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5 10:09:17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景区规划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68-03

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其根本任务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旅游学知识从事初步的旅游规划实践工作。目前,在高职旅游景区规划的课程教学中,受制于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等因素,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如何融合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是当前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旅游景区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体系上以旅游学为基础,以开发学为纲,融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等知识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深的理论内涵。该门课程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均有不低的要求。大部分院校将其列为高年级课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在学生具备了相关前导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笔者认为除了相关教材外,任课老师还应为学生开出一个课外阅读书单,通过课外阅读任务的完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为学好本门课程打好基础。

(二)对实践教学要求高,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只是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在实践工作中,才是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显然,这一目标单靠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灌输是不能达成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到规划与开发项目(或模拟项目)中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旅游资源知识结构平台难以构建。这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传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对于旅游景区规划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用PPT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规划案例的分析,对拓宽学生的视界、增加对旅游景区规划的感性认识很有帮助。但这仍属于作品赏析的初级层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目前,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针对学生旅游规划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不足,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旅游规划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力求做到“大而全”,内容不单涉及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空间规划、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营销策划等传统内容,还包括了旅游容量测算、旅游网站设计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过于宽泛的内容会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受制于教学经费、实习基地、组织难度等因素,不少院校把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上,把实践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即使安排了实践课,也只是在周边景区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对于旅游产品设计、功能区划分、旅游建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的核心工作过程参与较少。

(四)课程考核方式陈旧。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目前,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考核方法大多采用基础学科常用的闭卷理论考试形式,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测。有些院校虽然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列为期末总成绩的评价要素,但其所占比例不大。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5%,实训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5%,而且实训成绩评定的主要参考指标是学生的平时作业,这样的评定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从根本上不重视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关键,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教学内容。旅游规划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庞杂,应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旅游景区基层管理人员和旅游策划、规划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初步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是岗位职业能力起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去除旅游容量控制、旅游网站设计等对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内容。选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空间布局及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游线及解说系统规划、营销及旅游形象策划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将上述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见表1。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先由教师开展理论教学,紧接着组织实践教学,做到趁热打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结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模块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使总课时增加到9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不能少于65%。并且注重本门课程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衔接与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部分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首先,应结合PPT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案例教学法将优秀的规划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规划案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其次,课堂讨论也应该作为本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目的,常针对学科目前发展动态及敏感问题,布置思考作业给学生,并适时组织课堂讨论,如结合张家界的大拆迁及百龙电梯事件,讨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等。

2.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部分一直是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的“短板”,也是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除前文提到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为实践教学提供教学时长上的保障外,还应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距离校园只有一步之遥,具有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的“实战”条件。另外,还应在校内建设旅游景区规划多功能实训室,采用3D虚拟技术,虚拟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供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规划主题及建设项目规划、旅游线路规划等练习。另外,应与本地知名景区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君武森林公园这一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践条件,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假定君武森林公园为“规划地”,将本门课程的七大实践教学模块作为七个项目任务(见表1),结合“旅游规划”工作自身的规律,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为宜。教师可以引导、指导各组讨论项目任务,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合理的成员分工。每一个项目任务均要求学生提交可视化成果材料,见表1。教学完成之时,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规划方案”装订成册,作为重要的学习成果,成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并选取优秀的“规划方案”供君武森林公园的管理者参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旅游规划专业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既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如下:

1.考核内容及方式。在考核的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核理论知识,又要考核实践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应加大实践能力及平时成绩的评分比重,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为:某学生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实践考核成绩×50%+平时成绩×10%,见表2。并且,理论知识的考卷应增加主观题型,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减少死记硬背题型。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包括案例分析报告、《某景区旅游规划方案》、规划成果汇报等,重点考查学生的整体布局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水平等。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为考查指标。

第3篇

[关键词] 民族体育旅游 规划 傣族园

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育游憩、休闲活动,形成了民族体育文化,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下,特别是在“体育健身游主题年”等活动的带动下,民族体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民族体育旅游。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对民族体育旅游也开展了研究。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如何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推出适合的旅游产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地区、景区要开发、策划、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合理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民族体育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分为很多种类型,例如,按照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等等。民族体育旅游规划作为旅游景区规划中的一种,需要进行精心的研究、具体的分析。

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因斯克普(Inskeep E,1991)认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下述六个方面: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它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其它基础设施;社会因素。本文将依据这六个方面对一定民族地区范围内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分析。

二、规划的案例点――傣族园景区

傣族园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距州府27公里。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景区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分组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

傣族园于1999年8月1日开始营业,并成立了傣族园有限公司。经多方的共同努力,傣族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12月通过了ISO质量/环境体系认证,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称号。傣族园在经营管理中,实行独特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公司与村民的共同发展。本文将以傣族园为案例点,探讨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

三、具体的规划分析

1.旅游吸引物和活动规划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方面的规划,这是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最重要的方面,而要有旅游活动项目,则首先要有该方面的旅游资源。

(1)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是集竞争、健身、民族艺术、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中高娱乐性、高参与性等体验活动需求的增加,民族体育旅游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国内旅游学界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展过不少研究,比如,对于概念的探讨,丁世勇等(2003)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介,供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充满了粗犷、淳朴、杂多的丰富性,充溢了醇醇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而成的。一般认为,凡是能供旅游者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具有经济、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可称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例如,傣族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有丢包、拳术、赛龙舟、刀术、射术、放高升、以孔雀舞为代表的多种仿生舞蹈等等,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也有满足民族文化娱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内容及活动性质,可将这些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等类型。竞技类的有赛龙舟、射术等;游戏类的有丢包等;舞蹈类的有仿生舞蹈;表演类的有拳术、刀术等;节会类的有放高升等;养生类的有气功、按摩、药膳等等。可以说,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傣族园,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上述民族体育活动,在这里都有开展和传播,这给我们进行项目设计、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发展的空间。

(2)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当前许多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活动中,开发比较早、比较成熟的是歌舞活动等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歌舞产品显得有些老化,游客参与度不够。然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常常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资源整合得不够,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其中,产品是规划的关键。

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规划者所关心的问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但许多景区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尚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群众喜爱的、危险性小、容易推广的项目还是不少的,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成为景区的旅游项目。例如傣族的丢包运动,参与性很强,规则也不复杂,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容易上手,经过有效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一项较好的参与型旅游产品;另外,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则可以设计成观光型旅游产品,例如赛龙舟、放高升等。

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要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特别要突出本土性、民族地方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丰富,项目繁多,发展呈现多层次性,由资源转化为产品,必须通过筛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市场分析,选取既有代表性又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加强包装、策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推入市场。

2.住宿设施

旅游活动中,住宿设施一般包括宾馆、汽车旅馆、旅社、膳宿公寓、野营地以及旅行车营地等等。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当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住宿可安排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或民居,满足游客探新求异的心理;若是移植性的旅游景区,住宿则可以安排在景区,以及周围的宾馆饭店,住宿的内部设施最好与民族体育文化相关。住宿的安排要合理,以便发挥住宿设施应有的经济效益,但住宿的选择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劳动力、社会因素等因素,在具体的分析与规划中是复杂的,需要大量投入,精心规划。

对于傣族园景区而言,最好的住宿设施就是村寨中的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了,它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为了完善住宿设施,在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开发干栏式民居旅馆,增加床位、增强舒适性,从而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人,给游人以好的住宿体验。

3.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旅行社、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纪念品商店、银行、医疗保健、公共安全、邮政服务等等具体的规划。涉及的规划内容比较多,在此重点讨论一下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商店的规划。

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旅游信息服务是很重要的,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信息服务要包括体育活动的介绍、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相关旅游信息等。民族体育旅游信息服务要做到方便、快捷,充分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便于游客及时地获得其所需的信息。在景区景点中,要做好游客中心、路牌、宣传资料等方面的建设。

旅游商品、纪念品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的重点,旅游纪念品要突出乡土特色、合理方便,特别是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纪念品无疑要突出“民族”与“体育”这两方面。例如丢包运动中的花包经过合理、精心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纪念物。花包纪念品的设计要大小适中,便于携带,表面应有体育活动的图案或文字,可以采用中文、傣文、英文等多中语言,以便让游客识别与纪念。好的旅游纪念品就是景区的“宣传员”。

4.交通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进出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内的交通,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娱、购”中的“行”,旅游交通要保证游人在旅游目的地“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交通对于旅游活动成功开展的意义不容质疑。在民族体育旅游中,要做好旅游接待,则首先要把进出旅游景区的道路修好,这需要先期的规划与投资,交通建设应走在前列,而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则更应该因地制宜,修建具有特色的道路,例如山间小径、石板路等。交通工具也可以多样化,马匹、轿子等特色交通工具在适宜地区也可以派上用场,使得旅游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进出傣族园景区的公路已经基本修建完毕,环路已经形成,路况也较好,景区外交通已经可以满足要求;而小型电瓶车、傣王轿等交通工具也已在采用了,景区的交通方式、工具正在逐步完善。

5.基础设施规划

这一部分的工作包括规划区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水系统以及通讯设施等。在民族体育合适旅游规划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比较艰巨,因为不少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傣族园是由自然村组成的,相比大型人工建造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要充实这方面的建设,给村民和游人都带来便利。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设这些现代基础设施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与当地景观的协调,不要产生视觉污染,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时期,注意精心组织,统筹规划。

6.其他因素

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包括市场营销方案、与旅游业相关的法规、旅游组织机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环境和社会经济计划等等,可以说这方面包含的内容比前面的都要多、繁琐,在此只做简要探讨。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活动,需要涉及的社会因素不少,包括熟悉相关民族、旅游、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联系相关的旅游组织机构,做好民族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实施营销方案等。对于傣族园体育旅游的营销方案,则要利用多种渠道,比如采用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展销会、户外广告牌及人员推销等方式,扩大宣传,吸引游客参与,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了解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

四、结语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也需要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是需要特别规划和研究的,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推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并可起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在此以傣族园景区为案例点对民族体育规划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充实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以便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傣族园景区的向前发展。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民族体育旅游规划定会不断地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1999.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傣族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园 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纲要》(2004―2014)[Z]

[3]丁世勇郑国华陆元兆陈红星张国栋:2003.析民族体育旅游资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7(5):24~26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交通;路线引导;交通设施;宝鸡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自驾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交通条件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1]。因此,旅游交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公共假期或旅游旺季,由相应城市通往景区的市区道路会出现短期的、严重的交通拥堵及混乱现象。而在平时,相应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完全能够满通需求,并不需要为了短期的旅游交通需求而扩大道路设施的规模。因此,如果能根据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道路特征来加强和改善交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网设施,对城市的旅游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旅游交通的特征

1.1短期的、大流量的交通集中现象

由于大部分人都选择在“端午”、“中秋”、“国庆”等法定假期出行旅游,并且,随着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开车进行自驾游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必然造成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大量的车辆涌向旅游景区,从而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形成大规模集中的车流量,引起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属于短期的,往往会伴随着假期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在平时非假期时间段中,旅游景区所在区域内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少,甚至会远远低于所在城市中一般道路的交通流量。这是旅游交通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1.2旅游出行交通以游览为目的,以方便、舒适、安全为前提

旅游出行以游览为目的,这与平时以工作、上学为目的的出行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要求有较畅通的行驶道路及清晰的行驶路径;旅游途中方便、舒适、安全,尽量减少交通冲突点及刹车、停车的次数,并且沿途最好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以使游客旅途中心情舒畅。

1.3旅游交通流向的基本确定性

由于大部分游客对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大致方位是知情的,因此,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确定的。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内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外部向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集聚或由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外部扩散;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外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内部向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聚集聚或由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扩散。

1.4旅游交通流向的潮汐性

旅游交通在一天当中上午和下午时段主要的交通流向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十二点以前,交通流向多为由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向旅游景区聚集;而下午两点以后,由于游客游览的结束,交通流向与上午正好相反,主要是由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分散[2]。

2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

2.1交通分离、控制及疏导原则

把道路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行人与车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分离。如快慢车道划线分道,设置专用道路等。

从时间上、方向上、区域上、道路功能上来对交通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如设置单行线,路线的限时、限车种通行等。

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进行引导限制。如公共交通优先,开辟过境线路,引导过境交通避开旅游景区等。

2.2交通路线引导原则

对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车辆的行驶路线进行合理引导。如设置标志牌,引导旅游车辆避开商业区等车流及人流密集区,并行驶在路况较好的道路,以快速准确地到达旅游景区,减少在道路上的滞留时间。

3旅游交通组织的路线引导方法

旅游景区所在位置一般可分为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和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对于市区内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量选择交通状况良好的道路行驶,并避开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对于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快驶向通往景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以减少在市区道路上的滞留时间。因此,在旅游交通组织中,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这是目前所常用的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3.1行驶路线确定方法

旅游交通路线选择的原则为路径较短、路况较好、尽量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的道路。

具体的旅游交通行驶路线需按照如下几个标准进行确定:

(1)在有多条道路可通往景区的情况下,选择道路等级较高的道路;

(2)选择道路交叉口较少的道路;

(3)选择日常道路高峰小时饱和度较低的道路;

(4)选择日常道路行驶平均车速较高的道路。

3.2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方法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可将旅游景区按知名度分列为A、B、C三类[3]。具体划分方式为:

A类:5A和4A级景区;

B类:3A和2A级景区;

C类:1A级景区。

其中,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C类景区为本地区知名[4]。

(1)A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海外及全国各地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较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从干线公路入城口、城市快速干道的出口或出口处附近的交叉路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从市区内部到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出城口的各主要道路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2)B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周边省市及本省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略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略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或在3km以内的范围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在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的出城口处及距入口处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3)C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C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本地区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高,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可较小,具体设置范围为:

只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或500m处设置。

此外,在各交叉口设置旅游交通指引标志时,具体应设置在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4旅游交通组织案例――以宝鸡市为例

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名胜古迹众多,如法门寺、中华石鼓园、炎帝陵等旅游胜地,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等。因此,在节假日期间,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到达宝鸡进行观光旅游,而随着目前自驾游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在节假日期间,市区中的外地车数量猛增的现象。尤其是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而造成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主要是因为外地旅游车辆对市区及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不熟悉,产生了外地车辆在市区道路乱行并且在决策交叉口附近行驶较慢甚至停车寻找路线等现象。

目前,较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从旅游交通组织的角度考虑,合理规划旅游交通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4.1市区内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外部主要道路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路径较短、路况较好、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2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应设置在离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应在所设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表2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4.2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内部到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选择最快速、最便捷的对外交通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3所示。

表3宝鸡市域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域内的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4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位置遵循上述市区内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方式。此外,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内容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通往旅游景区的主要道路的出口处的位置,以便于游客能够顺利到达旅游景区。

表4宝鸡市域内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交通的特征及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旅游路线引导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参考文献:

[1]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1).

[2]雷翔.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J].规划广角,2001,(2).

[3]DB33/T 657―2007,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S].

[4]GB/T 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S].

第5篇

一、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合理化的图像设计表达

总所周知,旅游景区中的宣传广告与宣传册的设计离不开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图片与景区典型风光摄影图片的采集,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风光摄影图片与景区有代表性的图片可以将宣传品的直观表达展示出来。我们在很多景区,尤其在一些5A级旅游景区中,可以在不同的展示牌、门票广告、宣传手册等等中发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直观的表达景区特色。例如云台山景区的山区风光表达、老龙头景区中出现的入海长城、黄山景区的迎客松等都是如此,在一些细节处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于旅游宣传品设计的直观处理。一些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还将人文景观与合理化的图案和辅助线进行版式设计,在版面中加入了符合景区特点的旅游线条和旅游图案,结合了一些文化内涵深厚的图像表达,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展示。一些景区还将所在旅游城市的典型建筑物与自然风光融入到了旅游宣传品的设计中去,这些图片的处理丰富了宣传品的内容,使旅游景区的特点展示出来。此外,旅游景区的宣传品和广告应该形成一系列的宣传设计,使其有一个统一性,在图片的采集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过多的采用同一景色的图片,不过多的围绕一点进行设计处理。一些旅游景区将图片的采集围绕在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融合了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旅游景区的风光美。此外,不同的媒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选取不同的图像来展示景区特色,例如宣传册与广告牌匾就可选取多样化的景色,景区内的主体景色可以被采用,增加景区的关注度。

二、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颜色的表现

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各个旅游景区也对于宣传品和广告有一定的颜色设计和处理。例如七彩云南旅游产品的广告,使用了蓝色的格调,将旅游感受与云南的天空色彩联系起来,整个宣传品设计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活泼感觉。此外,一些景区还将暖色调的广告宣传品进行设计处理,使景区的景色温馨典雅又不失受众的直观感受,令人很容易接受。此外,在旅游景区宣传品上还可以进行合理化的VI设计,采用不同色相、纯度、明亮度的色彩在宣传品中可以有层次的进行设计处理,结合标志与广告语进行设计,使颜色与主体结合起来,更易于被旅游者接受。宣传册与广告设计也有所不同,颜色在底色与主题色调方面应该有所区别,要过多的关注受众的阅读感受,使广告的到达率提升上去,这在设计初期就应该重视起来,使受众可以更好的阅读景区的宣传品,感受景区的独特魅力。

三、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中的文字处理

不同的旅游景区的宣传品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处理,目前来说,以中国书法字体行书、草书等为主要表现的字体处理在很多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设计中出现。我们熟知的七彩云南系列、多彩贵州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是如此。将景区名称的字体处理与广告宣传结合起来,尤其在标志上进行处理,使得景区的大的字体与宣传品小字体之间的搭配合理。旅游宣传品中的内文部分也要将文字进行合理化的编排和处理,尤其但对于景区的简介要进行正规字体、字号的编排,切记出现不同字体的混排和不同字号的混排,使整体内容介绍出现混乱。此外,一些景区宣传册和广告的设计过于强调文字的阅读能力,将文字编排的紧凑而行间距过小,使游客阅读十分困难,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旅游景区目前还将多媒体宣传屏幕与传统广告牌匾和宣传册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宣传,这里出现的字体也应该与景区的整体文字相一致,不要出现不同的字体混乱穿插,令游客无所适从。

第6篇

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是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设计特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景区的品质与其他附属产品的市场,这对于旅游景区和旅游大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重点对于旅游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价值和景区的影响力。

一、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合理化的图像设计表达

总所周知,旅游景区中的宣传广告与宣传册的设计离不开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图片与景区典型风光摄影图片的采集,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风光摄影图片与景区有代表性的图片可以将宣传品的直观表达展示出来。我们在很多景区,尤其在一些5A级旅游景区中,可以在不同的展示牌、门票广告、宣传手册等等中发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直观的表达景区特色。例如云台山景区的山区风光表达、老龙头景区中出现的入海长城、黄山景区的迎客松等都是如此,在一些细节处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于旅游宣传品设计的直观处理。一些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还将人文景观与合理化的图案和辅助线进行版式设计,在版面中加入了符合景区特点的旅游线条和旅游图案,结合了一些文化内涵深厚的图像表达,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展示。一些景区还将所在旅游城市的典型建筑物与自然风光融入到了旅游宣传品的设计中去,这些图片的处理丰富了宣传品的内容,使旅游景区的特点展示出来。此外,旅游景区的宣传品和广告应该形成一系列的宣传设计,使其有一个统一性,在图片的采集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过多的采用同一景色的图片,不过多的围绕一点进行设计处理。一些旅游景区将图片的采集围绕在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融合了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旅游景区的风光美。此外,不同的媒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选取不同的图像来展示景区特色,例如宣传册与广告牌匾就可选取多样化的景色,景区内的主体景色可以被采用,增加景区的关注度。

二、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颜色的表现

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各个旅游景区也对于宣传品和广告有一定的颜色设计和处理。例如七彩云南旅游产品的广告,使用了蓝色的格调,将旅游感受与云南的天空色彩联系起来,整个宣传品设计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活泼感觉。此外,一些景区还将暖色调的广告宣传品进行设计处理,使景区的景色温馨典雅又不失受众的直观感受,令人很容易接受。此外,在旅游景区宣传品上还可以进行合理化的VI设计,采用不同色相、纯度、明亮度的色彩在宣传品中可以有层次的进行设计处理,结合标志与广告语进行设计,使颜色与主体结合起来,更易于被旅游者接受。宣传册与广告设计也有所不同,颜色在底色与主题色调方面应该有所区别,要过多的关注受众的阅读感受,使广告的到达率提升上去,这在设计初期就应该重视起来,使受众可以更好的阅读景区的宣传品,感受景区的独特魅力。

三、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中的文字处理

不同的旅游景区的宣传品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处理,目前来说,以中国书法字体行书、草书等为主要表现的字体处理在很多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设计中出现。我们熟知的七彩云南系列、多彩贵州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是如此。将景区名称的字体处理与广告宣传结合起来,尤其在标志上进行处理,使得景区的大的字体与宣传品小字体之间的搭配合理。旅游宣传品中的内文部分也要将文字进行合理化的编排和处理,尤其但对于景区的简介要进行正规字体、字号的编排,切记出现不同字体的混排和不同字号的混排,使整体内容介绍出现混乱。此外,一些景区宣传册和广告的设计过于强调文字的阅读能力,将文字编排的紧凑而行间距过小,使游客阅读十分困难,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旅游景区目前还将多媒体宣传屏幕与传统广告牌匾和宣传册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宣传,这里出现的字体也应该与景区的整体文字相一致,不要出现不同的字体混乱穿插,令游客无所适从。

四、小结

第7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1.1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

与自然遗产类旅游景区不同,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存下来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简单地说,此类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它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而非自然风光或其他因素。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活动记录,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时期的人类生活状况,是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存环境的见证物,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有其重要的特性,即主题性,原真性,垄断性与不可再生性。

1.2文化遗产类景区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鉴于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其对于游客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景区的特殊要求,首先,文化遗产类景区有其自身特有的主题,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定时期的人类真实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文化,因而,其主要吸引的游客是希望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是以“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来的人。游客如若抱有“文化”以外其他更强的期望,恐怕是要败兴而归。此外,这个“文化”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游客有一定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适当了解景区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收获更多,从而有更高的满意度。最后,文化遗产类景区所展示的都是真正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物、建筑及遗址,一旦受到破坏将不可修复。这种不可再生性,也要求游客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尽量不对景区造成不良影响。

2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游客管理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小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但结合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游客的特殊要求,在现实的经营中,许多企业在游客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无法达到这两个预期目的。

2.1旺季游客量过大,景区资源破坏严重

众所周知,旅游具有季节性,淡旺季客流量有差异也极为正常。但是当控制不好这个差异度,尤其是当旺季游客量过大而超过景区承载力的时候,就会造成景区、游客及社区居民三方利益受损的局面。

客流量能带给景区丰厚的利益,但是如果超过了景区负荷,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经济利益所能衡量的了。因为一旦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原样,也许可以适当地修补,但是无论使用多么高超的技艺,其修补后的产物也再不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仿制品”,何况如敦煌壁画这样的文物,一经践踏,恐怕任谁也无力回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景区自身,进一步说,损害的是整个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此外,过大的客流量也给游客自身和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不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高低与其周围的其他游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旅游团队活动带来的视线遮挡、声音干扰以及人员拥挤很可能影响另一个团队的活动和体验。而如果游客密度太大,这种影响则会更加负面。最后,社区居民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此也会因为过多的游客,受到较大干扰。游客量的增大意味着外来者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带来的是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从而更多不合作等负而声音传来,这也同样制约了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展示解说形式单调,体验性活动缺乏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文化”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因此游客游览的重点是对其“文化”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解读,而现在的大多数文化遗产类景区,其展示形式仅限于文字,机械乏味。导游员讲解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文化的感知。

在游客体验方面,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类景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现阶段,除了参观景区、拍照、购买工艺品以及用餐之外。游客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别的体验活动中,由于人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拍照和参观,而非参与由景区组织的活动,景区文物古迹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大佛”的脚被游人“抱”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景区没有做好保护工作以外,游客的注意力太过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过少的体验项目,也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游览过后除了照片收获甚少,文化遗产类景区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2.3对游客行为的引导方式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

我国的很多景区,不仅指文化遗产类景区,都试图在游客行为上加以约束,以减少其对于景区资源的破坏。然而,这种游客行为管理却收效甚微。游客说明,公告牌等常常形同虚设,绝大多数游人在游览之前不会仔细阅读这类字数繁多的规则。然后在景区内部,“严禁”“罚款”的警示字样总是充斥着各个角落,这类语言刻板生硬,容易让游客产生反感。更有景区本身开发规划不利,缺少公共厕所和垃圾筒,又疏于清洁工作、垃圾满地,却反过来要求游客注意卫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以上所述的强硬的管束方式和糟糕的景区氛围,使游客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景区环境岌岌可危。

3对策分析

3.1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

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旺季的客流量过大对文化遗产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笔者认为,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量的管理应该做到“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

第一,重视游客在进入旅游地前的管理,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一些事前调节客流量的方法,包括:调节景区淡旺季促销力度,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充分应用价格杠杆,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与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等,景区经营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尽量调控淡旺季客流,以减小旺季游客对文化遗产及社区居民的冲击,同时宽松适度的景区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游客自身的满意度。

第二,做好游客到达旅游地后的“治理”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事前管理对于游客量的调节有时并不尽如人意,仍会有过多游客到来,当游客到达景区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笔者把这部分工作分为游客进入景区之前和之后两部分。首先,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经营者可以在其进入方式上做文章,如游客必须乘坐专用旅游车进入景区等,当然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对进入景区的游客量设定限额是必要的,同时,在景区外增建餐饮愉乐设施对于游客的排队管理和景区创收都有较好的作用,其次,游客进入景区后的管理工作则对于景区的规划布局有较高的要求,单行道的设置,游览规则的表述,路标、垃圾筒及公共厕所的设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景区内还应更加注重对于游客体验项目的规划,以此转移游客的注意力,这个问题将在本部分的第二个标题下详细讨论。

综上,出于减少文化遗产承受的压力,降低游客间相互干扰度及其对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经营者应尤其重视景区游客量的调节,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只有将游客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本来脆弱的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才有可能达到细水长流式地发展。

3.2增加游客体验项目的力度,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景点展现、解说中

游客体验管理应受到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尤其重视,一直以来,景区的经营者一直忙于做景区美化等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游客的深入感知,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主打的是“文化牌”,然而,迄今为止,游客在景区的文化体验除了参观、照相以外,再进一步的恐怕也只有餐饮和购物,而许多餐饮和购物项目价格虚高使游客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达到游客体验的目的。

要使游客真正深入感知景区文化,需要对景区内现有餐饮、购物项目做进一步调整。经营者应该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对于餐饮、购物的内容、价格及服务进行合理定位,这样即有助于深入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景区创收。此外,除了改良现有体验项目,还应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大量增加新的游客体验项目,如手工艺品制作等,使游客深入其中,提高景区的愉乐性。增加体验项目的力度。除了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之外,还能转移其注意力,游客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活动中,也就客观上减小了文物、建筑群或遗址的客流量,进而减少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助于资源的保护。

另外,针对前文提到的对于文物古迹展示解说形式单调的问题,笔者建议将现代科技手段嫁接到景区展示解说中来,现在一些景区已经引入了电子展示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自助了解文物古迹概况。笔者认为,此类先进的展示方式可以在文化遗产类景区中大力推广。这种高科技的展示自身也是一个不错的游客体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