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09:56:30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艺术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艺术设计

第1篇

课程改革首先从最基本的课程名称着手,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课程名称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对于专业性而言课程名称设置大而空泛、没有针对性,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向阐述不明确。

许多其他非艺术类专业也开设有同类的课程,如某些高校的市场营销学专业、企业管理学专业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涵盖了多个学科知识、专业方向且综合性极强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集成的课程。艺术设计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主要是从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来完成此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名为“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在设置该课程名时应该抓住艺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关键特征。

2.对于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设计对象而言,该课程名称小而片面,未能全面解释和表述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以前的企业在品牌建立上确实比较单一,企业拥有多个独立产品牌形象的情况比较少,跨行业做多品牌的企业更少,大部分企业的企业名即为产品品牌名,如IBM、麦当劳、太阳神等。在此情况下做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基本都能全面覆盖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视觉系统,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基本一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媒体的快速发展,产品品牌形象这一能与消费者发生直接关系的形象系统更深入人心。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占领更大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始创建和拥有多个独立品牌,启用多品牌战略。每个独立品牌都能建立独立的视觉形象系统,此类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宝洁公司旗下多品牌的洗护品牌产品,腾讯公司旗下众多独立品牌的互联网产品,房地产公司旗下多个独立的小区和楼盘,等等。这类企业旗下都拥有多个独立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品牌都隶属于企业,但在没有为子品牌单独成立子公司的前提下只能算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简单地用“企业”二字代替。在做产品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与企业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就设计对象不同而必然会产生差异。但作为设计专业课程而言,两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与过程又基本相同,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单独为品牌形象设计开设一门独立的新课不具合理性,统一命名为企业形象设计又并不合适,而且目前有许多非企业也可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如球队、商会、协会、学校等组织和单位,这些组织和单位可能都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商业化的企业属性并非完全相同,都定义为企业也不合理,所以课程名称设置为企业形象设计则是极为不妥和片面的。综上所述,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更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若更名则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1)能贴合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和特征;(2)能全面阐述设计的对象和内容;(3)紧贴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名时必须取消对象为“企业”的局限性,扩宽设计对象的定位,确定视觉艺术的方向。将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区别开,并去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无法覆盖的部分。我认为直接还原其英文直译,更名为“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更为准确。

二、课程开设所针对对象的改革

课程开设的问题:课程开设所面对的专业学生范围小。目前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一般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而环境设计的学生并未开设,使得环境艺术的学生在设计时无视觉形象统一的概念,这对环境设计学生在做工装设计时的整体性、规范性不利。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将此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让学生针对企业和其他非企业的单位做工装设计时应全面了解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规范和应用要求。

三、任课教师教学形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教学老师单一。该课程包含了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内容,而教学却基本以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独立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内容片面,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若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开课时,问题更为明显。教学改革可用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的教师配合授课的模式开展,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四、课程联系性和系统性的改革其他课程的开设与该课程教学的关系与问题:本学科中的其他课程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不够系统。虽然此问题并非是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的问题,但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是让学生学习设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内容,规范统一地制订设计方案的能力,而且是综合设计性很强的专业课,而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是学习此课程的基础,也是此课程学习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要使该课程教学效率提高就必须系统地将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与其有机联系并结合起来,让学生容易理解系统设计和规范设计的概念。

四、结语

第2篇

不同的学校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选择和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也不同,所有学校都在努力寻求合适的合作方式,发挥本校专业特色。一些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发展较好的高校可以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实现强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合作,开发出更多有影响力的设计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共赢。对于一些新兴的实力不强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可以先选择一些小企业进行合作,从小项目开始,重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过程中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寻求创新,最终能够服务于市场,成为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培养出多层次的专业人才,能够补充到服装设计的各个岗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各种各样的学生。还有的高校可以利用当地特色,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比如:南阳的美玉比较出名,南阳镇平是玉器设计与雕刻的故乡,有很多加工玉器的企业。而南阳师范学院的雕塑设计专业就充分结合了本地的特点,邀请雕刻专家进入学校授课,将本地特有的玉器雕刻文化搬到了课堂上。

二、鼓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完成设计项目

教师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教师的专业能力对高校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应该与企业的设计师进行项目合作开发。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授课教师与企业设计师进行合作交流可以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在课程的讲授中更好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艺术设计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所以它的理念的变换是很快的,相比其他专业而言,随市场发展的变动会很大。学校要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开发创造,通过参与更多的项目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组织教师到设计领域第一线的装饰公司、服装厂、印刷厂等企业进行考察和学习,积累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让学生更了解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过程,也可以更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出更多更为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这我国艺术设计的总体水平,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设计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艺术设计技能。对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发展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不同风格的设计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将不同的设计流派进行总结学习,从中吸取适合自己发展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水平,也可以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另外,教师如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开发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社会的认可,不仅可以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开展,同时更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例如: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很多具有地标性质的建筑外观都是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协作完成的,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设计过程,对教师的技能充满敬佩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从而提升自己在学习中的兴趣和热情。

三、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艺术设计实习基地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进班级”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70-02

一、“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地位凸显,由此形成“创意经济”呈指数式的增长。艺术设计行业正是契合“创造性产业”所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并以文化创新为特质成为“创造性产业”的先锋代表。数字媒体、动漫、广告、环艺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成为目前飞速发展且最具潜力的行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招生火爆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挑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出现矛盾。

一方面,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首先,国内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产业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同时受沿海一线城市往中西部城市转移影响,外地企业带来专业技术和理念、规范管理模式,促使内地市场专业细分明显、市场竞争加剧。其次,基于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特点,外地企业需要大量本地技能人才,对人才规格要求发生变化。最后,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强调个人美育素养的积淀、设计创意与理念及专业技术等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企业多为非公有制企业,单个企业人力的需求数量明显小于一、二产业企业。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学校培养瓶颈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化与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成了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二是目前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矛盾。

因此,寻找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特点、能解决艺术设计类市场需求与专业质量矛盾、现阶段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热点问题。

二、“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方位、全过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培养全程在“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的责任班、企业现场,进行课程和顶岗的工作实训,教学环境营造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工学结合。

2.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围绕合作企业的特长专业技术为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企业项目,实施教学与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工学结合。

3.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合作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就是兼职教师,增强双师队伍稳定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校内责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有效提升了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4.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学生三年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均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教学,培养监控管理,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工学结合。

(二)“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和技术服务企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责任班级为载体,学校提供“融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基地”场所和学生,企业引入技术人员、设计项目、企业管理和文化等,一个教学班引入一个企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功化解了专业招生规模与教学资源的矛盾,适应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

作为技术服务性企业,艺术设计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强调个人美育素养的积淀、设计创意与理念及专业技术等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企业项目、职业设计竞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进班级培养提供企业“零对接”后备人才,适应艺术设计类企业需求。

三、“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基本思路

学校设立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尤其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技能人才特点,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成立教学责任班,责任班以合作企业的特长专业技术为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建立责任班级和合作工作室,既为合作企业,更为市场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的后备人才。

责任班由专业教师具体协调管理,组织企业骨干和专家共同建立课程体系;责任班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管理班级并组织教学,一方面提高企业设计师和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责任班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达到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建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的基地作为责任班教学环境;”引人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学生,共建党团组织,学生以“准职业人”角色自主学习与管理,实现“多方位、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

1.合作企业的引进。专业团队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调研专业对口的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经营理念及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选定2—3个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共建责任班级,双方根据“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企业进班级”合作协议,推进合作。

2.合作机制。围绕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企业与学校负责人、专业教研室教师团队、企业技术骨干、学生共同管理责任班级,按照共同制定目标、合作内容组织教学和企业项目活动,一方面,依循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进行运行、监控、评价;另一方面,按照合作企业项目运作形式,考核绩效。

(三)“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品牌凸显,招生逐年递增。从2009年起,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四、艺术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艺术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设计创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尤其应该将学校育人理念、企业文化、社会服务与公益,整合具核心竞争力企业,融入职业需求,把加强学生美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工学结合。第二,工学结合不能简单当做校方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也不能作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的短期行为,既要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更要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第三,相比与国外,当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基础尤为关键,校企合作双赢是目标,而校企前期的磨合与学校专业品牌积淀是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国家教育部2010年.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1].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c].北京2007,6

【课题项目】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201JGZ066)

第4篇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VI设计课程作为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无疑对VI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VI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VI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系统的讲授VI基础的相关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必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教育特色,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强调课程实用性,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精通VI设计的方式方法,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经典案例教学并结合实际项目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重点。

一、针对VI设计课程进行现状分析 VI设计作为艺术类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综合检验,它融合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等课程的知识点,是对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在VI设计的整个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

(1)所讲案例与实际市场存在脱节。学生进行课题训练时,大多采用的是教师抛给的课题,没有自己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这样就造成对企业品牌的定位和了解不透彻,作品雷同性较多,缺少个性设计。(2)对VI系统中的标志设计的理解存在较大误区。许多学生以为VI设计就是标志设计,过分强调了标志的重点设计,忽略了其他元素的设计。VI设计是应该是围绕品牌形象进行开发的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任何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字体、图形、色彩、应用系统缺一不可。仅注重标志设计而忽略其他元素的设计必然导致企业形象的苍白、单调,缺乏说服力。

(3)对现有系统模板的盲目套用,缺乏创造力。在实际课程中,许多同学为了方便,直接套用现成的模板,而没有亲自动脑和动手去设计,盲目套用模板的快捷方式,这将本应该以具有个性、特点的企业形象成为了批量生产式的设计,缺少创造性与适用性,丢失了 VI设计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另外VI设计的应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应用系统的选择应有主有次,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选择应用性较强的部分进行重点的设计,忽略次要部分。 2.根据VI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得出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多年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对VI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理念、教学方式、评价系统及实训改革若干建议。(1)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教中学,学中做”一体化的培养方式。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任务为载体,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任务,分解项目体系,细化任务目标、任务效果、完成任务的时间,其中还包含了设计管理工作,按照项目的完成时间来跟踪学生的各项进度。这个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布置作业后就可以给学生打分。项目化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前期要做很多的准备,首先要预想很多方案得到学院认可后,再把思想渗透给学生,从思想上统一学生的工作目的。其中与学生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包括从设计软件操作上、工艺流程上、材质上、实际场地考察上等都要与学生跟进,使每个同学都有任务分工,都要做实际的工作,由个体到团体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中培养学生项目设计所需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还反复修改方案的心理抗压能力。

(2)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应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工作室团队合作等。利用“工作室”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入职业状态,发挥各自的特点,履行岗位责任,加以校企合作教学等,强化学生在VI系统设计方面的创造、设计、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更新观念;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34-02

收稿日期:[HTSS]2007-04-20

作者简介:张建平(1965-),男,山东黄县人,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社会经济建设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设计领域不断拓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快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改革的力度,在现有学历教育中建立具有明显专业方向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较强的艺术设计的专业素质,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动向,能设身处地地为企业发展着想的专业设计人才,是该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

一、市场的变化与新的艺术设计人才观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仅50余年,但来势迅猛,发展很快。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艺术设计,它追踪视觉文化的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推陈出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从它产生起,就注定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与产业、科研机构、生产实体紧密接触,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经济和服务这三大功能,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人类的发展服务的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设计审美眼光、创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设计的核心在于构思,好的构思是发明、是创新。当今,我国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已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但这种研究色彩、形态、空间、节奏、肌理等现象,把感受、体验、实践作为教学方法,以发掘学生潜能为主导的基础教学体系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如何完善自身,培养出更高标准的人才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有待解决的大问题。“21世纪将是设计的世纪”,设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大学的功能之一无疑是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认清当前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是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新的软件,而且还要具备沟通、营销、投资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设计的全过程来看,当前市场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当国内高校经过数年的扩招之后,供求关系已向劳动力买方市场倾斜,就业中的不稳定成分增加,就更加要求毕业生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赢得雇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二、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但我国当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仍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旧有形态的“工艺美术”教育,而不是现代型的艺术设计教育,更不是一种未来型的艺术设计教育。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是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讲,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不能完全地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我们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企业的介入,无视社会的需求,或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以至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不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是:设计能力不强,实战经验又没有。这就造成现在的尴尬局面: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又很多,但是双方都在“望眼欲穿”。

2.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还是不够健全的:我国目前许多艺术院校存在非设计专业教师从事专业设计教育,自然优秀者少之又少;更多的教师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各专业课程;而部分高校教师严重缺编,也是原因之一。设计,原本就是美的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紧密追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时把高新技术成果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技术与技能,提高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及其表现手法的能力。只有使所学即所用,才能达到学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但目前,高校的学历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的学习理念、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一些业内人士对此十分忧虑,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

3.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从数量上说相当可观,但从教育质量上讲还不尽如人意。多数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少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观念陈旧,设计手法单调,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不会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并且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

4.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能降低教学的质量,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加强理论修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不断创新,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必须结合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即将成为设计师的大学生认识和发掘自身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潜质,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让他们在艺术与行为、社会和自然的碰撞中,跨出设计对象的范围来考虑问题,容纳各种积极因素来为己用。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投入,其关键在于创新。培养大批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理论修养,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创意思维尤其重要。只有对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培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

2.改革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抄袭和模仿决不是设计的本质,教育也一样。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没有特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和缺乏竞争力的教育。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改革要根据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深入调查研究,要研究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并以点带面搞试点,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倡导创造性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院校,专业的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从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到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绘画能力)较强而人文科学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也较低。培养市场意识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使其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知道要学些什么;而抗风险能力,则主要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3.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创新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明确其目标和实施途径后,关键是实践。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在公司可以学到学校里所学不到的东西,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滞后。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开发、设计教育、设计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了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工作室教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对于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院校,除了鼓励学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职,学校内部也可以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校办工厂、学校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室等都是学生设计实践的理想场所。

4.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创造型人才,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改革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就要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结构应具有既专又博的特点。美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西蒙就是具备这种知识结构的典型人物。他运用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对企业管理进行综合研究,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决策理论科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变化着,我们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如果再不改革的话,就会被新时代的大潮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装饰,2006(8).

[2]张巨平.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

[3]李伟.对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人才素质问题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3).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前言

企业的识别系统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首先是理念识别系统,其次是行为识别系统,最后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研究的对象就是上述识别系统的三个构成部分。[1]艺术设计专业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的复杂以及前卫,正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的初期阶段,社会经济体制最为主要的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市场竞争力非常的小。同时,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首先涉及的不是企业,而是作为高校专业课程执行。企业的识别在缺乏竞争的市场中显得高瞻远瞩,具有非常显著的前卫性。所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实际情况,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初步尝试。

1 改革课程的名称

改革课程的名称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课程名称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第一,大部分课程名称设置过于空泛,对于相关专业来说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际研究方向,没有明确其实际学习方向。同时,其他非艺术类专业也有着差不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学专业、市场营销学专业等。这就说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是一项多学科知识结构集成的课程,涉及很多个学科知识、明确的专业方向,同时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如果我们还是立足于视觉艺术表现这一个方面来实施课程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提出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设置艺术设计学科课程名的时候,需要坚持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这一个重要的条件以及原则。

第二,在分析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设计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课程名称设置小而片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以及设计对象没有进行全面的解释以及表述。在此之前,在品牌建立过程中,企业是非常单一的,一般情况下,很少存在拥有多个独立品牌形象的企业,同时,那部分跨行业做多品牌的企业数量更少。大部分企业选取自己的产品作为企业的名字,如太阳神、麦当劳等。[2]在上述基础上完成的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以及产品品牌视觉系统的全面覆盖,且实现品牌形象跟企业形象的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品牌形象所发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直接跟消费者发生关系,深入人心。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大部分企业选择更新经营模式,完成多个独立品牌的构建以及拥有,完成多品牌战略工作。不管是哪一个独立的品牌,都可以按照需要完成独立视觉形象系统的有效构建。例如,腾讯公司旗下的互联网产品、宝洁公司旗下的洗护品牌产品等。[3]上述类型的企业旗下有很多的独立产品,同时还树立了大量的独立品牌形象。分析设计专业课程,发现企业的视觉系统设计跟产品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之间针对的对象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如果只是分析品牌形象设计,而独立完成新课开设,那么就会存在明显的不科学性;如果将其进行统一命名,也存在歧义。目前,大部分非企业可以实现视觉形象系统的有效设计,其中大部分会跟相关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区别于商业化的企业属性,对其进行企业的定义是不合理的。所以,企业形象设计作为课程名称的话,是非常片面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2 改革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详细如下所示:之前企业形象策划授课老师基本就是在学校上课,没有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企业当中,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其教学内容不够充实,过于片面,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其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矛盾和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授课教师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交流。带领学生亲自深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让学生参观该企业的现代农业销售商城,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校企双方就进一步开展合作事宜进行了友好商谈,达成了共识,让学生与授课老师对该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改良设计。改革教学模式,真正让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企业形象策划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为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改革课程开设针对的对象

目前,课程开设面对的专业学生范围还是相对比较狭窄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是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对象。[4]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无视觉形象统一这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规范性以及整体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的专业学生,分析该范围学生的特征,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这样一来,在单位做工装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要求,同时还可以掌握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规范,进而发挥最大作用。

4 改革课程的联系性以及课程的系统性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与本学科中其他课程的关系没有被进一步明确,同时其没有实现进一步的规范化及系统化。另外,企业形象设计课程跟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没有被进一步明确,缺乏规范化及系统化。上述存在的问题会对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开展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设计技能及设计知识,对学生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合理地完成设计内容的全面考虑,提升学生统一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本质上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是一门专业课程。所以,使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跟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系统、紧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是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之处。

5 结束语

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不足之处,辩证分析其优点及缺点,找到最佳的方法,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审视效果,做好教学理论的改革,促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指向进一步明确,促使其涉及的内容更加充实以及丰富,跟社会实践接轨,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轲.浅谈艺术设计专业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5(02):150.

[2] 刘妤.艺术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04):72-73.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 行为识别 形象识别 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J5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24-02

当今社会,广告宣传形式正朝向高流动、高科技、高利润、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商业宣传,在美化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形象设计、规划、管理等问题,使得其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媒体广告与企业形象不匹配,破坏企业整体形象,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企业形象展现的发展。

1 企业形象设计的媒体现状分析

Asiaposter(亚洲户外)公司的CEO史默伍德曾说过: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媒体。不是所有人都读报纸、看电视或者上网,但是任何人只要一出家门,就会见到户外广告。

1.1 广告在媒体中投放的盲目性

多年来企业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来做形象宣传,据统计每个路口几乎都有企业画册与海报的投放,重要的广场也会设置电视媒体播放企业的宣传片。琳琅满目的广告处处可见,让我们试想一下,受众每天被重复的企业信息广告包围,广告传播的效果势必越来越不尽人意。因此,企业的广告形式需要创新,不仅在已有的广告载体上寻求新的组合与拆分;更要从广告的形式上有更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杜绝过多的新媒体广告堆积,以避免受众产生厌烦心里。

1.2 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缺乏

目前来看,企业在平面媒体上的广告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内容的展现缺乏创新,媒体的应用缺乏发展,虽然出现流动媒体形态车体广告,但植入的形式单一,还是依靠车体的流动性将企业的标志、宣传语带进大街小巷,基本属于平面广告的被动连贯形式。一个好的广告必然需要一个适合的传播形式,因此广告的依托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投放者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等等的受众人群做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媒体投放的环境,根据受众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媒体形式,投其所好的去使用。

1.3 媒w选择的完整性差

企业形象设计是通过企业的标准文字、图形及其应用系统为基础的识别宣传,需要主动出现在受众有效视野范围内,并在相对时间内劝服受众。而传统媒体上的图片和文字广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其关注度能持续2 s以上的只占15%,且版面单一更换周期长、时效性也较弱,最主要的是无法及时反馈受众的意见与建议。前期的广告投入与后期的信息反馈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信息链接,媒体在选择上缺乏主动性、强迫性与新鲜感。

2 企业形象设计发展的创新研究

2.1 互联网+理念识别

企业的理念识别是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也是企业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成为各大媒体的热门词汇,互联网+企业理念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发展要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将信息融合,把企业的价值推向新的社会高度。互联网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将企业的理念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形态传播出去。

2.2 行为与形象的完整结合

企业形象设计需要通过企业的标准文字、色彩、图形三大要素及其应用系统将企业的识别传达出去。因此,如何将行为与形象完整有效结合就是新媒体技术所研究的课题,行为与形象的表达也要依靠新媒体技术。

2.2.1 新媒体技术促进行为识别的统一发展

企业的行为识别分为对内协调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以往对内的行为准则条例规范都是以宣传手册、橱窗栏目、墙体广告的形式进行展现;对外的交往,主要以公关的行为准则、交往规范为主,依赖的对象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行为识别的弊端性,使得行为识别的对内对外无法完整统一连贯运行。对内,宣传范围狭窄、形式单一、接受上属于被动接受,条例的贯彻需要死记硬背。新媒体技术网络、微信平台、数字电视的产生,解决了这一矛盾。企业微信平台使得企业内部外部人员都能了解企业的文化行为准则;网络为企业走向世界嫁接了桥梁;数字技术从交互的问题入手解决了企业课题与外界的直接触摸感应。对外,新媒体技术解决了维度空间的问题,户外广告加入时间特性,将弥补平面广告瞬间记忆的缺点,以动态化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流媒体中的车体广告,地铁站的橱窗广告等等形式,随着车体的移动将平面的图片和影像利用时间差动起来。2015年上海地铁静安寺站,统一冰红茶的广告出现动漫、与吴亦凡的真人互动。长长的墙面上安装可以捕捉行人动态的捕捉仪,进入屏幕范围的人就会呈现简笔动漫的图像效果,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自拍,偶尔吴亦凡也会出现在屏幕上,仿佛就在身边一样。

2.2.2 新媒体技术为形象识别提供广阔空间

差别性是企业形象识别的核心,在繁杂的市场竞争中,同类产品的企业多如牛毛,企业应追求富有个性化的企业形象识别。个性化是企业的标志,方便消费者认同和购买。比如,有两家大型企业,规模、大小、技术基本相同,但一家以“温情服务至上”的形象推进市场,而另一家则没有什么特色,那么这两家的销售结果就大不一样。差别性的实现要依靠新媒体技术,字体设计动态化、图形应用多元化包括色彩的应用打破常规性这是企业差别性体现的内容;宣传不再依据人工分发的被动形式,而是以企业APP的形式主动被消费者接收,新媒体技术为形象系统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正面回应的效果。

2.3 形象识别的媒体概念整合

传统媒体下的企业形象宣传以二维形态为主,互动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回访等,报纸、杂志、电视、户外广告这些媒体从长远发展上无法解决深度和广度宣传的问题,新媒体网络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连贯、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点,企业形象识别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不再依赖单一的媒体形式,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流实现及时性,与社会的信息反馈更为便捷迅速,便于企业尽快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 企业形象设计中新媒体展现的优越性

新媒体是企业形象设计宣传中的有效的媒体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新媒体技术既是一种内容载体,又是一种信息机构,还是城市中的景观,在无形中体现着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并且改变着城市生活。 有其优越性:功能的优越性,视觉图像从静态到动态的优越性,受众接受程度的优越性,表现创意在形式上的优越性。

在功能上,就数字媒体中展现出企业VI形象的这方面来说,比其他的户外广告灵活性要高,流动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让受众接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传播范围上远远大于其他的户外广告,可以说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会在哪里传播信息。这无异于在每个人的世界树立广告牌,其影响程度难以想象,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成本,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媒体传播模式。

从静态到动态的表现方式是传播形式的新发展,静态的企业基础形象系统,在新媒体的技术下,产生时间的延续与时空的错乱,让消费者身临其境,解决平面广告瞬时性的缺点。

在受众接受程度和表现创意上具有优越性,相比其他户外广告有很大优势,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在逛街时只是专注的向前走,而忽略了其它的街道。这种情况就需要一个主动,引导性广告――流动广告。流动的广告要比静止的更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再加上独特的形象设计,就会让受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一般的户外广告都是在路边或者楼宇上面,是静止的,人们有时不去抬头就不会看到,而新媒体广告会主动走进人的视野,通过APP 操作了解企业信息,通过数字媒体从声光电的角度吸引受众。

4 结语

有位知名广告人威廉・伯恩巴克说:“从本质上看,广告是劝说,劝说便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新媒体技术对于信息的传播,目标更明确、画面感更强,信息突出、鲜明美观、成本低廉,最主要的是对受众无要求,受众面积大,实现主动性、劝服性强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捕捉到企业形象设计发展的问题要害,影射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低级到高级连续的发展这一规律, 有利激发人和指导人的意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欣.新媒体语境下的VI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4(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