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09:43:57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分布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Zhang Niank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al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离体骨骼肌的力量变化。结果表明,训练6周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比对照组增加22.64%;间歇20秒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下降7.78%,恢复效果最好。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is th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trength. Fro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intermittent tim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6 weeks of training,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was increased by 22.64%;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declined 7.78% after 20 seconds intermittent, which had the best recovery effects.
关键词:间歇时间 骨骼肌 力学特性
Key words: intermittent time;skeletal muscle;mechanical properties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308-02
0引言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特别对于力量性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近年来,骨骼肌的力量训练方案、运动量、运动强度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但训练界大多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对整体运动能力影响,而对力量性项目中的主要器官──肌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骨骼肌的力量变化。此种方法的研究将给该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注入新的活力。
1研究对象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体重为200-220g,两月龄,标准饲料分笼喂养,自由饮食。室内温度18~20°C,相对湿度50%±10%。
2研究方案
2.1 训练方案
2.1.1 动物分组将40只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20只,力量训练组(PT―Power training)20只,练6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体长。
2.1.2 训练安排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力量训练采用电鼠笼(生理刺激器:波形―方波,频率―50Hz,电压―20-50V)刺激大鼠进行跳跃训练[1]。PT组(20只)动物均先进行1周的预训练,学习跳跃运动。以后隔天训练1次,共进行6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具体安排见表1。
2.2 实验仪器与测量方法
2.2.1 主要仪器电鼠龙、MULTI TELEMETER511(日本)4导记录仪、张力换能器、生理电刺激仪、ACS-ZJ型双面电子计重秤。
2.2.2 测量方法
2.2.2.1 肌肉试件的制备实验前先测量大鼠的体重,然后用2%巴比妥钠(100ml/kg),腹腔皮下注射醉麻大鼠。在生活状态下,分离出完整的腓肠肌,用断骨钳距腓肠肌近侧附着点2cm处剪断股骨,从小腿的中部剪断胫腓骨[2],将其放入乐氏液中(温度30℃)。整个过程在5分钟内完成。
2.2.2.2 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测试测试前对记录仪进行标定,然后将制备好的腓肠肌试件固定好。标本放置在内有30℃的乐氏液肌槽内;标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线和张力换能器相接;张力换能器与四导生理记录仪相连;用生理电刺激仪刺激(频率60c/s,波宽0.3ms,振幅60v,波型方波,复刺激)腓肠肌,使之发生强直收缩[3],记录仪在记录纸上描记出收缩力曲线,根据曲线读出力值大小;每个间歇时间段选用5个样本。
2.3 数据处理本研究数理统计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相互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3实验结果
3.1 大鼠训练过程中体重变化NC组的体重前5周呈直线上升,第6周后上升速度趋缓但始终是上升的趋势;PT组在训练2周后体重增加趋缓,训练6周后体重有所下降。
3.2 力量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结果
3.2.1 训练6周后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大鼠训练6周后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增加22.64%,经LSD检验差异非常显著。具体情况见表2。
3.2.2 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1 正常对照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2 训练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4分析与讨论
4.1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肌肉因素,神经调节因素(大脑的兴奋性;突触的传递速度;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募集等),骨杠杆的机械效率(肌肉的协同作用;关节的角度等)等[4],其中最关键的是肌肉因素。关于肌肉的收缩机理,肌肉收缩的微丝滑动学说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神经活动需要ATP,Ga2+ 泵、Na+ 、K+泵离不开ATP,ATP水解释放能量是促使肌丝滑行的直接动力。而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储量少(4.7~7.8mmol/kg湿肌),运动训练也不能明显增加ATP储量,肌细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临近细胞的ATP。ATP消耗后的恢复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骨骼肌细胞内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磷酸肌酸(CP)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由ATP和CP分解反应共同构成磷酸原供能系统;②肌糖原和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不需要氧的糖酵解系统;③在有氧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这三种供能系统最大功率输出的次序是磷酸原>糖酵解>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氧化,其下降速率接近50%。在运动中供能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与人体运动的最大输出功率基本一致[5]。快速力量要求人体有较大的输出功率,这就决定了其供能形式只能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为主。
4.2 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规律为了研究骨骼肌力量的变化规律,我们测试了大鼠离体腓肠肌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用其相对值(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间接反映骨骼肌快速力量的变化。实验表明:肌肉的相对力量在训练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增长22.64%。间歇1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28.24%,这可能由于离体肌肉在经过强直收缩后,能源物质消耗过多,恢复时间短的原因所制。间歇1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17.99%。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间歇时间段的最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间歇时间合理,能源物质得到了充分恢复。随着间歇时间的延长,肌肉的相对力量不在增加而是出现下降趋势。间歇2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8.44%。本实验中的肌肉相对力量无论间歇时间多长,均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亦未表现出运动生理学中提及的超量恢复现象。原因首先可能由于所选样本是离体肌肉,尽管将离体肌肉放在30℃的乐氏液肌槽内也不能和在体肌的生理条件相匹配,致使肌肉工作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肌力下降。其次由于间歇时间长,肌肉的活性以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亦受到影响。第三由于肌肉工作生理条件从机体到乐氏液肌槽内,导致能源物质的恢复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由于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我们只能以肌肉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变化来间接的反映不同间歇时间肌肉力量的变化。建议对此应进一步进行人体实验,以便训练中合理的安排间歇时间。
5结论
5.1 根据本实验训练方案大鼠训练6周后,肌肉的相对力量(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2.64%。
5.2 依据所选间歇时间段,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与训练6周后相比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时间段的最高水平,恢复效果最为理想。
参考文献:
[1]李俊平,徐玉明等.常用动物运动模型的方式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9-1671.
[2]周里.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95级博士毕业论文.1998,12.
[3]侯曼.大白鼠腓肠肌―骨标本被动拉伸时弹性刚度测定[J].体育科学.1997,17(3):67.
【关键词】教学风格;课堂话语;话语分析;话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个性化的、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体现了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对于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观察归纳和测量量表两种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而且教师对于许多主观性的题目自己也很难准确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课堂话语是师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对课堂中师生话语行为进行分析就能够把握课堂的规律和实质。早在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就指出,语言行为占据了课堂中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对课堂话语进行定量分析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为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为教学风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但是,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试图利用课堂话语分析方法,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方面的个性特征,探索基于课堂话语特征的教学风格建模方法,并尝试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论文在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媒体课堂的话语分析系统,然后运用该系统分别从话语类别、话轮转换和话语词汇三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教学风格自动判定方法。
二 相关研究
1 教学风格相关研究
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风格的理论分类,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以及教学风格对学习的影响。教育学研究者以教师喜好的教学模式、方法、语言为依据,采用观察归纳的方法研究了教学风格的分类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16种教学风格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与方法,最终将教学风格分为3个级别共13个三级类型。心理学中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源于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研究者从认知和社会交互的角度采用测量量表来研究教学风格的分类与测量,并进一步研究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Sternberg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7种类别: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同时,他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础上编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来研究香港和美国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偏好差异。贺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及其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对教学风格的测量却只能通过观察和量表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2 课堂话语分析相关研究
对课堂教学中话语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就尝试对课堂话语按功能进行整理和归类,以达到指导教学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发现了课堂话语与自然会话的重大区别,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话语互动模式“IRF”。这些研究主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话语,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量、会话结构、提问类型和反馈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话语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较成熟的是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IAS将传统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的情况分为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和沉寂三大类共10个子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FIAS在描述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据此,顾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分析系统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个大类共18个子类。ITIAS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FIAS的不足,补充了学生话语类别并增加了技术话语类别,且进一步将教师的提问细化为封闭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各种教学行为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并不是分类越精细越好。分类过于精细不仅会破坏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而且在记录数据时也不易于区分,导致同一课堂不同的人记录的结果差异较大。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根据Flanders提出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个步骤:(1)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话语行为编码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采样记录;(2)选取一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这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必须具有配套的教学风格测量工具;(3)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体课堂的特点,我们对ITIAS中一些联系紧密、不易区分的子类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如下表1所示:
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分类体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从认知维度上将教师教学风格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选择Sternberg提出的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学风格分类理论比较完整,是目前使用较多、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的一种教学风格分类理论;(2)Sternberg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STI)。
在课堂话语分析系统和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四节小学课堂实录作为分析对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结合Sternberg对每种教学风格特点的描述,测得四名教师的教学风格,结果依次为典型的立法型、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体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每隔5秒钟取样一次,记录每次取样的话语类型;最后,统计每节课的话语类型分布、话轮转换分布、话语词汇分布,对比观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个性特征。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话语类型分布特征
传统的课堂话语分析将课堂话语简单地分为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使用师生话语量的分布来分析课堂中师生的主从关系。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课堂中师生交互的情况,本研究根据前期记录的11种课堂话语类型,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类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种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中,频次最高的几种话语类别都不尽相同,话语类别在整体上的分布差异性也较大。立法型的教师在课堂中用于讲授知识的话语占据了整个课堂话语的40%,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在执行型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高达38%,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保守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播放媒体和讲授知识的话语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局部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行为则分布相对较均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师生的交互很多。这些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类别分布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2 话轮转换分布特征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它反映了会话双方的交互结构和交互模式。在会话过程中的话轮转换通常是指发话人的变更,或者指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并由受话人开始发话。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师生交互结构上的区别,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话轮转换分布,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分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师在课堂中的连续话语占据了50%以上,这是因为这两种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靠讲解来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话语分别占据了40%~60%(见表2)。但是,保守型教师的课堂中有32.10%的连续静默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教学风格,长时间的静默时间主要被用于教师播放媒体(见表2)。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保守型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播放媒体等广播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对于立法型教师,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没有课堂静默时间。这一结果说明,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交互较多,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师生交互实现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用了一种课堂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最后,相对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具有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分布则较为广泛和均匀,这说明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较为灵活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传授知识和进行师生交互。
3 话语词汇分布特征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或不同的语句结构来表达,但是,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语用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表达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征。据此,为了考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言风格特征,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四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所使用的词语类别的分布,如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话语中主要的词语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助词等常见的词语,且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话语词汇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虽然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的形式差异较大,但是,在内容表达上他们均没有进行特意的选择词汇,而是以日常对话的习惯方式来讲解知识或与学生进行交流。
五 应用探索
课堂话语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的类型分布和话轮转换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而在话语词汇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据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构建一个教师教学风格模型,实现教学风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测量。
教学风格的判定是一个典型的分类判定问题。支持向量机(SVM)被认为是当前使用较多、效果最好的一种分类算法,能有效地从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集合中学习到一个较精确的分类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判别函数定义为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线性超平面,从大量的样本中学习得到这个最优超平面被归结为一个线性最优化的问题。据此,我们以所有的课堂话语类型和话轮转换类型作为特征维度构建一个20维的向量空间,以每种课堂话语和话轮转化的分布比例作为特征值,将每个样本映射为该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在课堂话语特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SVM算法从已知类别的样本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这个最优超平面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类别的判定函数。然后,将一个待判定教学风格的样本输入判定函数,就能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基本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教师教学风格的判定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训练过程和分类过程。训练过程首先将每个已标注教学风格类别的样本映射为话语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向量,然后运用SVM算法从这些初始小样本集合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输出一个初始的教师教学风格判定函数。分类过程是将待分类样本的课堂话语特征数据输入训练过程得到的判定函数,将待分类的样本分配到一个或多个教学风格类别。为了实现分类模型的自学习更新,本文增加了一个反馈过程,将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样本重新训练得到新的教学风格判定函数,从而不断地更新、修正分类模型。
六 小结
摘 要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对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或痰分泌物经分离培养,菌株鉴定后对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020例标本中分离出205例HI菌株,总检出率6.79%。患儿中
关键词 儿童 流感嗜血杆菌 分布 耐药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por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mophilies influenzae(HI)in the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Nanning maternal&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Method:HI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antibiotic resistance was detected.Results:205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3020 samples,the isolating rate was 6.79%.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is highest in infants younger than one year old. The proportion of HI was affected by season,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was highest from April to June.The isolating rates of HI were 6.68% and 6.84% respectively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positive rate of β—lactumase was 31.22%.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mz—tmp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but they have a increase trend. 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azithromycin,meropenem and quinolones antibiotics maintained at lower level.Conclusions:the infection of HI in childre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eason and age.HI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smz—tmp and ampicillin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
key words children;hemophilies influenzae;proportion;resistance
流感嗜血杆菌(HI)是一种可侵犯人体的革兰阴性菌,在健康儿童鼻咽部有较高的带菌率,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现对2010~2011年儿童呼吸道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标本进行研究,以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呼吸道感染患儿3020例,年龄1个月~14岁。其中3岁116例(3.84%)。上呼吸道来源标本988例(32.71%),下呼吸道来源标本2032例(67.29%)。
标本的收集分离及鉴定:取标本前禁食2小时,用生理盐水漱口后,以无菌棉棒取咽分泌物或深咳痰于无菌器皿内。或在无菌条件下,经口低压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留置无菌管即送实验室。细菌分离及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和几年前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教师不能用原来的眼光看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也知道,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征又有很多共同点,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差异性和共性,然后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预防每个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且可以利用每个阶段学生积极的心理去有效地唤醒和拓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实现质变的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学生的调查、访谈及咨询,再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特点
高一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也是从初中进入高中以适应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发展的分水岭。高三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的时期。
二、学生积极心理及教育契机
(一)高一学生
1.积极心理。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都想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一个最佳的印象。因此,他们总是尽力展现自己的优点,表现得很规矩。大部分学生在新的阶段改变的决心也很大,一开始意志力很坚强。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展示自己优点的时间长久持续;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严格要求,最难管理的事情,在开学时是最容易解决的。
(二)高二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渐渐稳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有些学生适应快、学得好、进步大,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渐渐形成。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这些进步较大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引导,同时借助理想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并使他们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三)高三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使高三学生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责任感逐步增强,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考虑升学择业和人生理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易被复杂、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现自己,好尝试,追求高远目标。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分层次教学,和学生多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共同约定认真完成。
三、学生消极心理及预防性教育
(一)高一学生
1.消极心理。高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并且随着学科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不适应现象,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焦虑;有些学生成绩没有以前好,或从班干部变成了普通学生身份,自身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一些学生经历了紧张的升学考试后,会产生“歇一歇”的思想,会把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多地分配在娱乐上。
2.预防性教育。我们就可以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才艺展示”“团体游戏”“学习方法的介绍”“我是最棒的”“面对挫折”等,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加强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高二学生
1.消极心理。高二阶段学生的新鲜感和热情似乎已经淡去,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渐渐固化,渐渐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完全放弃了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现思想和纪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学生异往过密的现象开始增多。
2.预防性教育。教师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辅导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高三学生
1.消极心理。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虽想好好学,但努力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难跟上,于是开始放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总复习过程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面临升学抉择的挑战,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和烦乱,从而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闷生气和焦虑烦躁。
2.预防性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升学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高考,掌握科学合理的系统复习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血钾;库欣综合症:心脑血管并发症;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23-02
库欣综合症即皮质醇症,主要是由于多病因引起以高皮质醇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临床常表现为多血质外貌、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紫纹等,并可诱发继发性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对于青少年则可对其身体发育及性成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皮质醇具有潴钠排钾的作用,当库欣综合症患者表现为血皮质醇指标异常升高时患者可表现为血钾指标降低,并且机体钠总量显著增加,血容量增大,患者血压上升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该组研究整群筛选2013年12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库欣综合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血钾水平的库欣综合症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整群筛选2013年12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库欣综合症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钾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血钾始终未低于3.5mmol/L)与低血钾组(目前或曾经血钾低或正在接受补钾治疗),其中正常组62例,低血钾组94例,见表l。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年龄在20岁及以上者;确诊为库欣综合症患者。排除标准:原发性血钾水平异常者;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这。
1.2 研究方法
比较低血钾组与正常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现,如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时间等,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液进行组血清ACTH、F和24h UFC水平检测,并进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取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保存于一20℃环境中,采用RI A法进行测定,试剂由天津九鼎公司北方研究所提供,仪器为我院FJ-200 8Gγ计数仪。
1.3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正常组男女比例为1:6.75(8:54),低血钾组男女比例为1:2.13(30:64),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9,P=0.038
2.2 两组患者激素水平比较
所有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醇(F)都失去正常昼夜节律,低血钾组不同时点的ACTH和F、24h尿游离皮质醇(24h UFC)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库欣综合征也可以称为皮质醇增多症或柯兴综合征,患者体内出现蛋白质、糖、脂肪、电解质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体内激素分泌失调,出现体内离子代谢紊乱等症状。唐志清在《中华内分泌杂志》中报道,库欣综合征中有44.9%发生低血钾症,并且存在性别差异,与该研究相仿,该组结果显示正常组库欣综合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6.75(8:54),低血钾组男女比例为1:2.13 (30:64),在性别比例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低血钾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钾患者,同时正常组病程时间(38.6±4.2)个月,低血钾组病程时间(23.6±2.2)个月,低血钾组患者病程时间更短,但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12.90%比较低血钾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26.60%则明显增高,提示低血钾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临床表现上比较可知低血钾组患者更易发生碱中毒等,同时两组患者激素水平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率存在差异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网络上MSM聚集的酒吧进行搜索,确定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的5个MSM经常聚集的酒吧,以此作为调查场所,这些酒吧分布在商业区、公园、住宅区。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对MSM 141人进行问卷调查。本文MSM所指的是男男者,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和其他不认同自己具备同性恋取向,但与男性发生的男性。
1.2 方法及内容
调查由宝山区红十字会组织,调查人员由卫生专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经统一培训后,征得酒吧业主同意,对在酒吧内的MSM进行现场一对一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状况、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及接受HIV检测情况。调查过程遵循尊重、自愿、保密的原则,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部分被调查者对部分问题未予回答。
艾滋病知识题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不得分,满分为18分。将艾滋病知识得分分成4级:9分以下为不及格,10~12分为及格,13~15分为达标,16~18分为优秀。达标和优秀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
1.3 资料统计
所有调查问卷资料经过复核后,输入Excel数据表核对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学情况
此次共向MSM发放问卷142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MSM的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民族、经济收入等情况见表1。年龄在40岁以下占95%以上;婚姻状况:未婚115人(81.6%),已婚4人(2.8%),同居6人(4.3%),离婚6人(4.3%),有男友10人(7.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80%;境外人员占20%;月收入4 000元以上占60%;各酒吧的MSM分布有其地区聚集特征,见表2。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首选咨询地
本次调查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7.9%,其中25人(17.7%)全部答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70%。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及艾滋病知识首选咨询地见表3。
2.3 学特点
被调查者有36人(25.5%)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84人(59.6%)承认做过艾滋病检查。自认为是同性恋者101人(71.6%),自认为是异性恋者9人(6.4%),自认为是双性恋者21人(14.9%),还有10人(7.1%)拒绝回答。首次发生年龄小于15岁的10人(7.1%),15~18岁的29人(20.6%),19~21岁的52人(36.9%),22~24岁的30人(21.3%),>25岁15人(10.6%),拒绝回答的5人(3.5%)。
有129人(91.5%)的承认最近1年中有过性生活,其中73.0%有2个以上性伴, 58人(41.1%)有1个以上外国性伴。MSM文化程度、性伴数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见表4。安全套获取途径主要是自己到药店或自动售套机购买,分别占75.7%、10.5%;由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占4.6%,另有9.2%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3 讨论
随着对同性恋社会“亚文化”研究进展,近几年来在MSN中进行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2]。酒吧是城市中MSM活动聚集较多的交际场所,同时也是预防艾滋病宣传和干预的重点场所。鉴于以往对于酒吧中MSM研究较少,本调查以此为重点开展调查。
本次调查的酒吧处在上海市闹市区。在MSM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点击网络就可查到。某些海外刊物也将同性恋酒吧作为旅游景点介绍。这些酒吧具有同性恋标志和活动的特征。如男性时尚派对、服装展销的消息、散发刊物等。这些现象说明城市社会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MSM活动群体。本次调查取得酒吧业主配合,大部分MSM能合作回答问题。对自己的性取向自我认同度高。
调查发现酒吧MSM的社会学特征: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收入高。MSM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分布广泛,人群流动性大。各种人群在各类酒吧里有集聚特征。酒吧中MSM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达到87.9%。其艾滋病检测率高于其他地区[3]。这可能和这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艾滋病知识来源渠道广、选择多有关。
对MSM性取向和性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MSM对自己的性取向表示认同,与以往报道一致[4]。大多数有多个,其中部分是双性恋。其中12.8%MSM来自境外。这表明这些MSM的流动性大,社会人群接触广,艾滋病发生和传播潜在危险性大。
调查发现,MSM每次都带安全套的有41.1%,安全套的获取途径主要是自己到药店购买。说明MSM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认识,但保护率不高。MSM中未保护和多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对MSM高危行为干预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机构采用捕获再捕获法开展城市中MSM人群规模研究。深圳估计有57 261~89 235人[5]。上海是开放型的移民城市,以此类推上海的MSM群体数量庞大。复旦大学于2003年开设了《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其中部分学者系同性恋者,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媒体。说明社会对此现象的关注。
对城市MSM人群开展社会状况和艾滋病防治研究很重要。本次调查发现酒吧氛围较为宽松,是MSM之间聚会的场所,大部分MSM之间的不带有营利性。因此是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的重要场所。调查发现部分酒吧中已有香港智行基金会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开通电话热线等)。上海市的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应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工作,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HJ1*3]
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7年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R].2007,4-6.
[2]高燕宁.同性恋健康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宁,柳忠泉,柏建芸,等.2006年天津市部分40岁以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知晓率和行为学调查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5):480.
[4]郑建东,吴尊友,庞琳,等.大学在校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取向自我认同与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定性研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3):258.
目的研究贵州两个不同种植基地的细叶桉精油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利用GC-MS进行分析,采用相对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定性,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结果56个化合物被鉴定,主要成分为蒎烯、樟脑萜、百里香素、柠檬烯、松香芹醇、松油醇、龙脑、蓝桉醇。结论两个基地细叶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这些化合物的含量有差异。
【关键词】 细叶桉; 精油; 化学成分; 贵州; 代谢特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variation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 compound in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oil from two growing bases 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GC-MS analysis methods, chemical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using relative reservation index,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area normalization.Results56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beta.-Pinene, camphene, beta.-Cymene, D-Limonene, L-pinocarveol, Borneol, alpha.-Terpineol and Globulol were predominant.Conclus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wo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are consistent, although the contents of each compound are different.
Key words: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 Essential oil; Chemical composition; Guizhou; Metabolic property; GCMS analysis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速生常绿阔叶树硬质材中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它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杯果木属(Angophora)、伞房属(Corymbra)和桉树属(Eucalyptus) 3个属树木的总称[1,2]。桉树属Eucalyptus植物作为重要的人工林树种,在我国常将桉叶油用于中草药。桉叶油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促渗和局部麻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咳嗽及皮肤疾病[3,4]。对桉叶油性质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5~7],但对于国内种植桉树叶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还较欠缺[8]。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是种植于广西、贵州等地的速生丰产桉树品种。 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尚未见相关的文献报道贵州种植地区的细叶桉精油化学成分。本研究通过相对保留指数值,报道贵州两个不同种植地区的细叶桉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代谢特征,为种植地的生产者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
1 器材
1.1 药材与试剂 样品1号源于从江县一个实验基地,20070810采收,海拔200~300 m;样品2号,采自六盘水市的一个种植基地, 20070725采收,海拔1 600~2 000 m。经鉴定为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C8-C17的直链完烃内标,乙醚,正己烷,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GCMS - QP2010(日本岛津),挥发油提取装置,旋转蒸发仪。
2 方法
2.1 挥发油提取与分析
2.1.1 挥发油的提取[5,7]将样品1号和样品2号各精确称量粉末50 g,分别置1 000 ml圆底烧瓶中,加水适量,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加适量乙醚浮于水上层。置电热套上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 h,至测定器中的油量不再增加。蒸馏完毕后,在冷凝管上端加少量乙醚冲洗冷凝管,待充分分层后,打开活塞放出刻度管的水,收取乙醚层,无水硫酸钠干燥后,用旋转蒸发仪在40℃蒸干,精密称定。
2.1.2 GC/MS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氦气(99.999%),恒流0.5 ml·min-1;色谱柱为FactorFourTM:Capillary column, VF-5ms -30 m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30℃。柱温采取程序升温,60℃保持4 min,10 ℃/min升至100 ℃,2 ℃/min再升至140 ℃,保持5 min,8 ℃/min升至230 ℃,保持15 min; 进样量1 μl,分流比20∶1。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为70 eV,电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检测定量为1.2 kV,质量扫描范围为10~500 amu,扫描速度1 000 amu s-1,扫描周期为0.5 s,分辨率为2500。
2.1.3 实验步骤 取挥发油1 μl,正己烷溶解。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索Nist147标准质谱图库,并结合有关文献人工谱图解析以及相对保留指数,确证挥发油中的各个化学成分[8,9]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中的各成分进行定量。
相对保留指数的计算:
IR=100Z+100tr(i)-tr(z)tr(z+1)-tr(z)
IR表示相对保留指数;Z和Z+1表示被测组分前后两个正构烷烃的碳数; tr(z), tr(z+1) 和tr(i)分别表示被测组分前后两个正构烷烃的碳数和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见图1,表1。
表1 样品精叶油的成分及含量比较(略)
图1 两基地样品精油化学成分的总离子流图(略)
3 结果
3.1 含量测定样品1号与样品2号精油的含量分别为4.27%和4.85%(鲜重),结果表明精油的含量变化不大。
3.2 挥发油化学成分细叶桉挥发油组分中,主要是萜类化合物。样品1号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26.24%),樟脑萜(2.16%),百里香素 (4.54%),柠檬烯 (8.23%),小茴香醇(3.43%),松香芹醇(7.72%),龙脑(6.25%),α-松油醇(13.34%),蓝桉醇(5.47%)等。样品2号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13.4%),樟脑萜(6.21%), 百里香素(2.54%),柠檬烯(10.53%),小茴香醇(4.57%),松香芹醇(10.50%),龙脑(5.25%), α-松油醇(18.28%),蓝桉醇(7.93%)等。样品桉叶油的成分及含量的比较见表1和图2。根据相对保留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个成分的相对保留指数见表1。
图2 两基地样品精油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略)
由此表1和图2中可见,样品1号桉叶油和样品2号桉叶油的化学成分相差不多,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分别占总桉叶油的95.81%和98.46%,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总精油含量的84.02%和84.87%,倍半萜分别占11.79%和13.61%。从图1中可见,两个样品精油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化学成分之间的含量相差很大。
4 讨论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推断①同种基因型的桉树挥发油组成大致相同;②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影响较大;③桉树叶挥发油中松油醇的含量很高,而松油醇是种用途广泛的物质,考虑到药效与含量的关系,要想获得尽可能多的松油醇,应该考虑桉树的种植季节;④八强峰是制定中药指纹图谱的重要依据,蒎烯、樟脑萜、百里香素、柠檬烯、小茴香醇、松香芹醇、龙脑、α-松油醇、蓝桉醇在桉叶油中的含量较高,建议作为桉叶油指纹图谱的标志性化合物;⑤细叶桉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与外界环境胁迫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生源合成途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K Cimanga, K Kambu, L Ton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some aromatic medicinal plants grow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J].J Ethnophamacol. 2002. 79:213.
[2] 刘玉明,李素芳,吴玉田.蓝桉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6):461.
[3] 吴青业,王 岩,周莉玲.不同来源桉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24.
[4] 罗嘉良,宋永芳. 3种桉叶油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1,3(3):79.
[5] 孙汉董,丁靖垲,丁立生,等.桉叶油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351.
[6] Li H, Madden JL.Analysis of leaf oils from a Eucalyptus species trial[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5,23(2):167.
[7] Li H, Madden JL, POTTS B M. Variation in volatile leaf oils of the Tasmanian Eucalyptus SpeciesII. Subgenus Symphyomyrtus[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6, 2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