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加强思政课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6:23

序论:在您撰写加强思政课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加强思政课建设

第1篇

【关键词】“80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25-03

“80后”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24~33岁左右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等特点在“80后”身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符号,构成他们成长的主要社会背景。“80后”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也逐步有了他们的位置,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日益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并正显示着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在师德问题上,他们却有着这个群体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群体中“80后”的师德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思政课的特殊性让人们更加重视“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本文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灵魂,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学高为师。“学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学生听课,要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是数学思想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开发潜能的一个过程。第三,身正为范。“身正”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思政课的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者也十分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和较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受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的影响,他们对于政治缺乏敏感度,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信念淡薄。他们往往认为上课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简单完成即可。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政治倾向,他们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不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引导。甚至一些教师还参与学生这样的讨论,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这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消极作用。

(二)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仅仅将教学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在教师行列中成为爱岗敬业的排头兵。而部分“80后”的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愿意钻心研究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没有利用其他时间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缺乏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理论功底不深

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中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三观教育。然而,目前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学习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读书期间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很少学习马列专著,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断章取义。

(四)师表意识不强

“80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吸收了多样性的文化,因此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这表现出部分教师仪表不得体端庄,着奇装异服;举止不够文明,有在教室吃早餐、在学生面前说粗口话,纪律观念不强,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现象;只注重知识讲解,很少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都漠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授课教师,把这些工作单纯地认为是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三、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传入国内并改变着部分国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是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事物。等价交换、利益驱动、自我为中心、一切从现实出发等忽视大局和缺乏责任感的观念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影响

师德评价是高校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教师评价的一票否决。然而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在,教师若无一些实质性的表现,如重大教学事故等现象发生,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如果只是小问题就不想因此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因此在年终的师德考核则评价为优秀。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按照自己的平常习惯教学,只要掌握好分寸,不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更多的是对业务水平的培训。这样的导向助长了教师轻教学、轻育人和轻政治的倾向。

(三)高校对“80后”教师的师德引导和重视不够

“80后”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磨炼和专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特别是自己还处于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向教师转型的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学校的师德引导和重视。然而,高校却忽略了这一事实,他们放松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导不够。他们还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80后”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四、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80后”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80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80后”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必需的岗前培训外,学校还应该给他们配备一定资历的指导教师,让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上课,还要指导他们如何育人。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训练,因此“80后”教师的传帮带从教案编写开始,通过互相听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等来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懂得课堂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书育人,顺利实现从一个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过度和转变。一些高校还要求“80后”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校外挂职等为期1~3年的基层实践锻炼。让他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校情,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沉淀思想、感悟人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师德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中学到,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如何考试拿到资格证,对于培训内容的学习不是十分深入,应付了事者居多。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除了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还要参加思政课培训。针对思政课的再次培训出发点很好,然而这样的培训也过多地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针对思政课教师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针对当前师德仅仅是考核“软指标”,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人人都可过关的现象应该逐步改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应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评价,特别是学生方面。思政课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因此师德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学习进修方面加以倾斜,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应该不推荐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从正方两方面分别鼓励和约束,最终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三)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鉴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自觉修身养性,修得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第一,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水平,能将最前沿的正确理论和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第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认为教师仅仅是授课,教会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其实摆在教师面前的,教会学生知识会做事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做人,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气质。要改变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完成这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任务更加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争做大学生思想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者,同时对理论加以彻底学习研究,在之前学业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认真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传输给学生。而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更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多和学生探讨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大学生信仰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80后”思政课教师具有他们这一代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师就要求他们马上符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应该给这一代一些时间去慢慢改变,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邓洞天.从育人为本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姚兵 吴玲利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的教育者,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近年来,社会及政府越来越重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政府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并完善了思想政治

课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和培养方案,从思想、行为和综合素质上规范思想政治课教师。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

不足: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主课,加之社会的偏见,使其教师地位偏低,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有人转行,高职学院

存在教师队伍不稳,结构不合理现象等。因此,建设一支合格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际

出发,阐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

方案。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的不

仅仅是使学生成材教育,更是成人教育,是从不同阶段提高人的

基本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材培养意义重大,

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集结地。在传统思想里,人们只重视高职院

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对人格形成的培养教

育,但这恰恰是当今教书育人的重点。只有重视了学生的思想道

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育人成材的目标,高职思想政治课教

师就肩负着这个重任

高职院校因为主要是传授学生技能,在校学生大多具备自主

自立、思维敏捷、反应快速等特点。但其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思想政治观念比较淡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是对其

道德素质培养的过程。而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则担负着引导学生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学会中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教导学生学

会奉献、学会做人。所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是及极其重

要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的

联系,当前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是高职院

校的一项重要而严肃的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

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高职毕业生,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学

生思想上的领路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在思想政治课教

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初露端倪,只有及时补救,制

定有效的策略,才能使思政课教师真正地实现有计划有目标的发

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思想政治教师在工作上缺乏创新意识。查看以往的高

职思想政治教师,其年龄结构大多以中年为主,他们有着多年思

想教育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想法,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当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青年教师的加入使高职思想政治教师

队伍融入更多新鲜血液,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以及心理距

离缩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他们能很快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有

利于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他们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知识更新较快但在教学上缺乏经验,有一定理论水平但缺乏深厚

的社会阅历及实践能力的支撑,进而导致工作上的被动,论资排

队的职称评定制度限制了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创新意识也有待

突破。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其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够重视。高职院校主要教学

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专

业技能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相比之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

显得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直接导致许多高职

学院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有个别

领导甚至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不到有效的作

用,在课程编排上常常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

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也不够重视。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加强

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已经刻不容缓,建设一

支稳定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对高职学生

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具有

超强的专业性,并与实际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应该具备不同的

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

提下,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潜心研究教材,紧密结合高职各专

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应该加强自身

素质的提高,提高竞争意识,发展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

新时展的要求。

2.高职院校需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明确其定位。

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更应该具备较高

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修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

该掌握其专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其专业修养。高职院

校应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教

育,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校方

应该系统研究相关思想政治课教师各个职能的合理分布,并据此

制定出内容清晰,有一定范围和目标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岗位职

责,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位是当今高职院校

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高职学校有效地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师

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确定他们今后的发展

方向,使其在得到领导的重视以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以事业凝聚人,以制度促进建设,使更多

的优秀人才加入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陈育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J].

学校党建,2009(04).

[2]杨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科教文汇,2011(06).

第3篇

一、高校思政博客的现状和特点

1、高校思政博客的特点

参与者众多:高校思政博客作为网络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的产物,拥有者众多的受众群体。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着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思政博客中,大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思政博客的参与者也会不断增加。

影响性较大: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博客可以更方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方式本身的限制,在参与度方面和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上都无法与思政博客相比,而大学生在思政博客中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这都使得思政博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内容丰富多彩:网络上各种内容鱼龙混杂,高校思政博客要想获得更多的人气,就必须丰富自身内容。这都导致了大学生思政博客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在外观特征上设计独到,从而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较好印象,丰富思政博客这一网络交流平台。

2、高校思政博客与其他的关系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自主自发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因此高校思政博客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载体的相互融合,从而让大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

与其他网络工具的关系:思政博客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一样,都有着随机性和容易接受性,但是思政博客还有其他网络交流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是思政博客内容上属于列表式和导读性,其次是对问题的间接性和启发性。这都是的思政博客与其他的网络交流平台有所差别。

思政博客与访问者的关系:思政博客只有在拥有众多手中的时候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思政博客的建设者与访问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关系。建设者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因此在思政博客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可以更方便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思政博客在目前的影响力

思政博客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在平时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博客上平等交流和沟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同时,思政博客的本身特性也使得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发学习。另外,博客图文并茂的构造本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快的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思政博客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

1、与大学文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博客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博客系统。一方面,通过网络系统江大学文化进行传播,有利于大学文化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在大学文化气氛的营造过程中,可以扩大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思政博客作为网络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不断探索改进,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发扬与对校园文化现象的点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使思政博客得以进一步加强。

2、拓展服务群体

思政博客的最初建设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但思政博客对于高中学生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思政博客访问主体由单一的大学生转变为高中生群体和大学生时,思政博客就迎来了拓展服务群体的良好时机。中学生对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因次思政博客可以通过对大学相关模范事迹的发扬,对大学相应信息的传递等方式,对高中学生乃至初中生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完美对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3、拓展建设者群体

思政博客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其建设者群体主要是由教育者组成的。这样可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正确性,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到位,很容易造成博客浏览者的流失。因此在思政博客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优秀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对思政博客进行建设,采纳更多的建议,取长补短,使高校思政博客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教学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至少要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众多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管理有力的合作局面,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若各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就会使得该课程教学出现效果低,流于形式等现象。

全国各大高校的党委要树立重要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观念,分工明确,建立一个有序的教学网络,优化内部不合理的成分。另外负责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使得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步调一致。作为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势教育的主观部门——党委宣传部应该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规划,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或者报告大会,充实形势与政策,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当然,各高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3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拓宽教学内容

当下的各大高校的课堂上都具备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此类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比如笔者在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上,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党“十”以及“两会”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我国的方针政策。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很多的老师感到茫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或者教材,反而有点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马列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可以在动态解读时事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形势观教育;(2)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爱国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学;(3)历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把大学生关系国家大事,关系时事政治的爱国主义心情转化为学习好专业知识上,读书报国。

4 结语

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是时效性,务必要以规范教学课程为基础,立足实际,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创新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幼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应坚持有机渗透。活动载体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活动载体建设中,由于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则的存在导致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运用活动载体过程中易于形成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强制属性要求。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经验不足却情感丰富、敏感,活动载体中的强烈政治色彩和鲜明强制属性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引起他们对活动载体的排斥和抗拒,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功能实现。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要有机渗透教育目标于活动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潜藏性,在活动中育人,在过程中育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就是要推动大学生实现“真知”到“真信”的转变,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

中职校思政课引入实践性教学,结合当前的课改实际,将思政课的德育理论教育与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能在较大层面摆脱纯粹的理论说教带给学生的厌学影响,导引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

一、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亟待引导。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得政治课沦为“副课”,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校以后以混文凭为目的,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毕业和就业而机械式学习,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人生规划目标。

(2)重视专业学习,轻视德育。中职校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较重视,尤其是在各种专业的资格证考证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其他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如果任课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就听,否则就无心学习。因此,在目前强调课改的背景下,可引入实践性教学,调整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思政课教材的特点,在德育课授课过程中配合、穿插实践性内容,通过实践强化对德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德育理论的理解与领悟。

(3)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当前中职校思政课所使用教材经过多年改革,其内容更加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并不晦涩难易理解,然而中职生依然觉得思政课枯燥、说教,缺乏吸引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授课教师未能引入实践性教学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模拟实践性情景组织教学,寓德育渗透在动手实践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在中职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教学不仅应成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中职校思政课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

(4)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手段,使中职生在学好思政课有关知识、观点和理论的同时,唤起自我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准。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事实表明,通过实践性教学或模拟实践性情景展开教学,它可以促使中职生改变被动接受德育、回避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冷漠无情的不良现状,还可以促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主动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注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有益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但在我校的课改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1)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期初制订思政课实施性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级中职生的实践性授课施行形式,形式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效性。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要调动中职生的参与热情、启迪智慧,更要进行有效归纳、讲评、提高,切忌为了迎合中职生的不当需求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可以邀请基层法院的法官给中职生举办模拟法庭,就发生在中职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案例说法,帮助中职生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加深中职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中职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法制教育场所现场参观,听取失足少年的犯罪经过和忏悔报告,形成自我反思性总结,并在班级采取某种形式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中职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

(2)适合专业,适应社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还应该从职校生的客观需求出发,针对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行业人才需求的现行标准组织实施,将中职生的知、情、意、行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于初步踏入职校的学生,可以采取模拟情景展开实践性教学,如观看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专题纪录片;学习针对不同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金正昆礼仪讲座全集》;宣传低碳生活、培养人文情感的各类科教片等。而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职校生,则应将思政课德育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教学,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感。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回到学校后,利用思政课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模拟面试,并要求他们撰写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注重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政课由空洞的理论说教向生活德育、社会德育的转变,在较高的程度上改善了中职生的德育思辨能力和抉择能力。

(3)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体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应根据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条件施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盲目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本的提高。组织实践性教学还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考核问题、评价体系,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的“放羊式”“赶鸭式”的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

会上,王侠要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使这门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王侠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取得的成效后说,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党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怎样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王侠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一是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认识,坚持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品行和人格教育并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结合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实践,结合各高校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发挥我省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三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专职教师,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科组织机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保障和支撑。四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点,改进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实绩考核,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