作业成本法,对运营部门进行作业流程梳理,建立每个业务流程的时间方程,再根据一线渠道部门耗用业务流程的时间长短进行成本分摊。
估时作业成本法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时间要素,用时间来度量资源耗费,在把资源分摊给各成本对象之前,并不需要询问和调查员工来区别确定作业项目,而是简单的确定产能成本率(总成本/职工实际工作时间)和作业耗用时间(作业时间方程)两项参数,用单位时间成本乘以作业效率计算每项业务单元中所耗用作业的各项成本。通过估计生产性工时比例和每项作业耗时情况,计算各项作业流程的成本。
与时间调查问卷相比,估时作业成本法更能深入部门业务作业内部,用时间方程的形式,将作业情况进行模型描述,有利于固化工作流程,减少每期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可以通过时间方程数据,制定提高作业流程效率,减少资源耗用的优化方案。
(四)渠道成本管理结果
按照上述步骤完成渠道费用分摊工作后,通过下表,可以清晰展现渠道成本结构。
如果渠道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在渠道内部按照其他维度(险类、来源等)进一步进行成本分摊细化,可以将上表的汇总结果作为细化分摊的基础数据,针对不同项目选取不同的成本动因,进行细化分摊。获取费用选取保费占比,维持费用选取保单件数占比,一般性管理费用可以选用保费占比和保单件数占比各50%的复合占比。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二线分摊结果中,因有客服和理赔部门的费用,选取保费和保单件数明显是不合适的。为了解决该问题,只有在细化分步骤中继续使用估时作业成本法,建立更细维度的时间方程予以解决。
三、关于搭建保险公司渠道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
保险公司渠道成本管理模式至少应该包括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础成本管理
渠道成本基础管理工作至少应该包括核算规则、报告分析、预算管控和绩效考核四个方面。
1.以渠道成本分摊结果为基础,建立健全分渠道成本核算体系;
2.在渠道成本管理基础上,出具渠道利润表,计算渠道边际贡献;
3.根据渠道成本管理基础数据,制定差异化的渠道资源分配政策,对渠道经营行为和结果进行预算管控;
4.以渠道预算指标为主体,建立健全渠道KPI绩效考核体系。
(二)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仅关注“降成本”的局限思维,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在战略层面制定成本管控措施,通过自身、竞争对手、行业等纵、横、交叉的价值链分析和SWOT分析,制定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竞争策略。
战略成本管理,在传统的“节流”基础上,更注重以成本管理促进业务发展的“开源”作用。比如,通过成本规划,设计渠道专属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利用渠道成本管理数据,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确定产品竞争策略,并在产品销售中严格按照竞争策略进行成本管控。
另外,通过渠道成本管理实施,渠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后,可以将渠道成本中心变更为公司的利润中心进行管理,以事业部形式运营,对成本、收入、利润负责,为成立独立的销售公司积累经营管理经验。(作者单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三本院校
中国的会计改革,关键在于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于会计教材建设与会计人才培养。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民办高等学校,顺应时展潮流,逐步成长,越来越走近社会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接受。同时,教育部对本科层次的教育又逐步在尝试和承认三本院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式)的办学方式和办学模式。要想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活动势在必行。
1 三本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基础,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内容为主,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必需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和较高应用能力的成本管理人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现状还不能够保证该目标的实现。
1.1 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目前,我校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主要选用的是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著名大学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一本院校或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教材的难度较大,与我们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因此,我校目前急需编制一本适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1.2 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计划中,仅有一个学期学习,其中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计算方法等占据教学内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对于成本发挥的管理作用以及一些新兴行业如物流企业等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方法等教学内容不足百分之十,这样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们毕业就业工作内容的需求。目前,根据我校的就业数据显示,我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是第三产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等,而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几乎不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则成了“废品”,而对于所需的第三产业等的成本核算方法则需重新开始学习,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课堂老师讲授的方式,由于其计算公式较多,耗用时间较长,课堂的讲授效率较低;而有些老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仅是把书本上的公式简单的复制到课件上,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并不能使学生提高相应的实际运用能力。
1.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会计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功底较差,不了解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缺乏成本管理经验与技巧,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的实际。
(2)学生实习机会有限,学生学完一套成本核算方法很难加以运用。即使学生有机会去一些企业去实习,但是成本是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不会也不可能拿出资料让学生们计算使用,因此,成本会计实习主要靠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而欠缺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缺乏对制造业生产、流通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1.5 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单一
对于成本会计的考核,基本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形式与实际账表操作相脱离,成本会计实践性极强,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水平,不能直观体现出对成本会计实践技能水平的测试。
2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思考
2.1 编写一套满足三本院校学生需求的成本会计教材
课题组将按照2007年国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需求特点,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和研究的经验,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法指导书、手工模拟实验、教学习题集和试题库等几个方面重点打造,针对性修订和选编会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成本会计学》,并希望打造成适用于目前三本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精品课程。
2.2 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对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分学期来学习。第一个学期,安排学习工业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等的学习:第二个学期,安排学习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如农业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等,满足学生们将来就业工作的需要:第三个学期,安排学习目前新型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如详细介绍国外近年来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如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会计、环境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等,旨在改变我国成本会计信息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等。通过若干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成本会计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对于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要在每个学期加以强调,使学生们能够强化成本会计不仅仅是计算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管理的作用。
2.3 建立财务运作中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利用学校创业园资源,成立财务运作中心,对外提供财务咨询、培训、记账等服务,对内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各项实际技能的锻炼。教师利用外部企业的案例,加以整理,为教学提供实际案例。
2.4 利用我校的创业园资源,增加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的创业园企业开办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有广告设计公司、小型商品流通企业等形式,我校学生可以在这些形式的企业中申请义务的会计职位。这一行为,既可以使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为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有利于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为创业成功、促进就业做出贡献。
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于暑假、寒假时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流程,为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感性认识。
2.5 利用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班级管理效能 班主任角色 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
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