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30 10:23:39

序论:在您撰写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

第1篇

方法: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呼吸道疾病服务中心内感染率和临床管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1例(2.56%),对照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9例(23.08%),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结论:社区医院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7-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路径主要有人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各种微生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一旦病发将难以控制,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呼吸道传播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不仅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及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同时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该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确保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本文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管理模式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入中心就诊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4~7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4~70岁;对照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选取的78例就诊患者均采取一定管理措施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研究组患者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管理模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尽可能结合服务中心具体情况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如《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保证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为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保证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应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宣教工作,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安全知识。

1.2.2加强感染科管理。感染科通常负责呼吸道传播疾病诊疗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严格考查并科学合理的整改医疗环境,尽可能合理布局传染病区,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需求,同时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保持良好通风与空气流通效果。为保证感染科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对该科医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如中心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传播性疾病诊疗等。

1.2.3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设立独立医疗区域收治疑似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同时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染物运送专用通道,进出病房时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均需穿戴隔离衣与外科口罩;②对于疑似度高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应直接转送隔离观察室进行密切观察,隔离观察期间,应保持隔离观察室门窗关闭,同时诊疗仪器必须专人专用,为免发生院内感染,非医务人员严禁进出隔离观察室,而家属则需取得医师批准并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进出隔离观察室[3]。

1.2.4医务人员防护管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与粘膜保护,并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其健康,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风险与标准预防原则,采用基本、加强、严密等分级防护措施,如应佩戴手套才能接触污染物品,如排泄物、血液、分泌物等,需注意的是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更应佩戴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面罩、目镜、N95口罩与戴帽连体防护服等,才能接触有可能喷溅的污染物品,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隔离观察病房内外、治疗室、医师诊疗室等均需配备可快速干手的消毒剂,而且还需采取各种手卫生宣传方式,有效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1.2.5患者所用物品消毒管理。合理选用消毒剂杀灭呼吸道传播疾病病原体,选用的消毒剂必须经国家批准,且有相关资质、合格。患者所用物品均采用消毒剂严格消毒,如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相应物品等,而且每例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必须严禁交叉使用,同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达到理想消毒效果,此外定期培养各类管道细菌,并准确记录培养结果,有效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诊治效果。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对其所在房间与可能污染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才能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就诊期间,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56%,对照组组出现9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08%,两组呼吸道传播疾病院内感染率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是一种病发后难以控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该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发病率高,尤其是未预防接种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的环节,传染源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抵抗力低、为预防接种等为易感人群。患者若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增加疾病痛苦,还会给原发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呼吸道传播疾病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加强管理和预防控制该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相关管理与预防工作,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疾病管理与预防现状,可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中心内感染率,提高临床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是降低呼吸道传播疾病中心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切实保障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利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6):53-54

[2]张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8-30

[3]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7):548

第2篇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 ~ 80%,死亡率5% ~ 30% 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 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 、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 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 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 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 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 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 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 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 2 %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 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 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 以上。

2. 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 ~ 50 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 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 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 ~ 3 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 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 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第3篇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

第4篇

【关键词】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预防;管理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季节变换、细菌感染等,儿童、体弱者、老年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度劳累者。在校园内,因为人员密集等因素,校园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很有可能使患上呼吸道疾病的学生增多,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且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为了有效对校园内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并进行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些年来,校园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学校人员密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组实验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为研究阶段,选取我市一所中学初一至初三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下半年为实验阶段。在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上半年并未对学生进行有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的传授,也没有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防控;2012年下半年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知识教育,有效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1.2方法

1.2.1完善校医配备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卫生室,按校园人数500:1比例来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工作人员。此外,学校还配备一些兼职或专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教育和人事部门也重视学校校医的配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完善各项配备措施,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卫生工作系统,提高了学校卫生的工作水准[2]。

1.2.2完善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起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治网络系统,健全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基本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师生体检,完善了个人卫生与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同时,积极有效的施行常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与早治疗,阻断呼吸道疾病的一切传播途径,预防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3]。

1.2.3加强对传染者的管理及时发现患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学生,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染源,这是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播的一项主要措施。学校对学生进行日晨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当及时上报。

1.2.4提高健康教育的功效、发挥主动的防病作用学校一方面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配备健康教育的器材,结合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拟订学校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并且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1.3观察指标对比实验阶段和对照阶段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与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看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4]。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其中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5]。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阶段的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且实验阶段,学生对于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学生对于疾病的防控意识低的话,很有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明显降低疾病传播率和传播速度[6]。

学校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比如配备完善的教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疾病防控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学校对其加强相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知识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可以使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548-548.

[2]李汉琳,肖才文,范捷,等.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86-788.

[3]邵荣标,王海燕,陈国清,等.轻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排毒情况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46-947.

[4]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13,15.

第5篇

关键词 家禽;呼吸道疾病;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77-01

在家禽生产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容易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危害。对江苏省丰县家禽饲养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全县家禽发病死亡案例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占40%,治疗费用超过总药物费用的60%。该类病主要影响肉鸡、肉鸭的生长发育和蛋鸡、蛋鸭产蛋率的提高。家禽染病后饲料转化率不高,治疗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1 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特点是传播快,感染该病后会出现肾脏肿大、出血,形成花斑肾。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尽早免疫。参照有关专家、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然后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会同有经验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制定免疫程序,一般分别于20日龄前后、50日龄前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H52饮水免疫。二是尽量不用联苗免疫,以尽量避免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1.2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自然界的常在菌,在空气、土壤、水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就会发病。影响大肠杆菌发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食槽、水槽等用具没有定期清洗和消毒。二是饲料营养成分缺乏,家禽抗病力下降。三是由于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继发大肠杆菌病。四是对各种不良环境的应激。如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大、突然转群、更换饲料、气候骤变等。该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对饲养场地及工具及时进行消毒。为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要避免长时间使用1种消毒剂,可选择2~3种消毒剂,轮换使用。二是切断传染源,避免从外界将病毒带入养殖场。人员和车辆初进养殖场要进行消毒。三是根据家禽所处的不同阶段,供给能够满足家禽生长、生产所需的全价配合料,并供应充足洁净的饮水。四是遇到应激因素时,要适当补充VC或者加入抗应激类药物,减少应激产生的不良影响。五是发现有病禽时,及时用药物治疗,疗效较好的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抗菌素类(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等)[1-2]。

1.3 败血霉形支原体

败血霉形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咳嗽、流鼻液和甩鼻现象,有呼吸道口罗音和张口呼吸。支原体主要是种禽垂直感染种蛋,鸡群在一起饮水、吃料,由于目前慢性呼吸道疾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因此支原体在鸡群中普遍潜伏存在,一旦遇到气候骤变、温差过大、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鸡舍内潮湿、 通风不良、免疫接种等应激因素时,鸡体感染程度上升,即可爆发混合性 呼吸道疾病,所以该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该病的防治方法有几种:一是严把苗禽引进关,从种禽饲养管理及孵化条件好、信誉好、无白痢、种禽免疫过支原体灭活苗的种禽场购进苗禽。二是做好育雏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雏前要把禽舍内外全部清扫干净,禽舍的墙面、地面及舍顶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3%火碱水冲洗地面和墙面,饲养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用200 mg/kg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 h,捞出后晾干备用,进鸡前2 d垫好垫料,摆好饲具及用具,用0.1%百毒杀喷雾消毒或甲醛熏蒸消毒,禽舍门前设立消毒池。三是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四是做好肉禽出栏后的工作,及时清除禽舍内的禽粪,清扫禽舍及周围环境,做好下一批禽进舍前的准备工作。五是为家禽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光照,确保通风换气状况良好,育雏期及免疫接种时饮水中添加优质多维素,定期带禽消毒,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六是在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用抗菌素药物治疗时,停药后有时复发,所以要选择2种以上的抗菌药轮换使用,效果较好的有泰乐菌素、链霉素、红霉素等[3-4]。

2 防治对策

根据以上列举的家禽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必须采取全面的综合防控措施:一是谢绝参观,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二是对发病禽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加强消毒。三是切实搞好禽舍的环境卫生。四是根据家禽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提供相应的全价配合饲料。五是对病死家禽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六是控制大肠杆菌、败血霉形支原体的感染。七是根据当地实际,制订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防止继发感染。八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禽舍内生活环境。九是选购健康、品质好的苗禽。十是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药物,不滥用药物。

3 参考文献

[1] 沈爱梅.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0(8):50-51.

[2] 付辛午,于海娟,王成达,等.家禽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0(12):41.

第6篇

关键词 有效控制 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35

医院感染的内容及原因分析

医院感染的分类:外源性感染(又叫交叉感染)是指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者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内源性感染(又叫自身感染)是指病人抵抗力下降,对本身固有的细菌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的疾病。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①接触传播:传染携带者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疾病。②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③媒介物传播:主要通过食品、水、血液、药物、生物媒介的传播引起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血液病、癌症病人的化疗等,均能造成机体免疫机能低下而引起医院感染;②侵袭性操作:各类导管、插管、各种呼吸治疗仪及内窥镜和血液透析等,在使用后难以清洗,缺少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③交叉感染:是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我国发生多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均为交叉感染所致;④血液制品、药物被污染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⑤滥用抗生素及耐药菌株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绿脓杆菌、真菌感染;⑥输血管理不严,导致输血感染。

主要控制措施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医院应建立三级监控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或专职人员)-各科监控小组。由业务院长亲自挂帅,各科主任、护士长着手抓,使医院感染管理条理化、规范化、制度化。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控制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医院制定并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落实管理措施: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②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专职监控人员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或随机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等消毒灭菌器具进行抽样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同时要对消毒灭菌工作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对消毒灭菌差的科室进行强化教育和技术指导。③隔离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应当将呼吸道疾病与肠道疾病进行隔离、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进行隔离。④医务人员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人选,当前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和外科切口的感染,而医院内感染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传播途径为医护人员的手、医疗设备、空气中的飞沫等。

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不当的抗菌药物使用使耐药菌株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使具有一定耐药水平的突变株优势生长,依据高水平耐药株的机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特征及体内外抗菌活性,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输血管理,统一使用中心血站的血液,不得自采、自供,严防输血感染。

总之,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院上下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紧迫性的认识,将控制医院感染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联系在一起,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实行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病原:一种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2012年首次出现在沙特的一种病毒,与2003年的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近亲”,传染性不及非典,但其死亡率比非典高,具有人传人的能力。该病毒在中东其他国家及欧洲等地区蔓延,近期韩国报告有多名病例,并引起进一步传播。据报道,截至6月15日,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继续扩大,隔离观察者超过5000人,死亡16人,确诊150例,已出现第四代感染者。

主要临床表现 为发热、发热伴畏寒寒战、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急性重症呼吸道感染症状,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表现也较为常见。部分病例会出现肾衰竭,小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轻微呼吸道症状或无症状。96%的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36%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34%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但也有11%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91%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正常。乳酸脱氢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在部分患者中有所升高,但肝功能检查大多正常。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异常。

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 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在中东地区的病例因接触骆驼等动物传染源而感染的可能性大。在与病例密切接触的家人和医护人员中可发生有限的人传人,但病毒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其平均潜伏期为5.2天,韩国目前95%患者出现症状时间约为12天。

与非典的区别 引发非典及中东呼吸综合征这两种疾病的冠状病毒都会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疾病均有高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之处在于中东呼吸综合征有72%有气短症状、咯血占17%,而非典这两者只占40%和1%以下。

治疗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