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法律与伦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0:37:12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法律与伦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程法律与伦理

第1篇

Abstract: Contract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whole project management if can effectively develop or not in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law is the important basis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tract drafting, 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tract and law in detail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关键词: 合同管理;法律;工程项目;管理

Key words: contract management;law;engineering project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61-02

0 引言

社会环境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渐向多样化社会环境演变,同时也导致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存在也会将诸多的风险带到工程管理中,使工程管理更据难度。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中也日益显著,将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中心是当今诸多企业管理员的一致做法。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也是在合同起草以及签订之前的重要也是首要的任务。

1 合同管理

目前社会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项目就是工程项目。房建、军事、工业、软件、土木等都是最为常见的工程项目。经过科学构思以及详细的计划之后付诸于工程建设中便是工程项目的管理,在实现工程目标的过程中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来作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保障。对施工项目的管理和建设项目的管理是工程项目在管理工作中出现最为频繁的管理,而合同管理是否能够切实有效的执行决定着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否。

实际工程的任务是由合同来分配的,能够将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下分到每个责任单位,使每个环节的施工都有相应的单位负责,杜绝了以此承包现象,而同时合同还能够落实项目的施工计划。项目工程中的各类问题也因合同而有了明确、具体的定义,合同约束了双方对工程的执行力度,促使签署双方能够按照合同制的规定将工程完成,也保证了工程施工的时间。因为合同中的相应条款对施工的细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按照合同的相关要求施工还能够保障工程的质量。

工程合同的重要性在现代工程项目中愈加显著,同时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各类工程的广泛的认可。其主要原因是:①工程合同因为工程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加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合同中的各类条款也越来越多,导致逐渐增多的合同纠纷和合同争执因合同的不完善现象大量出现。②工程的工期以及工程质量和成本的控制都被合同有机的统一到了一起,工程各个环节的责任也有了具体的划分,因此合同也在项目中有了很显著的地位,对工程管理的作用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依靠合同管理才能够将工程目标按质按量完成,工程也才能因此形成一个紧密的管理系统。

2 合同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随着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管理合同的起草和签订都必须要依靠法律作为基础,而法律效应也在双方将合同签署之后立即生效。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法律依据也都以签署的合同为基准,同时合同也约束了双方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相应的规程来建设,合同和法律两者的不同点是两者的权益都是使用合同进行维护的,而法律则起到了保护合同的作用,合同中的条款在此过程也都得到了法律的全权维护,因此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项目在施工和管理工程中也都必然会使用到合同的法律约束作用来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能够有效控制整个项目的管理。

合同在签署之前相应的签署方需要协商好相关事宜,工程施工的具体目标必须要在合同中有明确的条款明示,以及工程中各个环节详细的施工措施也都要在合同中有明显的标注。签署合同的当事人需要明确合同的重要性,一旦签订之后合同便具有法律的效应,合同范围之内的相关条款的法律效应也于签订后正式生效。任意一方在工程建设中出现违反合同现象必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合同中矛盾问题的解决措施

因为合同双方直接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合同的统一约束,导致双方的矛盾的出现,若合同没有得到双方及时协商并完善,矛盾会更加激化,合同应该使当事人双方能够达到共赢的目的,而我国现今项目施工中各方都是本着自己利益来签署合同,因此造成合同中存在诸多的漏洞和歧义,造成签署双方的矛盾和纠纷频繁出现。

总而言之,不确定性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合同法律纠纷的大量出现,使得任何工程项目都可能会出现此类现象,也会造成大量拖延工期、成本增多等工程失控的现象出现,工程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会因此大大降低,甚至出现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

以下原因是导致项目出现风险的主要原因:①工程管理工作因为现今工程日益加大的规模以及复杂的工程结构使得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②工程本身的施工时间就很长,加上诸多的外界影响以及社会条件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大量不确定事件,导致项目资金大量损失;③工程在实施之前招揽了大量的写作单位,拟定的文件和工程合同因为单位差异而出现很多差错,导致合同存在大量漏洞和风险;④各个工程项目也因为各种新型管理模式的相继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化;⑤随着工程中各个环节都向着国际化发展,相应的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大,相关的国际法律也会约束到整个项目工程。

无论何种造成合同纠纷的因素,出现风险的原因都是因为合同中没有明确相应条款的内容,或者因合同的条款不在法律防护范畴之内,便会导致其本身就不受法律保护,有些根本与事实不成立的合同也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当事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合同中的各个条款没有明确或者按照要求去执行,各种合同问题也因此相继出现,合同在工程项目中的签订和施工过程中对合同的履行是保障合同不出现风险的主要措施,合同中各个条款和相应的约束条件,签署的双方都要仔细审查并分析,达成共识之后才能够签署,要保障合同双方的利益和权力都能够在合同中公平地体现出来,合同签署之后若要再作更改需要经过对方签署人的同意之后方可进行,将合同中的不足之处指出,并经过双方协商之后及时将其完善,合同双方的负责人要明确自身所需履行的义务和自身的责任,合同在签署之后要按个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自身义务。工程相关部门应该将合同中对责任的分配迅速落实到执行单位头上,各个部门需要执行和完成的任务都要清楚交代,使各个部门对合同的目标都能够明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能够因合同的保障而有序开展。

双方在签署合同之前还要清楚合同签署后的效应,杜绝签署无效合同,要对合同中的承包商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单位进行资格确认,确保施工单位的技术过硬;合同签订必须是在签署双方都自愿的情况下才能签署,胁迫签署欺诈签署等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合同签署之后必须要确保第三方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利益不会因合同而受到损害。

4 结束语

当今各个企业重点关注的工作便是工程的项目管理,企业自身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收益也取决于相关工程管理的效果,而合同管理又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其自身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做好合同的管理工作是项目对管理人员的重点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合同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拟定合同的过程中也要以法律为重点依据来起草,同时自身的法率意识也需要大力提高,而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杜绝因合同而出现纠纷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俊强.对我国目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现状的分析[J].建设监理,2004(6):46,48.

[2]王珩,朱宏亮.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与法律[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9):92-95.

[3]陈志伟.工程项目业主方全面合同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于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法律与合同[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5):213.

第2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管理;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合同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合同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现状

合同管理是对合同以监督省察等方法,依法进行履行、变更、转让等行为的过程,在工程管理中,已成为保证工程建设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其成败与否,对项目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合同规定了工程参与各方所应履行的义务与能够享受的权利,决定了项目的走向。

然而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合同管理方面,由于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意识的薄弱、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强度不严厉,以至于合同纠纷屡见不鲜,违约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笔者曾参与过的一个工程项目,就因为缺乏管理人才,未进行正常的合同管理,以至于在交底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采购部工作人员购买了错误的安装材料,最终使施工方蒙受了重大损失。

(二)合同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上例已从反面充分表现出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还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正面认识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1、合同管理有利于提高项目参与各方的合同意识。合同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不仅包括管理合同本身,还包括建立与维护管理组织、对工作制度与程序的管理,其执行过程需要全体工程成员的配合。每个人的工作完成状况都直接影响合同按计划执行的可行性,进而直接影响合同的管理活动,这极大地考验着项目参与各方的合同意识。如果有任何一个人不能自觉严格遵循合同,都可能会增加整个项目的失误量。

2、合同管理能规范项目参与各方的工作。合同界定了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并详细指明了实施工程的依据与违反合同的法律后果。实施依据使得工程的实施更为有效,问题的处理更为及时,进度的控制更为科学,是合同管理的基本,也是规范各方工作所必须的;明确了违反合同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将促进各方严格按合同规定分配工作,摆正合同中自己所处的位置,彻底防止各种职责争议,从另一方面规范了各方的工作范围。

3、合同管理能促进施工者与管理者对合同理解的统一。在工程动工之前,施工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熟悉合同,对全部条款产生一个理性的认识,尤其不能在内部就出现理解不一致的现象。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施工部门内部成员知识水平的差异,合同条款的繁杂,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整个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合同管理,由合同管理人员与施工部门密切交流,自然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合同管理有利于及早发现合同问题,控制合同风险。合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及时主动地向全体项目成员介绍合同的各项基本内容,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包括听取技术人员反馈,并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种集思广益的大背景下,合同中的任何风险、矛盾以及含糊不清的条款都能及时被发现。由此可见,合同管理可以避免工作过程中突然发现错误导致的工程失控,有利于控制合同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合同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工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项目的基础,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因此,在工程管理中,我们要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

二、 法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现状

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而赋予合同强制效力的,却是法律,所以法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各项相关法律条款严格限定了施工企业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能有效防止施工方随意修改合同或完全不按合同行事,然而,在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管理者往往缺乏法律意识,以至于法律管理无法达到效果,严重滞后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可分为如下两点,一是施工单位没有正确理解相关法律,甚至完全不了解相关法律;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政府监督不严厉。

法律管理不当,以致最终损害多方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2001年武汉江滩花园的建设因违反《防洪法》,最终被炸毁的事件,这既说明施工单位法律意识欠缺,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法律管理需要政府的严厉监督。

(二)法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法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上例的说明,已不言而喻,对此,我们还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认识法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1、法律管理有助于规范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法律明确了违反合同所需承担的责任,使合同管理具备了强制性,促使项目参与各方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工作,有助于项目的正常进展。同时,法律也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参与者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进而能提高法律意识,避免被不良风气影响。总之,法律即是合同管理的强有力后台,又是合同管理的强大推进力,对规范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有重要意义。

2、法律管理有助于维护相关工程市场的秩序。以建筑工程为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建筑法规进行工程管理,使得全国几乎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拥有了规范而迅猛发展的有形建筑市场。各级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从业人员资格的审查,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素质,改善了建筑企业的结构,促进了建筑业的宏观发展。《建筑法》中各条强制性法规,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保证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3、法律管理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依法采取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是法律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法律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项目各方面质量责任的归属,强化了工程建设的程序管理,提高了全国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水平。政府机构,以及在政府指导下依法建立的举报部门,已成为质量监督的外部力量,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内部按照法律要求自觉保证施工质量,使法律管理拥有了内部力量,双管齐下,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

4、法律管理有效遏制了工程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整顿了市场。自2010年以来,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建筑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累计查处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共1.6万余家。通过治理,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各方的权益,使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走上了依法守法的道路,最终提高了整体质量,整顿了市场秩序,保证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威慑作用下,施工单位必然会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由此可见,法律管理能有力推动工程建设的发展。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法律管理在各项事务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工程管理中尤为突出,强化法律管理能杜绝各种不稳定因素,回避各类隐含风险,能大力推动工程建设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工程管理中的法律管理力度,并严格执行法律管理。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在具体施工之外也有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做,其中合同管理和法律管理严格界定了工程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为工程正常施工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工程成功与否的生命线,只有提起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大力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相关市场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泽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探讨[J].广东建材,2010(05).

[2]刘冰.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艳.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9.6.11(3).

第4篇

一、公约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制定一个关于离婚与别居的承认的公约是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离婚判决承认领域里所作的第二次努力。离婚方面的国际冲突立法是统一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致力于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来说,早在其第一届会议上便有人提出应该将离婚的法律问题统一列入会议议题。[2]早在1902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曾制定了一个关于离婚与别居管辖权与法律冲突的公约,对该领域的国际立法做出了初步努力,1902年公约在制定之初,也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形势的发展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指责。该公约迎合了订立之初多数成员国欧洲国家的做法,将管辖权建立在配偶双方的共同国籍的基础上,并未顾及以住所地、惯常居所为承认离婚判决的标准的国家的利益;而对于法律适用则要求被请求国法和诉讼地法同时适用,此种双重的法律适用对渴求判决得以承认的当事方无疑过于严苛。[3]

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中,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后,短期或长期的跨国劳工移民现象大量出现,涉外离婚成为一个典型的法律现象。对于这种大量出现的涉外离婚,不能仅仅根据本国确定管辖权的标准来决定涉外离婚的承认与否,各国都认为需要对该领域的国际实践进行重新估价。离婚领域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处无序状态与社会实践极不协调,因为跨国离婚的许多问题,诸如再婚的效力、再婚中子女的法律地位、婚姻财产权利,继承等问题都取决于离婚的承认。于是就离婚和别居的承认制定一项公约便成为了一项迫切的需要。

早在第十一届会议召开之前,就有不少专家建议对此公约进行修改,1960年召开的第九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决定由会议秘书处对制定一个关于离婚、别居等影响自然人身份问题的公约作初步的研究,并由当时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常设事务局负责准备一份研究报告,交由各国政府讨论。第十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设立的第五委员会讨论了秘书处对该问题所作的所有先期研究及各国政府对研究报告的答复。根据第五委员会所作的建议书,第十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公约的起草工作。该特委会于1965年10月召开了会议,并且拟出了一个公约草案,提交给各国政府征求意见。1968年第十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即以此公约作为基础制定了《承认离婚与法律别居公约》。

二、公约的主要内容

《承认离婚与法律别居公约》共有三十一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在缔约国国家领土内获准离婚和别居的承认。

(一)公约的适用范围及对象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技术; 伦理控制; 方法;

为了避免工程技术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工程技术进行伦理控制。要加强工程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强调工程技术成效合理化,倡导工程技术价值选择理性化。工程技术伦理控制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分。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应采取内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形式,处理好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关系。

一、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的必要性

1.工程活动是人类所进行的规模较大的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是近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主导的、典型的、基础的实践方式和活动形态之一。工程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工程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工程不能离开技术而独立存在。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把工程、技术这两个名词组合起来,频繁地使用“工程技术”这个复合词汇。随着许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工程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升化和扩大。现代工程实践不仅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运动体系,而且涉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还包括组织管理、协调、经济等基本要素,必须协调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伦理和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才能付诸实施。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工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必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关系。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道德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质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还要对社会公众、对环境以及对人类未来负责。

2.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的目标。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目标就是尽量避免工程技术的负面影响,并使工程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包括进行工程技术活动的工程师,而且包括与工程技术活动相关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工人。因而,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不仅是伦理对工程技术活动本身的控制,也不仅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伦理要求,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因此,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是以支配工程技术人员的目的和行为为控制对象,是人们通过工程技术后果的预测对自身工程技术人员行为影响的深思:即在日益强大的工程技术面前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现在应当做,哪些事永远不能做。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实质在于能够通过道德伦理导向的倡导和渗透,引导工程技术人员努力克服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

二、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的实现方法

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是社会通过对工程技术动的伦理评价和价值导向,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的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考虑工程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考虑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用社会倡导的工程技术伦理原则和标准来规范工程技术人员的目的和行为,以协调工程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伦理关系。工程技术伦理控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1.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的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1)如果我们把工程技术的经济、政治、法律和伦理等控制因素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可以看到,伦理既是超越于现行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之上重要的控制要素,同时也是与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相互补充的控制手段之一。从地位上来说,伦理为社会其他的制度确立价值导向,建立合理性。但是,从功能上来说,伦理是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辅相成的第三种调节,任何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都要以伦理秩序为基础。工程技术伦理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2)所谓工程技术伦理控制的直接调控,就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约束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地监督并履行伦理义务。间接调控则是通过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达到伦理对工程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例如,运用经济利益机制进行工程技术人员赏罚,肯定和鼓励工程技术活动主体的伦理行为,否定和抑制违背工程技术伦理要求的、惟利是图的行为;运用政策和制度的手段激励和引导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工程技术行为等。当然在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中,技术的、市场的、政府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之间不总是一致的,此时,伦理标准往往作为社会最高层次的价值导向,间接地发挥对工程技术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工程技术开发沿着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运行。

2.工程技术伦理的自律控制。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有自律与他律两种途径。自律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伦理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认识及伦理人格力量,以自律为基础,使工程技术人员自觉遵守和践行伦理规范的控制形式。工程伦理规范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信仰是工程技术主体工程实践的内在动力,在行为践行上有一个机制运行过程。机制的发生首先源于人们的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为能否按照工程伦理规范的要求去做,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能否将工程伦理准则的内容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因此,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使工程技术人员形成对工程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形成对工程伦理规范的信仰,这对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工程技术人员提高修养,自觉接受工程伦理规范和原则的要求,自觉遵守工程技术相关法律法规,把遵守工程伦理规范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工程活动的道德行为,形成对工程技术活动的自我约束。

3.工程技术伦理的他律控制。他律是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及各种利益机制为主要制约力量,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或诱导工程技术人员遵守和践行工程技术伦理规范的控制形式。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决不是完全依靠自律就可以奏效的。自律能够通过工程技术人员践履工程伦理规范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但是一旦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这种道德自律的自觉性,就表现出道德自律的软弱。因此除了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应自觉恪守工程伦理规范以外,必须借助于他律的形式,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评价功能,从而达到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使个体的行为不偏离轨道,才能形成对工程技术伦理的有效控制。

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必须尊重工程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谓工程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即是工程技术系统内部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对工程技术的自然选择规律。从工程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对工程技术的选择标准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每一种工程技术成其为工程技术,都是适应了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社会历史条件,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作为对于工程技术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调节,必须遵循工程技术本身发展规律,不能逾越自己的界限。

参考文献:

[1]鲍宗豪,李振.社会控制的哲学反思[J].哲学研究.2010(12):23.

第6篇

关键词:工程伦理学;制度伦理;工程的伦理制度化;工程的制度伦理化;工程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8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6-0015-07

Abstract:Engineering ethics needs institutional supports. The introduction of institution ethics, the value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will make ethics a mandatory structure for engineering communitys collective ac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profit” i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enabling good engineering goals to bring about good engineering products and engineering e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institutional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ethics is discussed. As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we should strengthen legislations on engineering ethics, promote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occupation associations and engineering ethical codes, and establish engineering ethics committee. As for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w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s the addition of ethics to the engineer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engineer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ethic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

Keywords:engineering ethics; institutional ethic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thics of engineering institution; engineering community

当今时代,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工程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工程伦理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德国当代技术哲学家罗波尔认为,“工程伦理学需要制度的支持”,否则将会“导致伦理协调发生困难以致无效”[1]。当代工程是“工程人”――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的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行动要达到和谐、有序,仅依靠个体道德自律还远远不够。制度伦理是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工程共同体遵守和践行工程伦理原则,以达到集体行动合伦理性的方式。制度伦理好比一种潜在的契约装置,目的是使行为主体达成共同的善。依托于工程制度伦理,工程共同体中“每一个人的善就包含于一种多边利益结构之中,同时,对每一个人的努力在各种社会机构中的公开肯定,也支持着人们的自我尊严”[2]52。本文将从“构建工程制度伦理”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如何构建工程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构建工程制度伦理的必要性

制度是人们创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或活动规范,社会成员透过制度凝聚起来,制度是连接个体与类的中介性存在。由众多人参与的工程活动是集体行动,它离不开制度的制约,制度是工程活动走出集体行动伦理困境的一剂良方。

工程活动中的制度安排何以必要?第一,为工程伦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指“渗透于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用以调控生产生活和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及其结构”[3]。工程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工程的运行和实现需要社会制度系统的推动和保障,比如工程活动需要市场的支持,而市场的正常秩序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制度环境决定了人的活动在实践层面的有效性及其范围,能够使人们对工程共同体的行为作出正确预期,并促进良好的工程伦理秩序的形成。第二,制度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的“中介”,工程活动中的制度安排是工程共同体伦理实体形成的重要前提。工程共同体中的成员透过制度凝聚和升华为伦理实体和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主体。第三,制度安排是“工程应然”转化为“工程实然”的中介。现代工程系统中“应然”层面的工程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实然”层面的工程行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转化关系。通过制度安排的中介作用,可以使工程伦理的“应然”要求落实为工程共同体实践性的行动力量,从而实现从“工程应然”到“工程实然”的转换。第四,制度安排有利于工程共同体形成有序的利益结构。工程共同体组织通过缜密、细致的制度安排,明确资源的分配原则,规定不同工程主体之间(比如工程共同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工程共同体与工程共同体之间)利益交换的方式,并通过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促进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序的利益结构,进而使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显示出道德性。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抑制“搭便车”现象,以驱使、激励个人为集团做贡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表明,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间的一致性有赖于一系列宏观的制度性安排。

制度具有普遍性、稳定性、调控性、高效性、中介性等特征。正因为制度具有这些特征,它才可以扬弃工程活动个体的有限性,抑制人的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包含差别的工程共同体的秩序安排,使工程共同体伦理实体得以确立。而具有稳定性和调控性特征的伦理实体才有可能成为道德主体。

西季威克认为:“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最重要、最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通常是由法律强制实行的,那些在重要程度上稍轻的规则是由实证道德来维系的。法律仿佛构成社会秩序的骨架,道德则给了它血与肉。”[4]罗尔斯指出,善的社会是“一个由权利、自由、责任所构成的框架”,是“由法律支配的社会”[2]106。没有外在于文化的制度,制度无不蕴含着道德维度和伦理基础,只有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制度规则才具有现实的执行力和效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入工程制度伦理,透过价值引导和制度安排使伦理成为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的强制性结构,能够在工程的决策、评价、运行、监督、问责等各个环节中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协调好工程活动中的“德”与“得”的关系,引导善的工程目标也带来善的工程产品和工程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伦理困境的产生。

二、构建工程制度伦理的合理性

首先,伦理是制度的灵魂和核心,制度是伦理的外在规范性呈现,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一,从发生学角度看,制度与伦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遵循一定的风俗、习惯进行交往,长此以往,这些习俗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规则和惯例,即“对伦理事物的习惯,成为取代最初自然意志的第二天性”[5]170。这些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约束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重要的习俗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或制度条约形式。于是,在现代社会中,基于伦理原则的道德自律和基于法律制度的外在他律二者共同调节和约束着社会活动,二者互相依存、彼此渗透,有着紧密的关联。其二,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功能。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反过来说,只有在规则(即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下,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远离盲目性、随意性。若是没有制度的约束,我们只能生存在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之中。恰如爱尔维修曾指出的那样,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以往道德建设的实践也表明:合理、良好的制度不仅为个体提供了有力的外部引导与制约,而且有利于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坏的制度会污染社会的道德风气。制度作为一种普遍有效的外在约束力量,是形成秩序、实现自由的保障。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领域也呈现难以调和的“诸神之争”。制度作为公共生活的自我组织方式,也是实现社会整合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因而,要扭转工程领域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的现状,重建工程伦理道德体系,必须从制度入手。其三,制度的作用过程,需要道德原则的担保。制度既具有外在的工具性和形式化的特征,又离不开人的参与和道德的在场。道德是制度有效运作的保证,正义原则是制度落实的内在必然性要求,仁道原则有利于制度的人性化。

其次,构建工程制度伦理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和交换方式简单,劳动中只有简单的分工与合作,劳动的影响范围有限。传统社会伦理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个体的自律和修养以达到个体至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表征的现代工业社会,是由无数项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汇聚、链接而成的,个体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紧密的劳动体系,个体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自身,而是更为深远和广泛。在这样的情形下,仅靠传统的以自律为机制(路径)的伦理规范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而必须建立一种具有强制力的社会化结构体系,这就是制度伦理。如果说伦理自律是个体的自我控制,那么结构伦理可以视为群体的自我调控[6]。

三、如何构建工程制度伦理

这里从制度与伦理互动的视角讨论工程制度伦理构建问题。制度与伦理的整合,就其逻辑而言有三种方式,即“伦理中心论”“制度中心论”和“双向互动说”,它们也可视为制度伦理建构的三种路径。“伦理中心论”强调对制度的反思批判及伦理精神的拯救,是从伦理出发,通过制度的伦理建设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制度中心论”则主张从制度出发,从伦理制度化入手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双向互动说”则融合了前二者的优势,更加全面与合理,从而达到柔性的道德制约与刚性的制度约束的整合――笔者也以此作为工程制度伦理构建讨论的基点。

(一)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指出:“价值体系通常是松散而不完善的。当它被纳入特定的法规,构成一套宗教教条、一种明确的契约或一种意识形态,它就会变成动员社团成员、强化纪律和维护社会控制的手段。”[7]仅靠传统道德的柔性约束己很难满足当今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之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制度化程度低,因而迫切需要进行伦理的制度化建设。伦理制度化是“将一种负反馈机制引入伦理体系之中,迫使行为主体调整其行为”[8],通过反馈系统和制裁机制将伦理规范转变为一种强制性结构,将法律的一些功能向伦理延展,以实现对行为主体的伦理约束。工程伦理制度化就是使工程伦理原则和工程伦理精神,通过制度渗透在工程共同体的现实运作及发展战略之中,并实现工程伦理精神的结构化和实体化。具体而言,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加强工程道德立法。道德规范是一种弱强制力,社会成员对于道德规范有一种自由处置的可能。道德自律要求人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做到自省,而法律则是一种底线设计,是“最低限度的伦理”。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精神的确立不能没有法律维度的支持与引导。制定和完善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将工程伦理的软性要求转化成具有法律强制力且可以实践的规则,将“道德的应当”转变为“道德的必需”,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工程共同体集体行动,并实现对工程共同体的伦理他律控制。

工程伦理委员会是工程伦理制度化的组织形式,是道德共识的一种形成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咨询建议、监督审查、协商促进等。为了保障工程伦理委员会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组成伦理委员会的成员不仅应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验知识,还要能够代表不同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比如无偏私、高度的责任心、规则意识。在成员构成方面,除了工程师之外,还应有政府部门代表、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生态与环保专家、利益相关各方代表(受益方和受损方)、公众代表等,这些人员以一个适当的比例组成。通过工程伦理委员会中不同成员的意见表达,实现其协商促进的功能,为工程决策、工程设计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工程的制度伦理化建设

工程的制度伦理化,就是将伦理道德维度融入工程的相关制度中,以保证制度具有伦理合理性。这里从注册工程师制度中伦理维度的加入,工程项目评价制度中伦理维度的纳入及完善工程伦理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注册工程师制度中伦理维度的加入。 注册工程师制度,即工程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在国家范围内对各个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设立统一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人员给予认证和注册,并颁发证书,使其具有执业资格,准许其在从事本领域工程师工作时拥有规定的权限,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16]。英美两国对申请者的注册要求涉及三个方面:教育要求(从指定认证机构认证通过的工程专业毕业)、工程领域工作经验要求和考核要求。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制定的“欧洲工程师”注册制度规定,所有成员国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完成7 年的工程师的“总形成”(total formation),并在16项素质要求达标后,就可注册为“欧洲工程师”[17]。我国已于1995年在全国推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2000年,我国出台了《注册工程师制度实施计划》,计划到2010年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实行执业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注册工程师制度提高了工程师对自身角色以及社会对于工程师职业的认同,并较好地解决了人才的社会评价问题。许多国家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中都纳入了工程师职业伦理维度。我国在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也不能忽视伦理的维度,应使工程伦理学成为相关考试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职业注册制度。

2. 工程项目评价制度的改进:从工程项目评价到工程项目伦理评价。工程项目评价制度是对工程活动实施外部控制的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其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工程结果与其规划目标相符合,并更好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涉及工程目标的实现、工程实施情况、工程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得失成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对以后的工程项目决策提出意见。工程项目评价需成立专门机构,全面总结工程项目的质量、收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评价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并把结果反馈工程共同体以便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改进和提高。胡比希的权宜道德思想对工程项目评价具有启发意义,其要义在于保留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判断能力,以“中道”实现行为的可持续性。权宜的具体含义是指预测、预防和可修正性,并逐渐趋向更好的解决方案。对可预知的消极后果应竭力避免;对于不可预知的后果应认真地进行评估,再向处于上游的工程施工、设计、研发等环节反馈,达到对整个过程的协调控制,促进工程的良性推进。

就工程制度的伦理化而言,需把伦理维度纳入工程项目评价制度,使之更完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态的原则融入工程项目评价制度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专门的工程项目伦理评价。前瞻性、预见性的项目前评价更具有积极意义,如果评价结果是工程实施的弊大于利,就应该在决策时慎重考虑。针对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工程建设和开发活动, 必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其中就蕴含着环境伦理评价的维度。

第7篇

关键词:工程伦理;高职;专业教育;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00-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一些技术所蕴含的伦理危害也不断呈现。就社会层面而言,比如近些年出现的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问题食品,杭州地铁施工塌陷事故,建成仅23年的某村2号居民楼倒塌事故等,桩桩件件都揭示着工程伦理的缺失,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就产业层面而言,当前的一线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跳槽随意而频繁,经常造成部分生产的不连续,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的问题;就教书育人层面而言,学生动手实操意愿低,开展实践主动性差,纪律观念差,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工程的伦理问题关注甚小,对一线技术人员应担负的伦理责任相当模糊,甚至是一无所知;就教学体系而言,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技术精神建设,伦理价值教育缺失。

国内外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在工程伦理道德的发展中,交织着人本道德的耦合变迁,工程伦理的发展,最终将实现人本道德的统一。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社会变革中,由此产生的许多伦理类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表现,结合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原则,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原则以及保护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原则,值得广大科学技术工程从业人员深入思考,更值得从事人才培养的各位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工程伦理研究现状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对高职的工程伦理研究[1]主要集中在各种伦理维度的研究。

国外对工程伦理的研究发起于20世纪60年代,例如到1997年,美国前10名的工程院校中,有9所院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工程伦理内容[2,3]。2000年,工程技术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还将工程伦理列入评价工程院校教育活动的标准,使其被列入更多工程院校改革的日程。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工程专业也制定了专业伦理规范,并规定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工程伦理在国外高等技术教育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国内朱志海[4]等深入研究了工程伦理的内涵与作用,从树立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的新思路、提高教师的技术伦理素养、积极开展技术伦理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吴太胜[5]等在分析当代工程类高职学生技术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技术伦理教育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理念,注重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技术的伦理价值,并提出通过课程化资源的建设,创新技术伦理教学模式;郑明[6]等从“技术人”、“职业人”及“全面发展的人”入手,从转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多种教育活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工程伦理素质;吴炜炜[7]等从反思技术负面效益背后隐藏的技术价值和道德责任入手,揭示技术的善恶评判的伦理意义,分析了高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了高职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可见,这些研究注重在技术道德层面解决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培养,普遍缺乏对高职学生现状的分析,其解决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以此,本文拟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表现入手,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现状

当前的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工程伦理素质的建设。目前的高职伦理教育中,除了传统的惩罚性纠偏制度外,更多的是一些保姆式的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自主性、自我肯定、责任意识、自信教育和自我约束缺乏教育引导。在当代的社会条件下,高职学生的技术道德约束作用日益凸显,他们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工程伦理责任意识,必将深深影响着技术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高职的伦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需求性,当前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忠诚度低,离职率高

无论是根据我校今年自己的招生就业调查报告,还是综合近几年的麦可思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都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数。本校毕业生调查情况显示,2012届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2%,2012届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浙江省高职院校2012届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0%。如此高的离职率不仅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关,也和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重技能、轻责任的道德教育有关,特别是对学生献身产业、立足产业的信念培养基本缺失。

(二)责任意识模糊,保密意识缺乏

当前,社会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每位一线员工的努力,对产品的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商业机密无处不在,稍不留意或者对技术的道德性认识不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件在媒体中屡见不鲜。而在我们的专业课堂中,基本上没有涉及这部分的教育,在平时的活动开展中,学生相互推诿、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严重。

(三)主人翁精神弱,主动性差

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课堂纪律涣散。很多学生来上课基本是为了保持出勤率,缺乏主动去探索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上课睡觉、玩手机或者不知所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堂教学中的伦理责任意识教育显得相当重要,并且要贯穿整个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直到学生踏上社会岗位。

(四)岗位满意度低,自信不够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对专业、学校的满意度较低,对未来的发展不够自信。在我们的专业课堂中,很少涉及企业真实现状和现场要求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未来的岗位认识不清,眼高手低,参加工作后面对现实的严峻和苛刻自信不足,对专业、学校的满意自然不高,对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充满激情。

四、高职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素质培养内涵

(一)充分地进行专业调研分析,找准工程伦理缺失方位

统一思想认识,是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先决条件。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人的培养上面,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能,还需要教会学生面对未来产业实践进行自我正确抉择,树立对工程技术理性的批评态度,需要研究通过充分的专业和现场调研座谈,归纳和提炼学生现有的伦理素质和工程伦理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找准提升和完善伦理素质的方向和目标。

(二)专业理论课堂教育融入法律法规教育

法律法规是现代工业经济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各种行业都有对专业人才的法律法规和业内一般规则的约束,这就需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特别是理论性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融入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恪守行业规范的伦理素质。

(三)专业教育中融入终身职业生涯规划

产业的转型发展,导致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也不断丰富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产业的质量要求远比过去复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起决定性影响,这对产业经济从业人员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终身职业规划理念,不随意跳槽,构建立志服务产业经济、献身产业发展信念的伦理素质。

(四)专业实习中进行契约保密素质教育

现代产业经济是法律法规条件下的契约经济,各种产业对人才重合同守信用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另外,在现代产业实践中,企业间相互竞争更加激烈,对先进技术的保密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多层次的专业实习,对比如加工图纸、工艺卡片等技术资料保管要求进行保密教育,构建学生重合同守信用,坚守商业机密的伦理素质。

(五)专业实训课堂中开展技术道德性的验证教学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其作用也逐渐超越了工具和手段的范畴,其不道德应用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这就需要在实训性的专业课堂教育中,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验证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潜在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唤醒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培养自我约束的伦理素质。

五、结论

强化高职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不但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而且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转型条件下对高技能人才素质全面化的迫切需求,为地方产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人才,最终实现学生、企业、社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邱琳.高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178-180.

[2]王梅,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40.

[3]田雪梅.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N].学习时报,2005.

[4]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5]吴太胜,郑明.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技术伦理素质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