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09:57:53
序论:在您撰写渔业产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渔业与渔业产业链分析一般而言,狭义上的渔业仅包括水产品的生产环节,即捕捞和养殖水生动植物。而广义上的渔业则包括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整个环节。产业链形成于产业集聚理论’,是多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并根据特定的业务逻辑关系形成的链条样式的互相链接的形态。渔业产业链实际上反映的是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相关主体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分享机制陋。从渔业产业链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来看,渔业产业链是以广义渔业范畴内的各利益主体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从渔民到终端消费者的水产品生产周期中各利益主体的链式关系,包括水产品生产资料(例如水产品饲料、捕捞用具)的生产和销售,水产品的生产、捕捞和销售,水产品制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终端消费者的购买。目前,渔业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是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渔民(养殖户)以及专业养殖基地、渔民中介合作组织以及水产品中间商、水产品销售商以及水产品加工商、水产品制成品(例如鱼罐头)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
渔业产业链与电子银行服务模式分析
(一)我国电子银行服务渔业研究现状从传统意义上的渔业金融需求来看,渔业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其主要的金融服务需求是现金管理、资金汇划、贷款融资、投资理财等各项服务。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渔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完成相关交易,很多学者也对渔业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曹宁元认为渔业企业要提高认识,加快渔业电子商务发展眵;王莉认为基于B2B模式的渔业企业电子商务应成为渔业电子商务的主要选择;管红波对渔业企业的电子商务B2B和B2C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代文锋提出了基于渔业企业自身应用的电子商务网站构建模型”;车斌研究了渔业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安森东研究了渔业电子商务的4种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各位学者对渔业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从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角度,基于网络商务提出了渔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但对从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应用人手,切人到渔业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较少。从商业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服务来看,电子银行为渔业产业链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子银行为渔业产业链各相关主体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包括POS支付、转账支付、在线支付、手机支付和自助银行服务等。
(二)渔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行为分析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主要是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完成相应的经济行为,渔业产业链中的各利益主体也不例外。我们不妨以“买方”的角度,从渔业产业链的起点和终点来解剖整个产业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首先,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从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购买生产资料。然后,水产品中间商从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购买水产品。再次,水产品销售商和加工企业从中间商购买原始水产品。最后,消费者从加工企业购买制成品。当然,水产品销售商和加工企业也可以采用“公司+农户”的协议模式,直接从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处购买水产品。渔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中贯穿了资金流和物流,即“交钱”和“交货”,包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先付款,后收货”、“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
(三)渔业产业链下的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根据对渔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基于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轨迹,电子银行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一是基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全在线服务解决方案。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电子商务B2B方式从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订购渔业生产资料,水产品加工商再通过B2B方式从水产品养殖基地购买初始水产品,最后终端消费者通过B2C方式从水产品加工商处购买制成水产品,上述交易均通过在线电子支付方式完成资金交割,并通过线下配送方式完成物资交付。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订单生产、节省成本、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服务范围广、简便快捷,劣势是相关厂商须开办电子商务服务,且先付款后发货,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当然,该模式也可以调整为“在线订购,线下付款”,这种模式相比在线支付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货到付款,减少道德风险。二是基于手机支付的上下游绑定支付解决方案,通过“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养殖户+31_q2商+终端消费者”的手机支付圈建设实现手机支付的全环节应用(图1,图略)。养殖户通过手机在线发起渔资订单,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采用上门送货方式完成渔资配送,养殖户收货时通过手机支付相应货款。水产品加工商通过上门收购和手机支付的方式完成原始水产品的购买。终端消费者通过手机发起在线订单,水产品加工商采用上门送货方式完成产品配送,终端消费者收货时通过手机支付相应货款。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订单生产、节省成本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劣势是相关渔业上下游厂商均局限在相对封闭的手机支付圈,适用面狭窄,相对适用于产业链条完整的渔业小城市(城镇)。对于难以形成全产业链手机支付圈的地区,可以仅仅针对“公司+农户”性质的有明确上下游关系的渔业公司和农户之间应用手机支付方式,实现货款结算。三是基于网上银行和在线支付的订单融资模式解决方案。水产品加工商通过B2B方式发起订单,养殖基地以订单为基础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订单融资,并以B2B方式在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处购买渔资,养殖基地完成水产品生产后将其卖给加工商并归还银行贷款,加工商通过在线支付完成相应资金划转,最后终端消费者通过B2C方式从水产品加工商处购买制成水产品。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实现订单驱动型生产,通过订单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对养殖基地自有资金的占用,但因涉及订单融资,银行对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商的资质标准要求较高。四是基于自助服务设备的非现金支付结算解决方案。养殖户在农资提供商处购买生产资料可使用POS支付货款;中间商(加工商)收购水产品以及养殖户在市场销售其水产品均可使用转账电话完成资金划转。终端消费者在超市、卖场购买水产品制成品可使用POS完成刷卡支付。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减少现金携带、快捷简便,劣势是下订单和支付货款同步进行,无法实现订单生产,并需要部署相关支付设备。由于目前渔业分散经营较为明显,该方案应用面较广。虽然本文尝试提出了4种基于渔业产业链的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但实际上由于各地渔业经营环境的不同,上述4种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交叉搭配应用,从而更好的发挥电子银行支持渔业经济发展的作用。#p#分页标题#e#
电子银行服务渔业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历了十年的“爆发式”发展,但由于我国电子银行基础环境和金融生态的相对薄弱,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电子银行服务渔业发展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设备建设缺乏。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子银行设备较少,人民群众的日常交易还是习惯性的以现金交易为主,这些都制约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电子银行对相关渔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要求,但部分渔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接。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链不够完善n”,流通产业链主体多元且分散”,难以形成相对封闭的支付结算环境。其次,我国的国民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国民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表现在既不能实现实时的事前信用查证,也不能进行事后的信用惩罚,导致网络违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网上卖假货或收货不付款都有违网络交易规范的行为,将严重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壮大。第三,物流体系不完善阻碍了在线交易发展。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商品交易都是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体,虽然电子银行能够较好的解决资金流的问题,但物流的不配套极易形成在线交易的“木桶效应”,影响全部交易过程的完成。最后,渔业产业链相关公司和个人对电子银行的应用与认识不足。一是没有形成有影响力、成规模的水产品在线交易市场;二是相关厂商并没有认识到在线交易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方面的优势;三是部分渔民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现代金融服务理念,对电子银行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四是物理设备缺乏,电子银行交易需要计算机、手机或电话支持,部分渔民(养殖户)缺乏相应设备,不具备使用电子银行的硬件条件。
结语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以全国为参考大区,分析了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份额分量N、竞争力偏离分量P、结构偏离分量D。研究结果表明,蓝区海洋渔业仍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捞所占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但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调整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根据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坚持“以养为主”方针,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 :偏离份额模型;产业结构演进;海洋渔业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综述
1.1海洋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了海洋渔业、海洋矿砂业、滨海旅游业等具体海洋产业的发展[1]。对捕鲸业与海洋生态旅游业、国际贸易、海洋捕捞等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对海洋矿砂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海洋矿砂的开采实行管理[3],认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评估了海洋能源产业[4]。
我国较晚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理论,国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了海洋经济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的决定[5]。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运用“三轴图”法进行分析,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6];对我国海洋产业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现状描述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7];运用层次-赋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8-9];运用Weaver-Thomas布局优化模型、D-S证据理论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建议[10-11]。
1.2偏离份额分析研究综述
偏离-份额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参考,把某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三个量,分别是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分析三个分量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是否优化,评价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确定调整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该模型,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学者进一步进行完善,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等领域;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13]。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学》较早引入了该方法的使用[14];在《区域分析与规划》中详尽阐述了其计算过程[15];对产业发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及演进趋势[16-17];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8-19]。
2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
由偏离份额分析法可知,某区域的经济增长(G)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份额分量(N):
N=∑y0iR(1-1)
——N代表标准区域平均增长效率,即以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为标准,研究区域各部门所能实现的增长份额;y0i表示该研究区域中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表示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
结构偏离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对于参考区域部门该区域部门增长产生的偏差;Ri表示参考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
竞争力偏离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区域部门以不同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发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区域海洋渔业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为总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第i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样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R)和竞争力份额(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R*表示以参考区域产业增长率为基准该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R>0;反之,则R*-R<0;若研究区域竞争力水平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Gr-R*>0;反之,则Gr-R*<0。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系数u:
——Y0i、Yti分别为标准区域第i产业基期与末期产值;k0i、kti分别为研究区域第i产业占标准区域相应产业比重。
若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若w>1,说明该研究区域中增长快、朝阳的部门所占比重大,该研究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若u>1,说明该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具有快速的增长势头,竞争能力非常强。
3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根据SSM模型的计算需要,计算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的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选择全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作为参考区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2发展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3-2012)。
3.2偏离份额模型的应用——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为例
根据SSM分析法计算需求,山东半岛蓝区研究区间为20个分时段,每个研究区间为该产业结构每年的变化程度。以上年的产业数据为基期数据,以本年的产业数据为末期数据。
3.2.1各个产业SSM的时间序列分析
3.2.1.1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1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在各个时间段中的数值较大,呈现“W”型的变化,以20~130之间为波动幅度。份额分量自2008年开始持续增长,从33.60918516增长到2012年的128.7788761,涨幅达到3倍。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一次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大,所带来的份额分量也相应比较大。
②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研究的19组数据中,有11组数据的结构偏离分量呈现负值,其余8组数据数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中第一次产业占比太大,远远超过第一次产业在全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所占比例。遵守《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的通知》3,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将渔船总捕捞能力控制在与资源相协调的水平。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在0上下波动,2002年以后数据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但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说明相对于全国水平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高,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九五”之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海洋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立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产量大幅增长,竞争力有所提升。
3.2.1.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2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二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部门份额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水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但总体处于增长趋势,表明本部门属于全国性的增长部门。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产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的19组数据中有15组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现“W”型的波动,最小值为-48.57349285,最大值为20.06006077,总体波动范围不大。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调整空间。销售市场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低,没有充分发挥水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区间相对较多,呈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负值。表明第二次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比较低,相对于全国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山东水产品出口产品单一,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于改进和优化,而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渔药、渔用饲料缺乏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竞争力不强。
3.2.1.3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3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三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都均大于0,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一些年份数值低于结构偏离分量。在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三次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二次产业处于劣势地位。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动,从2009年开始大幅下降,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发展不足,各地发展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各地特色,应该加大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整体数据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全时段共出现了11次负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现快速下降状态,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第三次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2.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图4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结构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3.2.2.1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份额分量变化最大,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为正值,说明相对于全国海洋渔业,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要按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渔业发展各项工作,使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2.2.2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变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组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降低了对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一直发展缓慢。
3.2.2.3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不稳定,19组研究数据中12组为负值,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比较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优势。
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量:
2415.90亿元=2857.25亿元+(-301.82亿元)+(-139.53亿元)
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415.90亿元,其中2857.25亿元为份额分量增长量,-301.82亿元为结构偏离分量增长量,-139.53亿元为竞争力偏离分量。结果表明,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了-441.35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
利用公式(1-7)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进行计算得出:
w=0.90,u=0.95
结合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数据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w<1、结构偏离分量为-301.82亿元,说明相对于1993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下降,第一次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过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1、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41.35亿元,说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不足,没有形成强的竞争力。
3.3结果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知,三次产业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转变为“39∶32∶29”,结合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结果分析,影响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三次产业发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养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远洋渔业迅速崛起,减轻了近海海域的压力,但是山东半岛蓝区在发展海洋渔业过程中过于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2)中央提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和放开经营体制的“两个放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品加工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限制了第二产业的继续增长;(3)第三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投资休闲渔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投资机构只有能够确保盈利时才会投入资金,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危机意识更强。
国外在发展海洋渔业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资源,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导产业,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对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日益提高,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调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档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处于结构演进的“二、一、三”阶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逐渐增多,休闲渔业作为娱乐生活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严格执行各种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减少捕捞量,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二、三、一”阶段;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日益发达,海洋馆、渔业博物馆、渔业节庆活动等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活动日益增多,将会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三、二、一”高级阶段。
综上可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由于发展基础好,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发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日益增加,产业结构发展愈加合理,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断下降,处于明显的不利位置;第三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竞争力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差,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突出。
4结论与建议
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虽经过了一系列调整,但仍然处于结构演进的起步阶段,呈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出发,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应该夯实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终达到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今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控制近海捕捞,通过限定和压缩海洋捕捞量,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2)坚持“以养为主”方针。开拓海水养殖面积,大力推进浅海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改善海水养殖品种,不仅要稳定传统养殖品种的养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养殖。(3)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提高竞争力。加快水产品内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坚持以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4)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包括渔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体系在内的适合海洋渔业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上旅游垂钓、邮轮旅游为内容的休闲渔业,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海洋经济座谈会纪要[J].经济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4):71-76
[7]宁凌,胡婷,滕达.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7):67-75
[8]邵桂兰,杨志坤,于谨凯,等.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战略定位研究[J].东岳论丛,2012(7):008
[9]李平龙,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103-109
[10]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2):60-67.
[11]孙才志,杨羽頔,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键.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59-64
[18]李国平,周晨,刘源.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以陕西省11市(区)为例[J].人文杂志,2012(3):53-60
[19]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基于联合国HS(REV.04)标准,以海关进出口税则中03章项下的7类鱼类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和韩国渔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并对影响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两国经济规模差距增大、人均收入差距增大和贸易伙伴国较高的贸易开放程度是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推动因素,韩国对华渔业直接投资对中国渔业加工业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韩渔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
关键词 :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李晨(1982-),女,经济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李华(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836588042@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0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有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及比较发达的海洋渔业产业,随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的不断推进,中韩在海洋渔业方面的贸易往来不断深化。海洋渔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改善国际分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渔业贸易水平等重要作用。研究我国与韩国渔业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中韩两国渔业贸易方式,为中韩更好地开展渔业产业内贸易、调整我国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1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领域,其中主要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选择。张宏、从静(2006)把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产品差异化、国际投资、区域经济和地理经济作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发现中韩经济规模的差距和规模不经济是阻碍中韩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而韩国对华投资和中韩区域合作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赵放,李季(2011)依据SITC 5-8类产品数据,对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仅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中日人均GDP差异,市场规模差距也同样对中日产业内贸易有重要推动作用[2],白霜(2013)则按照HS编码分类规则,对中韩贸易前10种商品进行产业内贸易分析, 发现中韩商品的出口和进口结构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在国际市场存在竞争关系,而中韩产业内贸易更多地依赖于比较优势,而不是规模经济和相似需求,因而属于弱产业内贸易[3];二是针对渔业产品的计量分析。崔茂森(2006)根据TC 指数的变化,胡求光、霍学喜(2007)使用资源禀赋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均得出了我国渔业产品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是竞争力在不同程度地下降。邵桂兰(2011)使用G-L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日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趋势及各种水产品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中日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低,但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为稳定,竞争力方面我国水产品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在大多数水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4]。
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Christel Elvestad(2009)比较了智利和挪威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战略以及鲑鱼的市场准入,发现智利相对挪威更为成功,并强调挪威通过FTAs提高市场准入以求更好地与智利竞争。Max Nielsen(2009)又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鱼类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福利的影响,认为在对可再生资源非最优管理的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过度开采,减少国家福利,并提出应制定合乎实际的管理计划加以监管;二是产业内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Kyoji Fukao, Hikari Ishido,KeikoIto(2003)通过采用日本电子机械产业对东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进行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及其决定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东亚垂直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5]。P.Guillotreau(2000)对鱼类海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后发现汇率、贸易壁垒和地理距离对鱼类海产品出口有较大的影响。
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提出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众多指标,发展了研究产业内贸易的主流方法,这些成果为深入了解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众多研究中还未有对中国与韩国渔业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做出探究。为此,笔者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韩两国的渔业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回归检验,分析影响渔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中国与韩国之间开展渔业产业内贸易提供合理建议。
2研究模型与数据
2.1模型构建
在本文中,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衡量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水平[6],其表达如下:
IITi= 1-( Xi-Mi)/( Xi + Mi)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渔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的取值范围为[0,1],IITi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IITi= 0时,表示没有产业内贸易;IITi=1时,表明该产业进口与出口平衡。通常认为当IITi>0.5时,表示此时渔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反之则表示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i表示按照HS编码标准分类03章中0301到0307的7类渔业产品,其中0301-0305类主要是鱼以及以鱼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产品,0306-0307类主要是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的渔业产品。
借鉴SWT模型(Sawyer,Sprinkle and Tochkov,2010),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IITi=β0+β1DGDP+β2DPERC+β3NFDIGDP+β4TROPEN +ε(1)
2.2变量说明
现对上述模型中的各变量做如下说明:
(1)经济规模差距(DGDP)表示韩国与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差距。DGDP数值越大,意味着两个经济体规模差距越大,预期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所以DGDP变量的回归系数应为负值。一般来说,两国经济规模越接近,产业内贸易比例越高。预计韩国与中国经济规模差距越大,渔业产业内贸易会越少。此处两国经济规模差距测算,首先计算出权重指标:
ω=GDPK/(GDPK+GDPC)(2)
其中,GDPK代表韩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C代表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利用这个权重指标ε再计算出两国经济规模差距的指标DGDP[7],公式如下:
(2)人均收入水平差距(DPERC),表示韩国与中国人均收入差距。通常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需求和其自身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函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特定产品的消费需求更高,从而提高产品需求差异化。人均收入差距被用来作为衡量对产业内不同品质产品需求的变量,如果收入水平相同或者相似,那么这两个国家的需求模式以及消费偏好就相似,则产业内贸易规模就较大,反之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小。在韩国与中国人均收入差距指标计算方法上采用与DGDP相同的方式。
(3)外国直接投资(NFDIGDP),表示韩国外国直接投资(FDI)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就是资本的流动,它绕过了关税壁垒,实现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地域性转移。这是因为被投资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廉价的劳动力等,节约了生产成本。但从东道国的角度讲,提高了就业率,有效地进行了技术转移,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愿意将本国的技术引入到所投资的国家,这也跟产品的性质、企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8]。在渔业中,韩国在中国的渔业投资会替代中国基础性渔业产品的出口,但同时也会促进中国中间性渔业产品的出口。
(4)贸易开放程度(TROPEN),表示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TROPEN此处理解为贸易依赖度或对外开放度指标,衡量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开放度。开放程度较高,代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较深,从预期上来讲应该与中国的渔业产业内贸易系数更高。
2.3数据来源
本文中韩渔业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按照产业分类的四分位数据来计算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数据、外国直接投资净流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余数据来源于ADB KEY INDICATORS数据库。结合以上数据,开展如下实证研究。
3实证分析
根据报告期HS编码,03章有7类渔业产品,分别见表1。
3.1G-L指数测算
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中2001年——2012年数据,首先核算0301---0307项目下,中国与韩国的渔业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见表2。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在0到1之间,指数值越大,代表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一般情况下,当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此时认为两国间产业内贸易为主导,当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0.5时,则认为两国间产业间贸易为主导。观察以上表2的数据可得:中韩间0307项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其他项下很少有产业内贸易。
由于中韩间渔业产业内贸易集中在0307项下,于是以下实证分析采用中韩0307项数据为研究对象,做如下分析。
3.2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检验
产业内贸易一般可以细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这两个指标可以进一步表明中国与韩国在渔业产业内贸易中的分工格局。其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贸易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的是贸易品之间通常存在明显质量差异,它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以下运用区分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广泛使用的方GHM法[9],其计算公式如下:
GHMi= UVx / UVm(4)
其中GHMi 表示第i种渔业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内贸易结构指数,UVx和UVm分别表示第i 种渔业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通常分别用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Px和单位进口价格Pm为依据来计算。通常认为,如果0.75≤GHMi≤1.25,则第i 种渔产品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如果GHMi<0.75 或GHMi>1.25,则第i 种渔产品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根据以上方法,将2001—2011年中韩渔业产品贸易0307项目数据代入公式(4)可得到数据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2008年中国与韩国两国在渔业0307项存在产业内贸易,而GHM指数均大于1.25,表明中韩两国渔业产业内贸易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2004年、2011年中韩之间渔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但此时GHM值也比较大,靠近1.25,表明此时中韩渔业间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渔业产业内贸易。这一结果说明中韩两国间渔业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存在比较明显质量差异,在整个中韩两国渔业产业中,中国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底层,主要负责高能耗,高劳动力消耗的低端鱼类产品捕捞及简单加工,而韩国则主要负责了高层次鱼类产品的捕捞和深加工,其鱼类产品附加值较高。此外由于中韩两国间居民收入水平差异所引起的,韩国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自古就大大增强了居民对鱼类产品的依赖性,又因韩国消费者收入水平整体较高,于是会偏好高档渔业产品,而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韩国偏低,偏好中低档渔业产品。
3.4回归结果及分析
此处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将所得数据依据方程(1)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日数据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在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中,LDGDP所代表的经济规模差距和LDPERC所代表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在回归结果中系数为正,说明两国随着经济规模差距越大,渔业产业内贸易会越大,与预期不符,此处主要是由于中国与韩国的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来说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居民所消费的产品多以低档或者初级产品为主,而韩国居民则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较大,随着两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逐步增大,两国居民消费出现两极化,低档或者初级渔业产品消费集中在了我国,而高档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了韩国。LNFDIGDP外国直接投资系数为正,表示韩国对中国的FDI投资对中韩两国渔业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这说明韩国对中国的渔业领域投资使得一定程度的渔业产品捕捞加工技术和产业从韩国转移到中国境内,尤其充分利用我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利用我国相对低端的渔业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得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再次出口到韩国,增加了中韩两国间渔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值。LTROPEN系数为正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处与预期相符,一国贸易开放程度越高,则贸易便利性提高,其参与渔业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及影响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HS编码0307项下的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产品;中韩两国间渔业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产业间贸易;中韩两国经济规模差距、中韩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增大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将都会促进两国之间开展渔业产业内贸易;韩国对华的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促进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第一,加大对渔业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中国现在渔业产品的出口还是以基础性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我国政府应当从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上给予渔产品加工企业优惠与辅助,促进我国渔业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生产高附加值的鱼类产品,在参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进一步提高中韩的贸易开放程度,努力构建和完善中日韩自贸区,充分利用自贸区带来的贸易上的政策优惠,尽可能减小中韩渔业贸易上的阻碍,努力提高我国渔业产品质量水平的同时,向韩国争取合理的进口质量检验标准,以提高中韩渔业产业内贸易的便利性。第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韩国对华渔业类投资,带动国内渔业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在提高中国高档渔业产品出口的同时,也使得中国渔业加工产业取得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从静. 影响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03):44-46
[2] 赵放,李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1(5):47-56
[3] 白霜. 基于HS分类的中日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 邵桂兰.中日水产品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分析[J].东岳论丛,2011(5):151-156
[5] Kyoji Fukao,Hikari Ishido,and Keiko Ito.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 12-19
[6] 王三兴.基于Probit模型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2):72-80
[7] Falvey,Rodney E.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2): 23-30
[8] 张应武.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互补或替代[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7-93
关键词:新疆;农林牧渔业;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76-03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大西北地区,地缘广阔,人口相对稀少。新疆具有发展大农林牧渔业的自然环境优势,但新疆农林牧渔业尤其是特色农林牧渔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农林牧渔业无力支撑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农林牧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约70%,而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农林牧渔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对促进农林牧渔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林牧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农林牧渔业格局,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应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和常用系数对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地位和发展特点等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它由美国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指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它作为分析的核心工具,体现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自从1973年第一张投入产出表诞生以来已经陆陆续续编制了九张表。近年来,尤其是1997年来中国每五年编制一张表,最新的表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于2010年发表面市。新疆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发表也是如此。2002年和2007年全国和新疆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农林牧渔业划分为单独一个部门,位列42部门的第一部门。本文以2007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辅助)全国和新疆投入产出表对比可以对新疆农林牧渔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总体分析
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出/投入10 634 621.95 万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出(488 930 000 万元)的2.18%,占当年全疆总产出(81 580 022.96 万元)的13.04%。从总量看新疆农林牧渔业在全国的份额不算大,但比2002年足足增长了4 877 893.95万元,增加近1倍,年平均增速高达13.06%,比全国的增长率高出近2个百分点,增长潜力比较大。
(二)产业关联性分析
由于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供需关系,所以产业关联体现在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提品、服务等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关联分析体现出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它主要针对各产业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的供给以及为保证生产所需其他行业部门产品数量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aij=i=1,2,……n;j=1,2,……n
xij是j部门产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qj指j部门某时间段的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指j部门生产过程当中消耗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反映两部门之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42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把国民经济分成三个行业,第一行业只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行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制造的行业,包括一级分类编码02的煤炭开发和洗选业开始一直到26号的建筑业,第三行业以非物质生产部门稳住的,包括除第一、二产业外其他所有产业。若按三次产业分类,得到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
表1
若按42部门细分,农林牧渔业对表2中的三个产业直接消耗系数最大。
表2
综合以上两表,新疆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大,超过了八成。而对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依赖程度尤其大。众所周知,新疆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两个产业的产出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九成以上(见新疆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而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又是占绝对比例的,产出的粮食棉花一部分用做食品加工及烟草加工,另一部分就作为纺织业的原材料而使用。畜牧业的产品大多用来食品加工。所以,第一,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特别依赖于本地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发展,往大里说就是依赖于本地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农林牧渔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15%,位列42行业部门第三,同样不可小视;第三,农林牧渔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十三个行业的依赖程度为零。
以上的数据和分析说明作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总体上说最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就各个部门来说仅对三个部门的依赖程度高,所以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纺织业、食品制造烟草加工业和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业就要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类似,若按三次产业,新疆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
表3
按42部门产业划分农林牧渔业对以下行业完全消耗系数排名靠前(见表4)。
表4
由于完全消耗是直接消耗基础上加上所有间接消耗而成的,所以完全消耗系数要大于直接消耗系数,在排列大小方面也继承了直接消耗系数的排名。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仍然最大,由于加上了间接消耗,所以消耗系数大于1。但是自己分析42部门产业消耗排序有变化,对住宿餐饮业完全消耗系数超过了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这一方面说明住宿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其他行业以来的间接效应强,更说明了农林牧渔业对餐饮业的间接消耗远远超过了对其的直接消耗。
3.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di=(i=1,2,…,n)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为保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占i部门产品总需求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提供中间产品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中间投入率:tj=(i=1,2,…,n)指j部门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新疆农林牧渔业中间使用3 853 691.57 万元,最终使用6 894 795.77 万元,分别占总产出的36.24%和64.83%,中间需求率36.24%;中间投入4 347 441.95 万元,增加值6 287 18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8.88%和59.12%,中间投入率48.88%。新疆农林牧渔业的中间使用率达到了36.24%,说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中有近四成的产品用于中间使用,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额有四成提供给其他所有部门作为生产而使用。在最终使用中有55.82%销往其他省份,24.35%销往国外,仅有两成的产品被区内居民和政府消费。这说明新疆农林牧渔业产出相对于区内是过剩的,八成产品销往外地,产出潜力很强。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率近60%。其中增加的劳动者报酬占总增加值的96.21%,占全行业总劳动报酬的33.13%,也是其他所有行业中劳动报酬综合最高的。这说明该产业在2007年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最有效力的行业。
(三)产业波及性分析
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调整的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直接关联部门的变化,然后又引起了这个直接联系部门的间接联系部门的变化,以此一直连锁反应下去,直到这种影响力的消失,这就是产业的波及性。产业波及性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
1.影响力系数
Tj=(j=1,2,…,n)其中bij是j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向量之和,它可以称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但是对单个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并不大,必须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平均影响力相比较来分析,所以Tj在bij的基础上除以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bij,实现该行业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该年新疆农林牧渔业影响力系数为0.95301799,该年全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43050287 ,=0.66621187
2.感应度系数
Ei=(i=1,2,…,n)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对i部门的产品的完全需求;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平均值,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对各部门产品完全需求均值。根据2007新疆投入产出表,农林牧渔的感应度系数Ei=2.479598>1,感应度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其他部门增加最终产品不可缺少的产业,有很强的前向相关性。新疆农林牧渔业为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其他行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农林牧渔业充分供给才能实现,所以农林牧渔业可能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可以证明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及第一产业已经不再是新疆的主导产业,通过刺激其需求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已不再有效,但是社会其他各个部门的经济增长仍然十分依赖于该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从这个社会效用来看,新疆农林牧渔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该行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用来提供出口,对增加本区收入有一定的作用。就全国来看,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和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作为基础性行业能很好的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林牧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新疆;农林牧渔业;投入产出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大西北地区,地缘广阔,人口相对稀少。新疆具有发展大农林牧渔业的自然环境优势,但新疆农林牧渔业尤其是特色农林牧渔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农林牧渔业无力支撑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农林牧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约70%,而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农林牧渔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对促进农林牧渔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林牧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农林牧渔业格局,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应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和常用系数对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地位和发展特点等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它由美国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指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它作为分析的核心工具,体现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自从1973年第一张投入产出表诞生以来已经陆陆续续编制了九张表。近年来,尤其是1997年来中国每五年编制一张表,最新的表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于2010年发表面市。新疆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发表也是如此。2002年和2007年全国和新疆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农林牧渔业划分为单独一个部门,位列42部门的第一部门。本文以2007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辅助)全国和新疆投入产出表对比可以对新疆农林牧渔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总体分析
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出/投入10 634 621.95 万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出(488 930 000 万元)的2.18%,占当年全疆总产出(81 580 022.96 万元)的13.04%。从总量看新疆农林牧渔业在全国的份额不算大,但比2002年足足增长了4 877 893.95万元,增加近1倍,年平均增速高达13.06%,比全国的增长率高出近2个百分点,增长潜力比较大。
(二)产业关联性分析
由于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供需关系,所以产业关联体现在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提品、服务等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关联分析体现出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它主要针对各产业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的供给以及为保证生产所需其他行业部门产品数量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aij=i=1,2,……n;j=1,2,……n
xij是j部门产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qj指j部门某时间段的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指j部门生产过程当中消耗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反映两部门之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42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把国民经济分成三个行业,第一行业只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行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制造的行业,包括一级分类编码02的煤炭开发和洗选业开始一直到26号的建筑业,第三行业以非物质生产部门稳住的,包括除第一、二产业外其他所有产业。若按三次产业分类,得到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
表1
若按42部门细分,农林牧渔业对表2中的三个产业直接消耗系数最大。
表2
综合以上两表,新疆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大,超过了八成。而对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依赖程度尤其大。众所周知,新疆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两个产业的产出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九成以上(见新疆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而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又是占绝对比例的,产出的粮食棉花一部分用做食品加工及烟草加工,另一部分就作为纺织业的原材料而使用。畜牧业的产品大多用来食品加工。所以,第一,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特别依赖于本地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发展,往大里说就是依赖于本地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农林牧渔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15%,位列42行业部门第三,同样不可小视;第三,农林牧渔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十三个行业的依赖程度为零。
以上的数据和分析说明作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总体上说最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就各个部门来说仅对三个部门的依赖程度高,所以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纺织业、食品制造烟草加工业和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业就要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类似,若按三次产业,新疆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
表3
按42部门产业划分农林牧渔业对以下行业完全消耗系数排名靠前(见表4)。
表4
由于完全消耗是直接消耗基础上加上所有间接消耗而成的,所以完全消耗系数要大于直接消耗系数,在排列大小方面也继承了直接消耗系数的排名。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仍然最大,由于加上了间接消耗,所以消耗系数大于1。但是自己分析42部门产业消耗排序有变化,对住宿餐饮业完全消耗系数超过了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这一方面说明住宿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其他行业以来的间接效应强,更说明了农林牧渔业对餐饮业的间接消耗远远超过了对其的直接消耗。
3.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di=(i=1,2,…,n)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为保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占i部门产品总需求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提供中间产品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中间投入率:tj=(i=1,2,…,n)指j部门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新疆农林牧渔业中间使用3 853 691.57 万元,最终使用6 894 795.77 万元,分别占总产出的36.24%和64.83%,中间需求率36.24%;中间投入4 347 441.95 万元,增加值6 287 18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8.88%和59.12%,中间投入率48.88%。新疆农林牧渔业的中间使用率达到了36.24%,说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中有近四成的产品用于中间使用,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额有四成提供给其他所有部门作为生产而使用。在最终使用中有55.82%销往其他省份,24.35%销往国外,仅有两成的产品被区内居民和政府消费。这说明新疆农林牧渔业产出相对于区内是过剩的,八成产品销往外地,产出潜力很强。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率近60%。其中增加的劳动者报酬占总增加值的96.21%,占全行业总劳动报酬的33.13%,也是其他所有行业中劳动报酬综合最高的。这说明该产业在2007年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最有效力的行业。(三)产业波及性分析
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调整的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直接关联部门的变化,然后又引起了这个直接联系部门的间接联系部门的变化,以此一直连锁反应下去,直到这种影响力的消失,这就是产业的波及性。产业波及性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
1.影响力系数
tj=(j=1,2,…,n)其中bij是j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向量之和,它可以称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但是对单个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并不大,必须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平均影响力相比较来分析,所以tj在bij的基础上除以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bij,实现该行业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该年新疆农林牧渔业影响力系数为0.95301799,该年全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43050287 ,=0.66621187 <1 ,说明农林牧渔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力没有达到国民经济的平均影响力,后相关程度不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要促进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对农林牧渔业进行需求刺激不能很好的对全疆经济得到有效的增长。为此也能说明农林牧渔业已经不是新疆的主导产业了。
2.感应度系数
ei=(i=1,2,…,n)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对i部门的产品的完全需求;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平均值,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对各部门产品完全需求均值。根据2007新疆投入产出表,农林牧渔的感应度系数ei=2.479598>1,感应度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其他部门增加最终产品不可缺少的产业,有很强的前向相关性。新疆农林牧渔业为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其他行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农林牧渔业充分供给才能实现,所以农林牧渔业可能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可以证明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及第一产业已经不再是新疆的主导产业,通过刺激其需求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已不再有效,但是社会其他各个部门的经济增长仍然十分依赖于该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从这个社会效用来看,新疆农林牧渔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该行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用来提供出口,对增加本区收入有一定的作用。就全国来看,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和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作为基础性行业能很好的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林牧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产业结构;江西;产业优化;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79-02
1 江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的过程,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03年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虽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达到3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优化升级阶段。
1.2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除2004年有小幅度回升外,整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9年的14.5%。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稳定,均在1-2个百分点之间。这符合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即“‘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努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09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调整为13:52: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的层次和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2007到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维持了这种稳步下降的趋势,说明江西农业生产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1.3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2001至2008年间,第二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由2001年的36.2%上升到2008年的52.7%,上升幅度达16.5个百分点,且在2003年,第二产业已经超过第三产业,成为江西省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列次序为二、三、一,改变了前几年三、二、一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排列次序,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协调,特别是工业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使江西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摘掉了农业省的帽子,且工业化进程不断稳步前进。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产业及外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数据上分析,2009第二产业比2008年仅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有关。
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比重渐趋合理化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40.6%下降到了2008年的30.9%。长期以来第三产业
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过高阶段,2001年的甚至超过40%。江西第三
产业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比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是导致
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这说明江西三次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
进的基础很不牢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
的不断上升说明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走向协调和稳步前进的状态。截止
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7%,第三产业比重为30.9%,比例趋于合理,且接近
江西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2009年第三产业有所上升,主要是
受金融危机影响。
2 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江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产业结构演变和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比较而言,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第一,江西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平均下降速度,比重开始接近,但2009年仍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第二,江西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超过全国水平,2009比重超过全国4.4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工业基础并不牢靠。第三,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2 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快,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优化,但距离农业强省还相差较远
江西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较快,在全国确立了农业大省的地位,且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也已比较协调,但江西离农业强省地位还相距较远。对第一产业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农林牧渔,还应从产业垂直关系分析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全国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1999、2000、2001年分别是0.77、0.85、0.90,同口径计算,江西分别是0.31、0.32、0.28,即江西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及全国水平的40%。所以,江西尽管是农业大省,却远没有成为农业强省。
2.3 江西轻重工业比例欠协调
到2003年,江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企业数为1445家,总产值为373.11亿元,而重工业的企业数量为1631家,总产值为815.69亿元。轻重工业的企业数比例为1:1.13,总产值之比为1:2.19。而全国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96和1:1.55,江西的重工业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江西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有越来越重,轻工业有越来越轻的变化趋势。这虽然与江西具有的大量矿产资源有关,但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是分不开的。
3 江西主导产业选择
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3.1.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趋势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未来发展规律;二是基础支撑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系统协调的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四是可持续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很多,表3反应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传统基准。
类型李嘉图基准赫-俄基准罗斯托基准赫希曼基准钱-鲁-塞基准筱原两基准周式三基准其他基准内容比较优势基准资源禀赋基准扩散效应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经济发展阶段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基准特色基准高附加值基准高就业基准
依据产业竞争力强度程度要素密集程度产业波及程度产业关联程度工业化程度市场均衡程度产业创新程度潜力发挥程度产业制约程度产业摩擦产业差异产业贡献程度产业贡献程度
资料来源: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2009.06。
3.2 江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二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发展迅猛,江西省政府在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中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江西省应该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省的政策,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迅速发展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整个江西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江西省可以选择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本省的主导产业。分析如下:
(1)选择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江西食品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江西的卤制品,果汁等食品工业在全国闻名;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支柱产业选择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备了建设有机食品工业的条件,而且有机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潜力大。要形成有特色的江西食品工业应该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瞄准市场,发挥独特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肉禽加工、果蔬加工、米制品加工、绿色森林食品和新型食品辅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力争在全国形成行业规模优势;二是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与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以资产重组为纽带,实行大集团战略,力争培育几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采取官产学研民媒互动战略,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地区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
(2)选择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重
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连带性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一般来说,旅游业就业每增加一人,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五个就业岗位。因此,发展旅游业对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红色旅游资源最为突出,江西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全国的60%左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资源基础;旅游业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因此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大大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发展。
江西应发挥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使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瀚林.关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兵团建设,2010,(05)
[2]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N]2009,(06)
[3]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J].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4]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5]叶燕.产业转移与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2005,(06)
[6]史焕平.刘子英.江西产业结构分析及支柱产业选择[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关键词:农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关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发掘《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信息,对我国农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在国民经济的关联互动中分析农业的投入产出特征,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
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籍俄裔经济学家西里・列昂惕夫(W. 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随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得以应用,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拓展了应用范围。该方法以经济结构分析见长,研究对象覆盖不同体量的经济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各经济系统内组成部分的投入(流入)与产出(流出)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本文中,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本指标,对农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所指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与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农林牧渔业”对应,既包括种植业(狭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还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下文主要考察农业的投入来源、产出使用去向以及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期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投入来源结构
投入产出表一般分为三个象限,其中用于分析投入来源部分的为第一象限中间投入部分和第三象限初始投入(或称为增加值部分),二者相加构成了部门的总投入。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农业的总投入为48893亿元,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该数值等于总产出;在第一象限的中间投入为202338262万元,第三象限的增加值为286591738 万元。农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即中间投入率为41.38%,该指标反映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定量分析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需要计算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直接消耗系数或成为直接投入系数。农业对其他行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农业单位总产出中直接投入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数量,是反映农业和其他部门产业关联的基础性数据指标。通过观察2007年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中只有金属矿采选业对农业没有直接投入,其他41个部门均有投入。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表1显示了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2%的对农业生产投入前16个行业。按大类行业分为农业1个部门,制造业6个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个部门,服务业8个部门。其中居于前5位的是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上述制造行业、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部门;智力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教育等对农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1490、0.000976,可见农业对此类部门的依赖程度仍然偏低。
三、我国农业的产出需求结构
农业总产出的需求去向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从中间需求看,为343 439 679万元,农业的中间需求(使用)率即中间需求与总产出之比,为70.24%,凸显了农业的中间需求特性,说明农业对各部门的中间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终需求方面,在农业的最终需求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含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分别占80.94%、14.37%、4.69%,表明农业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农业的对外贸易逆差达16619824万元,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十分迫切,农产品结构亟待提升,需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的产出使用去向说明,农业事关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其基础性地位只可加强,不可削弱。
从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看,其他部门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即其他单位单位产值中对农业的消耗占比,可以发现其它部门对农业的依存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行业依赖角度看,有36个部门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另外的6个部门(含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不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
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的13个部门中,包括第二产业7个部门,第三产业5个部门以及农业本身。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包括食品、烟草、纺织、家具、工艺品、造纸等,第三产业以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主。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0%的部门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381574)、纺织业(0.143574)、农林牧渔业(0.140657)、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120098)、住宿和餐饮业(0.11994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106290)。
四、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基于以上投入来源与产出需求的分析,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紧密,体现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的基本特征。下面采用两个指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程度。
在投入产出表中,包含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在42部门组成的矩阵中,假如有一个向量变动,将引起相关变量的连锁反应。在第三象限中,如果所有部门的最终使用需求均增加一个单位,由此而使某一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称为感应度系数。另一方面,如果某一部门的最终产品增加一个单位,势必到其他相关部门产业波及效应,反映这种效应程度的系数便称之为影响力系数。为便于比较,我们取1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便可观察该部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关联效应中的高低程度。
通过计算,2007年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690 857、0.725 925,表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的需求拉动效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显著;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投入推动效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不显著。从整体看,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二、三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势必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知,传统制造行业、生活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性行业;而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部门是农业中间使用的主要部门。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系统中,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需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的协同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必须加快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专业信息、专业人才等现代高效率、专业化的高端生产要素向农业的聚集。从产业关联看,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三产业要强化对农业的科技、装备、人才、智力支撑,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推进互联网+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形态,实现生产、销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固根本、强基础、增效率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