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29 11:07:22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第1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分析

 

正 文

企业在日常的各项经营中,受到客观环境和不可预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获得的经济利益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企业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叫做企业的财务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争环境中,企业可能随时发生任何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通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

2、企业存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风险成因,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缺乏周密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决策者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等方面原因导致决策失误,致使资金无法收回,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4、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的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

5、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6、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7、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8、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部管理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基业长青,而如果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进一步暴露企业管理体制的欠缺和导致管理者的失误,成为酿成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源。

(二)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变化

宏观经济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风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2、税收法律规范变化

任何企业都有法定的纳税义务。税负是企业的一项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理财有重要影响。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税负的减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但是如果税收法律发生变化会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

3、利率和汇率的变动

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的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如果未来的利率呈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的利率的持续的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劵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的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从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企业的流动负债全部用于负责筹集大部分的流动资产,小部分的流动资产则由长期负债筹集;而大部分的长期负债和全部的自有资本则用于筹集固定资产。这是合理的资本结构类型,相对来说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类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盈余为红字,这表明了自有资金存在着一定的损失,在总资本中自有资金的比例减少已经显现。这种情况表明了企业已经出现中度的财务风险,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和警惕,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

第三类是企业不仅损失了全部的自有资金,还加重了负债。这时,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风险成因,必须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否则可能会有破产的危险。

(二)从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从企业的收益状况分析,可以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其附加以及其他费用,所得数额为净收入,也可称为经营收益;第二层是净收入减去财务费用,所得为经常性收益;第三层是经常性收益加上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得到的数据是期间收益。

认真分析收入的三个层次,就不难判断出其隐含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当企业的盈利性收益为经营收益,经常性收益为亏损时,表明了企业往往存在着负债过多,利息负担较重等问题,正处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状况下,存在着财务风险的隐患。

二是当企业的盈利性收益为经营收益、经常性收益,亏损的为期间收益时,则有可能出现了资产的损失,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和警惕,如果任由情况恶化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是当经营收益、经常性收益和期间收益均为亏损时,则表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已经存在并且开始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否则可能会有破产的危险。

第2篇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原因;对策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医院的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医院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的风险。财务风险逐步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策略变化,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②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等。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2.内部环境

主要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①在筹资环节上,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风险。②在投资环节上,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等形成的风险。③随着医保制度的推行,医保病人费用结算方式就会引起相应财务风险。根据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保病人在住院期间的费用得由医院垫付,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带来的风险。④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产生的风险。

3.其它环境

①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②医院规模异常扩大,业务迅速扩张,而收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③医院质量包括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经营管理质量影响。④在现实工作中,许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二、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是测算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财务依据。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医院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1.流动比率

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关系,是流动性的决定因素,最佳值为150%。从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债能力。但是,流动比率过高,就可能出现资金呆滞,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

2.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加药品进销差价。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用以评估医院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最佳值为100%。

3.资产负债率

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单位负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较保守的经验判断一般为不高于50%,国际公认60%较好。

4.业务自给率

业务自给率=业务收入总额/业务支出总额×100%。该指标说明医院自我保障的能力,最佳值为100%。

5.债务基金比率

债务基金比率=负债总额/基金总额×100%。该指标说明医院发展基金和更新改造基金的能力,最佳值为100%。

另外,还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部资产收益率等等,医院财务部门应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及时计算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源,及时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对策

1.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医院财务管理分析系统

医院财务管理面对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必须建立一套财务管理分析系统,定期分析研究、判断。①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

①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避免盲目投资。②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要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③加强业务收入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医院要在严格界定各项业务收入性质基础上,分别将各项业务收入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医疗服务和药品经销的各项直接费用,要分别列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的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另外,要认真执行国家《医疗财务制度》及《医疗会计制度》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

3.强化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4.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部、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最终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沈相根.制定正确发展战略规避医院财务风险[J].中华当代医学.2004.02.

[2] 刘硕等.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第22期.

[3] 徐瑞等.浅谈财务危机的规避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河南预防医学.2007.03.

第3篇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原因;对策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医院的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医院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的风险。财务风险逐步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策略变化,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②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等。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2.内部环境

    主要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①在筹资环节上,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风险。②在投资环节上,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等形成的风险。③随着医保制度的推行,医保病人费用结算方式就会引起相应财务风险。根据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保病人在住院期间的费用得由医院垫付,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带来的风险。④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产生的风险。

    3.其它环境

    ①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②医院规模异常扩大,业务迅速扩张,而收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③医院质量包括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经营管理质量影响。④在现实工作中,许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二、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是测算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财务依据。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医院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1.流动比率

    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关系,是流动性的决定因素,最佳值为150%。从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债能力。但是,流动比率过高,就可能出现资金呆滞,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

    2.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加药品进销差价。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用以评估医院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最佳值为100%。

    3.资产负债率

    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单位负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较保守的经验判断一般为不高于50%,国际公认60%较好。

    4.业务自给率

    业务自给率=业务收入总额/业务支出总额×100%。该指标说明医院自我保障的能力,最佳值为100%。

    5.债务基金比率

    债务基金比率=负债总额/基金总额×100%。该指标说明医院发展基金和更新改造基金的能力,最佳值为100%。

    另外,还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部资产收益率等等,医院财务部门应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及时计算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源,及时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对策

    1.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医院财务管理分析系统

    医院财务管理面对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必须建立一套财务管理分析系统,定期分析研究、判断。①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

    ①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避免盲目投资。②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要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③加强业务收入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医院要在严格界定各项业务收入性质基础上,分别将各项业务收入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医疗服务和药品经销的各项直接费用,要分别列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的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另外,要认真执行国家《医疗财务制度》及《医疗会计制度》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

    3.强化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4.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部、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最终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沈相根.制定正确发展战略规避医院财务风险[J].中华当代医学.2004.02.

    [2] 刘硕等.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第22期.

    [3] 徐瑞璟等.浅谈财务危机的规避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河南预防医学.2007.03.

第4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

自2000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2000―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00万,扩招规模居世界第一。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不断扩大,银行贷款成为各大高校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银行贷款作为一条有效的筹资渠道,虽然暂时缓解了高校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是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学校与院、系的财务分级,资金分散,导致资金管理不规范,少数学校存在财务失控现象。高校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运用复杂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对高等教育资金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必然会导致高校在筹集、使用资金等方面存在极大的财务风险。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1、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各单位各类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特指各单位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资金筹措、投资和日常运行所面临的风险。从其性质上看,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教育经费的筹集、使用和运行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经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使实际财务成果与预计财务成果相背离。

2、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种类

按照资金在支持学校发展用途方面的分类,可以把高校财务风险分成资金管理风险、财务核算风险和产业科研风险。

(1)资金管理风险。一是筹资方面。近几年来,各高校为了适应扩招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建设需求的情况下,纷纷举债发展。过度地依赖银行贷款造成还本付息的困难,高校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在市场变动和国家政策难以把握的情况下,高校资金筹集风险日益加,筹资形势严峻。二是支付方面。这一方面有基建工程欠款形成的支付风险、大额采购活动与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这类采购一般在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产生支付风险。

(2)财务核算风险。支出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理论上讲,学校有收入才能安排支出,但在贷款行为出现的前提下,高校要还本付息就得发生现金的流出,就算学校已将利息纳入了年初预算,但本金却无法列入预算,再加上这部分支出又不能像企业一样通过再生产形成利润而得以补偿,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借新贷的办法来补偿现金流的不足,但在借新贷还旧贷的环节上若没有协调好,很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拖欠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运行等。而且,高校实施的是“现金制”,即费用是以“是否支付”为标准来确认,这样高校所有赊购的资产或劳务均不作为费用,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也不在总账中反映,是一种典型的“形式重于事实”的原则。

(3)产业科研风险。学校作为主要投资者,应对学校科研产业负责,一旦学校科研产业清算破产,学校要负连带责任,要承担投资份额内的学校产业的财务风险,因而投资不善会对学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学校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扩招”政策是形成财务风险的动力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快速扩张时期,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过去缓慢发展的高校教学、生活基本设施已不能满足扩招后的需要,特别是土地、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学设备、学生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政并没有为高校的扩招增加资金投入,扩招之后面临的新建校舍、新增设备等问题,国家交给了学校来解决。教育部曾在高校扩招之初就明确要求,在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开拓教育经费筹措的新渠道。而新渠道之一就是各高校要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因此,过去一直由政府承担的投资,要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向银行贷款就成了解燃眉之急的必然选择,因而加大了财务风险。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筹集了高于利息水平的资金,资金组织和调度不力、经营不善、外汇贴水等。

2、高校会计制度是形成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

现金收付实现制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性根源。高校实行的是“现金制”,即费用是以“是否支付”为标准来确认,这样高校所有赊购的资产或劳务均不作为费用,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也不在总账中反映,是一种典型的“形式重于事实”的原则。从目前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高校基本上是将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和原理照搬到高校财务风险研究领域中来,如用学校年末对外负债总额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重、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金比重等指标衡量学校财务风险,而没有考虑高校账外事实负债因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反映也是残缺不全的。同时,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基本上是垫付款未核销数,实际上已经形成支出。因此,应收及暂付款中的实际资产含量与表列数据相差甚远,在通过“资产负债表”衡量高校偿债能力时,必然高估学校偿债能力,低估偿债风险,被低估的这部分财务风险正是高校财务风险的一部分。

3、财务管理和监控体制不完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高校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财务管理体制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会计人员习惯于记账算账等日常核算工作,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使得财务人员无论在管理意识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而高校由于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各种财务风险也不够重视。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这个体系应该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也需要完善。由于多数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领导决策随意化,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之多数高校内部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未被重视,业务操作非程序化并且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造成高校资产大量流失,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潜在风险。

三、防范与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1、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高校发展的市场化,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日益复杂,高校各级领导必须正视财务风险,从思想上重视风险管理。积极学习财经政策,掌握一定的财经知识和制度,树立风险意识,防止因违反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等而给学校带来损失。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制,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浪费损失的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高校决策管理层的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必须建立开源节流的观念。除了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之外,还应积极寻找像土地置换、校办产业、合作办学等这些新的筹资渠道以分散财务风险。必须大力加强财务管理,杜绝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上来,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做文章。首先,政府可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特别是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可以起到“多赢”的效果。其次,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补偿制度,扩大高校收费自。再次,发行高等教育债券,促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的情况下,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以弥补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同时还可以为投资者增加新的、风险较小的投资渠道。最后,发行教育福利彩票,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扶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为实现高校预警系统预知和控制风险的功能,高校应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划分预警工作人员的职权。

(1)建立一套应用于财务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设立专人专职进行工作,也可以由原有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代为执行。为保证预警系统的工作得到所有信息提供者的支持,应给予预警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力,当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把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确定清楚,镶嵌在组织机构的合理位置。

(2)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这其中包括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以及财务风险分析和风险责任机制。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高校应建立一个可以快速收集、传递信息的高效渠道,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把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它传递出管理层的意愿。在这条渠道上,预警分析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各类所需的资料以及数据,并且应将分析结果及时传递出去。财务风险分析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应通过获得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区分轻警、中警和重警,排除影响小的警报,重视可能引发的重大财务风险警报,研究分析,找出可能产生风险的原因,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管理人员,及时预防,寻求解决措施。风险责任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使高校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在预警系统建立之初就将风险责任明确给个人,以使警报出现有人注意,警情出现有人负责。

4、规范债务管理控制

高校举债规模控制管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1)建立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2)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

(3)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贷款学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保证还款资金来源。

(4)加强贷款管理与财务分析,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

5、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使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的干部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

(2)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控制程序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授权批准、职务分工、财务预算、财产安全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因此,高校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等。

【参考文献】

[1] 高颐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发展[J].发展,2009(5).

[2] 冯海湘: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4).

[3] 全勇、董卫华:浅析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分析

正 文

企业在日常的各项经营中,受到客观环境和不可预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获得的经济利益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企业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叫做企业的财务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争环境中,企业可能随时发生任何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通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

2、企业存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风险成因,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缺乏周密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决策者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等方面原因导致决策失误,致使资金无法收回,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4、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的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

5、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6、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7、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8、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部管理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基业长青,而如果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进一步暴露企业管理体制的欠缺和导致管理者的失误,成为酿成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源。

(二)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变化

宏观经济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风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2、税收法律规范变化

任何企业都有法定的纳税义务。税负是企业的一项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理财有重要影响。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税负的减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但是如果税收法律发生变化会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

3、利率和汇率的变动

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的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如果未来的利率呈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的利率的持续的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劵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的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从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企业的流动负债全部用于负责筹集大部分的流动资产,小部分的流动资产则由长期负债筹集;而大部分的长期负债和全部的自有资本则用于筹集固定资产。这是合理的资本结构类型,相对来说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类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盈余为红字,这表明了自有资金存在着一定的损失,在总资本中自有资金的比例减少已经显现。这种情况表明了企业已经出现中度的财务风险,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和警惕,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

第三类是企业不仅损失了全部的自有资金,还加重了负债。这时,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风险成因,必须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否则可能会有破产的危险。

(二)从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从企业的收益状况分析,可以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其附加以及其他费用,所得数额为净收入,也可称为经营收益;第二层是净收入减去财务费用,所得为经常性收益;第三层是经常性收益加上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得到的数据是期间收益。

认真分析收入的三个层次,就不难判断出其隐含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当企业的盈利性收益为经营收益,经常性收益为亏损时,表明了企业往往存在着负债过多,利息负担较重等问题,正处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状况下,存在着财务风险的隐患。

第6篇

[关键词] 财务 风险 管理办法

一、前言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无论处于生存、发展与赢利的任何一个阶段,财务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认识、防范和管理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

1.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如下: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

(4)存货管理风险: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于其进行正常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存货太多会导致产品积压,占用企业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又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

(5)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

二、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规模扩张引致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变化所引起的报酬变化分为三种:一是报酬增加的幅度超过规模扩大的幅度,它是规模经济的结果。二是规模增加的幅度与报酬增加的幅度相等,既当整个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时,每一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都维持不变。三是报酬增加的百分数小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百分数,它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一般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先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话,厂商将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在做出扩张企业规模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否则,无限度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走企业扩张的道路,终将导致企业的失败。

2.多元化经营:投资失误引致的风险

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领域的分散化,它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管理与组织费用等,但是过度的多元化易造成企业因信息沟通不畅、业务过多而难以协调和控制,易导致企业效率降低,此外,过度多元化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主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也会使企业因进入其不熟悉的行业而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充分关注相关多元化。对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与专业化经营同时出现的,产品之间或业务活动之间具有关联性,使得公司可以享有并充分利用各产品和各业务间的相关性,实现成本优势。

3. 内控不力:公司治理弱化引致的风险

首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设计的再完美,再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实施的组织保证,也不能落到实处。其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它具有权利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财务风险管理办法

我们应明确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资本结构的变化也涉及到资金流动即筹资、投资、周转与回收、分配的全过程,笔者试图从资金流动过程来谈一下降低财务风险的办法。

1.加强筹资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企业筹资的渠道有二大类:第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这部分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以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存在于效益的不确定性上;第二类是借入资金。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要将筹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负债与企业承担的能力相适应,防止债台高筑;在举债时,要使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衡,长、中、短期债务的搭配要合理,放止还债高峰集中到来。同时要使借债投资的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率,确保投资项目盈利。

2. 加强投资的管理

对于筹资来的资金如何才能产生巨大效益,这就需要对各项投资进行慎重决策,要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方向,进行科学预测,确定投资方向,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利益。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投资结合。

3. 加强资金周转的管理

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要从资金来源结构、资金运用结构、企业信用程度三个方面来把握。把握资金来源结构,就是要使企业有足量的资金,以满足企业资金周转的需要;把握资金运用结构,就是要使企业资金合理分布在产、供、销三大环节,尽量减少资金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实现短时间周转;把握企业信用状况,就是企业要重合同、守信用,为企业再筹资创造宽松的环境。

4.加强资金的回收管理

资金完成一个周转的最后环节是资金的回笼,这就要求企业要把好成本质量关,产品要做到质优价廉,以便顺利实现销售,避免积压。同时要做好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提高收款质量,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形成,因为它有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帐损失成本。

应收账款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资金的流出。为避免应收账款造成的损失,企业应注意建立稳健的信用政策,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情况,评估对方的偿债能力,建立有效的销售责任制,这样有利于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5.加强收益分配的管理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环节,收益分配管理如何,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利两个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的来源;分配股利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充速度快,就需要购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就要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不但可能造成一些股东的不满,也可能影响企业的股票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时,既不能过分强调企业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能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而影响企业的资金储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对财务风险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努力提高防范和管理财务风险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和所面临的风险的特点出发,决定采取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风险原因;风险防治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最直接原因。通过企业财务监督、控制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依据,在发展中对自己的报表、票据、数据统一起来系统的分析,从而独立、客观、准确地给出企业未来的项目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分析,以有效提升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企业中的各种财务风险,应当给予充分的正视,在深入分析财务管理工作风险产生源头的基础上各个击破,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不同性质的企业日常经营中财务管理工作上流程及标准不尽相同,但风险的产生总受到一些共同的因素影响,常见的有管理制度缺陷、体制不完善等等。不合理的体制及管理规范不能很好的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约束作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难以有依据地提升,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就难以科学、有序开展,中层管理者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及管理标准来对工作人员实行正确的管理,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只能成为日常财务管理的牵绊,而不能真正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实施。

(二)工作人员认知度不足,风险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仅仅制定了系列的规范、标准约束和激励工作人员规范工作,长此以往,虽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井井有条地开展,工作人员也在过多的约束或者规范标准化的工作之中放松风险警惕,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潜在的管理风险失去敏感性,工作中对资金的管理操作没能避开风险,对账目的记录、核对、存储等工作也不够尽责。总体上来说,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切实将风险预防与控制视为工作职责,日常工作中完全以完成工作量为目标,考虑事情方式过于单一,面对新的工作项目不敢创新、不善思索,过分追求效率,甚至没有将法律、工作规范及行业标准作为工作指标,即便工作操作中出现些许失误,也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认为小小失误不影响全局。所以,工作人员自身的风险认知水平及风险预防及控制水平直接决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三)分析不够深入,决策失误因素

决策层制定的工作指标及管理规范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长期开展方向以及中层管理工作、下层工作人员执行操作都有不可逆转的直接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对企业内部近年来的财务管理状况及风险防控实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探讨,也并未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共同研究既往阶段的财务管理成果及风险预防、控制情况,没有充分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财务管理工作方案及风险防控工作经验,沿用之前的风险管理方式或采用最简答的风险防控机制,导致财务管理方式过分单一、简化,或者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不相符、存在冲突,日常财务管理或者是简单的记账工作,或者是多少年如一日一模一样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是上级决策过分草率而引发的后果,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与蔓延也在所难免。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各种风险产生特点分析风险产生环节及产生特点,针对性提出风险控制方案,此处着重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人员风险防范及控制意识的培养、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正确财务决策等方面阐述风险控制要点: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管理要做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好的制度才会有好的管理。企业要通过合理的体制及管理规范很好地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约束作用,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指导方案及管理标准来对工作人员实行正确的管理。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需知晓,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要有着防患意识,不可掉以轻心。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风险意识培训是在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聘请高水平财务风险讲师和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财务风险事例对本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迅速的提高、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技能、实际经验,使他们成为适合企业经营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三)明确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企业领导和企业各部门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领导工作,严格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积极的配合好企业财务部门对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相互协调、共同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正确的财务决策

财务的决策既要考虑传达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管理方案、工作情况及工作建议,还要及时对决策层及执行层之间的工作进行有机协调。这会直接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成败。为了更好的防治财务风险,企业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充分的考虑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进行计量计算方法和制定的合理的科学模型。对提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佳决策方案执行。

三、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来源于管理决策、职责划分、人员素质等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与作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要着重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人员风险防范及控制意识的培养、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财务决策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贾宗武,郭西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