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9 11:07:21

序论:在您撰写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引言

在幼儿保持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成长,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仅有身体的健康是不全面的健康,但人们往往过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这些会对幼儿教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

孩子年龄小,渴望有安全感,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这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易使幼儿产生敌对情绪、自卑感,形成压抑和抑郁等心境障碍。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在很多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对集体格格不入;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3.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表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忧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幼儿期是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儿童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

3.幼儿心理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是科技文明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目的,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4.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可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传统学校教育偏重与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使不少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要克服儿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进行德育改革,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五、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当前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较为常见,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个别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2.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六、总结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以一生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教会孩子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识和创新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45-02

学前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但是各器官、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保健,尽量为儿童创设和利用有利的条件,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利因素,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做好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可将他们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地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表现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开朗、愉快、乐观;态度积极主动;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儿童发脾气、暴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要让他们懂得,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能给予满足的。不合理的需求,即使发脾气、哭闹、在地上打滚也无济于事。

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受到挫折、委屈,心里有气,要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而不该用打人、骂人、毁坏东西等方式发泄心中的怒气。要让儿童懂得,不高兴的事人人都会遇到,别去想他,高高兴兴地去玩,就会什么都忘了。

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教育

移情,简单地说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知他人的痛苦。移情教育,会使幼儿更具有同情心,在与人交往中会更友好、合群、乐群。

2、分享与合作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要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同时懂得分享。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合作小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合作是愉快的,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是件快乐的事”“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3、恰当的自我评价

家长或教师对儿童的批评或表扬要恰当,尤其是批评,要本着“否定行为,肯定人”的做法,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也要十分注意孩子自我评价的培养,让孩子们学会客观地看待别人,也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比如:在评选“好孩子”活动中,发挥全班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评议,选出大家公认的“好孩子”。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

1、有规律的生活

生活有规律,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玩,安排有序,习惯成自然,体内的“生物钟”运转和谐、流畅,幼儿的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

2、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

孩子最初的意志力从哪里来?从规律的生活中来,从良好的习惯中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动静有序、热情待人的习惯;以及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按时吃饭、看电视等良好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好的态度、良好的精神面貌、时间观念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四、性教育

一般,人们认为性教育是针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其实,从婴儿呱呱坠地,家长和照管人就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事实上,家长在有意无意间,或健康、积极,或不健康、消极,对孩子的性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我认为小孩子对性问题感兴趣很正常,就像他们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果园认识水果,在农田认识庄稼一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

首先,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父母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或孙女。要学会尊敬老人和父母,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应该扮演“小霸王”的角色,什么都以他为核心,让大人围着他转,应该有礼貌、知谦让、懂规矩。孩子的“角色”是否能扮演好,关键还要看“导演”。如果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那么孩子的“角色”也会扮得“不像样子”。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在生活中势必遭遇更多的冲突与创伤,甚至会酿成悲剧。

第3篇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塑造健康人格

每个幼儿的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一定是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家长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教育观。然而,在许多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应该重视。

从教育角度看,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给孩子的教育工作和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基础。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更集中、强烈,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更为周到,无疑这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育成长。但是,就因为“只有一个”家长就更加视为珍宝,一切都由着孩子,迁就放任。一切都属于孩子,任其独享。一切都服从孩子,可以指挥一切。因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生子女的性格容易造成任性,自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较娇气,个别还不会和别人相处,性格孤僻,这些“问题行为”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全部代替完成;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和他人相处的能力,不会关心他人。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家庭的结构、家庭 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致认定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气氛。

人们一般认为,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但许多人的研究都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 但并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子女的不良影响超过了离异的家庭。这是由于家庭气氛的影响往往是持久性的。家庭中父母的冲突会使子女焦虑不安,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冲突,子女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矛盾中,会造成心理恶化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甚至个别老师判断一位学生是否是优秀生时,往往看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们的心声从没有去认真地倾听过,纵而使现在的孩子变得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但是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我们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3、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还没成熟、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于好坏的选择比较弱,所以要社会工作有一个好风气,以避免学生有学坏的机会。当然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这是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要途径。我们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包括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团队活动渗透等。如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教书育人,采用情感教育、成功教育,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胆小内向的学生很少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很小声,生怕自己说错了会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对待这些学生,我会事先跟他商量好,假如你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我会保护你的。在你认为回答有把握的,你的手就举高一点,在你认为回答把握不大的,你的手就举低一点。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让同学送他掌声,当他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也要比值于肯定,鼓励他大胆发言。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大多数学校大多停留在口号上的号召和宣传,缺乏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从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角度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活动,或组织举办夏令营,到教育基地锻炼,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以及组织国际交流等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麦少美,孙树珍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37―01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应该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注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要肯定幼儿的进步,让幼儿充满自信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不要抹杀幼儿的这份特有的个性。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既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必须和愉快的成长。想很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很好地了解孩子,孩子对每一个事物的反应就是对我们教育者最好的反馈信息。有的家长会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会不了解,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有的时候身边的他人也许比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要多。有句话说“旁观者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不妨把这句话用上。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我们往往会让这种亲情的爱蒙蔽住眼睛和心灵,我们看到多的是孩子的优点和强项,孩子的缺点和弱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会发现,但是我们又往往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孩子今天有点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让他才这样,久而久之,使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了。孩子的心理在成长,你不及时地去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又怎么能进入到他的心里呢?你又怎么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呢?

二、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这里就幼儿“撒谎”这一问题来谈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性。孩子撒谎不是天生的个性,都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形成撒谎的原因一般都是教育者给于的。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撒谎,一般是这样的两个原因,其一:心理的恐惧;其二: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大体的来说就这两个原因让我们去撒谎,首先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不在一个水平面,教育者高高在上,接受教育者总是昂首仰望。昂首仰望会很累,就是这样长久的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距离越来越远了。目的不能达到,那就会想办法,这样孩子开始撒谎,因为撒谎可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再者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常常会很激动,一时激动发脾气孩子的心理就有了恐惧感,有时候还会受皮肉之苦,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皮肉之苦孩子学会了撒谎,这是人的本能,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句话就否定孩子,而应用鼓励的语言,比如孩子画画时你可以说:“你的画画得不错,如果画面更整洁些会更好。”而不是说:“瞧你的画,乱七八糟像什么呀?”

三、切忌过分溺爱和严厉斥责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素质;儿童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目前,根据对一些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二、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幼儿的发展

尽管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陌生,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的开展还不十分普遍。幼儿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在于保证与维护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的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三、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音乐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大胆更活泼可爱。幼儿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

教学案例:一个害怕舞蹈的女孩

班里的闫子越小朋友是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每次老师提问题她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孩却害怕跳舞,甚至害怕做操,不爱动。问起她的爸爸妈妈,他们也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好像就不喜欢音乐,别人唱歌她会害羞得脸红,甚至捂住耳朵。

一个健康的幼儿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幼儿,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唱歌和跳舞她都不喜欢,也许可以试试从乐器入手。也许学习乐器可以让她感到好奇从而喜欢上音乐。我会用钢琴弹奏一些柔情舒缓的乐曲,例如《童年的回忆》、《星空》等,这些乐曲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刺激,她没有捂住耳朵,这让我很兴奋,看到一丝光明。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一个学期,有一次在我弹琴的时候,我发现调皮的闫子越小朋友竟在我身后,趁我不注意用手指摁了一下琴键,发出清脆的响声,她便诡异地笑着跑了……她开始对钢琴感兴趣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反思:她是一个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不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后天环境的某次事情对她的心理有过刺激,留下不好的印象所导致她害羞跳舞害羞唱歌。

总之,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人的情绪,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能直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产生有效的生物电,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四、如何把音乐教育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是通过音乐活动、音乐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同时,它也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二者统一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幼儿园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比如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一直是幼儿园音乐作品中的主流,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视了对主题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相反,如果教育树立起了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完全可以把它们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培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力量。如前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幼儿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

第三,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无论是从技能上看,还是从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就必须具有了解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现状进行音乐教育的能力,这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音乐最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音乐也最能够感化人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感体验。学习中每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获得都会为学习者带来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反过来就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使其学习动机更加稳固与持之。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在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上,是有着独特的作用的。由此可见,音乐是对幼儿进行综合培养的课程,它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为幼儿的未来生活提供一个好的开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心理学》,1996年会暨市场经济心理学研讨会论文

[2]孙华.《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刻不容缓》.《辽宁高教研究》,1995年1期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家园合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完成生活和学习,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幼儿园忽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一直在提倡关怀幼儿心理健康,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个萌芽的状态,因此很多幼儿园只能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或者借鉴书本中的理论。这样的情况无疑会导致幼儿园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教学不适应,幼儿心理健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由于老师和家长都没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常常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与幼儿园存在沟通障碍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需要相互配合,为幼儿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现阶段,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家庭对于幼儿园有一定的不信任,而幼儿园缺少及时向家长反馈相应问题的机会,这中间无疑出现了沟通链的断裂。家长在与幼儿园交流中,家长将关注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幼儿的生理情况上,如吃饭、睡觉、健康等,而对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家长与幼儿园的交流却极其匮乏。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很多体系还不完善。我国虽然已经正式规范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幼儿园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工作中。我国的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中,仍然缺乏理性的思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工作,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反思才能够慢慢成熟。因此,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然有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够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还是处于分离的状态,难以实现长效合作机制。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合作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正确健康的心理价值观,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家园合作并没有事项长期合作,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彩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善,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园合作环境,从而实现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发展目标。

(一)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增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首要任务,只有认识到了幼儿心理将健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家园合作。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一个幼儿园中得到普及。

(二)实现幼儿心理教育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实现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幼儿园需要定期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邀请幼儿的家长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家园合作,促进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建立家园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和家长都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了及时的了解不同儿童的心理情况,做出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建立家园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的记录儿童的心理状况。同时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的更新,确保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把握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在幼儿的心理成长阶段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四)建立儿童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及时关注,这就需要幼儿园建立儿童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在班级内进行心理测评,并且要求家长及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公正的实现儿童心理健康的测评,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进行相应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健康的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群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体系,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只有做到老师和家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需要持续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幼儿可以在家庭以及幼儿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秀峰 单位:吉林省长岭县三团乡三团中心校

第7篇

关键词:抚养;心理健康;隔代;家庭;幼儿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它是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呢?本研究就是为了解现代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从而制定一些指向性的措施。用事实告诉人们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儿的观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幼148名小班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为调查对象。(2)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调查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1.家庭抚养方式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采取过哪些方式、方法。3.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4)共发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1.家庭抚养方式的比较(表一)

由表一可见:大家庭抚养模式占的人数最多。隔代抚养第二,父母抚养最少。

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感受和行为 (表二)

由表二可见:⑴、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父辈比祖辈认识的人数要多得多 (2)在观察幼儿心理的感受上,由父辈教养的人数高于由祖辈教育的。(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上,父辈教养者明显高于祖辈教养者。

(2)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表三)

由表三可见: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与祖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相差无几;而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行为,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祖辈,这说明了:父辈与祖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即父辈的教育行为比较先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则差。

(3)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老人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一些日趋退化的特点,这个环境对于极富模仿力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补偿心态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倾向。老人在自己子女的抚养中出现的问题已感到无法弥补,于是在隔代的抚养中百依百顺,希望能把丢失的全“补”在隔代幼儿身上老人的封闭性心态,影响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另外接受了抚养幼儿的委托,老人害怕承担过失的责任,于是处处包办代替,形成了幼儿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低下2.大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三代同堂,父母与老人两代人抚养幼儿中的利弊得到了互补。其次,因为人多,家务事分着做,父母也有空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性格开朗了。由于见多识广,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加强了3.父母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在事业上忙碌,对幼儿的教育抚养缺乏的是时间,与幼儿沟通的交往少了,因此,各方面发展相对比大家庭的抚养方式略显差些。但父母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幼儿的性格、智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虽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然,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弊多利少。为引导家长采取正确抚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三、对策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维护,更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2)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情感教育。2.重视行为培养。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为包括:(1)引起注意,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2)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3)报复,孩子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4)自暴自弃。孩子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因此家庭对幼儿加强良好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孩子辩别行为的正确性。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 从而培养幼儿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3.重视“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成功教育”中,家长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 “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孩子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家长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的抚养方式,取得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未来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