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56:24
序论:在您撰写海洋污染解决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海洋污染 伦理 对策研究
一、海洋污染的涵义
众所周知,海洋是地球中最大的水体,它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占地球水体的97%。这表明,海洋面积广阔,储水量大。这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稳定的。但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和全世界工业的飞速发展,作为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的海洋成为人类发展的载体。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上运输等使得海洋受到污染。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属的政府兼海洋学委员会把海洋污染明确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或者其他各种合法活动,损害海洋的正常使用价值和降低海洋环境的质量等有害影响。
二、海洋污染的种类和特点
(一)海洋污染的种类
海洋污染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四种:营养盐污染、有机污染、油类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二)海洋污染的特点
由海洋污染的种类我们可以看出,海洋污染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由于海水循环等因素,使得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多;其次,由于食物链和生物的富集使得海洋污染的持续行特别强;再次,海洋面积辽阔、水体巨大使海洋污染繁殖起来特别困难;最后,全球海洋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流动的海水很难控制,使得海洋污染范围广。
三、海洋污染引发的伦理问题思考
所谓伦理,按照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则是道理、规则的意思。因此,当谈到伦理就会很自然的跟道德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我们谈及的海洋伦理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了,而是以海洋作为介质,把伦理以波动能量一样传递给了大自然,包括动物和植物等。所以,海洋污染所引发的海洋伦理问题就是用道德来衡量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海洋伦理内部的对立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海洋伦理就是一种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提出正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以道德的约束。由此可见,海洋伦理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这样一种目的而存在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内部对立性”呢?我这里所说的对立不是海洋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对立,而是作为生态伦理的一个子集的海洋伦理与生态伦理一样,存在着内部不同观点学派的对立。即认为只有人类才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认为自然存在和人一样也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海洋伦理思想之间的对立。但是这两者的关系仍然是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因为这两种同属于生态伦理观点,而且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所以生态伦理应该是海洋伦理的一个重要内涵。
但现在我们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讨论是“人类”重要还是“自然存在物”重要;是“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正确,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头对外,那就是反对一切破坏生态,污染海洋的行为,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保护和敬畏的心态来保护全球生态,所以我们在保护海洋和生态的同时,更应该把海洋作为一个生态体加以尊重和爱护。
(二)海洋伦理外部的统一
读到外部统一也许会使人们产生疑惑,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内部统一才是关键,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外部统一呢?海洋伦理的外部统一其实只是想表现出海洋伦理的另一种性质,那就是公共性,笔者认为“公共性”的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有价值并可提供价值标准。第二,是公众共同所有。而海洋伦理正能体现出海洋的“公共性”并为海洋决策提供价值标准来体现其本身的价值。
四、解决方法与对策
作为一个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针对海洋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优化产业结构;
2.相应的技术控制;
3.推广环境责任伦理,提高人民环保意识;
小结
海洋具有获得人类道德关心的资格,人们也有关心海洋的义务。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下改变传统评价事物的立场和观点,运用新的价值尺度来认识、评价人类的行为,培养海洋责任伦理意识,重建和谐宁静的海洋环境,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大家一起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史鄂侯主编.《大海的警告》【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2]史兆光主编.《航海伦理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敬高主编.《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4]傅华主编.《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海洋污染;环境监测;治理
引言
海洋总面积约为33600万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9%。海洋对于地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被称为“生命的摇篮”。但是在海洋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对海洋环境带来了污染与破坏[1]。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海洋污染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目前,海洋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海洋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海洋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阻力,对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当面临环境问题时,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和治理方法解决这一危机,逐渐成为当前环境学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有学者认为,预防主要分为两方面:环境损害预防和环境风险预防[3,4]。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一直采取的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这也是我国海洋污染治理的指导思想。
1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
对海洋污染环境监测首先应该着手于对污染现状、污染分布和污染程度进行监测。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会带来污染。如果不及时对污染进行处理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掌握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等资料情况,才能快速的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海洋污染环境监测要对海洋中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通过对比变化数据,分析污染的变化趋势,交于有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最后海洋污染环境监测要对突发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在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突发污染,应该及早的监测出污染状况,并把突发状况汇报应急处理部门进行处理,减少突发污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和抵御突然海洋污染灾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5]。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制度上、技术措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具体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2.1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由于海洋污染监测涉猎因素较多,运用资源巨大,因此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6]。目前为止,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在污染监测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对有效开展海洋监测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海洋污染监测工作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海洋污染监测工作的健康有效地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海洋污染监测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为其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在工作职能、监测体系建设、海洋突发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损害评估等方面相关制度有待于完善和规范。
2.2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属于应用型学科,各种污染监视、探测工作都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目前我国海洋污染监测机构工作经费与研发经费缺乏,对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7]。许多海洋污染环境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短时间内不能正视投入使用,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随着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海洋污染监测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工作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海洋污染监测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3 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海洋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各地区的海洋污染环境监测机构和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运作,以提高各地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高效运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或监测缺位现象的出现,建设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秩序。不断对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细节进行完善,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制度体系。
根据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同时,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梯队建设,推动我国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
4 海洋治理中需要明确的一些问题
发挥政府在海洋环境治理和消除污染工作中的重要责任,克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局限性。实践中,关于政府的这一责任,主要是指政府及时进行采取治理措施,以减少海洋污染的持续发生,对人们生活健康造成的影响。由政府承担海洋污染治理责任是同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管理者的职能相对应的。政府在海洋污染治理事件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因时间的不同而发生适当的转变。在污染范围较小时,由相关政府部门监督污染责任方自行清污。如果污染范围对海洋环境重大损害时,污染责任方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政府的作用和地位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就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治理程序体系,对海洋污染事故的发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以防止污染的持续扩散,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5 海洋治理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5.1 建立完善海洋污染治理立法体系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治理法律制度是海洋环境管理的基础,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加剧,立法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建设完善的海洋治污法律体系,首先,应该填补海洋污染治理立法的空白。目前,我国关于海洋污染治理领域的立法较少。建议在创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海岸带管理法》等法规时,明确设立对海洋污染治理的相关法规。使海洋污染治理更加专业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污染治理法律体系,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5.2 明确法律责任,保障海洋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明确法律责任需要从源头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部门内部及其与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明确政府是海洋污染治理责任的主体,使污染治理执法坚强有力。首先,要建立环境行政的统一高效管理。每个部门责任者应亲自抓治理工作,确立第一责任人,对不履行海洋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责任人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其次,把海洋污染治理的具体责任交于污染治理的具体责任者,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遵守污染治理法规者,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保障海洋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世锋,秦诗立.海洋开发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45.
[2]宋亚莲,孙娟.浅谈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3,4:45-46.
[3]杨留强,王彦昕.试论我国环境责任的重构[J].广州环境科学,2008,1:45-48.
[4]王千,李哲,范洁.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13,3:44-4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船舶事业和机械制造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液压系统传动与控制技术的有关系统和设备因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动态性能好的优点在船舶工业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以在远洋船舶、特种工程船舶的应用最为广泛,在技术不断更新与进步的今天,船舶机械液压系统漏油作为重要的海洋污染来源,已经成为相关技术攻关的要点。本文就船舶机械液压系统漏油的产生原因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简要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船舶机械 液压系统 漏油 原因与解决方法
液压传动控制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控制方式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有压力的流体介质,实现能量的传递与转化,流体介质主要以矿物油居多。液压传动具有控制方式灵活且便捷,相关设备的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动态性能好的优势,在船舶机械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海上石油泄露是重大海洋污染的一种,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也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而船舶机械的液压系统漏油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会对装载货物、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的污染,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离。同时,液压系统漏油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表现在液压系统流体介质的浪费、工作效率的降低以及液压油氧化变质对船舶机械的影响等方面。有报道指出,船舶机械的液压系统漏油事故还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漏油事故已成为液压系统在船舶机械工业中推广与应用的技术性阻碍。本文就船舶机械液压系统漏油的产生原因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船舶机械液压系统漏油的主要原因
船舶机械的液压系统发生漏油的主要原因可以按照液压系统的漏油位置分为内漏和外漏两种,内漏指的是在油液从高压腔向低压腔流动的时候,液压系统内部元件的间隙的漏油问题,是一般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现象;而外漏指的是管路漏油和密封表面的漏油现象。通常情况下,内漏会导致会造成容积效率和精度的降低,而外漏不仅会会因油液量的减少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还会造成油液的浪费和工作环境的污染。出现外漏的时候往往需要停工整修,影响较大。常见的漏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液压系统的油封问题
油封指的是既能防止内部油液泄露又能阻止外部杂质侵入的密封元件,在系统的运动件和静止件中广泛存在。油封问题本质上是密封件的问题,当密封件无法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就会导致油液泄露,油封能力低于工作液压,工作效率降低。
(1)油封的质量问题。油封的质量问题是导致液压系统漏油的主要原因之一,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连接件的精度与尺寸、密封件的结构设计、密封件的选材不当等方面。
连接件的精度与尺寸设计
液压系统的各元件的连接处接合不紧密是常见的漏油原因之一,尤其是加工面粗糙(表现在连接件表面的平整度、粗糙度上)或者装配工艺不良的情况下,会引起漏油现象。
密封件的结构设计问题
密封件的良好工作性能有赖于密封结构的精良设计,密封部位的外形必须完好无损、光滑无突出或者凹陷,才能保证密封圈在进入安装位置的时候不会出现密封件的划伤等问题,尤其在入口处有螺纹或者带有尖角的缸口孔口轴颈等的情况下。
密封件的选材问题
密封件的材料选择是根据其使用的环境与条件决定的,不同的材料物理性能不同,橡胶的配方配料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展示出不同的密封性能。船舶机械中不同的位置对密封橡胶的性能要求不同,如船舶电动液压舵机中,如果使用的是柱塞式转舵机构,则需要使用耐油橡胶V 形密封,才能保证油缸柱塞的密封性和工作的可靠性。如果选材不当,即使是优质的橡胶材料也无法保证元件的密封性。
(2)油封老化问题
固体密封件的正常使用寿命是1万小时,运动密封件的正常使用寿命则在1500小时到2000小时之间,密封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老化、密封不严的问题,若不及时更换就会导致漏油。
(3)密封件的预压量问题与压力冲击问题
密封件的预压量的大小选择不合适的话,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预压量过小,密封不严导致漏油,一种是预压量过大,使用寿命降低。而压力冲击(液压油流向改变的情况下,压力冲击远大于正常工作下的压力)则会导致液压元件、管接头等位置密封性能降低。
(二)液压系统的污染问题
液压系统的污染会导致相关液压元件之间的磨损加剧,长此以往,配合间隙扩大、容积效率降低、密封性能降低。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油箱和管路在安装前的清洗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中的沙尘、铁屑等进入到液压系统的元件中。
二、船舶机械漏油的解决方法
针对不同的漏油原因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如在油封问题上,对于连接件连接不紧密的情况,要做到严格控制连接件的尺寸和加工工艺,对接合面装配精度低的元件采用提前清洗的方式提高接合度;还可以在管接头的位置使用合适的防漏填料,既要保证在工作温度升高的过程中不会因融化而降低密封性能,又要保证液压油液方向改变时产生的高压。在密封件的连接问题上,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与不同的结构部位选择合适的橡胶材料,防止因液压油的温度、粘度等变化造成的收缩或者膨胀,另一方面要选择的合适的的密封方式,同时提高对密封件的检查,保证密封件的定期检查与更换。需要注意的是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超过100℃的时候成为危险温度,会引起密封件性质的改变,所以要控制在30~80℃之间。
对于工作中的冲击压力造成的影响和因污染造成的磨损问题,因为每台设备之间的结构、空隙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需要操作技术热暖在不断的工作与维护过程中摸索和实践。
总之,船舶机械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工作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环节,需要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1]兰用义.浅析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漏油原因及排除方法[J].机电信息,2013(12):67-69.
[2]刘江.船闸液压系统渗漏油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160-162.
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由所属国独立管辖,超过国家管辖范围的区域则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流经不同国家的洋流也需要国家间的合作管理,同样,跨国污染也需要国家间合作以共同治理。
1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立法的历史演变
20世纪中期,围绕着领海以外海域海洋权益产生了许多国际争端,如远洋渔场权利的争夺、对大陆架和深海海床的碳氢化合物和矿藏的争夺、跨境海洋污染争端等。这些争端迫使国际社会寻求法律的最终解决方法,联合国接受这一重任,并让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起草国家利用海洋的原则和规则,也正是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使海洋法不断得以发展完善,1958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海洋法大会,采纳了四个独立的海洋法公约,分别处理公海、领海、毗连区和大陆架等问题。还通过了一个自愿的海洋争端解决议定书,此议定书具有强制性质。然而,这四个公约都没有就海洋污染问题做出细节性的规定。1960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海洋法大会无甚成果,1973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海洋法大会却成绩卓著,于1982年12月10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建立了国际海洋秩序,共包括十七大部分320条,每一部分涉及海洋的一个方面的主题,有关海洋污染防治的问题主要被规定在公约的第十二部分。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洋环境保护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十二部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部分包括海洋保护的一般规定,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技术援助,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规则和国内立法,执行和保障办法,责任等。主要的条款包括:192条,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193条,各国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194条,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195条,不将损害或危险或转移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的义务。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预防原则、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等。对于这些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涉及,但是某些条款仍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194条规定,从陆上来源、从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或由于倾倒而放出的有毒、有害或有碍健康的物质,特别是持久不变的物质,这一条和《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的执行有关。
3海洋环境污染与国际法保护
3.1陆地来源的海洋污染
绝大部分的海洋污染来自于陆地,包括污水排放、工业倾倒、河流和空气的污染物及垃圾等。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一致同意促进海洋陆地来源的污染的防治,21世纪议程提出了各国应考虑的海洋污染防治问题,包括:消除有可能累积到危险水平的海洋环境中有机卤及其他化合物的排放;金融和技术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其向海洋倾倒有害废物;通过开发和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和做法,以减少水道和港湾径流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或退化;利用对环境无害的杀虫剂和化肥,以及其他虫害控制办法。
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政府间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环境署倡导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并发表了《华盛顿宣言》。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应对人类陆地活动所引起的对海洋及沿海环境的健康、繁殖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它是全球唯一明确提出处理淡水、沿海及海洋水环境相互间问题的机构。2001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全球 100多个国家参加了环境署召开的政府间审查第一次全球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会议,会议通过了《蒙特利尔宣言》,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被公认为是推动海岸、海洋和岛屿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途径。
3.2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
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原油、化学物品、沉船、污水、垃圾、废气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1954年,伦敦防止海洋污染第一次国际外交会议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第一个公约,暨《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国际公约》。这标志着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多边公约的诞生,并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好评。《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国际公约》,全面具体地规定了海洋污染治理的诸多方面,如海上排放石油的倾废标准、允许排放的油类物质范围、排放物含油量、禁止排放的特区等,对于人类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应该承认,修订后的公约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公约》可能覆盖不了船舶污染的纷繁复杂的产生污染情况,从而使责任者逃避责任。其次,《公约》规定,对船舶污染的起诉和执行权只有船旗国也可以享有。再次,该公约仅限于石油污染,对于其他污染则不适用。最后,公约只规定了民事处罚的处罚手段。
1973年2月签订了《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但并未生效,现行的公约包括了1973年公约及1978年议定书的内容,于1983年10月2日生效。该公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国际海事环境公约之一,因为其规定了最低水平的向海洋排放油类、倾倒污染物以及向海洋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等污染物的强制性规定。公约有六个附则,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船舶污染做出了相关规定,这六个附则所针对的内容分别是:油类;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海运包装中的有害物质;生活污水;垃圾;的空气污染。
3.3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
3.3.1《国际海洋法公约》和《伦敦公约》在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问题上的关系
《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简称《伦敦公约》。该公约1972年12月在英国伦敦通过并开放签字,1975年生效。《伦敦公约》的目的是控制和管理海洋倾废,实质上就是禁止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废弃物,并建立了一系列国际规则和标准。《国际海洋法公约》第210条第6款规定,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的国内法律、规章和措施在防止、减少和控制这种污染方面的效力应不低于全球性规则和标准。这样即使不是《伦敦公约》的成员国,由于这一条款的存在,也受《伦敦公约》的约束。
3.3.2《伦敦公约》的核心条款
公约第4条规定,各缔约国应禁止向公海和领海倾倒任何形式和状态的任何废物或其他物质。公约附件1规定了禁止倾倒物质的黑名单,包括有机卤素化合物,汞及汞化合物,锅及锚化合物,耐久塑料及其他耐久性合成材料(如渔网和绳索),原油及其废物、经提炼的石油产品、石油馏出物残渣,强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强放射性物质,为生物和化学战争制造的任何形态的物质(固体、液体、半液体、气体或活性物。附件2规定了可考虑倾倒的废物或其他物质的灰名单,包括疏浚挖出物、污水污泥、鱼类废物或工业性鱼类加工作业产生的物质等。公约第7条规定,缔约国有权根据该公约制定国内法,以防止和处罚违反本公约规定的行为,并且不影响缔约国根据国际法原则采取更严厉的防止海上倾倒的其他措施。
3.4远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海上污染
《国际海洋法公约》第208条规定,沿海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受其管辖的海底活动或与此种活动有关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1979年,国际海事组织采用了《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构造和设备规则》,第14章操作手册中规定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以及采取措施,使平台能够符合现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防止海上污染。197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由油气开采和海底矿藏勘探开发造成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不过此公约至今没有生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双边条约挪威和英国,加拿大和丹勿和区域条约(北大西洋区动,对海上活动所造成的污染进行规制。
4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的教训
4.1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宗旨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不但要维持代际平衡,而且要维持全球成员间的平衡,即国家间的平衡。如果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它所直接或间接依靠的资源的话,这种发展就是短期的发展。海洋环境的减损会影响许多人的生活,尤其是靠海为生的穷人的生活,所以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以整体管理的方式管理海洋环境:生态系统方法
海洋环境长期的保护和发展需要依靠整体管理方法,并发挥海洋环境特性相关的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的管理方法也意味着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统一性,即不但要考虑海洋环境本身的要素,而且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整体管理方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不同部门、国家管理间的缺位、错位或不到位,乃至于重叠和冲突,从而影响规制的效果。这种方法也称之为生态系统方法,正在国际层面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关键词】海洋人类学;渔业社区;海权问题;话题转向和前沿趋势;海洋中国话语
【作 者】赵婧D,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 C912.4;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74 - 007
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化带来急剧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海洋人类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学科诞生初期弗思(Firth)对马来亚渔民及其渔业经济的“单纯”关注①,[1 ]28-63而在文化生态或社会文化的研究范式,[2 ]49-94研究态势开始日渐显现。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海洋对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意义不言自明。
一、传统研究主题:渔业社区发展与人海关系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深入,渔业社区传统的生计方式、社会结构乃至人际关系注定无法挣脱“被变迁”的命运。渔业社区的发展与良性人海关系的建立历来都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核心话题。
王嵩兴对宜兰龟山岛汉人渔村社会进行的民族志书写,[3 ]49-91阿伦贝皮文化变迁的考察,[4 ]3-3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等早期出自人类学科学研究“实验室”的海岛民族志都是人类学对渔业社区研究的经典。在延续这些传统讨论的同时,人类学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向。
Breton延续了人类学对于亲属制度的讨论,他注意到加拿大魁北克圣保罗河流域的渔业社区通过社会经济组织所展现出对特定地理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回应,以及双边亲属制度(bilateral kinship)如何为适应性策略给予了巨大的弹性。[5 ]他用参与观察的方法检视了两个渔业社区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结构,认为尽管这两个社区的工作组织与食物结构都类似,但一个社区与大型社会呈现出中间人式的联系,另一个则是直接与大型社会进行单线联系。[6 ]
choembucher和Byron的研究旨趣与人类学经典研究相契合,前者探讨了印度南部渔业种姓中的平均主义和等级秩序,并提供了大量的民族志资料。[7 ]后者在历史脉络下分析了北欧渔民家庭与家户的关系,[8 ]obben从社会系统中紧密相关的社会分层、社会规模、社会等级着眼,解析了两个巴西渔业社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9 ]
后来的研究者们扩展了其研究视野并拓宽了研究兴趣的范围,Volkman关注渔业社区中的性别话语问题,他以80年代后期印尼东南沿海渔业社区中妇女在生计方式上的转变为例,强调文化弹性(culture flexibility)是使女性得以从“传统”织布机上抽身出来转投渔业贸易行当,并成为国家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与贸易快速扩张获益者的原因。[10] Taway等人分析了人们对乌干达湖滨渔业社区艾滋病高发病率所产生的刻板印象,认为渔民往往给人以不负责任的高危人群印象,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计和健康支持,渔民和渔业社区应该避免这种刻板印象的出现。[11 ]
然而,尽管海洋人类学对于渔业社区的研究已经逐渐多样化,但是对于渔业社区更急迫的现状仍然关注不足,难以顾及渔业社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致力于在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与保护海洋生态之间寻求制衡,为发生正在变迁的社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及谋求长远发展的策略,关怀正在经历变迁的人们,帮助建立良性互动的人海关系,为海洋生态保育提供更大的保障。
如何平衡地方性知识、传统文化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者们所面临的困境。Siri.u.S・reng尝试在保护资源与继承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兼顾两者的方式,在对挪威近海的渔村进行考察后,他认为维持渔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在于建立体察当地捕鱼技术与文化差异的多元法律途径。[12 ]渔业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生产技艺的传承问题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内,Smith关于印第安人独桅艇制作技艺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13 ]
拉玛莱拉村所经历的遭遇是当传统生活方式遭遇现代化挑战的典型个案。这是个位于印度尼西亚南海岸的小型渔村,延续着在每年的5月-11月期间用鱼叉捕捉附近海域鲸群的传统。但是,随着邻村频繁采用炸鱼的方式进行非法捕渔,近海生态的破坏以及抹香鲸种群数量的减少,拉玛莱拉村已经面临无鲸可捕的窘境。在全球化的压力下,以牺牲地方文化传统和改变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为代价,拥抱现代科技可能成为该村① 剩下的唯一指望。[14 ]
拉玛莱拉村是全球范围内众多发生剧烈社会变迁的渔业社区的其中之一,对渔村进行新闻式的报道显然不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目标。在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实中寻找渔业社区的出路与建立良性互动人海关系才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宗旨。当然,设立海洋保护区(MPAs)的国际通行做法对渔业社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保护区的建立为渔业社区带来了食品安全、资源权力、雇佣、社区组织结构和收入等方面的福利,并赋予当地社区争取政治经济诉求的力量,但是获益的渔业社区和渔民只是少数而已。[15 ]
对海洋社会和渔业社区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人类学的方法与关怀去帮助架构良性互动的人海关系;如何平衡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海岛社会中维持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虽然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肩负渔业社区发展与良性互动人海关系建设的责任,但未来的研究路途仍然任重道远。
二、话题转向下的新焦点:作为海权问题之核心的产权问题
当今,海洋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重点,基于海洋权益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各学科、各层面讨论的焦点。这些看似为围绕着争端、海上安全利益、捕捞权(fishing rights)、海洋资源开发等海事权益(maritime rights)等核心展开的各方博弈,实则根源于海陆(ocean/land)不同的资源属性以及产权(property rights)这一关键概念本身的扑朔迷离。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回应。
产权问题从其概念本身再到产权的确认与属性的辨析就是不乏争议且令人困惑,其被视作一系列相关权利(bundle of rights)并涉及一套复杂区分系统。但是不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认同在所有者享有的进入(access)、管理(management)、排他(exclusion)、转让(alienation)、撤销(withdrawal)等基本权利中确认产权的关键在于排他性。[16 ]13-41动性特点显然使得人们难以套用在陆上区分资源或财产属性的逻辑去轻易判断其排他性。因此,海洋到底属于公共资源还是私有财产并非一目了然,这也使得产权确认、海域(territoriality)所有权与海洋资源使用权的界定和区分问题陷入难解的循环论争中。
实际上,论争的核心在于海洋到底是无疆还是有界,即海洋究竟是理所当然的公共财产(common property)与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s),还是设有准入限制和产权归属的私有资源(private property)。换言之,各种丰厚的海事权益应是均享抑或专属。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海事权益相关者而言,产权问题 ① 决定了他们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享有海洋资源,对所有权一事置若罔闻,还是必须遵循海洋产权的划分和所有权的归属并对各自在海洋上的行为保持克制。
就通常意义而言财产(property)无所不在,而产权则处于法律、经济、国家、政治、文化的交叉地带,甚至涉及社会认可的经济权利(economic rights)。Carruthers和Ariovich根据其在经济学和法学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提出了进行产权确认需要参照五个维度的新观点,即财产的客体与主体、财产的使用、强制权以及财产的流转。[17 ]人类学家主张,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形制(tenure)受到从资源本身条件到技术水平、人口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尽管大部分文化中陆地与海洋都隐含了作为公有财产的预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环境资源变得稀缺,调节资源占有形式,转换资源公私属性的社会机制(social property regime)便应运而生。当然,也存在人口增长后人均资源占有率下降,但是公共资源仍然保持其公有性质的案例。因此,简单而仓促地对海洋作出公私属性的判断无疑武断而粗暴地忽略了社会现实。[18 ]
Acheson长期致力于海洋人类学的研究,他早年坚持将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视为公共财产(common property),但同时也承认陆地、海洋、江河等公共资源存在被过度开发或滥用的事实。Acheson认为私有资源由其所有者维护,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对资源的投资来获益,故而不会出现过度开发或滥用的情况。于是,被贴上公共财产标签的开放资源就陷入了只有无限制开发才符合逻辑的悖论中,[19 ]因为个体缺乏集体责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动机而造成的公地悲剧一样。[20 ]对美国缅因州龙虾产业和捕虾人进行了跨越近30年的定点研究后,Acheson发现人们将海洋作为公共财产的预设受到现实中各种划分地盘(territoriality)的非正式规矩的挑战,[21 ]逐渐意识到人们在海上的地盘之争是包含一系列冲突与策略的复杂博弈。[22 ]
Durrenberger 与Pálsson在其联合研究中就捕捞领地与海洋资源的可进入性进行了探讨,尽管他们也同样质疑了海洋作为公共财产和集体资源的刻板印象,但是他们对于产权与海洋资源准入资格之间因果关系的推定难免显得有些简单。其实,Durrenberger 与Pálsson也承认正是由于缺乏对产权、所有权(ownership)、可进入性(access)、海域控制(control of sea territories)等概念的系统区分才导致了争论的延续。[23 ]
随着研究的深入,Ostrom注意到了资源管理机构从政府到社区再到私人的三级分层对资源在公私属性的转换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4 ]Quires等人为在对跨国金枪鱼渔场进行了多点民族志式的田野调查后,提出产权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分离产权和使用权(use rights),也未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公共产权设置受限的准入权。[25 ]25-59
在最近的研究中,Acheson企图调和众人的说法也力求对这个令人纠结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做出一个“了断”。他通过分析民族志资料和比较海陆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个案(case study of Land Tenure and Sea Tenure),系统阐述了产权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提出资源存在从公有到私有财产转化的可能,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形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维护资源的代价(defense cost)。[26 ]言下之意在于强调海上生计方式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海上高昂的排他成本,使得海上资源的所有形式转化变得不那么简单。
然而,实际上包括Durrenberger与Acheson在内的人类学家发现其研究,不过是验证了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海洋属性与产权问题的似是而非与模棱两可。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场景下,资源的公私属性是可转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他们找到了影响资源属性转化的因素,但并非完全揭示了判断资源性质和进行产权确认的普适性标准。
于是,在此之后的海洋人类学研究试图冲破过去研究思路的掣肘,不再挣扎于界定产权的概念。扩宽思路后的海洋人类研究着力于分析人们争夺海洋资源背后的动因和行为逻辑,而不同于经济学家为了寻求提高渔业生产效率的渔业管理政策,而对政府控制海洋准入资格的权力寻租行为进行无力指责。[27 ]
Levine相信人类学关于产权的讨论已经从对人类领地的适应与不适(adaption and maladaptation)转移到控制进入空间和资源的消极/积极因素上来,在涉及地盘(territoriality)争夺的诸多变量中,产权问题应该跻身更中心的位置。在对三个以捕捞鳌虾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新西兰村庄进行的比较研究中,Levine归纳了准入控制(Controlling Access)的三种类型并对这一行为作出了解释,他认为人们争夺海洋资源就像争夺地盘一样,准入控制代表正是渔民保护财产的方式。据此,他反对在渔业管理中对公共财产的无限制应用(unqualified application)。[28 ]
此外,人类学家还关注渔业社区的社会结构以及社区在争取资源和权益时的诉求与进行的表达,尝试用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产权问题对渔业社区和渔民们所具有的意义。Taylor在对爱尔兰Donega郡辖下的一个沿海居民点Teelin进行的考察中讨论了捕捞大马哈鱼(salmon)与表达社区认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Teelin居民在夏季捕捞大马哈鱼的行为并非旨在创造更多的家庭收入,而是以此作为表达社区认同和个人认同的方式,并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最终起到将当地社区凝聚成一个社会整体的功用。[29 ]
总的来说,海洋资源的属性难以一概而论,而实际上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场景和文化脉络之下,资源的公私属性是可转化的(convertible)。在人类学家看来,产权问题的复杂与可变恰恰源于世界各地的海洋社会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地方性知识乃至认知体系上的多元。因此,在社会历史情景和文化脉络下理解产权问题,并分析资源以及产权对于当地社会的意义,才有最终可能厘清该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实际远比研究者的预设更为复杂。Gatewood观察了西南阿拉斯加采用围网捕捞技术(seiners)的大马哈鱼渔场,他发现渔场的性质以及渔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长期被忽略了:渔场本身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商业组织和信息分享单位,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并非简单的人群集合。[30 ]Vinck在对斯里兰卡北部长期受内战影响的渔村进行定点考察后发现,北斯里兰卡的捕渔权、产权纠纷以及渔场准入问题涉及多个主体(个人和渔会都善于表达自身的诉求)与多维度的权力斗争。[31 ]
在加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维度的研究与反思后,不免发现静态地就产权而论产权的人类学研究可能是研究者自己天真的一厢情愿。产权的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在明清以来的中国乡族社会就不乏争夺水资源分配权利的个案,围绕水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仪式作为展演形式(performance),并由此促成了区域联盟的产生。[32 ]现代意义下的产权制度只是人类整个产权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一种产权形态。按照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体系,资本可以分为客观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客观资本包括源于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本,实质为信息资本的文化资本,以及作为资源与政治权力连接形式的政治资本,还有叠加于实际与潜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上的社会资本。此外,象征资本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认知资本,各种客观资本都无法脱离隐含于自身的象征存在。用布迪厄的话说,“象征资本就是不同种类资本所取的形式。”[33 ]119作为产权依托形式的经济权属之外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34 ]对具有再生产性的象征产权的重视而言,关于产权的人类学讨论还有重新检视的必要。
三、话题转向下的新焦点:海洋治污与管辖权问题(jurisdiction)
在全球化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的压力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困于生产-污染的吊诡对立,海洋污染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是既牵涉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地区与国际利益的疑难杂症。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海洋污染问题就已经引起海洋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视,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中,关注海洋污染现状,分析污染原因,寻求污染解决办法是其中主要的研究线索。[35 ]在经历了前期以寻找污染源和划分污染类型为重点的研究阶段后,后期的研究侧重于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治理海洋污染的新方法。[36 ]
此外,解决海洋污染的主流途径是在联合国框架内展开国际合作,力求在国际法范畴内探索处理海洋污染的办法。尽管通过国际合作来治理海洋污染已经取得不少突破,但是海洋污染问题的处理仍然亟待“直达病灶”的良方。《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正式生效,并日渐成为裁决国际海洋争端、海洋资源问题、海洋污染治理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管辖权的暧昧与模糊成为在国际法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障碍。因此,为了处理涉及具体国家与责任认定的污染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次会议界定了海洋污染来源的类型,其中包括陆基来源(land-based sources),国家管辖权内由海底行为(seabed activities)引起的污染,超出国家管辖权范围由海底行为引起的国际海域污染,倾倒引起的污染,由空气或通过空气传播的污染,船舶引起的污染。[37 ]
但是,在涉及经济活动和国际政治博弈的复杂海洋生态问题上,面对具有不同诉求的主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海洋污染的难度与壁垒可想而知。Diehl和Siqueira在巴西的观察就说明,尽管人们明确海上商品运输是海洋原油污染的首因,而且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心知肚明,但是海事水域司法监管职责的履行(marine waters guardianship)却未能配合当地的司法命令(judicial ordering)。[38 ]
人们已经意识到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海岛社会、渔业社会乃至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和危机。[39 ]面对复杂的海洋污染问题,难以找到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法或补救途径。“谁污染,谁清理,谁赔偿”的假定原则只能起到有限的效力,这在试图寻求海洋污染解决办法的研究者们中几乎成为一个默认的共识。Levy在对海洋原油污染的分析中认为,海洋污染之所以成为顽疾,是因为对污染责任方的简单责难起不到震慑作用,而彻底禁止海事活动又难免对合法权益者有投鼠忌器的担心。[40 ]
事实上,尽管人类学家已经意识到海洋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渔业社区的传统生计方式,以及海洋社会的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结构,然而在针对海洋污染问题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对海洋社会、渔业社区、人海关系进行深描,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社会和地方文化造成的影响,并重点解析造成海洋污染中文化变量的人类学研究却并不多见。人类学研究在该话题上的方兴未艾也许才是海洋污染问题“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攸关民生的社会议程讨论,以人类学理论指导社会应用实践是人类学发挥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必要方式,也是建构负责任的人类学(engaged anthropology)的基本准则。[41 ]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处理海洋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用文化的视角体认并“翻译”人们在不可逆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揭示海洋污染对生计方式、地方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影响,为受到海洋污染影响的社区谋求利益,[42 ]259-280提出社区应对生态危机的具体措施。[43 ]如何摆脱开发即污染的“诅咒”,在关注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育的同时,以不牺牲地方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为前提,为变迁中的渔业社区寻求新的生计与生活方式才是未来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四、构筑“海洋中国“的话语体系:海洋人类学话题转向下的机遇
海洋因其承载着人们有关食物、资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重要的庇护所。 [39 ]在从“海洋”出发又重返“海洋”的人类学研究大趋势下,[44 ]人类学的研究前景势必可期。
然而,伴随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是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前所未有的海洋环境危机,海洋社会与人海关系均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向。这使得人类学家们体认到从传统、经典的研究主题,转向旨在以推动解决当下实际社会问题为目标的新话题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强国梦想得以实现的前提。“海洋”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维度,对于顺应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至关重要。然而,相对于内陆农业社会来说,“流动”的海洋社会并非我国人类学界最为熟稔的研究对象。但是,只要系统梳理国际海洋人类学成果并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方兴未艾的中国海洋人类学研究将会为厘清当下海洋热点问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将为理解我国传统海洋文明和传承海洋文化,构筑海洋中国的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海洋强国梦的实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Firth, Raymond. Malay Fishermen: Their Peasant Economy[M].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Inc., 1975.
[2] 王利兵.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王嵩兴.龟山岛――汉人渔村社会之研究[M].“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三,1967.
[4] 康纳德・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M]. 张经纬,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Breton, Yv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Groups in an Eastern Canadian Peasant Fishing Community: Bilateral Kinship and Adaptive Processes[J]. Ethnology, 1973, 12(4).
[6] Ellis, Caroly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Two Fishing Communitie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4, 46(3).
[7] Schoembucher, Elisabeth. Equality and Hierarchy in Maritime Adaptation: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ility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South Indian Fishing Caste [J].Ethnology, 1988, 27(3).
[8] Byron, Reginald. The Maritime Household in Northern Europe[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94,36(2).
[9] Robben, Antonius C. G. M. Stratification, Scale and Ranking: Social Change in Two Brazilian Fishing Communities [J]. Ethnology, 1982, 21(2).
[10] Volkman, Toby Alice. Our Garden Is the Sea: Contingency and Improvisation in Mandar Women's Work[J].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4, 21(3).
[11] Westaway E, Seeley J, Allison E. Feckless and Reckless or Forbearing and Resourceful? Looking Behind the Stereotypes of HIV and AIDS in ‘Fishing Communities’[J]. African Affairs, 2007, 106(425).
[12] S・reng, Siri.U. Legal Pluralism in Norwegian Inshore Fisheries: 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Fishing Rights in Sami Finnmark [J]. Maritime Studies,2013,12(9).
[13] Smith, Roger C. The Caymanian Catboat: A West Indian Maritime Legacy [J]. World Archaeology, 1985, 16(3).
[14]最后的捕鲸战役(Lamalera l'ultime combat)[EB/OL],http:///video/VSET100216166991/1eeec54ba5c14ffcba252a841e3b106b.
[15] Mascia M B, Claus C A, Naidoo R. Impact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on Fishing Communitie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0, 24(24).
[16] Schlager,Edella., Ostrom, Elinor.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and coastal fisher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M]// Terry Anderson and Randy Simmons. eds. Political economy of customs and cultures: informal solutions to the commons problem, Lanham, MD: Rowan & Littlefield, 1993.
[17] Carruthers, Bruce. G., Ariovich, Laura. The Sociology of Property Right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4, 30(1).
[18] Aswani,Shanka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demographic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sea tenure regimes in Roviana Lagoon, Solomon Islands [J].Ambio, 2002, 31(4).
[19] Acheson, Jame.M. Anthropology of fishing[J]. Ann.Rev.Anthropol,1981(10).
[20]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 Science, 1968, 162(3859).
[21] Acheson, James M. The Lobster Fiefs: Economic and Effects of Ecological in the Territoriality Maine Lobster Industry[J]. Human Ecology,1975, 3(3).
[22] Acheson, James M., Gardner, Roy J. Strategies, Conflict, and the Emergence of Territoriality: The Case of the Maine Lobster Industry[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4, 106(2).
[23] Durrenberger, E. Paul, Pálsson, Gísli. Ownership at Sea: Fishing Territories and Access to Sea Resources[J]. American Ethnologist, 1987, 14(3).
[24] Ostrom, Elinor. The challenge of common pool resources[J]. Environment , 2008, 50(4).
[25] Allen R, Joseph J, Squires D. Convers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nsnational Tuna fisheries[M]. Wiley-Blackwell,2010.
[26] Acheson, James M. Private Land and Common Ocean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Regimes[J]. Current Anthropology, 2015, 56(1).
[27] Edwards, Steven F. Ownership of Renewable Ocean Resources[J]. 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 1994, 9(3).
[28] Levin, H.B. Controlling Access: Forms of “Territoriality” in Three New Zealand Cray fishing Villages[J]. Ethnology, 1984, 23(2).
[29] Taylor, Lawrence. "Man the Fisher": Salmon Fish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Community in a Rural Irish Settlement[J].American Ethnologist, 1981, 8(4).
[30] Gatewood, John. B.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synergy: Information-sharing groups among southeast Alaska salmon seiners[J].American ethnologist, 1984, 11(2).
[31] Bavinck, Maarten. Fishing rights in post-war Sri Lanka: 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 village enquiry in the Jaffna region[J]. Maritime Studies ,2015, 14(1)
[32]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J].史林,1995(1).
[33] Bourdieu, Pierre., Wacquant, Lo?fc J.D.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street publishers,1992.
[34] 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35] Schachter, Oscar., Serwer, Daniel. Marine Pollution Problems and Remedi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71,65(1).
[36] J. Dvarionien, G. ZoblaitNoreikien, J. Kruopien,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Life-Cycle Assessment Method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Klaipda Sea Port, Lithuania[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3(290).
[37] Vallarta, Jose Luis.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83, 46(2).
[38] Diehl F P, Siqueira C B. The Juridical Guardianship of Marine Waters in Brazil and the National Politic Managment of Hidric Recourses: International Acts and Incident National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06, 1068(1).
[39] 张先清.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40] Levy, Eric M. Oil Pollu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J]. Ambio, 1984, 13(4).
[41] Barbara R, Merrill S, Van W J. Reclaiming Applied Anthropology: Its Past, Present Futur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6, 108(1).
[42] Kottak, Conrad.Phillip. Mirror for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M].Boston:McGraw-Hill,2009.
[43] 陈刚.西方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述评[J].民族研究,2011(1).
[44] 张先清.人类学重返海洋与岛屿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03.
关键词:生态环境 东中西部 实地调查
引言:应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为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笔者组建实践考察团队,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河南、河北、安徽、重庆、辽宁、贵州等地。在成员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调研地区存在的环保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访问当地居民,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思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目前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或采用某一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微观探究,本文以社会实践团队成果为依据,涉及多个地区并以其为代表,将调研成果分为城市、乡村、海洋等三类,从宏观上探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1、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的环境污染
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景区的破环等。成员在重庆、河南、安徽这些地方,发现城市大气污染源大多来自工厂排放的CO2、SO2等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家庭对能源的消耗,加油站的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致癌物碳氢化合物,各种喷雾剂,对垃圾的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城市水污染大多来自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剂污水顺河流到城市,以及酸雨导致的水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多由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生活杂物等构成,垃圾掩埋和垃圾分类一直做的不完善,成员通过走访城市郊区,发现城市正被无数的垃圾所包围。
1.2乡村的生态破坏
在广大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成员主要针对河北、河南、辽宁阜新的一些乡村进行考察,发现地下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塑料薄膜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城镇化下的工厂排放物污染。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多处乡村因当地玛瑙染色加工业发展,导致地下水受污染二十多年成“绿茶”。玛瑙加工企业主要进行玛瑙原石打磨、染色等加工,生产污水大都倾倒河沟里。在河南的母亲河---沙颖河附近,河流两岸都被开垦成了农田,附近的居民将生活废水都倒进河里。到了夏季河面上浮生很多的水草,整个河面都被覆盖住,并散发出一股腥臭味。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处乡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加之雨水的冲刷,不仅污染了水体,还造成了水体富养化,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1.3海滨城市的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成员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大连的海洋污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倾倒工业废料,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油船泄漏,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生活垃圾丢弃海滩造成海滩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海洋;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水中,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化肥农药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造成污染。
2、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工厂三废的排放
工厂不计代价的生产使得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到环境当中,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气飘散到空气当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又可能导致酸雨,粉尘还会对人体呼吸道造成感染。另外,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可能流入河流进而汇集到海洋当中造成海洋污染,还有的流入居民区河流或地下水危机居民生活。此外,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一些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丢弃到道路两旁或是河道两边,长时间无人处理都会形成垃圾污染,既影响美观又污染环境,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2.2居民缺乏自律与环保意识
一方面,一旦某个地方堆满了固体废弃物,居民则会下意识的把其作为垃圾堆,而不会思考此处存放垃圾是否合理,是否应当制止乱扔垃圾的不合理行为,而是缺乏自律地也将垃圾丢入到其中。另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尤其是乡村地区,由于居民缺乏环保意识,所以经常发生农药化肥剂管理不当而随雨水冲刷流入河流中,还有居民将生活废水倒如河流当中,进而流入海洋,造成水污染和海洋污染。
2.3政府监管漏洞
在对工厂的监管上,虽然政府出台了多套法律法规及规定来约束工厂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采取罚款或停业整顿等强制力措施,但现实生活中,工厂经常采取迂回战术来应对政府的环境质量检查,在政府来检查时才做面子工程,导致政府在检查时得到虚假信息。
3、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
3.1工厂自律
一方面,工厂应当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追求利益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工厂要进一步改进,实行清洁生产,即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着手,使得原料清洁、生产清洁、产品清洁,从而大大减少工厂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物,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情况。
3.2居民自律
居民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督促,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以身作则――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箱内,不要乱扔垃圾,减少垃圾污染;同时节约用水、用电;城市居民要减少开车,多采用公交出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乡村居民要掌握并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化肥药剂在雨水天的流出,避免杀虫剂、化肥随河流直接流入海洋,不要将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或者丢弃在海滩,同时知道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3政府加强监管与教育
第一,政府要尽职尽责,采取具体措施加大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基本的策略应该是监测--干预--评价,监测环境和人群健康,干预治理问题,评价效果,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应该改进汽车工艺,研究开发环保型的汽车,研究发展汽油的代用品。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燃煤,多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多用电等清洁能源。第二,政府要尽快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管理机制督促工厂企业改革,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制定并完善打击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监督环保部门,打击污染海洋的行为和企业。第三,政府也应加大对工厂和居民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以加强其自身自律。向其宣传环境、资源的可贵性与稀缺性,要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此外,以正确的环保行为或实践引导公民和企业向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其自律愿望。
1.忘记:把钙当药吃,因为缺钙常无症状,所以容易忘记,没法坚持;
2.价格:补钙产品大多价格昂贵,天天服用,经济上难以承受,不能坚持;
3.便秘: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补钙后出现便秘,心存恐惧,不敢坚持;
4.效果不明显:补钙后由于吸收的原因,效果不很明显,不愿坚持。
专家的解决之道
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给出了答案:通过对中国人膳食的调查和对中国人补钙当中出现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法―改变补钙为吃钙,直接将钙补充到膳食中!
1、将钙、锌营养素在做饭做菜时适量添加,像加调料一样方便,只要不忘吃饭就不会忘记补钙。
2、每天补钙、补锌只需3毛钱,是中国老百姓长期吃得起的钙,肯定能坚持。
3、与饭菜同吃时钙剂分散均匀,并且进餐时胃酸大量分泌很容易进行消化处理,完全不会因此而造成便秘。
4、通过膳食补钙、补锌吸收好,可以带动其它营养素的共同吸收,效果明显提高。
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彻底解决了补钙类产品的现有弊端。作为营养自助工程的第一项推广成果“钙尔康营养素”现已全面上市。
钙尔康营养素采自超深层地下无污染钙源,采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最新的科学加工工艺,细如白面,有香味,对原有的饭菜口味丝毫没有影响。钙尔康营养素补充极其方便,每一袋都配有专用小勺,只需在做饭时按量添加即可,改变每天吃药的心理负担,儿童更容易接受。
目前常用的钙源有三种,①海洋生物钙,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向海洋中排放及石油泄露,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很多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镉富集到贝壳中,以贝壳作为钙源,重金属污染问题难以解决;②生物钙,主要是采用猪骨、牛骨制成骨粉,由于附着的脂肪、蛋白质难以去除干净、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同时重金属也容易超标;③采自深层地下石灰岩,没有上述两种钙源所存在的不足。
* 钙尔康营养素含钙量:350毫克/克、含锌量4毫克/克。每盒300克,可满足3-4口之家补钙补锌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