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文

时间:2023-11-30 10:23:41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

第1篇

我想请教专家,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会不会反复?从饮食上可以调理吗?这方面的药吃了有无副作用?恳请您分析一下我儿子到底是什么情况?谢谢!

附化验结果:

项目

测定值

正常范围(ug/ml)

5-HLAA

40.8

11.1~67.9

MHPC2

295.4

233.2~435.8

A

21.4

<50

B

9.9

<20

C

127.8

<100

铜氧化酶

377mg/l

230~460mg/l

河南郑州张霞

张霞读者:

您好!

儿童抽动症是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为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男性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

无论哪种抽动症的形式都主要表现为两种抽动类型,即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但根据抽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又可分为: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根据您孩子的症状描述,他可能属于短暂性抽动症,且是简单的运动抽动。您应当到专门的医疗机构确诊后,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如患有沙眼、眼结膜炎等眼科疾病,要及时到眼科去就诊。对鼻炎、咽喉炎、呼吸道疾病者要到五官科或内科进行治疗

对于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1) 药物治疗可分为针对抽动症状的治疗与针对抽动症所伴有的症状的药物治疗。

(2) 心理治疗对抽动症的儿童也相当重要。首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认识抽动症,避免各种加重症状的因素。其次,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家长与老师要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家中,家长对孩子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然对一些孩子批评后可使症状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使症状更加严重。

中医认为,抽动症的儿童是胆气未充,神气不坚,易受惊,所以引起瞬目和肌肉抽动。合适的处方为:半夏、竹茹、枳实、僵蚕各6克,陈皮、钩藤各9克,干草3克、茯苓5克、生姜2片、大枣2枚。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在饮食方面,有学者认为食物中的调味品和人工颜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目前未被证实,但在选择食物时应当注意。

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儿到少年期症状会好转,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持续至成年。

第2篇

几年过去了,小宇的毛病不断增加,有时挤眉弄眼,有时耸肩咳嗽,甚至在课堂上也控制不住地咳嗽并发出一些怪声,影响同学们听讲。尽管小宇跟老师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但还是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讥笑。上初中时,小宇性格变了,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交往。

其实小宇从5岁就患上了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2岁。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发病后会出现面部肌肉或肢体肌肉反复地抽动。大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有的抽动不易被家长发现,如肚子抽动。有部分病人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及不适当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重复刻板的秽语。有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至少有30%出现秽语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这种疾病对儿童的伤害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第3篇

女儿今年3岁半了,非常漂亮,去年出水痘时出门见了风,眼睛老是流泪,就落下了个挤眼的毛病,纠正了好长时间才算忘记掉,这不最近也不知怎么了,开始挤鼻子、说话歪嘴、鼻腔里还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连睡着了眼角肌肉都在抖动,尤其在下雨和看电视的时候发生的频率更高。女儿性格倔强,好像专门跟大人对着干,越讲越厉害,一气之下动用武力效果也不大,反而哭得一家人都难受。

我们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希望能有治疗的好方法,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安徽淮南读者 张 燕

读者你好:

从症状看,你女儿得的是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2岁。大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会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如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自己不能控制。有些孩子和你女儿一样,最初只是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当该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虽已失去合理性,可是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常见的心理刺激因素有:(1)受惊吓,如突然受到狗的袭击,过马路时差点儿被车压伤等;(2)慢性焦虑不快,如父母不和等。常见的躯体因素有: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急性病症等。

对于已确诊为儿童抽动症的患儿,家长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给予心理支持

良好的家庭气氛会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的起因和加重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家长的打骂、歧视和情感上的忽视,会加重患儿的病情。许多研究表明,亲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安定儿童情绪,缓解恐惧与焦虑,带来安全感,这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患儿家长应积极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让老师对抽动症状给予理解和宽容,并帮助患儿获得同伴的接纳。

2、避免过度保护

由于抽动症患儿有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表现和症状,家长往往不是打骂歧视,就是过分迁就保护。临床上经常看到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受委屈,让患儿退学或限制他的各种活动,回避社会交往,这实际是一种退化性培养。临床上看到,许多患儿社会能力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即使是抽动症缓解后,仍然会出现行为幼稚、社会适应不良、与人交往困难等问题。

3、努力自我接纳

除了外在支持之外,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自我接纳。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告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哪些方面有些与众不同,而哪些方面和大家是一样的。自尊是孩子未来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保护自尊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认为,儿童抽动症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服药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第4篇

抽动症不可忽视

抽动症多见于2~12岁儿童,病征表现为面部、躯干部或肢体反复抽动,如眨眼、皱眉、皱鼻、撅嘴、喉部发声、点头、摇头、耸肩、甩手、腹肌抽动、踢腿等,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说脏话等,这些动作他自己不能控制,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症会加重。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病前期,有70%多的家长会忽略了孩子的这个病征。

笔者到百度论坛一搜索,患上这种病的孩子还真不少,而且多是患病两三年以上的。焦急的家长在到处打听着如何有效地治疗。

精神和营养双重失调而致病

抽动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精神紧张、焦虑,再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致使营养失衡,身体亏空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脑部的递质神经发生了紊乱,是精神和营养双重虚弱带来的后果。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甚至从孩子两岁开始就对其进行各种训练。孩子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经常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无精打采等不良心理症状。在无意识中,会做出一些不协调的动作。

专家还发现,饮食中毒及饮食不当也会诱发抽动症或使抽动症患儿病情加重。过多食用精细食品或者各种肉类,过多地食用糖类和饮料、糕点、饼干等食物;过分对某种水果(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的偏好等,导致孩子营养失衡,缺乏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锌、铁等;经常食用胡椒面、辣椒;过量食用含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的零食等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刺激。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认识到孩子爱吃的一些食品可能会对其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并未在实际行动上作出多少努力。在对孩子的营养摄取上,很多家长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朝着自己为其设定的目标努力,便在物质及零食上进行奖赏。

饮食调节可改善抽动症状

预防和治疗抽动症的根本之道,是给孩子真正的爱、信任、鼓励、自由,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家长还需要改善孩子的饮食及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孩子大脑的营养和发育,缓解精神紧张的状况,以此预防或缓解儿童抽动症。

1. 选择补脑健脑的食品,例如,经常食用动物脑子和骨髓,可以益肾生髓,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多吃腰果、核桃、杏仁、花生等坚果类食物,可以健脑补脑;另外,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营养成分破坏少,有益智作用。

2. 多吃可缓解焦虑紧张的食物。草莓、白菜可缓解紧张情绪,特别是草莓里的果胶能让人产生舒适感;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收信息的能力;每天食用半个洋葱头可消除过度紧张和焦急情绪;生姜能增加对大脑的供氧,使人的思路开阔;食用红枣,莲子、白木耳、牛奶、香蕉等可以减轻压力,使多动症儿童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以放松。

3. 多吃可改善睡眠质量的饮食。吃葡萄有助于睡眠。报道称,研究人员共对8种葡萄汁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睡眠辅助激素――褪黑素。褪黑素是大脑中松果腺分泌的物质,可以帮助调节睡眠周期,并能治疗失眠。

食疗菜谱

药补不如食补,多动症儿童可以试着采用以下食疗方案:

1. 海米冬瓜

原料:冬瓜600克,海米20克,葱、姜末各5克,精盐1克,味精少许,色拉油25克,鲜汤适量,水淀粉10克。

做法:(1)冬瓜去青皮,洗净切条。海米稍泡捞出,沥干水分;

(2)将锅加油烧至七成热放入海米稍炸,放姜末煸炒,然后放入冬瓜条,加鲜汤烧至冬瓜熟透后,加精盐、味精、葱末煸炒,用水淀粉勾芡出锅装盘即可。

功效:健脑安神。

2. 参蛋汤

原料:取太子参15克,红枣15枚,鸡蛋2个。

做法:置锅内加水同煮,蛋熟后取出剥去蛋壳,再加入同煮片刻,即可吃蛋喝汤,每天一次。

功效:安神健脑,放松神经。

3. 枸杞百合羹

原料:枸杞子15克,百合15克,鸡蛋黄1枚,冰糖适量。

做法:枸杞子、百合同煮至软烂汁稠,加入搅碎的鸡蛋黄和冰糖,再煮沸片刻即成。日服2次,可连服多日。

功效:补肝益肾,滋阴安神。

4. 猪肉莲子汤

原料:用瘦肉75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

做法:共放砂锅内加水煮汤,调味食用,每天一次,连服。

功效:清心、益肾、止血、解暑除烦。

5. 百合花生汤

原料:用花生40克,绿豆30克,赤小豆20克,干百合20克。

第5篇

这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英文名字叫Tourette综合征。抽动症这个名字更直观地反映了它的临床表现:身体的抽动和发声的抽动。前者包括挤眼睛、做鬼脸、耸肩等,后者表现为频繁地清嗓子、突然地喊叫或骂人,甚至发出犬吠样的声音。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太确定它的发病原因,遗传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发病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情绪等。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20%~25%的人在一生中有过抽动的经历,5%~6%的学龄儿童有抽动表现,只是症状轻重不等,病程也长短不一。轻的患者可能自愈,重的患者不但需要治疗,症状还可能持续到成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抽动症患者经常伴有情绪和心理异常,容易合并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和强迫症。因此,抽动症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需要患者、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为此,我想对患病的孩子、患儿的家长和老师分别说一些话。

首先,对患病的孩子:我知道症状给你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有老师和小伙伴异样的眼光,令你们觉得自己是个“怪物”。其实,你们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你们的神经系统在和大脑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故障。情绪控制有可能缓解这种故障,而紧张则加剧这种故障。幸运的是,这种故障不一定永远存在,并且也不影响智力和身体的灵活性。你们仍然可以去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比如绘画、体育运动等。有些患者感觉,当自己投入地做一件事时,抽动频率会降低。你们身体上的这种不适,让你们变得更加敏感,所以,你们更容易体会和理解别人的困难,对吗?那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你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快乐!而自信能够抵消疾病带来的不适,让你有更多机会走出疾病的阴影。

其次,对患儿的父母:我知道你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丝毫不亚于孩子。疾病的治疗、预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等,都是家长经常询问的问题。你们关心孩子,但是束手无策,因此焦虑,我完全能够理解。但是,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抽动就说:你看你又抽了!或者虽然不说话,但是露出一脸愁容。这样的结果往往令孩子更加紧张,抽动得愈加频繁。其实,除了积极就医,家长最需要做的是面对和接受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接受症状的长期伴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不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到了成年还有挤眼睛症状的患者,他们正常工作、正常生活,我想,一方面他们症状可能轻微,另一方面,他们很可能拥有心理非常强大的父母。

另外,有些家长喜欢要求孩子“忍著点”,而孩子往往忍不住甚至越要求忍越抽动频繁,令家长大为恼火,以为孩子是在和自己对着干。其实,患儿抽动之前常常伴随着一些身体局部的异常体验,比如嗓子发痒、眼睛干涩、疼痛等,这些感觉让患儿产生做一些动作的冲动。这种冲动起初还可以忍受,但随着忍耐程度的增加,冲动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直到不可控制地发出声音或者做出动作。此后,身体的不适暂时得到缓解,但一段时间以后又会重新进入这样的循环。因此,让孩子“忍着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6篇

宝贝的身体这样表达……

1. 孩子控制不住做鬼脸、耸鼻子、皱眉。

2. 孩子经常甩头、鼓肚子,动作很奇怪。

3. 孩子总是挤眉弄眼,眼睛不断地眨啊眨……

4. 孩子走路不老实,走几步就要踢一下腿,自己控制不住。

5. 孩子经常怪叫,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如犬吠声、咳嗽声、鸡鸣声、打嗝声等。

6. 孩子重复说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骂人的话,自己知道不对但是无法克制。

7. 孩子的嗓子发出“吭吭”的声音,好像是在清嗓子,可是孩子并没有咽炎啊。

以上的行为在孩子紧张、焦虑、疲劳、兴奋等的情况下加重……

在放松、全神贯注做某件感兴趣的事情,如玩游戏时减轻……

睡眠时则完全消失……

纸上诊断:出现了这样的表现,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患有“抽动障碍”症了。

抽动的宝宝,躁动的心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类疾病,起病年龄多在5~15岁之间,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为什么称为“抽动障碍”呢?主要是因为这种病表现为一组或几组肌群的抽动,这种抽动具有突发的、无目的、快速的、难以控制的特点,随着抽动肌群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抽动障碍的患儿可以出现下述一种或多种症状,以头面部的症状较为常见――

面部:出现皱眉、眨眼、撅嘴、抽鼻子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出现摇头、点头、耸肩等

四肢:出现甩手、踢腿、抖腿等

喉部:出现清嗓子、咳嗽、打嗝等声音

发声器官:控制不住说脏话、骂人

抽动宝宝 美食提案

如下食物,你认为宝宝能否多吃?松花蛋、爆米花、油饼、可乐、咖啡、辛辣食物、巧克力等甜食⋯⋯

1. 患有抽动症的宝宝,首先要慎食含有过多铅、铝的食物,铅、铝会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像松花蛋、爆米花。

2. 油条、油饼等食物可能含有过多的铝,也不宜多食,家里的烹调器具最好也不要选用铝制品。

3. 不要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因能兴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抽动的症状,所以抽动症患儿不要饮用可乐等饮料。

4. 减少食用油炸类食物、过于辛辣的食物。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属燥热之品,易伤阴液,辛温,发散作用较强,易引发心火、肝火,对抽动症的治疗不利。

5. 不要进食过多的甜食。糖摄入过多,会使体内维生素B1大量消耗,脑组织内丙酮酸增多,儿童易出现发脾气、哭闹等情绪变化,加重原有的抽动症状,因此糖块、巧克力、糕点都不宜多吃。

治疗“抽动障碍”有经典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氟哌啶醇副作用较大,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近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如阿立哌唑等,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家长们没有必要“谈药色变”,大多数药物副作用并不大,不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皮肤贴剂可以使用,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省去吃药的麻烦。

5件事抽动症宝宝妈不能做

抽动障碍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对于轻度的短暂性抽动,可以不使用药物,患者有自愈的可能。但是对于慢性抽动、抽动秽语综合征等,需要积极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消除不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应当做的事情:

1. 不能大惊小怪地批评

了解抽动症是一种疾病,并非患儿有意乱动出怪样,出怪声,对他们不能过度批评。

2. 不必对此过分关注

对于抽动症状不必过分关注,否则会引起患儿紧张不安。要引导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转移注意力。

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夫妻吵架、学习压力、激烈刺激的电脑游戏、惊险小说等,都容易引起患儿紧张,应当避免。

4. 不要嘲笑这样的宝宝

多数患儿可以继续上学,与老师沟通,避免同学们歧视和嘲笑患有抽动症的患儿。

5. 不能让孩子太累了!

避免过度紧张、劳累,感冒发烧等使抽动症状加重的情况。

到底是谁抽动了我的宝宝?

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研究与以下因素有关:

父母的争吵

儿童遭遇负性家庭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等,或是学习负担过重,抽动成为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

身体的疾患

部分抽动初起可能与局部刺激有关,如结膜炎引起眨眼,但是结膜炎治愈后仍不停地眨眼。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抽鼻的动作,感染消失后仍抽鼻子。

遗传的可能

如果你或你爱人的家族中有人患有抽动障碍,那么你的孩子患有抽动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药物的刺激

长期服用某些中枢神经兴奋剂,可能引起抽动症状。

孕产的伤身

如产伤、窒息,可能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

抽动障碍的YES OR NO

抽动障碍就是难看点,没有必要治疗。

NO抽动障碍的孩子常常会伴有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患儿经常因为抽动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造成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有些患儿表现为强迫障碍,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作业……

抽动是一种坏毛病、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

NO有些家长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的存在,把它归咎为坏毛病,严加斥责、极力压制。虽然孩子可能暂时压制住症状,但会引起更严重的复发,迁延不愈,所以对于抽动障碍要治疗。

长期的抽动会影响智力,孩子会变傻。

NO抽动障碍与癫痫不同,癫痫反复发作可以引起大脑缺氧,脑细胞损害,出现智力障碍。抽动障碍在发作时并不引起大脑缺氧,脑细胞不会坏死,所以对于智力没有影响。

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儿。

NO多动症的全称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坐不住,学习时小动作多,与抽动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第7篇

刚住院时,父母还是不能理解,看到孩子出F怪相就警告甚至打骂孩子不许再这样。但这不但没能阻止孩子的怪行为,反而加重了孩子做鬼脸的频率。后来医生告诉他们,孩子这些行为是不自主的,而他们的行为方式却会加剧孩子的病情。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10岁的小亮终于停止了不自主的自伤行为,而且眨眼、四肢抽动的频率也明显减少。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以多发性抽动、爆发性发声和伴随秽语性语言为特征的抽动障碍,还伴发多种多样的行为症状或精神障碍,不同程度地干扰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名称就描述了症状特点:患者爱抽动、说脏话,因此它又叫“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的抽动障碍”。这是一种较常见的障碍,国内外很多相关研究发现,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平均比例约为4:1;于4~12岁期间高发,其中又以7~8岁开始发病占大多数。

与许多精神障碍一样,人们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仍在探索中。目前有一些公认的假说,首先是倾向于遗传因素。很多研究发现,“抽动―秽语综合征”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外)祖父辈、父(母)辈为该障碍患者,后代患上此病的概率会较高;另外在双胞胎患者中,单卵双胞胎也比双卵双胞胎多出不少。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

“抽动―秽语综合征”也与神经生化代谢有关。大脑有一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的功能失调、代谢紊乱、产生量不足等,都可能会影响到这种障碍的产生。通常检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脑电图,会发现有一些异常的改变,但它们的表现并不都是一样的,如有的出现慢波,有的则是棘波等。另外则是环境因素,也就是与社会心理有关。如受到刺激、生活事件、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等,可能会导致患病因素的加重。

“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障碍,就是遗传、神经生化代谢、环境这三个因素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有些药物如果长期不恰当地使用也会引起抽动,但只要严格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通常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虽然“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表现比较复杂,但也不难识别。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突然出现,患者会突然出现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一般开始都比较轻,多数首先从眼睛(眨眼)、面部(抽动)这两个部位开始;然后逐渐加重、延至全身,到颈部(歪向一侧)、肩部(突然耸动)、上肢、躯干、下肢等,出现更复杂的抽动。患儿明明四肢扭动、甚至自己打自己,这种情况已是比较严重了,有的严重的患儿还踢人、跪下、或者奇特地旋转着走路。

不仅抽动的方式多样,因为患儿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声,发声也是各式各样的,如喊叫、清嗓子、咳嗽或者发出无意义的词句,甚至是骂人的声音。

“抽动―秽语综合征”对个体的影响

“抽动―秽语综合征”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治疗,病情会时好时坏,或者出现新症状代替旧症状,旧症状可能继续存在、也可能消失。少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好转,病情将伴随终生;大部分患儿在少年期及以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大约1/3左右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抽动症有很多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其中最严重的,因此治疗难度也大,但综合治疗一般都会有效果,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选择多种物理治疗法,它们对病情的好转很有帮助,心理治疗及放松训练也有好处。病情轻的可以在门诊治疗,重的就要住院,因为孩子可能会伤到自己。

在外人看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似乎精神异常,因此患者会引起很多的误解,患儿的眨眼、怪相会被以为是眼睛发炎、做鬼脸、过于调皮等。这类患儿中,约有一半伴随着多动症,更可能被认为是故意弄出怪相。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患者自己所不能控制的。而且这种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也完全不同。

“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有自身的规律。开始时抽动少,一个月或一周出现几次,严重时每天都会出现。有些人在学校里抽动较多,有些人则在家里抽动较多。

家长需要注意的细节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