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9:19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学科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工程教育;大学体育;课改
大学体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功能,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贡献力,充分理解体育在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工程教育理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上来,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1、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结构
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启示和指导下,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中采用教与学并重的教学结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建立大学体育同相关学科的联系,并给学生创造获取具体相关专业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处于开放式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和设计的体育内容,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的设计加工,将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小团队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构建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从体育学科固有特性出发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课堂外完成分是教师给学生团队提前布置的作业任务,利用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指导学生理解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课堂内完成部分是学生针对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教师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同时充分发挥争分抢分机制,鼓励学生团队进行各种尝试,恰当地点拨和指导或监督。总结部分由学生对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团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中来,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业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
3、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开展的,老师首先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知觉和理解的方式去教。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操作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1)团队创建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个人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未来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构建有效学习团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学习任务选择时机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各团队通过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个体在学习群体中的意义建构,并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养成大局意识。
(2)角色互换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体育知识技术和推理能力培养。继首次大学体育课后的每次课前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外准备好下次课教学相关的同一组问题,在上课时老师随机选择或挑选一个学生,在整个队伍的前面把准备讲的问题讲出来。学生必须证明他们确实为准备讲这个问题作了努力,并且能够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实现知识重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问题,提前布置作业,协助学生完成准备工作,营造积极、安全的讨论氛围,积极协助讲解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分享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出标准答案。
(3)知识创新策略,这一策略应用知识服务自己,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主题,在体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并利用领域叠加法,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三个步骤的课程综合设计,实现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第一步骤: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境遇,基于选修的体育项目完成体育健身和职业保健方案的策划。第二步骤:自身专业知识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第三步骤: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应用的体育领域相关自命题项目设计与开发。
(4)自我展示策略,这一策略让学生体验到竞争以及自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4、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纳入评价范围内,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进行评价。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评更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应顺应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体育教育在增强工程人才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工程素质是一种求新思变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育上体现为培养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137-140.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2006(2):5-71.
[3]沈登学.论大学教师的教学境界与教学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学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个学科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师具备的教学技能不尽相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技能合理、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明确培训目标、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观评价。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教师清晰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创造条件。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学过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对体育教师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技能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对体育教学技能清晰认识要以教学技能为前提。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提出公认的、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将教学技能视作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动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处。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1]。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师的专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现有教学技能的概念,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2]。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既有实际动作,又有心智活动。
从概念的层面分析,体育教学技能属于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具有教学技能的特征,但是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教学环境不同导致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同,体育教师突出活动组织技能,从中贯穿保护与帮助,而一般教学中的板书、作业批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较少。所以,体育教学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技能的显著特征,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独特性。
体育教学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执己见。体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3]。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解释都将其认定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与教学技能的“行为说”类似。第一种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第二种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相比较来说第二种表示较为详细具体,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一种表示较为宽泛,没有具体指明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界定,我们对其理解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2 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2.1 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微格教学的产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把教学的眼光转移到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上,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率先对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教学技能分类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变换各种刺激的技能,总结、概括技能,非语言性启发技能,强调学生参与技能,提问频度技能,提问深度技能,高层次提问技能,发散性提问技能,注意到对方引人注目的行动技能,运用例证和实例的技能,讲解技能,有计划的重复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国的特罗特依据可观察、可表现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与说明技能[6]。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家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度量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学设计、演示、行政管理、人际沟通、自身发展与提高学生自我发展[6]。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依据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信息的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与定向技能[7]。
从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可以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要素和教学行为,缺乏以教学程序为依据的研究。第二,国外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技能分类中还涉及到了流畅性提问等,说明课堂教学将师生互动作为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在教学技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对教学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的技术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学技能量表要有很强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测评检验教学技能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技能的分类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符合英国教育家对教学技能分类。第四,分类中体现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技能中体现学生元素,即“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上述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中交叉、分类时没有考虑学科性和专业性、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误区等造成对教学技能分类不完善。
2.2 国内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对教学技能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郭友[8]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肖锋[9]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对象技能、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分析教学任务技能)、教学之中的技能群(导入技能、奖惩技能、提问技能、刺激变化技能、策略技能、组织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教学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原国家体委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定了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等9项教学基本技能[10]。申继亮等[11]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调控、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特殊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解能力、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
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绝大多数以教学工作程序为依据。而申继亮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组成,特殊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学科性。从学科性考虑可以使教师掌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特有的教学技能,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种技能。
国内外学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研究教学技能分类,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都会影响分类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影响教学技能分类一致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教学技能分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分类中存在交叉,二是时代性差,三是学科性不强。为了改进教学技能分类中的不足,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研究体育教学技能分类非常有必要。
3 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1)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空间开放性、教学时间随时性、学生的身体活动性、成绩评价的测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操作性、个体性和内隐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区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有的教学技能。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动作演示技能、语言运用技能、活动创编技能、纠正错误技能、测量评价技能[12]。
2)王鲁克[13]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特点将体育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人体语言技能、诊断纠正错误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
3)刘海元[14]着重介绍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宏观上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分为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与模拟上课技能、体育教学反思技能,并结合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与习得办法。
我国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较少,从学者们对其分类研究中发现有利结合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技能,使体育教师更能准确的分辨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但分类中忽略了一般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王鲁克将一堂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技能的加入,体现体育课的计划性,但是综合分析此种分类不全面,忽略教师综合技能。刘海元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3大方面综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出现交叉。综合分析,其分类研究体现了教学技能分类的学科性,但是将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单独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造成了技能分类重复交叉;有的分类过于传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类的原则性。
4 体育教学技能的重新分类建议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学技能分类可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见体育教学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行为、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分类中存在交叉、分类缺乏科学性和学科性。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在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而体现,以体育课教学活动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方向,对体育教学技能重新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续和适用,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避免分类交叉和学科专业性不强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类综述,取长补短,遵循分类的原则,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保证分类的学科性、不交叉性、顺应时展的特点,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依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组织、观察休息、帮助保护5大部分将体育教学技能分类(见表1)。
根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分类,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分开描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避免了分类中的交叉。体育教学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增进系统的良好循环,增强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符合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编制技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身心活动的统一性等特点决定学习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以及负荷调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教学技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要充分体现心智技能。学生学习的最佳条件是精神、情绪、心理和生理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其中心理素质起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从身体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依据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从根本上避免了分类的交叉,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身心共同发展的特点。
教学技能因教学过程的复杂而复杂,认识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会形成千百种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综述现有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成果,分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形成体育教学技能的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教学技能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一些技能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2] 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鲁克. 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学技能[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6] 荀渊.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张铁牛. 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究[J]. 教育科学,1997(2):27-29.
[8] 郭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肖锋.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卫建国,张海珠. 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4(1):66.
[12] 赵超君. 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 体育教学,2011.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强调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进步。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对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是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得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新制定的《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提倡学生体育想象
1、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美国学者恒内斯在《培养创造行为》一文中提出:“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能力,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健美操、游戏等代替耐力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把这一枯燥的练习变成愉快教学,以激发练习的情绪,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驱使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力,能驱使人去进行想象和探索事物的规律。例如通过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等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刚才提到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与活动紧密联系着,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自锻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才能产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认识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调节能力:即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包括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姿势的调节能力。
4、检查能力:即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能力。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沟通、有机联系,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其中一点。
通过上述对自锻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想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认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概念;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就形态来说,它是弥漫的;就内容来说,它是定性的。它不能精确地说明自然现象,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专业技术[1]。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s)是指组织起来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来自科学家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帮助科学家组织观察和发现世界,它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科学概念可以是一些自然的语言,如动物、植物、哺乳动物、湿地、水资源,等等,也可以是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由科学家建造了更复杂的知识结构的表达,并且与数据、方法、理论和其他概念相连[2]。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认为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应受到重视。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也绝不是原有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认为一个概念是一些经验事实的结晶,科学概念是科学经验事实的结晶[3]。笔者认为当今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概念不仅包括科学的事实性知识,也应包括科学的观念、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在科学课中习得的,科学概念的教学应该成为今后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2000年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标研制组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的总体合格率为48.2%,低于国外公众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的程度。[4]此项调查说明,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今天的科学课课堂上,教师经常以给出定义的形式直接讲解某概念,然后进行举例或应用。这是比较普遍的概念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忽视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科学概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概念的教学效果,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挖掘学生脑海里的前概念不够充分
很多事实证明,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进入课堂的,而是有相关的前概念的。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可以成为科学概念,有些是错误的,属于错误概念。错误概念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理解效果,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死记硬背,而不能完全理解概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直接提问学生的方法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做导致学生没时间思考问题,收效甚微。这些都是缘于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的挖掘不够充分,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科学概念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认识,对学生认知能力估计不当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还是以记忆为主的学习习惯[6]。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采用成人化思维,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同于教师水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估计过高,觉得有些概念很简单,在讲解时寥寥数语,这样会导致有的学生不能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丧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有的教师在教授抽象概念时,仅组织学生对概念进行简单记忆背诵,认为学生理解不了概念,这样做恰好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简单的串联电路中,学生会认为各处的电流大小不同。很多老师会认为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于是直接让学生记住串连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这样的结论。
(三)科学概念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就是掌握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是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本质的过程[7]。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尽量缩短认知过程、减少思维坡度、加快教学进度,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练习,达到应试的目的。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完科学概念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教师在教授科学概念时,不讲科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相关概念,使学生孤立地学习一个概念,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特别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概念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自主探究,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个科学概念。
三、小学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 教师必须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相应的技能、认知和情感目标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要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尝到了体育的乐趣才能够自觉、积极、长时间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尽可能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这种差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运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使体育课程真正的反应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老师必须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不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或是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进行的。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使学生既能愉快的参加体育锻炼,从中体验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也要体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当是培养刻苦、顽强品质的过程。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安排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和运动兴趣,加深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情感和锻炼的效果。但是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不能对锻炼价值很大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教。例如耐久跑对运动锻炼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些学生怕苦怕累就不愿意学,有的教师就不教,甚至提出用打篮球或是踢足球来代替耐久跑的教学,打篮球或是踢足球确实也具有发展学生耐力的作用,但是耐久跑除了发展耐力素质外,对培养学生的刻苦、顽强、坚持到底的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是打篮球和踢足球所做不到的。
(四)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必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条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基本方面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根据体育课程的内容,体育课程管理可以分为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管理和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
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在进行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等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教学能放任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体育课程就成为了一种活动、一种娱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管理方案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
在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用乏味无趣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应该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充满一定的乐趣,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享受到喜悦与成功,才能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安排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充满乐趣,真正体验到苦与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三)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加强体育课堂行为教育的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于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建立体育课堂常规,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养课堂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加强行为教育;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行为教育。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的改革方案和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要充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还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切实的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体育新课程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就是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测验繁多”、“体育课上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的、充满激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新课标给了我们教师最大的创造空间,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的管理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来实现自己的水平目标,而不仅限于几种传统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要求我们能尽量地满足学生在运动上的不同需求。学生的需求应该和他们各自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例如水平四的学生就比水平五的学生更喜欢追捉游戏,更喜欢一些带有灵巧性的内容,如浪木、云梯等,而水平五的男学生就更偏爱一些带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内容,如攀登、对抗、竞赛等能显示男子汉风采的内容,女学生则更多地喜欢柔和、有节奏感或能展示女性特征的项目,如平衡、造型等。
学生总是喜欢玩一些适合自己年龄、性别特点的活动性游戏,这种倾向在女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初中女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一些儿童式的玩法对她们来说已经不感兴趣,如果在体育课上常常安排女生去做“跳房子”、“丢手帕”的游戏,女生会觉得很别扭。通过观察,发现初中女生更喜欢玩如“跳皮筋”、“跨大步”之类的游戏,因为这些游戏中带有更多的技巧性,能表现出女生的柔韧性、平衡性、合作性和依赖性。而男生在初中阶段则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竞争性、追逐性、争斗性和攻击性,愿意做那些对抗性很强的游戏,如“斗鸡”、“贴膏药”、“拍背”之类的游戏,他们希望能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过分地依靠集体的做法。
结合上面所说的初中男女生的心理特点,再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进行篮球项目的传球教学时,开展抢球游戏(让学生们围成一圈,选一人或几人在圈内,其他人在圈外向圈内人传球),男女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手段效果不好,男生在圈内的抢球人是独立作战的,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抢球;女生则很少有人愿意靠自己单兵作战来抢球,这个游戏女生玩不起来。实际教学中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女生以三人一组的形式,每一个小组三人同时入圈内抢球,三人中只要有一人抢到球,三人同时出圈,而传球失误者则与其组员一起入圈,这样就提高了女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性和依赖性,同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问题。我们在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习”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如此来割裂教学双方,因而形成了学生主体名存实亡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主体进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当主体学习脱离学习目标时,给予引导;主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主体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症结时,给予疏导。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就能真正地体现出现代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积极的教育思想,成为主体的助手,成为一个教学活动中的服务者。如在一节以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每一个学生由于各自的速度基础不同、各人的运动能力不同,因此,要真正地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速度,教师可以允许每个人采取不同的练习手段,如腿长的研究在步幅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步频;腿短的则在自己快速步频的优势下,努力提高步幅;跑得慢的可以发展腿部力量:跑得快的也可以发展反应能力。有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球类活动来发展速度,也有人愿意利用跳绳来发展速度,在发展速度目标的约束下,每个学生都能采取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来达到目标,教师既起了咨询作用,又起了辅导作用,在这样的课上,可以说学生是有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