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1:07:21
序论:在您撰写汉语言文学应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理解。阅读文章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但文学理解并非完全是对文学的阅读,文学阅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多时候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却很难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作品的内涵所在。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意境的分析,则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文学理解中,语言意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才能为文学理解提供更加轻松的基础。
其次体现在写作运用方面。汉语言文学的涉及领域很多,其中写作也是汉语言温煦的一部分。写作毫无疑问是与语言有关的文学,且对语言的组合要求非常高,有自己的格式规范和规律。在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达要到位外,语言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后,人们便会对汉语文章中的具体结构有所掌握。但仅仅掌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对恰当的写作意境进行营造。好的意境氛围,是好的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能够为文章作品增添更多的光彩。再次,还体现在语言规律上。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修养。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运用规律,汉语言也不例外。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和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虽然普通话在我国被规定为通用语言,但目前仍然很难在全国所有地方普及,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掌握普通话。南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仅仅通过语言是很难理解彼此的意思的,但如果在一定的语言意境中,则很容易便能明白彼此的意思。因此,语言语境还经常被应用在语言规律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第一,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考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企业进行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塑造学生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时代及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要求该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恰好满足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并通过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未来的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2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策略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若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包括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三大课程体系)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包括应用文体写作、新闻学基础等)的统一,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本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其次,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从本专业的独特性出发,笔者认为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培养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等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两方面;三是培养学生普通话的听说能力,从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方面掌握普通话与方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保障自己能够改变某些方言习惯,自由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四是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包括座谈会纪要、自荐书、调查报告等,并保证文字满足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格式标准、语句通顺等要求。2.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课程结构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学科,因此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多门课程进行优化,对于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课程优化过程中应当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与课时调整,从而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最终提升该专业的实际应用性。
2.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客观上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该专业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摆脱专业束缚,深度挖掘自身对某方面专业的理解与认识,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作为本专业的分支,通过教师的引导,若发现学生对这些有兴趣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的学习上。因此,也可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正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做到举一反三。
2.4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面对一张黑板、一本教科书与一盒粉笔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进行读、写、练,这种方式过于机械化,仅仅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最终难免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进行明确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简单来讲,应用性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获得学生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的硕果。具体来讲,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应当拓展的新校园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组织各种形式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走向职场奠定基础,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性;二是培育实习合作企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为工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未来职业方向,适应职业生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3结论
【关键词】汉语言 教学 素质教育
一、 汉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与弊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教育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特别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的人才。在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和专业结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教师当面授课为主,且讲授的内容大部分以考试内容为主。形成了教师上课写板书,学生记笔记、临考突击等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培养出起而行的人才。在此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利用在社会生生存和发展,难以较快的融入社会中去。
作为兴办较长的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汉语言都被认为是培养作家、语言学家及文艺家的摇篮。但是目前社会对作家、文学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已经能够满足目前大众的需求。我们大学就必须对汉语言的培养提出新的模式,以便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尝试着转变,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等专业,来应对现状。
二、提升汉语言应用性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首先,汉语言的应用性要满足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本质需要。目前全国的高校都已经执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就是将学科中的内容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其次,汉语言文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提高学科本质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研究为主要对象,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较高的实用力,这就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的特点。
从笔者来看,汉语言应用的提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另外,汉语言应用性提高具有较为优厚的实现条件。汉语言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值得考研的理论基础。
三、 汉语言应用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延续与继承具有优势的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建立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而是要基于原来的进行再整合及优化,使其适合实际要求,使思维方式互补与交流,融合。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础是整体性思维为,符合了现代系统整体的要求。现代教育系统应该是对系统要素充分分析的综合体,真正的学科综合。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的整体思想内涵,并克服其模糊性、封建性等不利因素,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系统。
(二) 教师开拓视野及加强社会性题材教育
我们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众多思想及知识不断地涌入而来,作为高校教师而言,不能仅仅抱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讲义不放。他们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需要及信息。我们要以参与者和改革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教学的改革和变化,通过眼看、耳听、触摸等感觉器官其感受时代的变化与新鲜的血液。对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味蕾,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不要让我们所授的课程远远落后于时代,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教师的加工,让学生接受较为先进的观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三)加强改革学科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加强汉语言的学科建设及学制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科目,注重汉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汉语言的实际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要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比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加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其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流利的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也要加强其训练,可以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在所行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总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与改进之处,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更新信息,做好探索与创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培养出来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岗前培训,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各行各业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要求。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学习;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类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语言类专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汉语言文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涵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我国拥有五千年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在这几千年中,语言一直是精髓。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传播我国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人文类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研究,更深层次的是对汉语词语、句法的研究。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可以极大地提高语言功底和写作表达能力、道德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口头表达、理性批判等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方法
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语言,从幼儿园起的各个学习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各个阶段选择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要想把汉语言文学学习好,那么也一定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而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重系统性学习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系统性,把每个模块系统化,找出相关联的地方和有区别的地方,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系统性学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像是字音、字形、词语等,尽量把基础打牢,不遗漏任何一个基础知识点。其次,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阅读。上课的时候要跟着老师的步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可以自己去检索相关的资料,也可以直接去问老师。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到的一些文学作品,课下有条件阅读的尽量去看一看,如果实在是没有条件就把这个作品的简介看一看,了解一下作品的内容。再次,自己及时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把自己积累的以及老师讲的都整合在一起,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保证各个部分之间的良好衔接。最后,及时复习老师课上讲过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步提升自己。
(二)结合实际
在学习中,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都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借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法,尝试去自己创作文学作品。例如在写作过程中,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借鉴他们对于场景和结构的描述,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自己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
(三)多阅读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文字和多种体裁、类别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较好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很好的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多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吸收他们优秀的观点和写作手法,并且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阅读对象,一是教材和老师要求的文学作品尽量去读,这类作品一般都很有特点,可以选择精读,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课外推荐读物,这类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吸收作品中好的写作和表现手法,确保能从中获取到有用的知识点。
(四)拒绝机械化学习
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都是“机械化”学习。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深入了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模式。建议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学习汉语言文学,把知识点按照从难到易的方式排序,先学习简单的基础,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把基础打牢了再去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好层次,由易到难。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在作品中不仅仅要学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更要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如果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和体会到的社会人生百态和历史人文景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在社会中交流思考的能力,具体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判断事情的对错。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好的判断。各个行业都需要这种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就可以从问题的出发点思考,纵览全局去考虑问题。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式,政治、历史、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文学作品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好教材。
(二)写作和表达能力
不论何种专业,都需要表达,都需要阐述问题,进行交流。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资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就是中文和文学,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古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修辞、字音字形、语法、词汇等。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要注重比较和分析,在朗读和背诵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案例:以柳宗元《江雪》为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就在江边看着老渔翁,甚至能够感受到那咄咄逼人的寒气。这首诗的结构也非常巧妙,以“江雪”为题,但是直到最后才点题,开始的时候作者先写千山中的静谧,没有一个行人,随后笔锋一转,顺势推出在江中独自垂钓的渔翁,直到结尾才点题,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修辞手法,古人常常把这种手法和意境结合起来,使作品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留意这种手法,分析一下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引出的修辞。比较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深刻体会这个作者的写作手法,考虑自己能不能借鉴这种修辞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五、现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听老师讲解相关内容,老师教会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养成审美的能力。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但当老师和自己的见解不一致时一定要提出来,和老师进行探讨。
案例:以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创新思想。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有着重要的创新思想。小说名字就体现出了一种创新,因为《阿 Q 正传》这个名字不符合中国传记文学体例。传统的传记文学都是先从主人公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写起,而鲁迅先生则从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开始写,这就是一种创新。从传主的身份来看,阿 Q 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更不是王侯将相,而是一位打工的人,为这种人写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创新。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古代为某个人写人物传记的时候,里面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平生获得的荣誉和功德,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而鲁迅笔下的阿 Q 却是一个欺负弱小者,赌博、酗酒,还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鲁迅先生把难登大雅之堂的阿 Q 搬到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远的一笔。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不同以往的创新,不要囿于以往的写作思路,大胆创新,勇敢写作。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要勤加思考和总结经验,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课程改革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做出适当的完善和调整,旨在培养更多专业复合型人才,让其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更好地胜任各方面工作的需求。相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中,相关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很多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体现了实用性方面的漏洞和不足。在社会用人需求和标准不断提高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本专业的综合教学实力呢?本文提出了一些问题的思考。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思路
第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工作的推进落实,是提高整个教学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同时也是积极落实好相关应用性的改革,让整个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应用性教学的相关需求。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关注于体系性和整体的学术性特点,在应用性要求不断被强调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关注于能力的方面,因此,整个专业体系的发展应该逐步凸显出专业能力培养的效能。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可以将平台化与模块化的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在实现对人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上,要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进和调整,通过合理创新,对于专业特征进行全面的体现,围绕能力培养的需求,就多方面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让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全面。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要做好基础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课程内容的精髓进行不断的提炼,真正地凸显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通过合理的取舍,让教学内容中的写作、文学、语言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得到合理安排,并且结合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以丰富的载体形式,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要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规律,结合多方面教学线索的融入,让学生的审美、艺术欣赏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另外,教师也要深入到市场调研当中,就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地了解,并针对具体的社会需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和调整。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新教学思路的优势进行全面地发挥和体现,真正地为提高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应用性提供保障。第二,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调整的过程,更是教学主体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进行明确,并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课程内容也要进行不断地丰富,提高对学生语言运用规则与效率的影响,通过积极改进,提高学生对写作规律与方法的理解,并通过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为日后的实践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并且就业岗位与行业相对动态化,很多毕业生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工作。而在不同的工作中,其自身专业能力和一些协调、沟通、创新、组织、策划等能力也是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在课程内容整合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训内容,真正的让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成长。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来进行制定,并且做好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分配和制定。通过阶段性内容的分配与整合,让学生逐渐地掌握多种技能,并且在锻炼中逐渐树立良好的信心。实训内容的整合是当前课程体系构建中所必须重视的一环内容,同时也是应用性培养下所应该重点把控的一个环节。第三,加强师资改进的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是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对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来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关理论来解决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写作和语言能力,达到相关行业的职务要求。但是,很多学校目前的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很难支撑相关专业改革的需求。针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相关需求,教师本身虽然具备足够的学历资格,但是相关社会实践经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很难对当前应用性教学模式提供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各项教学工作和目标思路推进落实的瓶颈之一。在相关专业改革中,双师型教学是一项新的改造理念。教师自身要对于观念进行转变,并且认识到专业改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地适应改革工作的相关需求。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地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也要积极地与用人单位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就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改进,真正地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相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实际的择业就业方面,如果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脱节,应用性自然就不高。因此,学校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方面,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在学生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内容,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并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大众化教育不断发展和推行的今天,在相关专业教学中,要打造应用性较强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策略,构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才能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李秀茹.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