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2 16:31:26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包容性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93-03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反思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我国农业发展既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又具备了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先行者的条件。解决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是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

一、经济包容性增长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机械化为基本特征,以机械化操作、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投入实现农产品产量及利润最大化。从现实来看,农业现代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所需产品的供给问题,但其始终无法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等问题,对农田肆意、无规划的开垦更是使得土地植被破坏、地表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达1.65万亿元(按照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6万亿元计算),而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陈雷,2012)。此外,大量使用于农业耕作、施肥、灌溉、收获、加工以及杀虫等石油制品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类安全健康问题受到威胁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最少的劳动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正是这种不尊重生物发展规律而过于依赖化学肥料作用的耕作方式使得农业生产陷入了“高产低质”的窘境,给人类的安全健康问题带来了巨大隐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基于大量化学肥料使用生产出来的食物虽然保持甚至优化了其原有的外形,但由于缺乏土壤固有的元素,其生产出来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品质有所降低,营养价值与依靠生物化、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生产的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通过改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就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担忧。

(三)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我们不否认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由大量机械化使用于农业生产派生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如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导致农村成为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空心村”,产生了部分农村土地被荒废、水利设施无人管理、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拥挤、交通堵塞、农村子女在城市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如何发挥农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以缓解上述问题的恶化应该成为未来时期农业发展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转型方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概念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包容社会各个方面、层次、角度的平衡、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在促进并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陶蕾幅、路日亮,2012)。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涵盖了包容、平等、共享、均衡发展、兼收并蓄等多项内容,它侧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并重、人们平等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并分享其成果、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从实质而言,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已经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二)后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农业比较而言的,它建立在伦理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追求当前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后代实现需要能力的保护,其主要通过加强对知识和太阳能的利用来取代对物质的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环境损失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现代农业的实现必须遵循均等和尊重的规则。一是农村与城市的服务均等化。重点是要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由农村承担起对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尊重农业。其一尊重土地的潜力。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其再生能力为度,对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高效利用,生物圈内所产生的废物量必须限制在生物区域的消解能力范围之内。其二尊重科学的农业方法。太阳能是农业基本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的能转换成养料的能是农业生产所需能料的基础,也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燃料、化肥和杀虫剂等矿物能对农业生产虽然具有价廉、好用和速效等特点,但其带来的负面外部性问题所产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效用。可见,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相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经济衽会包容性增长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向后现代农业转型,而发展后现代农业也是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离开后现代农业的支撑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下的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容性增长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而这落实到农业中就是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促进农业实现

包容性增长的首要问题,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首先,要重新认识土地的潜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其不可再生性和高度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高效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任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顾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而对土地进行肆意掠夺、开采或者依赖石油制品,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和难以为继的。事实上,种植草皮、林木等就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并非完全将土地用于农作物的耕种。那些认为无人耕种的土地就是浪费,应通过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使土地尽可能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认知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与此同时。土地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地在土地承载范围内进行放牧、开采都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害。第二,用优化的制度安排引导和鼓励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物群体、生态结构和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程度,任何违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及破坏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必将给农业发展带来隐患。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为基础,发挥政策制度的功能,通过增加产生负外部性的农业生产成本和补偿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的方式保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予以推广。其一,完善“农用化学品”征税办法,提高负外部性生产行为成本。重点是提高化肥、杀虫剂、剧毒农药和农用薄膜等产品的税率,通过提高此类农用化学品的价格促使农业生产者转向使用对环境不污染或者污染较小的产品。事实上,奥地利、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对农用化肥和杀虫剂征税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二,鼓励和补偿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物种植,除了在科学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污染处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予以技术指导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绿色农产品的补助政策,理顺和拓宽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保证价格稳定,促进生态、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收。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

在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粮食产品的供给上,还应体现在扩大就业与民生改善的实现上,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分享其成果。其中关键是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收与充分就业的相互统一。第一,改变现行的农民组织化方式。的实施,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在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分散、无组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实现,同时也导致了“各自为战”的农民的话语权在高度组织化、形成价格联盟甚至操纵市场价格的市场主体面前逐步弱化,农民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另一个事实就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少地区的农田和耕地已经处于无人管理、被荒废的状态,农民进城买粮的现象已经不足以为奇,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农民组织化分散的局面,在征得农户同意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或者村委牵头,对所属土地特别是山地进行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资源禀赋、市场导向等进行农业生产,解决后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无规划、资源分散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实现和增强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障力。第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后现代农业应在立足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收和扩大就业为原则,以动物养殖、植物种植、产品加工为核心,构建以种养业带动加工及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综合农业体系和农工贸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以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和壮大一批极富特色、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品牌突出的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第三,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就业和民生改善的因素。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也是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等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企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拓宽农业就业渠道,扩容和提升农业就业功能。实际上,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同时会改善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改善农村劳动者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力量。

(三)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自由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涵。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事实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村“空心村”与城市就业难、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等相对立的矛盾。从表面上看,这是由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引起的,但更深层次的根源应该是由城市高度发展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形成的农村劳动者想参与分享教育、医疗服务成果的驱动力的使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农业的发展也根本上离不开人的发展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事实上,农业产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解决了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就业问题,增强其就业能力、扩大其就业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及水平,那么很多农村劳动力也将会选择留在农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又可以缓解由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现实也已经表明,随着城市就业难、发展机会不平等、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回家创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加强农村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让农业在促进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和空间。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要有将城市的部分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流的思维,虽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尚存许多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在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和制度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劳动者农业种植、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农业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农村教育中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强化对农业劳动者的项目指导和培训。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对农业生产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信贷与投资、政策法规等知识都应成为其培训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农业生产者所从事农业生产的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对其培训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但不应缩小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必须保证更多农业人员得到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宇,李丽.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农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9-52.

[2]汤勇,窦营,赵阿勇.世界农作制度创新与后现代农业之路[J].世界农业,2010,(7):25-28.

第2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3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思路;模式;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2] 刘振华.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19):63-64.

第5篇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天津市农业局.2005-08-29.

第6篇

关键词: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推广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国家经济产业的规划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结构体系逐步优化,农业信息系统信息整合水平高,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化、科学化推进。

1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的优势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迈进了新的发展领域。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一体化管理,农业播种,治理,收获以及销售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走向新的发展趋势;其农业智能化经济发展结构化发展结构的完善,能够引导现代农业发展与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完善发展领域的对接,从而逐步引导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系统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系统相互适应,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结构体系的综合探索,优化现代经济发展结构,推进现代经济发展。

2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的应用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建立信息交流和完善对接,结合现代农业中应用的主要智能化系统结构,对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实施技术分析。

2.1农业信息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新趋势。智能化系统应用计算机平台,建立农业发展的信息智能化发展模式,逐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结构的综合完善新平台。例如: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现代农业管理中,农业种植、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信息通过智能化平台的应用,一体化完成,农民通过计算机,手机客户端能够及时接收农业发展政策,农产品销售信息等,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智能化系统中多种信息平台的综合应用,以云计算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云计算在农业信息服务中不仅可以保障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综合应用,同样也可以实现现代信息的存储与计算,云计算依托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数据整合-数据应用,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信息资源体系,保障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在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新型智能化信息网络平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保障。

2.2网络服务平台的开发

我国农业发展在新时期逐步实现农业发展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综合对接,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满足了这一农业发展的细需求,实现网络服务下平台的综合开发,建立现代农业发展资源共享平台下。例如现代农业信息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手机客户端平台两种形式。农民可以应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社会金融、农业种植、农业销售市场信息虚拟化管理,从而逐步优化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信息整合,为农民提供提供一手的农业发展信息,为农民经济增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经济发展信息保障。网络服务平台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广,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时俱进。

2.3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业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源于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一方面,智能化系统在现代整体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整合,推进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信息审核与来源的真实性。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为我国农民的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实行辅助鉴定,弥补了现代农村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建立信息保护系统,可以依旧农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种植开发信息指导,为辅助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第7篇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国农业亟需整合现有产业基础、重塑现代农业文明、优化劳动力资源,立新时代农业发展“天人合一(20版)”之“灵魂”,依托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双核驱动,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中国味道”拥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农业,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全球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农业新使命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使命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占据多重不当优势情势下,依托优良的农业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的强力扶持以及国际间长期不对等优待,形成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国际间农业发展通道不畅、上升空间狭窄、话语地位不高的逄,形成“活儿干的不少,钱挣的不多”、“贡献不少,位置不高”、“即流血又流汗就是说啥都不算”的不公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使积蓄已久的中国农业拥有了亟待转型发展的全球空间。为此,需要避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之短,突破我国农业发展桎梏,紧紧扭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实现我国农业大跨度发展。

(一)突破我国农业发展瓶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约占世界的1/3,年均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面临着资源刚性约束、水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农业发展“硬瓶颈”,以及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原有粗放型生产、小农式经营、产业链条切割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软约束”。中国农业亟需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二)重构国际农业发展秩序,引领世界农业新格局

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美国为霸主、西方为主导”的全球不合理分工体系, 尤其是不平等农产品贸易规则愈发反感;对欧美间意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仪(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转嫁金融危机和击退“欧债危机”颓势风险、构建利己的新经济及农产品贸易格局愈发保持警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我国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助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中拥有应有话语权,向世界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胸怀。

(三)再塑现代农业文明制高点,深化“一带一路”战略

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硬实力趋向均衡,软实力就成为各国角力的重要切点,几近决定着大国竞合的成败。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农业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为全球农业发展及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今天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大面积负效应、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大面积不平等、现代科技致使粮食高产过程中全球饥民不降反升,“食不饱”、“食不安”群体大幅趋升。面对影响世界发展的这些重大问题,回眸历史,不难发现由中国农耕文明为核构成的“天人合一(10版)”是人类历经几千载颠簸而不衰之根本。此刻,重塑现代农业文明、构建“天人合一(20版)”乘“一带一路”之势推动农业发展“返璞归真”,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

(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品牌建设,加速“中国农业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的核心是农民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及其路径国际化。我国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料、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9692亿美元。然而,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滞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出口、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偏低,与我国将要担纲的世界发展重大使命与国际地位尚有重大距离。“一带一路”作为世界极为重大的公共品,作为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共同品牌,无疑为中国农业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营造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创新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发展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趋势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发展与和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农业发展和世界农业成长提供了崭新驱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然,中国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全面现代化发展中的滞后表现仍然凸显,当下,“补短扬长”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驱动活跃,现代农业发展为营养健康产业与创造财富相契合的战略新兴产业趋势明显,营养健康食品产业与绿色养生养老产业俨然已成为我国及全球农业发展的“新宠”。

(一)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生成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亟需创新打造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特别是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连接,将食品的营养健康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资源投入、成本核算等充分衔接,实现个性化诊断、订单分布式标准生产、种养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仓储物流等全方位的应用,生产制造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生成。

(二)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构成农业发展新动力

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多重目标、多重任务、多重挑战、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格局将加速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缩短各国的消费差距。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将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r业发展标的。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和饮食文化,以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为导向,打造具有“中国味道”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农业驱动功能明显,国际博弈与合作走势趋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农产品安全,农业合作更是各国“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契合点。沿线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作为粮食出口大国是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设施农业等产品和技术需求强烈。随着沿线国家对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品牌和市场整合加速,农业必将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产业转移、市场开发、国际资源利用、技术文化输出、国际合作与对外交往等的重要领域,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农业发展能力也将更好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将有效缓解。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农业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缔造传承的根基。当前,农业仍然还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业作为我国强国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农业国际化战略实施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战略大势下,应加快中国农业科学设计发展路径,选择并加快培育优先领域,强化中国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世界农业发展,主动承接历史赋予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一)聚力现代农业,拓宽发展空间,引领农业发展

加快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投资、并购、参股、交叉换股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创新集成,将拥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迅速转化为市场占领、经营能力强大和生产盈利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全面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现代农业将全面优化我国农业结构布局,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保障支撑体系,构建从“田头”到“心头”的大农业文化建设体系,大幅推动由“吃粮”到“吃文化”中的“中国内涵”,系统打造食品质量标准与安全控制的中国版,全面体现新一轮世界农业发展中的“中国风情”。

(二)打造“农业+”品牌,培植农业新兴产业,构建世界发展新驱动

“互联网+”浪潮席卷农业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应运而生。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运营的精准化和集约化加速,庞大在线消费迅即由互联网延伸至农业产业全链条,形成农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有效工具,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探索农业品牌建设新模式、研究品牌建设新路径;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完善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牌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培植核心优势凝聚下的支柱产业链,加速世界农业发展新驱动, 为农业品牌培育和国际市场开拓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重铸世界农业协同发展新平台,建立共同繁荣新秩序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期盼我国农业发挥重大国际作用呼声鹊起,发达国家也“频送秋波”;新常态下的我国农业也进入了全面攻坚发展的关键期。“时至不迎,必受其殃”。“一带一路”战略情势下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千年一遇的机遇与强大的挑战,加速新平台建设,凝聚世界新兴力量,构建世界农业发展新格局,重塑世界农业发展新秩序;构建分工合理、发展均衡的世界农业新形态,引领世界农业文明永续发展。“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议:一是在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局,主导建立统一的大农业战略规划、国际农业方略实施; 二是“亚投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专项,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农业部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发展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协同基金;四是供销总社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供销协同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农资协同基金;五是以我国为主导,建设全球性农业交流中心和国际性农资农机交易中心及全球性农业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