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2 11:02:28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第1篇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2篇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81-02

0 引言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所指苏南地区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要求,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无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要求。

无锡职教园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位于无锡市区西部,园区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学生10万,总人口20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园区所在地钱桥街道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职教园的建设旨在立足于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提出,为无锡职教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无锡职教园区目前已入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惠山职教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据悉,无锡职教园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65亿元,并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职教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无锡职教园的建设在以锡西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应立足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锡西新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无锡职教园区院校的科技创新提供借鉴,带动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进而全面推动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

1 苏南现代化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1.1 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度低。无锡职教园区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园区工业拥有近千家焊管、钢管及带钢企业,近年来,在锡兴集团、苏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中国带钢交易中心和钢管采购中心。园区服务业主要拥有钢材交易专业市场、高档汽车产业园和五洲国际装饰城,集仓储、物流、加工、咨询和市场推广为一体。而职教园区各级各类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电信、经管、旅游、建筑和艺术大类为主。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1.2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园区院校纵向课题申请非常困难,特别是国家、省部层面的课题非常难争取。以201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面上项目公示资助405项,其中高职院校仅有7项,占1.73%;青年项目公示资助1000项,高职院校仅有3项,占0.30%。

1.3 科研管理机制不灵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主要实行以课题组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课题组多为“小团队”,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大成果,缺乏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数量少,院校助推园区产业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1.4 应用型拔尖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园区各院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高职和中职院校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园区院校每年都有科研人员流出,并且以副高级以上职称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随着职业院校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职教园区各院校的科技创新。

2 政策建议

2.1 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和园区产业匹配度。利用园区电子信息教育资源优势,规划开建动漫、软件外包和创意类等高端产业基地,园区院校可以直接为各新兴产业提供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另外,院校也可根据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可使园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获得保证。

2.2 拓宽科研经费来源。主要申请应面向厅市级应用课题,同时应积极立足园区企业,通过横向课题形式,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3 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研究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课题组,开展综合科技创新试点。园区、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结合,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4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专家。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园区职业院校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扭转目前重论文数量轻生产应用,忽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倾向。四是通过培养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多样的攻关团队,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无锡职教园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结合院校科技创新实际和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中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带动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新经济版图成型[J].城市规划通讯,2009(22).

[2]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0(11).

第3篇

医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峡大学医学院科技创新活动已开展多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但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健康发展。其中,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时间紧张、课题难度较大、资源短缺以及参与机会较少等一系列问题。

1时间紧张

医学生课程多,学业重,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本身就不多,另外由于三峡大学医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要搬离学校本部,前往附属医院进行相关临床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本部的学习时间只有2年半,可供参加科技创新的时间更是少之甚少。

1.1课题持续时间较长经过对已参加过科技创新219名学生调查发现,其中39(17.8%)名学生所做的课题要持续1个月以内;87(39.7%)名学生所做的课题要持续1~3个月,35(16.0%)名学生所做的课题要持续3~6个月;22(10.0%)名学生所做的课题要持续6~12个月;26(11.9%)名学生所做的课题要持续12个月以上;10(4.6%)名学生未填。课题持续时间较长使得时间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2与专业课学习相冲突在被问及“课题项目与专业课学习时间相冲突时你该如何选择”时,77(35.2%)人选择了以专业课学习为重,14(6.4%)人选择了以课题项目为重,123(56.2%)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5(2.2%)人未填。

1.3因时间问题而退出在中途退出科技创新活动的80人中,有13(16.2%)人因为没时间而退出。

2课题难度相对较大

本科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科技前沿知识的了解有限以及未经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实际上难度并不大的课题对于本科生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2.1希望降低课题难度的意见在743份写给医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建议中,有113(15.2%)人提出了希望降低课题难度的建议。

2.2难以自行控制课题难度在已参加科技创新的219名学生中,有81(37.0%)人的课题是直接从指导教师处获得,因此学生无法自行掌握课题的难度。

2.3因课题难度问题而退出在中途退出科技创新活动的80人中,有13(16.2%)人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题难度大而退出。

2.4发表论著较少在已参加科技创新的219名学生中,仅有27(12.3%)人发表相关论著。

资源短缺

1资源相对短缺也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1.1资金短缺在743份写给医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建议中,有89(12.0%)人提出了希望增加相关资金的建议。

1.2仪器设备问题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219中有185(84.5%)人认为存在缺陷,其中16(8.6%)人认为在仪器设备方面存在问题。

科研机会缺乏,希望扩大科技创新规模

在1653份有效问卷中,1465(88.6%)人觉得应该扩大科技创新规模。

新科技创新模式的展望

1普通小组与精英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1普通小组的培养低年级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双向选择。另外选择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研究生对其进行指导与培训,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相关技能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给予一些相对简单的课题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

1.2精英小组的培养在普通小组培养1~2个学期后,从中筛选出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热情,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精英小组,选择优秀的教授、博士对其进行指导,利用暑假的时间集中各种资源进行更高难度科技创新,争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果。

2健全奖励制度,激励更多学生参与

2.1奖励制度美国布朗大学将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设计,将参与科研设为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后均可获得相应学分。三峡大学医学院也可以对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学分奖励。另外,对于在挑战杯中获奖的学生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在奖学金评定及保送研究生过程中优先考虑。

2.2成果展示及召开相关报告会将本科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并邀请相关学生召开报告会,交流总结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3新模式的优越之处

3.1增加了参与机会由于普通小组的存在使得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并且只要在其中认真学习就能获得进入精英小组的机会。

3.2节省时间与原来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暑期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边培训边研究的方式不同,新模式中的精英小组中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了相关的动手动脑能力、一定的科研素养、熟练的操作及缜密的科学思维,因此提高了科研效率,节省了科研所需时间。

3.3课题难度相对降低其实课题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课题并不是很难只是学生的能力不够而已。新模式中,由于学生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训,具备了相关的动手动脑能力及一定的科研素养,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课题难度。

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保定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状况,找出抑制农业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瓶颈,并借鉴其他省份农业科技创新

>>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林高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究 金融服务创新是支持农业科技的重点 浅谈金融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陕西农村信息化建设路径与对策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路径依赖与突破 关于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媒体融合背景下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创新 农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路人 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 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的探讨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模式” 段惠军:农业科技创新亟需金融支持 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支持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的路径优化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基金项目:科技部农村中心委托项目(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成果;保定市2012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201039);2012年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12ZR009);2013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编号:SK20120201);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斌(1978-),男,硕士,讲师,从事农村金融研究。杜英娜(1977-),女,硕士,讲师,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王建忠(1965-),男,博士,教授,从事财务金融研究。

第5篇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券;企业;建议

创新券是针对地区企业创新资源缺乏、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1]。创新券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此券向高校或科研机构购买科研服务或添置研发设备,而获得创新券的单位或科研服务人员持创新券到政府相关部门兑现。2004年以来,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台了创新券政策,在推动欧洲各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我国自2012年起,陆续有地区开始借鉴欧洲的经验,探索实施了创新券政策。本文在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实施情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提出实施创新券的措施建议,希望对促进科技创新券的有效开展大范围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实施情况

2012年9月,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技创新券政策,将财政资金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向企业发放。2013年8月,在充分学习、借鉴宿迁市实施创新券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淮安实际的基础上,淮安市委市政府创新举措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将创新券设计、定义为一种“补助凭证”,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或购置研发设备后,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持创新券到财政部门兑现。2013年10月,面向全市835家企业发放市级科技创新券4175万元。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在省级层面提出实施创新券,在苏北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创新券计划。2014—2015年期间,淮安共面向824家企业发放省级科技创新券近1.6亿元。从创新券发放对象规模来看,规模以下企业542家,占比50.61%;规上企业529家,占比49.39%,其中大中型企业112家,占比10.46%,符合创新券设定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初衷(如图1所示)。从发放对象行业分布情况业看,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741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330家,这也与淮安目前产业发展现状相符(如图2所示)。目前,全市共兑现省、市创新券资金2866.92万元,其中省财政支持资金1399.95万元,惠及企业240家,带动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科技创新券因其实施门槛低、覆盖范围且属于后补助政策,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提高了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对增强我市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政产学研工作开展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科技创新券的实施,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2.1创新券使用范围偏窄且兑现率不高近两年来,我市主要以开展省级科技创新券发放、兑现为主,市级科技创新券在2013年10月第一次发放之后,未再开展后续发放工作。省科技创新券主要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校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服务,不支持专利申请和专利维护、软件开发和购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研发设备等。淮安市共发放科技创新券1.579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兑现1399.95万元,兑现金额占比仅为8.87%,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券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2.2创新券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淮安市科技创新券资金来源于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要求区财政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县财政按4∶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目前,只有部分地区按照要求进行了资金配套,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实际上只是领取到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这样,创新券资金没有得到全部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券作用发挥。2.3创新券申请兑现程序较复杂据笔者调查,企业反映申请创新券资金兑现,需要安排专人花费至少10天时间才能备齐所需材料;然后需经县区管理部门审核,市级管理部门审核、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发文确认后由财政下文层层拨付。时间至少需要半年,企业才能知道结果。

3启示与建议

创新券的实施在欧洲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其具有普适性、公共性、便捷性、企业主导性、公开公正性等特点[3-4]。笔者认为,实施创新券制度,应该是政府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补充,应该区别于目前以竞争性为主的科技专项资金计划,建立成为一种普惠性政策制度。针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制度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3.1扩大创新券适用范围创新券既要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咨询服务、分析测试、科技信息等科研服务,支持企业购买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科研成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添置研发设备等;也要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益性科研机构提升研发和服务能力。3.2规范、简化创新券兑现条件与流程创新券兑现作为一种普惠性政策,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后补助的方式,其兑现条件应该具体明确,便于申请单位准备兑现材料。完善创新券实施流程,简化发放环节审核,兑现环节采取专业人员审查结合专家咨询的方式,实现常年受理审核、定期公示兑现。3.3探索创新券内部流通机制实施创新券初衷是促进中小企业主要寻求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刺激产业创新需求,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可以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试点创新券内部流通,即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务的报酬,企业可以用创新券来支付;创新券兑现由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创新兑现效率。3.4放宽创新券配套资金要求政府设立创新券是要实现“橇动”作用,以小投入带动更多投入。因此,目前已实施的创新券一般都要求企业对创新券使用进行多倍的资金配套。最终得到创新券支持的只是企业创新需求的一小部分,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影响了企业创新热情。同时,由于部分县区财政资金较困难,要求配套的创新券资金难以落实,这导致部分单位兑现创新券的资金未能足额领取。建议取消创新券资金县区配套的要求、降低对企业资金配套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券作用发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引导更多创新投入。

作者:唐 成 孙 涛 王东方 单位:1.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淮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郭丽峰,郭铁成.用户导向的政府创新投入政策——创新券[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8):10-13.

[2]刘毅.国内科技创新券政策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13-17.

第7篇

20xx年12月中旬至20xx年4月下旬,我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中央的有关精神和市委的实施方案,把学习实践活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部署,认真组织理论学习,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深入进行自主创新相关的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查找和深入剖析,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整改措施,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现将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周密组织,扎实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

我局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实际,确立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1、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这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思想教育活动,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是认真学习理论。我局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突出位置,精心安排了各阶段学习内容。先后三次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局机关集中学习时间都在20小时以上,以学习促进认识提高。二是广泛开展讨论。针对社会各界往往对科技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的状况,我局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互动平台,开展了“科技工作还缺什么”的大讨论,在科技局网站主页上开辟了活动部署、工作动态、信息简报、讨论专栏、互动交流等5个专栏,上载了十余篇调研报告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实践的生动局面。通过大讨论,社会各界既加深了对**科技工作的了解,也增强了对科技创新紧迫感和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三是深入调研考察。调研工作既是摸清底细、认清差距的现实需要,也是局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基层联系的重要渠道。为此,我局将深入调研考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围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确定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八个方面的调研课题,并将每个调研课题分工落实到每个局领导和各相关科室。在调研中,先后走访了我市10个镇(园区、街道)、5个相关部门和150多家企业,同时在1月5日还组织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江阴市科技局进行学习交流。最终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调研报告。通过调研考察交流,使我们认清了科技工作现状,找到了思想与工作上的差距,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

2、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征求意见过程既是密切群众联系、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局领导班子宽广胸怀、开阔干部眼界的具体举措。一是主动征求意见。采取网上征求、书面征求、座谈征求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局机关同志主动深入基层和社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各类人士座谈会6次,寄送征求意见表100份,从各方面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36条。二是广泛吸纳意见。在对局领导班子《分析报告》民主评议过程中,通过网上全文公开、书面征求、大会征求、座谈征求、上门征求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仅寄送的征求意见函就有90多份,征求到对《分析报告》的评议、修改意见8条。对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都进行认真吸纳,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订了整改方案。三是认真组织群众评议。精心制定了评议方案,召开了机关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的评议大会,向各镇、园区、街道、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寄送评议表及评议材料100份,全面达到预期要求。

3、认真解决突出问题。我们把能否解决问题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目标。一是主动查找问题。征求意见建议活动结束后,我局及时对征求上来的群众意见建议汇编成册,分发给每位局领导和机关各科室(中心)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逐条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找了局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对照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真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阻碍,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指导性和有效性;对照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认真查找了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经认真梳理归并,形成了3个方面、36条综合意见建议,作为局领导班子检查分析的参考依据。二是深入剖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局于2月18日专门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剖析。找出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素 质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等六大突出问题,除从大的宏观层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以外,重点查找了局领导班子本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思路还不够宽、重点还不够突出、开拓步子不够大、统筹协调不够有力、作风不够深入等五大主观问题,并从思想观念、学习和工作研究等多方面深刻剖析了原因。三是切实解决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照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的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六个方面整改任务的落实。目前六个方面的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展开,特别是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着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既是思想解放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求重点突破。一是着眼前瞻性部署,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科技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迫需求的同时,加强超前部署,占领事关全局的战略制高点,使科技创新能够切实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部署,启动实施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型企业三年培训计划”等带有前瞻性部署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实施。二是着眼提高绩效,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科技部门过去往往比较重视项目和投入,对绩效、产出关注不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主动转变观念,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的多层面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引导科技系统将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增强创新绩效上来。加大对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指导、培训力度,健全科技统计工作网络,完善以科技产出为重点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科技部门的工作导向。三是着眼支撑发展,建立完善结对联系服务机制。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我局在今年的“企业服务年”活动中,确定了105家重点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力争通过局领导及相关科室的结对服务,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协助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着眼持续创新,建立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条件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虚拟平台,积极探索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柔性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良好机制。五是着眼营造环境,加大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运用。为了认真把握政策取向,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切实把“国家60条”、“省50条”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我局会同市财政、市税务部门建立了科技促进政策协调小组和科技优惠政策会办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政策的落实。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办、指导检查组对我局的学习实践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市委常委、组织部李江部长直接领导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李部长对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和关心,关键环节直接领导,并多次亲临我局具体指导;市委指导组也及时帮助和指导我局的有关工作,为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强了组织保障。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及时根据市委有关要求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调整、部署。局领导班子各位领导按照分工要求,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直接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实践热情,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局领导班子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实际工作之中,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看,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满意率和解决突出问题情况满意率均达到98.4%以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科技工作实际,必须牢固确立三个观念:一是“发展”的观念。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放松,不断丰富科技工作服务发展的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二是“引领”的观念。开拓性做好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超前的思维进行超前部署,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新优势;三是“群众”的观念。科技工作要坚持惠及百姓,要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科技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

2、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突破。我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检验思想解放与否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出台了一整套制度性文件,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科技创新的引领机制,制定完善《**市“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相应机制,确保有效运行,构筑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制定了《科技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及责任分工》实施意见,建立了20xx年18项重点科技工作整体目标任务完成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典型示范机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科技局结对联系制度》,从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好创新资源,协助企业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新的提高。今年以来,我局紧扣“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推动全市50家以上企业各对接一所科技院校、建成一个企业研发机构、实施一批科技转化项目、创造一批知识产权、引进一批科技人才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创新典型现场观摩、科技创新大会、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启动仪式、“863”新材料领域下地方进企业科技主题活动、科技知识培训和科技系列宣传等七个方面系列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2%;按新标准重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目前已进行公示阶段的有5家。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调整和修订了《**市三创载体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三创载体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展开。分别到环科园、开发区等单位举办专利知识培训3期,培训人数达360多人;1-2月份,全市完成专利申请166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50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科技项目申报开局良好。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调研,及时了解全市科技项目情况,在省科技项目指南后,组织企业申报省科技项目简表173项,经省厅组织专家第一轮初评后有133只项目已正式申报。

4、科技部门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有新的气象。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局党组坚持把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系统自身建设的关键举措,班子成员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各镇、园区、街道科技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强调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了局领导工作联系点,每位局领导对口联系,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以推进政务公开为契机,帮助和支持各镇、园区、街道科技部门改善基础条件,增强了各镇、园区、街道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组织力量对涉及机关作风建设、基础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三、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长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