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8:13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教育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每位班主任应在实践中探讨的重要课题。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尤其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更是千资百态、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心理素质培养落实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之前,虽然对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粗略的印象,但具体到每个人,却依旧是一个未知数。为此,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前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介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家访、日记等形式,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保持大量的接触,并通过个案记录卡、班主任日志等形式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后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是对学生去灌输思想、批评或训斥,而是以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着力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与烦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近乎朋友的亲密关系。在轻松、愉快、融洽的气氛中,教师只是耐心倾听、理解学生的叙述,不作判断,不下定论;只是根据情况,从认知、情感、行为等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供学生采纳的建议,使学生在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后,分析、认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成为学生真正的知心朋友,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
课下,班主任与学生一块儿打打球、做做游戏,空闲时便与学生谈心、说笑,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不再设防。不少学生会从观望、尝试到与班主任接触、甚至下课时主动到办公室请老师与他们一起玩。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同学们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了,师生间不再有隔阂和距离,只有一种相互信赖、平等的朋友式关系。
(二)设立“悄悄话”与谈心制度
为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每周进行自我评价的周记里开设“悄悄话”小栏目,作为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一个小窗口。学生所谈的“悄悄话”,老师将为其严守秘密,学生在“悄悄话”里所谈的内容老师不加评价,不下结论,只希望学生将心中事一吐为快。结果此举一出大受学生的欢迎,“悄悄话”中的内容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忧患和困惑。针对学生反映的种种情况,班主任要及时采取解决办法:一是对于简单明了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会课上逐一解答。二是对于那些小篇幅可以解决的问题采取书面形式在周记里做认真的回答。三是对于问题较多较复杂的学生采取谈心的方式,在短期内给予解决。“悄悄话”开设至今,它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喜、怒、忧、惧均毫无保留地向班主任――他们永远的朋友倾诉,班主任也能从中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成功之路。
三、引导学生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体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影响。小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但由于儿童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又决定着儿童容易产生愤怒、焦虑、恐惧、失望、急噪等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实效产生一定的负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或“冷处理”,或“热加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积极、奋发向上的良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影响学习实效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二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自信心,对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新学期一开始,我便在班级开展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挤出一定的时间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问题,从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对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五、增强耐挫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
1.办好家长学校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家长。要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思想。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防微杜渐,防范未然,把学生的各种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自身条件的制约,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应该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学校舍得投资,翻建校舍,绿化、美化校园,坚持做到窗明几净,整洁有序,给人以洁静美;走廊、教室张贴名人字画,各种展览,给人以激励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陶冶美好的情操,以优化心理。为了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首先注意校风建设,我们提出了树立“文明好学、求实进取”八字校风;其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建立互敬互爱的同学关系;再次,开办家长学校,沟通学校、家庭、社区联系,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全方位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氛围。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俗话说得好“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教好身心健康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但当前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心里培训确实不敢恭维,而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对现状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老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老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4.开设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办心理讲座,传授一些心理知识,提供一些心理保健、心理矫治方面的技巧,引导学生自我保健。比如:我们在各年级分别开设“祝你走向新生活”、“做新生活的小主人”、“长大的喜悦”、“正确面对挫折”等讲座。这些讲座既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实际,又注意到年龄特征,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起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还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5.加强学科渗透
我们要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条重要途径,要求各科教师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心里动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尤其加强学习心理的指导。如社会课教师利用学校的特点,开展社会调查、互评互比等活动,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则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还利用周记。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用评语与学生交心,或指点迷津,或提供方法;数学、自科学等科教师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而且要十分注重渗透的自然与和谐。
6.进行心理训练
同各科知识的学习一样,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养成。据此,我们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比如,针对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拉练训练,让学生步行五公里,以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此外,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心理基础,我们还通过各种竞赛、表演等活动,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
产生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来自家庭方面的,有来自社会方面的,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就学校方面而言,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
1.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至高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学生稍有不如意之处,便严加训斥,甚至小题大作,过分渲染,即使产生了误会,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学生没有申辩的机会和理由,总认为老师讲的,“对的要执行,错的也要执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样,使学生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久而久之,学生心理渐渐变得不甚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学生之间发生了摩擦,校方因故处理不公,也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
3.学校缺乏管理,对学生中“黑”吃“红”现象毫无察觉,或校方迫于社会某些压力,对此充耳不闻,或装聋卖哑,抑或事发后为掩人耳目,轻描淡写,走个过场,这样,最易引起部分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据调查与了解,我认为中学生心理产生障碍的原因如下:第一,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对子女过于溺爱与纵容,或对子女打骂与冷落,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第二,学校方面,个别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对,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第三,社会方面,社会不良信息的引诱、腐蚀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上述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教育者方面
(一)父母应该做到关爱子女。不要为了赚钱而冷落子女,也不要大事小事就拿他们当出气筒,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摇篮。另外,少给孩子施加压力。父母应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不要强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二)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讲讽刺性的话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疏导,并适当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点赞美、鼓励学生。
2.在学习上适当减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萝卜白菜一刀切”;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
(三)及时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挫折。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用平常心冷静面对困难、挫折,只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相信有朝一日就会取得成功。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朋友关系等。多交良师益友,不交损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就会多姿多彩。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尽量扬长避短。班主任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二、学生方面
(一)加强意志锻炼,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要让学生克服脆弱心理,首先要注意他们意志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严格的、恰如其分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磨炼。同时,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正确引导,适当表扬,是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每次的成功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自然得到了锻炼。
胆怯心理往往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多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因此总表现出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郁郁寡欢,上课时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观点正确也不敢与人争辩。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寻找成绩差的原因。同时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加强协作,克服好胜和嫉妒心理。好胜心可以使人努力,拼搏向上,但是当努力失败后,好胜心可能就会演变成为嫉妒心。嫉妒心会使人经常抱怨别人,有时甚至会千方白计地攻击对方。产生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强烈的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誉观。要求学生树立荣誉感,意识到荣誉是次要的,它仅仅只是对取得的成绩或某方面特长的一种暂时肯定,并不代表着永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是排除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学生协作的机会。如:分组比赛、分角色朗读,体育活动中的分组游戏,等等。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好胜心和嫉妒心的危害,从而自觉地克服嫉妒心理。
三、培养中小学生心理技能的主要途径
(一)教师认真备课,结合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二)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耐挫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资源教育学生,营造融洽愉快、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鼓励中学生在尝试学习和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整合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耐挫能力。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挫折磨炼活动,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受挫后应采取的积极行为技能,提高耐挫力。
(四)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相结合。同时,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也可通过组织有关思想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让中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基本知识,强化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校园文化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在这期间,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让不良情绪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其实,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家庭原因,有的学生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在最需要精神营养的时期就遇到人生的冰霜,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生命带来的打击,年纪轻轻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有的学生家庭拮据,常年为经济愁眉不展,有的学生因父母丧失劳动力而无法供养家庭,全家举债维持生活。在这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怎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呢?虽然有的农村学生家境相对宽裕一些,但由于常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思想落伍,思维单纯,当与城市纷繁复杂的思想相碰撞时,难免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
其次是社会原因。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从小开始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处处在竞争,时时在竞争。题海战术,彻夜复习准备考试,以分数竞争,以学习好坏论英雄,使学生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回到家后父母又无法理解他们的苦衷,久而久之,他们便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来到大学,一下子进入到新奇陌生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那么大学校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部分。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等,而物质文化则包括教育设备设施及教学生活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指的是高尚的道德与精神塑造,利用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和感化。如我们在校园看到的活动,如围棋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乐队演奏、书法比赛、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为开展学校的第二课堂起到了很有效的烘托作用,让学生在上课之余,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可谓好处多多,同时也让校园处在文明的氛围之中。有的同学通过这四年在学校的业余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那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根据以上这些校园文化的特点,大学生应该按照时展要求适时地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呢?首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退缩而要从容面对,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持迎着问题而上,遇事不退缩而勇敢面对的态度,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大学生前进的步伐。再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有名人成长录,还有名人奋斗历史,这些都是同学们成长的动力和不竭的精神养料,促使并激励同学们茁壮成长。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水平。同学们还可以记录下书中精彩部分,反复回味,收益无穷。如有可能记忆朗读名篇名段,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收获。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社会活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很快,如果不适应难免就会被淘汰,所以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非常有必要。在业余时间可以做做家教,或到餐厅打工,清扫校园等,这些工作不仅仅能使同学们感到劳动的乐趣,还能帮其缓解学习压力和减轻家里负担。社会是一座大学堂,学生可以在其中锻炼并学会适应。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还应该学会与同学之间的思想沟通,这是一条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同学们之间难免产生摩擦或矛盾。如有一个班的两个同学因为占座位问题发生口角,长时间不说话,互相之间很仇视,影响了班集体的团结。班长为了缓和这两个同学的矛盾,把她们叫在一起谈心,其实她们之间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最终消除了误会。还有两个同学因为打饭排队而闹起了矛盾,虽不在同一个宿舍,但见了面也是绕着走,如同陌生人。辅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担当起了桥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化解她们心头的矛盾,最后双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结在两人心中长时间的冰融化了,从此两个人渐渐接近,最后成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想起当初这是多大的变化,老师看到这一切也喜在心里。可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了解可以化解矛盾,其实这也是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有效的解决内心矛盾与冲突的手段,难怪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来化解冲突,矛盾是通过协商可以解决的。
体育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运动,身体可以处于最佳的状态,经常运动还可以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用一种宽容的姿态面对各种问题,时间久了还会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心理保持在一种健康的水平。所以从大学时代起,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现在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嚼口香糖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健康习惯,通过咀嚼,带动全身的运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人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美好的回忆,一种幸福的体验,它引起的兴奋能带来心理愉悦的享受,让心灵感受到美好的存在。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咨询心理医生,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心理选修课,有的还开设了心理门诊,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得到专业的帮助。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真正收到效果,而从年轻时代保持下来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大学生都应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关键词:提高;高中数学;学习;心理素质
同学们要学好高中数学,首先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丧失学习的信心,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不仅在数学学习上对同学们有帮助,对我们其它科目的学习还有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要心理特点
同学们在高中阶段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在数学学习上也是有所体现,基本上很多同学在小学和初中都是走读,到了高中后就会接触住校生活,家长不在身边,学生会觉得有所放松,班主任要管的学生太多,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顾及到,同学们的叛逆心理相对来说会比较重。这种心理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情绪上会比较丰富,智力水平也比较高,可以说高中阶段是我们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由成绩反应出来的,学生学习有好有差,数学成绩更是可以将我们总成绩的差距拉大,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能不会像小学时那么好学、好问,所以导致越学、不懂的越多,但是只要其确定了目标,就会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自我意识也会增加,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影响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同学们之所以在学习数学时心理素质不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看着别的学生数学学的那么好,自己却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心理经常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加上自己也没有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非常迷茫,导致对数学产生畏惧,却又要天天接触,长此以往,心理素质自然会降低;第二,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多同学在进校时对学习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和期望,特别是数学,不管是对于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目,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会非常努力,不过事实上,还是会存在一些学习数学非常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有勤快的做练习,但是每次考试的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对这部分同学来说,心理阴霾会更为严重,付出却没有回报,对数学学习越来越失望,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影响学习其它科目的心情。
三、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心理素质的措施
高中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教师和同学是其在学校唯一的依靠,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竞争,但是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形成共同进步的理念,教师应该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议数学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一味的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去授课,要考虑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每次考试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找出自己的弱点,同学之间相互进行分析与探讨,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面对影响在学习数学时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因素,不管是自己还是教师都要高度引起重视,特别是教师,因为学生本身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只能依靠教师和身边的同学去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当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或者是周围的同学请教,不能让他们把疑惑积累得越来越多,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还会大大降低教师讲课的效率。此外,数学教师应该要构建高效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培养自身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他们一味的做题,沦落到题海战术中。数学是需要靠脑袋去思考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正确引导他们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之答案,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学生上就会有所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就能克服更大的困难,心理素质自然会随之增强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同学们要对其做出正确认识,出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谈,把自己的问题告诉老师,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数学水平,增加心理素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认输,勇于迎接挑战。同样,建议教师也要履行自己的教学义务,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其心理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邹丽嫦.积极心理暗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大学,2013(05)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一、课前精文导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熏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侵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书让学生来读片段。为了能使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时常给他们阅读《读者》、《青年文摘》、《中学语文报》等刊物上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共同阅读讨论,让学生的思想与时代同步,而且,在好的文章的激励下,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对待挫折的态度、身为学生肩负的职责。在我的带动之下,学生们也善于去订阅好的刊物、读到好文章之后,也踊跃地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阅读中的收获给每一个人带来了知识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二、课堂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德智识全面发展
所谓德智识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品德教育、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促进和提高。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角色定位,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一是营造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积累知识,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也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如何轻松自然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时,可以先讲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近了老师。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通过课堂情景再现教育,引导反思。在有些课文中,可通过搞好角色定位和情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主人公、观众等角色,模拟生活情景,促进情景再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现状,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波动,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及时补救、解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总结提练,促进学生共鸣。用精彩的结束语做课文点评,归纳提练,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
三、强化思想和情感渗透,加强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培养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疙瘩,心头肉,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课堂上,在讲解分析文章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有时候,也让学生来自我点评,谈出自己在学习文章之后的感想。使学生认识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沟通和调节学生心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