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6:32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建设的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医学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其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核心。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通过提高医学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来为我国提供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成为了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目前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中,部分医学院校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功能
1.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文化,其是指班级内部所有参与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以及态度等的综合文化产物,根据班级的基本情况不同,班级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目前,班级文化的概念主要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狭义的班级文化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根据班级性质的不同,班级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统合型班级文化、离散型班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虚形文化以及班级实体文化等。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只有确保班级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化,才能形成具有价值和积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教育力量,其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同时也是目前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班级文化主要表现为班风、学风以及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方式等,这些表现都与教学观念以及文化相对应,并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2)规范功能:部分研究学者发现,班级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有效规范和制约,而其所包含的规范功能体现在组织建设以及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当中。在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中,班级文化可以引导班级内部组织建设的方向,并对其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班级文化也将为班级成员的行为、思想提供基本的规范与标准,使其在学习与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3]。除此之外,班级文化还具备一定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1.缺少对班级文化理解和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未能有效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院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指导教师均未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缺少对班级文化内涵的有效理解。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无暇关注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从而导致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教师缺少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最终导致班级文化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4]。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教材知识内容的传授,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阻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班级文化的建设内容过于单一化
学生作为校园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其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其会在特定时间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意识,而班级文化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部分教师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色文化,从而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过于狭隘,且具有单一化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具有创新性和差异性,过于单一化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三、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1.加强对班级文化的重视
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当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充分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院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式、开展目的以及主要核心思想等,以讲座或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介绍,从而使教师意识到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确保校园文化的发展[5]。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确保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并为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文化素质提升建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精神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
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物质能力,而学生宿舍作为班级物质文化的核心体现,应当通过提高学生宿舍综合水平,来表现出班级文化的主要特点。比如应当对宿舍内的布置、安全状况以及卫生等进行全面化的改革,并评选出院校内较具班级文化内涵的宿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制度文化。相对成熟的班级制度是确保班级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班风的核心制度保障,这就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可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要求班级内部设定各个班级内部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制度,以此来彰显班级文化。第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其也是班级软文化的主要体现,医学院校的班级可以通过设置班级口号、班歌以及班旗、班服等方式,来体现出班级的精神文化底蕴,并顺应班级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文在针对医学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策略研究中,主要从三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班级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并提出了班级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规范功能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缺少对班级文化理解和重视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内容过于单一化;第三部分则针对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包括加强对班级文化的重视以及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的理论支持,并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余卉,皮将繁.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5):200-201.
[2]汤元军.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形成机制和建设策略[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5(1):119-120.
[3]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7(8):56-60.
[4]邹军.班级文化建设对优秀班集体形成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1(12):162-165.
一、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要求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等,包括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态度等内在本质和企业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娱乐活动等外在表现。千载难逢的奥运背景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个性化要求,即适应管理转型要求,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特征;质优化要求,即更加注重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行质量,优化企业的内在素质;开拓性要求,即打破封闭运行,以开放性姿态大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诚信化要求,即以诚为本,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奥运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奥林匹克》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运动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以奥运为契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推进企业文化积淀,展示民族传统文明有着巨大意义。
1.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展示东道主对外形象的独特价值和非凡作用。“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奥运为契机,充分展示企业形象,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企业、了解中国,并达到服务公众、辐射社会的目的。
2.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展示民族形象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企业作为社会中比较稳定,客观的特殊群体,代表着较为先进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通过企业形象凸显民族形象,其彰显作用有着其他组织成员无法比拟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加强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和国家良好社会精神和道德氛围的推动与模塑。围绕“人文奥运”,必须充分开发企业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如何做好奥运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1.秉承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激励企业培育新精神、打造新品牌。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结合奥运背景,有利于企业树立与奥运精神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等,形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
在奥运背景下,企业应树立以品牌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点搞好品牌文化建设。品牌就是知名度、信用度和顾客赞誉度的有机结合,企业要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品牌意识的树立和杰出品牌的创造。
2.秉承奥运“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灵魂,实现企业树立新观念、培育新人才。奥林匹克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竞争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在人文奥运背景下,引导企业树立法治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等,达到凝聚人心、树立理想、规范行动、塑造形象的目的。
人才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从企业长远出发,前瞻性培养人才,在人才选拔机制上打造公开招聘、公平使用、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与奥运赛场“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3.秉承奥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要求,实现企业塑造新形象、开拓新市场。奥运赛场讲求真才实干、诚实守信,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企业形象也是一样,良好卓越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从而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市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机遇,中外企业合资、合作日益频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市场开拓亦是如此。每开发一个新市场,必将经历前期了解准备、中期分析执行和后期总结经验的过程,以达到减少偏差和消除浪费。
4.秉承奥运“绿色支持,科技推进”的特点,实现企业营造新环境、开发新科技。人文奥运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绿色奥运关注人的身体健康,科技奥运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现代奥运凝聚经济较量,环保载体,科技竞争舞台,全球文化展览等内涵,必须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密切相关,绿色奥运的实施离不开科技奥运的保障和支持,绿色奥运为科技奥运创造和谐宜人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必须牢牢树立科技生存观、科技发展观,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5.秉承奥运“规则缜密,严格公平”的追求,实现企业搞好新规范、凝聚新思想。竞争是人的本能,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是文明的成果。奥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所有人都在规则下公平竞争。北京奥运是法治奥运,规则奥运,就得按规则办事。企业规范文本,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思想总结和经验总结。修订并完善企业职业道德准则,是强化纪律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海尔、蒙牛、志高的激情文化、诚信文化和冠军成功文化等,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企业文化思想,进而激励员工、感染客户。系统规范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有利于实现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从奥林匹克精神来看,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层次既是奥运成功的保证,又是筹办奥运的目的之一。结合奥运带来的无限商机和精神动力,达到企业文化建设质的飞跃,既是奥运带给企业发展的难得良机,更是企业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2.005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先进文化创新的主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勇挑重担,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生规模往往达到数万人两校区办学、多校区办学在高校中普遍出现,多校区大学正成为高校办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主流的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是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的现实需要。但多校区办学既存在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存在着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1多校区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给高校校园文化建既带来了机遇,也使之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高校在多校区办学形式形成以后,办学资源实现了增加,高校在办学的自主性、选择性上有了加大改观。高校可以通过利用不同校区的办学资源,对各个校区所处的人文和商业环境方面汲取精华,这些资源在高校学术和学科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校区扩大了办学空间,进一步了扩大了校园文化所辐射的范围,高校文化影响力加大,更加有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由多个高校合并为同一个高校的学校,每个校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大学精神、制度文化等等,每个分校区的文化底蕴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资源,这种多样化的存在有利于避免单一校区环境条件和文化氛围过于单调而形成的亚文化形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与此同时,如何在多校区模式下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和办学实践中切实予以解决。显然,简单的模仿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追寻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高校实际,积极创新文化关联、文化吸引、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实现高校多校区文化的和谐统一。事实上,高校在文化建设或规划中已或多或少地考虑到了多校区文化的联系和统一,但现实情况下多校区格局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校园文化呈现不完整性。与单校区相比,多校区的设置破坏了校园文化原本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常,在划分时,学校会把不同学院、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安置在不同校区,与传统单校区高校完整的年级和完整的专业结构相比,某些文化活动因缺乏基础设施和文化传承而难以开展。同时,一些高校新校区建成时间短,校区缺少文化氛围,一些蕴含大学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缺乏,无法呈现具有人文情怀和大学精神的校园景物,多为高楼大厦,容易是千校一面,无法感受到文化上的差异。
(2)新校区文化载体缺乏。多校区的设置导致了不同校区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所在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出现差异,在文化的融合和历史的传承上遇到了新的困难。同一高校的多个校区在设置时间上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同步,这就造成了新老校区在物质层面上出现差异,新校区内通常存在设施缺乏,加之新校区往往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地域,周围环境本身缺乏强烈的文化氛围,新校区设施使用年限较短,没有历史较为长久的标志性感情承载体,更是很难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
(3)合并高校存在文化冲突。一些高校由于历史传承不同、学科种类不同、服务面向不同等等,在合并后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较难实现共生共荣,即合并后一段时间内很难迅速找到文化之间的共性,即便迅速找到这种共性,其实质上的不相同还是会导致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同时,文化的融合当中必须有主体性,这就存在文化的融合和舍弃问题,加之每个校区学生的精神面貌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再之高校合并后,由于制度规则、管理体制要根据实际重新调整或制定,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难形成制度文化。
(4)文化信息交流不畅通。各大高校受新校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性。一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匮乏且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弱化了精神文化的传承,不同程度地出现文化断层。但距离、交通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在短时间内却无法改变不对称的现状,使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致使文化的断层也在短时期内没办法弥补。
2多校区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多校区高校要按照既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遵循高校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明确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主校区为主体,对原有多校区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吸收、消化、溶解,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有特色的统一的高校大学文化,实现多校区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1)教育原则:大学文化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多校区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高雅、育人为原则,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多校区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
(2)自主原则:校园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多校区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由大学生自己独立组织、自主安排,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易于感染他们,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实践,并在文化建设中提高自己、接受锻炼。
(3)引导原则: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对学生参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给予精神、物质上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把好政治观、政策关,使校园文化生动活泼而又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创新原则: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日常的文艺活动,要坚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运用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各种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坚持开阔视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社区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服务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校区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1)坚持人本管理,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的要求。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要把文化建设的过程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学校独有的精神和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利用校园文化灵活多样和易于接受的特点,通过各校区之间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方式和途径进行融合、教育,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哲理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从而真正实现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学生愿意并乐于接受的教育体制。
(2)坚持提升水平,注重精神文化。多校区办学高校要坚持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校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以学校传统历史优秀文化来激发师生的爱校、爱学热情,以优秀人物来激发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合力,用大学精神来启迪和教育师生,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各校区校园文化水平。
(3)坚持制度创新,形成长效机制。要实现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必须内在上要培养高校整体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使师生在根本上认同这种制度,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追求。外在制度则要着重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这种氛围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不断强化和积淀最终将形成多校区间的凝聚力。要从制度上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部分纳入学校发展的规划中去。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靠某个校区或者是某个部门,必须是全校范围内的总体联动,所以,要以制度的方式进一步强调全员共建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4)坚持形神统一,凝聚师生力量。精神和意志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力量,多校区办学高校在思想上要首先实现统一。各个校区之间要有明确统一的办学理念和思想观念,要通过组织文化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意志,执行贯彻规章制度文化,规范师生的行为。多校区高校在文化引导和文化建设中,要找准价值观念以恰当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成员的思想潜能,通过寻找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使主体产生凝聚力和自豪感。
(5)坚持“一体多翼”,实现情感互动。坚持“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所谓“一体”是指整个高校,而“多翼”就是各个校区,就是要以完整的高校历史文化体系为核心,利用各个校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在师生员工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认同感。特别是新老校区之间要实现互动。要充分发挥校史的记录和传承功能,发挥其人文情怀,结合具体的校史、故事、人物业绩进行诠释,积极地凝聚人、鼓舞人。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注重各个校区间文化主导方向、文化活动方式、文化活动内容的结合,在弘扬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总之,从宏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建设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多校区高校的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辐射区域文化氛围的优劣。认真对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进行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的原则,要立足校情国情,量力而行,充分分析各校区实际,研究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合理模式,使各分校区文化统一于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统筹考虑,塑造出新的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以提高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林闻凯.浅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琼州学院学报,2008(4).
[2]方振聪,游江.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6).
【关键词】现代性;校园文化;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22-1.5
文化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观等内容,是人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对人本身的影响和塑造过程,即精神力量对人的教化过程。从这个界定来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诞生开始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可见,校园文化是超越于“形而下”范畴的,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意味,是学校建设的“灵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构建理念、价值属性和实践方式。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体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正面影响,以市场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结构变革,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道德观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社会主体文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文化。教师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都迥异于以前。教学手段、教育方式在校园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比从前进步了,他们注重个人的主体意识,重精神,重成就,重实用,重发展也注重现实的自我;他们竞争意识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和发挥,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参与意识加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再是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一部分师生员工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个人主义严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全局利益,只讲实用,不讲奉献,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的人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表现出一种淡漠的人际关系,等等。
上述的一切都表明了我们校园里的教育环境和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师生员工的价值理念到教育环境、教育方式,都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性是欧洲启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哲理设计。在此前提下,现代性就是理性,是黑格尔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它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哈贝马斯出于对现代性的忠诚信念,特别强调了“现代”与“古代”的联系,将“现代”界定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一种与古典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这种新的时代意识是“通过更新其与古代的关系而形成自身的”,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化的结果”。“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代意识,通过这种时代意识,该时代将自身规定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而又与过去有着相关性的时代。它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强调现代与古代的连续性,又具有价值诉求和规范意味。毋庸置疑,现代性造就的是一种注重现在的精神气质,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祛魅的过程,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理性化,理性化的时代。
“变则通,不变则废”。师生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现代性背景下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改变管理思维模式,另外,现代性教育的使命也规约着管理者认真思考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脱离文化行为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实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教书育人理念的最终旨归。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要求。但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现代性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如下特征:
形成适合现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管理理念。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理念强调组织和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工作为中心,实施的过程也必然是以控制人、压制人为手段,其结果难免是以牺牲个人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如前所述,现代性背景下的师生主张价值的多元,倡导个性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管理必须反映当代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特别强调软性管理这一发展趋势,侧重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强调人的价值,以形成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校园管理文化。
在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的主导下,必然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组织的多元性。它的组成,应该是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员工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因为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建的,所以组织管理要有代表性。校园文化行为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指学校对人的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还包括各项规划、计划、条例、要求、意见等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这些行为规范和模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管理内容。建立学习型组织。21世纪最成功的学校是学习型学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校组织形式已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就对学校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实践中,要注意良好的“学习”文化及氛围的形成,使“学习”文化成为现代性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常规”学习内容以外,还要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这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才干,活跃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人、发展人的理念和措施的同时,还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打“硬件”牌,以“硬件”带动“软件”建设。在现代性背景下,学校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实力、地位的体现。当代社会,构成学校竞争实力的,既有教室、实验室、设施、设备、资金等经济因素,也有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信誉、学校形象等非经济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经济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经济因素的作用而决定竞争的成败。学校视觉形象包括各种标志、校服、校旗、色调、象征性符号等内容,加强学校形象建设除了标识要统一之外,色调要简洁明快并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公众审美心理,使公众能够通过视觉准确地识别学校。
设计文化情境,创建文化氛围。如同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论,师生在满足基本的的教与学的物质需求后,必然会在日常的教与学活动中逐渐生起或注重精神层次的要求。其中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如:校舍建筑、校门设计,都要充满文化韵味;宣传栏、阅报栏、光荣榜设置整齐;校园雕塑富有教育意义。平坦的操场,绿树环绕的草坪,校园的绿化,美化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精心制作的校旗,谱写代表校园精神的校歌,体现校园风格的奋斗口号,从而显示文化情境;学校要设图书室、班级要建图书角,有条件的学校可编校刊、校报、创建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新形势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德育放在首位的精神。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它们在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德育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作用的学校德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形成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使学校德育所倡导的正确的轨道向前延伸。
现代性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正在生成的文明理念,是一个“在路上”的文化构建过程。基于我国现代性状态不太明朗的当下现实,校园文化建设也将是一个逐步发生、深化、完善的成长过程。我国教育界、学术界也应有志于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的逐步展开,使之成为普适性、指导性的完善体系。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是培养“四有”公民、蕴育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是以营造育人环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阶段;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坚信:“随着经济建设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将以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高度文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0(3).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文化 内涵;实践
新医改政策强调,医疗机构要在构建健康的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因此,在深化医改的进程中,医院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背景,对医院广大员工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达到对群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共同认可,进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一、医院文化的基本内涵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能“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的观念和准则。[1]” 在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其性质应体现为公益性、福利性、经营性。医院文化是指被作为正确的标准供医院所有成员共享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能为医院成员提供一种组织认同的感觉,并能使他们产生超越自我的信仰和行为方式。
二、医院文化的主要内容
医院文化主要由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医院价值文化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诸多内容,是医院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追求,具体体现在医院宗旨、医院精神、医院理念以及各项活动等方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一家医院的文化特色。医院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定、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和作用。形成制订、执行、评价、修订、完善、提高的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物质载体,有利于树立医院良好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院徽、院歌、标准院名、标准色系四个基础要素及其在建筑、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等方面的应用。
三、新医改背景下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1.制定医院文化建设战略
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证明,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需要不断被强化,绝非三年五载就能塑造成功。医院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取得成功,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医院文化建设战略。一般来说,医院文化建设战略包括确定医院文化建设战略模式、划分医院文化建设阶段、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中期和短期计划、选择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2]。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确定后,还需组建医院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建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施,工会、团委、院办、党办负责医院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会通过开展多种寓教与乐的活动,提高职工对医院精神和办院宗旨的认同感,以及文化、技能素质的提高;共青团着力引导青年职工把个人发展融会到医院发展之中;人事部门要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激活人力资源,为职工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并做好职工培训;各职能科室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量化考核标准,不断规范职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核心价值的确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院历史现实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伸到医院这个个体中。在确立医院核心价值观众,在注重职工的广泛参与,如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征集到员工比较认同的价值理念。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如表彰奖励、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营造氛围,宣传价值取向,让广大职工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和启发,统一并提升职工的价值观趋向和归属感。
3.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患者是医院的服务对象。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上。医疗环境应温馨,减少患者就医时的焦虑感,设施应人性化,方便患者就医。在医疗服务上,应考虑服务流程的优化,医疗服务的扩大化,将医疗服务从院内扩展到院外,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医务人员的生理需求。要对医生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医疗服务价格要体现其劳动价值,这已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了体现。关注医务人员的安全需求。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紧张的医患关系下,伤医事件经常发生,医务人员的生命保障受到一定影响。医院以及卫生主管部门须为医务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4. 构建文化传播网络
实践证明,优秀的医院文化,必定具备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优秀的文化传播网络。好的文化传播网络,对于医院的高效运营、医院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加大与媒体合作力度,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以媒体为平台向社会介绍医院人才、学科、新技术新项目、服务举措,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二是要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院报、网络、主流媒体、微博、微信等,将医院的价值观、理念、精神、品牌等信息传递给医院职工和社会公众,传播和交流医院文化建设成果。
5.构建医院制度文化体系
医院文化要通过医院制度去实现,医院制度要体现医院文化的精神。医院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广大医务人员的意见,制度要合情合理,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对职工的身体和心理的保护,使制度科学可行。制度的执行要注重职工习惯的养成,提高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制度重在执行,执行过程重在教育与引导,要立足于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长期坚持,逐步养成习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制度建设要关注患者的参与,提高医患协调性。医院的制度与患者的关系密切,执行制度需要患者的配合,医务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向患者作宣传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人格,这既有利于制度的执行,也有利于协调医患关系。
6. 加强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切实贯彻落实。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教育培训,将各项制度特别是核心制度、员工手册、行为规范及院训、宗旨、理念等内容作为重要的制度文化内容纳入到全员培训中,同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使培训达到入口、入心、入脑的效果。要加强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科室、个人考核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并落实奖惩。同时注重典型的培树。开展落实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如“十佳医生”、“十佳护士”、“优秀科主任”、“优秀护士长”、“服务标兵”、“医德标兵”、“服务之星”等评选活动,立身边标杆,树身边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丽中国;农村文化;新农村
一、引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构想。该词出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即生态文明部分。但是如果将“美丽中国”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就太狭隘了。“美丽中国”应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美,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本文认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生态文明方面,更应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美丽中国”的建设,最终实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生态的“美丽”,还包括人文的“美丽”。换句话说,生态文明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美丽中国”背景下农村文化内涵与功能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
与城市文化相对应,农村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经历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积累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适合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伦理、社会准则及价值观念的总和。农村文化是以农村或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反映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精神状态、代表农村社会的文化开明程度,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优点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体现历史继承与发展性,适合时代与新文化要求;农村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多彩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造就了农村及农民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说区域性;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还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农村文化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功能。农村文化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农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既定的农村文化环境中,农民会接受农村社会的价值体系,并按照该价值观参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第二,约束功能。农村文化提倡的是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得农民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形成特定模式,进而促使农民群众自觉服从该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约束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第三,激励功能。农村文化注重农民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积极性与主观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三、“美丽中国”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根据农民群众的特点与农村的季节性特点,对农村民间艺人、能人、文化热心人展开培训,鼓励、辅导、带动其参与文化活动,进而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形成活跃的农村文化氛围。农村文化建设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秉持公益性、均等性与便利性原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农村文化建设要引导农民把握自身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换句话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农村生态文化可以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环境,提高其的生活质量,确保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可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把生态文化植入农民心中,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农民与生态环境、农民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首先,把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中,促进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其次,给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的思想与方法,依靠科学技术减少土地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第三,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化素质,树立节约意识,降低能耗,促进农村健康文明建设。
(三)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第一,宣传法制教育,培育农民法律观念与民主法制意识。首先,基层领导干部起带头作用,做到懂法、守法,定期组织农民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第二,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的积极性,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制度,保障农民民利;第三,加强农村综合管制。深入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并规范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第四,建立农村法制约束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1.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精干优良的文化队伍,需要专门文化人才,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其知识含量与专业素养。通过组织文化汇演、比赛等活动,选拔与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是塑造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1)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青少年是农村事业的主力军,其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第一,要积极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第二,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意识,实施科技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农民科技运用的能力。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补充农民急需了解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新型农民。其次,适当增加文化基础知识,如法律法规、健康知识与环保知识等,塑造农民科学的价值观与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信念和行为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知识资本所产生的生产力,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孕育在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急需找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一、浙商文化含义、特点
浙商是指在浙江出生的商人及其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兴起的百姓商人,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民商代表。而浙商文化则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商人文化,是浙江商人所创造的并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是浙江商人在工商业行为进行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进行了超越和创新。个人自主的文化观念,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义利双行的价值观念,和气生财的处世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以小搏大的务实精神,富而思进的责任意识是浙商文化的主要内涵。浙商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现状。
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自清乾隆年开始,逐步形成“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自1978年的马路地摊发展至今已有近3万余家中小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产业集群趋势非常明显,其中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工艺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均占全国30%以上。作为拥有浙商文化底蕴的义乌中小企业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浙商文化的特点,并具有两方面的独特性:一是讲求速度;市场自1982年创建至今,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仅30年,至2011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7∶42.8∶54.5,一个市场衍生出3万多家工业企业、10万多家服务性企业;二是善于创新;义乌许多企业从创业到创意,从贴牌到创牌,不断用高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仅2012年上半年义乌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0.2亿美元,其中出口18.6亿美元,进口1.6亿美元,高出全国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自营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76.2%。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义乌中小企业管理的内在缺陷也逐渐呈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第二,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义乌中小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与理解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开始运用企业文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深入调研的结果发现,即使拥有了先天浙商文化基础优势的义乌中小企业,在运用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仍停留在浅层次、粗线条的发展阶段。就目前而言,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定位不够准确。义乌众多中小企业都是由个体经营逐步发展到规模经营的,从建立的初期所关注的就是如何生存,缺乏对企业长期战略的规划,也就更谈不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规划了。许多义乌中小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一蹴而就,只要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提出了企业宗旨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就完成了。熟不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研究企业发展史、企业所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并分析目前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企业行为模式,确定企业文化的特征,做好详细的规划,分阶段实施计划,通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发展至今,许多中小企业虽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企业文化定位却知之甚少,也无心无力深入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重模仿轻创新、重形式轻核心。浙商文化中“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许多企业照搬照抄别的企业的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如“创新”、“求实”“奉献”、“团结”、“卓越”等字眼出现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频率相当高,企业缺乏自身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既不能体现企业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观,也很难形成企业全体员工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重模仿轻创新的企业文化既不能让消费者根据企业文化的不同来区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也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许多义乌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宣讲、贴标语、搞文体娱乐活动等形式,忽视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落实,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个人自主的文化观念”制约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义乌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在初期创业和企业崛起时,浙商文化中“个人自主的文化观念”激发了他们的冒险意识和创业热情,然而这种创业主体的“草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大大制约了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塑造。在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家进行个人决策,企业家的管理品质、管理风格、经营思想都会形成企业的文化起源,但很少有企业家会在企业初创时将这种文化进行凝练、升华、延续至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直至企业发展出现瓶颈,需要去找寻这种文化的根的时候,再去提炼过去的文化,结果却用滞后性的文化注入现在的企业,不仅难以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且这种“老板文化”很难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从而制约了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家族经营模式、企业员工群体形成的文化惯性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义乌中小企业大多都是家族企业,在这种家族经营模式下,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然而,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家族经营模式所形成的文化惯性,家族成员人情至上的做法却严重抑制了非家族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非家族企业员工表现出的明显排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也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与此同时,义乌中小企业的员工大多是外来雇工,有些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员工所形成的群体,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这些群体所形成的文化惯性也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孕育在浙商文化背景下的义乌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浙商文化的优势,将浙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义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准确进行企业文化定位。
义乌中小企业不仅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规划,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而且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对所构建的企业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弄清企业文化的生成定位,即企业文化的产生及其发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实体的共生性决定了企业家在初创企业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形象、规章制度、管理观念、企业愿景、领导方式、员工行为规范等都有一定的思考和安排,而这些就是本企业文化的生成定位。其次,要把握好企业文化的功能定位,即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能起到的作用或能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又是企业主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的利器,而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对于企业员工所起的作用更加有利于企业主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再次,要确立企业文化的发展定位,即本企业文化的发展前景。
第二,发挥浙商文化的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特色企业文化。
“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是浙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义乌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两大精神,重视企业文化的“务实”与“创新”。“务实”在于企业文化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建设,还应有内容上的建设。企业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和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调整,企业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义乌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区别不只是在产品和企业形象,更多的应该是企业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因此义乌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浙商文化的优势,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出具有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第三,充分调研与沟通,进行全员性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企业主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身体力行者和推动者,但如果缺少充分的调研与沟通,由企业主所倡导的文化也只能被束之高阁。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企业所追求的价值理念,融汇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企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能够唤起企业员工无限的热情与冲动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因此,义乌中小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与沟通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形成学习型组织和成就型组织,给企业员工以足够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发动全员性的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弱化文化惯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文化惯性是指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它既是一种隐性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显性的影响力、渗透力、推动力。义乌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既要弱化家族经营模式所形成的文化惯性,还应弱化企业员工群体所形成的文化惯性,融合两者的优势文化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渗透到企业,形成全员文化推动力。与此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战略、制度、教育及相关支持条件等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