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1:13:36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

第1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07-2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知识与数学的结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传统的英语教育正在向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素质,如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逐渐转变。因此,用现代英语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方式去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大多数沿用原来的学科理论体系,对理论部分降低了一些深度和难度,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只强调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对应用、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更当谈不上很好地与高职高专专业相结合。

(二)学生方面: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据不完全统计,高考中英语的及格率不及百分之三十,一般只考60多分,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没有兴趣。

(三)教师方面: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数习惯于原来学科式的教学,讲课时常常凭纯粹的英语专业的角度讲授,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案例脱钩,显得枯燥乏味。同时,专业课的教师只是在需要用到英语的地方才会去引某些结论,使得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处于一种分离,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家庭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乡村,其父母亲在外地工作,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任性等性格特点。一旦不如意就会他人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或是疏远集体,陷于孤独,或是打击报复他人。同时,对于独生子女一个突出特点是受挫能力差,经常处在自我矛盾中。

二、《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实际情况,征求了学科带头人,科任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意见,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反思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本院教学的实际,开展《英语》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改,使《英语》课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一)结合专业,确定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育对相应专业所必须的英语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必要的、够用的英语新框架,对课程的内容进重新设计和整合。将支撑专业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以少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数学类只讲简单的一些英语常用知识,经济类专业可以讲一些语法知识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相关教学内容,使英语与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英语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知识具体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在教学中,要将普通高校的英语教育和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有所区别,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简单地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重视其实用性、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提供就业满足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突出“启发”式教学,善用“对比”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既充分利用英语特有的逻辑性,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使学生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淡化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加强英语案例教学法。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精心选取并设计与专业实际或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观化、简单化、生动化。

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它们方法各有优点,现代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文字、图形等相关信息的传输、处理,使抽象的英语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便于立体图形、动态图形的展示,更利于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例如,在讲解二次曲面时,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分析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编写合适教材。教材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教育的特色性,淡化理论的完整性、严密性,逻辑论证,繁杂的计算过程,注重英语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大胆尝试了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改革,采用案例驱动模式,以淡化理论,突出应用为主线,采用专业或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引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英语概念,掌握英语方法,然后精选例题和习题,尽量多地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5.开展英语建模,提高实践能力。学习英语建模,设立体现应用的专题讲座,将建模的指导思想和应用方法贯穿整个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专业建模。例如,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存款、保险费等额度的英语模型;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商品的配送问题的英语模型等。它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固定的方法、指定的工具书,因此,对英语模型建立初始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改变原来的不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跟踪英语发展的前沿,将英语的最新发展思想适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围绕英语课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荣.英语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英语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第2篇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专业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5、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广告;

8、娱乐/休闲/体育。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幼教、幼师、早教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幼教;

2、幼师;

3、早教老师;

4、幼儿园园长;

5、教师;

6、课程顾问;

7、美术老师;

8、幼儿园老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管理能力,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编制教学和游戏活动方案,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及评价活动成效的技能;

2.具备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具备理解幼儿、教育幼儿与发展自我的能力;

4.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儿童;

5.掌握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技能,以及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第3篇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钢琴弹奏的技能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关键。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得学前教育的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培养专业型幼儿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现状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音乐基础弱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未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零起点学生比较多,对于钢琴来说更是如此。一些同学虽然有简单的音乐基础,但但由于中断了学习,使得技能基本淡忘。这就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比较低,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比较的欠缺[1]。

1.2 钢琴练习时间较短

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钢琴是必修课。由于幼儿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钢琴只是其中的一项,众多的课程使得学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用在钢琴的练习上。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大多数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并非是出于对音乐的兴趣而来学习的。另外,由于大学生都已经成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慢了许多,手指的灵活性也不高。对于钢琴这种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更是有抵触心理。由于态度不积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差[2]。

1.4 缺乏较高的自信心

学前教育的学生都是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由于骨关节都已经定型,手指已经不是那么灵活,再加上识谱比较慢,心理素质比较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学好的自信心。

2 学前教育进行钢琴教育的必要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须掌握多种技能,努力的锤炼自己。掌握好钢琴弹奏技能,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以及弹奏的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音乐基本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世界名曲。在演奏的时候,能够对作品的旋律、调性以及结构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不知不觉中音乐素养就会慢慢的得到提升。

2.2 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升

在钢琴演奏中,记忆力非常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通过一点点的读谱,许多元素都已经进入了脑子里,时间长了就会淡忘,但下次再看时,又会出浮现在脑子里。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记忆力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3 有利于即兴伴奏的学习

即兴伴奏是钢琴弹奏的延伸,因此,良好的钢琴弹奏能力是进行即兴伴奏的基础。在基础阶段,通过对音节、和弦以及练习曲的学习和弹奏,可以积累一定的伴奏音类型以及伴奏织体,这样就为即兴伴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强化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举措

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举措。

3.1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钢琴教学应该从基本的理论知识抓起。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读谱,然后才能进行演奏。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经常的练习音节、和弦音等,提升手指的灵活度,同时结合视唱练耳的训练,提升自己的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另外,要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材。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方法,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一些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比较低,亟需提升其对音乐的感受力。因此,要开设一些音乐欣赏类的课程,让学生多听一些名家名作的演奏,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3.2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练琴效率

钢琴作为一项技能型乐器,需要的是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在学习钢琴的路上,一些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一遇到困难便退缩。由于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如果仅仅依靠钢琴课短短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后抽出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目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以至于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琴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练习的时候,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先自己慢慢练,然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在互帮互助中,琴艺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由于学前教育设置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在课余时间要充分的利用琴房,不提升练习的次数。另外,教师定期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指法,使其快速的进步[3]。

3.3 培养钢琴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激情

钢琴是一项技术活,只有对钢琴有很大的激情,才能真正的学好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首先可以设置难以程度不同的曲子,这样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弹奏相关的曲子获得满足感,进而提升自己对钢琴的兴趣;其次,应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或者看一些视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第4篇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小学教育是“十年寒窗”的开始,也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育的成败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备受家长们的重视。虽说现在教育类的专业也不少,各个城市教师竞争激烈,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学校,更是拓宽到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范围,教师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学教育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最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

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大多数前辈的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学们可以优先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广告

8、计算机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老师、课程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学语文老师;

2、小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师;

4、小学英语教师;

5、教师;

第5篇

关键词: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或“理科通才”专业以来,至今,我国已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此专业。目前,大家对科学教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等等讨论较多 [1],也可以讲达成了共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到教育领域,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的、整合的知识体系、综合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构建综合理科专业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合学科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这是综合理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任务。但具体如何构建,怎样整合?这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对我系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国内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科学教育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分析,对课程内容如何优化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办学,各校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课程改革与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课程构建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全国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院校大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该专业所在的院系等情况来设置课程,因而各院校所编制的教学计划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和所在院系学科背景的烙印 [2]。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主要内容基本上还是沿用原来分科时的教材,即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是分别来上的。由于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和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特别是课程内容不联系原来其他学科课程的状况,造成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学生负担加重。所以“科学教育专业”离真正形成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型综合性学科还相距甚远。

以我系为例来具体分析,我系的科学教育专业采用“5+3”的教学模式,前五个学期上物理、化学、生物基础科学课,后三个学期进行分流教学。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我系06级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如表1所示。从一至五学期的课程安排可知,仅专业理论课就占有984课时,其中数学用252课时、物理用260课时、化学用280课时、生物用192课时。再加上实验课以及未列入表中的公共课、选修课。这样造成该专业的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上课,自习时间太少,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几乎没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际上,从课程内容上看,不同学科中有部分内容是相重复的。一至五学期的部分重复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物理与化学课之间)笔者总结在表2中,六至八学期因为分了专业所以重复的内容没有列出。另外,无机化学与原子物理课程也有不少内容是相重复的,因我系没有开设原子物理这门课,故重复内容也没有列在表中。

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优化整合的设想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学科并重、突出特色和整体优化的思路 [3]。课程的安排顺序,以及课程与课程的关系应具有逻辑性。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2]。

1.课程安排顺序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课程的顺序应把物理学科的课程安排在前面几个学期上。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对无机界和有机界同样适用)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物理学构成所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有了物理学的基础,再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既具有逻辑性又容易理解。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化学热力学是热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要给出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热、反应焓的概念,以及反应判据、反应限度,要用到热学中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焓、熵、自由能等概念。一般在《无机化学》的教材中,认为学生没有热力学的基础,只好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正如文献 [4]绪论中所讲,“热力学的方法论对大一学生太生疏,以往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置在教材的第一部分显得过早,多数学生有困难……”所以从逻辑关系上讲,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先上热学课程,再上无机化学课程,这样学生有了热力学的基础,再应用到化学中,理解起来又容易,又深入。而且还可减少无机化学课程的课时数。同理物理学科中的电磁学和光学的课程也是在化学课程之前上较好。按此设想的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2.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为构建“科学教育专业”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型综合性课程体系,在适合于“科学教育专业”的教材还不完备的情况下,首先要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从专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出发进行整合,并由此积累经验,为教材的编写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的内容既不要过多重复又要兼顾其他课程。如讲力学时,考虑到化学中要涉及到对称性的问题,关于对称性与守恒律及对称操作就一定要讨论。另外,因为我系“科学教育专业”不开设理论力学课程,所以有关有心力及三个宇宙速度最好能讲到。热学中自由能的概念要讨论的深入一些,最好能给出吉布斯函数,这样就能在无机化学中应用。有关晶体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力(化学建)、结合能的内容考虑到课程的完整性,在热学课程中还不能不讲,但要略讲,待无机化学课上从化学的角度再讨论。热学中重点看晶体的热学性质,结合能、升华热、最好再给出键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时,更容易联系起来。有关反应焓、化学熵、郝斯定律等化学方面的内容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没必要在热学课上再讲了。光学中讲到偏振光时要联系有机物的旋光性,对光的吸收也可联系分析化学的内容。物理、化学课都要做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也是都要涉及的内容,但也略有不同,物理实验要清楚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实验数据的图示法与图解法,分析化学实验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处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力学实验和分析化学都各自用了6个课时,显然可以省去一些课时数。另外,数学课程内容也要从“科学教育专业”出发,注意与“物理学专业”的不同。要清楚数学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表述的语言,论证问题的手段和计算的方法,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关键是要会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既满足学科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再深造(考研)的需要即可,应比物理专业的数学课程学得浅些。总之,若我们对所有课程内容都能做合理的优化整合,纵向理顺,则一定可做到课时少,而使学生收效大。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纵向理顺,还要横向拓宽。如我系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的天文学基础、环境科学基础、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就是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的科学课程。关键是课程内容的选取 [5]:(一)要注重为学生介绍各学科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使学生能了解各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重视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科学知识的能力,综合科学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对跨学科科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最好能在第五学期或在分了专业的第六学期开设研究型或开放性的广泛科学课程,例如:生物、化学、物理科学概念在地球环境科学及社会和教育中的应用。而对有些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全球性环境等问题可通过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自己学习。

受所从事专业的限制,和考虑到生物课程应在物理和化学课程后学生再学习,所以笔者只是对物理与化学课程的内容讨论较多,因而一定不够全面。实际上,不同学科或不同课程的教师要相互交流、学习,使各科教师对学生已学过的课程内容和后继将要学的课程内容心中有数,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新型综合性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景志明,李道华.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

[2]胡兴昌,罗小丰.科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8(4).

[3]魏明,吉世印,邹祖莉.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与构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

[4]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婷,林长春.美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评价.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作者单位: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90-01

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列入国家本科专业序列中,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小学教师培养。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学习优势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开设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小学教育本科要求需定位在“小学”,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系数较低,但教学中方法引导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专业素质,但是对于小学“教”的素养却缺失很多,师范专业自身的素养高低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教”的能力高低,因而教学中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本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提升其培养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小学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有着本质联系,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对小学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是专业化培训的起点。

2、培养目标定位的措施。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定位,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转变数学专业的培养思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本科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基础的学位,那么小学教师就要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发展取向。这种冲突给专业定位带来矛盾,因而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师,在自身素质得以提升的前提下,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协调好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培养中重点关注问题

1、加强数学专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需要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以适应数学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专业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需要加强数学教育专业的特长,不是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的削弱。小学数学教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理科学生的数学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对知识不断感悟,并且把这些感悟转化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2、数学专业知识内涵的注重。教学中“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中能够看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要培养学生广博高深的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中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连续数学知识的引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系统性,也有关于数论和离散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延伸学习。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水平后,学习数学的思维和学习的学习方法,因为人任何知识学习都要清楚的了解一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数学教学内力培养的落实。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脱节,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很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例如,国外为培养小学生开展的有关“小学数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该课程的开设方式是让学生借助计数、有理数运算、几何学等相关数学知识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定义,在活动中考虑数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讨论数学和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门课程主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更是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各项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培养的核心是落实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意义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忽略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求面向专业,在实际对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的非常吃力但是还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等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前提下,体现出高等教学对教师的培养作用,并且在教学的时候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了解课程设置目的,对教育专业开展相关要求,达到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师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像数学本科那样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通过学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高等教学和小学数学方面的知识,深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且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得以提升,数学素质的提升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时比较多,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运用语言知识讲解,对于数学和思想方面的渗透较少,有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忽略,只不过是在课程教学中偶尔提及,但是这些思想和精神的提及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职前教学中学习很多相关的思想知识,但是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有较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结合课程专业设置特点,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需要不断的提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维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讲授过程中课本内容的融入,对数学思想中的精神和人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全方位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并且具备开展数学研究的能力,整体上提升数学专业素养的发生,在小学专业优势发挥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厉害。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学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获取高素质小学教师能够获取的科研教学。虽然专业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但缺乏对初级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彻底。因而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前提下,适应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构建

一、我国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在一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依托英语研究英语学科的教学。

二、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范围

英语教学是本专业的研究中心,但其外延远远超越了英语教学之上。笔者认为: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对英语教学各个要素的研究,包含教师、课程、语言本身、教学法、学生等诸多因素。从这个层面来讲,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个上义词,下设不同的研究方向。

(一)教师发展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学科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对教学其他要素研究的心理准备。教师的发展主要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包括道德、知识、教学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实际上,教师发展分为三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教师的心理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对于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研究也就是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的积累,作为英语教师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英语国家人文积累,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语言,而且是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形式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美,进而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培养文化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会生活的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定位在简单的“教书匠”,这样的教师生活是乏味的。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二)英语语言本体研究

英语语言本体的研究属于哲学的基础层次,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的本质,语言系统,以及语言使用的规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个体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主线贯穿其中。简言之,就是个体的实体言语和社会的抽象语言的关系。将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也就是解决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的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三、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中的科研方法

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只有实践中“量”的积累,“质”的理论才有可能产生。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十分推崇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平衡发展,其核心是行动。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

目前,在国内外讨论行动研究的专著、文章中,有关行动研究的定义并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David Nunan论述了“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即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和改进教学,提高对大纲、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的更深入的发展。

王蔷在其著作《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方式,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探究方式,它的结果是改进实践。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王蔷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开放型和定向型研究过程。开放型研究过程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它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定向型研究的课题的确定来自于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或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并把这些想法或方法实施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最后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功及不成功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与教学硕士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视语言教学为一门艺术,更注重教学中的手段、技巧,注重教学实践。而课程与教学专业更加注重科研,把语言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它以真正的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Steven McDonough. 2009.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