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10:00
序论:在您撰写美学教育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 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美学是一门关注人的哲学,提倡人性自由和人的自由发展,能够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哲学依据。教育技术本身包含丰富的美学内涵,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往往偏重技术和开发,而忽略其中美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加大对教育技术中美学研究的力度。
1 引言
教育技术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实践的技术,从视觉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无一不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领域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确解决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为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我国教育技术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颇深,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层面,而较少从美学和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对教育技术人文方面的研究略显单薄,这就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人文因素萎缩,哲学意识淡化,出现偏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甚至技术至上主义等倾向,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不相符合的[1]。要解决教育技术中技术和人文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得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文思想,并进而以这种人文思想来指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而美学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因此,将美学引入教育技术,构建正确的教育技术美学观,在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统治力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 教育技术中的美学形态
2.1 科学美科学美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美及其内在规律的真实反映”[2]。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美的完美写照。科学美表现在教育技术中,首先在于它的“真”,即要体现出科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理性概念,它们反映了科学理论内在的结构美和逻辑美。教育技术如果能真正体现科学美,就能够用美的教育去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习者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使其能够在美的意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善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功利需要的价值,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学习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一种善。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满足人审美方面的需要。真善美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以人作为价值主体,要求教育技术在追求技术开发的同时更多地重视人的本质。
2.2 教育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美的发展历程,而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因此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感。教育美是指教育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能对教育中的审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美的体验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应该充分体现教育中美的意境。首先,教育技术本身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品质和伦理道德品质,这是人的本体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法。例如,多媒体教材中使用富有艺术性的图像、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法,可以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3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美感。教育技术的形式美集中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多媒体课件的构成元素包括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静态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等,而动态元素则包括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课件是在教学理论、艺术理论等指导下,将知识的表现形式从原来书本的单一表现形式转变为多媒体的复合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材料。作为一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课件主要强调的是形式美,即整齐美、均衡美、调和对比美、节奏美。
2.4 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它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教育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将艺术美运用到教学中,把抽象、无形的知识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教育技术的很多方面本身就是艺术创造过程,如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本身就是一件件美的艺术作品。
3 美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从一开始就和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萧树滋先生在其《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概论》等著作中就曾明确提出美学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刘雍潜和李龙编著的《教育技术基础》中把美学作为技术基础中的一个内容。近年来,教育技术专著将美学或艺术理论明确列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基本上没有。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内对美学的重视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实际上,美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在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艺术化及其美育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1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本化的关键教育技术历来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善,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机器的过多使用弱化了人的潜能,并且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媒体在很多场合下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媒体本身,而忽视其中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有没有对技术的本质意义和深层价值进行探讨,其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人文思想去指导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实现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讲,美学是审美领域的人的哲学,它以形象、生动的感性形式窥视人内心世界的美,并提倡人的精神解放和思想自由。因此,把美学引入到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中来,将会“使教育技术更加人本化,更有利于教和学,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3]。
3.2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艺术化的理论基础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质,艺术乃是现代技术救渡的道路[4]。技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艺术,艺术是技术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样,实现艺术化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美好愿望,因为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教育技术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发挥到极致。美学是所有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艺术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美的问题,包括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和批评的研究。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化,而美学就能给它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例如,教学设计要强调科学美和教学美;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界面的友好,色彩搭配的协调;教学过程则要讲究语言的流畅、优美,声音要清晰有致,富有感染力,这些都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
3.3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美育是教育,也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教育中,其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感,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其人文知识的修养。教育技术中的美主要体现在媒体美和教学设计美2个方面,它们都具有美育的功能。媒体美可以美化教学环境,并满足学生物质、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加敏锐;教学设计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美育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包含丰富的美育思想、美育方法,这些都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美学也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中体现了多种美学形态,同时美学对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艺术化等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却往往忽略美学对其深层次的影响。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无法使各种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研究者必须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美学引入教育技术,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美学观,使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和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廖宏建,冯奕兢.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启示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5(6)
[2]李亚青.关于科学美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美育寓于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观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给让孩子参加了不同的课外特长班:有的学画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跳舞......由此看出,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是越来越被重视。事实上,美育不单单是一项活动,也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美学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让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就是一种情感。是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对自我充满信心,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学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美育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天晨会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人的事迹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文书曾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他说,美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能力可以抚慰和激励人的精神,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困惑、压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内在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文化建构积聚着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审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则可以通过这种审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感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在活动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还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而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无论是随意堆在桌上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水果,还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那丰富的色彩、有意却似无心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画头像,既要让学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对人物的外貌及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又要表现其身份地位、民族属性、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对工艺课情有独钟,在工艺课中充分展示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美术课中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对形和色的审美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服饰、怪异的打扮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这种观察由表及里,渗透着美育教育。可以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正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是引领者和施行者。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的学生,教师规范的言谈举止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育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优雅的仪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导师。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和美育是贯穿其中的内容,与智育并行。如果语文只进行单纯的智育,那么我们的母语教学将沦为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空壳,丧失其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再次沦为枯燥的讲解,相反“美育使人精神正值、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美育使人的道德向善,情操高尚。那么在这同一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是先导,利用学生爱美之心而调动起学习情绪。
一直以来,学校语文教育以智育为中心,课堂以讲解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而且知识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加上教师没有感情的说教,导致语文课堂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课不敢兴趣,语文课没有体现语文这一文化性学科独有的魅力,即审美特性。不可否认,语文要传授客观知识,如生字词、语法、作家生平等,这些客观知识若只是机械的呈现,则达不到语文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愫,以文化传承的视角讲述其来龙去脉,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汉字的教学,灵活运用“六书”造字原理,甚至现代五笔输入法对汉字有规律的支解,加强学生对汉字作为一种意象性文字独有魅力的欣赏。记得一堂课上,给初一学生讲解“蟋蟀”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悉”“率”两个字,学生都认识这两个独体字,但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表明任何事物,这时教师在两个字的前面分别加了个“虫”字旁,并讲明读音没变,但可以表示一种小昆虫的名字,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一旁表读音,另一部分表意义。接着让学生回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名字是诸如此类的,蜻蜓、蝌蚪、小虾、螃蟹等等,同学们越找越起劲,似乎找到了某种学习的乐趣。这种触类旁通的汉字教学法,不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还使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期待,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类似这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与理趣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知识“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知识点,而像是一条枝上盛开的繁花,相互映衬,散发着学理的芳香。语文知识是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其中蕴含无限的文化气息、古人的智慧,若能将这些古趣古味,在课堂上讲出来,语文课应该会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课。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传授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智育教学目标,而且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知识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提升精神内涵。这就是美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无数做人的道理,语文课堂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智育、美育、德育同时并存,同步发展,水融,使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得到完善。可见,语文教学是一个文道统一,真善美交融的过程,知、情、意、行相互结合。总之,美育在促进智育和德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上。审美即自审,主观情感性是审美的特质,人在审美对象面前的情感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我关照,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从自我的主观情感出发,据个体的思维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因为美学上,任何意义都是作者本意与读者他意的结合,是文本原形理解与读者创造理解的相融。这种允许众说纷纭的包容姿态,是语文审美理念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美育;中等职业学校;价值观
G7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许是一知半解,或许是一无所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以“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为主的美育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缺的。美育c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 美育的含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的最终价值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二、美育教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更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所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美育学习,不仅能学习美学知识,步入美的王国,还能学会如何鉴赏美、评价美、追求美。通过美育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美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作用。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和艺术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
(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他可以培育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培育学生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培养。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养,使之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三、美育教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美育教育教学是通过学校各种艺术课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其中音乐教育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美育过程。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点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学唱歌曲或听教师领唱时,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书面歌词或口头唱曲的表达,在头脑中重现某一事物的形象,这只是再现型的想象;而如果学生能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属于创造型想象。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美,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已体验到的美解说给学生听,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其发现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上音乐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上注重采用游戏体会音乐美,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让他们感到音乐课是有趣的课;理解音乐的情感美;感受旋律节奏美;育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美育教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包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美的鉴赏,也包括对教学科学的审美。而接受美育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各种人。对于不同类别的人应采用不同重点的美育途径和选择内容不同的形式。学校的美育教育教学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要注重专业特点,挖掘专业中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对美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一)在美育教学中应以“陶冶情操为目的”。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要避免“以学生一定要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为目的”。应该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探索求知的兴趣为目的。我们欣赏天鹅湖舞姿的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但我们不一定要学会跳芭蕾舞,也不一定要花许多时间去跳芭蕾舞。
(二)教师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做具体的实践性指导。比如学生日常作业、试卷、绘图、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学校、班级、寝室环境的美化,都应做到正确、美观。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良好意愿、习惯和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绍萍. 试析美育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实施与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09(09)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YANG Xianying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motional educations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usic at the beauty of music and experiences the wonderful music, it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good feelings and noble sentiments of the mol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has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music teaching; importance
1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哪些审美教育的原则
1.1 在教学中注重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即在此过程中,首先在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息和艺术氛围之下,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参与性原则对教师是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成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如进行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渗透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一边体验音乐的美,一边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不是成为配角和观众,教师不是裁判,而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些良好的环境,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不要只做观众,而是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
1.2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原则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现代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它更能够直接捕获人的情感,直接进入内心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心理因素,是最活跃的,能够促进人对美的感受和感知。在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把握情感原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其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在参与和学习中,体验美感,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1.3 在教学中注重愉悦原则
愉悦性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学生感到愉悦、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兴奋,他们不会觉得学习很苦,而是感觉很快乐,乐于去学习。这就把苦学变成了乐学,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审美兴趣进行培养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努力对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开发,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障。在进行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此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都承载着创作者深深的情感。音乐的教学和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乐谱创造;第二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表现;第三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悟和体会。由于音乐在表达方式上不一样,比较独特,因此它在感悟和体验的时候方式也比较特殊,首先要达到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例行分析。它不同于文学,用文字进行直接表达,它也不同于美术,直接用图画描绘,它是用特殊的言语和特殊的声音来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有力的表达,对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教学中要得到审美的体验
如达尔克罗兹这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所言,音乐的根本是反映一种情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时候,它需要一定的智力,但它更需要一种情感,需要一种审美的体验。在聆听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蕴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和其中的美,能够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要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如播放录像、放映幻灯片等,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体验。
4 引入“律动教学法”达到审美体验
“律动教学法”不仅能在课堂上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还能极大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因而,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律动教学法"对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4.1 在教学中增加律动,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尚年幼,对于很多东西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纯理论或者抽象性很强的事物,若在音乐课程教学之始,教师便开始大讲理论或者直接开始让学生接触线谱,学生会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也无法促使教学成效的实现。 若在教学之始,穿插一些旋律,并带领学生伴随着这些旋律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肢体语言逐渐带到课堂上,带动学生逐步进入课堂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旋律,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地让学生唱歌或者听音乐,让学生处于一种机械的状态,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会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律动和解说,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旋律进行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将感受到的律动表现出来,则会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加入课堂话题的主动性。
4.2 律动教学法让抽象的音乐更形象,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事物是很难进行理解的,他们接触到的事物一般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而音乐却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一般意义上来讲,音乐只能靠“听”才能感受得到。而“好动”是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他们的特点,采用律动教学法,将抽象的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能更加愉悦地接受这种知识的学习,乐于参与音乐的课堂教学,并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同时,由于很多歌曲配上一定的律动能让学生对这些抽象思维理解更深,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3 律动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律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改变一成不变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状况,鼓励并带动学生跟着音乐“起舞”,在逐渐的锻炼和培养中,形成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能根据旋律及节奏的特点创作“律动”,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开朗、大方、善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音乐是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它学科相比,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占优势的,而审美教育在音乐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来启迪心灵、净化性情、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67-01
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要靠后天培养,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
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思维。由于学校教育使小学生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新问题,逐渐使他的智力和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成人,无论是家长、老师都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为小学生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比较单纯,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强,杂念较少。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封闭自己,喜欢对外沟通,开放性较强。例如,小学生的情绪大多直接表现在自己的脸上,并且情绪的持续时间短,波动性较大。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和了解,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性不强,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意识还是个性都在快速发展,没有进入平稳而持续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刚要开始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品行,对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好的时期。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学教材发现,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有许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诗、古画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美而充满意境的语言、美轮美奂的图像、生动的仿佛就在眼前的形象等都是M行审美教育良好的条件。分析小学语文科目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性,具体如下:首先,从选材上来说主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伦理亲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等,对宏观审美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现行语文教材非常注重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从形式上求多变,顺应如今小学生发展的需求。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有诗歌、散文、童谣、儿歌等多种形式,并为文章、诗歌等配上小学生喜爱的主题插画。插画的内容遵从小学生审美的需求,将文章主旨隐含于画中,使插画从思想、情感、艺术三个层次上均达到审美的标准。最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整体视觉的美感,无论是从纸质的选择,还是从色彩的搭配上,全套书都考虑了小学生审美的需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灵扬同志曾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可能胜过中小学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课、美术课”。然而在传统的观念里审美教育应该主要通过艺术学科,例如美术、音乐,导致长期忽视了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的功能。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它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应该真正用到实处。小学语文科目可以说是兼具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的多层次学科。这其中工具性应该是其最表象,而审美性处于工具性和思想性中间,它是从工具性向思想性转变的一个中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能力的需要,更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践行课程标准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调动师生审美情感来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感受美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享受美的能力,因此从小学教育抓起,从语文教育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让小学生从起点开始养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