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53:02
序论:在您撰写个人教育教学思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课程;改革
Abstract: Humanism guidelines proposed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to teaching and its reform. We should re.examine closely about a great deal of basic problems including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theory with the humanism idea.This is an urgent task.
Key words: humanism;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以人为本实乃理论的本质特征。“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我们理论的考察也应“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2](73)“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9)……理论宝库中许多珍贵的命题为今日的中国所更加深切地予以关注。
在中国大地遍地响起的以人为本的呼声,向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一、怎样把握教学过程
把教学过程仅视为一个社会化过程的观念,其简单片面应当更容易被发现了吧?这个过程的根,这个过程的本,应当是作为出发点的人吧?即使是其社会性变程也应基于人去考察。
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认识过程或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不是就把握住了那个根、那个本呢?其实,人不只是一个认识体,人还是“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46),人有“多种多样的志趣”[3],人有意志,有情感,有爱好,这是人更奇妙的地方,教学怎能不顾及人的这许许多多呢?难道教学过程不包含意志过程、情感过程?深切地理解人,关注人,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不应当把教学仅仅看成是一个认识过程。
二、怎样看待教学目的
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当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应当着眼于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但是不是应当也着眼于人的发展,并立足于人的发展呢?
一方面,应立足人的发展来保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应当是为了人能更好地发展。在教学目的理解上,我们是否这样看待了两者的关系呢?教学目的上是否更应着重于以人为本呢?
有一种说法,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许多人好像难以接受这一观点,原因有两点。第一,这一说法中的两个自己中,后一个自己是变得更高大了的自己,而人们未这样去理解;第二,认为教学不应当主要是为了自己,而主要应当是为了别的什么。其实,问题的实质还在于以什么为根本。
马克思说:“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4]把教学看作是满足学生自己的需要,这种目的有何不妥呢?他们自己的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发展了,他们自己“多种多样的志趣”发展了,就奠定了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基础,这有何不妥?
学生个人目的多样性与学校目的的相对单一性是可以和谐统一起来的。多样性目的常常是基本目的的合理表达。
三、怎样探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课程上。如果我们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在课程问题上至少有两件事情需要考虑。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我们再也不能忽视人文课程的地位了。
课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法,按其性质与目的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类: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这三类课程,就其直接关系而言,科学课程是为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课程则主要是为着社会的发展;人文课程所直接关注和影响的是人的发展。可正是人文课程曾被长期忽视。一方面是取消了一些人文课程,另一方面是使一些人文课程的人文性质大大削弱或改变了。1978年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并非十分自觉地有效地改变着,人文课程依然薄弱。
在课程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能表明人本思想之脆弱,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淡薄。
第二,在非人文课程上,也要认真看待其所应承担的人文教育义务。然而,在这一点上也十分欠缺。
以科学课程为例。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a+b)2=a2+2ab+b2”这样一些命题和公式里面,并没有人以及人的精神。然而,科学是人创立的,在创立科学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关于人的故事,人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科学课程的制订及其实施的活动中,同样是可以而且应当既见物又见人的。
所谓科学课程的人性化指的就是这个问题,过分的形式化、逻辑化、符号化往往造成人性化的缺失。这也是课程改革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社会课程也有亟待改进和变革的地方,也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加以考虑。如果从社会课程那里看不到人,其效果绝不可能那样良好,这早已为教学实践所证明。
现在不少人在提教育现代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也有人提及人的现代化。然而,人的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也需求进步,求解放,但也应是“解放成人”,[2](16)而且,人应防止在物的发展中、在科技发展中异化自己,人只能在保持人性的过程中使自己更高大。“科技以不断推翻陈说、标新立异而高歌猛进;而文化却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立足其间的历史和传统,相反,它步步退却(寻根),不断返回存在的本源去发现生活的意义。”[5]这是不同类别课程改革均须加以注意的。
转贴于 四、怎样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再也不能只把学生当做未来社会的一种工具去训练了,再也不能只把学生当做一个知识容器去往里面灌输了,再也不能无视学生是有情感、有灵性、有天赋的生命了,再也不能……
人的“生命活动”是“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应当不注意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特征的这一精妙的论述,教学应立足于唤起学生自己生命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帮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马克思关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2](47)自己的论断,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是极为宝贵的箴言,可惜我们并不十分熟悉。许多教师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老师”吗?实际上,美学要素是兴趣的基本来源,不同的美学形式构成了各种兴趣的来源,而美的存在的普遍性足以使教师能够设计出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案来。关注学生生命就要去关注美的规律。
为什么需要启发式?时下,又流传一种主体性教学,何为主体性教学?按教育学的另一术语来说,就是不要造成主客体分离。学生是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可是,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他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又是一种客体。然而,这种主客体只在思辨的意义上是分开的,实践上是一体的。因而,教学及其所寻求的方法应是促进这种似分而合的两方面相融合,高度融合的活动正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现形式。恐怕这就是启发式为许多时髦术语难以掩盖的实质涵义。
强调并事实上努力于启发式教学,是贴近人性的教学,强调灌输并事实上造成了可怕的呆板教学,是远离了人性的教学,是以主客的分离为特征的教学。现实的教育告诉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艰难性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其根本在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社会的脆弱并深深危及于教育。
我们常常低估了方法论的意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方法论本身就属于世界观。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从根本上反映我们是否以人为本了。如果在这一点上想明白了,很可能会促进我们去改革教学方法。
五、怎样制定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对教学过程、教学目的的理解,既影响着教学原则的制订,又在这种制订过程中得以体现;教学原则较之教学目的更直接地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作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
教师有时感觉到可以无需经过教学原则而由目的直接通向方法的艺术,然而,优秀的教师或者是自觉地关注到了教学原则,或者是经过自己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探索而自然地(不一定是自觉地)归纳出一些基本原则来了。因而,可以说,教学原则是事实上难以回避的教学论题。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探问:我们所接触的教学原则是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国教学论著中所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大都还可以看到凯洛夫的影子。因此,不妨以其为例。
大家熟知的五条原则是: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在我们这里,后来加上去的方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并没有带来多少中国化的东西。怎样评价上述五原则呢?
“五原则”所体现的主要是知识理性,这是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面,却也是片面的、有明显缺陷的。正因为其表现了一些知识理性方面,所以它曾有过积极作用。至于它的缺陷与不足并不是通过加上方向性之类的条文可以弥补的。要害在于这个“五原则”也只是把人视为一个知识容器,同时,对于知识理性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量力性事实上只是围绕认知水平来考虑的,它不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个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按提出者的原意也只包含认知自觉,因而未能容纳直觉、体验、志趣等更能体现人性的内容……至于“五原则”中的系统性、直观性、巩固性,其背景明显地不侧重于人文课程。显然,系统性、逻辑性并非人文课程的主要特征。甚至,如果当我们不忘记在科学课程中向学生揭示或展现人文精神的话,如果真的要把科学本身也讲活的话,系统性、逻辑性的地位就没有那么高。至于对直观性的强调,它的积极面是极有限的,人最奇妙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最奇妙的不是“看得见”,而是“想得到”,直观仅仅只具有辅助的地位,发展思辨才是更重要的。“想得到”不只是依靠逻辑,依靠推理,还依靠感悟,依靠灵感,“五原则”难以体现这些方面。
布鲁纳也提出过结构原则、兴趣原则、直觉原则、反馈原则的原则体系。在知识理性上,这个“四原则”体系不如凯洛夫的“五原则”体系。然而,它的兴趣原则、直觉原则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却胜过“五原则”体系。当然,布鲁纳想把结构主义与直觉主义调和起来的做法,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但并未调和得很好。
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课程观,明显地对布鲁纳加以褒奖,而对泰勒的课程原理加以贬抑。原因何在?
简单地说,泰勒的课程原理是沿着“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这样一个程序来展开的。后现代课程观对其之批评集中在这样几点上:1.先验性;2.线性性;3.确定性;4.外在性。总之,后现代主义认为泰勒的课程理论没有反映生命的特征,没有表现人的特征,这些特征恰好是:反验性、非线性性、模糊性、内在性。正与泰勒原理相对立。
篇幅有限,不容我们详细讨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但是,我们却极力在阐明,面对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始终在顽强作战,维护人的本性,维护人本应具有的基本地位,防止人的异化,防止人性的变异,防止人之根本地位的丧失。
社会本位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又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大约30年里被大大强化了。所以,今日之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对于教育及其改革当然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是,真正把人本思想贯穿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很不简单的事。
以人为本,并非要与自然对立起来,亦非要与社会对立起来。人,自然,社会,应当是和谐的,应当而且可能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前提下实现这种和谐。我们当然也就盼望一种和谐的课程理念与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9.
关键词:思想品德;人格塑造;逆反心理;健康成长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笔财富
初中的成长时光分三个阶段,初一学生面临的是如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初二学生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多门学科规划学习的问题。初三面临着升学和让人心里沉重的中考。这些磨炼在他们人格的培养上有着不可祛除的推进作用。适用得当则会塑造出独特而又完美的人格。
课改在思想品德上运用了新颖恰当的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使学生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了学生对学习和事业的坚定信心。把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出来,形成了优良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个人“人格”的完美程度代表着与事业、他人、社会之间的融洽程度,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的塑造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由于他们都关系着人的心理素质问题,所以又相互联系起来。思想品德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以人的良好品行、道德为前提,在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基础上,对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导向作用。
三、构建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的桥梁
完美人格的塑造中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式拼凑,而是一个有条理的整合过程。要把思想品德中“健康人格塑造”作为塑造人格的基本路线,在其基础上,把思想品德中的心理、道德、法律部分融会贯通,进行深入地理解,从而在心理品质、高尚道德、爱国主义这几个方面上产生更加鲜明的见解。进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加健全。
健全的人格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是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需要,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为初中生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准则,拥有健康的人格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它可以为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良好的个性,帮助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思想;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文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学养,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帮学生塑造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道德情操包括道德观念、爱国情感、亲情、友爱以及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在《西游记》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是:太宗皇帝送三藏西行取经时,从地上捻起一点土,放进三藏的酒杯中,三藏不解,太宗说: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国万两金。三藏举杯一饮而尽。所以,西行路上,三藏面对种种富贵权位的诱惑,毫不动心,直指西天。三藏的意志之所以如此坚定,除了他有取真经普度众生的理想,还有就是他对家乡故国的深厚情感。
在教材中,有许多洋溢着爱国情感的壮丽诗篇,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满江红》)的呐喊激人奋进;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赤胆忠心,催人泪下……还有屈原、杜甫、辛弃疾、花木兰、冯婉贞等,他们的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教材。丰富高尚的情感不单是懂得亲情、友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还要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归园田居》(陶渊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爱莲说》(周敦颐)、《济南的冬天》(老舍)等时,要能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开始形成了。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重视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难一帆风顺,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这方面,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就是很好的教材。《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得无厌、贪图利益,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落难的王子》意在告诉我们要坚强,对困难的来临要做好准备。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是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励志教材。教师在教授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应该好好讲讲贝多芬的伟大经历。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交响。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在他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更何况他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做到。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的懦夫,而对精神的英雄只能是无可奈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本质上是一门艺术,她与音乐、绘画、舞蹈等都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感受文学之美。学习诗歌,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小说,欣赏小说的人物之美、情节之美。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才会热爱文学,才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途径
(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投入激情,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思想要素。情感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方式,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书本,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旁征博引,尤其是身边熟悉的生活,
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事例就是很好的教材,也可以讲讲自身的经历,或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效果更好。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写作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还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但不少家庭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跟父母交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想上开始变得叛逆,另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像小学时期,什么都愿意与父母交流,许多想法他们喜欢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对父母隐瞒起来。这往往导致初中生与父母之间产生一些小的隔阂、矛盾。其实,不妨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师、对家长打开心扉,进行沟通交流,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之后,就可以引导、激发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欲望,让学生写一封《给爸爸的信》或《想给妈妈说》。除了正式的大作文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写日记,记下每天的发现、感受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启发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成长归根结底还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一、教师应当注重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其思想、行为、作风以及仪表和气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在其自身形象上出一点点的疏漏。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服务,遵守教学规章制度,同时将自己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表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自己自律、敬业的良好人格形象对学生进行感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如: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打骂;以积极、向上、亲切、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有可学性和借鉴性。
二、教师应当因人施教,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健康的人格培养是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出发,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如: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鼓励其参与课堂互动,体会参与价值,挖掘学生优点并给予表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的学生性格脆弱,当他们在犯错误的时候,批评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方式,给他们留有一定的面子,同时需要对其良好行为适时地给予肯定,使其不会由于挫折而消沉;有的学生自高自大,对于该类学生,教师应当多聆听,不正面反驳,委婉地提出质疑,要对学生有耐心、诚心,使学生的心理优势出现动摇,进而再进行沟通教育。
三、教师应当维护人格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由此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我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当前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家长过度的关注与爱护,人际关系与自主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骄傲自满、性格内向、脾气暴躁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避免学生因被漠视、被遗忘而产生群体的不健康行为,以及一些发泄式的心理导致学生误入一些不良群体,形成对抗教师、家长和社会的群体文化。如对社会现象不屑一顾、抽烟喝酒等行为,滋生扭曲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学会处理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充分认知自己的行为与心理,以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在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中,我通过教材中的爱迪生成功案例,衍生到艺术家贝多芬、科学家居里夫人以及身残志坚的海伦、张海迪等名人名家,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榜样的学习,进而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相关讨论发言,从而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并针对自己的优缺点,提出改正措施。让自我教育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立、自理、自律。通过这堂课,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有了更正确的认识,这对他们以后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五、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将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人格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思想品德课的功效,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每一个政治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重理解、关爱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平等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美莲.思想品德课应注重人格教育[J].新课程(下),2011(2).
[2]洪鸣凤.初中思想政治课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J].吉林教育,2009(16).
[3]贾国双.新课程视阈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探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人格素养是未来社会将勇挑重担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涵养。它不但体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体人格方面的道德约束性,还体现未来社会职场所要求的在个性品质方面的一种内化趋势,通常呈现在个人气质、性格品质等先天素养条件,以及后期现实社会中的经验、道德标准等。由此可知,构建良好的学生人格素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达成的,必须需要经过漫长的、繁杂的、渐变的过程,它可谓是系统性极高的一项大工程,而政治课教学则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素养的重要载体。
1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素养的主要表现
1.1 生活方式趋向于贪图享乐
现阶段,大学生通常在经济上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大部分完全由父母去负担他们的消费。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所流行的商品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为主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股享乐主义、求欲望满足、求奢侈华丽之风。
1.2 思想政治素质整体偏低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综合表现,它将在长期内影响一个人的政治活动与政治追求,与个人命运共始终。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集中表现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态度、觉悟和参与情况。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1.3 情感心理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他们在思想、心理、情感、人际及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多变性。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包容心和同情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格素养的策略
2.1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关注社会生活实践
政治课教师要强化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及精神实质,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和处理现实问题,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社会中,学会如何正确分析和清楚理解社会百变的现象;让他们懂得用最冷静、最稳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最终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智慧思维能力,明辨是非,强化健康人格,树立的自觉性、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学
思政课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政治教材、课堂教学中,可以牢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的微观认同和微观践行、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随着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由过去的整齐单一向复杂多元转变,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相互激荡,正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素养,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的思想,从而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他们进行人生选择。
2.3 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会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当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素养,必须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格素养的形成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政治课教师要尝试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因为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而健康的心理能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补充,理想信念教育趋向于利用说教、灌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有利于完善人格,改善心理状态。因此,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因素在理想信念形成中的基础性功能,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人格教育;有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从本质上而言,国家比拼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教育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思想政治教学是高中所有学科教育的核心,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高中教学又是学生走入大学教学的重要前提,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人格修养为基础,完善人格教育。近年来,我国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但是其人格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教育实效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简单阐述一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开展人格教育,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想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完善人格教育,就要首先明确了解人格教育的主要含义,并了解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的性格、品性、气质、爱好、态度、观点,人格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长时间积累而成的人的本质特征。此外,一个人的人格也是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优秀人格的人具有广泛的能力,善于与人交往,能够控制自我情绪,并且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格教育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具有良好人格的学生在思想上具有进步性,有着正确的情感目标;其次,完善人格教育是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如今,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生活困难也不断增多,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能迎难而上,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也是顺应时展的新趋势。据调查发现,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仅仅是具有高学历、高能力,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是衡量其健全与否最为关键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已经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是社会教育的重大目标。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完善人格教育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如何完善人格教学,提升教学成果。
1.增加人格教育的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本中有关人格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为了切实提升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大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强调学生的个人意识。另外,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完善学习过程,以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2.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有关人格教学的方式也不够健全,古板枯燥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丰富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将计算机、互联网等设施应用到其中。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采用活动方式开展教学,例如,某教师就让学生出演公车让座的小品短剧,丰富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人格教育的核心除了要做好书本知识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心理教育。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设心理课堂,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
关键词:新课程;人格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71-01
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塑造人、培养人为最终目标。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而且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大潮中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
1 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各式教育方法并通过各种训练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与直接体现。" [1]
开展人格教育的目标,从总的来说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各种人格问题或人格障碍并进行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使其人格的发展能够持续、健康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及社会需要。
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客观依据
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为了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各方面都要围绕着"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行人格教育。
2.1 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弊端和偏差,具体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自身的合理需求;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只是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导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关注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淡化了受教育者是否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结果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人格熏陶。 [2] 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塑造自己美好的未来,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2 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耳提面命为主,而教师讲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越差,越会感到厌烦,失去了对学习兴趣。现行的评价机制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要评价这还是老师。在这种错位的评价主体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都得不到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得不到发挥。
3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现实路径
3.1 更新教学理念――丰富人格教育。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离开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非常丰富,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着,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者,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的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于提升的过程。" [3]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3.2 优化教学评价――发展人格教育。
"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的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状况" [4]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主要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性的非正式评价等方式组成。其中,表现性评价有小论文的写作、研究性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情景模拟、社区义工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某种方式参与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激起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并因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时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和途径也应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以促进人格教育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1671-8089(2009)07-0125-02、张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阵地》、2009年、第11卷、第7期、第49页.
[2] 1002-6983(2005)06-0012-03、武少侠、《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教育》[A]、《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1卷、第82期、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