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0 10:23:3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第1篇

摘 要:地理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种特色教学方式,它有着常规地理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顺应着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能够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有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地理知识,为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也势必会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成果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思考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兼具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从科学教育的实践看,在地理课程中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地理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高中地理做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照本宣科式的地理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惧怕和厌恶的不良情绪,对地理课堂敬而远之,容易形成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阻碍高中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同时结合高中地理课本活动中的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地理教师选取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进行实验探究,使用的实验材料要简单而且容易获得,操作手法规范且安全。比如,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学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后,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变化,便于将书本的知识转换成感性认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实验前,通知各小组准备好地球仪、激光笔、水杯、直尺等道具,用激光笔代替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实验开始时,把直尺与水杯绑在一起,起支架和固定作用,将激光笔固定在直尺上,代表太阳,在控制地轴空间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逆时针转动地球仪的底座,使地球仪绕激光笔公转,调整地球仪的位置和激光笔的高度,根据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春分日、秋分日时用激光笔将红点照在赤道上,夏至时照在北回归线,冬至时照在南回归线,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运动轨迹。通过实验的观测,学生认识到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移动的位置变化,再由同学们自己在纸上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变化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方法,如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图,在学习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知识后,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绘制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图,首先使用铅笔描出大洋的整体轮廓,用粉色彩笔代表暖流,用蓝色彩笔代表寒流,画出南北半球的赤道暖流、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并在绘制洋流上方标注洋流名称。接着,继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南极大陆形成的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等洋流,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开拓了新的思维方式,对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1.开展地理实验要符合地理学科的特c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中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地理环境、掌握必要的地理生活知识的重要学科。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也应该吸取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长处,为地理学科所用。实验法是自然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将知识和结论不断探索,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重要方法。在地理学科中使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是揭示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标教学改革中创新变革的重要方面。

2.开展地理实验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他们的思维能力尚未发育成熟,需要诸如实验法这样的方法为大脑的理解寻找更加直观的依据。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传统照本宣科式的地理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法能够加强师生的合作,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去获取经验,加深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开拓思维,探索和发现新的地理奥秘,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地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上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实验教学模式,促进高中生地理水平的有全方位提升,创新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新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高中地理教学在高中教育中都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高中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应用地理实验,将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地理实验直观化,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1)地理实验的设计。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设计实验,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点。高中地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教学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地理实验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很多的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将地理实验过于理想化,实际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这个就是地理实验的难处。物理、化学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对于什么样的试剂滴入酸或碱中出现颜色的变化,每个人来做都是一样的。地理实验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实验器材的制作。一般学校对地理学科实验器材投入不足,不能要求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那样,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很多的实验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我们的器材制作吸收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本着简单、廉价、容易获得等原则,特别鼓励对废旧物品的利用,既减少学校投入,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验证明,部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强,制作出来的实验器材非常精美且具有创造性。

二、地理实验课程的主体参与与合理评价在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多地理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较低。一部分同学在操作,另外一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地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校也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找学生谈心、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几个原因。

(1)实验分工不到位。教师在实验课之前要对班级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一般为3~5人,人多了一部分同学就没有机会操作。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搭配好,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不留离散人员。

(2)少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怕自己的操作会搞砸实验,不敢贸然参与。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确实有,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实验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放弃,让他们从别人的身后走到台前,体会成功的感觉。

(3)极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耐心对待他们,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地理实验课堂之外,可以通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慢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优秀模范加以鼓励。

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通过培养对地理实验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地理学科。

三、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要实现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要做的工作很多。教师要将地理实验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编制教学案的同时,要将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没有实验课,这一部分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要让学生重视地理实验,积极参与地理实验。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提高教学效率;实验教学

0.引言:

由于我国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理论内容、书本内容,而对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期都采取忽视的状态面对。高中地理属于文科教学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学内容包含诸多科学性特色在其中,对学生以科学性目光面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对高中地理实验开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中地理实验的原则

1.1就近原则

对于学校实验而言,就近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验需要的器材到实验的整体设计、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等,都需要遵守就近原则,让学生能够进行就近取材,方便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同时也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热力环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开展相关实验观察:实验开展条件为橱房的门处于虚掩状态,炉上水煮沸的时候,学生需站在橱房与客厅之间,且手举一支已燃的蜡烛,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一种情况为把点燃的蜡烛举过头顶,另一种情况为把蜡烛放低,使其贴近地面,对烛火飘向进行观察。该实验不会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只需注意防火安全,学生可轻松完成该实验[1]。

1.2安全原则

在对地理实验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实验的使用器材还是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的安全都不能忽视,因此,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研究之前,教师需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把关,并提前尝试一次实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以“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为例,在该实验中,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为重铬酸铵引燃,这样的实验方法从实验出现的现象角度来看,具有十分逼真的效果,然而该实验却有着危险性,其中采用的重铬酸铵也属于十分危险的药品,因此,可以将重铬酸铵换成番茄酱或者面粉,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1.3趣味原则

添加地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其中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以“月相变化”为例,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准备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表示月球,黑半球为月球背对太阳一面,白半球为月球面朝着太阳一面。对学生座位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手挽着手,背对背的围成一个圆模拟地球,教师托住上色的篮球绕着学生围成的圆进行运动,同时选一位学生在一边当“太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以及下弦月四个不同位置时,月相出现的不同变化,并且可以容易的辨别出上弦月亮面和下弦月亮面之间的差别。

2.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策略

2.1改善实验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先后加入到教学领域当中,在实验条件方面,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可以对原有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这些新加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演示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演示出来。以“昼夜的长短变化、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变化以及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等相关模拟实验”为例,这些类型的实验不论是器材还是设备,都很难将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诸多的时间。为了加深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

2.2科学灵活设计实验

以“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的区别”为例,该部分的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学生1扮演太阳,最后排一位学生2扮演遥远的恒星,通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对运动,即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当地球只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当地球只进行自转不进行公转以及当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时候,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会发生的变化情况[2]。

2.3客观灵活对待实验结果

以“热力环流”为例,该实验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由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问题,例如:会出现学生把通入烟气需要的孔开在了酒精灯的上方,导致烟气没有办法进入到实验箱内,蓉儿也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力环流。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苛责,而是与学生共同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纠正出现的错误,在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3.结束语:

从原则角度出发,开展正确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使新课标教学目标得到高效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74-0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能充分体现课标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摩中认识到,地理实验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让学生开动脑筋猜一猜

猜想是人类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源头,地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也常起源于猜想。为此,在实验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现象,让学生的猜想为探究实验铺路,把他们引向破解悬疑的期待中。如,在做流水侵蚀地貌探究实验前,教师可展示准备好的沙土和水,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实验设想、猜测将会看到的情景,而后在学生急于验证设想和“见证奇迹”的期待中,再演示教学实验。这样,即使学生的猜想错误或不切实际,也会在实践中学会寻找正确的思路。

二、让学生睁大眼睛看一看

地理实验不像化学实验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颜色、气味、沉淀等明显的生成反应,其多表现为事物形态结构的变化和相对位置的迁移。实验如果在漫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往往会导致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被学生忽略。如,在进行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时,一些学生因在观察方面不得要领,得出了“土和成了泥”、“流水冲出一条沟”等宽泛的结论,没有抓住流水侵蚀作用的本质。为此,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适当给予一些提示:如在上述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流水对河源、河床、河岸等不同位置的影响。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使学生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也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三、让学生张开嘴巴说一说

笔者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把实验中的重要细节都关注到,也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而相当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会使用常用专业术语进行描述。探究实验是模拟性质的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向社会推广,都离不开表达。为此,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让学生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说一说观察结果,纠正学生错误概念,使其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让学生回顾过程评一评

地理实验所需材料准备起来较为麻烦,且占用课时较多,这是实施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实验过程本身,应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发现地理规律、反思实验过程。如,我在做完流水侵蚀地貌实验后,要求学生回顾、反思实验过程,寻找这一实验的不足,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认为实验中缺乏像大自然“雨水普降冲刷大地,万涓汇流成河”的漫流侵蚀过程;有的学生认为模拟实验中地表缺乏植被的影响,不够真实;有的学生认为实验用的沙土过于疏松,比自然地表更易受侵蚀,此实验只是自然界漫长侵蚀过程的“浓缩版”等。这一反思过程,使教学从“看”进入到“想”,从“演示”转为“发现”,学生在发现实验局限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理事物演变的复杂性。

五、让学生集思广益改一改

同一堂实验探究课,不同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从中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反思后的时机,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改进实验。如,在河流堆积地貌的实验中,学生集思广益,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他们在采用米粒、面粉、沙子等材料进行实验后,提出改用颗粒粗细不等的混合材料,并指出代表河谷的书槽过于光滑,应改用有一定的弯度和底部不光滑的模型槽等,这使得实验得以进一步完善。

第5篇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总结评价

第6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教学过程;教材和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55-02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虽然较受重视也较为普遍,但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地理实验教学多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的阶段,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提供正确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地理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地理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教学结束后,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来获得,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多次操作实验,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学会了学习,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照片、视频)。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创新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试用本),一方面,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实施教学实践,建立地理实验室。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地理实验课时;建设并完善地理实验室,配置地理实验器材;装备数字星球、地形模型、地球仪、星象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