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23:53:21
序论:在您撰写品牌培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whichindustrialclusterpromotestheregionalbrand,itestablishedeffectiveregionalbrandcreation,maintenance,developmentandextensionsystem,andformedaregionalbrandConstructionofthethreemodels:namelybusiness-led,ledbythegovernmentandindustryassociationstoguide;strengthenregionalbrandsgrowingduringrelevantorganizations,payingimportanceinfieldsofeducationandtraining,andchanging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andcooperationconcepts,enablingfamousenterprisesbiggerandtheformationofindustrysupporting.Finally,fromthemarketingpointofview,proposerelevantrecommendationsinSichuanLiquorstrongregionalbrandsgrowingandmadetheoryresearch.
Keywords:IndustrialClusters;RegionalBrands;BrandGrowing;Countermeasuresstudy
一、引言
白酒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发展农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川酒在全国酒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7户国家名酒中,四川就占了6户。四川酒类企业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在全国酒类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川酒产销量仍然保持了良好势头,继续在全国同行中保持了优势地位。6户国家名酒企业近五年来一直以约占全国1/6的产量、1/3的销售收入、1/2的利税总额傲视群雄。
其次,尽管四川白酒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川酒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6户名酒厂产销形势喜人,但大批小企业生存艰难;二是市场竞争对川酒的挑战更加严峻。高端市场烽火正旺,竞争手段多样化,企业和地方间的竞争不仅有常规的,还有不规范的;三是市场环境并不宽松,比如白酒原料成本攀升、个别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四是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集约化程度低和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结构失衡、商品过度包装、质量良莠不齐等。五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川酒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模式和整体合力,而是各自为战,分散竞争,造成了川酒在内部之间的无序竞争等。而四川白酒业如要赶上国际白酒市场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得从大局的角度去考虑,从建立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战略高度去发展川酒的市场。
二、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
——现有区域品牌的创建。
区域品牌的创建一是由产品品牌上升到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品牌;二是由区域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再以良好的产业品牌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产生往往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形成区域品牌的主要要素有历史地位、人文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产业协作、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这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及龙头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策略。
首先是定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国内外相同或相似集群区域的市场定位,对外体现在招商引资的主向和目标市场上,对内体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思想上。四川白酒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以浓香型白酒为主要类型,在打造四川白酒产业集群给其定位时就必然要与贵州茅台酱香型白酒相分离。在国内外市场上,川酒素有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之说,故要充分利用文化概念及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区分各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根据市场细分后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确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包括企业产品的定位、价格的定位、服务的定位和企业品牌的定位。
其次建立区域品牌个性展现的载体和个性的方法。展现区域品牌个性的载体有很多,应该寻找出消费者最易接触的载体和最直接、最简单的载体,或是设计新颖、有效、高档次的活动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量的扩张、质的提升。通过举办和策划中国白酒旅游线路、名酒品尝、成立白酒鉴定专业委员会、白酒订销会等一系列载体,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的区域品牌。每个品牌在塑造品牌个性的时候,要想用一种固定的公式是很困难的,而且每个品牌又都源于不同的背景和资源,但在品牌个性的建立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工作具有共同的作用。从品牌定位及核心价值出发以文化、情感的方式建立品牌个性。
——打造集群协会。
为了使得集群内形成有效的品质管理氛围,必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建设及时的质量反馈和追踪系统。这些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微观方面的,政府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功能应当由特殊的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协会来承担。集群协会属于半官方的企业会员组织,是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委派代表组成的、具有权威的承担管理、协调、服务功能的机构。区域品牌建设还要把区域当做企业,把区域未来当做产品来经营。政府要把区域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安排专门机构管理,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要是遇到了问题,政府必须出面解决,比如说,为了克服“搭便车”现象,政府必须制定公共政策,以有效的政策加以管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以增强集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政策协凋、标准制定、商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权使用资格认定、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惩处机制以及资质担保如贷款信用担保等。
——区域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由于区域品牌对企业品牌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提高企业品牌内在价值。企业集中资源实施企业品牌战略,集群协会集中资源实施集群战略,相互辉映,共同推动品牌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托本地特殊的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将区域品牌的宣传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当中。
首先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借鉴国内外品牌传播的经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宣传产品产地,营造集体文化氛围,提升知名度,创造需求,传递信息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国际、国内的会展,或是引进展会兴建展览、展示中心、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如在香港首届亚太地区葡萄酒及烈性酒展上,波尔多地区酒协组织68家企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统一参展,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文化品牌、品酒活动。由法国前总理朱佩带队并聘成龙、巩俐为形象大使。国际会展中心展位价格不菲,而成巩二人的身价更可以说是天价,如果不是行业协会出面,数十家企业联合,根本无法进行这么大手笔的活动。而这次会议,为波尔多葡萄酒占领亚太地区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让企业主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特别是集群中的龙头和领导企业,在集群的区域品牌中更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监督,加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防范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在集群内整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发挥集群内的合力,促进合作产品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为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为集群区域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强化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
——以生产企业为主导。
在区域品牌的培育中,生产企业是主导,企业主导是因为培育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参与和支撑,主体必然是企业。生产企业是区域品牌最直接的受益人,对品牌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以及产品理念创新等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组建虚拟企业等形式,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与协作的效率,克服内在的缺陷,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群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要从区域品牌的发展前途出发,自觉充当产品新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必要时适当牺牲自身的短期利益,以积极维护和发展区域品牌,为本地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取长远利益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也要转变竞争和合作理念。共享同一个品牌,彼此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企业通过合资、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合作,发挥区域品牌的横向纽带作用,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分享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本企业品牌知名度,也间接提升区域品牌的美誉度。大小企业之间实现竞争合作互动,转变过低价恶性竞争的观念,依据彼此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企业定位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增强集群内部的生产配套能力,避免在同类产品品种结构上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这样既为区域品牌建设做贡献,也可以这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分工协作中获取自己的应得利益。
——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首先,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建设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针对集群中企业提供解困服务、要素服务,设身处地的为集群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帮助企业解困,同时利用土地、信息、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和社会的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其次,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区域品牌化和品牌区域化。如科学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于可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对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内多个企业正式和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的流通,这是创新的关键。最好的规划是标出产业的实力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配件和原材料。企业要发展需要好的硬环境(如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和软环境(如税收资金政策、人文氛围、机构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凤凰筑巢。因此政府在作决策时,要将城市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科学化。
第三,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政府要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致力于加快培育大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切实加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建设。
第四,区域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产业集群在本行业中的区域专业形象,形成区域品牌。通过本区域产业集群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加入,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联结成较紧密联系的团体,并保持整个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一定金融、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相关配套企业以及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进入本区域,加速及完善产业链的形成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内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及改善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也可以设立各种科技及信息中介机构支持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并帮助其发挥职能并通过技术预测研究、集群研究、特别研究小组及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为集群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战略信息及技术服务,协助集群进行产业升级,融入到更宽广的价值链中。区域政府还可以组织学习研究人员和产业代表团到国外与本地发展类似的集群区学习,同时加强双方的交流。
第五,地方政府要对行商会和生产企业建设区域品牌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协助行商会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工艺革新,在本地区内倡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观念;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该区域品牌的市场形象;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
——建立健全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统一组织集群内企业进行对内对外的交流,规范行业标准和秩序,整合群体内力量解决影响集群发展的实际问题。举办相关企业家联合会树立集群发展共赢思想,由协会统一收集各种产业发展技术信息,共同举办展会或参展形式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
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的转变是建立区域品牌的基础。企业间进行合作或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主体自身的利益,竞争是对既定“蛋糕”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蛋糕”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面临环境已发生巨大变革,成功的伙伴关系己成为企业应对变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推动着区域品牌的发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让企业家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
五、扶持名优企业做优、做大,形成产业配套
四川白酒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17大名酒品牌中,川酒有六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历史渊源来看,四川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文化底蕴。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郎酒、沱牌为代表形成了强势品牌,但四川省白酒业不止这几家,仅四川泸州拥有的白酒生产厂家就达600多家,更不用说四川全省。在以上述六家知名品牌企业的带动下,每一家企业都形成了高中低较为齐全的产品线,填补了各个消费市场,四川白酒行业已成为四川省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白酒行业发展,仅有高端白酒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中端白酒成为竞争焦点,四川白酒除了以上六家之外,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市场,加之啤酒、红酒、果酒对市场的争夺,因此生存空间萎缩。白酒整合的时机即将到来。以现有优势品牌企业为先导,建立白酒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赢得未来白酒市场的主动权。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依托品牌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发展良好的中小优质企业、赢利前景好的企业、原料企业等,实施优质资产剥离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投入,形成一个企业带动一片的局面。
——深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品牌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实施OEM等,选择一批有资质的生产型企业为大企业代工,实现品牌企业低附加值环节的工作外包,缓解当前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形成持续的成本优势。
——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定位。
由于存在的大量中小酒企,竞争无序,产品雷同,普遍的低价给市场造成了同质性,给众多酒企造成了生存空间的变小,品牌企业自身多元化发展也造成了同品牌产品的之间相互打压,因此,集群内品牌企业应通过自身的主导地位或行业协会有序地引导各企业间应进行不同的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壁垒,也有利于避免内耗和提升区域整体品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六、规范市场秩序,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鉴于四川白酒市场存在的乱散小等现象,给区域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内耗,不利于区域品牌整体的形成。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谁拥有标准,谁就拥有市场。白酒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及质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酒企业如何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点。白酒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调整产品结构、锻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白酒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保护环境,提高管理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坚实的标准化基础。
——转变营销观念。
对一个区域而言存在着规模不一的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更应该建立标准化基础。伴随着白酒市场的白热化竞争,首先要做的是营销观念的转变,由以往单纯的价格战,向“质量战”、“文化战”、“服务战”、“渠道战”转变,以建立区域品牌产品的新的优势。
——通路制胜。
白酒营销渠道往往是由企业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一部分到酒店终端、商超,一部分到二级经销商,然后到终端零售商。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开发基本上走的是酒店通路,通过引导消费实现大流通的目的,面临酒店高额的门槛,一般普通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白酒产业集群的打造可以整合各种营销策略,达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目标。
——整合营销资源。
实施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内企业组团参加国家或国际展会,制定区域性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区域性整体品牌影响力;在产品定位上实施差异化,避开内耗,在渠道上充分发挥已有品牌企业的渠道优势,中小企业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实现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在区域整体品牌提升的同时,必然会兴起一部分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3]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5.
[4]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的理性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1-17.
[5]凯文•莱恩•凯勒(KenvinLaneKeller).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里克•莱兹伯斯(RikRiezebos)等.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23.
[8]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9]Po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n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12.
关键词:服务品牌品牌文化服务质量品牌形象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及交易方式的不断改变,市场已从产品为主向服务至上转型,人们已经生活、工作在一个以服务为中心、极其注重服务的经济体系中,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但目前其发展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服务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上来。因此,如何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当务之急。品牌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纽带,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通过品牌来提升服务的价值,以优异的品牌角逐于全球市场,已经成为服务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服务企业建立品牌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功能性满足,或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并将其上升到需求的第一位。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源于消费者个人对消费的体验,源于他的个人判断。品牌以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心理情感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如迪斯尼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快乐体验,征服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儿童,甚至也吸引了不少的成年观众。麦当劳所体现的欢快、有趣的氛围也吸引了各地的儿童。品牌还具有社会表征意义,能代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纸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除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新场所,“第三空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品味和时尚,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体验,咖啡完全成了一个载体,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品牌来提升服务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美好的消费体验,也是服务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
构建服务品牌对于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它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品牌的识别功能就更加重要,例如银行业的服务,不管是存贷款业务还是其他理财服务,在形式上都是相似的;顾客不管选择哪家航空公司,都能达到目的地,因此,不同的服务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此外,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判断服务的质量,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可以起到一种信誉担保的作用,消除消费者这方面的顾虑,减少购买风险和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购买信心。
二、服务品牌的特点
第一,在产品领域,产品就是品牌的表现,而在服务领域,服务业的生产者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品牌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为品牌的载体,顾客对服务产品的理解几乎完全是靠品牌。因此,服务品牌必须体现服务的特性和特色。第二,服务是无形的,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服务易消逝,没有库存,使得供求矛盾更为尖锐。品牌是传达产品信息的工具,因此服务品牌应包括服务的过程性特点;第三,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接触,顾客作为投入要素参与服务的全过程,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对顾客都很重要。因此服务品牌还应该体现服务的顾客性特征;第四,从顾客价值的来源上看,服务品牌的作用比有形产品品牌大得多,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业无法透过包装、商标及展示来传达产品质量,而这也正是品牌对服务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之处。有鉴于此,一般服务企业都致力于建立独特的品牌。第五,服务品牌所包含的范围要比有形产品广泛的多,服务员工的形象、服务的流程、服务场景的环境氛围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评价,因而服务品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三、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策略
1.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理念的竞争。因此,要树立品牌首先要确定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和消费者文化的融合,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它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品牌与消费者融合,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它是吸引消费者的基本元素,也是相互竞争的品牌间区别的根源,品牌个性赋予了产品超越其物质特性上的理念、思想。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都是在品牌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满足中培养起来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价值和理念注入品牌,并获得认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另外,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一旦树立起来将会是企业最持久的竞争力。
2.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克认为,品牌首先向公众承诺的是保持并不断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如何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是品牌战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易逝性等特点使得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难以完全相同,造成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牌的良好感知。因此,对于服务品牌来说,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员工、有形设施和程序三方面入手。首先,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其服务质量难以统一标准化,因为人的素质、修养、文化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同一服务由数人操作,品质难以完全相同。即便同一人作同样服务,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变化的不同,作业成果也难以完全一致,甚至有些情况下,员工自身就代表着服务本身,代表着品牌。因而企业应该实施内部营销,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愿景,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另外还得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保证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态度达到顾客满意的标准。其次,服务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的特点,顾客在消费之前,无法触摸或凭肉眼见其存在,人们无法直接对其服务特征进行评判,而有形产品可以直接依靠产品本身来展示产品特征。所以服务产品必须依赖其它有形载体,即服务的有形展示来建立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形象。有形展示主要包括实体环境展示、品牌标识展示、服务信息展示以及服务利益展示四个方面,服务企业应该统筹组成服务的各个有形元素,统一各种外在的有形线索,使之步调一致地突出服务特色和品牌价值。最后,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参与其中,造成服务企业独有的“过程”消费的特点,顾客体验到实际的服务提供步骤,或者服务的运作流程,也是顾客判断服务质量的依据。因此,服务流程是服务业的活动重点,服务质量的好坏受到服务流程很大的影响,服务企业可以采用服务蓝图等方法,详细了解服务流程作业的细节、潜在失误点、关键作业环节等,从而实现优化服务流程,增加服务流程的可执行性,监督运营效果的目的。3.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消费者认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方便购买决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明确、稳定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和取得品牌成功的关键,品牌形象成为关系到企业品牌建设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素。品牌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形象策划(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它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S策略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CIS作为企业形象一体化的设计系统,是一种建立和传达企业形象的完整和理想的方法。通过CIS策划,有了明确的企业理念作指导,形成企业独有的、鲜明的经营、管理及视觉特色,突出企业个性,达到对内加强凝聚力和对外加强认识与识别效果。二是品牌传播策略,这是建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信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关注品牌、青睐品牌从而忠诚品牌的必要手段。高效的品牌传播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资产,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塑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潜在的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提高社会地位、展示自我个性等。尤其是对于服务品牌来说,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使得这种品牌传播工作更重要,通过品牌传播可以起到宣传服务内容,消除服务陌生感,展示服务差别,明确服务定位,说服服务尝试,创造顾客忠诚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顾客的服务预期,而且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服务企业应该协调所有的能为顾客提供信息的传播工具,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从宣传它的各个要素开始,并把所传达的信息整合起来,向特定的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信息,以便顾客全面了解企业的品牌,并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而后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总之,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一种承诺,它向顾客表达出与某个具体服务产品相关联的某项承诺,顾客一旦识别出这一承诺,并通过信息沟通及实际体验而认同了这项承诺,就赋予了服务品牌真正存在的价值。因此,服务品牌的塑造是企业全方位都要努力做好的功课,品牌是一种由内而外实实在在的功夫,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先做好内在的工作,建立独特的、消费者认可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策划,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服务品牌的培育要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理念,对品牌建设工作进行长期规划,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品牌的百年基业。
参考文献:
[1]程鸣吴作民:西方服务品牌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2]克里斯廷·格罗鲁斯著韩经纶等译:服务管理与营销[M].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梅:顾客价值导向的服务品牌构建路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品牌培育;对策研究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whichindustrialclusterpromotestheregionalbrand,itestablishedeffectiveregionalbrandcreation,maintenance,developmentandextensionsystem,andformedaregionalbrandConstructionofthethreemodels:namelybusiness-led,ledbythegovernmentandindustryassociationstoguide;strengthenregionalbrandsgrowingduringrelevantorganizations,payingimportanceinfieldsofeducationandtraining,andchanging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andcooperationconcepts,enablingfamousenterprisesbiggerandtheformationofindustrysupporting.Finally,fromthemarketingpointofview,proposerelevantrecommendationsinSichuanLiquorstrongregionalbrandsgrowingandmadetheoryresearch.
Keywords:IndustrialClusters;RegionalBrands;BrandGrowing;Countermeasuresstudy
一、引言
白酒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发展农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川酒在全国酒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7户国家名酒中,四川就占了6户。四川酒类企业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在全国酒类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川酒产销量仍然保持了良好势头,继续在全国同行中保持了优势地位。6户国家名酒企业近五年来一直以约占全国1/6的产量、1/3的销售收入、1/2的利税总额傲视群雄。
其次,尽管四川白酒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川酒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6户名酒厂产销形势喜人,但大批小企业生存艰难;二是市场竞争对川酒的挑战更加严峻。高端市场烽火正旺,竞争手段多样化,企业和地方间的竞争不仅有常规的,还有不规范的;三是市场环境并不宽松,比如白酒原料成本攀升、个别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四是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集约化程度低和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结构失衡、商品过度包装、质量良莠不齐等。五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川酒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模式和整体合力,而是各自为战,分散竞争,造成了川酒在内部之间的无序竞争等。而四川白酒业如要赶上国际白酒市场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得从大局的角度去考虑,从建立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战略高度去发展川酒的市场。
二、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
——现有区域品牌的创建。
区域品牌的创建一是由产品品牌上升到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品牌;二是由区域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再以良好的产业品牌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产生往往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形成区域品牌的主要要素有历史地位、人文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产业协作、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这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及龙头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策略。
首先是定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国内外相同或相似集群区域的市场定位,对外体现在招商引资的主向和目标市场上,对内体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思想上。四川白酒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以浓香型白酒为主要类型,在打造四川白酒产业集群给其定位时就必然要与贵州茅台酱香型白酒相分离。在国内外市场上,川酒素有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之说,故要充分利用文化概念及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区分各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根据市场细分后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确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包括企业产品的定位、价格的定位、服务的定位和企业品牌的定位。
其次建立区域品牌个性展现的载体和个性的方法。展现区域品牌个性的载体有很多,应该寻找出消费者最易接触的载体和最直接、最简单的载体,或是设计新颖、有效、高档次的活动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量的扩张、质的提升。通过举办和策划中国白酒旅游线路、名酒品尝、成立白酒鉴定专业委员会、白酒订销会等一系列载体,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的区域品牌。每个品牌在塑造品牌个性的时候,要想用一种固定的公式是很困难的,而且每个品牌又都源于不同的背景和资源,但在品牌个性的建立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工作具有共同的作用。从品牌定位及核心价值出发以文化、情感的方式建立品牌个性。
——打造集群协会。
为了使得集群内形成有效的品质管理氛围,必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建设及时的质量反馈和追踪系统。这些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微观方面的,政府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功能应当由特殊的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协会来承担。集群协会属于半官方的企业会员组织,是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委派代表组成的、具有权威的承担管理、协调、服务功能的机构。区域品牌建设还要把区域当做企业,把区域未来当做产品来经营。政府要把区域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安排专门机构管理,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要是遇到了问题,政府必须出面解决,比如说,为了克服“搭便车”现象,政府必须制定公共政策,以有效的政策加以管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以增强集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政策协凋、标准制定、商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权使用资格认定、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惩处机制以及资质担保如贷款信用担保等。
——区域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由于区域品牌对企业品牌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提高企业品牌内在价值。企业集中资源实施企业品牌战略,集群协会集中资源实施集群战略,相互辉映,共同推动品牌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托本地特殊的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将区域品牌的宣传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当中。
首先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借鉴国内外品牌传播的经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宣传产品产地,营造集体文化氛围,提升知名度,创造需求,传递信息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国际、国内的会展,或是引进展会兴建展览、展示中心、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如在香港首届亚太地区葡萄酒及烈性酒展上,波尔多地区酒协组织68家企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统一参展,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文化品牌、品酒活动。由法国前总理朱佩带队并聘成龙、巩俐为形象大使。国际会展中心展位价格不菲,而成巩二人的身价更可以说是天价,如果不是行业协会出面,数十家企业联合,根本无法进行这么大手笔的活动。而这次会议,为波尔多葡萄酒占领亚太地区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让企业主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特别是集群中的龙头和领导企业,在集群的区域品牌中更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监督,加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防范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在集群内整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发挥集群内的合力,促进合作产品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为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为集群区域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强化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
——以生产企业为主导。
在区域品牌的培育中,生产企业是主导,企业主导是因为培育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参与和支撑,主体必然是企业。生产企业是区域品牌最直接的受益人,对品牌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以及产品理念创新等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组建虚拟企业等形式,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与协作的效率,克服内在的缺陷,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群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要从区域品牌的发展前途出发,自觉充当产品新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必要时适当牺牲自身的短期利益,以积极维护和发展区域品牌,为本地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取长远利益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也要转变竞争和合作理念。共享同一个品牌,彼此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企业通过合资、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合作,发挥区域品牌的横向纽带作用,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分享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本企业品牌知名度,也间接提升区域品牌的美誉度。大小企业之间实现竞争合作互动,转变过低价恶性竞争的观念,依据彼此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企业定位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增强集群内部的生产配套能力,避免在同类产品品种结构上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这样既为区域品牌建设做贡献,也可以这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分工协作中获取自己的应得利益。
——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首先,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建设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针对集群中企业提供解困服务、要素服务,设身处地的为集群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帮助企业解困,同时利用土地、信息、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和社会的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其次,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区域品牌化和品牌区域化。如科学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于可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对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内多个企业正式和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的流通,这是创新的关键。最好的规划是标出产业的实力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配件和原材料。企业要发展需要好的硬环境(如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和软环境(如税收资金政策、人文氛围、机构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凤凰筑巢。因此政府在作决策时,要将城市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科学化。
第三,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政府要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致力于加快培育大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切实加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建设。
第四,区域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产业集群在本行业中的区域专业形象,形成区域品牌。通过本区域产业集群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加入,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联结成较紧密联系的团体,并保持整个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一定金融、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相关配套企业以及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进入本区域,加速及完善产业链的形成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内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及改善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也可以设立各种科技及信息中介机构支持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并帮助其发挥职能并通过技术预测研究、集群研究、特别研究小组及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为集群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战略信息及技术服务,协助集群进行产业升级,融入到更宽广的价值链中。区域政府还可以组织学习研究人员和产业代表团到国外与本地发展类似的集群区学习,同时加强双方的交流。
第五,地方政府要对行商会和生产企业建设区域品牌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协助行商会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工艺革新,在本地区内倡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观念;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该区域品牌的市场形象;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
——建立健全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统一组织集群内企业进行对内对外的交流,规范行业标准和秩序,整合群体内力量解决影响集群发展的实际问题。举办相关企业家联合会树立集群发展共赢思想,由协会统一收集各种产业发展技术信息,共同举办展会或参展形式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
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的转变是建立区域品牌的基础。企业间进行合作或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主体自身的利益,竞争是对既定“蛋糕”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蛋糕”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面临环境已发生巨大变革,成功的伙伴关系己成为企业应对变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推动着区域品牌的发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让企业家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
五、扶持名优企业做优、做大,形成产业配套
四川白酒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17大名酒品牌中,川酒有六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历史渊源来看,四川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文化底蕴。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郎酒、沱牌为代表形成了强势品牌,但四川省白酒业不止这几家,仅四川泸州拥有的白酒生产厂家就达600多家,更不用说四川全省。在以上述六家知名品牌企业的带动下,每一家企业都形成了高中低较为齐全的产品线,填补了各个消费市场,四川白酒行业已成为四川省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白酒行业发展,仅有高端白酒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中端白酒成为竞争焦点,四川白酒除了以上六家之外,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市场,加之啤酒、红酒、果酒对市场的争夺,因此生存空间萎缩。白酒整合的时机即将到来。以现有优势品牌企业为先导,建立白酒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赢得未来白酒市场的主动权。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依托品牌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发展良好的中小优质企业、赢利前景好的企业、原料企业等,实施优质资产剥离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投入,形成一个企业带动一片的局面。
——深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品牌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实施OEM等,选择一批有资质的生产型企业为大企业代工,实现品牌企业低附加值环节的工作外包,缓解当前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形成持续的成本优势。
——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定位。
由于存在的大量中小酒企,竞争无序,产品雷同,普遍的低价给市场造成了同质性,给众多酒企造成了生存空间的变小,品牌企业自身多元化发展也造成了同品牌产品的之间相互打压,因此,集群内品牌企业应通过自身的主导地位或行业协会有序地引导各企业间应进行不同的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壁垒,也有利于避免内耗和提升区域整体品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六、规范市场秩序,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鉴于四川白酒市场存在的乱散小等现象,给区域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内耗,不利于区域品牌整体的形成。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谁拥有标准,谁就拥有市场。白酒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及质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酒企业如何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点。白酒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调整产品结构、锻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白酒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保护环境,提高管理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坚实的标准化基础。
——转变营销观念。
对一个区域而言存在着规模不一的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更应该建立标准化基础。伴随着白酒市场的白热化竞争,首先要做的是营销观念的转变,由以往单纯的价格战,向“质量战”、“文化战”、“服务战”、“渠道战”转变,以建立区域品牌产品的新的优势。
——通路制胜。
白酒营销渠道往往是由企业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一部分到酒店终端、商超,一部分到二级经销商,然后到终端零售商。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开发基本上走的是酒店通路,通过引导消费实现大流通的目的,面临酒店高额的门槛,一般普通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白酒产业集群的打造可以整合各种营销策略,达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目标。
——整合营销资源。
实施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内企业组团参加国家或国际展会,制定区域性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区域性整体品牌影响力;在产品定位上实施差异化,避开内耗,在渠道上充分发挥已有品牌企业的渠道优势,中小企业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实现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在区域整体品牌提升的同时,必然会兴起一部分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3]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5.
[4]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的理性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1-17.
[5]凯文•莱恩•凯勒(KenvinLaneKeller).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里克•莱兹伯斯(RikRiezebos)等.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23.
[8]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9]Po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n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12.
关键词:品牌忠诚;顾客满意;移动通信
随着电信产业的重组方案基本敲定,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将由双寡头竞争形成新移动与新联通、新电信三寡头竞争的格局。为在将来的移动通信市场纷争中占领先机,电信运营商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导致品牌忠诚形成的根源所在,然后结合实际,从实际层面上探索品牌忠诚的管理策略。
一、品牌忠诚的重要性
品牌忠诚的重要性源于其对企业确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首先,忠诚顾客一般不会受其他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影响,而且对市场中潜在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具有一定的抵制力和免疫力。当品牌忠诚形成后顾客会减少对其他竞争企业提供的新产品信息的关注,而且其促销手段(如降价促销等)也很难对这类顾客的消费偏好产生影响。其次,忠诚的顾客是一项真正能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的资产。弗雷德里克等人通过对广告等十几个具体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流失率越低,企业利润增加得就越快。这种相关关系虽然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忠诚顾客每增加5%,则企业的利润会上升25%-80%。再次,维系与老顾客的关系所需费用也较低。美国学者Slater和Marver进行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吸引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是保留一个老顾客费用的4-6倍。此外,忠诚顾客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它还体现在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收益上。忠诚的顾客将会向关系人群传递自己的满意感受,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新顾客。从长远看,忠诚顾客群的建立可以为运营商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为我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移动通信行业品牌忠诚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顾客满意因素
菲利普·科特勒给顾客满意下的定义是:顾客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效果(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形成的感觉状态。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如果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不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顾客就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超过顾客的期望,顾客就会非常满意、高兴或欣喜。
在市场营销领域,业界对顾客满意理论的实证研究时日已久。美国贝恩公司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对公司产品满意的顾客中,有65%-85%的人会转购其他产品;在汽车业中,顾客满意率平均为85%-95%,而顾客的再购率却只有30%-40%;在餐饮业中,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顾客中,仍会有60%-80%的人成为品牌转换者。由此可见,满意的顾客更有可能成为忠诚的顾客,但是顾客满意并不等于顾客忠诚,满意与忠诚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结果。
顾客满意是顾客品牌忠诚的前提条件,真正忠诚的顾客一定是对企业品牌满意的,而满意的顾客不一定会对企业忠诚。顾客品牌忠诚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消费经历,才可能把满意的顾客转变为忠诚的顾客。
(二)顾客价值因素
许多学者提出价值才是提升品牌忠诚的关键因素。WilliamD.Neel(1999)认为顾客品牌忠诚是由价值驱动,而非满意驱动,顾客满意只是该品牌的产品进入顾客下次购买的备选集而己,但不能保证顾客重复购买。顾客价值论认为每一个顾客都会评价产品的价值结构,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根据顾客自认为重要的价值因素如产品的品质、价格、服务、公司的形象、对顾客的尊重等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从价值高的产品中选择购买对象,因此要使顾客品牌忠诚必须为顾客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Blackwell等人提出的价值——品牌忠诚度模型认为感知价值由感知利得、感知利失和个人偏好形成,并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感知价值对顾客的再购买意愿起决定性作用,情境因素在直接影响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同时,还通过作用于感知利得、感知利失、个人偏好进而间接地影响顾客品牌忠诚。一般来说,顾客是在有限的搜寻成本、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及一定的经济成本下追求最大化的价值实现,然后从消费经验学习过程中渐渐修正自己的期望价值,这些经验足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及再购买意愿。
由以上的论述可见,顾客价值驱动理论认为顾客价值对顾客的再购买意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对顾客品牌忠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要理解到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并非是矛盾的。顾客满意是指顾客购买后评价的感觉,而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购买前的评价。顾客购后评价的感觉来自于购前评价和购后实际利得的比较,而购后感觉(顾客满意)正是顾客品牌忠诚行为实施的直接动因,所以,如果按照顾客价值驱动理论逻辑,品牌忠诚的最终驱动因素应该是购前评价(顾客价值)和购后感知利得的结合,故购买后的评价感觉(顾客满意)才是品牌忠诚的直接驱动因素。
(三)品牌形象因素
众多学者对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做了许多研究,总结这些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影响顾客的品牌忠诚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Fornell(1992)认为品牌形象通过顾客满意影响顾客品牌忠诚,品牌形象是顾客消费体验累积的函数,它对顾客满意评判会产生一个光环效应,当顾客对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意时,他们会改善对公司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日后的顾客满意,进而增强顾客品牌忠诚。
品牌形象并不是通过顾客满意来影响顾客品牌忠诚。顾客首先对品牌产生感性认知,然后对品牌进行总体评价与综合评价,最后顾客对品牌有了理性价值判断,正是这种理性的判断影响着顾客忠诚。而对品牌进行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对品牌形象认知的影响,且顾客一旦做出某种判断,就会产生惯性思维,对品牌形成偏好或偏恶,进而影响忠诚与否。因此,品牌形象应该是直接作用于品牌忠诚的。(四)转换壁垒因素
Burnham等人认为:各种各样的转换壁垒影响了消费者留在当前服务提供者上的意愿。并且他们的经验证明了即使是在转换壁垒低的工业品市场,转换壁垒的水平和种类比消费者满意更好地解释了购买者的意愿;他们还认为,除了经济转换壁垒以外还有过程转换壁垒(如学习、构建、评估、时间成本)。
白长虹、刘炽在对服务业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除了顾客感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结构外,竞争的强度和诸如会员制、顾客俱乐部等因素也增加了感知的和实际的转换壁垒。因此,在服务业中转换壁垒与顾客忠诚是高度正相关的。
由以上论述可见,转换壁垒与其他因素比较虽然是被动的因素,但也是防止顾客不忠诚的一个因素。
三、移动通信业品牌忠诚的培育
(一)提高顾客满意度,激发品牌忠诚
顾客满意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消除和弱化顾客不满意的因素,强化顾客满意因素,从而促进和激发顾客品牌忠诚的形成。
1、提高员工素质。在移动通信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认知。顾客往往会与营业厅或其他服务网点的某位或几位员工的人际关系良好,正是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顾客保持接受移动运营商的服务。一旦员工流失,与之有良好关系的顾客也随之流失。因此,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非常重要。为促成员工的忠诚,企业除应提供合理的薪酬体系、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物质利益外,还应从精神上和感情上培养员工的忠诚。其中包括对员工得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通过对员工的提高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每个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2、提供高品质服务,强化顾客满意。服务是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垄断经营环境下的产品经济观念影响着主动服务的观念,漠视顾客满意,增加顾客转换壁垒而忽略服务质量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运营商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服务水平,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首先应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保障通话畅通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通话质量,并提供多功能和便利的通信服务。同时,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开拓新兴业务来满足消费者也是移动运营商们的当务之急。移动互联业务如“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等,代表了未来移动通信业移动增值服务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技术支持,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系统。
(二)巩固与保障品牌忠诚
1、建立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巩固品牌忠诚。移动运营商要促使顾客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同。移动运营商的企业品牌形象包括功能和情感两个部分,具体表现为企业文化、形象识别、服务品牌、产品类型等诸多方面。其中,功能部分是一种很容易被顾客认知的有形特征,而情感部分却是通过顾客对移动运营商的感情和态度来表现的一种心理尺度,这种情感来自于顾客与移动运营商的交往经历,也来自于顾客对产品功能特征形成的一种信息处理。虽然通信质量对客户在网保持仍然有较大的作用力,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网络本身难以形成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独特的品牌将是形成差异化并有效保持客户的重要途径。建立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要立足于客户细分和对不同细分客户特质的深刻理解,服务特定的客户群体,从客户体验出发,赋予品牌明确的性格个性,然后根据品牌个性,配置有针对性的业务、套餐、广告宣传、促销活动,传导某种生活方式,极大丰富品牌的内涵。这样使该类客户对品牌价值更加认可,在圈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口碑,增加客户心理依附。强大的客户品牌一旦建立,将是无形的客户保持屏障,形成客户对品牌内部群体的归属感,对竞争对手予以排斥。
2、有意识的加大顾客转移壁垒,保障品牌忠诚。加大客户转移壁垒,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几点:(1)优先加大感知机会壁垒。移动通信企业可以帮助客户管理订货、维护、付款、存款甚至是秘书等事务,从而为客户提高效率和产出,也可以采用诸如免费印制号码薄,提供查号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电子秘书服务,使得客户的联络资料己经被其周围的人广泛熟悉,如若更改会造成极大不便;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附加服务,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客户价值可以使客户在和企业竞争对手的横向比较,感知到自己在目前的服务商得到的价值高于其他服务商,加大了客户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夺的难度。这种做法值得有能力的移动运营商借鉴。(2)增强客户对沉没壁垒的感知。当客户替换原有服务运营商时,特别是选择新的技术体制网络服务时,重新购买新的手机终端所花费,还有客户改变使用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更多地表现在对客户消费行为预期的影响上。同时,增强转移到其他移动运营商的风险。值得指出的是,转移壁垒策略可能只会达到短期维系客户的目的,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考虑,转移壁垒策略不宜长期使用,更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加以考虑,企业应该将精力花在增强顾客满意度和提高品牌形象上。
参考文献:
1、S.A.Blackwell,S.L.Szeinbach,J.H.Barnses,D.WGarnerandVBush,TheAntecedentsofCustomerLoyalty[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1999(4).
2、WilliamD.Neel,SatisfactionIsNice,ButValueDrivesLoyalty[J].MarketingResearch,1999(6).
3、李忠宽.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3).
重创新,轻传承,结构失衡。文化载体的创新引发了文化权力结构的改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网络社会的第一特点就是分散权力。网络文化的权力结构扁平化,大众媒介不再是少数人的地盘。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特性,网络对文化传播形态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网络传播拒绝等级与秩序,赋予了公众最大的话语自,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确立了文化消费者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交流变成了快餐式的盛会。网络社会的文化生产成为初级产品的大生产,缺少精英的聚会,创建文化品牌的基础就会缺失,打造传统文化世界品牌也只能是梦想。
虚实失据,文化心态浮躁。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地缘性的禁锢,形成了数字化、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文化生态。网络的文化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情景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网络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不会影响现实社会,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与虚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虚拟的人物角色,虚拟的城市社区和虚拟的财富建构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最直接的挑战,网络拟态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系形成的偏振视域扭曲了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社会性,社会传统文化的聚合力在虚拟与现实的钟摆效应中逐步消失,由此引发的网民本体意识迷失,形成了弱质的文化心理智能。网络激愤的情绪宣泄与文化深沉的本质格格不入,文化的生产流于表浅的形式,肤浅的产品显然难以承续文化的庄重,试想,文化大气象的浮躁怎么能够孕育文化品牌的血脉呢。
商业文化盛行,主体文化精神迷失。工商文明高速推进,主体文化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网络社会市民文化兴起,功利价值盛行,注定了现实文化缺乏深远的道德追求。品牌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动严谨的精神洗礼,而网络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迎合市民的口味,网络社会市民呼啸聚集,没有行动的一致目标,更加缺乏文化的理想。所谓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时空关系,个人的意志不断被强化,重商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兴起,追求经济利益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如今文化精神越深刻,越难以流行,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经营
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的逐步扩张给中国的文化经营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网络拥有技术创新和媒介整合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理应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培植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条件。强国的文化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大气象,要有强势的文化品牌及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大片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本动漫的人文精神,包括最近流行的韩剧,无不承载着一个强盛民族的精神冀望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通过文化品牌战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空间拓展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文化产品的推广拓宽了市场渠道,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精神性与物质性二位一体,强势的渗透力岂能小觑,其影响的深度、远度当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翼。
首先,打造文化品牌须坚守民族的文化理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在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积极交流,勇于吸纳,同时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网络传播下的文化的经营充满挑战,但也是重要的机遇,网络媒体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力量竞争中的地位特殊,制定网络传播的长远战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网络媒体成为先进文化最为直接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促进政治清明,引导民众乐观生活,逐步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其次,做强媒介品牌,为文化品牌成长构建战略支点。媒介与文化相互依存,中国的网络媒体要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视野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传媒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市场的改革,从大局出发,以我为主,稳步推动。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展开文化营销,把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强媒介品牌,我国的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掌握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否则,让国外媒体为我国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我国的文化市场就会陷入被动混乱的局面。
第三,文化载体创新。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和包装样式等方面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但网络媒体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的传统传播技术与思想,独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理应在传播理念上大胆创新,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新技术文化的特点,整合各媒体的优势,发挥合力效应。近年来,流媒体、动漫、博客(微博)、网游和论坛等技术成为网络媒体的新时尚,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目前仍只停留在商业和娱乐领域,其文化含量不高。反观国外的情况,新媒体技术被赋予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意义,在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被广泛使用,这也说明我国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的经营者对网络的文化战略价值认识不足。
(一)围绕发展大局,精选讲座内容。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紧扣当前形势,围绕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注重素质提升,合理设置专题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教师。针对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分别设置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读一系列讲话精神》、《我国转型期的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贯彻落实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专题。为促进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要求,我们在第九、十二、十五期讲座中专门安排了三次有关教育实践活动的专题内容。围绕领导力水平提升,举办了《领导科学与艺术》、《领导干部阳光心态塑造》、《创新思维与领导艺术》、《与中国式领导力》等专题讲座。围绕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举办了《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创新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题讲座。为进一步增强我区干部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宗教和谐稳定,还举办了一期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得到干部的广泛认可。
(二)完善组织机制,形成制度保障。为保障师资水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多家知名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充实更新师资和课程资源,实现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讲座的质量和影响力。每期讲座按照讲座内容和工作需要,提前进行名额分配。在组织实施上,立足长效长远,专门下发文件,确定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程序。实行会前签到、桌签对应、会后通报的制度,保证了参学率和出勤率。每期讲座结束后都要对参学人员构成情况,授课老师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改进的意见建议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为更好地满足学员需求,提高讲座水准奠定了基础。
(三)扩大受众范围,打造品牌效应。为使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的覆盖面更广、参与面更大、影响力更强,在保证自治区直属机关厅级以上领导为主要授课对象的同时,还适当分配了企业单位名额和处级领导干部名额。同时,把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与内蒙古党校举办的主体培训班次有机结合,学员构成多元化,受众面更加广泛。党的十精神轮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旗县党政正职读书班的学员均听过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通过他们的宣传和参与,使讲座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从第二十七期开始,我们已向盟市同步开通视频。后期我们还将制作光盘、课件,利用“内蒙古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二、特点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已经深受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好评和欢迎。干部一致认为,讲座对提升干部自身政策水平、增强党性修养、开阔理论视野、拓展工作思路、培养战略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双休日讲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和成效。
(一)层次高端,搭建最前沿的理论平台。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自开办以来,所聘请的教师均为每个领域具有较高水准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有些教师不乏具有世界影响力。如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泰斗的厉以宁教授。还有国家部委的有关领导,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等都受邀来到内蒙古为我们作精彩讲座。同时,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经济、政治、管理、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为我区的领导干部全方位拓宽视野,夯实理论基础,接受高端解读,创新工作思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二)影响力大,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的开办,有效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了干部教育培训渠道,为广大干部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领导干部的青睐。有的干部连续听过十几次,每期还要主动参加,感觉到自身各方面知识,特别是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学员认为开设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非常有必要”的达到90%以上;对讲座的课程设置、讲授效果满意率达到98%,非常满意率达到65.6%。
(三)辐射力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自觉学习,是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名额分配下达任务,强化过程管理和通报反馈,客观上对干部学习起到了督促和鞭策的积极作用。良好的课堂反响、台上台下的积极互动,也增强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干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这种学习氛围的辐射和带动下,干部的精力、心思和兴趣更加集中,工作、生活更富有朝气,推动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一级看一级,领导是关键。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亲自抓学习,抓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对开办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给予高度重视,几次率常委班子和其他省部级领导干部到现场聆听讲座。以普通学员的身份带头学习、带头记笔记,对开办好自治区这一特殊培训品牌,提出过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使讲座在不断改进中提高,好评率、上座率持续攀升。
(二)方向质量是核心。方向对不对,质量高不高,直接决定双休日讲堂的生命力。干部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在工作中严把讲座内容选题,全面了解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质量的授课内容。通过前期细致的工作,力求每一讲都出精品、出效果,让干部听了解渴、受益。
一、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
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组织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职责与义务。科技期刊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不仅要对行业、学科、地域特色、主管主办单位等方面的利益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出版环境、受众利益,以及内部员工成长等负责,这些社会责任中既包括大众认可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出版文化责任,也包括新兴的科技创新责任。
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媒介,传播科学技术信息、担当科技创新历史责任是其首要的社会责任。从媒介属性来看,科技期刊属于专业性媒介,应承担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信息的重任,重视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经营。同时,科技期刊又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办刊方针和办刊宗旨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办刊原则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基本准则,以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引导学术研究方向、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科技期刊的运营过程中,必须遵守出版行业准则和出版物流所涉及的商业伦理,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对接,积极倡导科学伦理和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以及发现、培育和促进人才成长等。这是社会在道义上、法律上对科技期刊的要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科技期刊是通过生产流程产生的可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如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转换、存储等来显示其价值。因此,它具有经营性和赢利性。而且,作为一个经济体,科技期刊最基本的责任是生存和发展,实现履行经济责任,即获取经济利益。可以说,自身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既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源泉,也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科技期刊唯有自身先成长起来,使期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化,才谈得上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最优化。
二、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基石
品牌是科技期刊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一种观念存储和心理认同的结果,品牌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缔造品牌有很多种方法,但仅靠表面宣传缔造出的“品牌”缺少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含量,不能长久,只能称之为“知名度”。品牌的“品”字是由三个口字组成的,代表了品牌成长的三个阶段,笔者以为:下面两个“口”代表了品牌建设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即建设“合格品牌”和建设“知名品牌”两个阶段;第三个“口”是品牌建设的高级阶段,即建设“美誉品牌”阶段,这也是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在品牌建设的三个阶段中,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期刊文化,赢得读者和作者对品牌的认同,已成为科技期刊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
首先,在建设“合格品牌”过程中,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合法生存的依据。将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合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科技期刊刚刚创刊,或者说刚刚起步,发行前景还不是很明朗,品牌处于被公众认识和接受的阶段。这时,科技期刊要想生存下去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就必须承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包括保证刊登论文的质量、恪守学术道德底线等基本内容。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品牌的生命,保证刊登论文的质量,才能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强大生命力的品牌。
其次,在建设“知名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发展提升的机会。在建设“合格品牌”的阶段,科技期刊承担的社会责任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直接相关,但是,当品牌建设发展到寻求“知名”的时候,科技期刊则需要承担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创知名品牌的过程中,社会责任作为科技期刊发展提升的机会,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期刊在面对社会和学术热点事件时能够抓住机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期刊主动创造机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例如,在突发事件报道面前,科技期刊虽然时效性弱于新闻媒体,但可以通过向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系列稿件,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其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是其它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充分发挥学术导向作用,从而为科技期刊赢得外部良好的评价和树立责任形象。
其三,在建设“美誉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永续经营的社会资本。科技期刊的社会资本是指科技期刊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市场资源并由此获利的能力。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对科技期刊而言,最典型的稀缺资源,无疑是读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程度。这种稀缺资源的获得,除了科技期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和服务外,更多的可以靠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取。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
⒈引进来:努力提升论文质量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期刊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角就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能起到繁荣学术争鸣、传播科技知识、沉淀科学文化、凝聚专家学者的作用,科技期刊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些需要而诞生、成长、发展起来的。对科技期刊来讲,产品就是学术论文,“文章好是硬道理”,没有具有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则不可能给读者提供有用价值,更谈不上塑造读者信赖的期刊品牌。
科技期刊必须要注重引进高质量科技论文,并且在论文审稿过程中,坚持创新性、重要性、关注度和原创性的筛选原则,要会聚行业内最重要的作者、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编辑部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题组稿,要尽量增加计划选题的力度,扩大约稿比例,这样就可以在获取优秀稿件方面争取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编辑要力争到第一线去组稿、约稿,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到本刊。另一方面,要重视培育学术新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课题的完成都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大都在科研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的论文也是科技期刊稿件的重要来源,对于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⒉走出去:搭建科普宣传新平台
多年来,国内科技期刊都希望把“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作为自己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不少期刊也采取了增加发行量、组织学术活动、制作特色封面等措施,但这些传统的方法都不能摆脱科技期刊固有特点的束缚――内容太专、读者面太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大众媒体记者对科技期刊关注度不高,科技期刊的作者和编辑缺乏经验和动力去将“论文”变为“新闻”, 更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新闻与获取的公共平台,这使得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只能停留在专业狭小的圈子内,而不能扩大到广大公众中。直至2007年1月,中国科协率先在国内启动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为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架起了第一座桥梁,使两种媒体的沟通和科技期刊参与科学知识普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事实上,世界上主流科技期刊都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且运作模式相当成熟。例如,英国的《Nature》杂志,设有多名专职的新闻官,总在印刷出版前一周进行新闻,有来自全世界4000余名记者在其网站注册以获取新闻。《Nature》杂志刊登的内容都是尖端科研成果,读者基本上是高品位的科学家,但却通过科普化、新闻化,使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科学家,而是深入到广大普通大众中,为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对从事科学研究而言,不是终结,发挥效用、惠泽于民才是真正的目的。故期刊编辑不应墨守传统的责任界定,应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科技新闻的撰写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努力促进生产力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科技新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⒊转观念:树立“读者本位”思想
科技期刊品牌美誉度依赖于读者对品牌的评价及其忠诚度,品牌影响力最终要影响的对象也是读者。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都非常重视对相关行业的依存关系,强调科技期刊的反映、交流功能,却忽视了其他功能的发挥。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为作者服务,很少考虑读者的利益。科技期刊的读者和作者尽管主题上可能重叠,但本质是不同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需要。过分强调为作者服务,会失去编辑工作的独立性,使期刊失去持久的受众支持。
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期刊,首先要对社会有用,有用的标志就是有稳定的读者群,而且读者愿意为此消费。一本优秀的科技期刊,应该引导读者,而不是追随他们。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还远未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读者缺乏有效的引导,致使消费群体的大量流失,对学术期刊尤其如此。将办刊思想从为作者服务转到为读者服务,树立“读者本位”的观念,不仅可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以及向社会获得所需要的办刊资源。此外,科技期刊产业化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期刊的社会适应性,为读者服务也有利于培育科技期刊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影响力。
总之,有责任才有品牌,有责任才有竞争力,有责任才有基业长青。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优势,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地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科技期刊办刊人深思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BA16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游苏宁:《应重视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71
[2]宋咏堂:《论科技期刊品牌的内涵》[J],《编辑学报》,2004,16(2):88