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56:22
序论:在您撰写公司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嘉宾:
上海广诚美容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国强
上海嫣语堂美容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弘
上海花想容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
话题一:上海美容市场的人才现状怎样?
孙国强:目前上海的化妆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主要是因为化妆品连锁店品牌越来越多,分食了上海化妆品市场这块大蛋糕。再加上国际品牌的竞争,也给本土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人才就是生产力,而如今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整个美容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尽管有许多美容培训机构已经积极参与到美容人才的培养中来,但培训出的大多属于技术型人才,在专业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汪弘:人才匮乏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不管是行业市场不断孕育还是企业自身随时培养人才,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如何减少人才的流动、提高人才的相对稳定也是随之而来需要企业解决的问题。上海的美容培训机构相对较多,但是培训质量却参差不齐,缺乏全面的培训系统。
李刚:人才瓶颈是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有专业知识的美容人才。虽然上海化妆品行业待遇相对其他城市较高,可以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进入,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上海美容市场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非常严重。从商角度来说,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需要能帮助企业出谋划策、懂经营、能帮助加盟店赢利的管理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在美容行业太少了。
话题二:人才缺失给商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孙国强:对于商群体而言,人才缺乏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我们明显感到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人可用。现在我们经过一些调整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汪弘: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中,人才缺失显得尤为突出。对于现状的突破性改革是目前商群体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人才是一个企业的财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根本谈不上能有好的营销,企业也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李刚:现在很多美容从业人员都是从美容职业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行业的,按理说,经过美容学校的系统学习,他们应该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但事实却是当这些学员真正进入美容院工作后,才发现市场根本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所学的理论知识跟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大差距。即便这样,那些不能立刻进入职业状态的学员也是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毕竟相比较那些没有任何美容知识储备的人来说,他们的适应能力还强一些。正是因为无人可用,导致企业原本可以顺利开展的很多工作都无法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
话题三:面对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企业采取了哪些改善措施?
孙国强: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只能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同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大力扶持和兴办中国美容大学,在相应的名牌大专院校开设美容专业学科,建立美容高等教育和管理体系,加大地方统筹力度,探索美容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出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端人才,以缓解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汪弘:我们准备开辟一条独特的引进美容人才的方式,既能保证人才数量又能保证人才质量,那就是同外地医专、卫校联手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打造就业渠道。就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医专、卫校的很多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如果在这些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和学校达成协议,对其进行专业美容师、美容导师培训,就能为这些学生找到一条很好的就业出路,同时解决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
李刚:我们公司主要是靠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我比较看重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在另一家公司也许是人才,但是却不一定适应我们公司的发展要求,所以内部培训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和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员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话题四:“挖”人才好还是自己培养人才好?
孙国强:两者各有利弊。“挖”人才可以快速解决企业内部人才短缺的状况,但是成本通常比较高,而且“挖”来的人才还面临二次被“挖”的潜在风险。自己培养人才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人才,人才忠诚度比较高,就是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我们打算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尽量自己培养人才,同时吸引更多的行业人才加盟,做强品牌。
关键词:校企合作;必要性;问题;策略
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直接面向企业,要想有好的出路和发展,采用“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已不适应,必须寻求一条新道路,校企合作就是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经验尚未上升为知识形态,知识和技能是由有经验长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青年人。
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成果转化为商品周期愈来愈短,所以要求教育要与生产紧密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生产力水平越高,这种要求越迫切。社会上有些大企业,自己办校,培养人才,但要办出一流学校,并非易事。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式”;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原因有二:其一是科技发展越迅速,产品更新速度越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越短,科技人员与企业职工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品。若要与之适应,就必须用新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头脑,于是出现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他们的再学习,仅靠其内部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合作。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技术、消费、分配等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如高校中不同层次、专业、学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校企合作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学校而言,主要解决了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等问题;对企业来说,主要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等问题。职业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市场是高职院校“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检验者。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国培到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了解到,它与淄博市淄川二职专学校合作多年,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淄川二职专是1983年由普通中学改办的,办学之初,设备落后,师资缺乏,就业安置困难,很快学校就陷入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办学困境。校企合作后,淄川二职专已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0多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六千余人。毗邻学校的鲁泰公司,建厂之初尽管拥有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却苦于没有高素质员工,规模、效益受到了牵制;现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厂,已由当初员工不过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一万八千余人、总资产达67.5亿元,净资产31.8亿元的上市公司。这是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也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
3.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永恒的话题,不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高职院校扩招以来,自主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后,各个院校认识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毕竟毕业生终究是要为企业服务的。从企业的角度讲,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和自身的发展,做品牌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等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一些优势: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它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仍存在着“三个不够”现象。(1)学校对校企合作不够主动,有的坐等企业来求。(2)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入,有些只是搞形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合作。(3)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政府缺少对企业政策支持,往往出现一头热现象。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存在“四个不一致”。(1)供需时间不一致。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是根据教学大纲计划进行,企业需求学生是按任务、订单来确定,因此,企业需求时,学校无学生提供。(2)学生管理不一致。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采用员工管理机制,学校很难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不易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态,会导致对实习学生的放任。(3)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难度不一致。对于会计专业、装潢设计专业的实习生,由于需求数量少、技术难度高,一般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对于服装专业、旅游专业等的实习生,由于其专业技能要求较低、数量较多,开展校企合作则比较容易。(4)实习、就业待遇不一致。目前,顶岗实都在最后一年,学生对实习、就业往往混为一谈,忽略了实习仍是学习的一部分。对实习单位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对工作环境、待遇、企业发展前景等要求过高。企业对实习学生“六险一金”不给交,待遇也不高,导致实习期学生频繁跳槽,这也是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实施的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适销对路的人才。要想实现教学目的,校企合作是必须的,还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把好三大环节、力求四项对接的思路。
1.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改变观念、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2.要把好三大环节
(1)诚信是基础;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要想在众多企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必须在自身内涵上下功夫,以质量求合作,以特色求关注,以服务求支持,并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让企业了解、认识并信任学校。
(2)互惠为核心;学校与企业是两大合作主体,双方要本着“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来寻求支持。
(3)效益为关键。任何一项无效益的合作是无意义的,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能为双方创造效益,合作才能长久,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3.要力求四项对接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以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新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培养“职业人”、“社会人”,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淄川二职专就把鲁泰公司文化带到课堂学习,使学生到公司后很熟悉企业要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存在按照现有教师、现有条件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高职院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行业岗位群的需求,并不断将传统专业更新以及设置新专业,这样就使得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且贴近企业发展。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不仅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还可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设备改造。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对接,不仅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学校实训基地可以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发挥各自优势,二者对接,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人才。例如鲁泰总经理亲自签发支持服装专业学生下厂实习的文件,企业在相关的车间开设“学生技能实训角”,保证学生的现场实习条件。当然学校也愿意接收企业的生产任务,创造经济效益。有效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王贤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不同形式培养的不同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伴随着这样的需求,如今社会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备受大家的关注与使用,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连锁经营管理是以一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与计划。所以,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才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现今的市场也是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素质人才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然而,连锁经营管理正具有这样特点与特质,其的人才培养正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及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校、高职、专科等高校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就会呈现出学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于是,其学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这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并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就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二、分析现今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鉴于新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到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差别,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也远远差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数量也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其主要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形式欠缺。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例如:有大家都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同培训公司、培训企业、企业连锁及企业机构合作等培养模式。从各方面来看,这还是呈现着方式单一且连锁机构较少的现状,单从这几个方面讲不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只局限于专科及职业高校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有局限,明显就呈现着分配不均的现状。然而,这些现状对于不断发展且逐渐增长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讲,是远远满足不了其的需求及也不能使人才培养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2.人才培养的专业计划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一个对准目标的计划与方案往往是成功的基石与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种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就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其是多样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也包括计划管理、设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能管理及运输管理等等。但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知识技术不过硬、培养方向不明确、技术培养不成熟及专业素质不高等现状。当把这些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中进行实践时,就会导致人才专业技术不过硬及半生不熟的状况,将这样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就会表现出一种凡事都不会做,或是只会做一半的情况。同时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太过于急,或是学习的范围太广泛等,这样的培养形式毫无疑问就导致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一个成功的老板,手下必定拥有一批素质高、执行力强的员工。而精干的员工,必须要由老板去发现、去锻造,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玉工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上品美玉。
“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丽的眼睛”,同样,职场上不缺少优秀的员工,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善于发现的老板。成功的老板除了修炼自身,还要懂得修炼员工。
修炼员工,首先就是要能找到最好的员工加入你的公司。在选择员工方面决定正确,今后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更少。最好的员工使你的工作十分轻松容易,他们思路清晰、做事积极,与客户相处十分容易,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要想拥有一些最好的员工,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作为老板,要尽量花时间测试每一位应聘者,研究他们的应聘材料,尽量找出他们擅长什么,具有什么工作技能,是否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作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必须不惜重金去找到一些最好的员工,你不能在雇佣员工方面削减开支和保持节俭,否则,你雇佣的只是那些不大中用或根本无用的人。招聘员工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但每雇佣一个员工你就得冒一次风险,患得患失怕员工的价值与你付出的工资不成正比,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人才的流失。作为一名成功的公司老板,应该勇于承担风险,善于将风险减到最低。
一家公司好比是一台电子计算机。公司老板就是这台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公司的员工就好像是各种零部件。老板负责指挥、控制公司的整体工作,负责调配公司员工。除了努力找到最好的员工,还要留住最好的员工,让所有人都成为最好的员工,这是修炼成一个成功老板的重要一环。所以老板对员工要做到知人善任,尽其所长。公司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像是舞台上的各式演员。只有认清每个人的本质,你这个老板在布局时才能把每枚棋子都摆对地方。分配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这是老板的责任,合格者自然适合去做,不合格者则应加以培训。
让所有人都成为好员工,首先就是要了解员工的特点。十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员工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则非常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在统计资料时默默工作。所以一个成功的老板就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特性,安排合适的岗位、分配相应的工作给他。例如,一些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发挥所长,而从事管理事务就可能是避长就短,那老板就应尽量免去其行政事务,为表示对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肯定,可让他享受从事管理事务所能获得头衔的相应待遇。又比如在安排工作时,一件需要迅速处理的工作,可以先交给动作迅速的员工处理,然后再由那些做事谨慎的员工加以审核。这样就能做到人尽其用,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收到很好的成效。
让所有的员工成为好员工,还应让员工有机会自由发挥。很多人与老板相处时,总会感到紧张不安。他们总想让老板高兴却不知怎样去做。当老板离开时,他们反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能从中得到快乐,没有老板在场,他们反而能更好地作出决定。所以作为一名成功的老板,你需要做的是给员工指引方向,而不是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你必须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计划,让他们自己决定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你所要求他们达到的结果。目标明确,又有充分自由的空间去实现目标,员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给公司创造最大效益。
让所有的员工成为好员工,就要善于挖掘员工的潜能。人的潜能和才干有一个发展过程,有一个由“潜”到“显”的过程,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益增多,员工往往显现出他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独特才干,他的一些特长是在他的工作简历和个人档案中根本找不到的;有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并未意识到自己具有哪方面的特殊才能。员工的潜力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成功的老板就是一个有心人的采矿者,善于发现或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潜能,就会为你的公司挖掘出一笔巨大的智慧财富。挖掘员工潜能,会使你的公司人才济济,生龙活虎;知遇之恩会使你这个老板增加一个心腹。伯乐识英才,其乐无穷,受益不尽。
1、没有时间。主管没有时间,这当然是很合理的理由,但是会形成恶性循环:属下越是能力不足,主管越是不敢授权,结果主管更忙,属下更帮不上忙。由于属下的培养在企业中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因此往往被忽略。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彻底认识下属培养的重要性,并按其重要性分期执行。
2、自己做比较快。相对于企业中多数的任务,主管的熟悉度以及掌握度都比部属要好,因此,许多主管缺乏耐心的指导,或不放心交给部属去做。结果事必躬亲,部属无法得到培养,也缺乏参与感,更无法感受到组织对其的信任。这时主管应把次要任务,或部属已经可以承担的任务逐步交给部属,完成任务的转移。
3、教了徒弟饿了师父。中国自古有留一手的习惯。但社会不断在进步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获得成功,如果不赶快把“徒弟”培养好,可能连师父的饭碗都保不住。因为无法发挥组织效能,部门绩效不好,主管的位置便没有那么牢固。
4、死活都教不会。这句话有两种可能:一是部属不具备可栽培性,二是主管指导技巧不足。前者必须在招聘时做好筛选,或是运用测评工具,提早评估部属的潜在特质,以便择优培养。而技巧方面则需要主管自己去不断磨炼。
5、与其流失,不如罢手。有时培养成熟的员工,结果成了竞争对手的人。人才流动当然会引来痛苦乃至伤害,但不能因此便拒绝或停止培养人才,这样会造成以正确的理由做出错误事情的后果,就像农夫遇到天灾便不愿再度耕作,船员遇到风浪便不再航海一样。不过,培养人才必须同时考虑到员工的忠诚度、人格特质、可信赖度以及公司留才策略,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6、都是培训部的事。没错,培训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公司整体的培训工作,但是主管更应承担培育之责。
提高部属意愿四法
如果您期望培养自己的部属,那么,该着手哪些方面的培养呢?培养内容可分成意愿与能力两方面,意愿指的是一个人面对某项任务时的吸引力、专注度及持续力,能力即指知识、经验和技巧。
在提高部属的意愿方面,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让他了解所做事情的意义与重要性。从企业整体而言,企业的宗旨与愿景是吸引员工的主要核心;二是增加参与的机会。不能只是交代任务,还要增加讨论和沟通的机会;三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资源。提供各种资源可以促进成功的机会,部属越了解情况,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四是肯定成就,奖惩公平。经常评价与奖惩部属,可以提高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培养部属四大技能
技能方面应该从哪些几方面着手呢?
首先是思维技能。现代化的企业由过去脑力与体力截然分离,已逐渐发展至手脑并用,体脑相结合的工作态势,因此,组织要有一定的竞争力,部属的思维就必须经过有效的训练,只有不断提高员工各相素质,企业才能长足而稳健的发展,员工就是企业每一个活跃细胞,一个好的企业就应该从每一个细胞做起,从身边点点滴滴做起;
二是管理技能。企业的资源要做最有效的组合,必须依赖良好的管理。管理也是保证组织运作顺畅、任务有效执行的基本要素,一个好的企业离不开好的管理,管理就如同人体的生物钟,一定要做到有条不紊,否认管理不善必将导致企业的内部消耗自身能力,从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和 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双方均应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树立长远眼光,深入合作、互利互赢,才能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着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