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5 10:09:17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

第1篇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设计;设计文化;传承;发展

艺术设计是造物的艺术和文化。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确证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它培育和滋养了人。是我们社会文化的高度提炼。

一.关注传统文化的体现

当下,在改革开发初见成果的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文化产业受到国外文化冲击,在欧美、日韩的文化输出下。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国外的文化,尤其是动漫、服装、家具、室内环境、工业产品尤为严重。加上国内的艺术设计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发掘,盲目模仿导致一堆山寨设计的出现,反而加剧了中国设计的恶性循环。设计产品中缺乏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体现,是当下面临的严重问题。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辗转遗留下来的工艺文化品,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多时代并存的特殊关系,所遗留的工艺文物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提取共通的设计符号对于确定我们当代设计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通过对其存在的工艺文物的研究而确定的。而我们能反过来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文物的研究确定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加以提取和完善应用于当代的艺术设计中。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文化以及内涵,只有民族的设计才是真正充满魅力的设计,才是国际的设计。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盲从大流就会被世界所抛弃。

二.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0世纪的中国生活方式转型,首先是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这个过程是伴随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恰好与当代设计进入中国的时间段重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艺术设计却是以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工商和法律作为内核。所以当代的艺术设计是为现代生活的设计。当代设计关注的核心是商业化和工业化,而这正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缺失的,加上外来文化对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包装,使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直聚集在西方。未能回头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5000年的文明是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而工艺美术品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时候,不难发现从夏、商、周的神秘、威严到大唐的富丽华贵,再到宋朝的典雅、秀美的作风,都是由传统文化所串联起来的。因此,传统是积淀的、可变的、发展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可以概括为(1)传统对于现代而言,有时序上的先后之别,传统是旧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是来自于过去但现在仍有生命活力的东西。(2)传统是积淀的,从远古至今,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总是不断延续的。(3)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又有无数小的分支,因此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4)多元的传统又必然是流动的、有机的,而不是僵化的。(5)在时间的流变中传统是历史的选择和人的主体性参与选择的。因此,传统是变化的、发展的。

所以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与宝库,是民族凝聚的力量。

三.整合设计与传统文化

设计是文化,设计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从现代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术实质上可以说是它的传统。传统的艺术设计,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等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工艺,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工艺大观园。而由这些伟大的创作和设计所沉淀积累的设计传统,不仅仅代表辉煌的设计历史,更成为当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文化源泉。

当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实际上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因此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从当今世界设计看,意大利、法国、日本这些设计大国,其设计无一不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中的设计。

对传统的理解和接受有个过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代设计的营养,现在主要还是一借鉴为主。更主要的是还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有的设计实用的传统的装饰纹样和传统的造型就有了民族的特色,笔者认为这个是肤浅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一直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建筑、图案和纹样。但是日本设计师努力将中国文化提炼成而形成日本独特的美感。即将传统的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消化,融入现代设计中。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以至在我们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和美感的优秀设计。

四.结语

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永远的使命。这不只是民族形式的延续,而是应该把民族文化视为一种观念,是内涵的发展与丰富、提炼与创新。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提炼、升华,使其融入设计,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设计腾飞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港剧文化融合互补

从1967年香港电视有限公司制作播出了香港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太平山下》开始,香港便成为中文电视剧的重要产地之一。几十年来,港剧发展蓬勃,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倾倒无数观众,被誉为“文化传播基地”。香港的电视和电影节目出口量占全球第二位。1990年,仅香港无线台,就销售出一千多小时的节目(主要是剧集)至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港剧还获得包括1979年度、1983年度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金奖,1997年度、1999年度、2000年度亚太电视大奖,2001年英国广播协会设计大赛银奖等在内的多次国际大奖。①

由于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香港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港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即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互补。这种融合和互补体现在: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弥补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以传统血缘亲情的纽带改善现代文化中工具理性带来的个体异质化;另一方面,以平等自由理性的现代观念缓解传统文化中伦理等级的压力,以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赋予人生意义从而摆脱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终极目标的困境。

以“仁”的思想来弥补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所谓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②。现代性的本质是反对神权和愚昧,崇尚自由、平等、理性和进步。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性本身的矛盾渐渐表露出来。首先是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不是传统抽象的善或恶,而是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逃避痛苦。“立法的全部艺术在于,根据人的爱己之心促使他们经常对人公正……人虽关心自己而忽视他人……乃视共同利益如何而定”③。功利主义早期是对一种人类本性自由的呼唤,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功利主义转而成为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主体为生存和发展,不断向外攫取,为达目的,主体注重的是‘手段’和‘工具’,而本身的‘善’和‘正义’等终极问题不在考虑中”④。在这样的社会压制下,人性不可避免地被扭曲,个体成为不择手段的功利攫取者。

港剧在反映现代社会实际生活的同时极力回避现代社会中的这种压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来弥补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则和儒学的核心原则,尽管“仁”包含着多重含义,但究其根本,其基本规定为“爱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诸多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无不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是“仁”的中心。换言之,工具和手段作为自然存在而只具有外在的价值,而只有人才有“仁”的内在价值。港剧以“仁”的价值观塑造出一批现代社会中的君子形象,用传统思想的仁义理智来解决功利主义带来的个体利益至上的缺陷。港剧中的小人物们在关键时刻总有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作为。这些人物在平时信奉的都是利益均衡的功利主义原则,但是一旦到了生死关头,则立刻显现出性格中“仁”的一面:或是面对亲友的危难挺身而出,勇猛得和平时判若两人(如《陀枪师姐》中的小警察);或是面对民族大义抛弃自身利益乃至生命(如《上海滩》中的许文强)。这些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和英雄气概,融合于现性下的“人性”之中。港剧正是用传统中“仁”的思想重树起一些值得敬畏和固守的价值观念,弥补了功利主义对人性的忽略和压制。

以血缘亲情的纽带改善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带来的个体异质化

在现代文化中,理性求真精神的原意是打破神权的统治。然而当理性逐渐异化成为一种工具理性,个体不得不按照社会体制规范行事时,“社会的合理性也已变成了非理性,启蒙运动所高扬的自由和进步的理想沦为完全控制和退化的困境”⑤。这种个体的孤立和人的异质化是现代文化所固有的顽疾,其起因可以追溯到作为西方现代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社会在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之后,彻底清除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风习和思想,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氏族血缘纽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基于个人的财产、利益以及由政治、法律所规定的公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西方现代性的观念中,直接与政治、法律相联的“公正”观念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则只具有从属于“公正”的次要意义。西方从政治、法律层面去看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各个独立个体的利益通过政治、法律而得到被认为是“公正”的满足。正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所说,现代性是一个不断理性化、规范化和控制人的过程。机器文明的社会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导致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整个社会机器中的片段和零件。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血缘亲情的崇尚恰恰能够消解这种由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个体的异质化。“中国古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取代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形成由家族走向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格局”⑥,这样由氏族社会延续下来的血缘关系持续千年并成为联系着人们的重要纽带。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政治和法律不能违反的根基。香港是深受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社会,人的异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同样是香港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港剧用中国传统的家族血缘感情消除现代社会中人的异质化,把散沙状的个人通过血缘的纽带结合起来。从早期的《流氓大亨》、《义不容情》到后来的《大时代》、《流金岁月》、《创世纪》,港剧中家族题材的故事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在其他题材的港剧中,血缘亲情也往往作为重要的情节出现。在绝大多数港剧中,主人公无论职业、年龄和性别怎样,总不是孤立出现的。他(她)的故事中一定有家庭的背景,他(她)的生活中一定有家庭的存在,他(她)一定有朋友、亲人、爱人的陪伴和帮助。不仅如此,主人公个人奋斗的动因甚至不是积累财富或者促使社会进步,而只是为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正是运用血缘亲情的纽带,港剧才轻而易举地回避了现代社会的顽疾。

以平等自由的现代观念来缓解传统文化中伦理等级构成的个体压力

伦理,就是对个人在社会中位置的一种定位。正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用一套“三纲五常”定义每一种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有明确的等级和较强的凝聚力。传统伦理思想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自我塑造标准,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个体的身份、地位、应当做的和不能做的都清楚明白,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已确定的位置遵循“礼”的规定去思考行动。正是这种明确的定位使得个体生存于强大的专制压力之下,而这种专制压力恰恰是现代人所无法忍受的。

在港剧中我们看到基于伦理的忠孝节义,却没有看到这种针对个性和自由的专制压力。港剧并没有高明到提出一套传统思想现代性转型的理论,它只是自然而然地用现代文化的信条回避了这种压力。“现代性……其特征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⑦,现代文化宣扬平等、自由、理性,摆脱权威与等级的束缚。“通过理性批判,从传统的独断中摆脱出来,获得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⑧。港剧中所使用的正是现代文化中平等、自由、理性的信条。在《司机大佬》中,宣扬家庭间的爱,但家长却不是一定要领导全家乃至压制家庭成员选择自由,相反,在出现家庭成员和家长――子女和长辈、弟妹和兄长等意见相左时,通常的做法是在作为子女的一方的努力之下,曾经持反对意见的家长终于理解了自己的子女,认可其个人的选择。在《金枝玉孽》中,着力表现爱情的伟大和忠贞,但是反对对于女性贞节的强烈要求,转而推崇自由自主的情感追求和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把握选择。在《O记实录》中,表现普通人对于职业和岗位的恪尽职守,但是同时又明确地表现出上司并不见得比下属高明,甚至上司昏庸而下属神勇无畏,强调小人物的不懈奋斗。在《一号皇庭》中,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但是这种友谊并不包含毫无选择的自我牺牲,而是基于一种公平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互利互助,友谊不是对个人生活的阻碍或者牺牲,而是在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有原则地互相接受和信赖。

港剧用现代文化中最易为人接受的力量对抗着传统观念中令现代人不满的部分。在港剧中,自由与平等、反家长制、反权威、反特权、推崇个人奋斗、知识改变命运等,这些现代性的种种信条颠覆了伦理等级产生的个体压力,自由和理性取代了重群抑己的传统制度,以基于理性协商的社会契约来规范社会行为的现代文化模式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崇尚。

以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赋予人生意义

传统的儒家思想只有伦理道德的实用理性,而缺乏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儒家宣扬积极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努力和奋斗,但是人的奋斗最终会带来什么,人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命运遭际,生活的真谛意义又在哪里,儒家思想并没有从哲学本体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尽管这种思考可以从“佛”与“道”的宗教哲学中找出答案,但“佛”与“道”将人生终极目标归于因果与虚无,而这对于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现代人来说,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已经确切地告诉我们没有鬼神没有宿命,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对于终极意义的思考实际上影响到一部作品的最终结局与主题意义,传统文化的危机恰恰在于终极意义的模糊和迷惘。港剧用一种浅显易懂的现代文化信条解决了终极意义的问题,给予观众一个光明的回答,那就是现代文化所坚信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现代文化告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人类应当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理的和进步的;人类应该不断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来合理地改造世界,让它更加美好。很多人批评港剧中结局的老套和重复:司法题材剧中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如《刑事侦缉档案》),家庭伦理剧中人性归于善良,结局多为幸福大团圆(如《誓不低头》)。殊不知港剧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相信:个人奋斗、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历史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指向个体与群体的永恒幸福。港剧用现代性的进步理念描绘出美好的未来理想,给所有的故事光明的结局。

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原因,港剧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既有现代文化的一面,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而最重要的在于,港剧中现代和传统互相融合和互补,一方面它颠覆了传统的压力,用现代主义的原则重新规定了世界的价值和制度,给了大众一个真善美的终极期待;另一方面,它回避现代文化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顽疾,用传统文化中仁爱、血缘的纽带解决了现代性的矛盾和压力,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崇尚知识、平等、自由、博爱的真善美的世界。这种融合与互补是港剧最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一点也正是港剧、港产影片、流行音乐乃至整个香港文化对观众的吸引之所在。

注 释:

①香港电视有限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tvb.com

②③④⑤⑦⑧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⑥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有效契合;措施

1.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什么是传统文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语言学家对传统的文化的定义就是前人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内涵这一点有别于现代文化,并且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主要侧重点也不同,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它提倡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自身的修养能够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的时代感越来越强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的渗入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在高中学习阶段,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学生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交流的技巧,所以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扬,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认字,写作造句等基本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契合,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读懂古诗文需要借助工具书和参考书

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不是课本而是一些“课本全解”等工具书和参考书,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需要借助这些工具书的帮助才能读懂,这些工具书也是直接将古诗文的意义清楚地表达给了学生,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导致学生无法积极的进行思考,只是机械的明白古诗文含义,无法做到对古诗文的鉴赏,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对于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依赖性非常强烈。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感情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对其中的生词生字给学生做简单的意义讲解,并没有深入的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这样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同学知道自己学过什么文章,并不能对主旨和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知晓的层面更不会有什么所谓的知识创新。

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策略

3.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课本,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整体文学素作为教学目标,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机械的灌输语文知识,而是应该全面系统的对课本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渗入传统文学,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使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并且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引导和督促,促进他们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践行。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可以说兴趣是一切学习的积极动力,当然在进行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生兴趣,这需要教师将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用影视、音乐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学习、对具体典故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欣赏传统书法碑帖、参看名人纪念馆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的时候,学生才能积极地进行学习,积极地进行探索,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得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我品质。

3.3 对于学生采取名著拓展教学

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进行了解和学习。但是就当前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学生所掌握的名著数量非常少,不可能从里面提取精华进行学习,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这个切入点就是对于教材中课文的学习,在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应该将课文的重点和主旨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简单的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引导学生去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原著进行阅读,全面的了解原著,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对名著的学习,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语文教学非常有帮助,并且对学生自身的素养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大大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学生实际,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的进行契合,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议数字三维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教练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合 浅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与设计中的地位与应用 现代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的融合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2-7。

⑧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http:///blog/static/37434704200992261528211/,2009-10-22。

⑨ 松林:《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美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当代电影》,1985年第2期。

⑩ 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1] 顾建华.中国传统艺术[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卢辅圣.水墨画与后水墨画[J].国画家, 1999(02).

[3] 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探究;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得发展,各类文化涌向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各国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企业必须在适应市场环境走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思想文化精髓,古为今用,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国“和文化”概述

1.“和”字的分析

我们从观察“和”这个字体结构来进行分析,它是由“禾”和“口”组成,根据中国文字的象征意义来讲“禾”字所象征的是禾苗,也就是粮食的意思,而粮食恰恰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口”则表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人需要用“口”来吃饭,这象征着人的需求。物质与需求二者统一就形成了“和”字。

2.“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和”这个字最早是出现于甲骨文之中,和的概念还较为单一。随后在《易经》和《尚书》两部著作中,分别对“和”字进行了阐述,《易经》中所谓的“和”是指和谐、和善之意。而《尚书》中的“和”则是指对社会以及人际关系所发生的矛盾冲突的处理和解决。到了春秋时期,在《国语・郑语》中关于“和”是这样表达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同时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它的含义是指阴阳相互调和而万物才能够生长,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由此可见“和”中还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等哲学理论。而纵观中国古代史,对于“和文化”最为推崇的要属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将“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关于“和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治国治家,处理事情,甚至在礼仪制度方面,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并且孔子还尤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不仅仅这些,在此,我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

(2)当今时代对“和文化”的理解

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多年来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国内外多次进行关于中国“和文化”:的演讲,并针对中国的“和文化”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通过他对“和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而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学大师季羡林新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更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解释,他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尤其是他在《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中,对于“和文化”更是做出了创新的解释,获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推崇。同时,自党的十以来,就多次在会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向全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民传播着“和谐和平”的价值理念。总而言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而言,它一直都是一个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国家,这种“和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人民的思想之中,融入到每个中华子民的血脉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最好的诠释。

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由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的,逐渐而形成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如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而企业文化的实施对象与体现者是人,人是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许多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掌握到最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但是他们却获得成功,使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这是因为他们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员工认可并愿意去遵守的和谐同意的企业文化。由此可见“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中必须要借鉴和考虑的文化因素。因此在企业中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将企业人员人员凝聚到一起,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成长。

三、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明白企业的每个员工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工作,他们更是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的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管制性的去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的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2.团结协力,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

中国俗语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这些俗语都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构建出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作用绝对不可以忽略,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念,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灵魂。如果企业员工具有团队精神,他们就能够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联合,从而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员工具有集体观念,当一件事情发生时,首先考虑到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同时,当员工的团队精神比较强烈,他们自觉地就会爱岗敬业,为企业尽心尽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员工之间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有力于企业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对于当今的每个人来说“淘宝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东西,而随着“淘宝网”的迅速发展,马云的名字我们已经不再陌生。正是这个初中英语老师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建立绝对离不开团队协作。马云曾说:“我们当初几个人创业,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的,全部的资金加在一起,勉强的成立了阿里巴巴。为了能够做好“淘宝网”,我们几个人费劲心血,拼劲所有。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有力体现。”

3.和而不同,尊重人才的差异性

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四、结论

总而言之,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和文化”对与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今社会,更是在党的十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其中,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t晨.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6:154.

第7篇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