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13:19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基于新媒体环境的“O2O”闭环模式的概念
“O2O”即Online To Offline,“O2O”闭环就指要实现两个O之间的对接和循环,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的新概念。一次“O2O”模式的交易是指线上的营销、宣传和推广最终将客流引到线下去消费体验,实现交易,但是这样还没有做到闭环,要做到闭环,就要从线下再返回线上去。线下的用户消费体验的反馈、线下用户引到线上交流、线上体验等行为这才是实现了闭环,就是说从线上到线下,然后又回到线上。
“O2O”模式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当然,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对我们利用“O2O”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海量互联网信息的选取、线上线下的互联、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等。
二、新媒体环境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化等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任度大为增强,极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具有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自主选择浏览不同层次图文并茂的资料,在主动探索和感受视听内容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资讯”处于一种无障碍状态,信息的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信息获取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糟粕文化借机利用新媒体途径大肆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深受新媒体环境影响,重视虚拟空间沟通,容易引发部分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环境下交互平台的拓展以及学生意见的“碎片化”表达,使网络监控舆情和预测面临空前挑战。
三、基于“O2O”闭环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on line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on line环境下(就是计算机在线、联机、在网上、互联网上的意思)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高校、政府等有关机构应建立相应的专家队伍,经常性的关注网络热点事件,掌握网络舆论导向,并积极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去,传播积极的思想。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基于互联网环境,建立遵循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大学生网民参与思想交流互动,使主题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据地”。
(3)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依赖传统的说教和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只依赖高校自己的教育阵地。而要在此基础上动员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教师参与到一线工作中。在热点事件、主题教育等活动中要积极拓展工作阵地,例如天涯、知乎、微信、微博等。要确保在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上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线。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进行配合,齐抓共管,不可一蹴而就。传统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必要性,但是我们要在结合互联网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开展“O2O”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通过线下与传统思政教育活动如开展班会、演讲、寻找身边的榜样为基础,以线上微信微博、头条号、QQ公众号等为主要媒介,寓教于乐为主要形式构建“O2O”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目标,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2、off line 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off line ,即离线)在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结合教育主题开展线下宣传。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教育主题和工作实际开展好线下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要结合时事热点、突然事件、网络舆情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做好线上讨论交流的同时,在线下实际工作当中采取宣讲活动、报告会、交流学习会、思政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和传播,从而达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读、研、写、演”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24-04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追求趋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心理承受力较低,价值取向物质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矛盾冲突比较激烈;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因为就业困难而产生的矛盾、失落心理凸显;互联网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封闭性加大人们之间感情隔阂,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有些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乃至国家大局意识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相对滞后,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存在片面的社会或国家至上的价值定位,忽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淡化大学生主体性和心理特征,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导致教育目的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法、途径缺乏有效的变革,教育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保证监督措施不力。面对大学生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特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和成长规律入手,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变革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重教书轻育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知识性较强,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使得部分教师或学生都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讲课时只讲考试内容或在临考前复习点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价而降低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前背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都是知识性和经验性的,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加之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授课以讲授知识为主,考试也以基本知识的记忆为主,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即使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也是为技术而技术。因此,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只有知识和有技术,没有思想,那么最终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三)课程教学教师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各自为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相应的综合能力。因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没有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是追求自身的高学历高职称。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爱岗敬业精神,很难成为学生的表率,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教学以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教学;管理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从而形成两个阵地两张皮,各自为政。负责教学的教师容易忽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与学生交流不多。如果学生纪律差,旷课迟到,他们认为是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做好,而对学生学得如何,则以考试成绩为准,只教书不育人。负责管理的人员则手段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盯住学生是否旷课迟到、是否参加集体活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只要学生不出任何违纪问题即可,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则认为是教学的教师没有把课上好,学生不愿意去听。
二、“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使得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以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方式引发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手机上网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原先“电脑一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20岁~29岁的年轻人群。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并呈现出高速率的增长态势。追求技术的革新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4G手机媒体的引领者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并习惯于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浏览网站、收发邮件、交流信息和游戏娱乐,他们也是微信、微博等APP的主要用户。然而,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互联网世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部分情况下指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大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终端对他们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低俗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已经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移动终端载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迫在眉睫。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乃大势所趋。首先,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4G背景下的以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具有信息丰富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移动终端能够承载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其次,4G背景下的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最后,4G背景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普及性和信息阅读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接受思政教育的调查分析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现状,及其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问卷调查,对两所学校近200名学生的样本进行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于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情况调查;后半部分是对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接受度的调查。前半部分基本以闭合式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在调查使用频率、活动频率等题目上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①:经常、一般、偶尔、很少、从不。后半部分除了部分李克特5级量表选题,还增加了一些多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选题,并加入基本资料题目。
基于学生的多样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校园随机采访式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样本159份,绝大多数样本以本科生为主(98.11%),比较符合本调查的对象范围。样本中也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外语类等学科。基于两所学校的性质,文科类学生相对占比较大,占到55.97%,来自城市的学生也相对较多,其中大城市占到30.19%,中小城市占到50.31%。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较更符合文科专业、来自城市,有一定的移动终端购买能力的学生。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整理分析②,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前三位为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并且普遍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黏性”较高;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最频繁进行的活动仍然以社交、娱乐为主。浏览新闻、获取学习资讯发展势头也很迅猛。因此,基于移动终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要注重“交互性”“娱乐性”和“有用信息量”。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讨论、辅导员辅导等交互性活动较多,参与接受信息、思政主题的校园活动较少,发展非常不足,可发展空间很大;大多数学生对于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不了解,认为其只能用于辅助作用,但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呈积极和可接受态度;大多数学生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政文化教育活动。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重点就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策略。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不断增多,尤其是教育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关注更加明显,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运用“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难题。本文将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解释,并且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经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沟通和意见交流,对学习的资源共同分享,对学习的任务会共同完成,学习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学习共同体”。其中助学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和学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具有组织目的性、组织系统性和组织适应性等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本质性的特征,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的特点。
二、“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为了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提高思修成绩和思政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共同体”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加之大学校园自由的学习环境,因此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这些问题在学习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上课不做课堂笔记,为了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监督学生学习,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锻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开展课堂交流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讨论活动,比如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讨论。这样做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增加“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机会,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上应该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当学生在说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时,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所说的答案的来源,分析学生的想法是其自己思考之后得出来的,还是用手机百度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时候,提问的方式要恰当,不能提一些非常苛刻的问题,这样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打击学生自尊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就是为了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四)增加课堂评价环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单一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堂评价的环节。“学习共同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对该学生的表现和回答内容做出相应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对学生欠缺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从而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学习共同体”,起到了改革教学模式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枯燥,培养了学生勤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共同体”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为自身带来的成就感。但是,“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思政教师去反思和总结。对“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运用,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长期探索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多参加相关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秀婷.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2-6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如今的“90后”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已经完全成为了主体,是高校生源中最具有年轻活力的主力军。而这些“90后”大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与时代不同,其中基本上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从此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冲击与难度[1]。因此,高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实际的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制定出想应的解决措施。
1.“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未来国家杰出的接班人。然而,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发现了很多问题。“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主义特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适应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教育效果大不如从前。比如很多的大学生并没有认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只是为了不挂科才硬着头皮去学习,或者是将其当成毕业后找工作的一个附加条件,要么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太枯燥乏味,甚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出反感的情绪,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以在高校“90后”大学生中进行开展。还有就是部分高校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过于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生源,学生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量,同时难度也在增加,这势必会出现教育管理方式的单一化,难以突破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创新等。
2.解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策略
2.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今的“90后”是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思想和观念与之前的学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所以,要以大学生实际的需求为指导,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此才能从本质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的目的。要明白,如今很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装酷,扮深沉,让别人以为他们很成熟一样,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假象,他们并不是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自信与成熟。因此,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并且高校也不能完全固守成规,要能够与时俱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教育中,通过网络时代的便利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实践中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眼界。
2.2加入人文关怀,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稳定的。可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缺乏相关的经验与实践锻炼,这让他们非常的矛盾,对大学生活产生心理倦怠,也很容易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将人文关怀注入其中。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正确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承认“90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2.3借助校园网络,丰富“90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科技也在快速发展中,网络时代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互联网的魅力让“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流连忘返,各种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上每个大学生都人手一部,上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也应转向于互联网。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媒体和手机载体的强大功能,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并借着这个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高校应借用网络传播功能向大学生传播积极的、带有正能量的信息,运用的思想文化来丰富高校网络文化,达到全面实现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双向结合的教育目的。还有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自建学校网络平台,比如人人网、微信公众号、QQ群等,如此就可以吸引众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并且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观察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的方向,对此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要立即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90后大学生辨别是非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最终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结束语
“90后”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增加了难度。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高校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到这一点,需改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关怀,才能明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总之,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各大教育院校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与研究探索,并将“90后”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建议
一、微信的产生、发展背景及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开始支持WIFI功能。与此同时,IOS、安卓等系统的出现也改变了用户的操作习惯,使得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触屏模式。对此,传统的操作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推出了触屏系统。在这种大环境下,基于触屏系统的很多软件就应运而生了,微信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软件,该软件使得传统通信与互联网通信合二为一,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微信用户的人数已经突破4亿,且使用频率大幅提高----仅2013年春节拜年微信就发出了26亿条。同时,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功能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免费移动短信已经发展到了语音对讲、图片分享、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漂流瓶和二维码等功能,特别是在最新的微信5.0版本中,除了功能和用户体验上的改善,还整合了腾讯多项产品,成为了腾讯移动互联网的总入口。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研究表明,86%的9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其次才是笔记本电脑(79%)和台式机电脑(40%)。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手机在网上“生存”的。而微信之所以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用户最青睐的手机软件之一,除了成本低及相应的推广能力等因素外,其强大的应用功能或许才是关键所在。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微信的对讲功能,可以免费和家人、朋友聊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的则对漂流瓶情有独钟,因为这样可以认识一些陌生人,扩大交际圈;而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微信看世事新闻,了解最新消息,并可以分享给朋友们;有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信的二维码扫描功能进行相关信息查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微信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微信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人员。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微信的普遍使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其能力的挑战。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除了必须具备传统上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之外,还须具备基本的移动通信技术素质,比如熟练使用微信的能力。只有这样,主体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发展情况,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对应。微信对他们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能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微信产生严重依赖。例如微信的搜索功能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其产生语音搜索依赖,微信的可以随时随地沟通的功能可能会使得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没有节度的使用微信等。二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微信的过度使用可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感变得难以分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思考能力。三是可能会使得大学生接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因为微信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并且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部分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可能就会接受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作用到客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式方法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和客体产生联系并相互作用,其本质属性是中介性。微信对于介体的挑战主要源于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保持协调一致,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结合微信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语音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多种形式将教育工作的内容传达至广大学生,相关研究报告也已经证明,这种方式在很多高校已经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利用微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结合上述情况和挑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利用好微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难得机遇,迅速进行“微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1、建议将微信作为重要工具尽快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笔者认为,鉴于当代大学生“无人不微信”的现实状况,应将微信作为重要
工具尽快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可以建立以各系、各班、各部门、各支部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主体利用微信进行信息的传送、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二是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校园APP,将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语音、视频等进行呈现;三是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置于微信公众平台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建议打造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达到专业水准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
笔者建议,尽快打造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达到专业水准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这样一支专业团队能在微信“支离破碎”的语言中发觉有效信息,并分析出潜在的问题或困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其次,该团队可以通过微信的LBS功能挖掘数据,并根据学生常去的地方分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开展相应的互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该团队作为专业团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专业解答,还可通过平台组织专业讨论,使得学生们信服,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