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11:13:35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方法论;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 P)、工商管理的角度( B )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 )。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 (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sup>[1]</sup>和“思想危机”<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sup>[3]</sup>。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sup>[5]</sup>。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sup>[6]</sup>、颜良恭<sup>[7]</sup>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sup>[9]</sup>。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27]凌峰,刘建一.从设计科学视角探寻管理理论与实践隔阂的解决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M].平新乔,莫扶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学:设计与问题解决 [M].黄曙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 [M].孙柏瑛,张钢,黎洁,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9).

第3篇

一、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缺乏经验,给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造成不便。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情况,政府部门就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质量不高,执行不到位

政策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的质量,提高政策质量是主要问题。政策质量主要表现在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不一致性,从而导致其内容出现偏离,方案过于烦琐。并且,在政策目标设定上,如果出现了多种目标,则需要注意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则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就会导致执行难上加难的情况。同时,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中,仅仅是走个形式和过场,象征性地做个文章,实际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执行。这就导致政策执行处于停滞状态,政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抱以敷衍和拖延的态度,导致政策的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执行机构之间存在矛盾,公共政策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在职责的分配上不够清晰明确,导致政策在执行中各部门就权与利的分配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当一个项目需要几个部门一起去执行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在最后执行时不知采用哪项决策,服从哪个部门的意见。同时,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过程,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若政策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就不能得到切实的推行。公共政策若缺乏稳定性,一些方案总是被任意改动,就很容易出现中间的脱节,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政策的执行者逐渐失去耐心,并失去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赖感。

二、公共政策执行方法探讨

(一)强化部门的职责和责任感

强化部门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促进政策的执行,使整体工作的分工更加规范化。所以出台相关的文件或制度对各部门进行约束,能够有效避免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可以快速对部门的责任进行归位和追责。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针对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进行优化,使其充分明确责任和权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接受全民监督,以此促进政策的高效执行。

(二)树立科学的绩效观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绩效作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需要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一些能够影响到地方与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关系的大项目,如果只是单一地将其交给某一个部门,则该项目很难被执行到位。所以,在绩效这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科学的绩效观,在实施一些重大的项目时,要联合地方各个与该项目相关的部门进行合作,研究出合理的科学的方案。同时,针对当前的一些不合理的绩效机制,要及时进行调整,并能够按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单位的执行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形成精细化管理理念

地方政府要对政策的执行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对各个项目的落实进行量化考核,以此为各单位的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同时,在制订详细的执行方案的过程中,务必对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进行强化,针对各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详细的考评。倒逼各单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并有效引导其形成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四)建立绩效问责制度

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绩效问责制度,促使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能有意识地主动承担责任,以此实现各单位的责任量化,促使其能够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给予妥善解决。

(五)注重绩效问责的有序化

公共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绩效问责的有序化。能够针对当地督查机关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启动问责机制。同时,在相关单位提出意见时能够积极针对意见进行改进,并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进行绩效问责。此外,财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作用,对实施项目中应用的每一笔款项都要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证据,针对其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以此促进执行主体执行效率的提高。

(六)制定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法律制定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法律,不但能够加强管理,而且能充分地发挥财政绩效的作用,同时还能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以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失误。所以要重视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围堰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围堰的作用和种类

围堰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防止土和水进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修建部位,并方便排出围堰内的水,从而修筑建筑物。在桥梁工程的基础施工之时,当墩台基础低于地表水位之下时,需要修筑围堰,此时围堰不仅可以用来围水和防水,还可以用来支撑坑壁。

根据围堰的材料可以将围堰分为:土石围堰、草土围堰、木板桩围堰、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锁扣管桩围堰和混凝土围堰等;根据围堰的层数又可分为单层围堰和双层围堰;根据导流期间基坑是否允许过水分为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

2、围堰施工的要求

2.1选择合适的围堰类型有利于稳定

围堰的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头,它的稳定和坚固与否,之间关系到整个后期水利工程的成败。围堰在建设伊始,就要结合工程实际的地质情况,明确采用何种围堰形式,例如:是双层还是单层、是土石还是钢板桩、是过水还是不过水等等。

围堰在施工时需要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且基坑需要深挖,围桩一般需要深埋固定。并采用符合水流或者土质情况的修建材料,保证在整个围堰的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腐蚀、坍塌、渗漏等现象,确保围堰的稳定。保证围堰内部的工程建设不会因围堰的质量或者设计问题而受到影响。

2.2选择合理围堰设计便于施工

围堰一般情况下是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工程,它在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被拆除,但在作为主体工程的一部分时除外。围堰的设计是指导整个围堰施工方向的。在设计之初需要对围堰的施工方法、拆除方法、水流防范、维护等译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保证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尚应当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的考虑,使得设计的围堰能便于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或者拆除。

2.3保证接头严密不渗漏

围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将水阻挡在堰体之外,因而围堰在建设时必须要符合严密不渗漏这一原则。以土石围堰为例,在土石围堰的接头处理问题上,主要是通过增大接触面和加大镶嵌深度来延长防渗漏的路线,从而防止渗漏的发生,降低因渗漏所带来的破坏,延长围堰的使用寿命。

2.4围堰建造需经济

围堰的建设是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非常关键环节,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后续工程的成败。但与此同时,由于它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属于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在考虑到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它的建造应当要经济合理。从一开始的勘探和地基选定和基坑开挖以及材料的选取上就要综合的考虑。在取材上尽量的做到就近取材,在运输上需设计合理。同时要加大对整个工程的材料和质量监督,杜绝劣质工程的出现。

3、围堰的施工方法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处于不同的工程环境,需要采用的围堰形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围堰形式及围堰所处的建设时期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以下则以某水利工程为例,对其围堰的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某水利工程由河床混凝土坝、土坝和坝后建筑等部分组成,位于高山峡谷区,,峡谷区为变质岩和砂砾岩构成,河谷两岸宽约140m,在坝址的基岩上为黄土直接覆盖。上下游河床的覆盖层约为6-12m,坝址的地下水位裂隙补给水。坝址的上下游有丰富的砂石材料可供开采,且质量高开采运输方便。

3.1导流方案的选择

由于该工程地处于山区的河流,且河面较窄,在施工期间对通航的要求也几乎近于没有,因此选定为全段的围堰法。即在主体工程的上下游各建设一道围堰,待到主体建筑完全建成之后对围堰进行拆除。根据该河流历史的水文资料以及本工程的长工期等特点综合考虑选择为不过水围堰,从而保证工程的全年施工。下图为本工程在不同施工时期最大流量的频率:

根据上表可得,设计洪水最大流量为5230m3/s。根据本工程良好的地址条件以及较小的节理发育和地下水的稀少,因而采用了圆形隧道进行导流。根据上下游丰富的砂石资源且开采和运输方便,质量好等特点,采用土石围堰。

3.2围堰防渗及地基处理

根据需要想对围堰精心地基的处理,使得其能够满足放渗漏的要求,以及动力和静力方面的稳定要求,保证围堰能够经济的安全运行。本工程在砂砾岩15m深度范围内采用明挖回填的粘土槽,因为粘性的截水墙的结构简单便于施工,防渗效果好。截水槽直达基岩,并与其紧密的连接,保证截水的效果。

3.3围堰施工

工程上下游围堰的断面形式设计如下:

上游围堰断面

b、下游围堰断面

围堰在填筑时,现在河床的一侧或两侧向河床之中填筑截流堤,待到截流堤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河床自然变窄,从而形成一个水流速度比较大的龙口,并最后进行封堵闭合。待闭合之后,在堤上修筑防渗设置,然后加高形成围堰。

围堰施工的水上部分与一般的土石坝施工区别并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有铺土、平土、压实、洒水和质量检查等步骤。而在施工时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加快工期,在施工过程之中采用流水施工。而在围堰的水下部位,施工起来则相对比较困难,石料等一些大比重材料可以用进占法来进行填筑施工,但对于一些粘性的防渗材料的施工则很难运用到这种方。在进行水下的抛填施工时,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围堰在闭合之后,虽然堤顶已经超过了水面,但是仍会有一部分的水会从堤中的空隙进行渗漏,为了遵循围堰的严密不渗漏要求,必须进行防渗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堵死渗漏的通道。在防渗施工时,从围堰的上下游横断面中可以看出,采用反滤层。首先在围堰堤的迎水面抛填碎石,然手在碎石层之上抛填砂石和粘土,直至渗漏被基本的堵死。在抛填填料时,应当注意每一层填料在填筑时必须要均匀且稳定,否则会造成封堵不严密的现象发生。

3.4基坑的排水

在上下围堰进行闭合之后,则应当要考虑到围堰内的排水工作。围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要把水流阻挡在堰体之外,因而在上下堤闭合后的排水工作显得异常的重要。

在基坑的初期排水时,主要包括基坑内部的积水和渗水两部分。在积水进行排出时,基坑内部的水位下降速度应该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因为水位下降的太快造成基坑边坡的水压里剧增,而造成围堰体的坍塌。但是水位的下降也不能够太慢,太慢了会影响到工期。根据经验,该工程采用的基坑水位下降速度为0.5-1.4m/d以内,排水时采用浮动式的水泵站。在基坑内的积水基本上排尽之后,则需要对基坑进行经常性的排水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围堰的渗水、地基岩石的冲洗和降水等。因而,在施工之初考虑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在布置时,尽量考虑到了对施工的影响,排水沟设置在基坑的中部,排水设备设置的地方不妨碍施工。

3.5围堰的拆除

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一般需要对围堰进行拆除,这也是围堰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围堰施工中的一部分。在拆除的过程之中应该根据上游水位的不断下降而逐层的对围堰的背水坡以及水上部分进行拆除。拆除时,用挖土机开挖然后用爆破开挖法进行拆除,但是围堰残留面仍能够对水进行继续的阻挡,从而防止了基层过早的被淹没而影响到施工。待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剩余的堰体则用爆破法炸开一个或者多个缺口并扩宽直至拆除。

第5篇

[关键词]工程预算方法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一、概述

工程建设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其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一个个工程项目完成的好坏和盈利程度,往往取决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阶段:施工前期工程预算的确定。

工程项目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密不可分,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指导施工前期工程预算的确定和施工中期对于工程预算的控制。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这个方面对应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上,重点就是工程资金预算。要如何将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项目管理,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是时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加入WTO,单纯的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引用财务管理的主流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就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阶段本身而言,现有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在造价确定方法上还是按照基于活动与过程的成本确定和核算方法建立的,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

1.基于资源消耗的成本确定造价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工程项目造价确定方法首先是基于资源的,或者说是基于资源消耗的造价确定方法。这种方法对项目造价的确定是从项目所需消耗资源的多少入手,从项目所需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数量(如直接人工、设备、材料等)入手,并依次做出预算的造价确定方法。我国以套用标准定额为主,按照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概预算定额、取费标准、预算价格信息、资料的汇编,以及工程项目概预算工作组织管理的规定为核心,,去开展我们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对这一制度做了许多改革,但是在工程项目造价确定方法上还是以标准和定额作为主导依据。

2.基于部门的成本确定造价的问题

这种工程项目造价确定方法将那些不直接形成项目工程实体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以部门津贴发放和分摊的方式,去确定出它们的费用。例如,构成我国建筑安装工程费的间接费之中的企业管理费、其它费用等工程项目造价的科目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费用的确定,多数是按照项目直接费(形成工程实体的项目造价部分),乘上一个规定的取费比率来确定的。

这种基于部门造价确定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种办法按照部门分摊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间接费,而不是依据工程项目实现过程中真实需要的管理活动和其它辅活动与过程去确定这类费用。同时,这种方法会出现由于国家规定的取费比率和取费计算方法的不科学和不准确造成的造价不准确,而且还会造成(在取费比率和方法上的)由于国家的干预形成对于一些企业的保护或偏袒,从而破坏市场竞争的合理化。

3.造价确定依据方面的问题

我国全国和各省市的造价管理部门仍在不断地制定和有关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工程造价、取费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定额以及工料价格指数、取费调整指数等各种各样的定额修订参数等待,这些都是我国官方规定的工程造价确定依据。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改革工程造价的确定方法,但是至今尚未制定出一套放弃国家或地方统一标准定额,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工程造价的新方法。虽然在建设部有关十五规划中提出了逐步降低工程标准定额指令性作用的目标,但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问题解决

既然传统的工程预算方法存在着这么多缺陷,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修正:

1.收集相应精度的项目活动与过程信息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要求收集相应精度的项目工程技术与成本的数据资料和其它信息。例如,如果要确定的是工程预算造价,就要收集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等文件资料,以及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计划进度要求和安排、施工技术与施工条件等一系列的数据与信息。预算须同时考虑项目实际成本、成本潜力、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对项目做出投标估价,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投标价值,并做出合适的资金预算方案。这样既能保证施工企业中标,又能保证企业中标后有利可图。

2.确定项目各项具体活动的能力占用与资源消耗清单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要求分析并确定出项目各项具体活动的能力,占用与资源消耗的数量、质量和大致时间,从而形成项目具体活动所占用和消耗资源的清单。这种清单是一种围绕项目具体活动展开的,以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原理确定的,有关各项具体活动的能力占用与资源消耗的清单。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充分熟悉定额、了解定额,熟练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认真阅读图纸,尤其是总平面布置图,了解工程全貌,了解设计意图及图纸表达内容所涉及的有关规范、标准图集,对施工前已发生的设计变更也应做到心中有数。

3.确定项目各项具体活动的造价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在确定出了各项具体活动占用的能力和消耗的资源之后,就需要按照这些资源的市价、市场预测价等一系列价格信息,逐项分析计算得出各项具体活动的成本与造价。对于具体活动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来说,通常都是按照市价或市场预测价确定的,而对于“占用的能力”来说,需要参照机会成本和租赁价格等方法去确定。材料与设备价格由市场确定,预算人员要认真调查市场,选取最能反映市场的定额。材料与设备价格由市场确定,预算人员要认真调查市场,选取最能反映市场的定额。预算还要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自然灾害等,预算中要予以考虑。。预算应对成本按成本习性进行划分,对工程成本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估价,确定工程的真实成本或成本的变动范围。

4.汇总确定整个项目的造价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最后将由上述步骤所得到的各项具体活动的造价进行汇总,并最终确定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造价。计算其他各项费用和利税汇总时,取费标准应从实际出发,了解工程项目内容及参加竞标队伍的实力,通过对工程项目重要程度的认识,争取做到公正、合理计费。要根据工程的特点、预算定额、取费标准或者国家的其他有关的造价指数,并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取得一切有关信息,以指导预算。这是基于活动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的最后一项工作,这项工作首先要对各项具体活动的成本造价进行必要的审核与校对,然后要将各项具体活动的成本造价进行整理和汇总,最终在汇总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项目不可预见费等内容,从而得到整个工程项目基于活动的成本造价。

四、总结

从工程项目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工程项目管理中财务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工程项目预算方法理论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项目管理者感觉到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却又没有较成型的理论指导于实践,以致实践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盲目性。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将向柔性、全面、全过程性等方向发展,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资金预的方法也将成为项目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德武:财务管理:历史追寻与未来展望[J].会计之友,2001,(10):45-47

[2]张慧德:市场竞争下的工程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1,(6):18-21

[3]刘曙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J].财会月刊,2001,(20):28-31

[4]陈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1999,(12)

[5]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01,(8):40-43

[6]李强:现代工程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税收与企业,2003,(08)

[7]任常军:论财务管理在现代工程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活力,2002,(09)

[8]赵华:关于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目标的系统思辩[J].财会月刊,2000,(2)

第6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控制

1.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1 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

园林绿化工程的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乔灌木、花卉、草皮的栽植与配置、地被植物,充分利用各种苗木的生态功能、形态特征及季相变化,来实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隔音杀菌、调节温度,营造观光休闲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它是源于林业及其他种植业而又区别于林业及其他种植业的特殊行业。

1.2 施工的季节性及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绿化种植季节性特别强,讲求适时适地的种植。施工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其施工质量较其他工程的质量更加难以控制。而且,园林工程中栽培的各种苗木只有长期精心的管理和养护,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及良好长势。否则,将难以达到生态园林环境景观建设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必须提供长期的养护计划以及必要的资金投入。

1.3 工程营造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古典建筑、植物配置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环境景观的效果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发挥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及其意境。如假山的堆叠、绿化配植、多种植物配置、驳岸处理、微地形处理等等,同一张设计图,在不同的工地上,根据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技能、实际经验不同,其施工出来的艺术效果、气势和品位档次就完全不同,感觉也就完全不同,这就给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其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以及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要求。

1.4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需求,园林绿化工程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大型的公园、高速公路、绿化广场等都成为了园林工程集中展示的场所,而在大部分的社区、住宅小区以及一些功能性建筑的周边,园林绿化工程更多地是作为配套的附属工程,其规模小且工程量分散,不便于管理。

2.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三阶段

2.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1)详细审查施工图纸,将图纸上的要求具体化,避免施工单位发生随意施工的情况。

(2)施工图纸下发后,立即组织项目公司和总承包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对图纸进行会审,以确保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在施工前解决,未经会审通过的图纸不能用于施工。

(3)总承包确定了施工单位后,应组织一次会议,方便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交底,使施工单位能够理解其设计思想及意图。

(4)要求项目公司编制进度计划,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园林工程安排合理的工期,以避免发生大面积抢工而影响工程质量。

(5)项目公司编制出的详细的园林工程进度计划,要交由总工办审查,看其计划工序是否合理,以免发生不合理的交叉作业而影响工程质量。

2.2施工阶段

(1)在施工开始后,每周至少应有3天的时间到施工现场以随时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质量问题要当时指出,并应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2)材料控制。园林工程的建设材料进场后,项目公司应及时安排主管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不合格者应限期清理出现场。植物材料选择尤其是乔灌木,如果条件允许则应由项目公司组织到苗圃进行选苗;如果离苗圃较远,则应由施工单位先期提供相关植物图片确认其景观形态,合格后方可进场。

(3)在施工过程中,广场道路的铺装、草坪铺装、水刷石、卵石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均应作出一块样板,待主管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后续施工。

(4)在单位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须编制出施工方案,交由主管工程师进行审查,通过后方可按其施工。在单位工程的施工完成后,应由总包组织项目公司以及总工办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发现不合格的地方应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之后需另行组织验收。

(5)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发停工指令: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使用未经认可的原材料;上一道工序未经验收而擅自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施工质量出现异常,但施工单位没有进行整改或未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6)注意成品保护。

2.3工程验收阶段

(1)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后,应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应由项目公司组织规划部、总包、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进行预检。

(2)预检合格后,应由施工单位邀请相关领导进行检查,提出意见后,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量大小在限定的工期内完成修改完善的工作。

(3)待修改完善后,应由项目公司组织规划部、总包、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进行验收并填写工程验收单。

(4)验收完成后,应监督施工单位进行养护管理,以确保景观效果。

3.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原材料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和苗木的进场质量:加强对材料和苗木的检查及验收工作,特别是主要移栽树木的品种和规格在采购前应通过业主及管理单位签证确认。对植物材料要做到“三验”,即验品种、验规格、验数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应一律剔除,把好工程质量的第一关。

3.2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明确现场施工工序方面,确保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园林建设工程。

3.3施工操作中的质量控制

从施工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应有严格的要求,在加强操作人员质量意识的同时加强管理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对每个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使其在质量控制上更有自觉性,特殊工程必须持证上岗。

3.4施工后期养护工作的质量控制

任何一件工程的质量控制都不能虎头蛇尾,因此对园林工程最后的养护工作质量更是不能轻视,往往施工后期的养护工作质量更能体现出一个园林工程建设公司的实力及其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与否,因而,对于后期的养护工作,要从人员的配备、养护周期的编制、相关原材料的供给及养护器具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力争实现最后一个关口质量控制的完美收尾。

4.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涉及面比较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园林的施工过程中,既需掌握工程原理,又需具备现场的实际施工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并能进行二次创作;对施工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质量的跟踪管理,确保工程的各阶段都能以质量的控制管理为中心进行,建设出高品质的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1]徐丽芳,吴婷婷.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及控制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2010(28).

[2]荣恩辉.浅议市政园林工程施工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质量管理

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开始了管理体制改革,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工程项目施工的生产方式和内在的组织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已经逐渐转型并且逐渐成熟,如今的建筑施工公司和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项目管理责任制了。

1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1.1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目标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目标就是要保质保量的按照预定竣工时间完成工程项目。为了更加高效的对项目施工的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分工管理,并且将每个环节的工作交给不同的负责人,每一个负责人进行对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保质保量 的完成每个环节,而这些环节汇总起来就形成了施工进度控制目标体系。对施工进度进行有计划的划分,通常采用的划分刑事有横道计划图和网络计划两种划分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长处,横道图最大的长处就是施工时间段非常的明确,而网络计划的最大的长处就是每个环节和每个小项目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清楚。

1.2 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忽视进度计划。在现阶段,一些施工单位尽管对施工的进度有了非常详细的计划和划分,但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现场作业的时候,施工进度计划就形同虚设了,这是在我国施工企业和施工单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在施工现场,不管是项目负责人还是施工技术员往往都是拍脑门决定事情和决定进程的,在一些小工程中,忽视进度计划往往造成的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对于大工程来讲,由于工程过于浩大,施工作业时间较长,不定因素较多,那么如果再忽视进度计划,那么就很难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施工项目了。

1.2.2 计划与实际工作脱节。计划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在施工作业时还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设计进度计划的人没有做好调研情况,并且专业性不强,导致设计的进度计划不够完善,不能够非常明确的指导现场施工作业。

1.2.3 进度计划过粗或过细。进度计划的设计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如果对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度设计的过粗,则不能够很好的对现场施工作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不能够很好的对一些施工作业环节进行很好的把控,当现场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造成进度的延误。比如接地线安装包括放线、安装、检验等工序,将这几项在施工进度计划中安排成一个环节就比分成三个环节要合适。

1.3 完善措施

在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进行及时的解决,尽量的减少损失,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以下的措施:

第一,扩大资源的投入。这里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扩大、购买社会数量的扩大等等。

第二,对已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分配,比如将一些服务本门的工作人员也投入到生产部门中区,有效的提高劳动力,并且必要时课采用加班或者轮班制度。一些工程中必要的构件,可以由原来自己生产改为外部采购,有效的节约时间。

第三,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情况,适当的采购一些高效率的施工工具,从而可以提升现场施工作业的效率。

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2.1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原因

2.1.1 人的因素。施工技术人员的自身责任感和质量观,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自身理论素质、管理能力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所以,作为项目工程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提升个人的理论素质、责任感以及管理能力,要有效的调动起施工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对施工技术人员要进行公平合理的奖励和激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施工人员的工作更加的顺利;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质量观,整个项目工程完成的好与坏,都是由所有的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积累而成,所以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

2.1.2 材料因素。材料因素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之一。如今,很多的工程问题都是因为材料质量不高导致的。材料的质量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际工程的质量,项目工程就不可能达到国家的安全标准。所以应该提高材料质量的管理,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是保证成本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工程项目进程的基础。

2.1.3 方法因素。方法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的控制。其中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三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2.2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及措施

2.2.1 强化质量意识。要不断的对施工技术人员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而且要经常开展相关的教育课,在教育课上不断的传输我国对项目工程要求的质量方针和相关的政策,并且要大力宣传工程质量对于施工单位和人们的重要意义,不断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作业的质量的意识。

2.2.2 建立责任制制度。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设立负责人,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施工质量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制制度,一个环节一个负责人,将工程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便于施工工程每一个环节的交接工作,并且如果工程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进行及时沟通,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

3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管理施工项目,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还需要在工作实际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笔者在文章中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对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并且提供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黄金.工程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