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09:59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旅游一体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就当前旅游发展的情况来看,旅游文化产业与娱乐型、消费型产业之间的结合已经很多;但是思想教育与旅游文化建设的结合尚不多见。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旅游业的结合尤为重要,需要一个全新的设计,来打造一个旅游文化与国家政策的融合。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石家庄和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分析从设计思路到规划布局的生成过程,将无形的主题蕴涵到有形的园林中,探讨在和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策划功能划分环境营造和谐
Abstract: On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entertainment, consumer industry conversion between is so many; but the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much closer relation. Not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the socialist nuclear.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ich requires a new design, to create a travel article,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of fusion. This article mainly by Shijiazhuang and cultural theme park planning desig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philosophy. From design to the layout of the generation process, the intangible to tangible theme gardens,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a society advocate. Justice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theme park landscape design features and essence.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theme planning; functional division; environment; cultural theme park
主题公园是现代公园的一种,围绕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主题,由模拟景观和园林环境为载体,向大众提供旅游、娱乐等有偿产品与服务的人造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个开发经营的产业项目[1]。除具备公园的一般要素,主题公园的园区环境还突出地表现一个或多个主题,其规划设计要求环境、建筑与人关系的高度统一,以及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密切配合。和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是以满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应用水体和植物改善生态环境,并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强调景观延续性、多样性和适用性,真正将和谐思想贯穿于全园设计中,在和谐自然生态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由此获得和谐的社会、人文、艺术环境。
一、确立主题公园的基本理念
1.以适应大众需求为条件
中国当代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旅游发展阶段,任何较大的旅游项目若仅仅锁定于高端旅游市场,不以大众游客为目标,就不可能取得成功[2]。主题公园应努力开发适合大众游客欣赏的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应该是集创新性、娱乐性、大众性、多样性、科技性为一体的娱乐场所。
2.以挖掘深厚文化为根本
旅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感官范畴,它更需要上升体现为一种现代精神文明层面的渗透,而现代精神文明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当中,例如现代企业宣传广告,它传播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生产的产品,更是一种企业文化模式的宣传,通过文化的宣传来让消费者认同并接受这种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就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
做越长。因此,可以说世界一切资源都可以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建设主体公园的条件是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对旅游产品品位的降低,主题公园建设应紧密结合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展当地的深厚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涵盖人类文明的一切行为现象,我们可从科学技术、民族风俗、产业优势、历史文化、认知艺术、情感归属等多个方面来丰富和深化它的内涵,使其逐步具有大众性、文化性、商品性、市场性、延伸性、价值性、传承性、可再生性等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民歌、曲艺、器乐、剪纸、皮影、图谱等都极为传统,为主题公园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礼乐资源及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
3.以符合国家政策为依托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主题公园,是指符合国家愿望的,将旅游文化与国家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从思想上体现国家政策的主题公园。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和谐人际关系、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都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和谐文化主题公园,也应该符合国家的基本愿望和政治教育。
4.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理念
1992年6月在巴西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第一个原则指示: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应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活[3]。由此可见,“健康、富有,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公共主题。现代社会的人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疾病”概念了,人们追求的是最新的“健康”理念――全身心的健康。我们不能祈望在物质上人人平等;但在健康问题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公园设计从这一理念出发,也是这个主题公园的一大特色。
5.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
和谐社会目标的任务体现在“以民为本”,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些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提出,是经过党和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结晶。建设以和谐为理念的主题公园更应该达到“以民为本”的目标,充分体现民主与民生。
二、通过主题策划实现设计内涵
1.天人合一
主题公园的中轴线在这里回归自然,完美消融在自然的园林风景之中。中华文明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森林公园都围绕着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进行设计,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该区以高大乔木为主要造景植物,乔灌草搭配,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群落,同时散养部分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林间分布现代化的低碳环保的节能科技型建筑,作为游客低碳生活的体验模板,以唤起游客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
2.神圣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的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对于旅游越来越不仅仅满足于自然风景的观光旅游,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有更大的诉求。和谐主题公园的建设就是以人们的这种诉求为出发点,旨在创建一个和谐文化文明公园,这个文化文明公园将透过最新的科技,融合视觉艺术不同的方式如三维、四维、五维的多媒体制作,电影,互动游戏,历史考据,短片,标本、展版、文物,场景等,演绎圣经的故事,令游客寓教育于娱乐,感受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心灵感受,让大家亲身踏足人类文明发展奇妙之旅!从思想上深入,也可以是一些诗歌、小说、一些铜管乐队等,通过各种方式来给游客灌输一种思想,让和谐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
3.民主民生
回望两会,感受最强烈的有两个词:民主、民生。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发扬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公园的主题策划也应时刻围绕着民主、民生,因此,主题公园的设计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
4.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因此,在绿地景观营构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联合报社启动“百万家庭节约环保行动”,向游客发放环保布袋子,倡导“环境与人类共存,健康与环保同行”,为建设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会作贡献;请游客体验科技型的节能环保样板房的各种功能,让科技和低碳同行。
三、通过功能划分实现设计目标
公园的空间分布可以通过划分功能区来实现设计目标。突出城市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底蕴,创造人文景观,打造公园绿地精品,形成城市园林特色。
1.崇和仰圣区
用“三道并流”的形式来集中体现和谐文化。园区内的三方分别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头像、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群雕、还有一尊神情悠然自得的“吉祥卧”式卧佛,分别代表道家、儒家和佛教[4]。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由此可见,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简而言之,“三教合一”实现了这三道的交汇、融合。这也是古往今来多少圣人一直在苦苦寻求三道合一的方法,意欲构建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思想。
2.智尚仁和区
(1)务实廉洁
“主题公园”是一个城市深层次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表露。基于此,在主题公园内,融入古色古香的古典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元素气息,以爱祖国、讲诚信、树廉风、促和谐为主线,精心打造思想道德、戏曲演艺苑、廉洁之花苑以及诚信文明、道德廉洁两条长廊,通过石雕、木刻、书法、橱窗、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宣传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涌现出得各类典型模范人物。
(2)慈善与感恩
倡导“兴公益,泽社会”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对慈善事业价值的认识。市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都能够在这里定期开展慈善义卖、义演、义诊、义务咨询等慈善公益活动;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也可以聚集到这里进行公益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慈爱园将成为石家庄市民认识慈善、了解慈善、传播慈善的平台,成为一个慈善事业的宣传阵地,成为石家庄慈善文化活动的热点地带。
(3)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长长的千米文化古栈道上的成语小故事又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华文字的精辟和凝练。在这里,和谐就是一种状态。
3.奇石、雅石、盆景共赏区
以石会友,天下共赏。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当今社会,赏石的风气更是遍及全国,奇石异种发掘的很多,可以说是繁星灿烂。主题公园的该区内放置无数没有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奇石采天地之精华,得人间之灵性,以绝无雷同的个性为特点,以自然天成论为上品。使每一件石玩精品都达到形奇、色美、质佳、纹丽、座雅、名切,每一款奇石在整体上协调统一,具有特定的主题、意境、或捉摸不定的美感,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
该区还建有亭子,旁边立有上百棵具有多年历史的阴沉木,在阴沉木之间穿插着盆景和钟乳石。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赏石、赏景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平和心境的广阔天地。
4.“荷塘月色”区
荷花是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植物,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莲子和莲藕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莲子还是传统中医的一味良药,荷叶除了餐桌上的用途外,还是孩子们在夏日里游戏嬉闹时的一把遮荫碧伞。总之,荷花渗透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又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荷花还是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作为一种寻常的植物,荷花遍布大江南北,为普通百姓所接近;但它不寻常的品格又令人肃然起敬。对于它,中国人有着特殊的理解与感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和谐精神的完美体现,用谐音来表意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荷”恰与“和”、“合”谐音。它暗示了荷花背后种种美好的寄望: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心态的平和;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等等。
5.燕赵和韵区
对发生在河北地区的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的传统故事和模范人物进行介绍,以展现燕赵大地上的社会和历史风尚,同时对燕赵民间文化进行介绍。通过园区里的雕塑、石刻、影壁、蜡像等,全方位地展示中华独特的文化风貌。游人可以在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起步发现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邯郸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二十四个砖墙围成八卦阵,中间是个八卦图,每个墙体上一个图谱,有口诀、有注解,或是二十四个真人大小的石雕,目的是让游客可以按照图谱练习太极拳。唐山皮影艺术展,其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等。藁城宫灯,无极剪纸,井陉拉花,辛集皮贴画,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栾城的抬花杠,西宫大蜡会。
6.牌坊和六尺巷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现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位于公园内的牌坊,石砌整块雕刻而成,上刻有古人书法体“知恩报恩”四字,以此四字为做人准则,来回报社会。六柱五开间的门楼式牌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纹镂空浮雕,图案优美,立体对称,技艺精湛。六尊石雕太狮,倚靠六根白柱,蹲于牌坊基座之上,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知恩报恩牌坊”整体大气、古朴典雅,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刻有《新二十四孝》的图文简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沐浴和谐之风,在主题公园内紧接牌坊打造了一条长20米,宽2米的巷子,春风劲吹六尺巷,和谐美德永流芳!通过打造六尺巷,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更能感受到和谐之风的洗礼,深刻的明白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7.娱乐广场区
掀起唱红歌、唱和谐、传幸福的热潮,与游客互动,让更多的游客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体验园林文明建设的成果。举办“和谐园林”文化活动,通过趣味欢乐、健康有益、参与性高、覆盖面广的活动,展示园林艺术的风采,弘扬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围绕和谐主题,实施“文化艺术节”、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组织开展群众才艺大赛、地方曲艺演唱活动;组织参加《百姓大舞台》群众迎新年欢乐会;开展舞龙大赛、城乡对歌大拜年;欢乐歌舞演出活动,健身舞蹈大赛等。
夜间丰富的活动体验,湖边的亭阁有琵琶、古筝、扬琴演奏等等,使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主要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结合城市灯饰亮化,开展地区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实施灯展组织,优秀园火巡演;开展自制灯笼比赛,举办庙会,花会,灯会,杂技表演,民俗活动,民俗比赛。
四、通过环境营造实现设计原则
1.和谐化原则
将公园的几个功能区,按类别在公园的大区域内成“回”字型和谐分布。乡土树种、草、灌、林相结合,疏密相间,共种植乔木成、灌木千株,还有大面积的草坪、色块,绿地与水面和谐相应。实现整体和谐,夜间打造灯光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公园内的湖水与大道路灯及树林景观系统,对公园灯光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整体和谐、灯光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使公园的灯光系统与湖面的灯光系统合二为一,相辅相成[5]。公园灯光系统根据音乐系统的节奏、韵律变化而改变灯光系统的明暗与色相,突出其城市自然和谐的主题形象。
2.生态化原则
引滹沱河水进公园,建立园中湖,形状如石家庄市的地图,可以行船,湖边有假山,有山坡,有草坪,有灌木丛,有拱形木桥,湖心亭。保持原本生态与绿色园林式的品质,形成大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6]。园林内的景色,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了生态性、自然性,达到了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
3.园林化原则
漫步园内林荫主道,不时出现的刻有孝、善、礼、廉、智等精美文字的散石点缀其间,与和谐文化这一主题相得益彰,勉人奋进。公园主路的两侧,利用巨石、散置的趣石、石阵、石质小品等向人们展示礼仪文化,并且注重老年和儿童的需要,采用一些富有娱乐性的小品、歌谣等。将篆刻的趣石巧妙运用在崎岖路径中,引人暇想,并做简单的有人参与的美德雕塑,丰富游览的经历,摆设游戏性质的设施加深游人的印象。
五、结束语
主题定位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结合和文化主题公园的实际,在设计过程中融入 “以人为本”、“身心健康”、“和谐社会”的理念;做到主题定位准确、功能区划合理。总之,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要坚持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7],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物群落,在城市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科学、文化、艺术美。同时,设计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延承历史文脉,保护稀有林地,整合人文与自然资源,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萌.论主题公园持久生命力的培育[J].现代城市研究,2010,3(21).
[2]林广思.“主题”――言语构筑的中国当代园林[J].新建筑,2005(4):64-66.
[3]田斌,吴映梅,李正.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1.02.13(435):11-13.
[4]朱丽艳,李百航.攀枝花市仁和公园主题定位与规划理念简析[J].林业建设,2007(4):18-20.
[5]吉立峰,魏一菁.人性的场所――三里河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6(3):34-38.
[6]王浩,徐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6):56-60.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国旅游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大城市,其旅游业近年来亦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来沈阳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发展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阜新、铁岭八城市旅游局共同召开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工作,但是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制约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信息一体化是构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保障。
一、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区域合力营销、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通过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可以打破原来的仅仅依靠市场导向、名人带动、大事轰动的营销规律,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基于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库营销、手机营销、虚拟体验营销等新型的营销方式。此外,通过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各区域可以在共同的区域旅游形象的指导下,集中营销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通过辽宁城市带旅游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可以与其他的区域旅游网站互相链接。从而使沈阳经济区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高,使沈阳的旅游区域竞争阶段发展得更好。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信息,通过对区域旅游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区域内的多种形式、来源、分散的信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筛选、融合、类聚、排序等重新集成和组合,构成一个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信息资源体系,然后经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的查询、检索、,以实现区域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该信息平台,旅游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可以适时监管政策;有利于旅游规划者全面方便了解区域内的资源信息和区域的客源市场信息,进行科学规划,克服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有利于旅游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和了解游客需求,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有利于游客全面了解目的地信息,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形成适度的旅游期待、达到满意的旅游体验。
(三)有利于加强旅游产业链的整合程度、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旅游产业链是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的纵向结合形式,也就是上联企业与下联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即旅游产业中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实现供需平衡及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而信息化是旅游产业整合的保障,信息整合是旅游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可以打破上下游企业的行政区划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景点景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的方便对接,以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实现。
(四)旅游市场新业态加快旅游产业信息一体化建设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国人生活方式、旅游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行大幅度反超传统的组团游,个性化、自主化、家庭化和特色化的旅游新趋势成为市场主流。直面旅游新业态,应对市场新需求,解决当下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提供更多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一站式的旅游产品。而能担此重任的只有信息技术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同时,旅游产业信息化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新的商机将成为旅游产业提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一)对建设信息一体化的认识不到位
沈阳经济区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少数旅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加入到一个专门旅游网站能进行景区介绍即可,而没有认识到景区信息化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源吸引方面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理解旅游业既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的真正内涵。这些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很低,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应用差,多个景区中除了少数景区有独立网站外,多数景区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文本和图像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视频网页占总网页比例非常少。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另一方面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订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服务的旅游企业几乎没有。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好的信息服务中介,旅游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 (三)管理手段仍然滞后
从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旅行社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管理体制落后,只有少数国际旅行社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外省同业有网络连接;星级酒店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不高,除了少数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外,多数酒店其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网上预定、网上销售无法实现。
(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沈阳市虽然加大了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但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却投入不多。目前经济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均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绝大多数县(市、区)缺乏硬件设施和服务器配置,有的旅游景区虽然有一些信息化设备,也仅限于低档的电脑进行微机管理,而没有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自动语音解说系统等配套设备,网络覆盖面小,信号接收不够顺畅。资金投入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五)信息化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主力军。沈阳经济区虽然培训了不少信息技术领域的实用人才,但从整体来看,不论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普遍缺少信息化专门人才,特别是旅游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人才比较匮乏。信息化培训机制还没有形成,培训场所和设施建设不足,多数旅游景点未设置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致使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三、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旅游智慧化向纵深发展
建立综合管理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和通用服务载体,建立经济区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化集群系统。提质升级沈阳经济区官方旅游网,实现集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咨询、旅游监管和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形成联网互通、资源共享的旅游网络体系。着力打造互联互通、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经济区智慧旅游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要支持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餐厅、智慧酒店、智慧商场和智慧交通。
(二)开通并巧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宣传
巧用微信公众平台,依托手机移动互联功能整合沈阳经济区旅游资讯,涉旅企业开展的各类特色优惠活动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是与用户互动,在互动中为用户带去服务,从服务中产生价值。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增强参与度,拉近彼此距离。同时,进行信息的推送,推送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结合等。
做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推广,3A级以上景区采用多媒体打造网上虚拟景区,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推广、产品预订服务等工作;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建立客房预定系统和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内对外的互联互通;旅行社与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及部分平面媒体合作,做强力推广,实现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
(三)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中组织保障的领导管理职能
旅游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建立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组织架构。成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旅游信息化政策措施,审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资金的论证,组织实施测评、检查和考核;指导八城市、县市区、景区景点的信息化建设等。
(四)多元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政策,设立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提高八城市旅游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安排旅游信息化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强化市场驱动,引入多元投入,鼓励多种合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利益的分配实现共赢,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将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作为旅游企业新建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将旅游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单独列项,制定扶持政策,予以扶持奖励。加强与交通、通信部门的协同合作,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化发展环境。
(五)完善旅游信息人才保障机制
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支撑。旅游信息专业人才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要采取继续教育、办班培训等方式将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技能。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可与旅游院校合作,采取定制化培养旅游信息人才,增设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系统培养既懂旅游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相应倾斜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四、结语
随着散客旅游者队伍的壮大,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与研究也将更加迫切,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军的逐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更加鲜明化。文章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旅游业在发展,信息化也在完善,把旅游与信息结合起来的过程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在不断发现漏洞与弥补之间发展,沈阳经济区走旅游信息一体化的战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升沈阳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实现1+12的效果,促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 婧.吉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4(1):29.
[2] 张世良,钱庆平.宁德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凯里学院学报[J].2011(26):117-119.
以全域旅游云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产品体系
同智慧旅游一样,全域旅游建设的核心在于数据中心的构建。数据中心首先是一个开放平台,才能接入和支撑区域内众多的旅游资源,实现各旅游资源的弹性配给和灵活组合与扩充。没有开放的平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整合就会是缘木求鱼。卓锐全域旅游云数据中心,使得区域内智慧景区、涉旅部门各系统可以按照统一的信息规则采集旅游地理信息数据及各项业务系统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并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通过各种平台,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智慧化运用。
一体化管控平台: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3D GIS地理信息引擎为支撑,实现旅游应急处置、车辆指挥调度、巡更巡检管理、智能视频监控、游客统计分析、资源环境监测等功能、构建全息可视、统一指挥、快速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旅游行业监测平台:依托旅游大数据,实现对游客流量、游客属性、游客消费、游客偏好、旅游舆情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应用,实现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单位的运营数据的监测和管理,为区域旅游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实现旅游精准营销。
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覆盖全域的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救援服务、旅游交通服务。危险区域报警,智能监控探头自动识别进游客危险行为,指挥调度中心报警,自动分配附件巡更巡z人员处理现场。游客智能疏导,实时监控景点承载量与人流热度,利用信息推荐和人员调度进行智能疏导,缓解旅游高峰期景区人流压力。
茅台镇:全域智慧化新标杆
2016年举办的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卓锐科技为茅台镇打造的茅台镇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茅台镇智慧旅游管控平台和茅台镇旅游商圈平台同步亮相,成为焦点。
茅台镇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基础云设施、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维护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数据安全保障系统等。它将成为茅台镇全域旅游的中枢大脑,面向茅台镇旅游行业各业务应用,建设集行业管理、营销宣传和服务游客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信息库,整合横向旅游业务关联部门、纵向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数据,对互联网的海量碎片化旅游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综合利用。
而茅台镇智慧旅游管控平台则依托大数据中心和3D GIS平台,实现了对茅台镇实时客流量、车辆停放、景区工作人员、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景区车辆、游客、景区工作人员等实现景区内部全覆盖、可视化、动态的监控与管理。同时,茅台镇旅游商圈和微信平台定位精准营销,利用旅游大数据,为茅台镇精准挖掘游客资源市场,并整合形成多种特色旅游体验,又将成为茅台镇智慧营销的又一亮点。
在信息化助力下,一个指尖上的茅台、智能化的茅台镇正逐渐成型。茅台镇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设思路和实践,已成为全域旅游时代下智慧旅游建设的新标杆。
天台:全域旅游的创意典范
浙江省天台县,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先锋范本。天台的全域旅游构建,旅游信息化是基础。早在2014年,天台山就和卓锐科技合作,打造了天台山旅游云数据中心、天台山旅游一体化管控平台等多项智慧旅游建设成果,景区各项资源得以高效协同,极大提升了天台山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天台山4A升5A级景区的华丽转身。
如今,天台县向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再出发,依托天台山智慧旅游建设的基础和经验,建立、健全天台全域旅游数据中心和各项智慧应用系统,构建一套基于游客出行交通、出行消费以及景区游览等大数据的旅游统计分析系统,完善以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自助语音导游、游客行程定制为核心的智慧服务应用系统,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生态。让智慧天台山的成果经验辐射至天台县域。
2016年底,天台山再度与卓锐科技合作,首创全域旅游近场OTA平台新模式。平台基于主客共享理念,将本地生活服务与游客旅游服务结合,以天台县全域的旅游资源为纽带,整合天台的美宿、美景、美食等优质产品和生活服务,为当地人和游客提供最地道的天台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活服务,解决居民和游客在天台生活及旅游的一站式服务。
2010年在众多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基础上和国外智慧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上,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一词,并于次年提出智慧旅游的发展计划――“用10年的时间提高旅游业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要提升旅游业信息化的能力,最K在我国打造新兴智慧旅游的示范城市和旅游企业”。然而,在我国很多智慧旅游示范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只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旅游业中,如“信息系统+旅游”或是“互联网+旅游”的形式。往往只是在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或者服务上增加一些便利条件或者信息化,例如景区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旅游管理系统、电子导览系统、旅游相关APP等等,仅仅是在景区管理、游客游览和旅游预订等相关服务或软件上单个独立的做项目,旅游智慧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贵州特色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的目标就是将旅游业真正的智慧起来,将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企业和行政事业管理单位结合起来,在大数据产业的背景下,将智慧做“大”走“大旅游”的特色智慧发展道路。
一、在智慧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上引入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的3P模式
通过企业的技术、社会的资本和政府的资源来共同开发与建设智慧旅游,将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行业、企业联系为一个整体共同开发,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打造一个可靠的平台。使用3P模式开发智慧旅游可以解决政府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及人才等问题,同时可以防止企业在开发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得不到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无法成功的问题发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企业也可以为政府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的智慧旅游开发与服务人才,使得政企合作得到双赢,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二、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要建设智慧旅游首先要建设智慧城市,用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设施设备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是贵州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贵州特色智慧旅游的建设将以贵阳作为标杆城市,从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开始将贵阳打造为智慧化城市。相关政府部门依托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都在积极打造智慧化服务,提升贵阳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及旅游接待能力,通过大数据产业构建7+N的云平台项目,将所有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主要行业发展情况等信息汇聚到云平台中,实现信息的及时交互与利用,纷纷为“大旅游”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例如交通智慧化,贵阳已经打造出“交通智慧云平台”,在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时时关注旅游地和热门旅游线路的交通情况、关注旅游车辆的安全运行情况,为旅游出行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交通信息和服务,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还有电子政务云平台、电子商务云平台等,为智慧旅游云平台提供信息与服务,各个平台即独立又相互为彼此提供信息,实现服务智慧化。
三、打造智慧旅游生态产业链
在《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中,贵州省政府明确提出如何建设智慧旅游的相关内容,《纲要》提出要将旅游业与大数据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打造行业服务与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服务,加快建设贵州特色智慧旅游。其中重点在于:将旅游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智慧化的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产业生态体系,引领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时期,贵州的经济发展前提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因此,贵州智慧旅游的开发模式也源于这个底线,采取: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旅游业,三者共同发展的新兴商业模式。将旅游业的发展融入相关行业中,同时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要以帮助旅游业发展为前提,真正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打造贵州的“大旅游”模式。形成一个从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旅游发展产业链,以不断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带动旅游业的不断智慧化发展,让贵州智慧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模式
为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需要在贵州特色智慧旅游发展中规划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将企业、学校与研究所三者联系起来。企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学校和研究所提供经验成果和经济支持,帮助学校培养更多的智慧旅游专业人才、为研究所提供研究方向与课题;反之,学校与研究所通过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知识;提供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及提供相关社会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运营。产学研体系这一循环,能够为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力量;为智慧旅游的发展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使得贵州智慧旅游犹如一颗常青树,有着无限的发展活力。
五、结语
在建设过程中,新兴产业产生的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为温州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温州旅游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使“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服务更加便捷、完备,成功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塑造温州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价值。
作规划,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方向
2012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温州市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温州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任务。2013年,编制《温州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温州智慧旅游建设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2014年为温州智慧旅游基础建设阶段,2015年为展开实施阶段,2016年为深化应用阶段,并重点推进智慧旅游基础支撑体系、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示范试点项目建设。2014年,编制《温州智慧旅游示范试点项目一期工程建O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行业运行监测平台、智慧旅游展示体验中心的建设任务。
经过三年的合理规划和分步实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运用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使全市旅游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逐步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
定规范,健全旅游信息化标准化体系
为推进智慧旅游标准化运行,温州市旅游局出台涵盖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温州智慧旅游建设规范》,指导和规范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制定《温州智慧旅游管理规范》、《温州智慧旅游建设规范》、《温州智慧旅游数据库建设规范》、《温州智慧旅游应用平台建设规范》和《温州智慧旅游安全技术保障规范》等标准体系,从全市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以及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游客服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和移动互联网运用等方面作出了基本合理的应用规范。
搭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一体化工程
首先,通过搭建温州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平台,全面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源信息和旅游行业信息,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以及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基于旅游云数据平台建立包含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系统、旅游预测预警系统、假日运行监测系统、客流统计分析系统等十大业务系统的温州旅游行业运行监测平台,初步实现了全市旅游行业相关信息资源的接入与整合,实现从旅游产业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指挥、评估等环节的全过程、流程化管理。
此外,建成完善的温州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从2014年开始,基于“一云多屏”建成集温州旅游政务网、资讯网、WAP网、APP客户端和720°动景展播平台等多终端一体化的温州旅游全媒体平台。通过逐步完善,已基本实现为游客提供包含旅游资讯获取、旅游产品推荐、惠民活动推广、旅游行程规划、景区导游导览、虚拟旅游、旅游地图服务和导航、互动评论等贯穿旅游全过程的一体化的公共信息服务。
近两年,温州市旅游局主动把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从PC端转向移动端,开启“一部手机游温州”的功能。目前,全市旅游网站集群、温州旅游微信厅、温州旅游微周刊等借助全市统一的旅游信息报送平台,实现市、县两级资讯互联互通,官方微信、微博的粉丝量和活跃度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基于移动端开发“智驾温州”信息服务平台,为自驾游游客提供一站式无障碍的旅游信息服务;开发“虚拟游温州”动景展播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端与PC端浏览温州各大景区720°全景,听语音讲解,身临其境游温州;开通温州旅游官方微服务平台,可为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提供综合办事指南、旅游政策查询等政务类资讯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查询、虚拟旅游、导游导览、电子商务、旅游投诉等旅游服务。
汇数据,三级协力共建旅游基础数据库
温州市始终围绕共建共享的思路开展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由市本级搭建平台,区县和景区终端接入,共建统一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启动了省、市、县三级旅游基础数据采集和平台对接工作。
目前,温州市已收录包含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公共等7200多条旅游行业基础数据,并通过与公安、运管、测绘等横向部门以及运营商的数据对接,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数据库,满足各类旅游信息综合查询和统一,为游客提供动态、详尽、准确、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抓试点,推进全域旅游智慧化发展
通过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的举措推行信息化项目建设,形成智慧旅游良性发展的态势,先后涌现出一批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成果,全市旅游行业对互联网的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全行业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江心屿景区可通过景区综合管理控制平台,利用多维度地图监测景区运行情况,实现集监测、控制、维护、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景区智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温州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雁荡山景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建成景区管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客流统计系统、智慧小屋体验点、VR虚拟互动系统、“夜色灵岩”巨幕裸眼3D山体秀,以及雁荡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多平台统一管理系统,实现了一部手机游雁荡的智慧旅游体验。文成县建成大型智慧旅游互动中心,利用光影、虚拟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和手段,将县内各著名旅游景点、古村美景、刘基文化等富有文成特色的元素相结合,使游客可在虚拟技术里提前体验文成实景。
洞头景区、寨寮溪景区、中雁荡景区、南雁景区等4A级景区通过旅游大数据平台,对各景区进行游客量实时监测与分析,达到保护景区资源,使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感知,提升景区旅游服务的整体品质,促进景区精准旅游营销的目的。楠溪江景区从2009年开始借助旅游业务管理系统,为旅行社、游客中心、商家、OTA(在线旅游网)打造一体化的全方位旅游业务管理平台,并通过智能化票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对接,推进楠溪江智慧旅游的稳步发展。
夯基础,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
通过不断推进旅游^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建设和物联网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改善智慧旅游的发展基础,实现智慧旅游的普及化。温州市从2012年开始实施“无线景区”建设,截至2016年全市34个3A级以上景区实现WIFI覆盖,经过逐年推进网络提质增速,可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上网体验;在全市景区、旅游饭店及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相继布放100台多媒体查询终端,建成54个智慧旅游体验点,便利旅游者的信息查询和在线互动,拓宽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宣传;全市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二维码语音导游导览、旅游资讯、线上线下咨询投诉和智能售检票等智能化服务;4A级以上景区100%实现对景区重点区域客流的实时视频监控,将旅游服务、安全监管纳入智慧化范畴。
重电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温州市将各平台有机融合、推广应用,形成了旅游企业管理数字化和经营服务智能化,在线旅游业务在旅游产业比重逐年提升。至2016年,全市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自有电商平台营业额近74亿,较去年增幅达47.4%,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网络营业额为35亿元,较去年增幅达23.4%。
2014年3月,在全国旅游系统率先建成官方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各大景区统一网上订票,线下出票,线下检票无缝紧密结合。在旅游企业推广应用旅游电子合同签约平台、地接统计系统、业务分销系统等,有效解决了全市旅游企业无区域布点、无成熟产品及业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展网络营销渠道,全市A级以上景区均建立自媒体资讯渠道,99.4%以上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开展了网上和移动端预订业务,并使用信息化手段统筹管理业务运行。
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社会已经逐渐趋向于智慧时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智慧旅游的提出与执行,则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与改革。因此,??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旅游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新概念、新模式。我国“智慧旅游”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实行,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实现旅游行业“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1]。
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资源以及各地区旅游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了旅游行业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旅游各机构、各部门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1.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是旅游行业目的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为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与全面性,应注重企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例如,在依据智慧旅游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旅游内部信息管理平台,用以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便捷式旅游服务;结合数据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建立电子门票预售体系,用以实现旅游售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应用自动化、监管等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监测系统,实现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导游管理、旅游车辆管理、旅游方案规划管理等,在动态监管与指挥中提升企业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强化整体管理效率。
2.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行政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指挥与领导中心,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中,主要侧重于智慧型办公与保证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定位跟踪技术、智能显示设备等,实现智慧旅游指挥管理(包括人员调度、事件责任人监督、旅游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理)的智慧化管理,用以强化行政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游客管理体系的构建
游客作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主体,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游客管理的优化与完善,用以保证游客管理与服务的全面性、系统化、准确性实行,从而促进旅游企社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树立。例如,通过利用全球定位跟踪技术、感应与身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游客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整合、分析与管理。依据整合与分析得到的结合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游客服务质量;通过对旅游地区游客动态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影响游客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进行游客服务精准定位,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
4.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公共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十分重社会体系下的公共服务,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旅游行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我国在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强化,用以在细节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与效率,推动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对旅游地区交通安全保障、风景区游客动态安全保障、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等,在保证游客旅游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强化旅游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
引言
为推动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广西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篇章。桂林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延伸区,更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旅游胜地,肩负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打造全新的、智慧的旅游模式,推动珠江-西江旅游经济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界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王辉、金涛等人(2012)定义:智慧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信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据此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等效果。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海量的旅游信息集中起来,通过云服务终端,为游客、管理者等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因此,智慧旅游模式可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云计算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端、使用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络。
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写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部署。自2010年起,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率先掀起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浪潮,开始建设“智慧旅游”项目。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化高度融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旅游城市加入到发展智慧旅游建设的队伍中。
(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
2013年8月,桂林市入选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桂林市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城市旅游智慧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桂林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桂林打造成广西首座智慧旅游城市,从而提高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5》统计(表1),2010年至2014年间,桂林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有较大增长。
据桂林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6%,实现旅游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长15.69%。要想打造桂林旅游专属名片,首先要将“智慧旅游”摆在核心地位。这不仅要求将旅游在数量上进行提升,更要求在质量上突破成效,借助物联网与信息化平台,推进旅游智能化建设。
本文首先建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桂林旅游智慧化程度,打造新型智慧旅游城市。
二、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传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丛艳国、冯志坚(2004)深圳塘朗山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对郊野公园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制订了由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3个方面组成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的整治与开发提出建议。王丽(2014)从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建立了硬竞争力、软竞争力2个方面组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
关于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张凌云(2012)提出了建立在资源配置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客户感知层四层模型之上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刘利宁(2013)从智慧旅游硬件支撑指标体系、智慧旅游综合应用系统指标体系、智慧旅游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涵盖面广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王恩旭(2014)构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硬件支撑、环境支撑五个方面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对张凌云及刘利宁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提出从资源配置、旅游服务、客户感知三个方面入手,细分为七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以下智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表2)。
(二)指标解读与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根据智慧旅游指标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如下。
1.旅游资源数字化:2014年为“桂林智慧旅游年”,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及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系列举措。通过传感器及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及景区全方位监测,具体的,全市旅游景区“天眼”系统全面启动,通过“天眼”,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景区的人流、车流,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导游服务;为了推M景区智能化建设,发起了“壹旅游”项目,并于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桂林王城・独秀峰景区进行四维航拍;对桂林象鼻山、阳朔西街等10个知名景区景点全面覆盖4G网络,并在中山路、两江四湖景区等区域铺设了超过1万个WIFI设备点,供游客免费试用。据统计,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来自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的旅游预订量占近80%,相比去年黄金周,手机客户端的预订人数增长数倍。
2.旅游交通智能化:桂林交通部门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及设备进行升级,应用GPS、LBS等导航地图技术,对桂林市区及各大景点路段进行智能化监控,对车辆行驶信息进行追踪,为车辆提供导航服务,提供自驾安全保障;完善了智能公交系统,推出桂林移动掌上公交应用,全国无线城市用户,可通过无线城市客户端使用掌上公交业务查询桂林市公交车运行情况,获取市内公交到达各景区路线、实时位置,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随着衡柳高铁和贵广高铁相继建成,桂林实现“一城九站”格局,拥有桂林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等9个火车站,不少旅游景点与高铁车站直接衔接,并形成南宁、贵阳、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三小时城市圈。
3.旅游酒店智慧化:桂林已吸引了喜来登、香格里拉、维也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入驻,以及Club Med、乐满地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度假世界,集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为不同旅客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 除连锁品牌精品酒店外,桂林民宿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阳朔的酒店及民居旅馆网上预订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批个性化民居旅馆和特色精品酒店通过网络营销形成稳定客户群,为中国民宿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万达更是以240亿元投建桂林万达城,结合商业地产和旅游文化产业,涵盖了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度假酒店等多元化项目,带动桂林旅游与文化、商业产业相融合,打造智慧桂林旅游新模式。
4.旅游管理智慧化:为了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完善管理体系,设立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专门负责桂林智慧旅游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整合全市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并与政府、旅行社合作开发线上导游服务平台;为提高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统计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旅游统计数据质量,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培养数据智能化处理人才,掌握旅游数据进行统筹;并对景点娱乐项目、票务部门进行规范,防止行业间恶意竞争,促进桂林旅游行业平稳有序的发展。
5.旅游信息智慧化: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桂林旅游综合数据中心和桂林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终端体系,在全市推广运用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各大景点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门户网站,并及时有效信息,便于游客了解景点实时动态,并推出“桂林旅游”微信平台和“桂林随身游”APP,加快推动了旅游线上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服务。
6.旅游购物智慧化:桂林旅游发展改革委积极与阿里、携程等国内知名电商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网上订票等服务,在景区内也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餐饮、住宿等消费的支付。尤其是桂林旅游与阿里旅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阿里旅行强大的线上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建立“淘宝网桂林旅游官方旗舰店”、“码上游”等桂林旅游应用系统,构建先游玩后付款的信用旅游体系,开创全新的旅游模式,并成为与阿里旅行开展“未来景区”城市战略合作的首个国内城市,将为桂林所有景区提供信用游、扫码支付、地图导览等“未来景区”全线产品,助推桂林“智慧旅游”升级。
7.景区体验个性化:在第五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桂林市旅游局在旅博会展厅内设桂林智慧旅游馆,全面展示桂林旅游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到场市民及游客亲身体验各种智慧旅游项目。为了使更多游客拥有线上体验,在桂林火车站设置了“桂林旅游高铁服务站”,游客可在站内体验“网上游桂林”:通过运用先进的3D虚拟旅游展示、智能旅游终端等技术手段,提供吃、喝、玩、乐及风景名胜等实时、互动旅游资讯。并积极引导、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馆类旅游企业与携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推出各类应季旅游、主题旅游和自助旅游产品,安排个性化旅程。
三、桂林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打造桂林智慧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配置:桂林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流动人口多,相对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人口扩张和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城市及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较低,尤其市区通往阳朔的桂阳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阶段,造成交通拥堵,给市民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加上信息化水平的落后,新兴技术仍在探索与试行阶段,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低,存在大量移动盲区,影响智慧城市进程。
2.旅游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领域仅限于个别先进企业,尤其在管理、医疗等部门间,试点少,普及率低,不能运用智慧设施与旅游相结合。除此之外,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大多由各部门自行建立,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政府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作。
3.客户感知:虽然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线上交易已成为主流,但是,对于选择团队游的游客来说,旅游线路仍以低端观光游为主,无法满足每个游客的需要,用户体验较差;而对于选择自由行的游客来说,线上旅游信息、商品、服务过度泛滥,没有健全的体系约束,整体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
四、桂林智慧旅游对策与建议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建成将惠及政府、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多个主体,针对桂林旅游发展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机制:桂林旅游局应加强与城市实施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信息设备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系统,增加信息设施覆盖率,增强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导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智慧旅游的专项技术研发,鼓励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开展智慧旅游服务革新;为景区提供智能服务、数据能力、营销平台等整体方案,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便利,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动,实现跨省交通一卡通;旅游部门要与信息技术研发机构以及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智慧旅游体验基地,开展智慧旅游课题研究,进行智慧旅游技术研发,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推广智慧旅游理念。
2.旅游服务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在政府统筹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产业,转变服务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物联网产业建设,结合新兴产业资源,提升物联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云计算用于旅游服务行业,扩大云计算的运用范围;加强大数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数据挖掘分析为中心的商业智能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打破行业壁垒,以智慧旅游为契机,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