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2 11:02:28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第1篇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2篇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81-02

0 引言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所指苏南地区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要求,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无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要求。

无锡职教园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位于无锡市区西部,园区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学生10万,总人口20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园区所在地钱桥街道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职教园的建设旨在立足于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提出,为无锡职教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无锡职教园区目前已入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惠山职教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据悉,无锡职教园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65亿元,并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职教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无锡职教园的建设在以锡西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应立足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锡西新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无锡职教园区院校的科技创新提供借鉴,带动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进而全面推动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

1 苏南现代化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1.1 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度低。无锡职教园区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园区工业拥有近千家焊管、钢管及带钢企业,近年来,在锡兴集团、苏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中国带钢交易中心和钢管采购中心。园区服务业主要拥有钢材交易专业市场、高档汽车产业园和五洲国际装饰城,集仓储、物流、加工、咨询和市场推广为一体。而职教园区各级各类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电信、经管、旅游、建筑和艺术大类为主。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1.2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园区院校纵向课题申请非常困难,特别是国家、省部层面的课题非常难争取。以201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面上项目公示资助405项,其中高职院校仅有7项,占1.73%;青年项目公示资助1000项,高职院校仅有3项,占0.30%。

1.3 科研管理机制不灵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主要实行以课题组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课题组多为“小团队”,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大成果,缺乏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数量少,院校助推园区产业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1.4 应用型拔尖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园区各院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高职和中职院校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园区院校每年都有科研人员流出,并且以副高级以上职称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随着职业院校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职教园区各院校的科技创新。

2 政策建议

2.1 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和园区产业匹配度。利用园区电子信息教育资源优势,规划开建动漫、软件外包和创意类等高端产业基地,园区院校可以直接为各新兴产业提供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另外,院校也可根据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可使园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获得保证。

2.2 拓宽科研经费来源。主要申请应面向厅市级应用课题,同时应积极立足园区企业,通过横向课题形式,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3 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研究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课题组,开展综合科技创新试点。园区、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结合,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4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专家。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园区职业院校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扭转目前重论文数量轻生产应用,忽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倾向。四是通过培养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多样的攻关团队,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无锡职教园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结合院校科技创新实际和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中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带动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新经济版图成型[J].城市规划通讯,2009(22).

[2]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0(11).

第3篇

一、评议内容和对象

(一)评议内容: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增强项目带动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评议对象:计划综合股、科技管理股。

二、选题原因分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116号),根据我局工作职责,针对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主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指导、帮助企业挖掘一批技术创新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好项目,推荐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做好已申报项目的跟踪,争取更多项目获得立项。同时做好已立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督促、指导合同到期的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做好鉴定(评审)或验收工作。通过加强项目申报与管理,增强项目带动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预期目标及评议成效

(一)预期目标

1.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4项;组织申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项目3项;组织申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项;组织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争取2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立项,5个项目获得市科技局立项,共争取项目资金达到220万元以上。

2.组织13家企业上报省科技型企业备案,争取10家企业被列入省科技型企业试点。

3.做好2项到期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

4.组织3-5家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争取3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得到较大幅度增长。

(二)评议成效

通过开展选题评议,科技服务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带动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与授权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推动科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向企业宣传科技政策,指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印发项目申报指南、深入企业上门服务及科技服务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工业园区企业切实了解和掌握政策资源的运用及其利益。

(二)积极引进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增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

(三)加大专利宣传力度,组织企业专利工作分管领导参加专利知识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对企业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和规避风险意识。

五、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底前)。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广泛宣传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任务和工作成效,让社会各界了解科技管理工作;广泛宣传选题评议工作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要求等,发动全市工业园区内企业积极参与,真心实意地接受广大群众的关注、支持、参与和监督。制定选题评议实施方案。

(二)自查自纠阶段(7-9月)。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设立评议意见箱、投诉电话、电子信箱等形式,面向企业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在政风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重点是选题评议内容,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三)落实整改和总结阶段(10-11月)。围绕评议内容,根据问卷调查、落实整改、明察暗访、工作考核和纠风部门反馈的意见情况,召开专题评议会议通报本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选题评议工作情况,并请民评代表进行综合评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民评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以改进,确保实现民评工作年度目标。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选题评议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重要内容,各股室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职能范围内的政风行风选题评议工作负责,各股室业务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确保选题评议工作的完成。

第4篇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本文介绍了该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对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近期应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文章认为,建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文章提出,在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关键要把握好四个原则:①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②从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通过制度、科技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③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④主动分享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文章最后提出,面向未来,建设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做好四个衔接:①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②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生根;③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④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的衔接,形成综合创新示范的局面。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0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001-05doi:10.12062/cpre.20170312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1],中国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建设一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内外机构迅速向科技部了解有关情况并希望开展合作,许多地方政府踊跃申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焦点性行动。笔者全程参与了《方案》起草工作,在此分享一些认识和体会,以期能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及各地的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1《方案》的制定过程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转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设定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17大领域共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2],这是联合国继制定《21世纪议程》、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在发展领域确定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许多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行动计划,如二十国集团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m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

中国非常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后,外交部牵头,组织多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落实举措。在此过程中,科技部提出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基础,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率先开展落实工作,以积累经验,并建议将这些地区命名为“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提议得到了外交部的认可并纳入了报请中央批准的一揽子落实举措中,这一揽子举措也即后来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3]。

2016年3月,中国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联席会,明确由科技部牵头研究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科技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专门团队,笔者参与了这一团队并担任具体的执笔人。团队先后赴浙江、江苏、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十多次实验区片区会和专家研讨会,征求了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方案》。《方案》的制定历时8个月,累计修改50多稿,充分考虑了各部门、各地区的主要建议和诉求。

2出台《方案》的重要意义

在向外交部建议设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在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直接遴选,在我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时公布创新示范区名单。但是,随着《方案》起草工作的深入,整个团队日渐感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方案》最终以国务院名义,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笔者理解来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国际社会从加强全球金融治理、贸易治理、资金筹措、技术转移、伙伴关系等多个角度为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但实践证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新。近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均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创新布局,并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把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执行手段,并围绕实现SDGs着手建立全球技术促进机制。2016年联合国召开首届科学、技术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与会各国一致认同应将科学、技术和创新贯穿到所有的SDGs。会议还提出,科学、技术和创新应使所有人受益,应在国家和全球一级制定科学、技术和创新行动计划和技术路线图,以支持实现各项SDGs[4]。

2.2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创新布局,在农业增产、工业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疾病防治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许多涉及基本民生的领域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力支撑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总体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5]。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不平衡,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唯一没有实现的千年发展目标,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富两级分化风险加剧等。创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在三大支柱的协调发展方面,以技术推广应用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抓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则明显较好。在多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创新示范区,有助于找到破解当前可持续发展主要矛盾的答案,从而为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3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

中国一直致力于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早在1996年就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等措施,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被誉为推动《21 世纪议程》实施的旗舰[6]。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在高度评价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引领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寄予了很高期望。主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方案》的主要内容解析

3.1关于基本原则

《方案》提出了“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四个基本原则。对于创新理念,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整20年,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地方与中央的步调并不一致。多年来,GDP导向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而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这也是中国未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等问题的根源。

对于问题导向,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开展创新示范,选择的问题应对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普遍性。对于瓶颈问题,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措施,找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国在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方案》中在这一段落使用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先进适用技术路线,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里所提到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科技解决路线,也包括政策、管理等改革与创新路线。

对于多元参与,是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等措施,发挥好指挥棒和引路人的角色,促进政府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各种创新要素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如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三大支柱的平衡和协调。另外,国际发展实践表明,在弥合贫富差距、帮扶弱势群体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益慈善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_放共享,是要以全球视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向国际社会分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开放共享原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特色,也是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其他国家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区别所在。

3.2关于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使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对于数量的问题,是本着宁缺毋滥、探索中前行的原则确定的,目的是确保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方真正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代表性。同时,考虑到这项工作涉及内政外交多个方面,不宜一哄而上。从笔者个人认识来看,创建工作会先慢后快,最终数量应控制在20―30个左右,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能覆盖中国主要发展类型地区、主要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外,《方案》之所以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是基于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这一基本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不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社会事业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激发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7]。各地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迥异,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区情进行科学谋划和布局,使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协同发力。

3.3关于主要任务

《方案》确立了四项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个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提出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当地现实需求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同一蓝图、同一目标。对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有两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首先是如何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从全球角度设定的议程,许多SDGs对中国来讲并不适用且可操作性不强[8]。在规划制定时,要更多地借鉴承载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死搬硬套给出的目标,要把当地的发展实际作为制定规划的首要考虑。另一个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可持续发展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非常类似。在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写时,应根据《方案》的要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制定本地区面向2030年的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五年期规划,主要解决近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制定时应参照可持续发展规划所设定的发展定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相应的内容作为重要任务。

第二个是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方案》列出了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问题,提出围绕这些问题加强技术筛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核心是要找准问题,通过对瓶颈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所列的问题中没有提及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且中国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应的改革方案,故在《方案》拟定过程中没有列出这些问题,这并不等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重视这些问题。

第三个是关于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方案》提出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度,建设惠民科技孵化中心与技术转移中心等。对于这一建设任务,笔者认为核心目的是使创新驱动发展的布局体系更为完善,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由“双轮驱动”完善为“双轮动、双高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9],并提出了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建设。但是,这些创新引领高地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但在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则存在缺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激发和促进健康、环保等领域创新活力及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引领高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协同发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第四个是分享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经验。《方案》提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同类地区推广实践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考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论坛”。该论坛要高起点、全球视野,本着先举办全国性论坛,条件成熟后升级为国际性论坛的原则筹办,争取建成中国参与乃至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治理的重要平台。可借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等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永久会址,论坛通过汇聚国际组织、政府、商界、学界、媒体、民间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商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大计,共享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共促可持续发展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为全球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中国贡献。

4未来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等各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良性互动。从未来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在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回顾30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亟需在顶层设计、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改革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促进省级实验区在探索地方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排头兵作用,并为国家级实验区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努力形成国家与地方互动、示范与实验相互促进的布局体系。

第二,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地生根。“绿色技术银行”是在外交部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举措时,科技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行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建设绿色技术银行的设想是借鉴银行运作理念,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现有的成熟技术为支撑,重点围绕实现SDGs对技术的需求,专门构建起一个集技术信息收集、技术转化服务和科技金融融合为一体的新机制。绿色技术银行的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二是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途径。目前,科技部已与上海市共同启动了绿色技术银行的试点建设工作。接下来,应尽快探讨二者的工作对接机制,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绿色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基地,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第三,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考虑在新五类科技计划中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中设立相应的子基金,专门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优先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布局。梳理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型问题,争取列入相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计划承担者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制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衔接,形成多元推进局面。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由科技部主导推动,但绝不能仅仅看成是科技工作,否则将注定无法取得预定效果。目前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成立了包括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机制,各部门应紧密合作,共同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调动相应的资源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强与联合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行动相衔接,如联合国正在建立的全球技术促进机制等。应考虑与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其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工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向世界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提供中国方案的“三驾马车”。另外,研究建立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R].2016.[The State Council.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6.]

[2]The General Assembly.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5.

[3]China’s national plan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2016.

[4]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of United Nation. Multistakeholder Forum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ummary by the CoChairs[R]. 2016.

[5]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P.R.China, United Nations System in China. Report on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R]. 2015.

[6]郭日生.全球施《21 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21-26. [GUO Risheng. The main progress and trend of Agenda 21 in the worl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10):21-26.]

[7]徐南平.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解读[EB/OL]. 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XU Nanping.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B/OL]. 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8]孙新章.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SUN Xinzhang. China’s strategy to participating in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1): 1-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2016.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utline[R].2016.]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N Xinzhang

(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 China)

第5篇

青岛市科协学会部部长苏为民表示,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多年来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立足青岛、结合实际、针对青岛科技经济领域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团结动员广大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工作者,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等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推动我市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已经进入决策程序。隋映辉对2012年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12年学会围绕青岛市委、市府重大决策,以《青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课题为切入点,为本市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组织开展了两次专题学术沙龙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学会还组织开展了相关专题调研,承担若干决策咨询活动,对青岛企业创新、科技转移、技术中心建设、园区转型等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学会应邀为青岛市及有关城市作了多场专题性报告,围绕国内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学会还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和媒体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提升了学会的影响力。

隋映辉提出,2013年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要将继续扣紧学术调研、沙龙研讨、专题研究、专题报告、筹备换届等方面的工作,搭建平台,促进“府产学研资介媒”合作,为服务大局、服务会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咨询活动。

会上,青岛聚大洋海藻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吴仕鹏作了“提高海藻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强企业”的主题发言。吴仕鹏重点向与会者介绍了海洋海藻资源的重要性、聚大洋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占有率等,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实施8大海洋科技项目投资的规划等。提出了全面实施以建立国内外最大原料基地为龙头,以扩大销售、提质满产、优化供应、绩效管理、技改创新、深精研发为龙身,以实施肥料、饲料、食品、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尾的龙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徐胜教授作了关于“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机制”的主题发言。徐胜说,应从金融支持切入点、路径、目标、效应等方面解决金融创新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问题。通过金融创新机制,建立起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和小企业补充的多层次的投资开发模式,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深化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6篇

这是中国扎实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务实举措,更是在过去30年孜孜以求探索可持续发展历程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飞跃。

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部一直是主要推动者。为此,5月9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深度解析我国这一举措背后的深意与布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自觉选择

刚刚落座,吴远彬就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目前受人关注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诞生的背景。

“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前,我国已经历了30年的探索,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是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这已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识。”吴远彬说。

回顾起来,最初是从1986-1996年,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86年,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等部门提出选择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市华庄镇,开展城镇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探索一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同年7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将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社会综合实验区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在这30年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已在全国建立了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中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格局。

“而从去年底_始,我国提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是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从更高的层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布局。”吴远彬在回顾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探索历程之后总结说。

关于创建示范区的用意何在?吴远彬解释,“这次由国务院牵头部署,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推动落实,是新时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布局的重要举措,示范区建设将来要形成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而这不仅是完成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外部承诺,更是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典型性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推广。”

吴远彬认为,示范区创建伴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中国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出了“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而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契合的。可以说,我国政府早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国际社会也非常关注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立即联系科技部,明确表示,希望中国通过示范区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也愿意将他国优秀的经验介绍给中国,并期望中国把示范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通过UNDP传播出去。”吴远彬自豪地说。

“现在我们都是主动自觉地落实《巴黎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中国发展到新阶段、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未来中国的发展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吴远彬肯定地说。

从点到面寻找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不是割裂的。吴远彬认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3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为创新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一,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多年以前,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是,探索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理念上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解决了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问题,扭转了过去只注重GDP的传统发展观念。

第二,在不同类型的地区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自面临的发展问题都不一样,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产业滞后等。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第三,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过去这些年,实验区在实践中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创新在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发挥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础上,这次国务院出台了《方案》,是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行动,是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务实举措,用意深远。

吴远彬表示,这次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次示范区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解决若干瓶颈制约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二,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我们要很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提升,也就是协调性更强,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

第三,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家左右创新示范区,每个创新示范区都要瞄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平台能力建设等系统解决方案,取得实效,形成模式,对内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带动效,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

根据这三个任务,吴远彬介绍了示范区建设要遵循的4个原则。第一,创新驱动。这次示范区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找到经济发展新动力、新空间。

第二,问题导向。示范区的建设首先要找到需要解决的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先找到问题所在,比如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地方主体。与之前不同,这次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地市级为实施主体,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条件,建设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第四,多元参与。健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机制,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同时开放共享,吸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经验后再向国际社会分享。

吴远彬还透露,为了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的落实,将来要组织专家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以及考核,并提供服务。目前,科技部正在梳理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实施主体

今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将如何实施,是目前全国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吴远彬在访谈中披露了目前进展情况和未来计划。

“《方案》以后,我国各地反映非常强烈,各个省市都提出了要创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愿望,并提交了申请报告。一些地方已经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制定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可以说,示范区筹建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谈到示范区具体建设时,吴远彬表示:“政府只是一方面,主要牵头负责前期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政策,搭建平台。一旦规范出台以后,就要实行多元参与机制,让市场主体、社会资本找到参加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

这也是与《方案》的要求一致的,即“要统筹利用企业投入、社会资本、财政资金等,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政府要听取专家的意见,针对当地的典型问题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为市场的参与搭建好平台,让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他举例说,随着老百姓对医疗卫生健康的越来越关注,未来健康产业肯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进入了养老、健康保障行业,在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任务,要注重引入企业参与。另外,环保产业也是朝阳产业,现在许多公司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那么,政府在前期制定规划时如何让企业参与进来?吴远彬建议,“在编制实施方案中,政府不能一厢情愿,要注意吸引实施主体――企业参与。既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也要邀请参与未来示范区任务实施的企业一起讨论,吸收企业的意见。” 我国很多园区通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培育创新性型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关于示范区建的考核指标问题,吴远彬透露,这些考核指标既要与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衔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有17类指标,有些并不是创新示范区关注的重点,而且每个创新示范区的问题不同,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也不同。重点结合不同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要求,针对具体区域的特点和问题进行确定。

第7篇

一、动员部署,立足一个“细”字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发动群众是搞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关键。在政风行风评议中,我们做到了“六个到位”。

(一)学习到位。自*月*日以来,先后召开了局长办公会、全局干部职工会议,组织学习了《20*年全省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实施方案》,传达学习副省长胡振鹏同志以及省科技厅厅长王海同志在20*年全省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认识。

(二)领导职责到位。局党组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重视加强与督导组的沟通联系。既抓好总体部署,又抓紧每个环节具体措施的落实。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之中。

(三)组织机构到位。省科技厅召开动员大会后,我局迅速成立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全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组长由局长胡士桓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领导担任,各部门负责人及纪检监察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三个小组,分别为综合材料组、评议监督组、宣传报道组,公布监督电话和联络员,职责明确,分工有序。做到了局长亲自抓,纪检组长具体抓,分管领导经常抓,科室领导具体负责,真正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四)工作措施到位。局党组认真领会省政府、省科技厅有关文件精神,根据《20*年全省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详实具体,操作性强的《20*年全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政风行风评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评议对象、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措施等,确保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不走过场。

(五)发动到位。为广泛发动全市科技系统干部职工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动员大会、干部职工座谈会、科室讨论会等,动员全市科技系统员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接受评议,切实转变机关作风。通过广泛深入的动员,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投身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热情,为活动的扎实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宣传到位。在*镇科技网站上设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专栏,公布了政风行风评议的监督电话和邮箱,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议。通过《*镇日报》、*镇电视台、*镇广播电台介绍全市科技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便于群众及时反映意见。共在《*镇日报》、*镇电视台、*镇广播电台刊登、播发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稿4篇,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信息3条。在单位办公楼门前显著位置,挂上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标语横幅和“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个个都是评议对象”标语牌。公开服务承诺。7月15日上午,我们在休闲广场摆摊设点,向广大群众现场作出了服务公开承诺,同时在*镇科技网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专栏上作出服务公开承诺。制作工作简报。共制作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简报12期。

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认认真真搞好自选动作。

(一)举办演讲比赛。于7月25日举办了以创一流政风行风、树科技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的积极性。

(二)举办新知识报告会。9月3日下午,我们邀请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国强研究员作《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的专题报告。通过新知识报告会,对提高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三)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宣传活动和长效工作工作制度。为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制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人员经常下基层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制度,建立常态机制为基层服务。

(四)印发下达专利费资助暂行办法。为鼓励发明创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本市单位和个人将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设立《*镇市专利费资助暂行办法》,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

(五)举办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由市政府上报《关于请求科技部和省政府共同主办“*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的请示》,国家科技部与江西省政府共同主办“20*年*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

(六)建立科技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及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搭建县(市、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特建立县(市、区)科技联席会议制度。

(七)举办全国企事业单位专利实务培训班。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适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在技术研发、转让、专利管理、诉讼过程中运用专利实务的能力,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定于20*年6月在江西省*镇市举办全国企事业单位专利实务培训班。

(八)制定医疗卫生类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督查制度。为强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管理,掌握科技计划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特下发《关于进行医疗卫生类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督查的通知》。

(九)举办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知识考试。为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思想觉悟,自觉维护本系统工作形象,充分认识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来,特举办*镇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知识考试。

(十)到浮梁县举办科技培训班。为贯彻落实省科技工作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进一步提升乡镇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在浮梁县举办科技副乡(镇)长培训班。市科技局领导及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在培训班上重点讲解了项目申报、成果推广和管理、知识产权意识等内容,对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编发*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情况简报。为使各级领导了解、掌握*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从20*年开始,我局着手编发了*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情况简报。

(十二)以企业为服务主体,提供及时、周到、专业的服务。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对我市海畅法兰瓷实业有限公司、*镇环球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定人长期跟踪服务。还对江西德宇集团的重点项目密切关注和进行全方位服务。

二、征求意见,立足一个“广”字

诚心征求意见、自觉接受监督,是开展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阶段,一开始就重视征求意见工作,力求把方方面面的意见征求上来,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起来,做到查有内容,纠有目标。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发放社会问卷调查表、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1、领导挂帅明确要求。局领导十分重视自查自纠工作,局党组在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要把自查自纠工作抓紧抓好,要求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在评议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自查自纠工作。按照局党组要求,我们把“查”、“看”作为征求意见的基本内容,根据民主评议工作要求,立足于“查”,全面地“看”,凡是“查”、“看”所要求的内容都作为征求意见的范围。

2、问卷调查内容全。联系科技部门的实际,我们把征求意见的基本内容进行细化,制作了*镇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征求意见表》,开展问卷调查。在《征求意见表》中,列出了5个主要专题,让社会各界提意见,这5个专题是:行政效能建设情况、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政务公开项目和事务公开、部门与行业作风、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等,共包含29个方面的内容,分优秀、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4个栏目让社会各界评价和测评。以及对全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有哪些建议。

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

一是请进来。先后分别召开服务对象负责人、局属单位负责人、县(市、区)科技部门负责人、局机关老干部及干部职工代表等一系列座谈会,征询对科技管理特别是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政策、科技执法等的行风建设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走出去。局领导分头带领各科室的同志,主动上门走访各自服务对象,一方面征求对我局行风建设的意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三是发放社会问卷调查表。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共发放征求全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意见的调查问卷180份,收到反馈表100多份。

四是现场征求意见。7月15日上午,我们在休闲广场摆摊设点,向广大群众现场公开作出服务承诺,公布举报电话和网站网址,征求、收集意见,共发《征求意见表》50多份。

五是网上设立“政风行风评议”专栏,收集意见。按照统一安排,我们在*镇科技信息网上设立“政风行风评议”专栏,收集群众的意见。

六是通过其它方式征求意见。主要是设置征求意见箱、公布等形式征求意见。加大了社会评议和社会监督的力度,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搞好整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风行风评议中,我们共收集意见和建议67条,经局评议工作办公室整理汇总,对全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整理为21条。省科技厅赴设区市工作组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省科技厅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和网上征求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省科技厅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县(市、区)座谈会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共计15条。

从调查问卷各项评价项目汇总的情况看,对全市科技系统29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为,优秀票达98%;满意票达2%;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门征求意见,优秀票达100%,这些情况说明,社会各界对科技部门是非常关心和信任的,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在工作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政风行风建设也存在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

三、查摆问题,立足一个“深”字

查找问题、边整边改是开展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核心。全系统各单位从民评工作一开始就把查找问题、边整边改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行评工作的全过程。进入自查自纠阶段,我们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深”字上,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六项评议内容,认真查摆分析,做到分析问题既有广度、深度,又符合客观实际。

一是学“深”理论。把理论学习作为查找政风行风的基础,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做到“二个结合、二个引导”,即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并结合学习科技法律法规、《行政诉讼法》,继续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是查“深”问题。在查找问题过程中,要求干部职工结合征求到的意见,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行评内容和标准以及行风廉政建设的有关制度规定,按照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评判标准,从思想作风中找不足、从工作实践中找差距、从存在问题中找教训,找准在文明服务、工作作风、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效率、查处案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是挖“深”根源。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要求干部职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为深挖政风行风存在问题的根源,我们召开了局党组会、行政会、干部职工座谈会分析和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和分析,认为政风行风存在问题的根源首先是学习的原因。学习上不够深入和全面,综合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的要求,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其次是观念的原因。部分干部职工缺乏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理解行政管理部门的含义,形成了衙门作风,重权力,轻服务,轻义务。最后是管理的原因。少数单位领导、工作人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上,存在重项目,轻管理,一俊遮百丑现象。规章制度定的多,但监督检查的少,抓落实不够。高质量的政风行风问题分析,为整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查找问题的同时,我们根据民主评议中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自查自纠查找出来的问题,有条件整改的,立即进行整改。

一是建立健全了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每周集中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个小时,自学不少于4小时,以推进机关思想作风建设。

二是制定了计算机管理制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得利用办公室电脑上网炒股、玩游戏和聊天,以严肃机关工作纪律。

三是建立了县(市、区)科技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以加强与县(市、区)科技局的联系,促进县(市、区)科技工作。

四是制定服务准则,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加强。我们在政风行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要求每个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干好具体事做起。要建立和完善机关工作人员五项服务准则,即:不让办事的人员在我局遇到冷落,不让办理的事务在我局形成积压,不让布置的工作在我局出现耽误,不让政策的执行在我局发生偏差,不让单位的形象在外局和单位受到影响。我们把这五项服务准则作为培养机关工作人员良好政风行风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

四、落实整改,立足一个“实”字

我们在落实整改工作中,做到了立足一个“实”字,对社会各界反映较集中、意见较大的问题马上改;对一些因政策原因一时无法解决而群众又不理解的问题,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力求做到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群众满意。

第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7月30日,省科技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意见反馈大会结束之后,8月2日和8月3日,分别召开了党组会和干部职工大会,认真学习传达贯彻省科技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意见反馈大会精神,统一认识,变压力为动力,增强了做好政风行风评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自觉性。

第二制定《整改方案》,落实责任制。根据查摆归纳的问题,制定了《*镇市科技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整改方案》。《整改方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对自评和赴设区市工作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整改任务分解表》,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能近期整改的,立即整改,需要逐步整改的,强化措施,逐步整改,把整改责任、人员、措施、时限落到了实处。

第三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我们修改和完善了理论学习、机关事务、严禁上班期间上网玩游戏炒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日常办公秩序,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化。二是优化政务环境。认真执行工作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规章制度,按照“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您好问候、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片诚心办事”的工作规范要求,认真接待做好来电、来信、办理公务、政策咨询等事宜的工作,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良好机关形象。三是改进机关作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全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意见》、《加强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见》、《*镇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监督制度》等制度,细化职责与分工,将每一项具体任务落实到人,明确标准和完成时限,使每一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达到更高的标准、争取更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落实到了实处,达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严要求,拼搏不息,切实解决执行力、公信力、操作力不强等问题,促进了机关作风的好转。

五、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与转变工作作风、抓好科技工作相结合

一是正确对待来办事人员。接待来办事人员耐心细致,不急躁,属于本职责范围内的能够认真接谈,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能够负责任地引荐到相关部门受理,主动协调,不推诿。

二是主动进行业务指导。项目申报单位准备申报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材料,我们能够认真阅读,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及时联系项目单位,并给予业务指导和协调,帮助企业撰写和完善申报材料。

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我们干部职工能够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农村、工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调查研究,积极加强同科研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掌握农业、工业的技术需求,了解市场动向,根据需要选题。

同时,我们把政风行风评议与科技工作相结合,做到开展政风行风评议与抓好科技工作两不误,促进了科技工作的大发展。

(一)与申报国家重点项目相结合。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抓好政风行风评议的同时,我们积极抓好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目前,在科技部下达的今年第一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中,我市已有一个项目立项,获资助70万元(省将配套21万元),同时,我们还组织了6个项目,准备申报下一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二)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我们以实施科技项目,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主新技术企业发展。目前,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总数达到16家,同时,还有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正在抓紧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另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25.5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97,处于全省的前列。

(三)与准备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验收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建设,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达到了国家验收要求,目前正在抓紧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